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考试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创新创业考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创业教育应该作为我国自学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自学考试改革中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自学考试改革中推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第一篇:创新创业考试论文

试析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创新

一直以来,各种等级院校的课程考试始终是各级教育体系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们开展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因而,课程考试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只有组织和管理好高级教育机构的课程考试工作,才可以接收到相对精准的反馈信息,更科学的评判教育者们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进而保证高等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教育者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就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身处于管理者队伍中的同志们必须要始终明析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合理分析我国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做好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学的研究工作,在确保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科学合理运行的基础上善于总结、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促使高等教育考试的管理建设体系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本文将理论阐述和实践活动的论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针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在考试形式和手段乃至纪律作风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分析和创新性的建议。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信息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的主流趋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强化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与创新工作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水准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尽管各大高校的教育者们在每个学季的考试中秉承着公正诚信的理念,严肃考风考纪,但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仍存在极大的疑问和挑战。从早在2003年年末我国教育部办公厅所下发的《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现象的紧急通知》一案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考试在取得了累累硕果的同时,仍还存在种种不足,亟需教育工作者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奋斗在教研阵地上的管理者们任重而道远。

一 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高校课程考试和课程考试的管理这两者间既存在着不可混淆的层级区别,同时也拥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

首先,通常意义上的高校课程考试即是高等院校为了达到充分检验教学成果完成整个教学目标最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所运用的一种基本的测试手段。其本质始终是教书育人,而针对诸多科目所设立的课程考试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便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瞩目,人才成为了宝贵而稀缺的资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者们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常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共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时测评考试和学期测评考试。高校课程考试又具备着四大基本效用:首先是测评功效,也就是高校课程考试最为直接的效用,它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的梳整功效,由于学生所学科目的知识量往往较大,兼之章节单元间的衔接并不足够紧密,而部分学生却并没有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习惯,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相对零散化和碎片化,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则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其三是督查和熏陶功效,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与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以及教学工作者乃至管理人员形成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在有效监督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管理人员督学的过程中向每个个体灌输诚信、务真、求实的优良风尚;其四是勉励功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个体不仅可以获得教育管理部门依据对每个个体的测评结果做出的奖励,还可以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更好的推进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2 课程考试管理

顾名思义,课程考试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高校开展的课程考试。由此可以得出下述概念: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即是相关教育部门为了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执教水平而进行的考试立项管理行动。因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创新既需要管理者充分做好对考试进程的设置,也要求管理者自身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基础,如此才能在完成基本的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谋求突破和创新。高质量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可以有效地巩固考试这一基本教学测评手段的权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多类型、高能力的人才。影响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管理机构的组建、管理队伍的凝聚、管理观念的进步、管理计划的拟定、管理技术的应用、管理目标的设立等。高校课程考试作为由上述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制约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树立大局观和局部观,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处理好诸多因素的碰撞和融合。

二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信息反馈曾讲到:“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高校课程考试结束之后,科学的考试结果分析有助于管理者实时调整管理策略,科学有效的高校课程考试信息的反馈工作往往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尤为重要。然而在当下的考试管理序列中,部分教职工往往只单纯的拘泥于对考试结果的数据统计,缺乏严缜合理的结果分析,少有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到管理者手中。这就造成了管理者开展高校课程考试活动时容易存在大量的盲点和疏漏,忽略了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作用。

2 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

高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达成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在眼下的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却存在和课程考试管理目标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的目标意识不强,缺少明确直接的管理目标。

3 缺少良好的考试风气

近年来,尽管管理者制定了详细的考试纪律和严厉的处罚条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存在舞弊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历年来都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我国高校学生作弊的手段也呈现出高科技、隐秘化、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尚比较薄弱,良好的考试风气有待树立和传播。

4 缺少合理的命题模式

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高校课程考试的命题权利。这就造成了课程考试的命题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较大的随意性。比较各大高校的课程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考核所设计的试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考察的测评面也各有偏颇,与高校课程考试大纲也存在着较大的出入,管理者们如何构建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命题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待商榷的问题。

