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机制的完善

2022-08-23

第一篇:人大监督机制的完善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管理监督有效机制研究,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我国目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管理监督有效机制,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监督;制约;权力;机制

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是今后五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工作规划》要求“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十七大对于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表述,反映了权力健康运行的一般原理,是党对权力制约监督规律的新认识,更是推进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指针。近年来,随着各种监督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一个对权力运行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监督制约的制度体系日趋形成。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远未达到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认真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使用情况密切相关,与现行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因此,切实解决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问题,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已成为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重点。

一 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状况

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要对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客观的评估。我国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在革命战争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这一制约机制带有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一)十分注重自律机制的建设

重在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重在思想、宗旨、信念教育,教育党员干部掌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强调依靠公职人员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权力行为。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涌现出一些严于律己、甘愿奉献的典型公仆,他们通过高尚的觉悟和纯洁的内在品质不仅严格约束了权力的谋私性,而且充分运用权力为人民谋取了福利,使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为人民服务的效能。

(二)他律机制逐步趋于完善

他律机制主要通过以权制权和以民制权两种途径来实现。以权制权,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如我国现有的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以民制权,即社会和公民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监督制约权力。如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个人以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建议、批评、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所进行的监督等。以权制权是最有力、最直接的监督,是权力制约的关键。以民制权是以权制权的基础和源泉,它为以权制权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支持。没有以民制权,以权制权则失去了监督的根基;而没有以权制权,则以民制权也难以达到监督制约的目的。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运作,构成了我国权力制约中他律机制的基本框架。

(三)约束权力的法律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2 监督活动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实现了以法约权。如人大监督,有宪法、选举法和若干法律及议事规则等;行政监督,有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行政监察条例、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司法监督有法院、检察院组织法、刑事、民事、行政三部诉讼法等,社会监督除了宪法、选举法、工会法、社团法、游行示威法等法律外,还有信访、举报等方面的若干规定。总的看,我国现行权力制约机制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也是有效能的。

二 目前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总体上适应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需要,发挥了监督保证作用。尤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权力的高效率运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集中力量、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的过程中,基层管理体制的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产生和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权力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发展,影响了和谐。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职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

由于我国目前的各种专职监督机构同时受同级党委、行政首长和上级监督机关两方面的领导,监督机构的人事权、财政权、领导权掌握在同级党委或行政领导手中,形成一种附属型的隶属关系,致使行政监督权的 主 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由于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因而也就缺乏权威性,监督一般只限于对下级和一般党员干部,而对同级党委或行政首长很难实施监督,或监督比较乏力,有的甚至对下级和一般党员的监督也难以实施,不时受到同级党委或行政首长的掣肘。

(二)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还有待增强

3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群众是一切权力的主体 ,也是权力监督的主体;各级公职人员都是人们公仆,都是监督的对象。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的积淀,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等仍然比较浓厚,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时间不长,也由于我们过去民主政治方面走过的曲折道路,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观念也相当淡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

(三) 权力过于集中,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的权力结构是从战争年代军事集权权力结构移植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来的,自上而下建立了一个单向走向的二维权力结构。这个权力结构的特点,从纵向上看,有领导向群众集权,上级向下级集权的倾向;从横向上看,存在党政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政社一体化的问题。同时,监督运行方式单一,监督手段不够有力,监督系统缺乏协调,发挥整体效能不够,出现权力监督的“空白区”,造成不少公共权力的“漏监”、“虚监”、“弱监”现象,出了问题只好事后治理。

(四)监督法规不完备,监督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权力监督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和健全之中,现 有 的法规往往比较原则,不够具体,因而操作起来弹性很大,"刚"性不够。有的法规不系统 、不全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法》,监督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也是当前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不够有力的原因之一。

三 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对策

从内涵来看,权力制约比权力监督更有力度,制约指的是对权力的节制、控 4 制和约束,而监督主要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而权力制约的主体多为公权力部门,是权力部门之间在法制轨道上,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形成的相互约束和牵制。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是突破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另搞一套,而应当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目标下,认真学习《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根据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新发展和新情况,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手段的同时,修正缺陷,弥补不足,加强薄弱环节,对权力制约机制进行具体化、精密化的设计,推进权力监督制约手段的完善和创新。

