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课堂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生活的课堂范文

生态课堂,生活味的课堂

一、设计意图

《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指出:活动中“要尊重孩子个人的意志,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生活是科学的源泉,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爆米花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既是常见食品,又贴近孩子生活,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玉米棒到爆米花的有趣过程能激发孩子科学灵感,萌发他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借助中班孩子初步形成的抽象思维和已有的探索能力,我设计了《神奇的爆米花》这个活动,将爆米花带进了我们的课堂。这是一个不错的教育题材!如何让活动生动且激发孩子的兴趣,本活动到底应该怎样思考,设计与实施呢?借助《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制作、品尝,感知玉米受热膨胀的变化。

2.知道玉米营养丰富,鼓励孩子多吃玉米制品。

3.在探索中激发观察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包专用用爆米花的干玉米,一份爆米花

2.微波炉一只,餐具若干

3.课件

(三)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天)秋天来了,苹果成熟了,梨子也成熟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有一样礼物送给小朋友。

(设情境,设悬念:通过谈话把孩子带入硕果累累的秋天,一下子拉近了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孩子有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理解活动话题创设情感的空间,同时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作出铺垫。)

2. 观察探索玉米棒, 玉米粒, 爆米花的特征。

(1)出示玉米棒。

教师:你们看见过吗?这是什么?像什么?鼓励孩子通过看,摸等认识玉米棒的形态。

(2)出示玉米粒。

教师:小朋友们可以和他们一起玩玩,让我们看看玉米粒长什么样?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自己手里的玉米宝宝,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教师:玉米粒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味道啊?它长得像什么?

师生小结:玉米粒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有紫色的)。闻起来没有味道,摸上去滑滑的小豆豆。

(呈实物,勤探索:引导孩子观察探索原生态植物玉米,直观感受玉米不同状态的特征,联想到喜欢吃的爆米花,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自制爆米花。

①观察制作爆米花的过程,了解玉米受热膨胀的变化。

②教师简单介绍微波炉。

教师:玉米粒跑到袋子里,还要住进箱子里,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听到什么声音?猜猜玉米粒在干什么?1.在唱歌(模仿说说爆米的声音,泼、泼、泼)2.在跳舞(请孩子创编玉米粒跳舞的动作,集体表演一次)

(摆实验,巧模仿:生态课堂理念是在教学学习中利用各种视、听、动感官,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并能带来直观、形象的视、听觉冲击,形成对学习内容的再现,从而强化孩子已有的感情,使孩子“有感而发”“有感而为,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使科学情感得到升级。)

(4)欣赏课件,巩固感知玉米受热膨胀的变化。

(放课件,重理解:趁热打铁,以播放课件的形式让孩子观察玉米受热膨胀的变化,孩子很快被形象直观的模拟实验吸引,表现出很高的学习欲望。)

(5)比较爆米花和干玉米。

①小朋友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

②请小朋友每人拿几粒干玉米和你盆子里的爆米花比一比,看看它们的颜色、大小、模样有什么不一样?闻一闻有什么不一样?再捏一捏还有什么不一样?

师生小结:玉米粒宝宝成爆米花姐姐了,白白的像朵花,很好看,松松软软的,有甜味,香香的,很好吃。爆米花是膨化食品,不能多吃。

(抓递进,激思维:层层递进,比较爆米花和干玉米。并以再次巩固自主探索形式让孩子及时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实现教学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培养,随时培养,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地渗透习惯教育,学习分享,保教结合的原则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出示图片,拓展认识玉米制品,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挖内涵,找延伸: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内涵因素,激励孩子保持积极主动探究兴趣,让课堂成为孩子自主探索、师生互动交往的舞台,真正落实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变“学会”为“会学”。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玉米制品延伸认识,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教育过程真正达到情感化。)

三、活动实施后的思考

1.让生态课堂再现“生活味”。其实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作为教师,要善于凭借孩子经验世界,去寻找教与学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我从生活中选择内容,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粗粮食品为科学教育的切入口,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孩子带进生活的意境。《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FB090583,于2009年7月批准立项。说:“既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因此,这个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孩子的生活。

2.让活动内容向生活延伸。活动的内容需要教师和孩子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多元生成过程。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生态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次活动的实际特点,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法,极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现他们的主动性。整个活动没有刻意雕刻的痕迹,孩子们在一个有趣的、生活化的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发挥了极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超出了我的预测,孩子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整个活动以设情境、呈实物、摆实验、放课件、看图片等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练”“学练中玩”,我们要尽量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让每次精心的活动,都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让每次有趣的活动中,都是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的港湾。有效课堂,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师和孩子在创设的情境中都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并注重孩子的实践,充分调动孩子已有的来经验学习新知识,切切实实地体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促使孩子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体现课堂的生活气息。生态课堂,就是追求教学最优化,实现有效教学乃至高质教学的生活课堂。