三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路径

1 重视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

不论是考试纪律条例的维护和执行,还是管理目标的达成和升华,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行动个体,更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优秀团队。因而,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工作需要慎重进行。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管理队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高校课程考试研究团队、高校课程考试执行团队和高校课程考试行政团队。三者间各自肩负着相对应的职能和工作,三者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

2 搭建信息反馈的桥梁和纽带

在管理者和考生间搭建一个稳定的信息反馈纽带,加强我国高校考试课程的质量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更直观的掌握考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带动双方的共同突破和提升自我。

3 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如今,笔试仍然是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却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者对学生的测评需要。单一的测评手段固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考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却也暴露其在许多方面的片面性。具体的表现就是,随着笔试测评机制的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得到有效的观察和督促的同时,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在逐渐的丧失。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机制,有助于管理者得到更精准的数据,更科学的分析学生的整体数据,更全面的发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实现管理者和学习者的双向进步。

4 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

现如今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者往往空泛着一腔热血,仅仅依靠着前人积累的经验对考试进行管理,盲目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着缺乏理论依据的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已有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理论体系尚处在萌芽阶段,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管理者对于理论的学习和总结意识尚比较薄弱。只有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才能节约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规避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风险,有效的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管理者应重视对高校课程考试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为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归纳和分析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彼此间的努力和支持,精诚协作和团结互助,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最终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上的飞跃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跨越。

参考文献

[1]袁莉.1949-1965年江西省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科)课程考试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2.

[2]田建荣,马莹.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03).

[3]许敏妮.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吴慧昕,高娃.强化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5]翁国权.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体制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0):28-29.

作者:孙丹丹

第二篇:自学考试改革中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创业教育应该作为我国自学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自学考试改革中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自学考试改革中推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自学考试;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文献标志码:A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均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深化自学考试改革,不断提高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自学考试改革中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需要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众多美国高科技企业都是大学生在校和毕业后创建,并在日后,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引擎的。目前,我国处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时期。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客观上需要大批的创业者、实干家。

(二)创业能力是当代高素质劳动者必备的素质

当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职业生涯选择时,高等教育自然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良好的前期培养和准备,即便他们毕业后不准备创业,掌握创业基本理论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活动与运作流程,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创业能力即创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力量,其形成需要有创业价值观、创业行为能力和创业资源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自学考试的改革要引导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其创业行为能力,为其创业成功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三)自学考试是创业者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之一,我国自学考试已经是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特点要求的教育形式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满足普通民众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全日制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也应该成为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形式关注的重要内容。提升广大自考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成为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现有自学考试培养模式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比较薄弱

作为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在学习方式、培养学分、教学形式与考核模式等方面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均有较大的区别。对比两者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特点,可以发现,当前自学考试在出题形式、课程设置、培养体系等方面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强调文凭,忽视素质”的倾向仍旧存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改进。因此,在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中,增加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环节十分必要。

二、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创业认知

据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如此就业压力下,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成为很多学子的万般渴求。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很多人失业的同时,却有诸多岗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结构性失业十分典型。因此,学子们应及早准备,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前谋划。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或者说创业商机不断出现,政府也给予诸多优惠和扶持政策,创业已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关键在于学生首先应该有创业意愿。因此,自学考试改革中的创业能力培养,首要环节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认知程度高,就会主动地学习创业知识,统筹创业资源,强化创业意愿,投身创业实践。

