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2022-07-02

第一篇: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强化人大监督提高审议质量

强化人大监督提高审议质量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地方人大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代表和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人大行使监督权离不开会议审议,这是人大工作的特色。依法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或执行法律、法规及人大决

议、决定等情况汇报,是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审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大监督水平的高低。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把提高审议质量作为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践来看,审议质量不高,监督力度不大,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人大审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概括地讲,主要存在“五不”现象:

一是有些事项不便审议。有些重大事项不经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往往“党委定调子,政府拿盘子,”,共同拍板,联合发文作出决定。

二是情况不明“不会”审议。有的人大代表、组成人员受自身素质和本职工作等方面的影响,难以进入角色,平时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吃不准法律法规的规定,吃不准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因调查不深,知识不足,情况不明,胸中无数而沉默少语。有的虽发言,但只是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说一些套话、空话、题外话,“鼓槌敲不到点子上”。

三是心存疑虑“不敢”审议。受“官大于民”旧观念的束缚,认为“批评上级有碍前途”,审议何必顶真,往往心有余悸,谨小慎微,不想“自找麻烦”。

四是碍于情面不好审议。过分考虑到本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当老好人思想严重。怕说多了不讨人喜欢,说硬了搞僵关系,往往是“多栽花,少栽刺”。

五是思想守旧不肯审议。认为“人大工作老一套”,例行公事,履行程序,不解决什么问题,代表讲了也没用,或过去所提意见和建议未被采纳,心有怨言,认为“人微言轻”,与其绞尽脑汁地想,唇焦口燥地讲,倒不如闭口不谈地好。

“五不”现象的存在对人大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主要有:

影响之一:有损于人大权威。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是至高无上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依法行使好包括审议权在内的各项职权,才能树立和维护人大的权威。代表、组成人员如果不能充分行使职权,积极参与审议,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势必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信任和希望,降低人大的威信。

影响之二:有悖于人民要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敢于反映群众呼声,敢于说真话的人大代表。如果代表、组成人员参与审议顾这顾那,轻描淡写地走过场,不为群众呼吁,人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

影响之三:有失于代表职责。《代表法》明确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人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职责,应始终牢记人民的嘱托,充分履行代表的审议权、监督权,勇于发言,说出真话、心里话。如果仅当“荣誉代表”、“挂名代表”,就是一种失职。

影响之四:有败于人大会风。会议审议时不积极发言,不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或闲聊,或看其它报刊杂志,有的甚至迟到早退,跑进跑出,使本应严肃务实的人代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显得松散随便,影响了权力机关的议事质量和工作效率,败坏了会风。

二、努力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努力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质量,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威信的重要途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站在履行国家权力的高度,从实际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审议工作,提高监督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审议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人。人大代表、组成人员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主体,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常委会的审议质量,就必须将学习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一是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精髓,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组成人员的头脑,提高组成人员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要加强对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的学习,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探索搞好人大各项工作的方法、程序和途径。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常委会议事规则为龙头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常委会的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加强对市场经济

、wto、科技、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前瞻性。

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解疑答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努力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提高议事深度、监督质量、决策水平奠定基础。

(二)、深入调研掌握实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参加审议时才会心中有数,讲得准确,讲得到位,讲到点子上。“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本”。只有认真搞好会前的调研,才能在会议审议中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人大常委会要重视调查研究,着力提高调研质量,努力把常委会建设成为调研型的机关。一是制定调研方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明确方法、步骤、时间要求以及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认真搞好调研。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都是进行调研的形式。在调研中,既要听汇报,察看面上的工作,又要将重点“下移”,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选点察看,征求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倾听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坚决克服“只看好的,不看差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等不良的调研之风。三是要召开好调研座谈会。参与调研的人员要积极发表意见,要去粗存精、沙里淘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避免浅尝辄止,人云亦云,以便形成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为常委会审议提供参考。调研报告成绩概括要全面精练,问题提得要准确深刻,建议的针对性、操作性要强。

