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流域管理论文范文

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水是人类生存和繁衍之本,也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目前出现的水危机、水污染和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不能全归咎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有效的节水措施,主要还是由于缺乏一种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造成的。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也是我国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本文重点对流域水资源的基本属性、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流域;水资源;属性;理论创新

水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同时也是维持一个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水资源短缺及其导致的水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制约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公平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模式上。本文在对流域水资源的经济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最后探讨了我国未来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模式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1.水资源的基本属性

1.1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

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每年可更新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水资源既有一般自然资源的共性,又有区别于一般自然资源的特性:① 流动性。水资源是流动的自然资源,水系以流域为单元,在流域范围内,水资源不断地进行着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大气水的循环转化,呈现出复杂的水文循环过程。② 不可分割性。正是由于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水资源在流域内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实中,一个较大的流域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域,经常会导致利益冲突。③ 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当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引起水体污染,水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④ 基础性。水是人类、生物、植物、动物、土地和生态等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的生命资源,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⑤两重性。水资源具有“利害两重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水资源突出表现为“水少则旱、水多则涝、水脏则污”的显著特性。⑥时限性。水资源的降水分布具有很强的时令差异性,全球各地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少数的丰水月份,如我国南方汛期一般为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而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则主要集中在几次较大的暴雨中[1]。

1.2 水资源的经济属性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原本被视为自由物的水,逐渐转变为稀缺资源,具有经济资源的基本属性。作为一种经济物品,水资源不仅具有一般经济物品所具有的稀缺性,更具有其特殊的经济学属性:一是水资源是一种共有资源(公共物品),具有 “公共池塘资源”属性。这里所谓的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难以排他、但可为个人分别享用的资源,如水资源、渔业资源、森林资源等[2]。作为一种“公共池塘资源”,水资源具有产权不确定性、公开获取性、供给关联性和非排他性等特点[3]。 二是水资源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间在缺乏任何经济交易的情况下,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经济主体的环境,对他人造成损害或带来利益,却不必为此支付成本或得不到应有的补偿[4]。水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①代际外部性。水资源代际外部性也叫纵向外部性,它是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动态地考虑几代人的用水行为及相互间的福利影响,重点在于确定当代人的用水行为和决策对后代人福利的影响。②取水成本的外部性。指一个水权持有者的节水行为将会降低其他水权持有者的取水成本,但是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例如,上游用水者增加取水量将会影响到下游用水者的收益,而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③环境外部性。指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水资源的再生能力,进一步增加社会边际成本,影响社会总福利[5] 。④水污染外部性。指水资源一经使用便将以污水的形式排出使用区,若将不达标排放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就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影响污水排入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⑤水资源存量外部性。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流域内,在水资源存量固定的条件下,当某一水权人多使用一单位的水,将减少其他水权人现在或将来可获取的水资源存量[6]。一般而言,导致水资源外部性存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在水资源配置中缺乏市场调控机制;其次是水资源使用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最后是不能清晰界定产权[7]。

1.3 水资源的战略属性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作为战略性资源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或者说面临着三种基本矛盾:一是需求的基础性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二是需求数量的扩张性与供给稀缺性的矛盾;三是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与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由此可见,水资源与石油资源等一次性能源一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从长远来看,水资源的战略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石油资源。石油资源固然非常重要,但就现实而言,可以部分进口弥补不足,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寻求替代品。与石油资源相比,尽管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但难以大量进口,并且不可替代。从这个意义讲,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存程度要高于其他任何资源[8]。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而且直接影响到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因此,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进展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及日益严峻的水安全等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公众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水资源管理问题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围绕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一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2.1 对国内外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