(二)创业知识

创业是一种复杂的决策行为,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的激烈对创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对创业项目、创业过程有一定的理解,成为对该项目了解较深的专业人士。尽管创业项目和平台千差万别,但毫无疑问,对企业所需营销、法律、金融、财会、公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实际上,自学考试无法将学生在创业中用到的知识全部予以传授,但可以对创业中所需要的一般知识、方法和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较多的指导和考核,提出基本的要求,例如:怎么分析市场、如何发现商业机会、如何确立创业项目、如何进行项目论证、如何加强财务管控等,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三)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等创业品格的内涵和总括,也是创业教育实践的关键。古往今来,凡创业成功者,均具有较高的追求、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当今时代的竞争中,与知识、智力一样,创业者毅力、意志也成为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让学生对可能面临的创业风险有一定的准备,并告知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当然,更要培养学生审读项目的视野,提高宏观决断能力和控制力。

(四)创业能力

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延展和生成的。基于创业知识的层次,一般而言,创业能力可以细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创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对行业法规、安全、质量、经济、劳动等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了解,有能力管控项目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方法能力是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思辨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接收和处理、市场机遇捕捉、商业风险防范、项目建设反馈等;社会能力则体现为对创业情感和人际沟通的认知与掌握,如团队合作、员工关系、人际交往、商业谈判等。总体而言,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教育的培养应该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品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自学考试改革中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以观念更新为前提,科学把握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要义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自学考试深入发展的根本要求。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发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改革方案》(考委[2011]4号)。该方案结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精神,对专业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实施步骤做了提纲挈领的说明,其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这无疑吹响了自学考试新时代改革的号角。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自学考试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内容,从客观上要求站在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审视创业教育问题,将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到与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同样的高度,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把创业能力纳入自考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来培养和提升,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摒弃只有全日制教育才应该开展创业教育的思想。

(二)以开放协同为动力,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调整课程培养方案,增开创业教育类课程。基于自学考试的特点和定位,自学考试相应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尤其要注重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核心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体现“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避免重复、把握前沿、强化实践”的基本策略。根据《改革方案》,自学考试考试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整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等三个部分,并加大选考课程比例。基于此,一方面在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厘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特别是在经管类专业中增加l一2门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创业学”、“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学”、“创业个案研究”等,并采取措施,提高这类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以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提升创业的知识储备。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创业教育的比重。科学的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应有要求。为此,要认真制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厘清课程教学的要求和边界,积极整合教学内容,防止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叠,为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授争取空间;要加强课程教学中创业教育的延展性,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包括专业课内容的设计要贴近实际,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对管理科学的渗透;要加强内容更新与传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变化与需要,将最新、最实用、最基础的创业知识告诉学生,尤其是“经济法”、“市场营销”等课程,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3.构建多元学习模式,积极推进学习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对于短线自考形式,学生实际上有机会接触到教师对课程的充分讲解,可以考虑采取集中讲授、小班辅导、个别答疑以及“课程+讲座”、“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重视开展案例教学,倡导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以加强学习策略与方法的训练指导,同时通过开展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

4.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创业能力考核。考试形式是一种导向,是引导学生专心学习的“指挥棒”,加强考试的改革有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传统的考试手段基本上都采取笔试+小论文的形式,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少;记忆知识多,创新能力要求少;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多,案例分析、材料综合少。为适应创业教育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可以考虑在相应科目的考试中创新考试形式,改革考试题型,以考试改革推动创业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创业实践,积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

1.积极组织创业类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在我国自考学生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是在报考学校坚持全日制学习或在助学机构坚持上课的。基于此,各助学点应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创业类比赛,如电子商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加强创业交流与体会,尝试以创业者身份开展创业相关管理,充分激发自我的创业意识,并通过教师的点评,提升创业能力。

2.重视学生社会调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社会调研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这对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升学生社交能力、科学评判商业机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在短线自考师资的配备上,除了配备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功底的师资,创业教育课的教学应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市场学、会计学等专业人员,以期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3.加强环境建设,增加创业学习机会。利用学校、助学点等相关资源,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在相关课程中,增加模拟仿真环境的建设,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有不同实际工作经历的学生构建创业过程和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掌握和熟悉相应的创业规则与运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建立学生创业辅导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开阔他们的创业视野。

4.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创业教育教学保障。在国家出台自学考试课程改革意见后,各省自学考试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切实加强创业教育。

总之,在自学考试这一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等教育形式的改革中,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创新自学考试创业教育形式,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姚冠新,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6—89.

