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合同审计程序

2022-07-21

第一篇:销售合同审计程序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

1、 对人力资源流程有个全面的理解;

2、 评价人力资源流程和相关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3、 对支持人力资源流程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质量进行评价。

审计程序:

一、准备阶段: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1、 和内部审计经理召开计划会议,对范围、方法和时间进行讨论,确定被审单位的期望;确定恰当的联络人。

2、 对审计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

A获得和讨论任何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材料;

B考虑在计划和执行审计阶段和人力资源专家讨论的必要性; C和审计组其他成员讨论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完成的工作;

D了解人力资源最佳实务,另外查阅以前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审计报告; E查阅永久的政策和程序,例如书面的规定,以获得全面的了解。

3、 发出包括了审计范围、途径和时间的审计通知书以及具体的文件需求清单到恰当的联络人,清单应包括以下方面:

A现存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的拷贝; B组织结构图和流程图; C新雇员的名单; D离职员工名单;

E进入人力资源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 F查阅人事档案的权限。

4、 计划和召开和人力资源经理的见面会,重新说明审计范围和时间安排,确保上述事项的恰当并且达到了人力资源职能和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确定交流会议的时间表以及沟通方式。

二、现场阶段—招募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1、 记录对招募流程的理解;

2、 对以下进行确定/询问:

A是否使用了新雇员文件清单来保证所有必须的文件都已取得并保存在员工档案中; B每个新员工是否都完成了I-9(移民)表? C是否有最新的与ADA相一致的职位说明?

D新员工的档案是否被复核以保证所有的文件均已保存在档案中; E员工档案是否放置在上锁的文件柜抽屉中;

F是否设立签名权限系统来保证招募活动得到批准。

3、 查阅人事招募报告,并且随机选择15个新雇员样本进行测试:

A追踪新员工信息到员工档案的支持文件和在线系统,确保信息的一致; B确保恰当的管理层批准了新招募的员工; C确保人力资源部门及时地将新雇员的附加信息输入到系统; D确保新雇员的档案有恰当的授权并且应包括以下内容:录用信,任职申请,个人资料,保密协议,员工登记表,期权要求表(假如有),迁移协议(假如需要),奖金计划(假如有),背景审查批准书,薪酬分析,面试评价表,证明材料,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申明,W-

4、I-9表,查阅公司的有关政策与程序,修改有关资料要求以确保所有附加的文件均包含在档案中。

三、现场阶段—离职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1、 记录对离职处理流程的理解;

2、 对以下进行确定/询问:

A人力资源部门如何知晓员工的离职/辞职? B离职信息如何传递到工资部门?

C当前的人员流动率是多少?说明20%-25%或者更高的流动率意味着员工较高的不满意,甚至有潜在的诉讼可能。

D人力资源部门开展离职面谈吗?或者离职后的面谈?

E是否有程序保证所有大额的借出资产(例如笔记本电脑、公司信用卡)在员工离开之前全部收回?

F迁移计划或奖金计划是否被复核以保证在员工离开之前这些成本均已被收回。参考4.2-B。

G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决定离开之前与员工谈话吗?

H员工在离开之前是否完成了包含有特定的离职原因的调查表吗?如果有,这些情况落实没有? I对于非自愿的离职,是否在员工离职档案中包含有个人提高计划?

J是否设置离职程序表以确保所有需要的文件均已完备并保存在员工档案中?

3、 查阅关于员工离职的报告并随机抽取10个离职员工样本测试:

A追踪离职信息到员工档案的支持文件和在线系统保证一致性? B确保恰当的管理层批准了员工离职;

C验证在线系统中员工的离职是否在同日记录在档案中?

D确保离职雇员的档案有恰当的授权并且应包括以下内容:证明已离职的表,离职文件清单,辞职信,离职调查问卷,借出资产备忘录,对于非自愿离职员工的个人提高计划以及最终的付款单据的复印件。查阅公司的有关政策与程序,修改有关资料要求以确保所有附加的文件均包含在档案中。

四、现场阶段—迁移费用/录用奖金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1、 记录对迁移和录用奖金计划处理流程的理解

2、 确定/询问以下事项:

A有什么措施可以保证发给员工的报酬没有超过规定的金额?

B有什么措施可以保证迁移和录用奖金计划被复核以保证员工离职前这些成本被收回?

