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调查报告范文

2022-06-18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流域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小流域调查报告范文

小流域综合治理自查报告

XXX小流域综合治理 林草措施部分项目自查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及位置

项目名称为:XXX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县XX镇XX村、XX村、XX村、XX村。

2、项目建设依据和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根据县人民政府下放的《关于XXX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县府专议[XX]XX号)文件精神及要求,由县水务局委托鸭溪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XXX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XXhm2,其中经果林种植XXhm2 ,绿化美化树XXhm2 ,封育治理XXhm2 ,保土耕作XXhm2 。配套建设蓄水池X口,沉沙池X口,截水沟Xm,机耕道Xm,生产便道Xm,工程项目碑X块,标示牌X个,文化墙X组。

项目总投资XXXX万元,其中工程措施XXX万元、林草措施XXX万元、封育治理XX万元、独立费用XX万元。

3、项目建设有关单位

项目法人:XX 建设单位:XXX人民政府

设计单位:XXX

施工单位:XXX

监理单位:XX 领导小组: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XX。

4、项目建设过程

该项目采取委托实施的方式,于XXX年X月X日开始实施,选定施工单位,XXX年X月X日开工建设,XXX年X月X日竣工。

5、完成的主要工程量 5.1林草部分:

建设完成刺梨XXhm2,李子XX.54hm2,梨X.89hm2,核桃XX.14hm2,桃1XX.05hm2,无花果X.31hm2,杨梅X.04hm2,枇杷8.XXhm2,桂花0.XXhm2,樱花X.47hm2。 5.2封育治理部分:

进行3年抚育管理XXXX.58hm2。 5.3保土耕作部分:

完成建设保土耕作XXX.6hm2。

二、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项目经县财政局对概算进行评审,确定的控制价为XX万元。截至XXX年X月15日,到位资金XXXX万元,其中林草措施XXX万元。 到位建设资金占所有建设资金的XX.XX%,项目在预期内完成所有建设内容。

三、建设程序和“三制”执行情况

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要求履行了报批手续。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在相关单位监督下进行,项目的工程建设按合同进行质量和工期管理,监理单位对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了控制。

四、工程质量及专项验收

该项目于XXX年X月3日由XX镇长组织林业站、水利站、财政、消费等有关专家对林草措施相关单元进行了初步验收,确认合格,各项工程已按照批复内容完成,提供的项目资料文档齐全,满足竣工验收的要求,通过了初步验收。

五、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1、经果林部分树木未刷漆防病虫害;处理意见:立即开始对经果林未刷漆部分树木喷药刷漆。

2、封禁治理当地部分村民砍伐树木;处理意见:村委会组织村民进行交易并定制规范措施。

附件:

1、其他相关资料。

XXX镇人民政府 XX年X月X8日

第二篇:****小流域治理工程整改方案

****年**月**日,****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三方到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计量、查找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

一、 存在问题如下:

1、 ***干沟1#、2#、3#拦砂坝(大挡墙)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副坝吊脚(基础被水冲刷后悬空)现象。经现场检查,1#、2#、3#拦砂坝(大挡墙)都已按设计图纸施工。其中,1#、2#拦砂坝副坝的基础已经由施工单位处理稳固,3#拦砂坝副坝的基础还没有处理,还有被水冲毁的危险。

2、 ***干沟其他22道拦砂坝,都出现主、副坝的前后面填缝不满,表面不平整等外观质量问题,部分拦砂坝还出现吊脚情况。

3、 其他干沟的拦砂坝出现的问题与**干沟拦砂坝出现的问题基本一样,主要是外观质量问题。

二、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 施工单位:首先,项目负责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施工,不听从业主和监理的指示。存在随意选拦砂坝位置、基础开挖后没有经业主和监理验收合格后就自行入基、随意变更拦砂坝设计尺寸等问题。其次,施工中存在就地取材的问题,部分石料较差,砂子含泥量较大,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再次,施工单位为了省工,在冲沟内大石头或老挡墙上加固修复,也使拦砂坝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 设计单位:设计深度不够,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图纸所示尺寸只能在比较平缓的河道上实施,但是在比较陡的冲沟内就无法按设计尺寸进行施工。拦砂坝的副坝(消力坎)基础埋置深度不足,因为在冲沟内无法开挖到硬基所以容易出现吊脚现象。

