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创业的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关于创新创业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随着社会总体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不理想。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篇:关于创新创业的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对策

[摘 要]在新经济时代,在国家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专业特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升转型升级,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对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从各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课程设置、理实融合的体系、支撑平台四个方面加以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与对策

在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相融合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在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制造2025”任务感召下,高职院校如何将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相结合,运用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注重技能培训的阶段向着注重素质能力培养、注重精神培育的转型提质阶段演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概念认知存在偏差

1.作為重要的教育场所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阻碍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能力未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2.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没什么用处,创新创业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只有在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创新创业知识与经验;有的学生轻视学校举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技能方面的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噱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途。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误解,不能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对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全面能力提升的培训。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方面的功利化思想趋向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无视,使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是阻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

3.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在“中国制造2025”任务感召下,深深地感受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而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很多企业的掌舵人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他们的目光是更多地在985、211等国内知名的重点高校去探寻,并没有将目光投注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并没有认识到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其未来潜在的多数派员工的全面能力是对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

1.优秀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稀少。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该系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并不熟悉,在企业工作方面也没有丰富的经验,教学活动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各院校也有一些企业工作的兼职教师,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因缺乏相关激励机制、流动性强等问题,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和质量。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单纯地依靠就业指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方面无法深挖,教师在课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偏离学生的现实环境,讲解的创业成功情况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而发展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缺失系统性的教育体系。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系统有待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环节,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系统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多数高职学院在最初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设计时,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不能契合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性;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设计,实践活动分散,不分层次;第三,许多高职院校将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定义为技能培训的训练场,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挖掘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育目标;第四,缺乏与创新创业重要实践场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没有真实的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能“纸上谈兵”。

4.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当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只强调对课程教学体系的评价,忽视对实践活动的考核,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价值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深度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提高其参与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缺乏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政府、企业、家庭和校园环境。当前,这四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

1.政府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不足。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舆论导向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规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是政策偏重于普通高校,对高职院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升级创新和创业教育。

2.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因为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并不太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贸然投入资金、创业导师、实训实践基地,并不能保证得到其希望的智慧成果,对本身的利益有损害;而且因为政府缺乏对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帮扶和支持奖励政策,单纯依靠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质,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因而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点的考虑,极少会自发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家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解。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资金来源是家庭,但许多家长不支持学生想要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认为创新创业与高风险是画等号的,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容易上当受骗,认为高职院校只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实用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错位。

4.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在多数高职院校校园中,没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仅没能被鼓舞,反而是在贫乏的文化环境中被消磨殆尽。

二、加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明确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虽然目前社会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观点不同,但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基本一致,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1]。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掌握除学术性、职业性两本教育护照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2]。高职院校在施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其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意识,培養其与企业家一样的勤奋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只是一种创新创业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其核心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在现今中国新经济时代,为完成“中国制造2025”计划,高职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紧密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升,结合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向,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学生优秀企业家的优秀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再加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重要主体学校、学生、企业应摒弃其功利化思想,三方密切积极地合作,才能为社会输送经济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从课程的边缘化到中心化的转变

高职院校应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人才培养的补充,而是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专业课、基础课的课程设计中,特别是应与专业课程有效地融合。具体来说,第一步可以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相应地设置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法规、信念教育的基础知识融入大一的通识课程当中;第二步在大二阶段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可依照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以选修套餐或单科自由搭配的形式,让学生依照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自由进行选修;第三步依照区域发展、本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其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变化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除此之外,学校应培养专业教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的教学力量,并主动更新评价体系,制定吸引企业导师的奖励鼓励政策,吸引企业家、管理人员、企业成功人士成为学校的创业导师,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式由单一到综合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发现与传递的功能定位、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深刻影响并制约着高校教育理念的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4]。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在于实践,价值也在于实践[5]。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实践课程的问题,只有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训练相辅相成,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指导与服务平衡发展,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实践,才能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这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从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整合的过程入手,以案例教学、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景教学、资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整理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识别创业机会,设计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布置零投入的创业实践任务,让学生学会在这类的创业实践任务中梳理市场需求,确定核心产品,能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策划。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利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形式,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现代学徒机制的作用,组建由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专业教师、生涯规划导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导师队伍,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全程化的实践指导。

3.按照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需求,创新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多方位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水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学校应与政府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由创业导师负责,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依托各类专业社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创业梦想和社会价值。

(四)促进建立创新和创业支持: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参与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由单一一方来推动,而应由多方共同参与、共同主动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应承担引导职责,学校承担教育职责,社会力量中的企业和家庭都应该主动参与、多元联动、协同推进,才能有效地打破各为其利的局面,真正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搭建政、校、企、家四方协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支撑平台,是突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提质的关键问题。

1.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支持奖励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应整合行政资源和教育资源,协调各部门力量,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和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政府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建立政校企行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人才互派服务型与开放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项目孵化基地。

2.建立创新创业文化进校园机制。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特别是创新创业优秀校友模范和成功企业家进入校园进行讲学,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企业和学生创建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平台,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文化、精神氛围;大力营造宽容创业失败、鼓励创新创造的宽松文化环境和氛围,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建立创新创业失败补偿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帮扶。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基础[6]。

3.企业应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自身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多数派员工,应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形式,培养符合企业文化要求、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为企业和社会输入高质量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4.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家庭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伴一生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創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向学生家长传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理念。一方面要邀请创业成功的家长成为学院的创业导师,向学生传递身边的创业成功案例;另一方面让家长群体认识到学校施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创业有帮助,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让家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根据时代需要,更新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理论与实践多元地融合,加上有效的支撑平台,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2] 高成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71-74.