3、 查阅关于迁移和录用奖金的人力资源报告,随机抽取5个迁移的雇员和5个录用奖金的雇员进行测试: A追踪迁移/签约奖金的信息到员工档案的支持文件和在线系统确认一致? B验证在录用信上列明的迁移费用/签约奖金的金额 C确认实际支付金额没有超过规定的金额

D确认在档案中包含了迁移/录用奖金的协议。

五、现场阶段—工资变化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1、 记录对工资变化处理流程的理解

2、 确认/询问以下的事项:

A是否存在一个自动的措施来批准员工工资变化?

B是否有签名授权系统来保证员工工资变化得到了恰当的授权?

3、 查阅工资变化的报告,随机抽取5个工资变化的雇员进行测试:

A追踪工资变动的信息到员工档案的支持文件和在线系统确认一致? B确保恰当的管理层批准了员工工资的变化; C确认变化以后的工资发放按照新的标准执行? D确认工资的变化及时计入了信息系统。

六、现场阶段—绩效评估/培训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1、 记录对工资变化处理流程的理解

2、 确认/询问以下的事项:

A采取了何种绩效评估系统,是自动的吗? B是否以的评估来决定薪水? C是否有正式的稳定的程序?

D主管是否被训练以有效的对他们管辖内的员工进行评估? E自下而上的反馈有用吗? F实行什么样的评估方法?

3、 查阅以前招募的员工的样本以测试是否有恰当的绩效评估程序?

七、现场阶段—其他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确认/询问以下的事项: ·法务:

A过去是否有和人力相关的法律诉讼? B当前是否有现实或潜在的法律诉讼? ·外部化:

A人力资源职能的哪个部分是外部化的?这些外部化的职能如何监控? ·人力资源的效果:

B他们能够识别3个最强的领域和3个最有机会发展或提高的领域吗?

C人力资源部门职员的技能和资格如何?他们是不是属于多面手进入人力资源部门,有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 D其他公司如何管理人力资源,有可以做基准比较的机会吗? ·训练和发展:

E有正式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吗?

F员工可以接受所有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更有效的培训吗?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G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工资簿连接吗?

H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覆盖薪水管理、预算、市场薪水行情跟踪、岗位评估、薪水历史、更新薪水结构吗?

I在员工离职信息进入系统之前,离职支票会通过工资簿被签发吗?

J人力资源系统的密码是否受保护?如是,密码多久会被更换?密码长度是多少? 屏幕反应时间? ·报酬:

K要求查阅按照薪水级别排列的薪水清单,是否在薪水级别上有重要的不公平或支付的薪水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L有确定的薪级和浮动的范围吗?

M有没有定期与市场薪水进行比较?

N薪资调查是最新的吗? ·招募和保持:

O填补空缺的时间和成本是多少,有度量吗?注意;6个月太长了。

P人力资源部门如何知道需要招募新的员工?

Q人员流动率是否过高/

R空缺职位信息是否在内部公开,还是在互联网上?

S在录用前有没有测试?

T有没有全面的面谈?

U是否根据证明及背景调查来确定录用?

V有没有录用推荐程序?

W有没有团队整合项目(例如目标澄清,共同观点等)?

八、报告阶段

时间

程序

签名

索引

1、 准备审计报告初稿,包括以下内容:

A以高级的方式描述人力资源流程,识别控制和缺陷; B提供人力资源方面已知的“最佳实务”,对应最佳实务评价目前业务的效率和效果; C与其他公司的人力资源对比基准分析; D描述有限测试结果; E总结观察和管理计划;

2、 发布初稿:

A将初稿交给责任方和管理层征求意见; B明确设定管理层回复的最后期限; C校对报告;

D将管理层回复记录在工作底稿中。

第二篇:审计报告程序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

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

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

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

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 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 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 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意: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

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

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篇二: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

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

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

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

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 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 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 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意: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

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

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篇三:审计报告出具流程

审计报告出具流程

1、

2、

3、 现场审计,编制工作底稿 对审计报告编号,出具审计报告草稿 二级复核,由部门经理修改报告,在复核及批准汇总表二级

复核处签字

4、

5、

6、 审计报告正文形成 总经理总体复核,在总体复核处签字 出具审计报告篇四: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1] 审计工作流程

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项目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2、 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

