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大监督方式现状

2022-11-02

第一篇:当前人大监督方式现状

对当前加强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思考

监督工作贯穿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方方面面,依法、充分行使好监督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下面,笔者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如何履行监督职能,以及地方人大的监督工作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作如下探讨。

一、突出“四抓”,监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抓制度建设,规范监督程序

两年多来,镇沅人大常委会在制度的制定中,把握了依法、创新、实用的原则,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制定出台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程序规定》、《县人大常委会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执法检查的有关规定》等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制度。这些制度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人大工作运行机制,规范了各项监督程序,对确保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向深层次发展,发挥了引导性、保障性的作用。

(二)抓重点难点,精选监督议题

镇沅人大常委会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议题选择力求“少而精”、“精而准”、“准而深”,最大程度实施有效监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一是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确定监督议题。选定农村公路建设、中低产林改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等一些重点、热点、难点工作为视察议题。二是围绕保障民生、维护民生确定监督议题。将社保、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工作列为监督重点,进行跟踪监督,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围绕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确定监督议题。常委会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作为监督工作重点,并积极配合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多项执法检查,确保了有关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

(三)抓监督环节,增强监督实效

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在具体监督工作中,镇沅人大常委会坚持讲原则、讲程序,在法律的框架内,善于创新监督工作思路,注重把握监督环节,增强监督实效。

1.创新监督工作方式,增强监督工作效果。一是在监督方式上有新举措。注重改进视察、执法检查、评议、调研的方法,既做好对事的监督,又注重强化对人的监督;既听取“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的报告,又广泛征求代表和群众的意见;既定性分析,又定量分析,真正做到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二是在监督效果上有新提升。较好的做到调研求“深”、审议求“实” 、督办求“效”。首先通过走访、问卷、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敢于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形成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审议意见,按照“限期办理、办理情况报告、再审议表决和办理结果跟踪检查”的程序抓好审议意见落实,有效提升监督效果,督促推进 “一府两院”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强化对人大任免干部的监督,增强干部的人大意识。依法规范任免程序,较好的做到了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任命的有机统一,在行使人事任免职权时全程监督,严把“五关”。即:严把进口关,提前做好任前调查;严把任前考试关,增强被任命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把票决关,提高任免的严肃性;严把任职表态关,增强被任命人员的公信力;严把任后监督关,修订、施行了《关于开展述职评议的试行办法》,评议结果将报县委作为干部考核和调整使用依据,以此增强被任命干部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将行使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紧密结合,提高依法监督水平。两年来,围绕全县改革发展、国计民生工作大局,坚持抓大事、议大事、谋全局、促发展的原则,将行使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紧密结合,深入调查研究,依法、适时作出相关决议、决定,把县委的意志和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将重点事项的决定权牢牢抓在了手中,提高了依法监督水平。

(四)抓代表工作,发挥监督主体作用

镇沅人大常委会始终树立依靠代表、服务代表的思想,注重从三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重视发挥代表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了监督效果。一是抓好学习培训,提高代表履行监督职权的能力。二是抓好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组织代表参与执法检查和工作视察,邀请代表参加人大常委会会议,推荐代表列席县委、政府的重要会议,让代表知情、知政,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三是抓紧抓实代表建议交办、督办、追踪落实等各个环节,每年代表提出的建议都得到了较好落实。我们还通过采取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代表建议重点督办件的办法,促使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以上就是镇沅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一些成效。就目前来看,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充分深入人心,《监督法》颁布实施也仅有三年多的时间,地方人大行使监督权,开展各项监督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监督职能发挥不到位,监督质量不高和实效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三多三少”:一是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监督的深层次、实质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二是对事件的监督多,对人的监督少,人大监督引不起干部重视,欠缺威慑力。三是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监督手段不强硬,作用不明显。存在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人大监督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监督权的意识不强,往往怕得罪“一府两院”而不敢动真格,畏首畏尾、得过且过。部分被监督者对人大监督工作则存在错误认识,消极对待、被动应付。二是现行体制中一些关系没有理顺。党政不分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党委和政府往往联合作出决策、决定,党政双轨行政体制与人大监督体制相冲突,人大难以实施监督。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在党委的位置与权力机关的地位不相称,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从现实的工作角度有些理不直、气不壮。三是自身建设不过硬。过分强调代表构成比例而忽视其执行职务的素质,代表履职能力与所肩负监督职责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法律素质、履职水平有待提高。

二、做好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措施,增强监督工作的“三性”

1.围绕中心,增强监督工作的敏锐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要紧紧围绕关系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做到关心“热点”、督促“难点”、关注“焦点”,在工作谋划上突出推动科学发展、在布局统筹上突出促进改善民生、在基本方法上突出实施有效监督、在路径选择上突出推进探索创新、在目标追求上突出提高人大权威。今后一段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人大常委会 一是应以转变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强对计划、预算、经济运行、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监督,多提出一些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支持政府把握好投资和政策导向,落实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 二是以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加强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对社保、教育、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民生工作,人大常委会要持续关注,抓关键环节、薄弱环节,以点带面,督促落实到位,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改善,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得实惠。

2.加大力度,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人大常委会要把有无实效贯穿于每项工作的始终,作为检验履职能力的标准。一是要善于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方法。在《监督法》的框架之内,大胆改进监督的方式方法,推行视察、执法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切实找准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要实行开门搞监督,把监督形成的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和督办结果通过电视、网站、公示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推行邀请社会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探索改变“走一转、看一遍、开个会、下个文”的传统工作模式,切实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力度和实效。 二是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要双管齐下, 必须把对具体事件的监督延伸到对人的监督,针对监督中遇到的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针对群众反映某些干部的问题,讲求监督艺术,该质询就质询,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就组织特定问题调查,该撤职就撤职,以刚性监督手段加大监督力度,树立人大权威。