[3] 余新华.大学毕业生人才适用性问题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122-124.

[4] 刘献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J].高等教育研究,2017(1):1-7.

[5] 张旭刚.转变与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与超越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8(2):71-76.

[6] 马怀立.试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6(15):65-68 .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任永梅 谈晓勇 王伟 唐雪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随着社会总体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不理想。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部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校企联合、向重点专业倾斜、鼓励教学人员先行创业、构建相关课程体系或进行社会兼职等多种措施,不断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隨着全国高校的持续扩招,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早已突破700万人,2016年已经达到765万人。虽然官方披露的大学生就业率在45%左右,但根据社会独立调查公司的跟踪调查,全国大学生毕业生签约率在33%以下,江浙及一线城市要高于全国平均数的7—8个百分点。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伴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从家庭转移到社会,成为社会的重要压力和突出矛盾。近几年,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适时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大约有5%的比例会选择创业,而创业的成功率却较低,即使是人们公认的创业成功率比较高的浙江地区也只占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总数的4%,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不过是选择创业总数的1%。人们可以接受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应占选择创业学生总数的3%,据此测算,也就是占大学生总数据的1.5‰[1]。客观的数据,严酷的现实表明,为急于解決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将众多的学生直接推向创业之路,初衷很好,但成效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保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游离于正统教育之外,多以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学校在基地建设、课程设置方面多表现为表面化、程序化,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因多是高校对其认识不深、定位过低、措施不力,从而导致教学模糊、学生缺乏动力,结果自然难令人满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需具备的条件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实现双创的国家战略中,既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也有其参与的重要性和优势,根据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人员的总结,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需具备以下三点能力。

(一)充足的实践知识储备能力

从小学到大学,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了十几年。由于长时间被“禁锢”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他们对社会的感知和了解非常少,特别是生产、商业、市场的开拓、企事业运营的经验接近于“零”。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所以,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实践知识储备,加强该项知识储备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一是通过在企业实习或打工来积累相关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验;二是参加相关的培训或比赛,培养创业意识并积累实践创业知识,增强创业信心[2]。

(二)必要的资金筹措与运营能力

参与过创新、创业的师生普遍认为“资金是创新和创业中的最大瓶颈”,没有足够和及时的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实现。这里的资金包括房屋、实验设备、生产设施、信息平台等基本资金。如果这些资源不能事先提供并实现配套,必然使得大学生进行双创一开始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3]。同时,大学生要获得这些基本资源以及开始初始的双创活动,也必须要有初始的资金支持,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对大学生来说,双创活动就成为了“无米之炊”。所以,一个合格的创新、创业者应当明确自己真实需要多少资金,谁能提供资金;融资手段除了政策性扶持外,还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资金的取得对企业的掌控影响有多少;如何规避资金的运营风险等等。这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创新与创业者无法回避的。

(三)特有的技术和专长

用“智力”换资本,已经成为了众多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的捷径。风险投资者多是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专利或先进技术而进行投资[4]。所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跟踪前沿科技,并在高科技领域内有所建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特有新技术、新材料,来吸引投资者口袋里的资金,助力自己完成创新和创业的梦想。

二、新时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现实问题,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文件精神,高校应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旧有思路和方式进行系统的调整,建议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就如同人的血液,必不可缺。2016年11月,黑龙江省首届“守望梦想,奋斗青春”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揭晓,前10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占前两席,这个结果与年初有关机构预测出来的2016年中国高校产学研能力排名相吻合。从2016年中国高校产学研能力排名来分析,产学研最好的高校不是大家心目中所认同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是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而是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为该校2014年在产学研方面的经费投入高达14.03亿元,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其他高校,在产学研能力预期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成功,说明了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视校企联合

资金投入方面,单靠国家及校友赞助,其来源数量较少且来源不稳定,很难得以持续。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高校产学研的成果尽快变为现成资金,即能够以资金来充实高校的产学研经费,校企联合是最佳途径[5]。通过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实现高校产学研的成果,并实现资金的回流和补充。

校企联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学生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现有的高校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多采用实验室模拟培训的方式,很少有到企业真正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当校企联合成功后,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和岗位,持续学习和实践。这种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从大一入学至毕业离校后的相当长时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储备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顽疾。

(三)教学和工作重点向重点产业倾斜

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时,应根据本校(院)的特点,结合国家的发展众创空间的要求,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能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6]。同时还要根据本校(院)的教学和工作重点,有倾向性地选择校企联合的对象和项目,从而可以避免“到处栽花,处处无果”的尷尬局面。