(一)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以权制权

制约权力,就是要使各种权力形成制约,使之成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封闭式权力运行体系。在权力监督的主体上,要摆正位置,逐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明确的权力界限,不断增强权力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使有关监督的法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监督客体处于更严密的监督之下。要从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使权力结构本身就形成一种封闭的能够自我约束的机制。只有这样,监督者的权力越高于、大于、强于被监督者的权力,其监督才能具有权威性。在党内,通过全委会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扩大在市、县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发挥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等举措,进一步发挥了党代会和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通过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巡视制度、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权,加大了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工作力度。在政府机关,坚持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明确提出把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并以此来部署和开展行政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规范权力运行方面也要继续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和把关、又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权力结构,使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行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

5 赔偿,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

(二)科学地分解内部权力,合理分权

权力体制的科学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权力的适当分工制约,排斥绝对权力,做到权责相符等,都是科学设置和使用权力的基本要求。合理分解权力,就是要对过分集中的权力进行分解。应合理分权,简政放权,把一个部门、一个岗位负责一项职能,行使某项权力改为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多人交叉负责某项职能,行使某项权力,防止权力过分集中。要尽量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取消那些不必要的管理权、审批权、分配权等。一是对互相监督的权力必经进行分解,不能由一个人掌握,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二是对集中于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手中的权力进行分解,由几个人或者几个部门来共同行使。三是对集中于少数人的重大决策权进行分解,由人数更多的一级组织来行使。

(三)要规范权力运行程序,依法制权

权力的正确运行必须有严密科学的程序保障。实体规范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程序性规范的执行,离开程序的实体,就可能使权力走向极端,导致权力的滥用。在我国依法治国刚走上正轨,人们的法制观念还不够强,忽视权力运行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重实体、轻程序问题比较突出,权力的运行缺乏严格的科学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从而发生权力腐败。近年来,通过各种经济犯罪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查处可看出,行政执法没有程序保障,就会出现随意执法的现象,导致行政权的扩张和滥用,使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因程序违法而成为法庭上的行政被告,一些领导干部因钱权交易、以权谋私最后蜕化为腐败分子。因此,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程序显得尤为重要。在授予国家权力的法律法规和领导决策中,都应有完善的规则和程序,以保证权力的正确实施和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这种规则和程序是权力主体必须遵行。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和程序,那就是有法不依,就是违法办事,就要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甚至受到刑法的严厉制裁。

6

(四)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

我们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有效实行。办事公开包括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凡是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凡是能够公开的用权行为,都要向干部、群众和社会公开。通过实行办事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抑制权力腐败。要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以及公民个人所享有要求了解政府所掌握的有关其本人的资料的权利,增加人民对政务的了解,以便于监督。明确规定公民对政务活动有了解权和问询权,而政务机关则具有相应的答复义务。规定除政治、军事、经济秘密以外的资料,公民了解政务时行政机关不予答复而应负的法律责任,从而强化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责任感。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自由裁量权,防止暗箱操作,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有效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严密监督网络,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一要加强党内监督。要健全党内的各种监督措施,包括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廉政档案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保证党员干部处于组织的监督之下。二要加强人大监督。要建立司法、财政、金融、计划部门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加强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部门的事中监督;要加强地方、部门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任务、计划完成情况的监督;要加强专项视察检查,做到该质询的质询,该禁止的禁止,该纠正的纠正,保证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加强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既包括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对下级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实行监督,又包括各级行政机关领导人对下级行政管理活动和职能作用发挥情况实行监督。在当前,尤其要加强对掌管人权、事权、物权部门的监督,防止其乱用和滥用权力。四要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各部门要发挥作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共同担负起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任务。五要加强广泛的

7 民主监督,包括人民政协的监督,群众团体的监督,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民主监督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形成对权力运用的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梅胜.我国公诉权制约机制的缺陷与完善.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鲍世赞.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世纪桥,2010.(7). [3].樊石虎,王寿林.试论党内监督的疏漏及对策.郑州大学学报,2001.(3). [4].郭道晖.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原则与方略.中国法学,1994.(1). [5].谢佑平,江涌.论权力及其制约.东方法学,2010.(2). [6].黄瑞.权力腐败及其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南昌大学学报,2001.(2).