3.理顺关系,增强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现期和机遇并存期,人大常委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支持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积极主动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营造和谐顺畅的氛围与环境。在坚持党的领导,主动争取党委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特别要按照党委的决策部署,找准与政府工作的结合点,在重要意见上加强沟通、集思广益,在重要工作上规范程序、有机衔接,在发展氛围中履行职责、推动工作。主动做好上下联动的工作,加强与上级人大常委会的联系,接受指导;加强对基层人大工作的经常性指导,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凝聚成共同推动十二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理顺体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克服领导工作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凡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讨论决定的事项,政府要适时提请审议、审查,由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依法由人大常委会任免的干部,应在讨论决定前征求同级人大常委会党组意见;作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前,要听取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同时,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把人大工作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在政治方向、组织建设、重大决策等方面加强领导,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有针对性地解决人大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健全有关法规制度,确保监督权的有效行使。任何民主法治政治必须有完备的法制程序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实施监督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从当前来看,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对法律已经规定的监督方式和工作制度,如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规范性文件、撤职等作进一步的完善,细化操作程序,明确法律后果,以便于具体实施应用。确保进入程序的监督事项能有始有终,避免监督过程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不了了之的情况,让被监督者真正把人大的监督当作一回事。

(四)提高认识,为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领导干部要加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法律、人大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人大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一方面,使群众真正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当家作主的“主人”意识,积极支持人大的监督;另一方面,增进一府两院领导干部对人大监督职权及其作用的认识,树立公仆观念,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同时,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要明确人大监督不仅是一种法定权力,更是一种法定责任,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权,就是对人民的失职,从而强化监督意识,加强监督工作。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监督水平。首先要将综合素质高,履职能力强作为人大代表构成的必要条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代表队伍,切实发挥代表应有的作用。再次要加强组织建设,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把人大机关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基地,加大与其他机关双向交流的力度,切忌不能把人大作为干部的“终点站”、“ 养老机构”来看待。其次应进一步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化、知识层次多元化、年龄结构梯次化的集体,激发人大工作的内在活力,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第二篇:人大司法监督的现状和对策

本课题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国家议会对司法权的制约机制,结合当前司法监督的现状,就人大司法监督的对象、程序以及方式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司法监督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一、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现状

1、部分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局限于解决具体个案。我省有些地方的人大将司法监督等同于个案监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案件的情节、证据,监督的终结点也仅限于案件是否改判,如何改判。这种做法有时的确使得一些错案得到了纠正,但隐藏在错案后面深层次的根因却没有人去分析总结,甚至有时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反而因为个案监督带来的暂时震慑性而被掩盖,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解决,司法公正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2、人大对司法监督缺乏规范性。程序不清晰、监督不规范是当前人大司法监督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监督法》,无“法”对监督的对象、监督的内容、监督的原则、监督的方式、监督的程序和监督的责任等作出具体规范,人大监督随意性强、方式手段无定制、监督对象抵触、监督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普遍存在,人大监督异化成个人监督的现象在部分地方还时有发生。

3、人大对司法监督缺乏专业性支持。司法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人大要对其进行监督,尤其是还要透过个案,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寻找司法体制和司法政策上的薄弱点,这就要求监督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监督得准、监督得下、监督得成。但实践中,有些地方人大法律专业人员相对较欠缺,即便有,司法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开展。

4、某些司法机关以司法独立原则抵制人大监督。人大司法监督目的是借助个案发现司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司法机制的完善和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该目的决定了人大在进行司法监督时,仍是以尊重司法独立为前提,而不是超越现有司法体制,成为法院之上的“法院”。但一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人大司法监督的实质,也没有意识到司法权是人大赋予的,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而是简单地将司法独立理解为司法绝对独立,对人大的监督存有抵制情绪,以各种借口排斥一切外来的监督和制约。

二、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和议会制衡

司法独立的法制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在其法制运行和政治权力架构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我们在研读西方议会制度和法律制度时,发现即便在积淀了几百年现代法制思想,法制建设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同样受到来自议会的制约。避免权力的无限扩张,破坏民主的基石是西方议会监督司法权的价值支撑点。

有“议会之母”美称的英国,议会对司法机关的制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借助上议院最高审判机关的职能。为了保证上议院不过多地干预司法审判,英国对上诉至上议院的案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1876年《上诉管辖法》规定,民事案件上诉需取得上议院的

许可,某些类型案件的上诉,还必须得到案件来源地法院的许可。同时上议院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只涉及法律问题,不涉及事实问题。这些规定既实现了议会对法院的监督,维护了法律的公正,也保证了议会不过多干预司法审判,体现了司法独立性。二是加强议会对法官的批评监督。形式主要有:①提出动议要求对司法行为和司法判决作出决议;②议会对法官的行为进行质询;③在涉及法官的法律草案讨论过程中,对法官个人或对司法队伍整体提出批评,议会还可提请对法官的罢免案。但英国议会对法官的批评监督也是有限制性的规定,例如议会不能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未决案件发表任何言论;对法官行为的批评讨论严格限定在法官的私人行为,不能触及法官的审判行为;议员提出调查法官行为的动议,则只有在指控法官的初步证据相当并且一经证实将导致免职时,才能进入程序。应该说,英国议会对法官的批评,除了那些通过具体动议最后导致对法官免职的情况外,仅仅是形成一种压力。它对法官或法院并不产生实质的影响,既不影响法官继续审理案件,也不影响法官的工资和任期(提出免职的情况除外)。但另一方面,因为英国议会的地位至高无上,其对法官、法院的批评也是公开进行的,特别是会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这种批评所形成的社会压力,法院是不能不顾及的,因此,虽然议会没有对具体的案件进行干预,但对司法进行监督的目的是已经达到了。

瑞典和芬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议会监察专员监督法院制度的国家。在瑞典,议会监察专员不调查法院在案件中认定证据的方法或如何解释法律,但是如果一个判决或裁定明显违反法律,议会监察专员可以采取行动对之进行调查。调查的第一步通常是通过电话要求法院提供口头信息或相关文件,以此初步判断申诉的案件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第二步是要求法院对申诉案件提供一个书面的解释,这种要求是直接向院长提出,院长有义务查明真相,向监察专员汇报,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监察专员也有权自行启动一项调查,为此,瑞典的议会专员经常到法院实地检查工作,审查案件,以查明法院是否履行了职责,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是否被正确运用。如果发现有迹象认定法官有滥用职权或徇私枉法的嫌疑时,他们还有职责启动刑事调查程序。

