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镇人大监督

2022-07-06

第一篇:加强乡镇人大监督

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

唐言峰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乡镇人大要克服监督工作乏力的状况,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

新局面,我认为关健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好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三者关系,确保乡镇人大监督权的行使。乡镇党委要加强对乡镇人大的领导,认真研究和帮助解决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无钱办公、无地方办公、无人办公的问题,党政工作决不找人大主席去做,为人大依法行使监督工作创造良好、有序的内外环境。乡镇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要防止消极被动、畏首畏尾的倾向。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好监督权。乡镇人民政府要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凡属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须主动报请人大审议、批准;人大作出的决议、决定,政府必须认真执行。要认识到人大的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归根到底是为了帮助政府纠正失误,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于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乡镇人大也应加

强监督。虽然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负责人的人事任免不归乡镇人大,但乡镇人大组织的代表 评议结果应当成为这些中层干部任免奖惩的主要依据。从长远看,对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负责人的任免奖惩,乡镇人大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对于实行双重领导及人事任免权不归乡镇管的各类站、所、社等职能部门,乡镇人大同样可以发挥监督作用。这种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执法检查和代表评议结合起来进行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把代表评议结果纳入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部门的考核和任免奖惩中去,这需要得到有关方

面的配合。

第二,明确监督职权,完善监督机制。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监督职权主要是监督乡镇人民政府是否依照宪法、法律、法规行使职权;监督贯彻执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情况;监督乡镇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监督乡镇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及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情况等。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笼统,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难度,致使乡镇人大难以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因此,要使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各地应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制定或完善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镇人大工作

制度、条例或办法。如建立《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制度》、《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制度》、《乡镇人大办事规则》、《乡镇人大代表活动制度》、《乡镇人大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制度》

等,使监督工作有章可循。

第三,掌握监督工作规律,讲究监督工作艺术。要使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不仅要敢于监督,大胆行使监督权,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一方面是要熟悉宪法和法律,这是开展监督工作的依据。另一方面是要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权力,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约性的监督合力。这里包括:

1、把握好知情权。只有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有一个详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监督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2、把握好审议权。要改变审议时“一人说众人听”的单向模式,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大家围绕审议内容,各抒己见,既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又中肯地提出可行性意见。对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应对有关责任人提出质询。

3、加强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是乡镇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目的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检查中要注意方法,应深入到群众中去,增加个别走访的时间,了解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验证被检单位汇报情况的真实性。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追查到底,严肃处理。

4、认真组织评议。评议基层站所是人大代表充分发扬

民主,进行有效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评议时要求参评代表不讲情面,不讲假话,既充分肯定受评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又直言不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议结束后,应将评议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被评单位和个人,并要求他们制定整改

措施。乡镇人大应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第四,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乡镇人大代表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不断提高乡镇人大代表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乡镇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做好代表的培训工作。要组织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代表对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熟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努力提高他们的议政履职水平和监督本领。二要完善代表工作管理机制。要制定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制度,使乡镇人大代表的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度化。三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集中代表的建议、意见,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闭会期间,组织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活动,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应有的议政履职和依法监督作

用。

第二篇:人大:加强地方人大监督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全党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五个方面的能力。这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这对提高地方人大的监督能力,实现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挥其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理性地审视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现状,展望未来,不得不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必要性

监督。“监督”一词,《辞海》解释为“监察、督促”,也就是查看、督责、催促的意思。政治学意义上的监督,是指权力主体对权力承担者的必要制约,是一种规范政治权力运行方向的行为方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人大的监督,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强制性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和处理。在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的监督体系中,人大的监督属“最高层次的监督”。

人大的监督。本文所指的人大的监督,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强制性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和处理。在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的监督体系中,人大的监督属“最高层次的监督”。人大实施监督的主要依据是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代表法、立法法等,它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设定了人大的监督职权。人大监督的作用对象是很广泛的,既要对政府进行监督,又负有监督法院、检察院的责任,同时还有自身内部的监督问题。由于受分析视野的局限,本文仅仅讨论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人大的监督工作,是整个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乃是积极行使人大的法定职权、提高人大权威性的重要举措。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监督行为的启动,对监督对象的处置、惩戒等各层次、各阶位的规则和前后相续的法定过程、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说制度里要规定实现本制度要按什么程序来进行,如果程序不具体或者不具可操作性的话,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在有制度的情况下,必须按制度去规范行为,而且在规范行为当中必须讲究程序。简言之,实现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就是要通过制度的设计、法律的机制,把人大监督的方式、程序、模式建构等形成规范、固定下来,保证人大充分行使监督权,在具体运作中,注重程序和规范,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实现监督工作的权威性、科学性和程序性。

加强地方人大监督能力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规范运作为基础,以健全程序为抓手,推进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不断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实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人大的性质、地位决定的。宪法规定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同级国家机构体系中属于首要地位,其他任何国家机关都不能超乎其上,也不能与之并列。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人大及其常委会才具有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权及其他权力。人大行使的监督权,就其性质而言,是人民权力的体现,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能全面、直接反映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的其他制度和政治生活各方面,使国家机关得以组织、运转,国家权力得以正确有效行使。宪法、法律规定政府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负什么责?正是由于政府是通过行使行政权力将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的,因而主要是负法律之责,负政治之责。即政府行为及其后果,要与国家的宪法、法律,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保持一致,与人民的利益、意志保持一致。实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制度上、程序上实现和保持这种一致性。这既是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人大地位、性质的根本要求。