(四)支持并鼓励教学人员先行创业或兼职

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主要根源还是教师的“眼高手低和纸上谈兵”的讲授方法,即教师缺少实践(战)经历和经验。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讲,单纯的书本知识讲授加“突击强化”,最多是让他们“懂”经商,但不可能让他们“会”经商。而带训教师也多不“会”经商。在实训强化时,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因无法解决(释)而放弃或回避,使实训和培训多流于形式。所以,高校应当支持和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可以去企事业兼职,亲身与雇主、雇工、政府、银行、中介、顾客等打交道,从而获得理财、营销、沟通、管理等阅历和经验,进而熟悉市场“游戏规则”,通晓产品定位、商业市场、公司运营、人事管理、上游供货(采购)、下游购买(销售),成本核算、赋税缴纳等知识,如此才可以更好地教授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有真实的榜样而更加自信,并获得真正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理念。另外,可在日常课程设置时有意识地增设素质拓展训练、艺术、礼仪等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的总体素质。

(五)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且宜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层面,更重要的是还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有科学性、针对性、先进性的全套课程体系[7]。把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起来,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培养课程讲座,可以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创业代表定期开展讲座,讲座内容要有连续、渐进的特点,慢慢让此类讲座形成系列化、品牌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关注的问题,是国务院提倡的发展众创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托高校来培养大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本,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来进行,高校应从根本上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和社会的重要性,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培养方式,坚持市场导向,联合企业,创新教学模式,赋予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方国.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3).

[2]陈国华,刘春梅,贝金兰.基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3]招建贞.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

[4]刘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

[5]李克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大学生创业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4).

[6]陈炳,王培林.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2).

[7]刘红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收稿日期:2016-12-20

作者简介:邱丽娟(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創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项目“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16G256);齐齐哈尔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需求导向的省域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体化及其路径选择”(JGXM_QUG_2016004)

作者:邱丽娟 乔金杰 徐丽

第三篇: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摘 要:市場竞争严峻的形势下,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双创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解决就业难题成为高职院校热议话题。本文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分析了该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关于提升双创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经管院校;双创教育

2019年高校毕业就业人数达到830万,就业竞争激烈化,使得高职学生在形势严峻的就业市场中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局面,进一步反映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于本区域,因此,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就业难的环境下提升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双创教育可以提供理论教育、实践平台以及拓宽就业途径,因此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迫在眉睫。然而,与传统学科教育相比,双创教育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教育理念,因此,双创教育对于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以江西某经管学院为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

(一)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创新性不足

缺乏多样性的教学特点以及不合理的教育体系严重影响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此外这一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还使得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广受到了影响,导致学生创业就业率低等情况。为了解决以上现象,积极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该校引入了翻转课堂,创新了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看似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比如:课前视频、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等都是通过APP所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只有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配合,翻转课堂才具备“翻转”特色,达到“翻转”效果。

由于创新性不足,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导致双创教学效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一,教师教学“翻转”程度较低;尽管教师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表面上进行了教育改革创新,实际上还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够彻底翻转、创新性较低,仍然存在大量传统理论教学的部分。其次,学生课后学习效果不佳;由于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高,而实际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仍存在应付、敷衍的情绪,导致课前及课后学习效果较差。最后,过度依赖翻转课堂,使得课堂内容华而不实。

因此,该院校虽然采取了翻转课堂,但是课堂创新性较低,并没有完全达到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喜欢学”的效果。

(二)缺乏创新教学实践课程

该校为了配合创新创业课程,积极引进了创业管理类的实训软件,从人际交往到企业管理的一系列实训软件,包括企业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分析、企业决策等内容,让学生结合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理论进行实践,学生反馈较好。此外,学校开设孵化园,鼓励并且扶持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平台和资源。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难点,也是如何培养双创人才的重点。该校专业以经济管理为主,与理工科院校相比,经管类学生的创业项目可复制性较高,创新难度较大。因此,缺乏创新教学的实践课程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慢,从而影响创业成功率。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探索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

如何培养双创教育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进行了探索,比如,第一,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企业挂职、外校学习等等;第二,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在职教师队伍进行校办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升实践能力,丰富创业经验。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

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由创新和创业两个板块组成。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应该以创新和创业为抓手,逐一完善,成为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教学体系。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科学化,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理论融入创新创业,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理论水平高的人才。

(三)丰富实践资源

创新创业课程的灵魂在于实践,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工具,因此高校可以增加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水平。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宽度,根据企业要求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等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发展为社会需要型人才。另外,院校应积极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大赛中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以赛促学,同时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总结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是符合国家培养双创人才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双创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发挥本校长处,同时还应借助校企合作优势以及创业孵化园建设,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平台,分别从创业和创新着手完善双创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特色的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广申,BAIGuang-shen.“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5(2):1-5.

[2]李文秀,毕颖,于三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2):1-5.

作者:周璟 陈毅斌

上一篇:企业文化创新论文下一篇:田野亲子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