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

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

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

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

② 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

③ 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① 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② 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自考教材对重要性介绍非常简略,但是考试时候经常涉及超纲内容,而且与审计报告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进行必要拓展。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意: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

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

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项目,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项目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第三篇:审计程序与方法

公安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审计程序

(一)接受政治处委托,制定审计方案。

(二)提前三天下发审计通知书,明确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人员,被审计领导按照要求写出述职报告。

(三)进驻被审计单位,召开审前会议,签订会计资料承诺书,张贴审计公告,公安网公布审计信息。

(四)审计报告送委托单位之前,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意见,10个工作日提出书面异议。

(五)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经复核和审批后,由审计科向政治处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同时抄送相关局领导、局纪委等部门。

(六)被审计单位应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1个月内审计科,审计科适时进行后续检查。

(七)各审计组整理审计资料,装订归档。

二、审计方法

公安审计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取审计工作证据

为达到审计目的,公安审计人员必须首先通过各种方法,取得说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状况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表明已查实的事实,但它本身不能说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二)鉴定审计证据

为说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必须对照一定的评价尺度,即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制度等审计依据,将审计证据与审计依据进行比较,对审计证据进行鉴定分析。

(三)形成审计结论和决定

在获取审计证据,对照审计依据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结论,并形成书面的材料。

第四篇:酒店审计工作程序

收入核数工作是在收银夜审的工作基础上,再次进行审核、分类、汇总,最终反映到财务账户中。它要求收入核数员掌握餐厅收银、前厅收银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以正确的方法考核营业收入情况,并将应收款及时收回,使资金得到正常使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一)夜审班前准备

班前必须了解日审工作有关交班事宜,检查打印机和电脑是否正常,从审箱中将各营业点的缴款凭证和账单分类,主要有三部分:

1、前台客房结账单及收银日报表。

2、餐厅缴款凭证及账单包括:东园餐厅、西园餐厅。

3、其它部门缴款凭证及附件单:游泳馆、游泳保健、保龄球馆、咖啡厅、台球厅、乒乓球厅、桑拿房、康乐商品、游艺厅、商务中心。

(二)夜审工作流程

1、查看收银员的缴款凭证,同电脑报表核对:审计员要查看缴款凭证的各类明细填写同电脑报表是否一致,如果数据有修改,收银员应说明原因。没有收银机的缴款凭证,要统计附件单的数据与收银员填写的缴款凭证是否相符。

2、打印出“今日入住客人报告”,根据入住报告,审核今日入住的每一间房房价输入与开房单上的价格是否一致,折扣房手续是否完整。如有错误应立即通知接待员调整,并将情况写入夜审报告交日审处理。

3、打印出“今日非平账离店报表”,审核非平账离店的原因,确认责任人。

4、打印出“今日调整账目表”审核调整账目的原因,调整账目单需负责人签字。

5、查询各收费点转账是否正确:将每一笔转账(未结账部分)账单上的客人签名同开房单上客人的签名及电脑记录进行核对,查看是否相同、是否转错房间,如果是签名不同,要提醒收银员结账时注意;如果是转错房间,则要立刻调整。

6、打印出“今日离店客人报告”(交日审查半天房费用)。

7、夜审审计资料维护:将当日数据复制到“c”盘或“d”盘,为夜审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8、进入夜审数据统计:营业组审核(打印出营业点总班结账表),完成预审报告,完成自动过费,审核账务报告两遍,终审。

9、数据整理。

10、出具夜审报表:

A、编制“××宾馆营业日报表”。

B、编制“今日非平账离店报表”、“今日调整报表”各一份。

C、填写“夜间审计报告表”:将夜审过程中发生的每件事记录下来,需日审协助处理的要注明清楚,填写时要认真。

11、当班结束:各项工作完成后,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交到日审办公室。

(三)日审工作流程

1、处理夜间遗留问题,负责落实通知书内容

每天接到“夜间审计报告表”后,对遗留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填写审计通知书,通知责任人所在的部门主管,并负责落实解决,然后将解决的情况写在通知书的第一联上,最后将通知书编号存档,月底统计后,注上处理意见报财务送经理处理。

2、账单核销:接到收银员的结账单后,检查所付的账单是否齐全,然后按照账单的号码,在票证核对表上按号划销。如有缺号,调整作废单据手续不齐,要写入夜审报告交日审处理。