(二)实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地方人大的监督,既体现人民民主,又保障人民民主。各级人大围绕推进民主政治的中心点,通过推进监督这一法定手段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民主法制原则,纠正违宪违法行为,防止

滥用行政权力,增强国家机关活力,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进而保障人民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改革中不断自我完善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向着高度民主的方向发展的要求。

(三)实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依靠政策过渡到既要依靠政策又要依靠法治,实行依法治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实质“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在推进督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依法治国的基本目标,是要使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并保证贯彻执行,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执法主体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加强人大的监督,才能切实保证实现依法行政。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要靠方方面面的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按照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从实施依法治国的高度,充分认识实现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治,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保障权力正确有效地行使,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大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也才能更加有力地保障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四)实现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加强人大监督能力建设的有力保证。对政府行为等进行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人大的监督工作也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人大的监督力度逐步加强,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应当说人大的监督能力亟待加强,监督职能的行使在很多方面还不到位,特别是在监督权威、监督职能、监督程序、监督机制和监督机能等方面还未达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高度。因此,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来提高地方人大的监督能力,确保地方人大监督职权的落实,进而从制度上、程序上保证人民群众能实现监督的权力,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民主监督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方式,需要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使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加强探索实践,积极完善人大的一系列具体监督工作制度和运作程序,使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发挥实际的效能。

二、对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现状的解析

透过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要求,对现实中人大监督工作的认识,这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各级人大监督工作都有很大进展。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对监督问题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地方人大刚刚建立时,很少提监督,甚至在人大报告中不敢写“监督”二字。后来讲“监督就是支持”,“寓监督与支持之中”,仍然是畏畏缩缩搞监督。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人大的监督,而且各地都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人大监督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的程序性监督发展为实体性的比较深一步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形式不断拓展,为推进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时至今日,人大的监督工作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人大探索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着对监督意识不强、监督力度不足、监督手段单

一、监督难以到位、监督实效不大等问题。它促使我们极有必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对人大监督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探索。透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多方面原因,是推进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1、监督制度不完善。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在过去的政治思维和这种思维设计下的人大监督制度的某些方面已经开始不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制度的需要。如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从上述法律条文看,我国各级人大都有监督权,都可以并且应当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但是,这些法律规定是非常原则的,既没有规定监督的实质内容,也没有规定监督的操作程序,更没有规定监督的权限及其承担的法律后果。这就使得人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对政府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给人的感觉是人大的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有监督的责任缺乏监督的手段。加上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的监督方式大都是在会议上行使的。而我国的各级人大的会议次数有限,会期也往往比较短。以至代表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监督方面的议案,很难进入法律程序,达到监督的结果。

制度设计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我们长期以来把人大当作表决机器对待,潜意识中认为人大的审议、表决或选举都会顺利地通过一切议案,不会出现反对、更不会出现否决或通不过的情况。而且,很多制度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否决了或通不过怎么办。因此,改变过去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单向思维”、“不设法律后果”的做法,将每一项权力程序化,并预设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是实现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必经之路。

2、监督体制不协调。我国正处于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正在逐步推进,部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致使人大的监督工作与现行体制有些不太协调,这种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监督职能的发挥。一是现实中由于党政职能尚未分开,实行的是“党委决策、政府执行”的模式,有的地方,对重大事项往往是党委决定,政府去办;或是党委、政府共同决定,人大一监督就监督到党委头上了。再从政府行为看,由于政府直接领导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管理等工作,它实际上“可以”对公民大量单项设定义务而为自己创制权力,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扩张随意性,这给人大监督带来不小的障碍。二是省以下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不在同级党委内担任职务,不参与党委的决策,而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则是名副其实的党委决策核心人物之一。这种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的领导在党内职务上的差别,显然加大了人大监督的难度。三是人大监督权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行政权。除在财政上受一定限制外,人事上的受限性更大。此外,条块关系也不够顺。政府系统实际上更注重其上下级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对产生自己的人大的义务和责任则常被淡忘。

3、监督程序不规范。一是监督工作行政化。由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大多是从党委和政府转过来的,习惯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熟悉人大工作需要一个过程。尽管各地做法不同,但共同特点是仿效了“行政模式”,仍然按搞行政工作的思维模式思考人大的督政工作,按搞行政工作的程序处理人大的督政工作。在地方立法实践中,从程序上看,许多法规交由政府主管部门起草。有的部门起草法规不能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往往热衷于规定收费、发证、审批、罚款等有关条款,通过立法来扩权争利,使一些法规带有部门色彩和行业痕迹。二是操作缺乏规范,督政底气不足。如对重大违法案件应采取什么样的监督程序和方式,对其调查核实后应如何处置,缺少明确规定。目前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人大的有关监督权力,但对监督对象应服从监督、配合工作的义务等有关运作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因而使人大监督的活动难以有效地作用于客体,从而影响了督政效力。同时,监督职权界定不清。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某些职权,其内涵在法律上界定不够清楚,如对重大事项决定后如何监督,宪法第一百零四条只规定了县级以上人大有决定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的职权,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第四款也没有清楚回答如何确定重大事项的标准和程序问题。三是对主客体缺乏应有的约束。法律对人大职权行使不到位、政府不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不接受人大提出来的监督意见怎么处理等,程序上无章可循,难以保证和体现人大监督的最高层次性和最高权威性。

