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域生态环保论文

2022-04-18

站在最宽处约20米的云龙镇龙溪河边,梁平区水利局党组成员蒋邦全有种穿越回少年时代的感觉。碧波荡漾、白鷺驻足,偶有落霞与白鹭齐飞,惬意无比。看着这泓清水,蒋邦全回忆起幼时和伙伴在河里捉鱼摸虾的欢乐,又想起牛儿泡在水里休憩时的惬意,不禁感慨万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流域生态环保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河流域生态环保论文 篇1:

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来了

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在四川注入长江,总长约436.5千米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在干流修建水坝、水库的一级支流。虽有山川之隔,云贵川三省沿线群众长久以来同饮一江水,如何一起守护具有独特自然生态系统、优美自然人文景观、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赤水河,是三省面临的共同考卷。2021年5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7月1日起同步实施。

作为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三省“决定+条例”的“立法套餐”有何特别之处、将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种新的立法模式?笔者进行了采访。
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开启共保赤水河新局面

“作为长江流域唯一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对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欧琳介绍,近年来,云贵川三省在长江流域率先建立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但是,由于各省行政区域内的流域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式和执法标准等存在差异,“分河而治”带来的流域管理难题还较为突出,需要以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推进共同保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省“决定+条例”立法应运而生。在欧琳眼中,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开启了三省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

“从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角度,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产业布局、发展需求、环境准入、污水排放标准、环境监管执法等不一致带来的难点焦点问题,着力于跨行政区域的协调配合、联防联控,以系统性思维和法治观念完善三省协同保护机制,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合力。”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勇表示,三省在立法工作中以赤水河全流域保护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推动省际间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治理,构建起赤水河流域共抓大保护新格局。
兼顾共性与个性,为跨区域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开辟新路径

查阅三省共同决定以及各省条例可以发现,共同决定主要围绕赤水河流域保护中的共性问题,诸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责任、统一防治措施和聯合防治协调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由三省作出承诺;各省条例则侧重细化和落实,体现地方立法特色和可操作性。比如云南条例对生态保护补偿问题规定较为全面,而四川条例则有“文化保护与传承”专章规定,将四渡赤水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相结合。

这种“基础套餐+个性化定制套餐”的立法组合,被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筠认为是“地方立法内容衔接的创新”——共同决定对重大问题作出共同承诺,同时在各省条例中细化措施,既强化流域共治、又体现各自特色,既有刚性规定、又有合理措施,“必将为依法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三省在制定共同决定时,找准赤水河流域保护共性问题,就赤水河流域保护重大问题作出共同承诺、分别承诺,突出立法整体性;以共同决定的原则和规定为遵循,再通过各自的保护条例细化保护赤水河流域的防治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着力解决本省行政区域内如何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突出立法针对性。”李勇表示,“决定+条例”这种创新模式兼顾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式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为立法保障跨区域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流域区域共同立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探索创新

2020年1月,京津冀三地同步制定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9月,江浙沪同步作出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2020年12月,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审议通过,专门规定支持地方开展流域共同立法……近年来,流域区域共同立法越来越多走进公众视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说:“通过加强立法推动流域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地方立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一些单一行政区划无法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河流、大气、山川具有流动性或跨区域性,与之相关的生态环保等问题也具有共性和联动性,各地“单打独斗”立法难以“自扫门前雪”。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权威的前提下,画好立法同心圆,打好法治组合拳,流域区域共同立法日渐增多。

“共同立法是地方开展流域区域立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探索创新。”欧琳表示,共同立法解决了国家层面难以为每个流域专门立法的问题,推动地方治理协同合作,依法协调利益冲突,促进共同保护水环境,强化共同的法律责任,共同破解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难题,为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

作者:刘华东

河流域生态环保论文 篇2:

鱼虾重现龙溪河

站在最宽处约20米的云龙镇龙溪河边,梁平区水利局党组成员蒋邦全有种穿越回少年时代的感觉。

碧波荡漾、白鷺驻足,偶有落霞与白鹭齐飞,惬意无比。

看着这泓清水,蒋邦全回忆起幼时和伙伴在河里捉鱼摸虾的欢乐,又想起牛儿泡在水里休憩时的惬意,不禁感慨万分。

“在这30多年里,龙溪河从清变浑,从绿到黑,如今能让这泓清水重回世间,实属不易!”蒋邦全说。
龙溪河畔图/ 邓志刚

龙溪河是长江北岸的一级支流,从梁平区云龙镇潺潺流出,以221公里的长度横跨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最终投入长江的怀抱。对沿河55个乡镇(街道)来说,龙溪河便是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而今,鱼虾能够重现龙溪河,正是得益于重庆市统筹梁平、垫江、长寿三区县的统一规划、联防联治的结果。
“母亲河”变“六彩河”