流域水资源管理是流域管理和集水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流域管理的基础工作。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但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按行政分区管理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按流域管理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三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分区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实际当中,机构设置主要有流域管理局、流域协调委员会和综合性流域机构3种形式[9]。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水资源属州所有,在水资源管理上实行以州为基本单位的管理体制。州以下分成若干个水务局,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诸多水务统筹考虑、统一管理。全国无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以各州自行立法与州际协议为基本管理规则,州际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则由联邦政府有关机构进行协调,如果协调不成则往往诉诸法律,通过司法程序予以解决[10]。而英国则实行的是中央对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和水务私有化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法国则采用“议会”式的流域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流域水管局来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城市水务并不像英国那样搞全面私有化,而是将其资产所有权转让给私营企业,实行有计划的委托管理。Axel对美洲的流域水资源管理进行了综述后指出,流域管理经历了从初期的水资源开发、流域开发到水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发展到目前的流域综合管理。在过渡阶段,开发是流域管理的主要任务,以经济或技术为中心;在高级阶段,管理成为流域管理的典型特点,环境成为管理的目标之一。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面向工程建设,以需定供,以经济或技术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较少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流域环境的影响。直到2000年召开的第10届世界水大会才把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列为四大议题之一,全球水伙伴(GWP)也把流域尺度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作为其推动各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11]。可见,从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可知,环境管理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高级阶段;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前,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而且人们一直把水资源当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物品,因此,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几乎没有开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他一些相关法律和条例文件规定,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一种“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002年新颁布的《水法》中,明确将其修改为“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行政区域分割管理体制,即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集中体现出在流域管理上呈现出明显的“条块分割”性,在区域管理上具有显著的城乡分割”性,在功能管理上,显现出较强的“部门分割”性,在依法管理上,集中表现为“政出多门”,在所有权归属上,集中体现出产权的模糊性。我国法律规定水流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在一个法制国度里,水、土地等资源要么属于自然人,即个人所有,要么属于法人所有(国家所有也应是以法人的形式所有),根本不存在虚幻的集体所有[12]。由此导致大量的“搭便车”、“机会主义”和过度利用等行为的发生,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低效配置。例如在工业领域,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是6立方米;而且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75%~85%[13]。因此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加快对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2.2 关于水权管理的研究

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费,起初并不存在所谓的水权问题,而是随着水资源由丰富到匮乏的转变,水资源才开始显示出其特有的稀缺性。关于水权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水权就是对水资源的占有、使用、经营(收益)、管理(处置)的权力,可以分为物权和产权,水权实际上就是水资源的所有权[14]。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权是指对水的权利而非对水的权力,且仅仅指法律意义上对水的权利,是水资源所有权和水(商品)的所有权的合称[15]。可见,水权本质上是一种权利体系,即对水进行利用的权利、特权和限制。各个国家因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法规制订主体的不同,所实行的水权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 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由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水权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但不论哪一种管理模式,国外水权管理在水权的分配、获取、转让以及水市场的规范管理方面却存在诸多共性,比如按水权配置水资源、按照优先用水原则进行水权分配、获取水权需要缴纳费用,即水权的有偿使用以及规范水权转让,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等[16]。

在国内,由于我国早期的水资源管理方式遵循的是“以需定供”的模式,水资源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品,因此并未提出水权问题。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的日益加剧,水权问题在我国才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水权制度是界定、配置、调整、保护和行使水权,明确政府之间、政府和用水户之间以及用水户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规则,是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在我国,水权制度建设至少应包括流域及区域水权的配置、个体取水权的配置、灌区的农民用水权和公共供水管网下用水权的配置三个层面的体系配置和水量分配方案、监测计量系统与管理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的支撑内容。可见,水权制度建设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内涵各不相同,第一层次确定的是某一行政区域的公共水权,第二层次确定的是取用水户的物权,第三层次则是灌区或公共供水管网下具体用水户的用水权。水量分配方案是水权制度建设的技术基础,而水资源监测计量系统的建设将实现水量分配方案由“虚”到“物”的转化,构筑起了权利载体;水权管理制度建设将实现水量分配方案由“量”到“权”的转化,赋予其权利属性[17]。总之,水权既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水权是交易的水权。通过水权交易将会改变现有的用水方式,并以不同形式对用水户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2.3 关于水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

总体而言,国内外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大致都经历了一个从单目管理标模式到多目标管理模式、再从多目标管理模式到流域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过程。单目标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是以防止洪涝灾害、发展航运和灌溉水利工程、单纯增加水量为目标;在多目标水资源管理模式中,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多功能性并逐步加以利用,使用非工程方法管理水资源[18]。