4、监督队伍不适应。一是人大的组成不科学。人大常委会干部老中青的比例不协调,文化、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领导年龄普遍偏大。二是机构不健全。人大常委会兼职委员占组成人员总数比例大、本职工作牵制多,其他代表很少参与到常委会会议议题的调研中来。三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懂法律、懂经济的专业人员、学者少;四是人大工作经费难保障。人大用钱要向政府打报告,代表活动经费不足,有些经费得不到保障,办公设施相对落后于党政机关,福利待遇低,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眼下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党委用钱一句话,政府花钱自己划,人大用钱靠谈话,政协要钱看人大。这种说法尽管不一定贴切,但也确实是比较形象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三、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思考与构建

在对此问题分析之前,必须确定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要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根本途径、根本方法。第二,要处理好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人大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不敢于监督容易失职,不善于监督容易造成越权。敢于监督是善于监督的前提;不敢于监督,哪里谈得上监督得好不好?特别是在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过程中,不能不涉及许多具体问题,更有必要强调这一点。第三,要处理好程序性监督与实质性监督的关系。程序性监督较多、实质性监督较少,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监督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人大的监督实效,应该在程序性监督和实质性监督并重上来真的、见实的。这些都对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人大监督权威的“三化”设计

人大监督需要“权威”的支撑。人大的监督是国家监督中最有权威的监督。法学界认为,权威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整体,第一层次是其在法律上的权威,它是权威的表层;第二层次是其在政治上的权威,它是中间层次;第三是其在现实中的权威。那么,如何将人大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现实中的地位一致起来,法律上的权威与现实中的权威合为一体,逐步实现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呢?加深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增强对人大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当前的一大要务。首先,应从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关系,认识人大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它是一种国家体制,不是个人行为。”动摇了人大的监督,就是动摇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第二,应从人大监督的实质,认识它对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作用,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第三,应从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制中的地位,认识人大监督权的法律效力。人大监督是以人民意志为后盾、有国家强制力作保证、以宪法和法律等的执行为主要监督内容的最具民主性和广泛性的依法监督。只有全社会真正形成人大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的意识,摆正了人大监督的位置,其职能才能充分行使。为此,要运用各种形式和舆论阵地、各级各类党校干校,进一步加强对人大监督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人大监督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党委领导干部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的意识,不断提高包括政府在内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这是实现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先决条件。

(二)规范人大监督职能的“三化”设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宪法和法律设定了人大监督的多项职能和方式,进一步规范这些职能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保证人大及时了解政府等监督对象的行为,及时发现监督对象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解决。

为了规范人大的监督职能,必须在充分运用宪法和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人大监督职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适时地把成熟的监督方式、方法逐步形成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从而为人大监督提供法律支撑。如前所述,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权宪法和法律规定得比较原则,监督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以及监督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因此,对相关的法律作必要的修改十分重要,如对地方组织法中有关各级人大行使监督权问题要予以细化,要规定人大对政府行为监督可以采取的法律措施,明确人大开展对政府行为监督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总之,人大对政府行为实施监督,提高监督实效,就必须设置好各类监督形式,而且必须从监督的提起、监督行为的实施到监督终结的评价和制裁,都必须明确、具体、完整地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拟订的初步性的《监督法》已经过一次审议,但离出台还有一定时间,而一些地方人大在已制定的监督政府行为的法规中,存在着监督内容不尽一致,监督程序、方式和制约措施不尽科学、系统的情况。为此,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比较系统完备的监督法律,对人大监督政府行为的内容、组织结构、权限措施程序等加以明确规定,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大胆借鉴西方议会制度中的有益做法,健全和完善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上的提案、调查与听证、辩论、表决、公开转播等项制度,广泛吸收专家学者和公众,充分参与人大的民主决策和法治监控过程,使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方面,不但要重视制度的构建,更要重视制度权威的确立,防止制度虚设、规范扭曲和程序走样,使制定的制度、规范、程序在具体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

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先行制定一些单项或综合性的监督政府行为的工作法规,尽量明确各类监督工作的实质内容、操作程序、保证督政职权实现的具体措施等问题。

没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也可根据工作实践,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监督工作有关规定、决议,确保监督职权落到实处。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监督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软硬措施,力求达到监督的最佳效果。如对政府行为中的一段时间内的政府工作的监督,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从前年开始作了较大改革——对政府工作报告实行“二审制”,常委会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常委会组织的视察、检查报告,作出审议意见后,提交政府整改,后者在下一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报告整改情况。从而改变了“会议审议,说说议议,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状况,保证了人大常委会会议的高效进行。

(三)完善人大监督程序的“三化”设计

健全违宪审查程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总书记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及时得到纠正。”根据我国的体制,违宪审查程序主要是审查规范性文件,纠正违宪违法的职务行为。在审查规范性文件方面,需要限定规范性文件的范围,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程序。在法律监督实施方面,近年来各级人大普遍开展了执法检查工作,还就错案责任追究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进行了许多探索。应当将这些做法在程序上进行规范。

改进预算监督程序。经过300多年发展,当今许多国家议会都把预算案视为仅次于宪法的重要法案,并通过预算监督程序对政府活动实行监督。我国宪法和法律对于财政监督的范围、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的规定过于笼统。加强人大财政监督,当务之急是改进财政预算监督程序。还要研究怎样发挥审计机关的作用,加强对财政决算的监督。深圳市人大推出“绩效审计”,不仅管住了政府怎么分切财政蛋糕,还管住了政府花钱的效益。