第二篇:对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兼议纪委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如何发挥作用

柳林乡纪委书记刘兴谋

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任务还相当艰巨和繁重。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重大的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反腐败工作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民主法制特别是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对权力的行使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并强调要大力加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是遏制腐败的关键。

一、目前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权力失去制约监督必然会滋生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所查处的大要案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出问题,犯错误,同对他们的权力制约不够、监督不力有密切联系。现阶段,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影响和削弱了对腐败防范作用的发挥。

(一)监督形式多样,实际效果轻微

现行监督形式种类繁多,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普遍感到这些监督没有十分到位,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具体来说,存在如下几方面容易忽视的问题:

1、舆论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力度不够

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舆论监督的 1

分量和力度不断增强,新闻媒体揭露了许多重大的违纪违法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对那些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来说,心里上就会惧怕而不敢频频进出娱乐场所的“包间”、不敢坐超标小车等等。但是舆论监督没有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没有真正达到荡涤社会污垢的作用。

2、群众监督缺乏主动性,参与监督意识不强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领导者的工作好坏看得清,甚至对领导者“八小时外”也看得透。但群众的真话偏偏难于说出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怕”,有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喜欢个人专断,由“班长”变成“家长”,使“群言堂”变成“一言堂”,群众监督不了他,也不敢监督他。因此,群众监督的权利必须要有制度来保证,让群众敢于说真话,敢于监督,敢于行使主人的权利。当前,群众虽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但知情不报的现象大量存在,即使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也多是因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后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还要匿名。从另一角度说,群众的消极态度也助长了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腐败分子更加有待无恐,无法无天。

3、专职监督缺乏有效性,监督合力不强

专职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等等。从现实状况看,专职监督略显弱势,主因是部门之间监督职能的交叉关系难于理顺,没有产生强有力的监督效能。如人大监督往往是原则监督,对具体问题缺乏同步和一贯性;政协监督往往是提议监督,它只能通过有权监督的机关行使监督权才能达到目的,缺乏相应的强制性;作为最有权威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由于纪检监察机关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而同级党委又是纪委的监督对象,形成以小监督大的序向,其监督之难可想而知。此外,专职监

督部门事后监督较多,事前、事中监督较少。

(二)监督决策滞后,制度难于操作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党政部门过多偏重于权力行使系统的建设,忽略了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建设,工作中纠偏型、追究型的措施多,制约型、防范型的措施比较少。也就是说,监督决策迟缓,明显滞后,相应防范机制不能及时出台,等到出台时,有些问题已成堆成风,甚至有可能成灾。

制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监督难于操作。当前我国虽然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党内也制订了大量的条例、制度,但多属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而且颇具弹性,对于如何具体落实和具体操作的程序、步骤、方法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于某些行为是否违法违纪的界定也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区分界限,致使有关制度形同虚设,实施起来难以落到实处。以公款吃喝为例,我国对制止公款大吃大喝现象曾制订了几十个文件,但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结果是效果甚微,被人民群众戏称为“几十个文件治不了一张嘴”。又如严禁用公费旅游问题,许多单位钻空子,巧立名目,变换花样,以“考察”或“参观学习”为幌子就能堂而皇之公费旅游了。

二、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

实践证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正确的。它既是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体制,也是权力制约监督的工作机制。坚持这一工作机制,就能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1、加强党内监督,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纪检监察机关

担负着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重任,是权力监督的最重要、最有权威、最有效的专职监督机构。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必须充分发挥纪检组织的协调职能,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工作。首先,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章》,按照《党章》要求,全面履行党的纪检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也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根本依据。《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规定了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即: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去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纪案件,受理党员控告申诉,保障党员权利。这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纪委的基本职责,按照《党章》的规定和当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法规要求,全面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纪委在中国特色的反腐体系中的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而纪委在存腐败和对权力的监督工作中也必须能够更有作为。其次,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纪委应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协助党委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纳要的贯彻落实,为党委总揽反腐倡廉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贯彻实施纲要是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纪委要积极协助党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督促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加强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程序,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把实施纲要提出的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监督意识,实现反腐败工作机制中提出的“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的目标。一是要拓宽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群众来信来访检举揭发是查处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的重要来源,必须充分发挥这一反腐败的重要渠道作用。要运用领导接访日制度、投诉信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二是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金额,鼓励群众举报,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群众举报的法律保障工作。要十分注意保护好群众监督的热情,防止出现泄密等现象,保证群众监督行为的安全。此外,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通告或通报等形式,适时向公众公布监督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群众在消除思想顾虑、解除后顾之忧之后,就会敢于监督、主动监督、自觉监督。