具体来讲,当前国内外常见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资源化管理与资产化管理等几种模式。供给管理是指在水资源量比较富足的条件下,通过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等措施和手段获取所需要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模式,在管理目标上,强调“供给第一、以需定供”, 在管理手段上,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在理念上,强调水的自然即生性[19]。因此,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最终会破坏自然水循环的水资源再生能力,诱发和激化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的不协调问题。而需求管理则是综合运用行政、制度、经济和政策等多种管理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抑制水资源需求过快增长,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在管理理念上,它特别强调水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应把开源和节水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目标上,水资源需求管理强调以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为宗旨,显然,这是一种能有效解决水危机和用水效率低下问题的内涵式、集约化的水资源管理方式。

水资源的区域管理是指以行政区划为管理单元,由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对辖区内所有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的方式。实际上,行政区域管理属于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管理,具有较好的社会水循环的系统整体性,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协调和处置水资源管理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但它所追求的管理目标则是区域利益的最大化,对水资源的自然系统特性和经济区域特性考虑很少,破坏了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不利于水资源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而水资源的流域管理则是指把流域作为自然的水文单元,按照水资源系统的演变规律,以流域作为管理单元,由专门的机构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防污保护等一系列涉水事务集于一体的统一管理方式[20]。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考虑了水的自然属性及自然水循环的流域整体性,因而这一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效益。

水资源的资源化管理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对水资源典型的管理方式,它把水资源仅当作一种物品从物质上进行管理,包括对水资源的权属、数量、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管理。主要依赖单一的行政手段对水资源实施管理,政府对全部的社会水资源实行直接管理和计划调配,因而市场作用几乎被完全忽视[21]。可见,该管理模式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分配利用上缺乏经济合理性,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而很难达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目标,从而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相反,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则是把水资源视为一种资产,从其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全过程都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全程化的投入产出管理。主要包括产权管理、经营管理和收益管理三个方面,并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内容。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管理,确保所有者的权益不受损害以及通过采用市场经济杠杆的手段,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水资源的价值补偿和价值实现,最终实现对全社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22] 。因此,它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模式。

3.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3.1 加快水资源产权制度建设,构建水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产权制度是包括自然资源利用在内的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础,制度是集体控制个人行为的规则,而这种控制正是通过所有权关系来实现的。我国法律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实际上资源的经营权、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分离了出来,却又受到所有权的制约,这就导致水资源经营部门政企不分,经营者、使用者不可能独自享有水资源的收益,也不需承担水资源减少或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因而容易导致水资源企业的经营者追求短期化行为, 如水资源的耗竭性使用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3]。可见,现有的产权制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把虚幻的非人格化的国家所有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和部门来履行管理责任。这就要对水资源等国有自然资源进行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即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私法人形式。国有资源的私法人所有制是指国有的财产权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必须是由具体的私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之一种或财团法人)所有而不是公法人,即政府直接所有[12]。水资源也应由国家专门组建的资源性资产管理公司对国家委托其管理的资源性资产进行法人所有制管理。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更是防止资源掠夺、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最好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公地悲剧”现象。

3.2 构建水资源的民主管理体制,推进水资源管理的社会化

建立水资源民主管理体制就是在水资源规划、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供水工程管理、行业用水定额制定、水价调整等方面建立社会公众和用水户参与的机制, 充分体现水资源的公共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统一性。然而我国现行《水法》并没有确立与用水息息相关的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力。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实际上还是一种单边行为,是政府或流域管理机构利益、要求的表达。这种决策无法保证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各用水户各自的利益,难以做到群策群力,制定出最优的管理方案,也难以避免在缺乏有效监督下的趋利性。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政府——用水户组织——用水户”三位一体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这样易于实现决策层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推行,并有助于将政府从繁杂的水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精力转到宏观调控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因此政府应以组织者的角色,推动水资源管理的社会化。

3.3 健全水价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管理实现高效化

合理水价的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水价政策普遍偏低,既没有体现水的资源属性,也没有体现水的商品属性和机会成本,这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资源价格进行改革。首先水价应逐步走向市场,使其真正反映价值、成本、供求关系等;其次水价必须从以私人边际成本定价走向以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最后,应该形成多元化水价,如级差价格、地区价格、季节价格、水质价格、功能价格等,使价格这一经济杠形成有效的杆推动作用[23]。总之,水资源价值的内涵体现在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三个方面,相应的水价组成至少应包括水资源费、成本水价和水资源污染处理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3.4 引入生态经济管理思想,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化

我国目前的水危机实质上是水管理危机,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因此,将生态经济的相关原理运用到水资源管理中,既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生态经济管理其主要宗旨就是要通过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水利用率,实现节水型经济;其新的管理思想就是基于水是一种有价值的有限资源,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物质可以替代水的功用。水是构成地球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造就了人类现在的文明,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水资源也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运用经济学和生态学的一些原理来构建水资源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孙金华,陆桂华.水资源属性与水资源问题强相关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7,9,23(5):87-90.