会中认真组织各项审议。要营造一个民主务实的会议氛围,引导代表、组成人员在审议时紧扣主题,畅所欲言,力求使审议发言“准、深、透”。“准”就是对“一府两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找得准,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也要准。“深”就是发言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避免重复“一府两院”工作汇报中讲过的内容,要多加分析,勇于指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透”就是广开言路,有的放矢,把每个议题议透,取得实效。同时,审议还要做到议而有决,对各项审议事项作出明确态度,或作出决议、决定,或作出审议意见,交有关部门依照办理。要高度重视决议、决定、审议意见的质量,符合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体现法治精神,使其具有权威性、法定性、人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被监督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

(三)、依法审议客观公正。首先,要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审议的议题要在二十天前通知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有关部门,让组成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围绕审议的议题进行调研。会议文件应在3天前发到组成人员手中,要向参会人员提供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有关材料。对会议的安排,时间要相对宽松,保证组成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审议。其次,会议期间主持人要积极引导组成人员讲实话、说实情、依法审议。要注意克服“三种倾向”:一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倾向;二是只唱“赞歌”的倾向;三是“乱发牢骚,借机报复”的倾向。发言要依法、有理、有据,简短明了,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少讲成绩,多谈问题;少说空话,多提建议,适时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重要工作,还应及时做出决议、决定。形成的决议、决定要注意适宜于本地区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改革的力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精神,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落脚点放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来。

(四)、跟踪监督狠抓落实。落实是审议的延续,也是审议的目的和落脚点。落实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是维护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工作机构要按照全面准确反映审议情况整理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常委会文件印发给有关部门进行办理,明确办理时限。要将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列入督办工作事项。常委会工作机构要及时了解办理工作的情况,加大督办力度,采取检查、调查等形式,督促承办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常委会。主任会议要定期听取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汇报,对不认真办理的承办部门,提出批评意见,或进行跟踪视察,督促其尽快办理;对拒不办理的部门,要按照法定程序采用质询、罢免等硬性手段,促进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

(五)、坚持原则,依法开展人大审议。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必须坚持原则,依法进行,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和保护人大代表、组成人员的民主权利,保证言论免责权,让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会议的各项审议最大限度地体现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民主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正确地集中,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断专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审议议题要从实际出发,每次会议议题不宜过多,避免泛泛而谈,流于形式。会议审议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客观公正。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形成的书面审议意见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三要坚持抓大事的原则。要抓大事、议大事、管大事,抓住重大的、长远的、宏观的、全局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地审议,力求议深议透。

四要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的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两院”的合法、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就是支持。人大通过监督,帮助“一府两院”纠正失误,减少损失,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也是支持。

(六)、联系实际,大胆改进审议方式。

一是分组审议与专题审议相结合。为了使审议内容和审议形式得到最佳统一,会议在安排分组审议的基础上,可围绕本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审议,组织一部分熟悉有关方面工作的代表、组成人员参加审议,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直接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当场解答和办理代表提出的有关问题。这样使审议的重点更加突出,审议的深度、广度得到明显体现,从而有效地促进审议质量的提高。

二是一般审议与重点审议相结合。为避免审议中的“冷场”、“走题”等现象,在会前可选定一部分熟悉有关方面工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代表、组成人员作为重点发言对象,通知他们尽早搜集有关资料,列出发言提纲。会上,他们的发言在整个审议过程中要起到主导、启发他人的作用,保证审议的效果。

三是书面审议与口头审议相结合。单纯采用口头审议的形式,既受时间的限制,又使少部分心中有数而不善言辞的代表、组成人员难以表达清楚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为弥补不足,可采用书面审议与口头审议相结合的方式。印制书面审议专用稿纸发给代表、组成人员。代表、组成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上反映一些不宜面对面直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使审议的形式更活,审议意见也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

四是审议与表决相结合。为保证审议意见最大限度地反映集体意愿,更加符合法律,会议在联组审议的基础上,应尽快形成书面审议意见的初稿,并及时提交会议进行表决。如表决通过,再交由“一府两院”依法办理。

