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常规药物治疗糖尿病疗效对比分析

2022-09-12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 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 ,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明显 , 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 ,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以前你其他疾病 , 如心脑肾疾病等[1]。目前 ,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主 ,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血糖 , 但是患者一次性注射大量胰岛素容易引起低血糖等 , 影响治疗预后。目前 ,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较多 , 并取得理想效果[2]。为了探讨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常规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笔者医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该医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观察组有40例 ,患者年龄为32~75岁 , 平均年龄为 (36.5±0.8) 岁 , 患者病程为6个月 ~15年 , 平均病程为 (6.5±1.4) 年;对照组有40例 , 患者年龄为30~76岁 , 平均年龄为 (36.7±0.8) 岁 , 患者病程为6.2个月 ~14.5年 , 平均病程为 (5.2±1.1) 年。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治疗方法等完全知情 , 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 , 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日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 , 并且在患者睡觉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 , 胰岛素总量为入院前使用剂量0.8+5U,根据患者血糖检测情况调节胰岛素药物剂量。

观察组实施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 , 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餐饭前30 min口服0.5 mg瑞格列奈 , 国药准字H20000362),3次 /d, 连续服用90 d[3]。

1.3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1999年糖尿病学会制定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4]:患者空腹血糖水平≥7.1 mmol/L, 且饮食2 h后患者血糖含量≥11.2 mmol/L。

1.4 统计方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SPSS 16软件分析 ,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 (±s) 表示 , 并行t检验 , 计数资料则采用n(%) 形式表示 ,并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该研究中 , 观察组95% 对治疗方案给予肯定评价 , 高于对照组 (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95% 对治疗方案案满满意意 ,, 高高于于对对照照组组 ((6655%%)),, 差差异异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PP<<00..0055)),, 见见表表11。。

该研究中 , 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为 (6.59±1.39)mmol/L、餐后2 h血糖为 (9.78±1.56)mmol/L、Hb Al C为 (6.23±0.4)%,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 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 , 且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4 000万人患有糖尿病 , 且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 ,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药物治疗为主 ,但是患者长期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起患者胰岛素抵抗 , 造成患者血糖长期居高不下 , 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 ,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在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较多 , 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中 , 观察组95% 对治疗方案给予肯定评价 , 高于对照组 (85%)(P<0.05);观察组95% 对治疗方案满意 , 高于对照组 (65%)(P<0.05),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 [5]结果类似。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种新型的类似磺脲类药物的促胰岛素分泌剂 , 药物能够促进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 , 目前 , 该类药物主要有瑞格列奈 ( 国内已经上市 ) 以及那格列奈等 , 患者用药后由于药物结构相对比较特殊 , 药物能够和胰岛素β细胞膜受体相互结合 , 从而能够促进胰岛细胞膜上的ATP依赖性的K+通道的闭合 , 从而使得K+限制β细胞的外泄 , 从而能够促进细胞膜实现去极化 , 药物能够将更多的钙离子引入细胞内部 , 从而能增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储存量以及分泌速度 , 从而能够动态的调节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同时 ,临床上对于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更多的以口服方式给药 , 患者用药50 min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 , 并且该药物半衰期在1 h以内 , 并且患者用药后药物92% 的药物成分经过肝脏代谢后从粪便中被配出体外 , 并且患者经过肝脏途径排泄的药物不超过8%, 对于肾、肝脏等功能受损患者适应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药效更加。该研究中 , 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为(6.59±1.39)mmol/L、餐后2h血糖为 (9.78±1.56)mmol/L、Hb Al C为 (6.23±0.4)%, 低于对照组 (P<0.05),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 [6]结果类似。同时 , 患者服用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后药力发挥时间并不长 , 在人体组织中并不会产生大量蓄积 , 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再加上 , 患者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 药物更加安全、可靠 , 药物价格也相对比较廉价 , 更急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但是 , 该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 一方面试验中病例数相对较少 , 患者疾病类型不尽相同 , 症状差异也比较大;另一方面 , 医师对患者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 ,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 ,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 , 临床上采用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效果理想 ,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糖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和常规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来该医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95%对治疗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85%)(P<0.05);观察组95%对治疗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为(6.59±1.39)mmol/L、餐后2 h血糖为(9.78±1.56)mmol/L、Hb Al C为(6.23±0.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常规药物,糖尿病,治疗效果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研究下一篇:基于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