3、核对前台结账处的结账单及收银员个人报表

客房结账单是由前台收银员为住店客人结账所打印的账单,反映向客人收取的房租、餐费及其它等费用。收银员收银明细表是反映当天所结房客账(包括向客人收取的现金、信用卡、支票、外汇、转会议账)的汇总表。

4、核对餐厅结账单:

1)核对餐厅结账单时应注意;账单与附件单的核对,点菜单中每一项都要同电脑结账单相核对,如果不符,要找收银员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附件单如有修改,应由修改人在单上说明修改原因,并由厅面管理人员签名证实,收银员应起监督作用。

2)核对营业对账表:要查看表中填写的数据与收银员上缴的附件单据中的数据是否一致,核对表中的收银员填写的数据与厅面其它相关人员填写的数据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应立即向收银员查明原因并及时做出处理,确保营业收入的正确反映。

3)打折手续应完整:用宾馆优惠卡打折的,要在账单上注明卡号及客人签名;如果是宾馆管理人员为客人打折的,要有管理人员签名并注明所打折扣。审计员在核对时,要注意收银员所打的折扣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要找收银员查明情况,及时做出处理。

4)免费接待是否符合标准:各级管理人员在宾馆免费接待,签单的权限应对照各级管理人员权限表。查看各级管理人员是否在权限范围内签单接待,如果发现接待超标,应立即找其补办手续,否则上报财务经理处理。

5、核对其他部门的缴款凭证及收费单:

其他部门(包括康乐中心的游泳馆、保龄球馆、棋牌室、台球厅,商务中心,咖啡厅等)的收银员在营业结束后,根据收银单汇总填制缴款凭证,缴款凭证各项金额与所附收费单金额合计应相符。

1)收费单的核销及管理:收费单必须按号顺序使用,审计员对各部门每日交来的收费单按号在“票证使用单”上逐张划销,发现不联码使用的,应向收费单使用人查询原因,及时催交。作废单必须有领班以上人员签字方可。

2)核对商务中心缴款凭证:要查清收费单中各项收费项目金额的正确性,定期到商务中心采集机器上的数据,做到账实相符。

6、检查夜间审计人员制作的各项营业报表:

负责检查夜间审计人员所做的各项报表的正确性,如数据计算有误,应立即修改,并追究夜间审计员责任。

7、审计主管同日审人员要经常到各营业点进行检查:

检查收银员及厅面其他操作人员是否按规范程序操作,营业款是否如实反映,现金是否如实上缴。如果发现收银员或其他操作人员不按规范操作的,应立即纠正,并将情况及处理意见及时反映到部门经理和财务经理及质检部门,以防止情况再发生,确保宾馆不受损失。

8、报表装订:

按日期顺序将“收银员操作记录”、“各收费点缴款凭证”以及各收费点原始账单装订成册,封面上注明起止日期存档。

(四)账务处理工作流程

1、每日营业收入传票的编制

编制收入传票的依据是每日销售总结报告表和试算平衡表。

收入凭证的编制方法是:

借:应收账款——客账

应收账款——街账——明细

应收账款——团队

银行存款

贷:营业收入

应付账款——电话费

2、街账、客账分配表统计

街账、客账包含外单位宴会挂账、员工私人账、优惠卡及应回而未回账单等内容,收入核数员每天要填写街账、客账统计表,进行分配。及时准备将费用记录到每一账户中。作到日清月结,为月末填写街账、客账汇总表做准备。

3、客人清算应收款后账务处理

客人接到宾馆催款通知后,规定在30天之内向宾馆结算应收账款。当客人付款时,宾馆应开正式收据呈交客人,作为结算凭证。收入核数员便根据客人付款内容及金额,每天进行账务处理:在编制记账凭证前,首先查明该公司账号、账项参考号码及付款内容,并填写在每日现金收入记录表中。

4、超60天应收款挂账催款

根据月结应收款对账单记录及账项,分析报告内容。对凡是超60天以上应收款挂账客户,进行再次催款,催款前首先了解尚未付款的账项具体内容,并将情况向财务经理汇报。由财务经理签发催款信,连同缴款通知副本寄给客人;对客人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协商解决办法,为尽快清算应收账款排除障碍。

