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课程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创新创业的课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是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文章指明其构建途径:横向层面应构建通识性、专业性、活动性、实践性四大模块课程,纵向层面应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科研与教学资源转化、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设与课程配套特色教材,以期对我国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第一篇:创新创业的课程论文

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下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吻合时代主流精神,迎合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追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高校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急。因而,本文从意识、知识、能力和实践四方面提出了对创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构想。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一、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后工业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难问题,而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创业的良好社会局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凭借个人的力量开展创业活动,以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岗位的提供者。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吻合时代主流精神,迎合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追求。张楚廷教授在《大学与课程》中有提到:“优秀的大学管理者必然会对课程有更多的关注,未关注到课程的大学教学管理者是还未走上正路的管理者。优秀的大学校长必有优秀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理念中必含有先进的课程理念。大学课程的地位随着大学地位的上升而持续上升。”[5]课程质量的高低、设置的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等直接关系到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因而,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解决就业问题,高校开设系统、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急、时代所需。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创”是创办,“业”是事业、业务。创业必须要贡献出时间和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1]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变为岗位创造者的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有关意识、知识、能力、精神以及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那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创新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再次觉察的探求和摸索能力,重组已有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存在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激励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等一系列相关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社会各界人士对其认识都比较浅显。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主创业的现实选择。结合对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解,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三、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劣势分析

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一心苦读应付考试,两耳不闻窗外事,极其缺乏社会的实践经验,除了死板的书本知识,很难接受到判断性思维能力知识的教育,以至于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当今社会,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难问题,没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拥有一腔创业梦想,迷信理论模板,创业就业无果。

(一)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

1.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有着年轻的血液、青春的活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2. 在校大学生有很多的机会接受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和庞大的人力资源;

3. 高校大学生有着对传统观念和行业挑战的信心与欲望,怀揣着创业梦想,努力的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拼搏、前进;

4. 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增长社会的实战经验,实现个人的理想来证明自身的无尽价值。

(二)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

1. 稚嫩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未能够认识到真正的市场应该兼顾成功与失败;

2. 初次尝试创业的大学生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以及商业管理经验,未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3. 高校大学生对创业缺乏理性认识,没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技术含量低,无法吸引到投资者;

4. 学生的市场观念淡薄,忽视了技术或产品的市场空间,对于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全然没有概念,理论无法与市场充分融合、密切联系起来。

四、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人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我国“统分统招”的招生就业体制和管理体制,高校基本不存在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得以生存的土壤,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师资力量 较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历;

(二)在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专业知识或者各项技术的含金量不高,课程的设置处于探索阶段,随意性较多,而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

(三)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梦想所涉及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高校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理论性和实践性不够深入,一直停留在浅层,可利用性低;

(五)加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数很少、成果的转化率很低;

(六)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层来说,其管理不到位,没有充分、合理的配置资源。

五、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构想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讲到,“所有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必须先从课程的决策开始。”[3]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课程来支撑,课程质量的高低、设置的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等直接关系到大学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同时,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桥梁,是大学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并且,随着社会对大学关注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课程的需求将给大学越来越大的触动,不满足于一纸文凭的人对课程会有更多的挑剔,大学与生活关系的日益密切也将更多地依靠课程来加强。

因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高校应该从意识、知识、能力和实践四个方面来着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 意识教育课程

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创业学、创新思维概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等相关课程,而对于这类全校性和跨专业类的课程,主要还是以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及素质拓展类课程形式来开展。以期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商业机会判断、机会评估、创意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良好发展。

(二) 知识教育课程

为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为了以后能够更进一步地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而坚固的基础。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战略、风险投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市场营销、合同与交易以及税务制度等七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以此延伸出高校可以开展新企业创立类、风险投资类、公共关系学、创业融资学、小企业管理学和技术创新管理学课程。以期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对创新创业活动有初步的认知。

(三) 能力教育课程

能力教育课程其实与专业课是紧密联系、融合的,是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这也就是一种融合教育。要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设想空间,明确创业目标;增加专业领域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分量,让学生能有机会在适当的时候体验到科研过程,并将学生带入现实的社会职业拼搏中,通过借鉴他人的成功与失败,产生自己的职业现实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专业市场调研,开设专业市场调研类、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和前沿问题研讨类课程,以此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四) 实践教育课程

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光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操作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高校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要选用案例、互动、模拟和实训教学法,鼓励教师面向社会与社会积极承担相关课题;并组织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专业竞赛,利用教育资源、开设相关模拟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同时,高校课程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来建设有针对性的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共建创新研发机构。

具体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开设模拟创业类、专业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类、模拟创业活动类和商业策划书文本书写类课程来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和实际操作活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六、 总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状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且急迫,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短缺,师资、教材和教育环境需进一步建设,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理论与实践脱离,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而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只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种理论构想,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调动起学生、课程工作者、专业专家和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以期将课程理论构想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课程。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教育部网站 信息公开专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2]唐璐.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08.12.