沿着龙溪河顺势而下,一幅生活长图舒展开来。

妇人躬身在河边揉洗衣裳,老叟正襟危坐在河边垂钓,孩童东躲西藏在岸边玩耍,恋人比肩在河边散步,农民挥锄在河边耕作,牲畜低头在河边喝水……

然而,这依水而居、靠水而生的画面,在上世纪90年代戛然而止,罪魁祸首就是工业废水和养殖场粪便污染。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沿河区县片面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保,沿河两岸造纸厂、养殖场等纷纷兴起,加上集镇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龙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清澈的河水逐渐变浑变黑。

“别说下河洗澡,就连路过龙溪河,隔老远都要捂着鼻子走。”蒋邦全说,最糟糕时,龙溪河水质已降至劣V类。

一河两岸三区县,一处变则全流域变。

“那时河的两岸全是生活垃圾,每逢工厂排放污水时,河面上几乎都是翻着白肚皮的鱼儿。”回想起龙溪河的浑浊样子,垫江县高安镇兴盛社区居民刘世容忍不住皱眉。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环境报》报道称注入了各色污染物的龙溪河为“六彩河”。

龙溪河这一变,白鹭鱼虾没了,沿河的梁平、垫江和长寿三区县居民的儿时记忆也没了。

望着“母亲河”仍在静静流淌却毫无半点生机的样子,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下定决心,誓要让一江碧水重回世间。
区域协作,联手共治

梁平区云龙镇与垫江县普顺镇在半截桥处隔河相望。

过去,两个镇的河面垃圾清理基本“靠水冲”,冲到哪个区域就由哪个区域负责清漂,彼此过着“互不打扰”的生活。

随着龙溪河的水环境日益恶化,两个镇开始醒悟、反思,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如今,双方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两个镇的专业清漂队每周主动清理河面垃圾,而大型漂浮物则由市政部门负责处理,河面垃圾再也不必分清你我。

小小的河面垃圾之变,正是梁平、垫江、长寿联手共治龙溪河的结果。

治理龙溪河,难就难在上下游的协调配合。

“如何实现跨界治河,这是治理龙溪河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蒋邦全说。

随后,梁平、垫江和长寿三区县不断推进区域协作、联手共治机制的完善。梁平、垫江、长寿建立了环境风险防范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在流域内全面开展联合执法、风险排查、应急处置等合作;同时,三区县又共同完成了《重庆市龙溪河流域水体达标方案》的编制,包括污染源防治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移民工程五大类工程80个项目;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会同梁平、垫江、长寿编制了《龙溪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试点)实施方案》,策划了生态修复治理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192.7亿元,并指导批复完成三区县编制的《重庆市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如今,梁平、垫江和长寿三区县每季度都要召开流域污染治理协调工作会议,重点对跨境污染联合查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工作进行沟通协调,确保流域三区县步调一致、共同治污。

随之,龙溪河开始发生变化……
统筹规划,精准施策

在垫江县生态环境局的会议室里,悬挂着7张治河地图。

空闲时,垫江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罗斗明总爱站在地图前细细端详。看的次数多了,罗斗明闭着眼也能道出地图上标注的重点内容与更新情况。

为了彻底截断龙溪河污染源头,垫江县对龙溪河及其支流的涉水污染源进行了逐一摸排,排查出重点涉水污染源309个,并制作了污染源分布图,实行“挂图作战”,好让每位河长都清楚自己的“责任田”,从而细化明确工作责任。

每解决一处污染源,罗斗明就在图上“销号”一处,治污进展一目了然。

与垫江一样,三区县在联手共治的同时,大家也根据实际情况统筹重点,对辖区内的龙溪河段进行精准治理。

“作为龙溪河的源头,梁平区对于龙溪河的整治效果不但事关本区,也直接影响着下游的垫江和长寿。”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钊介绍,结合河长制试点,梁平区对龙溪河流域加大了水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仅龙溪河流域就设有区级河长11个,乡镇(街道)河长76个,村级河长276个。”张钊说,严密的河长制度确保了龙溪河及其每一条支流都有专人负责。

通过关闭重污染企业、整治搬迁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流域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梁平区累计投入20亿元,抓好龙溪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如今,龙溪河梁平段全流域水质已稳定保持在Ⅲ类。

地处龙溪河下游的长寿区,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大力推动龙溪河流域综合治理。

通过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实施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实施长寿湖专项整治工程,长寿区龙溪河水质持续好转,特别是长寿湖水质改善明显。目前,长寿湖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局部区域达到了Ⅱ类水质。

经过长久的努力,龙溪河水终回清澈。如今的龙溪河畔,植被繁茂,河水清澈见底,久别的鱼虾重现河中。

作者:王雪

河流域生态环保论文 篇3:

东莞:“背水一战”完成水污染治理任务

在东莞,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高水平发展的突出短板,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2016年下半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高规格、大规模召开全市性治水工作会议,围绕水污染治理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在近期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东省反馈的环保督察情况中,反馈东莞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污染领域。对此,东莞市高规格召开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强化认识,全面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加大以水污染治理为代表的各项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以铁的担当尽责、铁的作风治污、铁的纪律问责,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翻身仗,力争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