3、 监理单位:存在监理不到位、力度不够的问题。工程点多、面广,有时候难以做到随叫随到。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曾多次发《监理通知》给施工单位,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

4、 业主单位:订立的施工合同不合理。导致该项目是先拨款后施工,不拨款就不施工。失去资金控制权,很显然,监理单位也是无能为力的。

三、 整改方案:

1、 **干沟3#拦砂坝副坝基础已经现场确定处理方案,由施工单位处理完成,给予计量;

2、 **干沟和其他干沟的拦砂坝,由施工单位逐一对照检查,对于主副坝前后面填缝不满的问题用砂浆填满;表面不平整的拉上工程线,用錾子修平,确保外观质量合格。对于出现吊脚的挡墙,由施工单位自行加固处理。上述处理费用由施工单位自己承担。

3、 对于所剩余的工程,我单位将严格按照监理规范监理。首先是请业主(**村委会)和施工单位到现场指定需要打拦砂坝的位置,确保施工与设计相符,达到设计效果。实行原材料进场检验和基础验收制度,对基础等重点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巡视、平行检测等方法,确保拦砂坝工程质量。

4、 在必要时,请业主找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说明情况,希望能得到重视和支持。

总之,希望工程参建四方能通力合作,加强沟通联系,认真积极整改,使工程能达到设计意图和效果,圆满完成****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任务!

******公司 ****年**月**日

第三篇:XXXX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

0 综合说明 1 项目背景

1.

1说明项目的来源,简要说明工程基本情况等。

1.2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单项工程初步设计考虑主要因素等。

2 流域基本情况及分析

2.1 自然概况 2.1.

1流域概况:

概述流域区的地理位置及经纬度、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所属地貌类型区,海拔高程,相对高差等。 2.1.

2地质地貌:

(1)

说明流域地质构造、地表的地层岩性及其分布情况,重要单项工程的基础地质情况等。

(2)

说明流域主要地貌单元及分布。小流域的特征与形态,主要包括小流域的面积、流域平均长度、流域平均宽度、流域形状系数、沟道比降、沟谷裂度、沟壑密度、地面坡度组成等。 2.1.

3气象、水文:

(1)

说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最小年降水量,降水年内分布,多年平均蒸发量,年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年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风速,主害风风向,大风日数;

(2)简述流域所属流域、水系,地表径流量,年径流系数,年内分配情况,含沙量,地下水位等水文状况。 2.1.

4土壤、植被:

(1)说明流域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厚度,土壤养分含量;根据工程需要,调查说明土壤质地,容重,孔隙率,有机质含量等要素。

(2)

说明流域主要植被类型,郁闭度(森林),覆盖度(草、灌木),主要树种、灌木、草种。

2.1.

5其他:根据工程需要,可补充说明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情况 2.2 社会经济情况

2.2.

1行政区划、人口与劳力。说明流域行政区划,说明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农业人口、劳力总数。

2.2.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3农村经济状况:

(1)

简述流域农村经济状况,说明流域农村经济总收入及农村产业结构情况,人均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

(2)

简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工副业等生产现状,主要分析农业、林业、牧业的结构情况。

2.2.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简述流域交通路网等基本情况,重点说明田间道路(含机耕道)等情况。

2简述流域水利设施现状,说明其数量、容量或长度、运行情况等。 2.2.

5其它情况。 2.3 水土流失状况 2.3.

1水土流失现状。

2.3.1.1 不同土地单元的土壤侵蚀分析

利用USLE方程或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计算和评价不同土地单元的土壤侵蚀。

2.3.1.2 明确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土壤侵蚀模数、年土壤侵蚀量、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分布,以及有关山地灾害情况。

2.3.

2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分析说明造成流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重点说明人为因素。

2.3.

3水土流失危害。说明流域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2.4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2.4.