[2]徐宇琼,杨水根.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88—90.

[3]朱元双.基于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3一1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xJK012JKZB001、xJK011CGD007);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YBAl85)】

【杨水根:湖南商学院教务处办公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徐宇琼: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行政效能理论研究】

作者:杨水根 徐宇琼

第三篇: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補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也逐步暴露出与时代发展不符的制度缺陷。在我国大力倡导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形式创新的今天,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跟随社会潮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

关键词:自学考试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1 自学考试的定位探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我国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声誉度和影响力不断下降,部分地区部分群众甚至部分企业和单位对自学考试存在一些误解,对自学学历不重视。但是,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为一部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失去接受高等教育计划的人群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自学考试,部分人群享受了和其他人群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自学考试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次,自学考试作为侧重于技能的教育方式,在培养高级技工人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2 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2.1 继续坚持学历考试和非学历考试并重的工作方针

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继续坚持学历考试和非学历考试并重的工作方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招聘观念逐渐从重视学历向重视实践能力转变,但是学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数据,在面试缺乏有效依据的情况下,所占的比重依然非常大。因此,在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实践课程的设计,自学考试中的考试设计不能简单的只是几本书、几本教材,而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学历考试内容的比例。提高非学历考试内容的比例主要可以通过面试和综合测评分数来考虑。

2.2 改革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管理方式存在一定不合理。一方面,国家对于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的方针政策是给予一些基于不确定性因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群一条就学新途径,这些人群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我国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标和要求处于同等水平的中下游。另一方面,我国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管理设置和管理方式大都由来自我国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讨论而成,其制定的要求和制度水平规格较高,与实际自学考试中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偏差。因此,改革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改革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管理方式必须坚持从自学人才的实际水平出发,一方面从学科入手,制定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专业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从具体地区出发,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2.3 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的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形式单调,与国家设置自学考试的初衷有所背离。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具体形式:第一,可以从合作主题入手。自学考试人才培养形式可以通过将自学考试与高等教育机构、国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和订单培养模式,进行自学考试人才培养创新。通过自学考试,选拔出只从事某一行业的人才,既有利于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人才持续性,防止行业人才断层。第二,可以从自学考试主题入手,通过考察专科、高职等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情况,鼓励本科院校对其开放,并不断开放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2.4 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化助学工作

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是人的创新。受我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我国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城市中开展,针对的对象也是具有城市户口和城市经济水平的青少年,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信息传播不对称以及经济水平较低,很多的农村学生没有条件参加自学考试,甚至连自学考试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与我国设置自学考试、培养自考人才初衷严重背离。因此,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村户口的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财政手段和制度建设,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良好的就业方式。其次,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制约,自学考试在我国教育生活中并没有受到很好的扶持,自考学生的教育地位有待改善。新时期,强化助学工作就必须充分利用媒体优势,通过扩大宣传等多种手段,提高社会对自学考试学历和自考学生的重视。

2.5 明确培养目标

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第一,要坚持应用能力优先原则。自学考试应该更加重视应用能力,通过调高应用能力分数和比例,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尴尬。第二,要坚持学科优先原则。虽然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全方位培养人才,但是自学考试作为考量技术能力和学科能力的一种技术手段,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优先,避免出现考试学科偏离的情况。

3 总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种教育制度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进行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俊宗.构建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 为民族地区培养适切性人才——以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

[2]黄羽新.立足学生实际,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之二[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

[3]张玉龙.新型“蓝领农民”科技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

[4]程相朝,张杰,邓雯.高职高专与自考本科助学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

[5]刘国生.关于电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

[6]蒋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探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

作者简介:曹爱霞,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427

作者:曹爱霞

上一篇:学科导论课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新创意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