第二篇:课堂,我的生活世界

课堂,我的生活世界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藤馨

先给大家欣赏一位美女,这就是窦桂梅老师。课堂,我的生活世界。这句话是窦桂梅老师说的,我就引用窦桂梅老师的这句话,作为我读书心得的主题。

暑假,我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深受感动与教育。不管是她的思想,她的激情,还是她教学的理念,都让我佩服。她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她是小学教育阵地上的大师。

现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完这本书的体会。本书分为四章:《我的人生主题——激情与思想》《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我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我的社会反响——激励与鞭策》。这是我读书时的一些摘录,虽然不多,但我将永远珍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1、 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建立“积累——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积累就是打好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二是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2、主题教学的质量目标:提出了三个一:一手好字(包括识字、写字、多音字、书写习惯的内容)、一副好口才(分为听与说两部分)、一篇好文章(包括主题阅读与主题作文)。

3、 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温度)主题教学的课堂——温度应该成为首要的前提。窦桂梅老师认为:文是水,道是舟,她期待着——在自己的课堂里,水是丰盈的,整个课堂是有温度的。(广度)教师必须把语文当做“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在课堂上,拓宽教学的广度更显重要。(深度)教育要面向未来,只有建立在超越教材、超越教师的“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

窦桂梅老师能在教育领域取得辉煌的成绩,与她自身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注重自身修养。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现代的傻并不是没有知识,而是对既成知识,不加思考。”我们应该要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找到自己,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教师是否具备这样的专业底气,是能否提高良好的教育的前提。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是美丽的。

语文素养与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习者自己从反复阅读中生长出来的。窦桂梅老师是小学语文教师中阅读最广泛的人群中的一个。自己广泛读书,也培养自己的学生读书。会读书的女人最美,所以窦桂梅老师49岁了,依然美而有气质。

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不断追求,提出了对于阅读教学的独特构建——主题教学。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的哲学主题或文华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可以变现为一些“词语”,或者一些“关键词”。就具体的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做是教材的“题眼”或“文眼”。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毁灭”,《珍珠鸟》中的“信赖”等等。一系列的主题教学后,这些“词语”就成了人生成长的必要因子,成为未来精神发展的一个个精神的“脚印”,一颗颗精神成长的种子。

在她的主题单元的教学里,我们看到的是打破了两节语文课折腾一篇小文章的定势——“听说读写”如何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统一等“技术性”操作都通过主题这条线串联起来。在关注学生阅读“质”的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受”永远比细而碎的“懂得”更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把你做的写出来,把你写的做出来,把你做的检查出来”就因为她的勇于实践的精神,才没有被困难打倒。

读书、求知、发现真相、明白事理,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堂语文课能做到的毕竟有限,能够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这就够了。我想,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在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应该时时刻刻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参观、在游览、在阅读,就是没有感觉自己在学语文。

读完了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我强烈地感到,我要学的竟然是那么多,为此,我暗暗下决心:以后我也要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词,一起阅读文学名著,提升文学素养。把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上,把主题教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积淀吧!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到时候我们也会和她一样,散发出气质的“美”!

第三篇: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听省级数学教学能手评选课心得体会

由省教研室组织的“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泰安市实验学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共安排了40课,参赛的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课堂的精彩,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我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一、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布鲁静老师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用游乐园里的游乐项目作为教材引入,让学生感受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布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正在运动的风车,冉冉升起的红旗,行走的火车,升降的缆车等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而且老师让学生看着物体的运动方式用手模拟出来,培养学生的图形的运动和变换表象。同时,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合作交流 实践生活

活动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最佳形式,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活动被区别为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这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哪一种活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都很关键,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

1、操作目的要明确,

2、操作时机要恰当,

3、操作方法要开放。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作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2、要分工明确,并且要加强互助性,

3、不能搞浅层次底水平的操作,

4、要提供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想象空间,

5、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质疑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在参与活动中,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评价和自我反思,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如在讲授《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布鲁静老师让学生亲自去操作,通过“小鱼平移”的游戏突破物体平移格数这一难点。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丰富了解题策略,重视了过程的研究,使学生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得到答案的同时,学生们爱问:“为什么”了,在问的过程中,思路自然而然就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得到了提高,真实的再现了课堂上学生的魅力!