攻坚克难,全力完成水污染治理任务

此次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涉及东莞市的有6个问题,其中5个与水环境有关,整治形势严峻。经过全面排查,东莞市水污染治理主要存在排污口直排、河涌黑臭、管网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性、区域治污协作有待加强、镇街领导责任意识不够到位等五方面问题。

對此,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表示,要知耻而后勇,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心悦诚服、全部接受,坚决抓好环保督察整改。特别是要以“功成必定在我”的责任担当,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勇于担当、正面问题、积极应对,攻坚克难,全力完成水污染治理任务。

“要以此次整改为新的起点,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全面做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吕业升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压实整改责任,坚决扭转一些地方和部门认识不到位、工作走过场的问题;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存在问题逐条对照研究,分类推进整改;对督察组移交的案件,要逐一迅速进行深入调查,实行“一案一卷”管理,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强化治污的同时,东莞还将建立健全环保工作长效机制。吕业升强调,东莞要建立健全环境责任清单,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新机制;要研究建立村一级的“涌长制”,进一步细化治污责任。

此外,东莞还将以本次整改工作为契机,试点开展镇街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离任审计,把整改效果、治污攻坚战成效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治污成效显著,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重点培养、优先提拨使用;对治污整改不力、问题突出的镇街和部门,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人在提拨使用上要慎重考虑。要以对历史、对发展、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打好环境保护这场翻身仗,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措施,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挂图作战,实现截污次支管网全覆盖

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东莞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3200人次,监测人员448人次,检查企业1168家次,监测企业146家次,查处涉嫌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204家,发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12份,《行政处罚告知书》21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96份,共罚款322万元。

如果说长期保持高压态势的从严环境执法,让东莞在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处理上交出了一份相对漂亮的答卷,那么,围绕全市截污次支管网等治污工程建设的挂图作战,则可以视为东莞在全面推进源头控污的治本之举。

正如吕业升所言,水污染治理是东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场遭遇战,是东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开的问题,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又是其中的突出短板。

围绕这一突出短板,东莞规划分三批次,到2018年年底前力争建成截污次支管网2400公里,总投资约为169亿元。其中2017年将确保完成不少于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力争建成700公里,完成全市23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建设收尾和竣工验收工作,同时将协调推进厂网一体化改革工作,推动形成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的截污治水格局。

截污次支管网等治污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且往往投入大,审批时间长。针对基层镇街反映的工作难点,东莞坚持大胆改革探路,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治污工程推行“一镇(街道)一包”方式,采用打包实施,减少招标次数和时间,加快实施。凡治污工程项目涉及的前期审批事项,由东莞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现场指挥部现场办公、集中办理,并按照“一镇街一总账、一工程一台账”的要求,实行挂图作战,按照时间节点倒逼各项治水工程项目推进。

在治污资金投入上,东莞充分发挥水投集团等社会力量,通过探索PPP模式创新治水投入,按照市镇5:5的比例分摊建设费用,大大减轻了财政资金投入压力,确保治污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目前,绝大多数截污次支管网等治污工程都按照时间节点在东莞各镇街(园区)全面加速推进建设当中。

“两河流域”未经有效处理的排污口,年底前必须全面封闭

4月24日,东莞市专门召开石马河、寒溪河流域(以下简称“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现场会,以重点流域整治为突破,全面带动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展示东莞市委市政府全面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坚定决心。

吕业升强调,要全面增强“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科学系统推进“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坚决打赢“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达不到效果,将愧对群众。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

“两河流域”各镇街(园区)要对本辖区的所有入河、入涌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制订每一个排污口的管控措施。至今年年底,未经有效处理的排污口,必须全面封闭。同时,对本辖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全面排查,并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的全面清理、清拆;全面关闭取缔无牌无证涉水工业排放源。“两河流域”各镇街(园区)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抓好发源于本辖区范围内的小河涌、小支流污染整治,到今年年底前,确保汇入主干流或流出辖区边界时水质达到五类以上。

全面推进“两河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8年底前,完成石马河流域627公里、寒溪河流域796公里截污管网建设任务;2017年前,完成凤岗、塘厦、清溪3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2018年底前完成东城、黄江、樟木头3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2018年完成石马河流域12家、寒溪河流域11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2018年年底前建成30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两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议对此强调,要加强市级统筹,科学系统推进综合整治,要全面控制水体污染,逐步修复水体生态,将河流污染治理与环境景观建设相结合,综合考虑城市景观、市民休闲、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营造独具一格的风情风貌。各地各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有关断面水质如期达标;要研究探索流域整体治理的新模式,广泛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PPP、EPC等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确保实现污染治理目标。

在资金保障方面,会议提出东莞市级要加快成立环保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办法,尽最大可能给予镇街资金支持。同时,要严格责任追究。对于进展滞后的镇街,将由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约谈。对有明确时间节点要求而到期未完成的单位,要及时启动问责。要学习借鉴中央、省的模式,试行开展市级环保督察,首批对“两河流域”问题较多的镇街进行督察。对社会关注度高、区域协调难度大的跨镇街重污染河涌治理,采取人大议案落实督查等方式进行重点督办。

作者:熊国柱

上一篇:数字图书馆建设论文下一篇:我国政治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