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近代史重点知识总结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 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忠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 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 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4.资本 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政治上,分为内政、外交、司法、领土四个方面:中国内政混乱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人民的工具而已。

经济上,不仅是那数不尽的赔款,更有那无法估量的财物被抢被毁。 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主要通过奴化教育和宗教扩张来实现侵略的目的。 军事上,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是野蛮地进攻中国军队,还屠杀无辜的百姓。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残酷的,这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思考、探索与奋起。早期的维新思想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预示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5.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

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

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6.反对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第二,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 7.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训 意义:

(一)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三)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的启迪和鼓舞。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自

私、狭隘的一面,导致享乐主义、腐败、分裂甚至自相残杀。 2.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3.未能明确地反对封建主义

.4.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 的局限,农民阶级虽然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是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

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的保守性。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

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 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

谋求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行不通的。 9.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

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难以取胜。

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 地所有制, 第二,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第三,

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而“戊戌六君子” 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10.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

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 动的高涨。

12.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

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1917年11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1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

项重要任务。

1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1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当时中国的革命前途焕然一新:

一、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二、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17.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

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19.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0.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经验是什么? 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弱国对强国的战争。 (2)从战略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3)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4)从战争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有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2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2. 近代以来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

二)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作用:使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2、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作用:极大地调动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四步曲(1949——1990)

1、土地改革(1950——1952)

①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

①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1958——1960)

①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978——今天)

①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③结果: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校园招聘历年考试真题重点知识

(四)

2015江西银行春季招聘暂未启动,历年来看一般在

3、4月份左右开始。春招是秋招的补招相对而言招聘规模要小一些,但是要求和考试难度相对秋招要简单一些!所以想要考银行的小伙伴们可以早点备考!小编会更新更多2015江西银行春季招聘资讯,供备考考生参考!

21、调阅已入库的传票,应履行必要的手续,并登记查(阅)会计档案登记簿。

22、客户在营业机构办理储蓄存款时必须向工作人员出示身份证 等有效证件。

23、到期支取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时,存期内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

24、储蓄出纳错款属于责任事故,执行长款归公、短款自赔 的原则。

25、跨发现差错,应编制蓝字反方传票冲正。

26、储蓄机构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储蓄存款。

27、根据储户的意愿,储蓄机构办理定期储蓄存款时,可以同时为储户办理定期储蓄存款到期自动转存业务。http://jx.jinrongren.net/?wt.mc_id=tq10908

28、我国对储蓄存款实行保护和鼓励的政策。

29、储蓄机构可凭人民法院提供的判决书或裁定书,协助法院办理划款工作。 30、帐薄上的一切记载不得涂改、挖补、刀刮、皮擦和用药水销蚀。

31、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要落实专人管理,贯彻“证帐分管、证印分管”的原则。

32、严格加强电脑软件、数据文件的管理,实行使用、保管、维护三分开。

33、残缺人民币的处理包括残缺人民币的兑换和损伤币的挑剔两项。

34、内部人员调阅会计档案时,应由调阅人出具借条,并经 主管会计批准方可调阅。

35、计算机应每日打印出科目日结单、运行日志、日计表,以及冲帐、删帐、调整积数清单等数据信息文件。

36、编制会计凭证,要求内容真实、摘要简明、数字正确、字迹清楚、不得有任何涂改

第三篇:外国法制史重点

1、古代奴隶制法共同的特点:奴隶制法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法律。(1)各国的法均从习惯法开始,经过一个阶段才出现成文法,着重宣扬“君权神授思想”。(2)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极力维护奴隶主阶级对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的私有权。(3)体现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奴隶视为物件、权利的客体,公开规定自由民之间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以及法的规范中起初都保留一些原始公社的残余。

2、楔形文字法:是指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西亚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奴隶制法的总称。特点:(1)法律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一般均采用序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的表述方法。(2)法律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婚姻家庭法等各方面,反映了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3)大多是司法判例的汇编,并没有规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4)法律被描绘为遵从神意制定的,违反法律就会受到神的惩罚。

3、汉穆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左右,由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晚年颁布的,法典原文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留最为完整的一部奴隶制成文法典。其立法思想:(1)极力宣扬推行“君权神授”思想。(2)为了“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等。(3)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借神权保护王权,充分保护奴隶主对财产和奴隶的私有权。

4、古印度法的特征:(1)与宗教密不可分。(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3)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