[2]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 上海: 三联书店,2000.

[3]曼瑟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 陈郁等译[M].上海: 三联书店, 1995.

[4]雷玉桃.水资源管理的外部性及其校正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2005,(11):15-17.

[5]Provencher, B., Oscar, B. A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regime for the commons: the case of groundwater.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4, 76: 875-882.

[6]李群,彭少明,黄强.水资源的外部性与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22(1):92-96.

[7]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

[8]李锋瑞.西北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J].冰川冻土,2008,2,30(1):12-18.

[9]李周,包晓斌,杨东生.国外水资源管理概况[J] .团结,2006(3):44-46.

[10]康洁.美日水资源管理体制比较[J].海河水利,2004(6):19-24.

[11]柳长顺,陈献,乔建华.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4,(11):19-22.

[12]邓聿文. 《能源思考》2007年6月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13]茹晴.西北水资源浪费严重[N].中国经济实报,2000-04-21.

[14]吴季松.分配初始水权,建立水权制度[N].中国水利报,2003-3-11.

[15]刘望天.我国水权概念的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6,4(2):68-70.

[16]刘洪先.国外水权管理特点辨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02,6(2):1-3.

[17]高而坤.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水权制度建设[J].中国水利,2006,(21):1-2.

[18]叶亚妮,施宏伟.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演进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6.

[19]甘泓,王浩,罗尧增,肖玉泉,陈一鸣.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J].中国水利,2002,(10):66-68.

[20]沈大军. 水管理学概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21]陈明涛,成洁.我国水资源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52-55.

[22]梁勇,成升魁,闵庆文.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变迁与比较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35-37.

[23]曲福田,冯淑怡.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35-41.[作者简介]刘七军(1978-),男,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在读博士,生态经济专业,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8-08-28(责任编辑:翟超)

作者:刘七军 党彦军 刘军翠

第二篇: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 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高,流域的综合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对各个流域的综合管理以及规划建立起相应的水利信息网络,形成信息标准化综合体系,同时还要建立流域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构建起流域安全管理框架,从而对水利资源进行大范围的信息开发以及信息建设,完善流域地理信息以及遥感影像信息,和水利相关的数据库。本文就塔里木河流域的信息化发展现状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流域信息化的构建蓝图,最后探讨流域信息化的作用,以期为后续该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流域信息化;流域综合管理;管理能力;管理水平

前言: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延伸,国家对于推广流域信息化建设给与了较大的关注,通过在流域中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以及传输手段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来加强对于流域信息的综合掌握以及后期利用。进而在此基础上建成相应的防汛指挥系统,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大大的提升流域的综合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而本文主要以塔里木河流域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来进行研究。

一、初探流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水利部门已经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未来流域治理与发展的重要章程,在建立信息化流域发展的思路下我国的流域管理迎来了较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在应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各个水利机构针对信息化建设还形成了相应的研究小组,并且积极的建设相关的水利信息网络,在这种水利信息网络中,将公文进行电子文件的交换以及通过视频开展会议讨论等等信息化手段,都在流域管理中得到了较大的应用。并且还可以通过水利信息网络来进行相关业务的审批。在建设流域信息化的过程中,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其队伍在不断的壮大中,同时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在呈上升趋势,以塔里木河流域的信息化建设来讲,塔里木河流域在流域信息化建设中已投入了部分费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流域水利信息化水平,为流域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手段。推进流域的信息化发展脚步,同时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采集量水断面水情信息以及相应的信息传输以及处理等过程中有效的和洪水预报进行联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塔里木河流域水情系统的一期建设,将业务网以及外网通过物理手段进行有效隔离,同时还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建立了相应的电子档案以及流域水情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管理来大大的改善以往流域管理的能力以及综合水平。大大的提高了在流域在治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但是就目前来讲塔河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初期,与实际的流域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1]。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其一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快速性的要求,随着水利工程的大力发展,在对流域的信息化建设中视频会议以及对防洪现场的监控管理等等已经成为了重点应用项目,而这些重点项目的有效开展就必然会要求计算机网络在数据的传输上具有快速性。

