我的教学经验在“教”与“学”中的磨砺过程

2022-09-11

我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至今, 对于中学物理教育和教法的感悟与理解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初生牛犊不怕虎”;其二“事无巨细面面到”;其三“经纬韬略在心中”。我认为“教”与“学”从来就不是独立的, 它们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双生体。我的教育方法的形成也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过了十多届学生的打磨而成的。随着我在教育、教法上的不断变化与成长, 我所教授的学生一届与一届在对物理的领悟上也是不同的。下面我就详细的谈一下我的“教”“学”相长的经历。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从事物理教学的前几年, 因为我刚从大学毕业, 教学经验不够及个人认知原因, 讲课时总喜欢从总体概况上来讲, 从知识点在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整个架构中的轻重和地位来讲。学生在我的这种教学方式的熏染下也是出现了两种决然不同的状态:一类学生学得很好, 领悟能力很强, 在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同时还存在第二类学生, 那就是在物理学习上很糟糕, 他们掌握一些十分简单的知识都很困难, 甚至有些学生在参加毕业会考这类最基础的考试时也不能达标。经过反思, 我认识到问题出在我的教学方法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往往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要么是对物理特别感兴趣、要么是对自己升学要求高、要么是与老师能打成一片。这些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动力促使他们学好, 他们在上课听了老师所教授的物理思维和方法后会自己下去操作, 如果遇到老师在课上没有讲到或讲清楚的内容时, 他们会自己动手动脑下去想办法弄懂。但是对于另外一群“后进生”来说, 他们落后的理由可能也是五花八门, 但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就像建得十分高的楼梯一样, 半米一级甚至一米一级, 这对于弹跳能力好的学生一跃就上去了, 而对于一些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 这一步无疑犹如天堑般阻隔在眼前, 即使他们十分想学好, 但是却无法进步。认识到这个问题后, 我的教法开始发生转变。

二、事无巨细面面到

经过前面几届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表现, 我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为了改变这个问题, 我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我将每节教材内容要点整理成册发给学生, 针对每一个要点创建相应的情景和配备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 在每章完了后对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定律让学生进行默写和背诵。我在上课时总有讲不完的内容, 我恨不得将我所理解的、能收集到的相关内容一股脑儿的全部“灌输”给学生。在我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教育方式下, 学生的成绩真的起来。但是还有一个“致命”的硬伤, 就是学生物理思维的固化, 创新能力不够。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很不错, 但是到了高中物理的学习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高分”就是中考分数高, “低能”就是上了高中后学习能力差) 。另外一点就是学生在遇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或练过的习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就像人的饮食习惯一样, 如果长期吃柔软的实物, 人的牙齿会逐渐松脱, 人的肠胃功能会退化, 所以有一些长寿老人在他们七八十岁时还喜欢吃硬一点的食物, 而他们的牙齿往往很好。我觉得人的大脑也应该是这样“用进废退”吧。当老师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分解嚼烂”喂给学生后, 学生自己几乎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就会了, 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对学生自己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非常不利的, 于是就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现这样的问题后, 我又开始反思, 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习惯, 我进行了第三次转变。

三、经纬韬略在心中

在第三次转变教法期间, 我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强自己的理论水平。我参与或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 譬如“生本教学”理论, “杜郎口”教学模式, “上海建平中学”教学模式, “新课改、新课标”的培训, “SCL”教学模式 (Student Center Learn) 等等。在这多种多样的“教”与“学”的方法中, 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 就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正如“人无完人, 法无尽法”一样, 每一位老师都有其值得学习的教学经验,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有待挖掘的潜力, 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找到自己的教学模式。我认为物理学习中“兴趣”是促使学生开始学习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我在开始新一届学生的教学时, 并不会慌慌忙忙的去赶进度, 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开始探究物理的奥秘后, 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有时内容枯燥抽象、有时数学计算繁杂、有时考试不理想等等情况而让学生对物理失去学习兴趣。而我的责任就是在他的旁边及时发现苗头、找出问题、进行解决, 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始终保持兴趣。在“教”与“学”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 我既不赞成“填鸭式”的老师包办式, 也不赞成“放羊式”的学生自学式。我认为“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辅相承、不可偏废。有的教学内容中的确可以放开了让学生自学, 但是同样也有一些教学内容十分的抽象, 它就需要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了。甚至同样的内容对于不同的班级和学生, 教学方法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根本意义。所以我的教学十分灵活, 不同的班采用的教学操作方法不一样, 有时上午与下午对于同一个班教学方法都可能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 我都围绕着一个中心, 就是“学生参与进来了吗?学生领悟了吗?”。我会与学生一起展开探究之旅, 把我的探究过程与学生的探究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把我的思维过程向学生展开, 同时也引导学生展开他们的思维, 在这样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共同的进步。学生在这样的“奇妙物理探索之旅”中不会感到枯燥, 他们只会遗憾怎么一节课这么短, 我最高兴听到学生一句话就是“课还没上好久, 怎么这么快就又要下课了”, 这是对我教学成效的褒奖。在这一节又一节“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模式, 他们慢慢的可以不要我从旁引导就可以进行学习、展开讨论、探索未知。我教学过程越来越轻松,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听写默写, 不再一个一个的去抠所谓的典型。学生的学习也是越来越轻松, 成绩越来越好。我真正感觉到“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

当然社会是千变万化的, 学情也是千变万化的, 我不能死死的抱定一种方法就以为可以打天下了, 我也必须与时俱进,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法。但是我相信“学生能学到什么”这个检验标准是不会变的, 而我认为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基于数字化发展模式的新潮传媒集团品牌构建策略下一篇:浅析钢箱梁桥的现场吊装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