3、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可以说,舆论监督是腐败分子非常惧怕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媒体报道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体现,有利于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社会舆论。如果说隐蔽是腐败的特性,曝光则是媒体的本能,媒体的客观报道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可将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专职监督机构惩治腐败提供线索,寻找证据。所以,让新闻媒体依法行使职能,发挥舆论监督这一反腐利器的威力,腐败分子就象过街老鼠,无藏身立足之地,腐败行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收敛,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作为执政党的纪委机构,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关于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调研报告

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而如何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从实际情况看,行政执法虽然比过去有很大进步,但仍不适应客观要求,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是推进依法行政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加强和改善这一薄弱环节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和改善执法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滥用职权等现象仍程度不同地在许多地方存在,而且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亟需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执法依据缺位或发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

2、执法主体不合格的问题。

3、执法不严、不作为和放弃职责的问题。

4、不依程序执法、随意性大的问题。

5、野蛮执法、滥用职权的问题。

6、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的问题。

7、执法队伍、手段和经验不适应客观要求的问题。

8、地方保护主义作祟,跨地区执法困难的问题。

二、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行政执法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类在执法环节本身;另一类在执法监督环节中,这类原因尤为关键。

1、从执法环节来看,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由于行政执法本身的特点,即行政执法不仅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执法主体多、执法依据的层次和种类多,而且执法程序富有弹性,执法结果不够稳定,同时与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等等,因此执法的困难较多、纠纷较多、容易失误,不易得到相对人很高很一致的评价。其二,制度、政策方面的缺陷和弊端对行政执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部门利益驱动,执法程序规定不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等等。

其三,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滞后对行政执法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其四,认识方面的滞后性矛盾对行政执法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者缺乏“执行法律”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只看重“行使权力”而忽视“履行职责”,在观念上是权高于法、利重于法、人情大于法,实施行政执

法行为时怕被复议、怕当被告、怕担责任等等。

2、从执法监督环节来看,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执法监督体制不尽合理。

其二,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健全。

其三,监督不力,惩处不严。

其四,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

三、完善监督机制、改善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建议。

1、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方法技术层面着手,努力推动行政法文化的革新,特别是在全社会普遍树立现代行政法观念。

2、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梳理和明确行政执法机关的性质、职能、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克服角色混乱、权责不清的现象。

3、认真实行行政执法依据和程序公示制度。有必要按照行政民主化、规范化的原则,认真实行执法依据和程序公开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则应以各种形式公开执法依据和程序规定,而且应当便利相对人知晓,并为相对人免费提供有关的查询和咨询服务。

4、进一步完善公民申诉制度。努力实现各项公民怨情申诉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简便化和高效化,以更好地弥

补行政执法的失误和不足,切实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合情。

5、提高对公务员法律素质的要求。首先应在行政执法队伍的入口就把好法律素质关。同时,由于行政法律规范的面广量大,变动较快,这就要求有行使执法权的公务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熟悉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定。

6、调整、充实行政执法与监督队伍,严禁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顶岗执法。

7、制定和完善关于行政执法程序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更有效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8、大力改善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监督机关的设备技术条件,充分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监督机关的业务经费,以适应执法工作和监督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四篇: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制度构想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主题。曹建明检察长多次强调:“检察机关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必须高度重视对自身的监督,不仅要自觉接受外部监督,而且要切实强化内部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把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放在重要突出的位置”。本文试从构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制度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强而有效的内部监督。