(七)、不断改善、构建基础保障体系。

首先,要加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力推进,要更加重视解决领导体制问题,依法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

其次,要建立工作通报制度。要从法制上进一步明确一切国家机关都要向同级权力机关报告工作的制度。“一府两院”的重要文件,包括工作计划、重要决定、规章制度、重大事项的处理等,必须及时报送。这样便于监督者更加了解被监督者的情况,更好地实施监督。

最后,要加强监督主体的自身建设。一是思想建设。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到人大代表依法审议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自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具体形式。二是作风建设。要不负人民重托,树立良好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访群众,联系选民,了解民意,反映民情,敢为群众鼓与呼。三是制度建设。主要有:学习培训制度、联系选民制度、会议考勤制度、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参加审议的约束制度、总结评比制度等等。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约束代表活动行为,完善代表监督机制,促进其更好地履行职责,进一步推动人大监督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强化人大监督职能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张祥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今年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至此,我国有现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件,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有了更加坚实的法制根基,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新的起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宪法和法律、法规得到了广泛宣传,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和司法工作不断依法得到规范,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已经成为全社会对行政司法机关的基本要求,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存在“以权代法”“以权欺法”“以权害法”等现象。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在各种利益交织下,为自身或者为某个集团利益代言,对重大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是遮掩,而不是公开;对拆迁首先想到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生命价值;对水电等生活必需品,首先想到的是利益,而不是民生疾苦;对项目建设首先想到的是政绩,而不是人民安全。一些司法机关枉法裁决,随意执法,草菅人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立法的本质和意义。在实现了有法可依的新形势下,坚持有法必依,保障宪法和法律有效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是依法治国的生命力。其基本内涵是行政执法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要体现出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要求做到的是,无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其次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此外,还要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

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要懂得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国家机关更应带头遵守法律,并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保障法律在国家管理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监督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责无旁贷。一要发挥人大的法制宣传教育职能。不仅要对辖区内法制宣传教育统筹作出决议决定,更要主动组织参与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监督各单位、各部门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责履行和任务落实情况,努力增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意识,依法办事的意识。二要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要选择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组织执法检查,及时发现“一府两院”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并从中发现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的不足,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以利于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三要加强对行政和司法工作的监督。要从完善监督机制入手,不断强化监督手段、改进监督方式、狠抓跟踪督办,努力使监督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汇报、进行工作评议、推进代表书面意见和议案办理、组织视察检查等各种监督手段,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要通过组织代表对“两院”工作进行视察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汇报、旁听庭审、任命人民陪审员、定期与“两院”联合召开涉法信访工作会议等形式,促进“两院”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两院”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加强人大信访工作,通过对信访案事件的依法处理,纠正违法,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大要忠实履职尽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当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任。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大常委会

第三篇:浅谈强化人大监督实效遵循公开原则途径

监督法总则集中体现了这部法律的精神实质,明确了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原则。其中,确立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是监督法的一大亮点。监督法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公开原则。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向人民公开,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置于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既保证了人民的知情知政权,也是人大常委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群众意见的重要方面。遵循公开原则,体现了人大监督的本质和作用,对于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开原则的内容

在监督法中,公开原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总则规定了监督公开原则;二是细则中第

八、第十

四、第二

十、第二十

三、第二十七条等5个条款具体提出公开要求;三是个别条款规定了公开例外。

根据监督法的规定,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除非涉及到国家秘密,或者涉及到具体案件中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等依法应当保密、不宜公开的以外,其他有关监督的内容、监督的议题和方式、程序,作出的决定或决议,以及“一府两院”对监督的反馈等,都应当向社会公开。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公开的内容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经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四是年度执法检查计划,经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五是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二、遵循公开原则的意义