三、完善人大司法监督制度的几点建议

人大必须在尊重司法独立前提下,采取恰当的形式,实现对司法的监督权,把对司法权正常运行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确人大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1、人大监督要从个案监督上升到司法监督,监督的内容是司法人员、司法制度和司法政策。

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在人大司法监督和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中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是人大开展司法监督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纠正个案,确实能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问题是,如果制度不好,法官、检察官素质不好,就会有永远也纠正不完的错案,人大的工作也陷入了繁杂具体案件中,而忽视了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因此准确而言,人大的司法监督不是对个案进行监督,而是对司法运行整体状态进行监督,具体而言就是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对司法制度的监督、对司法政策的监督。

第一,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即监督法官、检察官的品行和法律素养是否良好,是否有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与法官、检察官职务相违背的行为,一旦发现违法乱纪者,应及时给予罢免。柏拉图曾说过:“如果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安置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去执行那些制定

得良好的法律,那么这些法律的价值便被剥夺了,并使得荒谬的事情大大增多,而且最严重的政治破坏和恶行也会从中滋长”。中国现有的司法体制,决定了司法工作人员尤其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司法腐败的根因更多的不是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而是在于有的司法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良知,司法公正受到许多法律以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人大进行司法监督,就是要把监督事和监督人统一起来,人大对司法公正的认可最终要体现在对法官、检察官个人价值的认可上。目前人大对法官、检察官拥有任免权,但任免权的行使要求慎重,除非有切实证据表明法官或检察官有重大违法行为,人大才依法行使免除权。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某一法官(或检察官)有违法行为,但公众对其道德品行又持不信任态度时,如何维护公众对司法的信心,警示、督促法官或检察官回归到正常的道德轨道,对人大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们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人大拥有对法官、检察官的奖惩、福利、升迁等事项的否决权,这样即使无法免去其职务,仍可及时、充分表达出人大对他们的价值评判,警示他们注重自己司法行为,维护司法的公正性。

第二,对制度的监督,即监督司法制度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等,当发现司法制度运行受阻,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和改进,维护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例如目前司法机关存在的名为合议、实为独任审判以及超期羁押、超期审判等现象,严重违背了国家诉讼程序的规定,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司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此类现象,人大应该督促司法机关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督促其予以改进。当然监督司法制度的运行,除了表现在督促司法机关应根据立法精神,坚决执行相关法律规定以外,当司法机关遇到外来阻力,无法顺利执行时,人大也应给予有力的支持,例如现在存在行政判决生效后,却遇到行政机关变相抵触或拒不执行的现象,人大就应行使监督权,通过各种监督程序向政府提出批评意见,要求行政机关严格执法,支持司法判决的权威性,维护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

第三,对司法政策的监督,即监督司法机关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现有国情。目前全国上下司法改革的呼声很高,各地司法机关也在一些制度和做法上有所创新,作为人大应对此给予支持,但同时人大也要防止司法改革偏离国家基本的法律原则,陷入为了追求创新而盲目改革的泥淖中。2004年我市中级法院出台了《民商事案件庭前证据交换规则》,对庭前证据交换的提出、时限、后果等内容作出了规定,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成本,但该规则的某些规定超越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框架,司法效率的提高是以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益为代价。市人大内司委了解此事后,征求各方面意见,经过多方论证,形成了对该规则的书面意见,并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同时建议市中院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目前市中院已根据人大的意见对该规则进行了修改。我们认为这一举措是人大监督司法政策的良好开端,今后人大在对那些违背上位法规定、不符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司法公正与效率相背离的司法改革政策和措施进行监督时,可以采用听证、组织代表咨询等手段,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确保司法政策在法律框架内被正确的制定和使用。

2、必须规范人大司法监督的工作程序

要规范人大司法监督程序,关键就是要明确人大信访工作、人大个案监督和人大司法监督的界限。信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司法监督,只是群众和受理申诉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是人大进行司法监督的信息来源,信访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调查权,因此在案件处理上,应不涉及对案件的评判,其处理的限度应以转相关单位阅处,或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进行司法监督为限。同时,也并不是任何关于司法的申诉都可以成为监督的对象,例如可以

规定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几人以上联名可以提起个案监督的程序,不符合这个提请程序的只能按一般信访件进行处理。进入个案监督阶段后,案件的调查工作应由专门部门负责,内司委作为司法机关的专业对口联系部门,有其专业优势,由其承担调查的职责是合适的,内司委可以针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由司法机关根据该建议进行自我评判,决定案件是否需要再审或改正,此阶段内司委的职能限于调查,职权则只限于根据司法机关的整改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向主任会议提请监督。司法案件进入主任会议,这是人大司法监督关键的环节,一方面主任会议通过听取汇报、向常委会提议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手段了解案情真相,启动审判监督机制,由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自行决断。另一方面人大个案监督也将在此上升到司法监督的层面,主任会议对案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对司法程序是否顺畅运行、司法权力是否在法律框架中得到正确有效的运行,司法人员是否公正廉明等问题,提出人大的意见,督促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司法管理制度,并决定是否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进一步的司法监督。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大司法监督的最高层级,这一阶段将不再涉及具体的案件,而是专注于对司法人员、司法制度和司法政策的评判。无论在个案监督还是司法监督阶段,无论是专委会、主任会议、常委会还是代表大会,在每一环节中,人大任何一个监督意见、建议、决定 的产生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按程序 进行,这样既可解决人大在司法监督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司法机关对人大监督程序合法性、正当性的质疑。

3、充分发挥人大的刚性监督手段

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司法监督,不仅可采取听取、审议工作报告,视察、检查工作等柔性手段,还要充分发挥质询、询问、罢免职务、撤销决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法律赋予的刚性手段,加大监督的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向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就指出:“人大监督法院、检察院工作时,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如果对法院、检察院工作有意见,可以提出质询和询问。”这表明人大司法监督将从柔性向刚性过渡。