1、完善对受理线索和初查的监督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受理线索与初查相分离,实现受案环节与查案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举报中心是集中行使举报线索管理职权的部门,除个别难以归口的疑难线索外,不应行使初查权。举报中心要加强对举报、控告的受理、审查、分流和举报线索的跟踪管理监督,保证举报线索按性质及时转到相应的侦查部门。对举报中心分流到自侦部门的案件线索,自侦部门要及时初查,并将初查、立案的情况及时反馈举报中心,成案的要说明情况,没有成案的要说明原因。举报中心应对分流线索,尤其是重要线索跟踪监督,及时催办,并将查处情况回复举报人。同时,要建立案件的初查警示制度,在案件初查事项期限届满前,发出警示,督促承办人员抓紧办理,及时回复,如有特殊情况,应打延长报告,报院领导批准,并通知控申部门。

2、完善对自侦部门侦查活动的监督制度。刑检部门宜根据侦查工作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监督活动:(1)提前介入,既监督又引导侦查活动。自侦部门立案后,应将立案情况和简要案情通知刑检部门,以便刑检部门介入侦查,开展监督。刑检部门可以对重大、复杂的职务犯罪案件提前介入,实行动态的全过程的监督。可以参加侦查部门对重大案件的讨论,共同研究完善侦查方案,提出侦查建议,协助侦查部门确定侦查、取证的思路方向,立足于公诉的需要,及时制作《提供法庭证据意见书》,供侦查部门参考,引导侦查部门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固定证据,使案件侦查终结后,有利于对犯罪进行有效的指控和审判。(2)监督审讯等侦查活动是否合法。着重监督侦查人员是否履行对犯罪嫌疑人、证人的告知义务,是否具有诱供、刑讯逼供等违法取证行为。(3)监督决定逮捕的执行。对逮捕决定的执行情况,侦查部门要及时告知刑检部门。自侦部门拟对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应书面征求刑检部门的意见。(4)审查其他强制措施。着重审查逮捕以外的其他强制措施的决定、执行、变更、撤销情况,从中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5)审查撤案决定。侦查部门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应及时通知刑检部门,刑检部门经审查认为撤销案件有错误的,可以报请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

3、进一步完善对审查批捕、起诉环节的监督制度。在自侦案件中,刑检部门对自侦部门进行侦查监督,相应地刑

检部门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活动也应接受自侦、控申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制约。自侦部门对于刑检部门的不逮捕决定、撤销案件建议有异议的,可以书面要求刑检部门复议,刑检部门在收到复议意见书后应及时答复。刑检部门变更有关强制措施(如拟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时应事先征求自侦部门的意见。刑检部门对自侦部门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经审查后作出的处理等意见和建议,自侦部门有异议的,可以提请刑检部门复议,刑检部门应及时答复,认为有错误的,应报检委会研究决定。自侦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判决后,刑检部门应及时将法院的判决书送达自侦部门;自侦部门认为法院判决存在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等严重问题的,可以向刑检部门提出要求抗诉的建议。控申部门要完善不起诉、撤案的个案复查制度,凡有不起诉或撤案的案件进行一案一复查,有了就复查不要等到年终。要纠正过去那种案件作不起诉或撤案处理的,群众反映后或上级要求进行复查时才复查的情况。

4、完善对廉洁办案的监督制度。这一监督主要是以制度化的形式监督检察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使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纪律所规定的廉洁执法的要求。(1)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随案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应重点加强对干警执行办案纪律的监督,坚持重点监督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可通过经常深入办案现场检查或随时抽查办案中执法执纪情况,坚持走访案件有关当事人、单位、证人制度,重点加强对作不立

案、不捕、不诉、撤案处理的案件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防患于未然,对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查处。(2)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监督渠道,扩大监督力量。在专职纪检监察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各业务部门聘任兼职纪检监察员,协助监察部门履行一定的监督职责。(3)将监督“关口”前移,并贯穿于办案全过程。对内应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定期自查、互查、抽查和调查等制度,即围绕廉洁办案问题,要求检察人员定期进行廉洁办案的自我总结检查、不同部门开展相互间的总结评议、纪检监察部门对各业务部门的廉洁办案情况进行复查等。对外应建立、健全公安机关、审判机关、社会监督反馈等制度,使检察人员既能保证自我监督,又能得到社会的全方位监督。