在这些课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学习。这些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三、课件助阵 为学生添活力

这一次所有的课都用了课件,并且课件制作的都非常精致且实用。如 张永芳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中,选用了刘翔跨栏的图片,非常有趣直观地引入了对本课的学习;还有臧晓梅老师执教的《平均分》这一课,把课件制成有动画效果的,直观形象,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等等。这些课件不仅美观精致,并且用的都非常到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内化,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当然每节精彩的课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辛勤与汗水,需付出多少的代价!

四、教师的激励评价 激活创新思维

在每一节课中,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你收集的资料很有价值”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师们机智幽默,挥洒自如的表现,这真功夫决不是上天的恩赐。记得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不声张却很厚实,不陡峭却很有高度。面对他们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擅于反思的习惯和坚持学习的心态。 用心感悟,潜心研究,做一个有才气的老师!

对学校的建议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外出学习机会,通过聆听各市地教学能手的课堂教学,使我大开眼界。希望学校鼓励更多的老师走出去取经学习,使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两瓶酒—嘉善黄酒、钱江啤酒”,让学生说说哪种酒容易喝醉人,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两种酒的酒精度不同,然后思考“酒精度”表示什么意义,进而揭示新课。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从中领略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2、挖掘教材中潜在数学资源。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中也存

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问题后,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再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然后求出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为课堂教学服务。

3、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开展“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

中要注重把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1、通过探索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数学课堂中可以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花园图案设计”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1)猜一猜:如果给长方形贺卡镶花边,该从老师提供的三种长度不同的彩带的尺寸中,选择哪种长度的彩带最节省?(2) 议一议:要准确确定、选择彩带的尺寸,要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要收集哪些数据?从而引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合作、实践等方式参与长方形计算,求出花边的长度,明确花边的长度就是长方形周长,不仅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而且也据此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也经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从数学的视角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乏味。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六年级28人到西塘旅游,门票每张40元;如果购买团体票,每张门票可以打八折,团体票必须30张以上,请设计一个购票方案。让学生利用分数、百分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探索等,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并进行交流直接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

上。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储蓄所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等;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商场、银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整理数据、编制统计图表。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深的认识到数学价值,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4、在数学化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是贯穿于教学的具有一定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思想,如统计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分解组合思想、分类思想及极限思想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学习了百分数意义后,让学生抛掷一枚一元的硬币若干次,记录出现正、反面的次数,然后计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占总投掷次数的百分之几。使学生发现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正、反面出现的百分数都越来越接近50% ;再让学生分析买各种彩票、摸奖中的中奖概率,从而渗透概率的思想。再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从而渗透数学的化归问题,即,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其产生亲切感。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教学教育再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2、周宏、高长梅:《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九洲图书出版社

3、《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生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的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生活问题,具体要做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究;应用数学,回归生活空间。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教学方法;生活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6-0096-02[ZW(N]

[作者简介]叶爱琴(1977―),女,广西贺州人,大专,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去学习和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只有让数学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远离浮躁,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课堂应该联系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合情合理的生活情境。这个情境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笔者以学生喜欢逛超市的心理,为学生创设了逛超市的生活情境。首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学生留心观察,说出一种自己喜欢的商品的价格。这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情绪高涨,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为学生创设游游乐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游乐园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有趣,整节课学生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度过。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二、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环顾四周,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印记,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数学对我们的巨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使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后,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在学生回答完后提出问题:你一天的时间安排和小明的有什么不同?谁来汇报一下你们一天的学习、生活等活动时间?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与小明的不同。由于学生实际的时间安排和小明的时间安排都存在着差异,学生都争抢着发言。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另一方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新知识,并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如在学习了《三角的特性》后,请学生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里会出现三角形,找出后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图形吗?”经过这样的寻找和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三角形的特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究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让数学和生活紧紧相连,让数学贴近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利用学生生日为学生创设过生日的生活情境,“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通过学生最熟悉的这些生活

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观察日历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应用数学,回归生活空间

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要贴近生活,把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有迫切解决的愿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同学展开合作交流,最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的价值;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了《圆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站成横排,做投沙包游戏,问学生:“这样站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这样站不公平,有的同学距离比较近,有的同学距离比较远”,学生回答。“怎样站才公平呢?”这时引导学生应用同圆半径相等,即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成一个圆,这样每个同学投沙包的距离也就相等,站位就公平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实用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数学课堂充满对智慧的挑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数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的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于海.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张洪玲,陈晓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高洁.中小学数学知识联系教学法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6).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上一篇:社会保障学范文下一篇:人生与目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