4、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专业素质和司法实践经验

督人者必先自明,尤其对专业性、程序性、实践性都极强的司法工作进行监督,监督者必须熟知法律,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发现司法运行的问题,实现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这就对监督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一方面要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人大司法监督的专业性,我市人大在此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通过聘请高校教授、知名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咨询小组,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应加强人大工作人员和司法工作人员的岗位交流,经过司法实践和工作熏陶,提高司法监督人员的司法实践经验,同时通过换位思考,也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人大意识,有助于人大司法监督的开展。

5、人大监督要与司法机关内部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党政纪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

对权力的监督是一个深奥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单凭人大一己之力,是无法满足对权力监督的需要的,人大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无法对司法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都及时监督到位,关键是要形成一种监督的氛围,让司法权在运行过程中有所忌惮,不超越法律的框架。要形成这种监督氛围,人大监督必须和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检察

院法律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纪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互相结合,只有将这些监督方式综合加以运用,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监督合力,才能布置下恢恢的监督法网,让权力得以合法运用,创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促进中国民主法治化进程。(执笔:陈传琳)(摘自《厦门人大》)

第三篇:对当前乡镇人大工作调查思考

近年来的乡镇和街道人大工作,从总体上看,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基层人大的职能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为监督促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对此,应予以正确估价和充分肯定。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在工作中还有一些困惑,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时甚至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影响了人大工作质量,亟待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常设机构。根据法律规定,乡镇人大不设常设机构,乡镇人大主席团主要负责主持召集、召开乡镇人代会。而闭会期间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如监督乡镇政府工作、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等,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由乡镇人大主席团负责,实际上主要由人大主席、副主席组织实施。因没有常设机构,法律赋予乡镇人大的不少职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无法真正行使。同时,专职人员少,并且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党委、政府的某些具体工作,以至于“专职不专干,兼职不沾边”,有的工作只能处于应付状态。 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人大意识不强,对人大工作重视、支持不够,习惯于用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人大难以完全坚持依法办事。

2、乡镇党委重视不够。乡镇人大因其特殊的地位,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乡镇党委的有力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乡镇党委由于对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将其摆上应有的位置。有的对人大工作不闻不问,有的将其等同于一个政府部门来看待和使用。在职务的排序上,书记、乡长、党务副书记、人大主席。这样的排位,在目前的传统思维下,不利于树立乡镇人大的权威,不利于依法开展工作,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化解矛盾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这无疑削弱了乡镇人大的法定职能,影响了其工作的开展。

3、活动经费难以落实。代表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不少地方对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实际上采用实报实销的办法,乡镇人大开展工作所需的每一项支出,都要经过层层请示,最后经镇长审批把关。有的乡镇甚至为代表订阅人大报刊都要由人大主席挨村收取报刊费。这不仅影响了人大主席工作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人大主席的工作量。

4、乡镇人大的自身建设尚有不少差距。一方面,在乡镇人大干部的配备上,多数地方将一些年龄偏大的同志安排到人大,再加上近年来乡镇人大干部的交流几乎停滞,基本上是“最后一站”,形成了事实上的只进不出,致使乡镇人大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乡镇人大主席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对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存有消极思想,工作被动应付;有的在开展监督活动时不理直气壮,不敢监督,即使进行监督也显得无力,致使人大工作与法律的规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很大,影响了乡镇人大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惑

一是监督政府不硬不行,硬了也不行。有相当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党政不分,不抓党务抓政务,有的甚至以党代政,使人大工作不便开展。因为监督政府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监督党委的工作。而现行体制,人大是没有这方面的职权的。因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是执法检查不严不行,严了也不行。在基层工作中,教育、环保等涉及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检查严了部门有意见,检查松了,群众有意见。

三是提议案不实不行,实了也不行。在提议案中颇费心机,提具体了难以办理,容易得罪人。提得不具体,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是错误决定不撤不行,撤了也不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团有权撤销政府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

五是代表素质不高不行,高了也不行。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就难以适应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代表素质高了,在选举中,就难以保证组织意图的实现。

三、对策

1、要加强人大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人大意识。要采取专栏、板报、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舆论氛围。党校培训乡镇领导要上人大知识课,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坚持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

2、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大建设,搞好人大干部的培训。乡镇人大要做到“四有”,即有牌子、有办事机构、有人员(人大主席团成员兼职的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有章子。要加强人大办事机构人员的培训和街道人大工作的法制建设,以适应基层人大工作的需要。

3、要坚持做到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要同级同待遇,特别是在排位上要按党委、人大、政府的顺序予以规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活动经费等具体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人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要不断增强人大意识,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不断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

4、创新基层人大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工作活力。建议推广人大主席团任命乡镇中层干部的典型经验,加强对乡镇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创新基层人大工作机制,实行人大主席团(人大工委)成员分工负责制,加强学习,消除困惑,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工作活力,不断提高基层人大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四篇:成人教育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的探讨

作者 侯铭海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关系到一个国家在职劳动者的素质的持续提高,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人的自由发展,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近几年我国的成人教育方面遇到了生源减少、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监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成人教育; 现状及问题; 解决方案

一、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成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而另一方面国家的正式的高等教育水平和投入无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人教育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涵盖电大、函授、夜校、高自考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起于90年代后期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对我国的成人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生源数量、质量以及教育水平、院校声誉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以学历教育为中心的成人教育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程度在不断下降。如何振兴我国的成人教育,改变当前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历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长期以学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普通高等学校的生源扩招,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逐渐走上工作岗位,在岗从业者学历逐渐达标;普通高等学校吸纳了原来属于成人教育的生源,直接导致了成人教育的总体生源锐减。从2004年开始各类成人高校生源逐年下降,有的成人高校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伴随着生源的萎缩,成人教育招生选择的余地缩小,当学院为完成招生计划而找生源时,其生源质量就可想而知,为吸引生源,很多成人教育机构逐渐放弃了原有的“宽进严出”