完善特定问题调查程序。人大就国家的重大事项等特定问题的调查,西方称之为国政调查。它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在调查听证中,听证会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特定问题调查制度,但没有规定调查听证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定问题调查的可操作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特定问题调查提出、组织和工作的程序,建立监督听证会制度,发挥国政调查的作用。

完善询问和质询程序。质询程序发端于1721年的英国议会,成文规定于1789年的法国宪法,现已被大多数西方国家所采用。仅撒切尔夫人任期内就接受过数百次质询,首相与内阁成员正襟危坐,听候与答复议员连珠炮似不饶人的质询。我国宪法和法律虽对询问和质询进行了规定。但现在法律仅允许提出书面质询,对质询案设置的限制过多。应当允许代表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即时提出口头质询。还可以考虑把回答质询的场合从代表团会议、常委会小组会议逐步扩大到全体会议。由于人大的会期较短,需要研究闭会期间质询案的提出和处理程序。在质询问题基本清楚之后,人大应当进行讨论和表决,对有明显过失行为的当事人进行处理。

健全撤职和罢免程序。弹劾程序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弹劾程序的规定较为复杂。我国法律没有关于弹劾的规定。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普遍开展了述职评议工作,为建立弹劾制度积累了一些经验。地方组织法对撤职权进行了规定,但宪法和法律对人大的撤职权却没有规定,罢免、任免程序的界限也不够清楚。这就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撤职、罢免程序,增强其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四)健全地方人大监督机制的“三化”设计

从体制上加以理顺。要分清党政职责。人大要依法开展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要积极争取和依靠党委对其监督工作的支持,经常向党委汇报人大监督中的困难和问题,请示党委帮助解决;要解决人大常委会主任由党委书记兼职的问题。建议设立专职人大常委会主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兼同级党委副书记或常委;审计、监察部门是政府的组成部门,监督政府工作从理论上说不合理,从工作体制上说不顺,建议效法欧美、日本等国审计机关隶属议会的做法,将审计、监察部门划归人大常委会领导,或者在权力机关的常委会内部,增设审计工作委员会和监察工作委员会,并在法律上明确其应有的地位和相应的权力。这样做能够解决监督主体多而散又弱的问题。要将一些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垂直管理部门,如金融、电力、电信、工商、技监等真正纳入人大监督范围,从体制上解决人大监督的盲区。

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由于法律对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等的程序缺乏规定,对报告是否认可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处置措施,人大审议政府工作常常流于形式,政府对人大的审议意见,符合其意图的就采纳,不符合其意图的可以置之不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向人大负责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对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民主评议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人大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或对某项工作评议后,应当对其报告或某项工作进行投票测评。如果投票测评不合格,报告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法定的责任。这方面,以议会为重点的英国模式值得借鉴,在这些国家,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议会对政府有相当大的支配权。至于各地人大监督工作开展的情况,则可以落实一些硬指标进行考核检查,如规定每年或每届必须开展执法检查、评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的次数和要求,改变人大监督工作好坏一个样的现状。

实现监督机制系统化。要把人大监督与社会各方面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大监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成一个强大的监督网络,使监督机制趋于系统化。尤其是具有专业性的定性量化监督的审计监督和开放性、参与性、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舆论监督,要相互融合,发挥实际功效。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主动争取同级党委的支持,会同有关部门正确把握、协调和理顺各种监督机制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极大地发挥监督的系统功能。

(五)增强地方人大监督机能的“三化”设计

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研究并完善人大选举制度。引进竞选机制,切实落实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出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这是从根本上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治本之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一位官员指出,让人大硬起来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包括给那些有政治热情并乐于维护公众利益的公民参选人大代表的渠道,并给他们创造行使代表权利的体制条件。与此相配套,代表述职、选民评议、代表公示等,也是代表接受选民监督的一种新方法。要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改进候选人协商确定过程的透明、公正化,为候选人介绍提供平台和途径,落实代表在间接选举中提名权等方面的权利。

配备好常委会组成人员,更好地发挥常委会集体领导作用和它的整体功能。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工作都由它来承担。因此,要改变常委会领导班子“一线工作,二线安排”的状态,逐步实现老中青结合的梯次年龄结构。要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增加委员专职化比例,同时借鉴美国议会的做法,聘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助理,协助开展专业性较强的监督工作,其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加强各级人大之间的联系和指导,加强人大队伍和机构建设。各级人大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更加需要加强联系和指导。现有体制和条件下,上级人大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下级人大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的空间,切实帮助下级人大解决在开展监督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形成合力,发挥“人大系统”的整体效应。

人大工作者要勇于承担宪法赋予的职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当人民把权力托付给你的时候,同时也托付给你一个机关——你去帮我监督。一是监督权,二是监督钱,三是监督行为。西方把议会的监督叫做“看家狗”(watchdog),为什么要这个“看家狗”,因为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必然会有人谋取私利,所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人大与政府这种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所要求的。另一方面人大在实施监督职权时,要注意严格依法办事。人大工作者不能以为人大的权力很大就不注意法律的依据和程序。因此,要彻底改变人大工作中的行政观念和作风,养成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监督权的习惯。