公开原则的提出,回应了茁壮成长的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对人大行使职权信息公开的诉求,是由人大权力的民主化和监督的社会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这一原则,既是新时期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新时期加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选择。人大监督内在的法定威力与监督公开后外来的舆论动力融为一体,必将产生民主与法治的合力。

(一)遵循公开原则,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客观体现。人民群众了解知晓自己所选的代表和自己的代言机关以及自己选举产生、任命的官员“在干什么”、“怎么干”以及“干得如何”,既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一个基本标志,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实行监督公开,打破了传统权力运作的神秘化和专断弄权的个人化,体现了尊重民意、落实民众知情权、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时代精神,真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精神。

(二)遵循公开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大监督工作公开,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渠道,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利于促进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有利于带动、促进、监督“一府两院”及其有关部门信息公开制度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遵循公开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公众的正确理解并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度越高,社会就越稳定,社会氛围就越和谐。人大监督工作公开,扩大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为人民群众广泛而有序参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更乐意通过人大依法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遵循公开原则,有利于推进人大工作。监督工作公开,将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大监督“从会议到会议”、“审议意见不公开”、“批评意见不见报”、“反馈意见群众不知道”等不良现状,真正把群众想知道的、要知道的、应该让群众知道的,全部公布于众,把人大的监督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既可加大人大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工作的压力,变“软指标”为“硬任务”,增强人大监督主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也可提高群众和社会的满意度,增强监督诚信,降低监督成本,实现监督的社会化效果。

三、遵循公开原则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贯彻落实好监督法的公开原则,做好监督公开工作,必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依法公开。人大常委会要牢固树立“公开工作不做好就是失职”的思想,依照监督法的规定,严格履行监督工作向社会公开的职责。在公开的同时,还应当严守国家秘密,保护个人稳私和商业秘密。即该公开的一律公开,不该公开的要尽保密的责任。

(二)坚持及时公开。当今是信息时代,一定要在有效时间里将人大监督工作信

息公布于社会,否则将降低信息的价值。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一经通过就应向社会公布。

(三)坚持全面公开。要向社会公布人大监督工作各重要环节的有效信息,让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人大监督的各个环节和过程,知悉人大监督工作的程序。同时,要保证公布的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遵循公开原则的途径

当前,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公开比较成熟的实践大体上有三种:一是公民旁听。这种形式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上得到推行。二是媒体报道和传播。媒体依法刊播人大常委会会议情况、有关报告、决议、审议发言等信息。三是公报和会刊刊载。行权情况刊载在人大常委会公报或会刊中,向人大代表和有关单位寄送,有的地方公民可免费索取、阅读会议文件、公报等。

但总体上讲,目前地方人大特别是县市级人大对监督公开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大监督公开缺失,而且即便已进行“公开”的,也存在着随意性和制度缺陷。如只公布结果、不公开过程,只公开人代会、不公开常委会会议与主任会议等。要改变目前监督公开缺失以及随意性大、缺乏制度保障等现状,满足人民对人大职权行为的知情要求,实现人民对人大的监督权,惟有遵循公开原则,且这种公开不仅是行权结果的公开,还应包括行权过程的公开。主要途径是:

(一)建立监督工作计划、内容和结果三公开制度。一要

公开征求监督内容,要像公开征求立法规划和法规草案意见那样,公开向社会、向人大代表征求常委会监督的内容。人大常委会确定监督内容后,应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二要公开监督的执行计划。在实施某项具体监督工作前,要公开具体的执行计划、专项监督热线电话、责任部门等。三要公开监督结果。完成监督工作计划后,要公开常委会监督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公开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存在问题,主任会议反馈的意见、建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或形成的决定、决议以及被检查单位的整改措施等。对重大的或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要进行跟踪监督,并及时通过媒体公开跟踪监督的相关结果。

(二)建立和完善会议公开制度。举行会议是人大行使职权最主要的方式。要建立和完善会议公开制度,把人大运用权力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要通过新闻媒体全程公开报道“三会”。目前,地方人大会议大多只报道人代会、常委会会议,对主任会议的报道几乎是“空白”,且程序性报道多,实质性报道少。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加对“三会”的报道,增强人大常委会决策、议事的透明度。