[3]约翰·S·布鲁贝克著. 王承绪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张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01.

[5]张楚廷. 大学与课程[J]. 高等教育研究,2003(03).

[6]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分析[N]. 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16日第9版.

[7]张立昌. 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31.

作者:刘颖

第二篇:创业型大学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 要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是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文章指明其构建途径:横向层面应构建通识性、专业性、活动性、实践性四大模块课程,纵向层面应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科研与教学资源转化、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设与课程配套特色教材,以期对我国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 立体式 课程体系 福州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群体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高校作为各类人才培养的最大摇篮,是国家重要的智库来源,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责无旁贷。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1 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专业教育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的三条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其中第二条基本原则要求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该条基本原则直指核心,即创新创业教育应切实融入专业教育。

2 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创业型人才,其通过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承担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注重提升研究水平,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动力;以跨学科创业活动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衍生企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创业型组织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是融创业文化和学术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大学。[1]因此,创业型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应突出社会责任价值观培育、多元化实践平台及教学科研资源整合、专兼职创业教师队伍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其中,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重中之重。课程是轴心,它涉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要素。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各种教学改革的基本单元和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知识和能力最主要的渠道,是决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3 福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福州大学自创校之初就肩负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8年初,学校紧密围绕国家特别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经过近十年探索,福州大学形成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了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活动性训练、实践性课程四大横向路径,以及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推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學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设与课程配套的特色高水平教材等四大纵向路径为架构的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专业学科导论”、“专家系列讲座”等必修课,以及一批稳定开设的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选修课,以必修+选修的方式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近年来每学年创业类课程开设门数达20门左右,创业课程受众每年约达4000人,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选择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学生数量占同一届学生的比例达87.51%。

二是依托专业核心课程,立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十大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32门学科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以及20门创新创业类慕课和微课课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认全球化时代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能力、利用学科和行业前沿知识进行商业应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是不断丰富创新创业赛事。学校还从1998年开始相继推出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比赛、机器人大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项目管理案例竞赛等系列特色创新创业赛事。目前年均约有10%的在校本科生参与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的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活动,每年5000人次参与各类创业主题赛事。

四是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设立科研实践、创新设计、学科实践学分和奖励学分,各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均达到40~45周,约占总学分25%。全校所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均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开放。学校加强与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协同,在电力、石化、电子、信息、机械、建筑等行业和骨干企业已建立364个实践教学基地。

五是强化师资力量保障。学校着力打造“教师-工程师”、“教师-建筑师”、“教师-经济师”等具有双师型素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聘用一批具有产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专业教师。学校积极整合校内资源,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外企业家、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人力资源师、创业指导师等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其中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占80%左右。

六是建立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依托专业优势建立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每年投入60万元作为运行经费,并由学院配套相应经费,促进大学生立足专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鼓励教师将学科发展前沿、最新科研成果、科研方法训练进课堂、进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创业灵感。

七是学校立项建设的“专业核心课、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慕课”三大课程共342门,都广泛采用了启发式、问题探讨式或研究学习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举办各类创新研究型实验班以及远志创业班,均采取小班化精英教学,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各类人才。建设“创业管理”等44门慕课,以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启迪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八是加强创业教育特色高水平教材建设。着力打造创业通识教育+专业创业教育指南的特色系列化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创业管理》、《项目策划》、《用项目管理提升大学生创新、就业与创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实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训》等相关教材多部。其中,《创业管理》教材被福建省内多个高校、校外培训机构引入,作为指定教材使用。

尽管福州大学立体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十分完善,通识性和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数量不多,活动性课程更是以赛前指导或培训为主,没有进入专业培养方案,面向对象有限,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不多,但福州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荣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多次受邀在教育部高教司、国家行政学院做经验交流,并在教育部“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网络视频会议”上做典型发言。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社会各大媒体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改革成效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和专题报道。

通过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福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可见: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动力激发的通识性课程模块;应有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学生的创业素质储备和创业能力提升的专业性课程模块;应有面向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和兴趣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多样化活动性训练课程模块;应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方法实训和面向创业素养较好学生的创业实践模拟训练的实践性课程模块。四个课程模块层次明确,依次递进,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4 立体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和构建途径