5、负责将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财务电脑系统。

第五篇:内部审计实施程序

第一条 审计部应当根据公司整体发展规划,拟定内部审计工作中长期规划,根据审计工作规划和公司年度总体计划拟定内部审计工作年度计划,经审计委员会审定后报董事长批准执行。

第二条 审计部按照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审计时,应当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确定审计人员,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第三条 审计部应在实施审计工作前三天向被审计单位发出书面的审计通知书,或在实施审计时现场送达。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四条 审计部实施审计时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就地审计、报送审计、网上及时审计等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结合进行。

第五条 审计人员可以用检查、观察、询问、盘点、监盘、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实施审计,及在了解内部控制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规范方法获得必要的证据材料。

审计人员应对所获得的相关证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判断并相互验证,评估各种证据的重要性、可靠性及与审计事项的相关性,依据有关证据对具体的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

第六条 审计人员可要求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在其提供的书面证据上签章。如其拒绝签章,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明原因,但不影响证据引用。

第七条 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的说明、解释和意见,确保审计结论准确、公正、客观。

第八条 实施内部审计后,审计部应当及时向合适的对象报告审计结果。

第九条 审计外勤工作结束后十四个工作日内,拟定审计报告初稿,并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就审计报告向审计部出具书面意见;如逾期未作回复,将视作无意见,有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注明。审计部应在查明后采纳或维持原报告。

对被审计单位反馈的书面意见,审计部查明后维持原报告或作必要的修改。

第十条 审计部根据审计报告草拟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报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审阅。经审定的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应和审计报告一并下达被审计单位执行。执行过程中需要公司其他有关单位协助的,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配合。

对审计报告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可以公司名义批转各部门、下属公司执行。

第十一条 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报告不服,可以向审计部申请复议,复议期间原审计决定继续执行。

审计部应当另行派人对申请复议事项认真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须变更或撤销原审计决定和审计报告。变更或撤销原审计决定的,必须经董事会批准。

第十二条 审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后续审计。

审计人员应通过定期回访方式,检查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并编写后续审计报告,总结审计效果。

根据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后续审计可独立进行,也可作为下次审计工作的一部分。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应当恰当地记录相关的信息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审计结果。审计项目终结后,审计人员应将审计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资料,包括审计决定、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各种审计证据、被审计单位提供和通过各种形式获得的数据资料等加以集中、整理、分类和归档形成审计档案。

如何加强内部审计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承办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工作次序与要求。它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终结等四个阶段。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以下几个制度方面的控制:

1.项目审计实行组长负责制。必须成立审计小组,审计小组成员一般不得少于三人,小组内应指定一名成员兼任廉政监督员,应明确组长、主审和廉政监督员的职责。组长和主审对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资料收集、人员分工、项目完成时间等审计质量基础工作负责,并对审计小组成员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廉政监督员负责对审计小组成员是否廉洁奉公进行监督。审计组在进行审计实施前,应做好前期调查研究,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资料等,制定审计工作方案,防范审计风险。

2.实行审计公示和回避制度。审计小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公布审计事项、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审计地点、审计组人员及联系电话等,接受群众反映意见,同时公布审计工作纪律和审计人员廉政纪律,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按照国家有关审计规定,应予回避。审计回避制度,是保证审计实施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3.实行审计业务三级复核制度。项目主审对审计小组成员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审计组长对项目主审提交的初步审计结论进行复核;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结果报告进行复核。复核重点是审计程序是否合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定性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与被审单位及被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重大问题揭示与文字表达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计建议和意见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审计报告的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准确。

4.建立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制度。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巾发现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应及时向审计小组负责人直至审计机构主管领导请示汇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消除或规避审计风险。

5.严格审计文书审签制度。初步审计报告要经过审计小组讨论,由项目主审集中意见拟稿,审汁组长审稿,并由项目主审和审计组长签字。审计结果报告需经审计部门负责人签字,再提交审计机构主管领导审签。制度规定的以及需要对外报送的审计文书,须经审计机构主管领导审定批准后签发。

6.建立审计资料归档制度。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应按照完整、系统和规范的要求,对审计通知书、审计项目计划、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表、审计工作底稿、工作记录及审计证据、审计报告书、被审计部门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被审计部门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等审计档案进行整理,立卷编号并分类归档。

7.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考核制度和追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从审计组成员、主审、组长、