1水土保持现状。简述流域已进行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分布、面积、保存情况,产生的效果,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等情况。

2.4.

2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总结流域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分析流域水土保持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2.5土地适宜性评价 2.5.1 评价原则

2.5.2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2.5.3 适宜性评价

3 流域规划布局

2.1 土地利用调整

3.1.

1土地利用调整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论,确定流域土地利用调整的原则。

3.1.2

调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说明流域调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列表对比现状和治理期末的土地利用变化。 3.2 规划布局 3.2.1

三道防线划分 3.2.2 建设目标和规模

4 工程设计

4.1 生态修复区措施 4.1.1 封育保护 4.1.2 封禁标牌

4.2 生态治理区措施 4.2.1 梯田 4.2.2 经济林

4.2.3 水土保持林 4.2.4 节水灌溉 4.2.5 挡土墙

4.2.6 村庄排洪沟 4.2.7 村庄美化

4.2.8 生活垃圾处置 4.2.9 污水处理 4.2.10 生产道路 4.3 生态保护区措施 4.3.1 沟道现状

4.3.2沟道治理设计 4.3.3 沟道清理…

4.3.4 护岸典型设计

5 小流域监测

5.1 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5.2 监测点位布设和监测方法

6 施工组织与实施

6.1 工程量

6.1.1

汇总各类措施的数量及工程量。

6.1.2

工程措施的工程量调整系数按《水利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59-2006)执行,林草措施的工程量调整系数取1.03。 6.2 施工条件

6.2.1

阐述流域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6.2.2

阐述施工交通方案。

6.2.

3阐述苗木(种籽)、建筑材料、施工用水、电、风、油等来源和供应方案。 6.3 施工工艺和方法

6.3.1 明确各类措施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要求。 6.4 施工布置和组织形式

6.4.

1明确施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专业队施工、农民施工或多种形式结合。

6.4.

2对于治沟骨干工程以及较大的拦沙坝、塘坝、泥石流排导等应提出施工总布置,主要包括土石方平衡、取料场、弃渣场、场内道路、施工场地等。 6.5 施工进度

基本确定工程施工进度安排。

7 环境影响评价 7.1 环境影响分析 7.2 措施

8投资概算与经济评价

8.1 投资概算

8.1.1 简述工程简况,包括工程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措施数量、主要材料用量、施工总工期、估算总投资、静态总投资等。

8.1.

2说明投资概算的编制原则、编制依据、项目划分、计算方法、采用的定额和取费标准以及价格水平年。

8.1.

3分析计算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概算分项投资、工程静态总投资及动态总投资,测算分投资。

8.1.

4利用外资工程的内外资投资概算应在全内资估算的基础上结合利用外资型式进行编制。报帐型(式)需根据全内资概算结果按当时汇率将人民币转换为相应外币并考虑由于利用外资增加的相关费用。

8.1.

5应按《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编制投资概算附件。 8.2 资金筹措

根据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投资分摊方式,确定资金筹措方案。 8.3 国民经济评价 计算三个指标

9 效益分析

9.1 经济效益

明确效益计算方法、主要指标及参数,明确效益定额、实物效益、农民收益,得出经济效益计算结果并进行评价。 9.2 生态效益 9.2.

1调水保土效益

根据典型观测数据结合效益分析结果,确定各项措施的调水、保土定额,进而计算工程实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并列表说明。 9.2.

2生态效益

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主要包括林草覆盖率、减灾等。 9.3 社会效益

说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节能等方面的社会效益。

10 实施的保障措施

10.1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 10.2 技术保障 10.3 资金管理保障 10.4 宣传

附图

附图1 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2 小治理措施布局图 附图3 小治理措施典型设计图

《从区域基础和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宜宾市的城市产生和发展》 引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背景概要:宜宾市地处四川省南部,位于岷江和金沙江交汇地,是长江上游的开端,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在地缘上属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气候宜人,上古时代便有人在此定居。据载,僰道是宜宾最早的行政称谓,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始建僰侯国,其时,人们就开始了茶叶种植业。同时,宜宾是中国西南开发较早的城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2年历史。曾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