5、健全和完善检察机关领导体制。认真落实高检院《关于加强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工作领导的意见》,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执法规范化体系,使每一执法环节和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加强对下级检察院领导班子特别是检察长的监督,制定并落实巡视制度、上级检察院派员参加下级检察院民主生活会制度、上级检察院负责人与下级检察院负责人谈话制度。

6、完善和落实检务督察制度。遵循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原则,探索建立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检务督察制度,重点抓好八类案件的督察,突出把执法办案的过程纳入检委会及检察长的监督视野,并从监

督机构、监督范围、监督方式上与人民监督员制度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的检风检纪督察互为补充、衔接,保证督察工作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7、运用科技手段建立跟踪监督制度。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把信息技术更充分地应用到执法办案上来,利用自侦案件审讯过程的全程录音录像,既可作为出庭公诉时的证据使用,避免被告人、证人当庭翻供,也可归档备案监督。此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发计算机软件程序,加强对办案程序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设计,实现执法办案的网上运行、动态管理和全程控制,将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认定事实、判断证据、适用法律规定等各个环节用信息技术固定下来,以确定案件事实是否查清、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检察长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查询了解办案进程和情况,以便于指挥和监督,实现对办案过程的全程跟踪监督。

第五篇: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四项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这是党中央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得以深化的重要标志。

一、加强对权力运行机制监督的思考

(一) 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用权行为。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减事放权,削减行政行为。要把改革审批制度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减少或合并交叉、重复的审批事项。二是要科学设事,严格规范审批内容、条件,确定审批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量裁权。三是科学分解事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要调整部门、单位间的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分解行政职能,改革事业单位职能,把该分解的事权划分清楚,把具有行政职能的权力归位于行政机关,把该事业单位管理的事项应按权限规范。形成部门、单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保证权力运行的有序性,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维护权力运行的严肃性。四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当前,贪污、贿赂等经济腐败增多,主要原因之一是部门、单位行政管理过细,管理薄弱和管理环节过多而造成漏洞的增多。尤其财务管理过于分散和隐蔽,财务监督机制过于松散和无力。因此,必须对现行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堵住贪污、贿赂的“财源”渠道,杜绝行政行为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要搞好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权力分解,就是使分解的权力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才能产生有效的制约效果。权力的分解是防止权力脱离人民利益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高度结晶。如果多项权力由一个集中的权力所支配,就很难形成权力间的制约关系,如果一个权力依附于另一个权力,权力之间形成隶属关系,则意味着权力形同虚设,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权力的分解达到权力的相互制约,其目的是使每一项权力的行使都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并有纠正和限制其他权力的能力和容忍其他权力纠正和限制自己的能力。这样,权力既是监督制约其他权力的主体,又是其他权力制约的对象,这样构成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使各项权力在合理构建的权力体系中和谐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

(三)要强化权力责任追究,保证权力合法运行。在我国政体框架中,尽管在赋予权力的时候,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但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的却是大量没有责任或几乎没有责任的权力。在权力几乎肆无忌惮地横发淫威的时候,责任却总是羞答答地躲在后面。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各种条规制度2500多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规范权力运作、预防和惩治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腐败问题仍然很严重,重要原因就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视法律法规于不顾和心存侥幸心理。

因此,要强化对领导干部和握权人的责任与用权行为进行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行政行为准则,明确用权不当应负责任的追究制度和措施,以保证权力的合法运行。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如,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在干部考察中,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切实做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

(四)要健全监督制度,促进权力机制有效运行。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每位领导干部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力又有接受他人监督的义务。所以,要养成监督和被监督的习惯。一是要完善自律预警制度,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权力行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律意识,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二是要定期召开案件通报大会,以案示警。三是要加强异体监督的管理机制,如对专项资金和审批和项目的后续管理,要制定措施,全程介入,跟踪检查,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和权力运行机制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有效运行。