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成人高校报考容易,毕业更容易。以高自考为例,随着国家对高自考的放开,众多省属教育机构均获得了高自考的命题权,他们和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自考考试具有同等效力,即所谓的“大自考”和“小自考”,然而所谓的小自考的管理情况却十分堪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很多成人高校都是在共享普通高校的资源下发展起来的,而这些高校同时往往又是自考试题的命题院校,某些情况下甚至同时也是评分院校。这种状况加上自考培训、学费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当前“小自考”整个环境非常混乱,试题泄露、违规培训等乱像丛生,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程度急剧下降。

第二,企业对成人教育的漠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转型,我国的众多企业需要大量的拥有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点从近几年企业的用工方向上可以得到明显的佐证;然而,当前的我国企业,大多将获取人才的途径仅仅寄希望于人才市场或者高等学校,而对企业自身员工的再教育不加重视。有些企业不愿为员工再教育付出成本,有些企业则担心花了钱培训的员工被竞争对手挖走。这样的短视行为对我国的成人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纵观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多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视,如美国有上万个各种类型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其经费、师资、房产、设备等都得到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与赞助,同时建立了高级技术员研究培训合同制度,面向中小企业,以技术员为培训对象,企业结合采用的新技术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到技术中心协助企业培训在职技术员。采取合同制,政府提供补贴。该制度的实施既培养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优秀人才,又有力地加速了高新科技的商品化与产业化。而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将员工的再教育制度,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留住员工的一种重要福利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积极转变思想。

第三,各院校对成人教育管理的混乱。

我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院校多是在原有的普通高校基础上通过共享资源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办学模式本身就使得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地位,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各院校大多将成人教育办学当做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的辅助手段。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育投入上都无法保证,很多成人高校的教师都是临时从普通本科教学部门临时聘用过来,有些任课人员甚至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走形式、凑课时的现象严重,到结业考试的时候随便给套题目做完就算结业;在教材选用上,目前,学院许多专业课程仍沿用普高教材,造成教材与教学、学习的脱节,理论知识偏多,实用知识太少;传统知识太多,成人特色太少。加上成人教育生源复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笔者曾经遇到过去成人教育课堂授课,结果一个学生都没来的尴尬情况。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成为我国目前

成人教育体制中最大的问题。

三、我国当前成人教育体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探

综上所述,我国的成人教育体制中存在过分强调学历教育、管理混乱、企业投入不足等多方面问题,就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发展我国成人教育。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避免成人教育成为“学历捷径”。

成人教育不应该仅仅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而应该作为提升整个社会整体素质和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从国家角度来讲,应该把职业资格教育和成人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减少学历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比重,更不能让成人教育成为一些教育院校的敛财工具,避免受教育人员仅仅为“混学历”而接受教育。

在教学过程上,应该严格贯彻成人教育“宽进严出”的原则。前段时间,有位教育学者提出应放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指出不应对职业教育中的受教育者过分苛求,这样的思想在我国成人教育界很有市场。但是必须指出,这样的观点是一种短视行为,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往往是直接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如果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放松考核,应付了事,这样的教育理念,将对我国本已科技含量较低的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应当坚决杜绝。

第二,企业应和教育机构紧密结合,将员工再教育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企业,应该把企业员工的再教育充分重视起来,应该认识到,对员工教育的投入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将员工的继续教育作为激励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尽力避免把获取高素质劳动者的渠道仅仅放在人才市场,而应该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潜力挖掘上,主动和教育机构沟通,建立起“产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教育合作模式。

第三,从国家角度讲,应避免将成人教育“功能化”、“庸俗化”。

在成人教育相对比较发达的日本,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观点,那就是“作为成熟国家,必须在物质生活已高度发达的同时追求精神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达”,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包括戏剧、艺能、音乐在内的多种成人教育科目,实施整体的“文化立国”概念。必须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接受教育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需要了,而且是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单纯的为工作而学习的受教育态度已经转变。作为成人教育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放眼未来,避免将成人教育简单的功能化、庸俗化,应该发挥成人教育灵活多变的优势,将成人教育变为帮助民众走向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四,普通高等学校应切实负起社会责任。

作为当前成人教育主要力量的各普通高校,特别是近年来由原有的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的院校,面对生源压力,不应该将成人教育作为学校敛财的工具,应切实负起学校的社会责任,各级教育部门应建立相关的教育监督部门,在学历发放、考试命题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特别在学历教育方面,应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成人教育学历管理体系,必须尽快结束当前的“小自考”等成人教育学历考试乱相。

参考文献:

1、胡扶功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 06年版

2、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中国成人教育》07年第1期

3、李珏,广西本科师范院校成人高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成人教育》06年第2期

第五篇:对当前乡镇人大履行职权状况的调查

对当前乡镇人大履行职权状况的调查.txt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对当前乡镇人大履行职权状况的调查

两次进入六教工地内部,了解到建筑工人的一些情况,感想很多,所得材料有一些也触目惊心,写出来给大家参考。

六教工地围得很严,只留一个门供出入,我们堂而皇之走进去,没有遇到阻拦。想来是一向没有人进去调查,就没有人专门设防。其他工地倒有设防的,在门口有专人把门,但据我了解,有把门的建筑工地所属的公司都是北京市的。六教的建筑公司是私人的,老板是江苏人。

建筑公司负责招揽活计和总体部署等,而具体施工则由包工队来做,包工队有时也包料,即负责置办建筑材料,工人反映,包工头一般喜欢包料,因为它所采购的材料一般是捡最差的,其中的差额就为他所占有。包工队并不属于建筑公司,但包工头一般都有比较广阔的关系网,与各建筑公司广为联系,这样就能保证常年都有活干。包工队下辖数个组,每组工人二百到三百,分属甘肃、河南、浙江、四川等不同地区,组内又有小组长,每个小组长管着二三十人,小组长一般与工人来自同一地方,但不参加劳动,只是负责监督,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就是做着非必要的劳动。工人劳动一年一般能带回家里五千到六千元钱,也有少的二三千,小组长虽然不劳动,但拿的工资是工人的两三倍,一年为二到三万,这里就明显看出问题。