正文:

一. 从区域基础角度分析宜宾市城市发展大环境 1.自然地理条件

宜宾市地缘上处于四川盆地边缘。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4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300米~700米,是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受外部大气环境影响相对较少,气温稳定,适宜人居。

2.经济地理条件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宜宾市处在成渝经济圈的内环上。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二.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宜宾市在大环境中的个性 1.自然地理位置——两江汇口,四地交界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位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交界地带,岷江和金沙江在此汇合。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条件齐全。由于处在四个省市的交界地带,既是各个经济群体的辐射的交界,同时在联系各区域,促进相互之间的物流、信息流的流通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作为长江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也起到了对外联系的积极作用。 2.经济地理位置——成渝经济圈上一个重要的 节点

在区域战略层面分析,宜宾地处成渝经济圈的交接地带,与两地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近年来积极推动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更新。形成了以酒类食品工业、清洁能源工业、化工轻纺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系。在对外联系上,宜宾也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圈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经济地理位置,着力推进成渝经济圈的两大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物流、产业流和信息流的交互,并积极扩大成渝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力图凭借自身在区位上的优势,将宜宾打造成区域内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对外的门户城市。

3.政治地理位置

在新一轮国土规划中,宜宾被划入了限制开发的区域。由于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品质较好,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薄弱,且生态破坏造成的影响恶劣,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考虑,宜宾的生态环境不适合作大规模的开发。然而,这既是限制,更是机遇。凭借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交通条件,并以成渝经济圈作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并积极推动以五粮液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及清洁能源、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保全生态的同时促进城市又快又好发展。

三.基于现有条件关于宜宾市未来发展战略若干建议 1.依天时——把握时代大趋势,加快节奏,促进发展

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宜宾市便凭借卓越的交通条件和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大开发中崭露头角,全市经济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而今,随着建设成渝经济圈的战略逐渐明晰,宜宾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

首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就使得宜宾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四地交界,两江汇口”的独特区位使得其可成为整个成渝经济圈的门户城市,良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又使得其有实力发展为川南片区的中心城市。同时,在新时期、新机遇面前,宜宾市要准确把握形势,在大战略和小区域明确自身的定位,既要积极迎接两大核心城市的产业扩散,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又要继续推动传统的优势产业,并试图将五粮液集团、丝丽雅集团、天原化工等国有优良资本进行整合,把眼光放长远,放手发展,将其推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2.就地利——体现门户价值,打造核心品牌

由于宜宾在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上的独特区位,注定了其与众不同的发展方式。在地缘上积极发挥港口城市的作用,着力疏通航道,广开航务,重振长江黄金水道。在经济区位上,结合自然区位,在打造港口的同时,积极提升作为大区域内门户城市的地位,努力吸引物流、信息流,发展为区域对外的资源集散地。同时,又要牢牢把握自身的优势产业,将五粮液等优良资本做大做强,凭借自身的核心品牌,积极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此外,还要努力推动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精密制造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努力成为独具特色的川南中心城市。

3.通人和——推动旅游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聚集人气,吸引资金

在新一轮国土规划中,考虑到宜宾特殊的自然条件,被划入了限制开发区域,这注定了第二产业不会成为未来城市的主旋律。那么,坐拥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含蕴成为了宜宾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打造舒适城市生活的重要砝码。有了天然的资本,只要认清形势,积极进取,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气,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推动城市的发展,同时,积极的政策导向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更是吸引资本注入的重要条件。宜宾是世界银行咨询报告确定的21世纪最适合投资的长江流域城市之一,有着极好的投资潜力,只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就能在区域发展中再拔头筹。

第四篇:灵武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情况汇报

灵武市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由甜水井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旗眼山水库库区综合治理项目、石峡子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组成。通过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流域内饲草产量,稳定解决流域内牧业饲草供应,加快封山禁牧进度,保护草原植被,提高牧民收入,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灵武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75.55hm,乔木林89.7 hm,,灌木林297.4hm,经济林101.6hm,封禁治理3236.3hm,种草种草45hm,工程完成投资673.06万元,其中国补资金482.2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90.85万元。项目建设期3年(2008年-2010年)。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效益