(三)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由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因此,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理所当然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制定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五年任期内向选民述职的总体规划和重要监督工作的述职计划,让广大选民和群众知晓自己选举的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基本情况。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既可深入选区面对面向选民述职,也可通过媒体进行述职讲话或刊载述职报告等。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述职制度,是选民“零距离”对人大监督主体的履行职务的一次直接监督。

(四)建立人大代表、选民列席常委会活动制度。要建立人大代表、选民列席、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邀请人大代表和选民参加常委会有关的监督工作或活动。通过人大代表、选民身临其境参加有关的会议、审议和执法检查、视察、评议等相关的监督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人大监督完整程序,“零距离”去监督人大监督主体履职尽责的情况,不断扩大监督工作的民主化和社会化的程度。

(五)建立健全常委会新闻发布制度。目前,不少地方党委政府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并定期向民众和社会各界通报工作情况和重大事项。人大常委会也有必要及时将履职情况及常委会的有关重要议题和工作情况向民众公布,使其知晓,听其意见。有条件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不能仅限于人代会期间进行,对于常规性工作也应定期向

社会发布,对于临时性工作和事项也可以随机召开新闻发布会。

(六)进一步完善人大信访工作制度。人大信访工作是人大常委会联系群众、体察民情的重要窗口。要建立和完善信访制度,创新人大信访工作。通过坚持和完善人大主任接待日、开通人大信息网、开设人大信箱等途径,拓宽公众参与人大工作的渠道,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反映社情民意。

(七)建立人大常委会档案、文件公开制度。把无需保密的文件,包括会议记录等定期向社会公开,供公众查询。

人大监督遵循公开原则,增强公开度、透明度,这是人大监督的题中之义,也是保障人大监督功效和生命线的力量之源。监督公开制度的确立,意味着权力与义务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我们要认真贯彻监督法,遵循公开原则,把人大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广开渠道,听取民声,集中民智,便民参与,使人大监督更加符合人民意愿、充分表达人民诉求、切实代表人民利益。把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具体而生动地宣传人大监督的作为、作用,使群众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性和优越性,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味道”,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人大制度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健全监督机制,明确监督重点,规范监督形式,提升监督能力,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第四篇:经常化 制度化 规范化——**法院强化人大监督意识

近年来,**法院不断强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监督的意识,积极推进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接受监督的途径,确保了全市法院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多渠道落实同人大代表的联络工作,做到经常化。针对不同时期的法院工作重点,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及时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检查,旁听庭审、监督执行;为驻*全国和省人大代表赠阅《人民法院报》及《**法制报》,使人大代表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法院工作情况,有效履行监督职责。

积极征求各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实现制度化。 在人大代表中聘请特邀执法、执纪监督员,定期向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每年的人代会期间,法院领导都带领法官旁听人大代表团分组审议,虚心听取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以来,中院先后向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 500余份,及时梳理汇总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

加强对人大交办案件的办理和反馈,力求规范化。对人大批办、督办案件严格按照“一听取、二研究、三反馈、四落实”的程序,认真予以办理,及时与人大代表进行沟通联系,确保全部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办结,让代表满意,让群众满意。中院今年共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和其他事项**件。同时,中院在办理人大批办、督办案件工作中,不断加大对下监督指导的力度,使人大批办、督办案件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第五篇:关于人大监督七

人大监督七题

近年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加强人大监督,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案例,从法理上对这些现实问题作出阐释和回应,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人大监督没有“一把手”

人大监督权的主体,是指人大监督权力的承担者,谁有权去行使人大的监督职权。

有人提出,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不可以行使监督权,成为监督权的主体。我认为,它们可以部分地行使监督权,从事某些监督工作(如提出有关监督议案、质询案和罢免案等),但不能说它们具有监督权,是监督权的主体。完整意义的监督权只能由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行使,只有它们才能作出真正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决定和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