简直不可想象。

这样综合起来看,一个工作日在十四五个小时以上(按我们的计算,必要的吃饭及中午休息的时间是算在工作日内的)。有些工人有加班费,有些工人(甘肃地区)却没有加班费,总是给上头赶去加班,但丝毫没有报酬的,工人又无法反抗,因为老板有杀手锏--年终工资发放制。另外老板要求加班也不讲理由,若硬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不完成任务不给工钱。增加劳动强度。劳动的强度已由劳动时间之长体现出来了。另外,加班采取分配任务的形式,做完就下工,这也算变相刺激工人增加劳动强度的一种措施。建筑工人完全是体力劳动,费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十九岁的工人(我想不到更好的称呼)问我,能不能给他找一份轻一点的活干,说话是那可怜的眼神我依然记忆犹新,然而我没有什么办法,他或许也早料到我这样的回答,一时默然了,也许是失望。恐怕他这一生就逃不脱吃苦受累打工的命运了。

克扣工人工资。

工人工资采取年终发放制,到年底才给发一次,平时只给生活费,每月六十到一百元不等(这是一种变相的克扣工资的办法,虽然仿佛很合理,因为工人一年回一次家,年终发放省得工人把钱浪费掉,但这完全是资本家的想法,表面上是为工人着想,实际完全怀着自私的利己的打算,他自己为什么不节省一点呢?)。这样的好处是极大的限制了工人的自由,使他们紧密团结在以老板为核心的建筑队里,不能说走就走,若要离开就没有钱了。而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唯一的目的就是赚一些钱年终带回家里去,倘若拿不到钱,一年的努力就是白费了,而回家也没有出路,只能向前进,不能向后退。这也是劳动力过剩时,工人所面临的困境,在资本盛行时是无法解决的。

倘若有人生了重病,那么回家养好之后,再回来继续干活,不到年终,还是不给工资。工资的不发放,也是老板威胁工人的上好的借口,工人若不"好好"干活,就不给工资。年终发放工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从生活费用上继续剥削工人。工人手里没有钱,一般必要的花费就得从老板那里预支,比如被褥,要从工资里扣除,破破烂烂的一床要四十元,比如大米,老板就可以高于市价的每斤一元二角预售给他们。此外,那么一大笔工资存在银行里的利息收入无偿为老板所得就不必说了。这里所谓老板就是指包工头,工人的财政大权是由他最终掌握的,有时建筑公司完成了一个项目,把工资等项费用都支付完了的时候,老板还是不给发工资,要等到年终,由此我们也可知道,直接剥削工人,也是剥削得最厉害的,是包工头。工资的年终发放制并不是有什么客观原因,乃是老板一手操纵的,虽然这不是某一个老板的行为,而是普遍的,但这反映着老板阶级的强大,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工人阶级的弱小,工人阶级还没有团结起来,还没有觉悟,反映着工人阶级地位低下。

英国的工资已采取了周发放制了,是因为工人的争取,工人的罢工。增加工人的支出,节约工人的耗费。从生活上,甘肃工人是自己把米装进饭盒内,由专人用蒸饭车蒸熟,多少可以自己定量,一般每顿半斤米。菜是二汤一菜,工人的评价是"缺油少盐",我们见的一个工人吃的是白菜,从汤里面捞出白菜来,不知算是"菜"还是"汤"。据工人说,一天的伙食费在四五元左右。为什么不多吃一点,就是因为多吃一点,年终就要少拿回家去一点,工人舍不得吃。然而,据我了解,大石桥的工人却宁愿每天都吃肉,而付出每天七八元的伙食费,他们的理由是不吃肉没有力气,那么重的活干不下来。两处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知道甘肃地区的工人是多么的艰苦,受压迫剥削有多深。同样对比中,我们也可知道老板是多么的精明狡猾,要么就给工人吃最差的,要么就让工人花高价来吃肉,得利都是老板的。

从居住条件上,工人住的是简易房,里面塞满了床,双层的,一屋有六十多床位,现在住了三十几人,可能是因为该即将竣工,许多工人已搬到其他工地去了。床上一般有两套被子,也有三套的,这体现了工人之间的差别,被子质量很差,里面棉花结成一块一块的。门上的玻璃破了一块,没有人修,工人舍不得出钱,老板更不会管,冷风就从空洞吹进来。屋里没有暖气。

罚款也是老板的一招,据说旷工一天要扣掉三个工,其他一些情况也有相应的罚款规则。但工人似乎没有理由怠工旷工,因为他们基本没有什么自由,剩余时间几乎没有,又不准出六教的工地。"就比监狱好一点!"这是工人义愤的说法。然而工人自己也是不愿怠工的,因为他们辛辛苦苦从家里出来,就是为了要拿回一点钱去,农村实在没有来钱的方法,既然出来了,谁还愿意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呢?有的工人说不愿意没有活干,所以宁愿累一点,也不愿歇工而没有工钱。这是我们的工人的朴实之处,也是老板所以能逞能之处。

工人的人身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除开时间少和没有钱外,在上街的时候,还有一大危险。就是有给警察捕获的危险。老板给工人都发了暂住证,但多数是老板伪造的,根本不顶用。警察也是不讲理的,一点看不起外地工人,在街上遇上,查暂住证,接过来,然后把暂住证一撕,问"还有吗?"显然没有了,那么好,就把工人带走了。带到派出所,拘留起来,等同一地区的人攒够一车了,就拉回老家去。甘肃地区的是,拉回老家,还是拘留起来,吃窝头,而且要收每天四十五元的管理费或是什么费,家里面不给足了钱,就别想领回人。其他地区也要家里人用钱去赎回,赎金有五百元的。但是这一点不解决问题,并不会因此就给北京的治安带来方便,因为工人还要回来,老板的钱还没发呢?况且,在家又能干什么,还是无所事事,还是要出来打工,还是要回到北京。转了一周,总的结果是工人付出若干的开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政权机关,搞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建设,对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让人民广泛地参与国家管理和监督,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乡镇人大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存在哪些问题?应当怎样认识和解决?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2002年7月4日至7月16日在河北省大名县进行了调查,先后同大名县人大常委会、大名镇人大、杨桥镇人大、万堤镇人大、大街乡人大、王村乡人大、旧治乡人大、黄金堤乡人大、龙王庙镇人大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并阅读了有关资料。下面是这次调查的报告。