(五)要探索内在规律,做到“三个依靠”。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权力监督制约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最佳“着力点”和突破口,制定切合实际的监督制约措施。一是依靠法制。要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既要坚持遵守党纪政纪条规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好集体领导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对议事的范围、原则、权限、方法、制度等,都做出明确规定,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克服权力运用的随意性。二是依靠组织。监督制约权力需要群众广泛参与,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要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同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用组织的力量制约权力运行。新形势下纪委机关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持纪检干部的浩然正气,努力提高执纪办案水平,坚决同各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作斗争,尽职尽责地完成好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各级党委要重视纪检干部队伍建设,重视纪检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使用。三是依靠改革。要着眼于扩大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勇于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寻求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要把着力点放在改革创新上,在完善政务公开,领导干部述廉、村财乡管和民主评议、民主决策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思路,大胆创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监督制约措施。在手段上,从监督权力向制约权力延伸;在过程上,从阶段向全程延伸,事前要堵住,事中要卡住,事后要查住,做到环环相扣。保证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努力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曝光的一些案件看,权力腐败是导致犯罪或犯错误的根本原因,从中可以看出现行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权力过于集中。经济学家指出,现在包括行政改革项目在内的政府配臵的社会资源,占整个社会资源的70%以上,正是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权力太多、太集中、太具体,给权力寻租以可乘之机,也造成行贿和腐败的市场。“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如果手中握有权力的人一旦思想长堤崩溃,私欲膨胀,就会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去满足个人需要,就会导致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违背社会规范,超越职权和不当用权。权力的失控,必然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一些大案要案足以说明,权力集中与职务犯罪具有内在联系,职权的集中性与决策的随意性直接关联,成了权力与非规范运行的体制基础。权力集中于个人就为暗箱操作的运行方式提供便利,为以权谋私留下隐患。

(二)私欲驱动权力运行。产生腐败的总源头或者总根源是权力加私欲、私欲驱动权力的结果。腐败总是依附权力而存在的,手中没有权力的人不可能腐败,只有拥有了权力,才有可能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在用人上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在工作上失职渎职;在生活上色情堕落。权力的腐败无论何种形式,最终都归结为权力的私欲性。当权者一旦私欲膨胀,其手中握有的权力就会偏离正常规律运行,权力就会无限扩张,必定丧德、丧志、丧气、丧命。从一些案例看,有些领导干部就是起因于私欲,才使手中的权力变质而实施贪污、受贿、索贿、腐化堕落,进而受到法律制裁和党纪政纪处分。

(三)行政权力至上。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下放权力,放权才能精简,精简必须放权。一些人认为有权就有一切,有权不使,过期作废,一旦在任,就肆意用权,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和筹码。在改革行政运行机制中,一提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权力,就想方设法拖延、抵触,千方百计争取保留权力,目的是自恃掌权的荣耀,削权等于“失威”、“失利”、“失尊”。无非是握权有好处,身份倍增、有利可图。从机构改革至目前的行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个别部门把权力视为己有的现象,减人可以,减权断然不行,别人都不应该管,只有我管才有道理,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关系不顺、相互扯皮、职能交叉、人浮于事,使行政运行机制不畅,工作效率低不。

(四)权力运作未全面公开。我国目前行政审批中事项多,标准不一,程序也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很容易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有审批权的持有者用党和国家赋予的项目审批、立项、资金拨付、项目执行等环节中的权力搞特权。因而,就出现了为争项目、要资金,找门子、托关系、送礼等幕后交易。持权者也就会因素质高低、或因感情亲疏、或因地域差异、或因利益的驱使,使其权力带有本部门小团体利益、乃至从个人私利出发,带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权力运作过程公开的机制,国家还没有硬性措施规定权力执行者必须公开权力运行的情况,公民也无权要求权力运行公开化。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当权者又强调权力的神秘化,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权力制约机制不力。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从我国情况看,各级领导机关、领导者似乎都认为应当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从形式上也能看到这种制度的存在,但实践中我们却感到,许多监督权力的机制形同虚设,许多制约权力的权力显得苍白无力。如有些腐败分子在滥用权力中几乎畅通无阻,官职还在不断提升。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解决权力运行制约机制这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力和公民的政治权利仍然显得短缺,管理性立法与监督性立法不平衡,无以达到权利制约权力的目的。据统计,10多年来,制定颁布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行政法规,占总数的80%以上,而监督性法律法规只占0.87%。由此可见,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造成法律法规对部分权力的制约上存在空挡。虽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在执行中还存在错位和不够到位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其权力滥用和权力腐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三、健全公共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对策