横向层面构建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活动性训练课程、实践性课程四大课程模块,丰富课程内涵,纵向层面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推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建设与课程配套的特色高水平教材,拓展课程外延,形成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型大学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解决的是课程设计中“有哪些”、“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四个与学生教育教学息息相关的关键问题。

要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重点是要着力培养、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是加强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培训,提升高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二是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一支由校内外企业家、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职业规划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以理论学习、参观交流、顶岗实习、教学指导、创业模拟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指导;三是聘用一批具有产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高级技术人员为专业教师;四是高校应在教师准入与培养中进一步加强实践一线经历素质的权重,把实践能力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业绩作为教师评价、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当代世界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提出:创新是创业的本质,经济是否发展得益于技术创新的全面成功。 可见,创新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以创新引领创业。高校科学研究的天然职能形成的科研优势应转化为教学资源,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替代的资源。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吸纳学生参与专业创新创业类科研工作,专业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和科研课题,主动介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领学生科研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和科研训练;二是依托专业优势建立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促进大学生立足专业,发掘科技创业潜力,将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创业实践;三是构建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四是全校所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均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开放;五是设立教研教改和教材建设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合课堂教学、融入教材,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方法有时候比盲目的努力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程度达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预设的能力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二是引导教师投身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紧跟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大胆尝试MOOC/SPOC等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三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与运用,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以更贴近学生、更适合现代传播特点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

教材是课程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方式,也是课程教学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质量高、影响大、内容新、特色鲜明的优秀教材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与课程配套的特色高水平教材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横向层面构建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四大课程模块,纵向层面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推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教學方法改革、建设与课程配套的特色高水平教材,形成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切实提高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通讯作者:黄少静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140)

参考文献

[1] 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马永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

[3] 林雪治.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6(2):65-70.

作者:黄少钦 黄少静 黄少苹

第三篇:高职园林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构建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开展,不仅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还在对其所学的产业的升级,本文通过对园林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发现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园林;课程模式

1 研究背景

2010 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策略。高校具有社会服务的职能,需要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作出努力; 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必需适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1]。

2 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2.1 培养目标与方式

面向园林景观工程公司、房地产、园林苗圃生产基地,培养能从事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等相关职业能力、知识、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园林工程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及花卉工、绿化工、花卉园艺师、园林制图員、施工员等资格考试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路径。通过行业调研,园林工程技术岗位从业人员要求具备花卉工、绿化工、花卉园艺师、园林制图员、施工员资格考试所需的园林植物栽培与繁育、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三大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能力的基本层次。据此,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 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3.1创新创业课程独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和实践课,创新创业课程多数设置在公共课和专业限选课当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不紧密。创新创业能力开设的课程,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设计和考核环节,往往忽略的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现仅仅表现为一张试卷或者一份报告,学生本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2]。

3.3.2创新创业教师稀缺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已经构成一个体系,各学校的教师主要是专业技能型,创新创业课程所需的教师稀缺,大多数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没有组建一套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太多的帮助。

3.3.3高职院校园林专业课程结构的配置与创业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课程内容方面往往关注了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不够科学,理论与创新创业课程实训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内容重复与老化现象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性应用人才,非常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会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学会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促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

3.3.4 重视结果考核轻视过程建设

高职学生在参加职业大赛时只重于结果,为了在短期内出成绩往往就是利用现有的成果加以简单的改动,或者直接去找现成的成果,学生的功利心使得创新创业大赛流于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培养。

4 高职园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高职院园林课程体系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与公共课、专业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实训课程以及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模式构建。

4.1 创建新型师徒关系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还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师徒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既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3]。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师徒制”不仅要在所有的课程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坚持走“产学结合”、“学科交叉”的道路,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拓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途径。

4.2第二课堂的科学建设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设置于必修的课程中,学生以必修课程模式完成,这样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给学生也增加了课时负担,不利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减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课时数量,将创新创业的课堂放到第二课堂教育当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外时间去完成创新创业活动。

4.3大学生科技园创新创业平台的使用

大学生科技园是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机,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园现有的政策和平台,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由教室可以延伸到科技园当中,让学生自己开设公司,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5、结语

高职园林专业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总结规律,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为重点,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劉慧.“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南昌工程学院院报,2016.4.

[2]蔡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3]许婷.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科技创业,2016.13.

作者:徐杰

上一篇:融资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维权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