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人大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完善并大力推行干部教育、培养、管理和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及“双向交流”制度,使人大干部进得来、出得去。健全机构,落实经费等办公条件,逐步实现人大机构、人员、经费使用从政府中脱离出来,改变受制于政的局面,从制度上保障人大行使监督职权所必需的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为人大监督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心议题。地方人大常委会也要从主要侧重于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到以推进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自身监督能力为重点。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有学者总结说,欧洲民主化是从自由平等进而到达议会制度,而中国则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入手,先提出立宪主张,尔后才出现自由平等的思想。所以,当前,我们在人大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问题上,既要反对“一步登天”的空想,但更要反对“无力回天”、“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意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心和决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发挥人大制度的政治优势,努力实现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有序地推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第三篇:加强干部监督是搞好人大监督的有效途径

加强干部监督是搞好人大监督的有效途径当前,伴随着各地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新一届人大代表大会的相继召开,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及“一府两院”的组成人员也相继选举产生出来,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如何做好新一届的工作,成为各地人大及“一府两院”所关注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万事人为本,做好工作要依靠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好作用。现就新一届人大如何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谈几点建议和做法。

一、加强学习监督,提高监督对象的理论素养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在经济社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新事物、新知识、新挑战层出不穷。在这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怎样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现在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以,抓干部的学习不仅是党委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也要毫不例外地把加强对“一府两院”干部的学习监督作为首要任务。

二、加强工作监督,增强监督对象的公仆意识加强工作监督,主要是对监督对象进行责任心、事业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监督。江泽民同志我次强调,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不民族奋不顾身工作。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等,就能够正确处理。作为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正确对待职务,把责任放在第一位。作为部门的一反把手,必须正确对待职务,把责任放在第一位。牢记“两个务必”,“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这一古训,既是对为官从政者理想、胸襟、道德、情操的特殊要求,也是衡量一名领导者是否称职的标准。作为党员个体户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党和人民赋予一定的职权,自已就应该在工作和事业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求。尽职,就是用最大的力量去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正确行政自己的权力。尽责是先例职权的目的,职权是履行职责的手段。职权要服从职责,职责是第一位的。完成本职工作是心职的基本要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尽职的最高境界。任何单位任何地区的工作,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困难对大家的意志、信心、智慧,凝聚力、创造力都是一种极好的锻炼。人大应采取调研、视察、述职等不不形式和方法对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使其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和责任,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之托,尽职尽责,当好人民公仆。

三、加强作用监督,促使监督对象廉洁从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的生命。良好的作风既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和重要保证。作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好对干部作风的监督评议工作,采取以下评上,以外评内的办法,重点对絷地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工作部门,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决策和执法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问题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这就要求“一府两院”及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始终注意改进工作作风,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世上最难得、最宝贵的就是人心。人心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自己吹来。唯有以“三个代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赢得群众的肯定。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重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做到在学习上抓深度,在宣传上抓广度,在贯彻上抓力度,以新的作风促进全区改革工作的新突破,以新作风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跃。

四、加强法律监督,确保监督对象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加强法律监督,主要是加强对宪法、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它包括政府颁布的规章、政令、文件是否符合宪法的原则和精神,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政令情况,执行上级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决议、司法机关的审判、检察、侦察活动是否符合依法办事的原则等等。以促进每位监督对象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达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目的。

第四篇:加强人大信访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09-05-20 17:46:29 作者:刘洪义 编辑:周 霆 来源:巴东县人大 阅读:

621 次

《监督法》中把 “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作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反映问题的六个途径之一,《湖北省实施〈监督法〉办法》也对做好人大信访工作作了相应的规定,赋予了人大信访工作新的任务,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巴东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15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300余人次,在“一府两院”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妥善地解决了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近年来,巴东县人大常委会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加强和完善人大监督一个重要窗口和渠道列入常委会工作议事日程。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完善。常委会领导同志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及重要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分析信访工作形势及现状,研究群众信访活动的特点,提出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的具体措施、办法和指导性意见;坚持接待来访群众,当面讲解法律、政策,疏导化解矛盾,了解情况,妥善处理,2007年以来,常委会领导签批信访件58件,接待来访群众80余人次,深入基层、企业、群众下访22次。常委会办公室设立了信访科,由一名办公室副主任直接分管和一名信访工作员具体抓好信访案件的落实,同时,由于人大信访工作涉法涉诉案件比较多,常委会明确了一名精通法律法规的专职常委加强对信访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工作报告。在认真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湖北省信访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巴东县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规则》,使信访工作职责、工作程序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坚持主任接访制度。坚持常委会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分块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积极轮流参加“四大家”领导大接访活动,仅今年以来,就接访30多人次,现场签批信访件13件。坚持信访信息上报制度,信访科每两个月向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信访科上报一次信访信息,每年年底对信访工作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并上报。坚持重要信访个案交办制度,把全国、省、州人大和常委会领导、人大代表交办件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典型案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专人督办,限期办结。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转办的信访件9件,现均已办结。

三是加强与“一府两院”及其部门和乡镇人大的协调和沟通。在做好转办的同时,针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约请承办单位负责人到人大机关或受邀到现场共同接待信访人。2008年,我们和承办单位一道深入基层解决信访问题26件。

通过这些办法,使信访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渠道更加畅通、协调更加有力,有效地处理一些棘手的信访问题。