一、当前乡镇人大履行职权的状况

我国《宪法》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了原则规定,《地方组织法》根据《宪法》的原则规定,具体赋予乡镇人大13项职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镇人大能以《宪法》及《地方组织法》规定的职权为依据,结合本地实际,履行其职责。

1.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乡镇人大工作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审议和决定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是乡镇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镇人大均能围绕本乡镇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及时审议政府有关经济建设的决定。如大名镇人大在1999~2002年3年中,听取镇政府关于本镇经济发展的工作报告16次,作出相关决议22项,提出关于本镇经济建设的工作建议30条,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工商税收、农民减负等方面。大名镇是农业大镇,耕地近4万亩,农业是否增产,农民是否增收,农村是否稳定,事关全镇经济发展的大局。镇人大就多次向镇政府建议加大投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举办科技培训班,聘请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针对本镇缺水的情况,建议并督促镇政府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水利条件,全镇新打井175眼,配套电机、柴油机175台,总投资达54.22万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又如黄金堤乡人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组织本乡人大代表对本乡村情、物产开展调研,帮助政府确定了东部大蒜、西部大棚蔬菜、北部搞养殖的发展格局,并提出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的建议,被乡政府所采纳。

2.积极发挥监督职能,推动政府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镇人大能积极行使监督权,促进政府及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乡镇人大一方面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机会,通过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还适时召开专题人代会,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万堤镇人大在每年夏粮征收前,都召开一次专题人代会,审议政府制定的征购提留方案,并作出相应的决议,使该镇的夏粮征购和“三提五统费”的征收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加强监督,乡镇人大还普遍开展了评议政府工作的活动。如2000年末,杨桥镇人大在评议政府工作时,对镇机关有的干部工作作风不深入,办事拖拉,下乡大吃大喝等问题提出了批评。镇政府对镇人大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立即研究并制定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几点意见:一是明确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二是干部下乡吃派饭;三是有关部门到镇政府办事,一律一菜一饭一汤;四是秉公办事。

3.适时开展视察活动,听取群众呼声

乡镇人大能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抓住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进行视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较好地促进了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围绕法律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视察。如在2000年大街乡人代会上,代表们提出有的村违反《森林法》乱砍滥伐。乡人大立即组织代表对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视察,发现情况属实,及时把视察情况通报给乡政府。乡政府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森林的措施,并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通过采取这些措施,长期以来存在的乱砍滥伐现象被禁止了,《森林法》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和执行。

二是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视察。如夏粮征收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在2001年夏粮入库时,旧治乡部分群众到乡人大反映旧治粮站收购时压级压价,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夏粮入库进度。该乡人大及时组织了部分人大代表到该粮站收购现场视察,发现反映问题属实,就紧急约见了该粮站负责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责成粮站加以整改,严格按国家收购标准进行收购,切实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

4.大力发扬民主,发挥代表作用

乡镇人大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发挥代表作用。一是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经常联系人大代表,了解代表的工作和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二是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办完后均给代表明确的答复。三是支持代表行使民主权利。四是开展评选“先优”活动,激励代表积极工作。仅2001年万堤镇人大就接受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批评意见75条,评出了先进代表小组2个,优秀代表9人,调动了人大代表的积极性,促进了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

5.注重代表素质建设,提高代表参政议政水平

乡镇人大代表来自乡镇的方方面面,代表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乡镇人大履行其职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镇人大能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不同活动,来加强代表自身素质建设,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水平。如大名镇人大针对本镇代表的情况,制定了培训计划,镇政府拨专款加以支持。让代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组织法》《河北省乡镇人民代表条例》及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有关文件。通过培训,代表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大大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大大增强,参政议政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又如杨桥镇人大为提高代表素质,将本镇人大代表分成6个学习小组,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兼任学习组长,组织代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指导代表学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代表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了为人民服务意识。

二、当前乡镇人大履行职权中存在的问题

1.对乡镇人大的地位及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乡镇人大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普遍重视,这是影响乡镇人大履行职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万堤镇进行了一次200人的问卷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现在农村乡镇一级的权力机关是哪个?”70%的人回答是乡镇党委,只有9%的人回答是乡镇人大,21%的人回答不知道。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乡镇人大的认识。事实上,在乡镇权力分配中,党委是乡镇工作的领导核心,实际上也是乡镇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的决策中心。乡镇政府负责本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社会事务的具体实施。从法律上讲,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农村基层国家权力机关。本乡镇的重大决策均需经过乡镇人大审议通过后才合法,才能付诸实施。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镇重大问题的决策均是由乡镇党委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作出。乡镇人大通常只是宣布先于人大会议召开的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议中已经产生的决策。使乡镇人大很难监督政府的决策行为。另外,由于乡镇党委而非乡镇政府是乡镇重大问题的实际决策者,而法律未赋予乡镇人大对乡镇党委监督的权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法律上讲作为乡镇权力机关的乡镇人大,事实上在乡镇权力机构中,地位最弱。

2.乡镇人大履行监督权的状况与法律赋予的职权要求尚有距离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尽管乡镇人大能积极行使监督职能,但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使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首先,代表正常活动难以开展。乡镇人大一年一度的人代会还算正常,在人代会上,代表们能就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政府改进工作。但会后代表各奔东西,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做某些具体工作,实施人大监督就无从谈起。其次,由于监督缺乏一系列制度保障,这就使监督对象对乡镇人大的权威尊重不够,尤其是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只重视乡镇党委、乡镇政府的领导,忽视人大的监督,甚至把人大的监督看成“唱对台戏”、“找麻烦”,不愿接受人大监督。再次,因为乡镇党委、政府的负责人员是本乡镇的核心决策人员,握有事实上的人权和财权,这就使乡镇人大在开展监督活动时,往往“心有余悸”,不敢监督,即使监督也显得无力,有的连每年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也变成了形式。