其二是对于水利业务网以及外网要严格隔离的要求。随着信息化在流域管理中的大力运用,以及办公系统和财务等系统实现了网络信息化,很多涉及到重要机密的信息将大量产生,而对于这些重点信息的保护以及对信息内容之间的区分就必然会要求将水利的内网以及外网进行严格隔离。

其三是对于较多信息资源的要求,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源来为流域的综合管理提供资源上的参考依据,尤其是现今在流域管理中防汛以及抗旱两项内容,以及规划水资源进行相应的水土保持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来作为参考,例如需要防洪相关信息、水文地质信息、工程检测信息以及工程设计信息等等。因而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及研究分析,对于流域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四是对于完善业务应用系统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业务应用系统能够在流域的管理中尤其是防洪以及水资源管理中提供较为系统的业务支持,促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2]。

二、探析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藍图

对于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相关流域的综合管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蓝图构建中以塔里木河流域来讲,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关于网络系统方面的建设

在对流域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按照相关的网络系统建设的标准以及具体的指标要求,来进行计算机网络的高速运行建设,同时还要将计算机网络的涵盖面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充,这样就可以对流域管理中的视频会议以及对防洪现场的监控管理进行及时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将计算机网络中的内网以及外网进行严格的区分,按照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划分以及信息的归档整理,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具体的分类;建立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对于流域信息管理进一步加强建设,提高信息安全性。还要将计算机的网络信道大大拓展其容量,从容更好的服务与流域管理中的业务以及技术的需求,利用对相关专网的建设来增加宽带信道。这样就可以在防汛以及抗旱等环节中提供图像或者是视屏等信息的有效传递;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利于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关于数据中心的建设

在对流域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中还要建立流域数据中心,也就是在信息采集以及后续的整理和相关的信息存储过程中建立信息集流中心,在这个数据中心中集合了所有信息内容,将信息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同时还要建立信息的综合共享体系,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数据在空间以及时间上不断整合和完善,将相关业务系统与实际信息数据建立起关联性,进而对流域管理水平起到提高的作用[3]。

(三)关于业务应用系统方面的建设

对于流域信息化管理中还要对业务应用系统方面进行一定的建设,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重点放在“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以及“水资源统一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公开”系统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建设、“规划设计”系统建设、“数字化”系统建设等环节中,在流域管理中实现通过数字化的业务操作等来增强对流域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

(四)关于安全保障方面的建设

在流域信息化建设中还要对安全保障方面进行一定的建设,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也就是对网络平台中的信息给与安全保障,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进行网络信息化操作,同时还要定期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性保障方面的培训活动,加强从业人员对于信息安全的认识。对于不良信息要及时的进行控制,对相关的信息技术给与一定的研究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流域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高[4]。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在现今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在水利管理中采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流域管理中采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福暖,陈文欢,李俊. 关于韩江流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人民珠江,2011,01:55-57.

[2]庞金城. 对渭河流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陕西水利,2014,03:15-17+20.

[3]徐雪红.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 推动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水利,2013,15:63-65.

[4]张朝辉. 讨赖河流域信息化建设的构架方案[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5,01:118-120.

[2]

作者:郭峰 何文华

第三篇:沙颍河流域综合管理框架建设探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及环境问题的变化,水资源竞相开发、分散管理造成的水问题愈发凸显,以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管理已经成为解决水问题、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的战略选择。本文在介绍沙颍河流域概况和综合管理机构职能及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流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为依托、水资源管理为核心、以工程管理为重点、以完善规划为依据、以法规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技术管理为支撑、以水行政执法为手段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管理

1 流域概况

沙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横跨豫皖两省,其中河南省境内干流长418km,流域面积34440km2,大于1000km2一级支流有北汝河、澧河、颍河、贾鲁河、新运河、新蔡河、汾泉河和黑茨河8条;大于100km2二级支流近百条,流域内建有昭平台、白龟山、白沙、孤石滩、燕山等5座大型水库和24座中型水库及340座小型水库,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工程水系,为防御洪水、维持流域内生态平衡、区域的工农业、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沙颍河流域缺失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方案,为了得到更多的水资源,各地利用辖区内的水库、拦河工程层层拦蓄,下游河道生态基流得不到保证,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竞相开发、分散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手段,难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流域管理制度与能力建设急需加强。