二、围绕人大工作中心开展信访监督

人大信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各项法定职权服务。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信访信息这一宝贵资源,通过收集整理归类,使常委会领导和组成人员既能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社会动态,又能从中找出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为人大常委会决策部署、实施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一是突出重点,围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访问题开展监督。2006年12月,该县信陵镇西壤坡社区居民向某来信反映由于新建房屋未按规定施工导致

污水横流,影响其正常生活。针对反映建设不规范、乱搭乱建、乱到垃圾等此类问题的较多,我们对收到的信访件进行了综合收集整理后,向常委会领导作了专题汇报。2007年3月,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州县人大代表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了视察,提出了再加力度,再添措施,确保举办“中国巴东三峡纤夫节”的相关重点工程如期完工等7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县政府根据视察建议,及时采取措施,逐一进行整改,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城市管理工作也进一步规范,为我县纤夫节的成功举办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是为常委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编印《巴东人大通讯》,及时地向常委会反映信访动态及有关情况分析、通报信访案件办理情况、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为常委会了解民情民意、开展调研、进行工作评议等提供信息服务。两年来,我们及时把反映“一府两院”及其部门的信访案件通报给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常委会组成人员推荐评议单位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工作评议质量,促进被评议单位整改。

三、加强督办,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人大监督的特点是不直接处理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人大信访工作就是一个中转站,在工作中,我们把切实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力求办一件落实一件,使人大信访真正成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接待来信来访中,对一般的信访案件,坚持做到件件有回音。对一些重要的信访问题,采取听汇报、提建议、要结果和调卷审查等方式进行督办。而对一些重大和典型、疑难案件,则追踪督办,直至问题解决。

一是对于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明确责任单位,限期办理。如:2007年,该县野三关镇石桥坪村5组邓某两兄弟因建房地基问题发生矛盾,历时一年多,两兄弟因宿怨互不相让,直至发生打斗事件,镇政府和县国土局多次调解不成,法院实施强制执

行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上访到县人大常委会后,常委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协调县法院、县国土局、镇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两次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沟通想法,化解矛盾,一个月的时间就使两兄弟握手言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及时做好信访稳控工作。如:2009年4月,我县水布垭镇的民办退养老师张某等人就养老费过低等问题写信给县人大常委会,由于时值我县“纤夫节”即将举办,而此类退养人员涉及到100多人,且了解到他们极有可能在办节期间到县城上访,接到上访信后,常委会主要领导迅速安排专班到县教育局、水布垭镇政府了解情况,督促相关人员做好疏导工作,通过政策解释和心理疏导,他们表示对目前的状况表示理解,放弃了上访念头,确保了节日期间的稳定。2009年5月,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组成工作专班,对涉及全县安全稳定的“两路”及开发区失地农民不断上访积难问题进行了现场研究和部署,并撰写调查报告,为妥善解决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

三是对于一些恶性上访案件,请示主任会议或常委会主要领导研究或批示后,督促承办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依法办理。2009年,接到由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转办的信访件,要求对我县清太坪镇马蹄水村7组28岁青年代某所犯强奸案实行严惩。常委会接到该转办件后,高度重视,迅速与县公安局、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取得联系,明确要求对此类恶性案件要坚决查办到位,依法对犯罪人实施严惩,维护受害人基本权利。在办理过程,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的办案同志又了解到代某还犯有组织妇女在浙江省卖淫等违法行为,县人民法院以猥亵儿童罪、组织卖淫罪对代某实施了严惩,判处有期徒刑10年,赔偿被害儿童精神损失费1.5万元。

四是对逾期没有办理的案件进行通报,督促承办单位及时办结。对逾期未办理的

案件通过通报给单位负责人—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的程序,督促承办单位及时办理。

四、坚持依法按程序处理信访案件

严格遵循“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信访工作原则,即按照权力机关依法监督、集体行使职权、不包办代替和坚持党的领导工作方式开展信访工作。一是依法监督,就是在处理信访问题特别是涉法问题时,把法律规定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并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不意气用事。二是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对重要或重大的信访问题,严格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办理,防止个人行为和工作的随意性。三是不直接处理问题,不包办代替。对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由相关领导提出处理意见后,由信访科统一对外转办、交办、督办和答复。对不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做好解释工作,努力使上访者心平气顺。四是坚持党的领导。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中心开展人大信访工作,对于那些事关重大的信访案件,及时向县委反映,争取领导和支持。

五、积极探索加强信访监督的有效方式

在人大信访工作中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宣传不够。很多干部和群众对人大信访工作的工作方式、程序等不是很了解,存在“人大信访工作可有可无”的认识误区。二是信息网络、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齐抓共管信访工作格局还未形成。三是人大信访工作的刚性不足,没有很好的机制对承办单位的不作为行为进行约束。四是代表参与信访工作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人大信访工作,我们在总结以往信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意识到做好人大信访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人大机关的全体干部要摒弃“我不管信访”的思想,同舟共济地做好这项工作,形成人人争当信访员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通过开辟专栏、观看宣传片、专题学习、自学等方式,提高各级干部对人大信访工作的认识,提高信访干部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人大信访工作,加深人民群众对人大信访工作理解和信任。三是进一步完善人大信访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调研、参与、激励、责任单位责任追究制度。四是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上访人的合法权益。针对当前信访接待过程中集体访、重复访、缠访不断增多的情况,要用耐心、真心、细心、善心面对群众。将信访工作纳入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常规性工作日程,加强督办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完善信访网络体系。建立与本级“一府两院”及其部门的横向联系,与上级人大常委会和乡镇人大的纵向联系,与人大机关内部各工委的密切联系,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加强沟通、协调,减少重复信访、无理缠访。完善与各单位或部门的信访工作联络员联系制度,确保信访信息的畅通。同时,在处理信访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利用他们分布广、熟悉基层、熟悉法规政策等优势,积极帮助解决信访问题。(巴东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刘洪义)