3.乡镇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

乡镇人大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乡镇人大代表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乡镇人大履行职权的质量。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镇人大代表的整体文化程度较低。根据2000年6月大名县乡镇人大换届情况的统计分析。全县新当选的1195名乡镇人大代表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33人,占2.7%,大专以上的75名,占6.2%,初中以下的482名,占40.5%。由于代表的素质不高,使得有些代表的政治责任感不强,认识不到人大代表所肩负的使命,有的仅将人大代表看做“荣誉称号”,缺乏代表意识。有些代表由于文化较低,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书写及口头表达能力,很难胜任代表工作。有些代表的政治活动能力较差,不能将选民的利益要求,通过自己的代表活动与其他代表形式共识,缺乏政治魄力。由于代表自身素质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镇人大职权的正确行使。

4.乡镇人大主席的配备存在不足

由于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乡镇人大主席组织代表开展,所以乡镇人大主席人选对乡镇人大履行职权有着突出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乡镇人大主席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非兼任和专职常务副主席一般由年老体弱、有一定资历的乡镇干部担任,人大主席、副主席的职位成了安置性职位。根据大名县人大提供的统计数据,1999~2002年这届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人员中,人大主席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的有17名,专职副主席20人中年龄超50岁的有16名,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一个没有,大专以上的有7人,而同期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人的平均年龄为40.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67%。这种配备乡镇人大主席的方法带来的问题:一是人大主席在年龄、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易给人们造成乡镇人大是“二线”人做的工作,与乡镇党委、政府相比处于次要地位的印象。二是人大主席专职程度低,干部身兼数职,既要顾本职工作,又要应付兼职工作,结果常常是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三是工作效率低,一方面在党委或政府任职的干部往往将重点放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很难顾上人大工作;另一方面一些专职副主席往往体弱多病,影响人大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这种人大主席的配备方式很不适应乡镇人大的工作。

5.乡镇人大履行职权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要使乡镇人大较好地履行其职权,必须在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给人大开展工作予以保障。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上述几个方面的保障很不健全。一是代表的言论自由得不到保护。由于一些乡镇国家工作人员民主意识淡薄,听不得不同意见,认为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建议、批评是“挑刺”,甚至对提出建议、批评的代表以变相的方式加以报复。二是在经济支持上缺乏保障。乡镇人大代表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一般没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人大代表开展工作时所需文件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都无固定经费来源,每次都是靠人大主席临时找乡镇长批。三是在代表活动时间上没有保障制度。乡镇人大代表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要使乡镇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开展工作,必须有主席团的通知,否则,人大代表所在的单位一般是不会单独安排时间给人大代表从事活动的。

三、加强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建议

1.正确处理好乡镇人大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

乡镇人大、乡镇党委、乡镇政府是乡镇权力系统中的三个中心,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促进各自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一方面乡镇党委要把人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乡镇党委应充分尊重乡镇人大的法律地位。乡镇政府要树立法制意识,自觉接受乡镇人大的监督,做到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须主动报请人大审议、批准。另一方面乡镇人大在工作中要与乡镇党委、政府多沟通,各项工作尽可能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法律规定履行各项职权,支持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并通过自身的工作,努力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意志结合起来。

2.县级及其以上人大应加强对乡镇人大的监督指导

上级人大地位的特殊性,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监督指导,能给乡镇人大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上级人大的重视和支持,能使乡镇人大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使乡镇人大在开展工作时,能放开手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乡镇人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乡镇人大干部的编制、职级、待遇、提拔、使用及人大的办公条件等问题,县级以上人大可向同级党委政府提出建议,督促加以明确、落实。这样,可使在乡镇人大工作的同志感到不低人一等,安心于乡镇人大工作。

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乡镇人大的影响

乡镇人大履行职权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镇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知之甚少。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乡镇人大的影响,使各方对乡镇人大的地位及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自觉地维护乡镇人大的权威。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及电视、电台等媒体加大《宪法》及《地方组织法》中对乡镇人大地位及职权规定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乡镇人大的地位和职权是法定的,自觉地维护乡镇人大的权威。另一方面,要充分宣传在乡镇人大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好的经验,使群众明白乡镇人大是能够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是为民作主的机构,扩大乡镇人大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4.加强乡镇人大制度建设

要使乡镇人大顺利地开展工作,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证。第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扩大乡镇人大行使决定权的范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工作增多,职能扩大,其工作需要规范的事项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种新的形势必然要求进一步扩大乡镇人大的职权范围。第二,对乡镇人大行使决定权的程序做进一步规定,使乡镇人大的决定权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由于《地方组织法》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的范围只是作了原则的规定,在具体操作中,乡镇人大普遍反映落实决定权有困难,致使一些乡镇人大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5.加强乡镇人大干部队伍建设

鉴于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工作主要靠乡镇人大干部组织代表开展的特点,一定要强化乡镇人大干部队伍建设。要力争做到乡镇人大干部同乡镇党委、政府干部保持三个大致一样:一是年龄上大体一样,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人选的年龄要梯形安排,既要有老同志,也要有新同志。二是在提拔交流使用的频率、级别、节奏上大体一样,在乡镇人大工作实绩突出的主席,可以提拔、交流任县级人大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副书记,不能形成干部一到人大工作就提拔无望。三是在待遇和办公条件上大体一样,人大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要与同级党委、政府同级干部一致,不应有歧视。

6.不断提高乡镇人大代表素质

乡镇人大代表素质的高低对乡镇人大正确履行职权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必须不断提高乡镇人大代表的素质。首先,要坚持代表当选条件。当选代表必须具备政治条件、品德条件、文化条件、能力条件,既具有参政议政之能,又具有参政议政之德。其次,科学确定代表结构,这就要求处理好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方面代表的比例。在乡镇人大主要是普通群众代表与干部代表的比例,要防止把乡镇人代会变成干部会。要使人大代表真正代表人民。再次,要做好代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代表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人大及代表行使职权的方式和程序,为履行代表职责作准备。

上一篇: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标准下一篇:短期人身保险合同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