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各项治理措施保水11.22万m,保土5.21万吨,通过工程措施制止和减缓沟底下切、沟头延伸。

2、经济效益

通过流域治理,增加各类枝条和饲草1346.94万公斤,增加产值65.44万元,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365元提高到3309元,增长了40%,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222222

3、社会效益

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

二、三产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走上良性循环,促进了社会进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4、生态效益

林草面积的增加,防护林网的健全,有效的遏制了风沙危害,为流域内小气候创造了条件。通过治理后,全流域林草覆盖度增加,风沙侵占房舍、压埋农田、淤塞交通的现象得到了 解决,使流域内自然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第五篇: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的研究进展

摘要: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技术措施即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三种措施综合使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措施和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查阅某些专业文献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综述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恢复 黄土高原 小流域 综合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现状概述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水、旱灾害频繁(水灾害主要指7月~9月历时短、雨强大的暴雨造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土地资源的破坏,旱灾害主要指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春旱),农业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从自然条件分析,资源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均衡特征。

1.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

黄土高原以其深厚的黄土、完整的黄土一古土壤剖面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约62万km2,其中典型黄土区42万km,严重水土流失区28万km,占区域面积的45%,平均侵蚀模数3720t/ (km·a)。河流泥沙含量高达37.6甲扩,是长江的14倍,美国密西西比河的38倍,埃及尼罗河的49倍。最大侵蚀模数超过20000 t/ (km2·a)。

222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朱显漠院士积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人渗拦蓄,米粮下川上源(包括梯田、坝地),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圾。这“28字”方略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且在指导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之路。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总结了长期以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和教训,按照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工程措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优化农、林、牧结构,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体系。

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改变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措施和有效途径。近年来,以小流域为试验研究基地,采用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人工模拟降雨等室内实验,从小流域地貌演化过程和降水特性、降水击溅侵蚀、土壤抗蚀特性、表土结皮形成过程及其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降水入渗规律和产沙的垂直分带规律等关系出发,研究各项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及其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典型模式的各项效益,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历史成效

50多年来,中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水患问题,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展黄上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从1986年起,国家科技部连续20

年将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与区域开发纳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省(区)一起在5个省区建立了1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立了不同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模式。经过近20年的科技攻关,使试验示范及相应推广区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建立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经济林果也得到长足发展生态恢复定义: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通过科技攻关的实施,同时发展和完善了黄土高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与技术。如水土保持增产技术,径流汇集与雨水高效利用技术,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等。这些成果的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是解决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办法和关键性措施。 2.2黄土高原现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

在黄土高原,人们很难改变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控。更确切地说,立足小流域,通过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开发方式,改善自然条件,避开导致水土流失的不利因素,引导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与水土保持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具体措施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坡面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及配置 2.2.1.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在小流域坡耕地应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相应工程措施,对于土质较好、交通便利的小坡度坡面,可通过坡改梯工程,根据不同设计标准建立水平梯田、简易梯田,用作农业用地,在拦蓄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坡度较大坡面采用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等工程措施,并呈“品”字形配置,改变流域坡面小地形,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2.2.1.2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林草措施)。

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主要指实行封山育林、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等林业生态工程,措施的采取上要遵从“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年降雨量十分有限,而草本植物相对于乔木对环境的要求更低些,所以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理坡面水土流失中还草比还林更具优势。树种和草种选择上主要选取紫穗槐、侧柏、紫花苜蓿的水土保持先锋树(草)种;配置模式上应注意乔灌草相结合,逐步培育乔灌草的多次覆盖系统,提高坡面植被覆盖;同时,在自然条件较好地区,可以营造兼水保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水保经济林。

2.2.1.3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所谓耕作措施是专指坡耕地通过改变耕作方法实行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微地形蓄水保土、增加地面粗糙度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三个作用从而发挥水保效益。黄土高原可以通过垄作、水平耕作、免耕措施降低泥沙含量,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上,要全面制止水土流失就必须在不同的地貌部