(一)用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对国家机关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的情况进行监控,对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予以惩处,法律制约的主体是检察审判机关。法律是一把利剑,是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的最有力的也是最后的武器。因为法律制约具有其他制约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和作用。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法律对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行为,违法后做什么样的处罚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形成法律,法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具有平等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具有强制性,即以国家暴力工具为后盾对违法犯罪分子剥夺人身自由至剥夺生命的强有力制裁。因而也是制约对象最惧怕的一种制约。

(二)用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监督权力是通过民主政治体制本身形成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是对公共权力的运作加以规范和限制。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实行的约束公共权力的基本方法,其理论上的系统化开始于孟德斯鸡,实际应用开始于美国建国宪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公共权力一分为三,使其在分工的基础上互相监督。任何代写职称论文一种权利都不是至高无上的,以此达到平衡,称为“制衡”。任何一项公共权力超越了规定的界限,都可以诉诸另一项公共权力彻底否定它的决定,甚至于撤销现有的机构从新组织,这就是公共权力的权力监督的含义,这种制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由一种高层的权力监督底层的权力,最高层次的权力是人民利益的最高代表,可以依据宪法等相关法律实现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是平行权力层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平行层次公共权力最容易相互制约,因为在一个层次上,不存在相互管理与指导的关系,在平常的运作中又是互相协同办理公共事务。

(三)用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一般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传播媒介,对公共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的监督。它可以对公共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扫描和揭露。它是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监督手段。一个公民或新闻媒体发现政府机构或官员有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时,他可以将之揭露于众,并加以谴责,以期引起公众对这些行为的注意。如果被揭露的行为的确是违背当时当地的法律规定或社会公德的,可以推知,公众会对这种行为加以反对。多数公众的反对构成一种舆论压力。这种力量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作用。(1)通过选举机制发挥作用。由十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一届政府和官员的命运最终决定于选民在投票时的评价,而这种揭露和批评自然影响选民对他们的评价,所以这种舆论压力可以对权力滥用起到一定的制约、威慑和遏止的作用。这种作用当体现在那些随选举而进退的官员身上时尤其明显。如果他们谋求竞选连任,他们会谨慎地注意和对待公众舆论对他们的评价。由于害怕自身的不当行为被公之于众,他们谨慎地行使公众赋予的权力。这表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藉选举机制可以发挥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作用。通过选举机制发挥作用,是言论自由发挥监督与制约功能的根本与最终的途径。(2)启动公共权力内部的监督机制。由于第一种途径的存在,一届政府或一任官员不仅可能要求自身谨言慎行,而且可能要求自己下属的机构或官员谨言慎行,因为下属机构或官员的不当行为影响到上级机构或官员的声誉,从而影响到负责官员在新一轮选举中的命运。同样,由于第一种途径的存在,那些负有法定监督职责的机构或官员对作为其监督对象的其他机构或官员可能会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公民的揭露使政府机构发现它们原来并没有发现的某一机构或官员的不当行为,它们由此可以对被揭露者启动法定的调查程序,行使强制性的调查权力。这种调查往往也得益于新闻记者和公民个人所揭露出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某一公共机构之所以会对另一机构行使监督与制约的法定职责,乃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所为。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公民的揭露可能引起某政府机构的注意,某政府机构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性或法定权力不被侵犯,而对其他机构实行制约。(3)维持和促进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自律意识。官员的自律意识的维持或增强不仅有赖于对官员进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教育,而且有赖于外部的制约力量,其中包括在一个开放的舆论空间中形成的民意。

(四)用人民群众监督,哪里有腐败分子?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最清楚!反腐败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将人民群众的民间网络反腐制度化,这样才能把民间反腐力量更好地整合到党和国家的反腐资源配臵的序列之中,从而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网络反腐斗争战场,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生活等方面都臵放“广大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阳光”监督中, 增强民间反腐社团的反腐倡廉能力。

上一篇:入党申请及思想汇报下一篇:如何把教学管理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