部门负责人到分管领导,都要明确责任,全程控制,评价其工作业绩,并把审计质量控制指标分解、量化到具体岗位职责中,定期进行审计质量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同时要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出现各种情况如何追究责任,如批评、通报、调离岗位、建议行政记过、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形式,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提高审计质量的意识。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这些制度的检查、测试也就构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管理制度的检查、测试中:

1、责任控制制度。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检查各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职责是否经过恰当授权,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2、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种制度。它主要检查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是否经过复核,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3、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和程序。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十十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4、经营方面各个循环系统的控制制度。它是经济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所必须经过的环节和业务操作的控制制度:如成本控制、购销控制、物资控制、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制度等。通过检查这些环节的控制是否严密,反映企业是否能正常进行经营活动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财产、凭单管理制度。财产、凭单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经济组织的财产和各种凭证单据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如财产物资的保管、清点、验收、领用、计划、合同、单据等各个环节,都应实行专人管理。

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其重点是放在对于制度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在于发现制度中控制的薄弱环节。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主要有四个步骤。

1、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记录。这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情况,并做出记录、描述。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数据处理系统类型及复杂程度、审计重要性、相关内部控制类型、相关内部控制汜录方式、固有风险的评估结果等因素,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控制环境、会计系统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审计,主要方法包括:(1)查阅前期审计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2)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3)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 (4)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5)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通过查阅复核以前的审汁情况,可以了解以前审计时所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已得到纠正和改进,通过查阅相关规章制度、方针及政策等文件,查看组织机构系统图,和相关人员交谈对内部控制获得足够的了解,以便进行程序设计和制定运用方案。

2、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确认内部控制风险,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可依赖。在对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系统进行调查了解,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应对内部控制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做出初步评价。初步评价实际上就是评价企业会计与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错弊中的有效性的过程,通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将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某些或全部认定的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1)企业内部控制失效;(2)难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3)不拟进行符合性测试。对某项会计报表认定而言,如果同时出现以下情况,则不应评价其控制风险处于高水平。(1)相关内部控制可能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重大错弊,(2)拟进行符合性测试。

3、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效果。

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可基本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环节,为进行符合性测试确定一个前提。审计人员只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执行符合测试,并且只有当信赖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时,符合性测试才是必要和经济的。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基本对象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控制设计测试是测试被审计单位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设计合理、适当,能否防止或发现和纠正特定会计报表认定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控制执行测试是测试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实际发挥作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设计的再好,还必须靠有效的执行来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询问法,审计人员为厂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操作是否符合控制要求,而向有关人员询问某些内部控制和业务执行情况。例如,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计算机管理人员,就可以知道未经授权的人员是否接触计算机文件、(2)观察法。审计人员亲临被审计单位的卜作现场,实地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厂作情况,以确定既定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如审计人员亲门到现场观察材料验收和入库情况,就可知道材料是否严格验收,并及时入库,库存材料是否有序摆放,是否安全存放。(3)证据检查法。审计人员抽取一定数量的账表、凭证等书面证据和其他有关证据,检查是否认真执行相关控制制度,以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如检查货款的支付是否有相关责任人和经办人的批准和签字,来判断实际工作中是否执行了批准控

制程序。(4)重复执行法。审计人员就某项内部控制制度来按照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程序全部或部分重做一次,以验证既定的控制措施是否被贯彻执行。

4、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评价控制风险,确定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制定实质性审计方案。

通过以上步骤,审计人员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哪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哪些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了有效执行,哪些内部控制虽然建立但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力,哪些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哪些内部控制是无效的。同时,就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估计水平充分利用专业判断进行调整并做出综合评价,然后利用评价结果制定出实质性审计方案。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评价控制风险为低,规划仅对各项账户余额和交易进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2)重新调整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制定出实质性审计諪.审计人员在经过内部控制测试后,若发现部分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就应对内部控制风险估计水平和可靠性重新进行调整。适当扩大实质性审计的范围。(3)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序。通过符合性测试,审计人员根据所掌握具体缺陷和不足,制定下一步实质性审计方案,其范围应涵盖在初步评价和符合性测试中发现的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内容。(4)就内部控制缺陷,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提出改进建议。审计人员对在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反映给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

上一篇:学生会工作策划书下一篇:销售工作总结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