位,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采用不同的措施,因为各措施之间有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坡耕地最有效的是工程措施,但不是所有的坡耕地都要改成梯田,有时只要通过耕作措施就能防治水土流失。同时,上述三种措施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具体的措施配置时,才注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的相互结合,即农、林、牧结合,乔、灌、草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措施的各项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2.2.2坡面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及配置

2.2.2.1黄土高原小流域沟道应根据沟道水文、地质等条件,布设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在支沟沟头根据地形修建沟头防护工程,如修筑引水的防水沟埂(林),地埂林具有明显的固持地埂、减少冲刷、防风护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可有效防止沟头延伸, 沟岸扩张,即防止流水引起的溯源侵蚀,宜采用“品”字形配置。此外还有显著的生产效益, 平均总收入比单纯农业的对照区高50%以上。沟坡失稳引起的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是沟坡的重要产沙方式,控制沟坡侵蚀是减少入沟泥沙的关键。沟坡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应以林草措施为主,林草措施与小型工程措施结合,如利用径流造林、鱼鳞坑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或种植牧草,提高植被覆盖,同时在沟坡小支沟可通过修建谷坊群来拦蓄径流。

沟底是各支流的主要产沙部位,沟底的治理可以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及其二者的结合得以实现,生物措施方面体现为沟底林建设,就小流域而言,沟底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宜、易于乔木的生长。工程措施指修建拦泥拦沙工程,在流域各大支流和支沟内,修建大、中、小型拦沙拦泥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 拦泥坝等)或拦沙拦泥效益显著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小支沟修建沟谷拦挡工程

(如小塘坝、谷坊、挡土墙等)减少泥沙入沟的作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各项工程的设计标准参照国标、行标执行)。 2.2.2.2小流域综合整治和立体农业措施

为有效防治和减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需对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特别突出农业在小流域、耕作区内部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具体措施有:一是山区中高山以水土保持牧业措施为主,中低上以水土保持林业措施为主,丘陵、低山以梯田建设,农业耕作措施及配套绿篱植物种植为主,沟谷和平原以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为主,形成立体农业结构。二是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小流域规划和综合治理为基础,因地制宜,立足于小流域内部的优化组合,避免水土流失。三是在适宜地段种植有经济效益的绿篱,拦蓄上坡水土。四是结合当前退耕还草的需要,重点对退耕还林还草区的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速生水保林的营造技术、草地建植与草饲动物的开发技术与开发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经营管理。 3总结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和配置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具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的选择具体措施及配置形式。党维勤从循环经济出发,就黄土高原小流域可持续综合治理探讨研究指出可以八种技术措施配置模式来治理小流域,即:以淤地坝坝系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山坡地梯田工程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经济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经济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水地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封禁治理舍饲养畜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高效设施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总之,水土流失引起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及其合理配置来抑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这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土地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北黄土高原应通过严格水土保持政策,强化政府行为和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发展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最大限度挖掘区域优势资源,促使当地小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福红, 黄明斌, 党廷辉,等.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水文效应[J].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2):33-37. [2]刘国彬, 杨勤科, 郑粉莉.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C].“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 2003:11-15. [3]王军强, 陈存根, 李同升. 陕西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与模式选择[J].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6):61-64.

[4]刘彩霞.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与技术——以黄土高原为例[J]. 甘肃农业, 2013(17):52-54. [5]郝明德.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 1996(1):68-72.

[6]董锁成, 王海英, 张小军,等.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九华沟流域为例[C].中国水土保持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2005:207-216.

[7]郝明德.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进展──以长武试验区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1996(4). [8]张彩霞, 谢高地, 杨勤科,等. 黄土丘陵区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及评价——以纸坊沟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6):1035-1043.

[9]魏敏.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高泉小流域为例[D]. 甘肃农业大学, 2009.

[10]张有实. 关于我国的水土保持问题——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C].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农·林·水). 2003.

[11]韩书成, 谢永生, 濮励杰.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特征变化分析——以长武王东沟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4):73-77.

上一篇:新课程理论试题范文下一篇:小课题选题指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