代议机构的职权只能由代议机构集体行使而不能由个人或者领导人行使,把人大常委会主任看成人大的“一把手”是不对的。

(二)人大监督的操作标准

人大是否应实施监督和如何进行监督,有一些基本操作标准,就是被监督者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合法性标准即:人大对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监督,以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违法作为条件,包括职权上的违法和程序上的违法。监督对象从事了法律禁止做的事,行使了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它行使的职权,没有履行法律规定它应履行的职权或应承担的义务以及行使了法定属于其他国家机关职权范围内的权力,都可以启动人大监督程序。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程序同法律实体权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若某国

家机关或国家机关领导人虽然有某项职权,但没有依法行使,同样会对法制造成破坏,对社会和公民权利形成威胁甚至侵害。监督对象行使职权程序的合法性,是实施监督的重要标准。

有时,行政和司法机关的权力行使并没有达到违反法律的程度,但显失公正和合理性,有悖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也应实施监督的补充标准很有必要。例如司法机关在判案时,两人犯了同样的罪行,某甲情节更严重,只因是领导干部作了轻判,而某乙情节较轻,只因是平民百姓反而作了重判,虽然判决都在法定量刑幅度内,这显然不公正。

(三)宪法监督尤为迫切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包括地方各级人大的首要职责,就是监督和保证宪法的实施。根据当前中国依法治国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建立宪法监督机构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也是各方对监督法的期望。如何建立我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就我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情况看,目前只能采取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内设专门机构监督宪法的过渡性办法,今后有条件再向设独立的宪法监督机构的目标前进。

设立一个能独立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专门机构-宪法监督委员会。它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不隶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成员不超过10人为宜,主要是由深资历的法律官员和杰出的政治、法律专家组成。其职权大体可为: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决议、决定,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所作的司法解释,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发现违宪的法律、法规,可以建议有关制定机关在一定期限内自行修改或收回,逾期不行动者,向全国人大提出撤销法律、行政法规的议案,由全国人大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时,才能作出改变或撤消的决定。对地方性法规、决议、决定及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有违宪争议的,可由宪法监督委员会进行判断并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若其他规范性文件违宪,可由宪法监督委员会直接作出决定。该委员会对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的行政司法行为,以及对他们所做出的行政解释和司法判决是否违宪,可直接作出裁决,并有权责令违宪机关与宪法保持一致。否则,有权暂停其执行,提交全国人大作出最后决定。对有违宪行为的国家

机关领导人,宪法监督委员会有权提请有罢免权的机关予以罢免。对国家机关有关宪法和基本法律上的权限争议,宪法监督委员会可作出判决。该委员会还有权受理公民提出的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控告,并可作出裁决。

(四)监督司法要依法、创新

人大在实施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时,能不能涉及具体案件,要涉及时应如何进行?这是人大监督时常常提出的问题。毫无疑问,人大对司法的监督并不是坐而论道能解决的,因此,涉及具体案件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涉及,才能实现对司法的有效监督。在实施对司法案件的监督中要把握两个界限:一是人大不能在案件诉讼过程中进行任何的干涉和施加任何影响;二是人大在司法机关对案件作出处理后进行监督时,只能运用法律规定的间接手段达到目的。

强调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应直接处理司法案件,可能会引起有些同志担心,认为这样做司法机关违法乱纪造成的错案难以纠正。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依据法律,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产生错案的司法机关,可依次采用下列监督方式:听取工作报告、建议有关机关复查、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提起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罢免或撤职。现在对司法监督的困难,问题主要并不是人大缺乏监督司法的手段,而是人大因种种原因不能充分运用这些手段。

从长远建立一种规范的制度的角度说,人大要对司法实施有效的监督,靠现行法律给人大提供的监督机制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由于人大法定的权力都是由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行使,如果让代表大会和常委会来讨论一个具体案件,会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即使人大有对司法的监督权,也不能由它本身来行使,应该授权一个专门机构来行使。