2 流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管理是一项跨地市、跨部门、跨行业,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流域与区域的政策、体制、法规、工程等多个方面。

当前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水利改革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行的管理体制与新形势下的流域管理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为:(1)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水资源管理块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2)各职能交叉,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域管理,缺乏有效的协商决策和协调运行机制,流域管理作用不明显;(3)综合利用和专业规划严重滞后,管理缺乏依据等;(4)流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尚未构建,缺乏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5)信息网覆盖不足,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3 流域综合管理框架建设探索

以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利改革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人水和谐为原则,以在沙颍河流域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为目标,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切实加强涉河水事活动综合管理,积极推进流域层面协调议事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试点先行,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完善流域综合规划编制,科学规划水利发展布局和建设规模;建立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积极推动流域综合管理立法工作,加强流域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流域综合执法;推进流域信息化建设,实现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调度管理,形成支撑本地区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工作业务平台和决策支持环境,增强水资源监管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能力、效率;强化流域机构在流域规划管理、防洪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河湖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考核评估、流域综合执法等方面的职能。

3.1 试点先行,实现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

2014年初河南省水利厅确定把河南省沙颍河流域作为河南省开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区域。试点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控制指标体系,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将沙颍河流域不同水平年用水总量指标,分解到沙颍河干流、主要支流和所涉及的行政地市区域,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将水资源在流域内的行政区域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探索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模式,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2构建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

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各利益相关方参加,建立一体化的流域决策协调机构、综合管理执行机构与各利益方对话机制,协调好各部门、各地区的关系,分工协作,统一行动,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012年6月13日,经省编委批准,“河南省沙颍河工程管理局”正式更名为“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管理局”,省水利厅以豫水人劳【2012】114号文,明确了沙颍河流域管理的主要职责任务,为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借着沙颍河流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之机,也为了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成立了沙颍河流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研究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3.3启动流域综合规划,健全流域法规政策体系

目前有关沙颍河流域的比较系统的报告和规划主要有《河南省沙颍河志》、《沙颍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等。当前沙颍河流域正在开展《沙颍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沙颍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工作,制定《沙颍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也正在着手开展《沙颍河流域综合规划》。沙颍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统筹各方面的目标,坚持人水和谐的指导思想,把维护河流健康、促进流域协调发展作为流域综合规划的主线,科学制定以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为核心的规划方案。

同时为了保证各项成果顺利实施,沙颍河流域管理局正在申报起草当前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的《沙颍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开展《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办法》等法规的立法研究。通过建立完备的流域管理法规体系,使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分配与调度、河湖管理、防洪抗旱、水源保护、纠纷处理等,有序依法进行。

3.4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提示流域综合管理水平

当前,河南省正在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目标是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近期目标相适应的全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基于沙颍河较完备的基础,已选择沙颍河流域开展水资源调度决策系统建设试点,为水资源管理业务处理功能的实现提供数据及软件资源支撑服务,沙颍河流域抓住机遇,下一步将全力打造“智慧沙颍河”,开展沙颍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对沙颍河流域主要水量控制站、重要水功能区、市界断面、河道水生态监测点、重要取水口和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和监控,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的机制和平台,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业务与决策支持的手段。

4 结语

流域综合管理是河流管理的发展方向,探索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流域综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深化水利改革、建设水生态文明要求的提出,为创新流域管理模式,推进沙颍河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分析沙颍河流域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沙颍河流域实施综合管理的框架和策略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沙颍河流域推进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唐纯喜,关于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思考[J].人民长江,2014,45 (23):22-26.

[2] 王海伟,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探讨[J].人民长江,2014,45 (23):1-5.

[3] 黄利群,王春艳,叶亚琦,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实施框架建设之探索——以黄河小花间试点区为例[C].黄河国际论坛,2012.

[4] 彭顺风,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 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J].治淮,2013,(8):51-52.

[5] 王克林,谢永宏.洞庭湖流域综合管理现状与战略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 (6):673-676.

作者简介:魏钰洁,女,1988年,硕士研究生,水资源管理,weiweinianhua@163.com。

作者:魏钰洁

上一篇:运动科研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资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