第五篇:关于加强乡镇人大建设 发挥乡镇人大作用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对乡镇人大的地位、作用、工作规范、存在问题及如何加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采取走访代表和有关方面、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全镇33个村和有关部门,交流分析探讨乡镇人大工作情况。现将对乡镇人大工作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人大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 ㈠镇党委加强领导,加快了镇人大自身建设步伐。

镇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为镇人大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根本保证。镇党委每年都听取人大工作的汇报,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帮助人大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镇党政成员会议等重要会议,都邀请人大主席、副主席列席。

1、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镇人大主席团会议的召开已形成制度,年平均召开4次,每次召开会议都坚持邀请镇政府和相关人员列席。镇人大主席团的基础工作也逐步规范,完善了三个职责(镇人大主席团职责、人大主席团主席职责、大主席团副主席职责);建立了六个制度(人大主席团学习制度,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请示汇报制度,联系代表制度,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建立了“五簿一册”(主席团会议记录簿,人民来信来访记录簿,各级文件登记簿,代表议案和批评、建议、意见记录簿,代表小组活动记录簿,代表分组情况及代表花名册)。另外,镇人大主席团和代表小组每年工作都有计划,基本能按计划进行。

2、工作程序不断规范

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按期召开,充分履行法定职权。在规范乡镇人代会工作方面,制定了主席团筹备和主持召开人代会的工作职责,在履行职责中做到了“五落实”(大会安排落实、工作报告材料落实、代表清理与补选及视察工作落实、宣传任务落实、会议经费落实);镇人大主席团提前开展代表视察活动,提前召开代表组长会议,布置代表会前做好联系选民工作,使人代会真正成为人民当家作主、决定重大事项的载体和平台。

3、镇人大与代表、选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主席团成员经常定期、不定期地走访、看望代表,倾听代表心声,了解群众愿望,并将收集到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认真及时办理,及时化解了一些矛盾。镇人大主席团建立了赶场日接待制度。

(二)人大自觉到位,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镇人大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职,积极工作,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好的制度,履职能力得到加强,人大的地位得到提高。

1、定期召开主席团会议,依法审议政府工作

镇人大定期召开主席团会议,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审议,镇人大在年初制发了审议计划,提前告知主席团成员、镇人大代表和政府各工作部门。镇人大主席团一般在会前15日将审议通知送主席团成员及被审议单位,被审议单位在会前7日将工作报告送主席团成员提前审阅,确保审议质量。保证主席团在审议时既能充分肯定被审议单位的工作,又能帮助被审议单位查找出处于死角冷面的突出问题,帮助被审议单位提高服务质量。

2、视察工作在开展中完善

人民代表视察工作是近年来乡镇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为了及时弥补好视察工作这一课,我镇在今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年开展了对政府办公大楼的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等视察活动4次 。

3、评议工作在探索中发展

近几年来,镇人大开展了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七所八站)的评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镇中学在今年的初中升学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群众对此意见纷纷,为了化解群众中的矛盾,帮助学校查找问题的结症,镇人大主席团立即组织代表,深入全镇,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到学校找负责人及老师交心谈心,帮助查找问题,并召开主席团会议进行评议,通过评议,镇人大帮助学校找到了结症所在,向学校提出了8条整改意见,得到了群众的赞扬,使镇中学的生源有所增加。

4、加大力度,督办好代表意见。

代表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是代表履行职务、促进政府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代表向政府反映民意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本届以来,镇人大共收到代表书面意见30件,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镇街道建设和管理、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镇人大及时召开交办会议、乡镇长办公会议或承办部门负责人会议,明确任务、责任和要求;要求分管乡镇长亲自办理,亲自答复代表。大多数代表对书面意见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对于代表不满意的书面意见,镇人大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或者要求重新办理,或者协助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代表的理解。

(三)代表认真履职,为镇人大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基础。镇人大把加强代表培训、提高代表素质的工作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常抓不懈。

1、围绕重点,认真开展“三带头,五个一”活动。

一是动员和组织人民代表在带头致富的同时,带领本村本组的群众共同致富,让各级人民代表投身到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努力发挥人民代表的模范带动作用。如武冈市兼镇人大代表柳富民吸引外资500余万元,建立了武冈市最大的万头养猪场。

二是组织人民代表积极投身本地公益事业建设,带领群众改善住居环境,突显“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这一主题。

三是动员各级人民代表积极参与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如我镇陆坪村人大代表欧风喜,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积极参与村委组织的民事纠纷调解活动,自年初以来共参加5件民事纠纷的调解,其中调解成功4件,被群众誉为“会管闲事的好代表”。

2、强化培训,努力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换届以后镇人大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结合有关活动,组织代表学习代表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学习老代表的履职经验,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代表法》、《监督法》、《选举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这些培训让代表对本职工作有了初步认识。