英国和瑞典是世界上少有的议会能监督司法的国家,英国的贵族院有一个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实际上是最高上诉审判机构,类似最高法院,由它接受各种案件,它是议会职能的一部分。在瑞典则由议会选举

监察专员,行使对法官和行政官员的监督,其中包括受理公民案件的申诉。中国人大要行使对司法的监督权可考虑引进瑞典的这种司法专员制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

(五)运用辞职的监督属性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由它选举、决定、任命和批准任命的国家机关组成人员,最有效的监督制裁手段就是罢免和撤职。

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辞职,是对人大负责的表现,也是一种监督关系的反映。在国外,有一种法定辞职的情况。由法律规定,什么情况下政府或政府成员、国家元首必须辞职。政府辞职的,一般都是责任制政府。总统辞职的,一般以弹劾制为后盾。我国应完善有关法律,对法定辞职作出规定,如可规定:“一府两院”及其政府的部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工作报告,不被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通过时,有关人员应当辞职。还可规定,代表或委员对提出的质询案回答不满意时,有关人员也应提出辞职。

(六)防止监督背离法理

行政化和司法化倾向。监督权是一种从旁察看的纠错机制。由于一些地方人大的同志长期在党委、政府部门工作养成的工作作风,习惯于“发指示”、“管事情”,热衷于直接掺合行政和司法机关的事。比如有的地方人大搞执法责任制时,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与“一府两院”领导人和行政部门负责人签订执法责任状,让“一府两院”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负责。这些做法有悖人大监督的特性。“标新立异”倾向。有的地方人大搞所谓的“一体两翼监督制”这种花哨的东西;有的地方人大在法庭审判中设“人大监审团”等,让人大代表参与法庭审判等等。对各级人大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敢于依法监督的勇气,以及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而不是“创新”的能力。有的地方人大往往对这些摆到人大桌面上的违法行为不去深究,而主动去找一些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去管。这种倾向发展下去会使人大逐步失去它作为民主代议机关的性质。

“好高骛远”倾向。人大工作者常常有一种抱怨,说人大监督法律不完善、手段不够。应该说现行宪法赋予人大的权力是足够的、适当的。比如宪法已赋予人大有罢免和撤职的权力,可几乎从来没有行使过,却还是有人要求给人大常委会弹劾权。这就好象一个原始的战士,有枪他不会开,有炮他不会打,他说还需要一根鸟铳。这种寄希望于监督法的依赖心理,总想通过国家的立法一蹴而就地解决监督问题;总觉得人大集体行使职权不够劲,老想法律给他一种个人的、能直接处理问题的权力。当前,只要把听取工作报告、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等权力充分行使起来,人大监督工作有广阔的天地。

(七)人大监督程序化

随着我国政治生态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在过去的政治思维和这种思维设计下的人大制度的某些方面已经开始不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制度的需要。

制度设计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我们长期以来把人大当作表决机器对待,潜意识中认为人大的选举或表决都会顺利地通过一切议案,不会出现反对、更不会出现否决或通不过的情况。所以,很多制度设计上没有考虑否决了或通不过怎么办。

如两年前广东省人大代表对政府部门提出了质询案,对质询的具体操作和后果处理出现了质疑。前一些时间有的地方出现等额选举中候选人落选可不可再做候选人不知所措。像2001年3月出现的沈阳市人代会中,法院的工作报告没有被通过,也出现了无所适从。而按照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设计,工作报告没有通过表明人大对其工作不满意,法院没有对人大负起责任,领导应主动辞职,否则,人大应当行使罢免权。工作报告没有被通过显然不应理解为代表对工作报告的文字不满意,不是通过修改工作报告的文字后再行报告一次就可以的。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单向思维”、“不设法律后果”的做法,一定要将每一项权力程序化,并预设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否则,沈阳市人大工作报告不被通过而引起的尴尬将会越来越多。 你好哦啊,

上一篇:关于反义词的词语下一篇:工业经济运行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