二、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乡镇人大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对镇人大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市委曾经多次强调乡镇人大工作是乡镇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各级各部门要齐心协力抓好人大工作。但目前还有不少人认为人大监督不过是一句空话,不能落到实处。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开展人大工作时有顾虑,怕做多了打扰政府工作,影响班子团结。部分人民代表更没有人大意识,在其心目中就是“开一天会、发一次言、划一个圈、吃一顿饭、照一张像”,就算完成了人民代表的使命。

2、乡镇人大对镇人大代表业务培训不够,指导不力。 在调研中,代表反映乡镇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没有定期检查指导各村人大人大代表开展工作,从客观上讲也导致了人们对人大工作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一些乡镇领导也认为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哪头的鞭子紧就干哪头,反正“水不紧车不转”,从而忽视了对乡镇人大代表的管理和指导。

3、代表履职能力不强、履职积极性不高;

乡镇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由于选举中过于强调代表的结构比例,致使一些代表文化程度偏低,履职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差,代表意识不强,个别代表开会从不发言。二是由于都是兼职代表,导致其执行职务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多数代表除出席人代会外,较少参加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平时也很少联系人民群众,很少向政府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三是一些人大代表业务知识差,法律意识低,少数人大代表不认真学习人大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不知道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职责,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自己没有理清,到处乱发言,有的代表不知道如何履行代表职务,提出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的质量不高。

4、乡镇人大自身建设不够,履职程序不规范

一是乡镇人大没有办公室,场地拥挤,且桌、椅、柜等设备不齐,更不要说配备电脑,难以保证代表活动的需要。二是乡镇虽然都建立了代表活动小组,制定了代表活动计划,但代表活动计划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即使开展活动也是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三是人大主席团会议不规范。

5、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没有法定的职权,其日常工作主要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进行组织、联系和协调。因此乡镇人大工作“弹性”比较大,其开展工作往往有“个人行为”之嫌。虽然省人大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条例中对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职责作了一些明确,但对主席团在闭会期间的行使监督、述职评议、办理议案建议及人事任免等职能作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对主席团履行上述职能的程序作出明确,不便于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工作期间具体进行操作,需要省人大对乡镇人大主席团具体工作出台一系列的的工作规范。

三、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乡镇党委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的地位、作用,要把人大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定期听取和研究人大工作,使乡镇人大在代表人民管理地方国家事务中做到有职、有责、有权。在制定本镇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规范中,应规定人大主席列席党委会和政府重要会议,以确保乡镇人大能全面贯彻党委意图,了解、掌握乡镇的基本情况,更好地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展人大工作。

2、进一步配好乡镇人大干部。

乡镇人大在人员配备上,人大主席、副主席人选应挑选素质较高、热爱人大工作的同志担任;人大主席、副主席的任职年龄可适当年轻化。在领导班子的分工时,人大主席、副主席尽量不要分管政府工作特别是带有“一票否决”性质的工作,便于划清人大政府的各项职权。此外,各乡镇人大还应配一名相对稳定的专职或兼职人大秘书,做到职责明确、岗位明确、考核明确。要切实贯彻执行上级精神,使乡镇人大主席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享受同等政治、生活待遇。

3、健全乡镇人大工作的保障机制。

财政部门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对乡镇人大的日常工作经费和乡镇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专项使用,确保乡镇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人大意识。 市委宣传部门要把宣传人大制度、民主法制建设及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地方国家事务管理等内容列入宣传计划,并认真抓紧抓好。市广电局、武冈通讯等新闻媒体要把乡镇人大活动纳入报道内容,确保定期有乡镇人大工作报道,改变会议期间集中报道,会后无声无像的现象。

5、加大指导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乡镇人大依法履职的能力。

市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与乡镇人大的联系和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帮助乡镇人大干部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帮助乡镇人大建立一套工作制度,不断规范乡镇人大的工作。通过培训、工作例会、参加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等形式,共同研究工作,更好地发挥乡镇人大及其主席团的作用。同时要在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经费和人大主席的待遇等方面协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落实有关政策,这样可以让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底气更足,腰板更硬,胆子更大一些,从而推进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

6、加强对乡镇人大干部和市乡人大代表的培训工作。

市人大要负责编印适合本市实际的人大工作培训乡土教材,并负责对乡镇人大专职干部和部分代表小组长进行人大业务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乡镇人大要负责对市、乡代表开展代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对代表的培训要从实际出发,拓展培训形式,研究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实效,如:开展“人代会期间如何审议政府工作”、“闭会期间如何开展代表工作”等“应知应会”的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代表参与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能力,努力提高乡镇人大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县乡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促进乡镇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

7、改善办公条件和落实活动经费。

乡镇人大的办公条件近些年虽然有所改善,但与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乡镇人大还没有办公室、没有代表活动室,没有配备专用微机,无法实现办公自动化,不能适应目前工作发展的需要,制约着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发展。为此,乡镇政府应该对乡镇人大安排专门的办公室、代表活动室,并及时向上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添置微机等必须的办公设备,保证乡镇人大必须日常办公费用,保证人民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各种费用,保证各代表小组的活动经费。

8、积极反映,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对于目前乡镇人大由于闭会期间没有法定的职权,没有常设机构等,不利于乡镇人大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应积极向上级人大反映,促进有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乡镇人大主席团组成人员守则、议事规则、监督条例、述职评议工作条例、建议议案办理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加强乡镇人大这一基层政权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上一篇:九上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就任北大校长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