5、摩奴法典: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该法典(12卷涉及刑法、民法、婚姻诉讼和审判制度)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6、罗马法律的分类:(1)公法与私法。(2)成文法与不成文法。(3)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4)市民法与长官法。(5)人法、物法、诉讼法。历史地位:(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在东罗马帝国境内一直适用,各“蛮族国家”对原罗马帝国的居民仍适用罗马法。(2)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期,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最先开始了对罗马法的研究,采用注释方法研究罗马法,称为“注释法学派”,为罗马法的复兴奠定了基础。14世纪以意大利法学家巴尔多鲁等为代表,又形成了研究罗马法中的“评论法学派”,使罗马法的研究与适用有了新的突破,被西欧许多国家所采用。法国是最早接受的国家之一,德国早在13世纪就已广泛采用,在西班牙也同样受到重视,就连英国也受到影响,吸收借鉴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制度和精神。(3)罗马法作为世界古代最为发达和完备的法律,不仅积极影响了中世纪许多国家,推进了西欧法制的发展进程,也对近代以来的法律与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近代以来私法的建设与统一具有卓越的贡献。

7、欧洲中世纪法律制度产生发展的主要线索:主要是自公元5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

17、18世纪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开端前欧洲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1)公元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和巩固时期,西欧封建制法律是罗马法同日耳曼法相融合的产物。公元13世纪后,地方习惯逐渐被编纂为成文法典。(2)从公元12世纪初开始,首先在意大利然后在法、德展开了对罗马法的研究和应用,史称罗马复兴。(3)教会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法律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规定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生活守则,而且在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以及土地所有权、婚姻、家庭、继承、犯罪与刑罚、诉讼等方面都有规定。发展为独立的法律体系,教会法院管辖的范围不断扩大。(4)公元11世纪前后,随着西地中海沿岸海上贸易的复兴和自治城市的出现,西欧商法也逐渐发展起来。中世纪后期,随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西欧各国法律开始走向统一。英国与西欧大陆各国不同,其法律发展变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就是西

1 方两大法系的由来。(5)公元12世纪开始,在欧洲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涌现出一批自治性的工商业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高度自治权,设立有市议会和法院,并创立了自治城市法。基本特征:(1)私法发达完善,立法形式灵活简便、独具特色。(2)是团体本位的、属人主义的、具体的、世俗的法律。(3)是封建性的、与神学密切联系的、具有相当完备体系的法律。

8、日耳曼法的基本特点:(1)团体本位的法律。(2)是属人主义的法律。(3)是具体的法律。(4)是注重形式、注重法律行为外部表现的法律。(5)是世俗的法律。

9、教皇国家制度: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早期基督教会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却仍然残存下来。其后,随着西欧封建化的加深,教会势力重新抬头。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为酬答教皇为其加冕,赠与教皇土地使之成立教皇国。此后,教会地位不断提高,其司法权也进一步扩大,教会法不仅适用于教徒,对世俗居民也具有强制性。在教会内部划分出不同权利的等级,形成森严的教阶制度。教阶一般分为教皇、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统称大教职,下设修士、修女等小教职。在教务方面按照级别逐级对下行使管理权。

10、罗马法复兴的进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在东罗马帝国境内一直适用,各“蛮族国家”对原罗马帝国的居民仍适用罗马法。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期,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公元1135年在意大利北部亚马菲城发现了优士丁尼《学说汇纂》的原稿抄本,引起了法学家研究罗马法的兴趣。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最先开始了对罗马法的研究,伊尔纳留斯等人采用注释方法研究罗马法,称为“注释法学派”,为罗马法的复兴奠定了基础。14世纪以意大利法学家巴尔多鲁等为代表,又形成了研究罗马法中的“评论法学派”,使罗马法的研究与适用有了新的突破,被西欧许多国家所采用。意义:(1)法国是最早接受罗马法的国家之一,并成为复兴罗马法的中心,使罗马法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扩展。(2)德国早在13世纪就已广泛采用罗马法,18世纪“潘德克顿”学派兴起,罗马法以更广泛的方式适用于德国。(3)在西班牙也同样受到重视,就连英国也受到影响,吸收借鉴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制度和精神。(4)罗马法作为世界古代最为发达和完备的法律,不仅积极影响了中世纪许多国家,推进了西欧法制的发展进程,也对近代以来的法律与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近代以来私法的建设与统一具有卓越的贡献。

11、拜占庭法的渊源及对斯拉夫人国家法律的影响:

12、民法法系的形成和发展:民法法系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法律成分,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法律体系。在罗马全盛时期,统治阶级以武力扩大其版图,强行适用罗马法,广大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也因罗马法的完备发达而自愿采用罗马法。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后,采取属人主义原则,使罗马法得以保存。公元9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相融合。12世纪后,经过改造和发展的罗马法成了欧洲的普通法,从而奠定了民法法系的基础。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产生,确立了民法法系的模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部民法典,它以罗马法为基础,成为当时最完整、最典范的法典,得到了广泛传播,其影响遍及欧亚、美洲许多国家。正是在法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一大法系-大陆法系即民法法系。

法国民法典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治地位的背景下制定的,它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肯定和维护了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用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和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的经济基础。1800年起,拿破仑领导了全面立法活动,他任命著名法学家为起草委员会委员,多次主持和出席有关会议,在其直接干预下,1803年2月5日-1804年3月15日,民法典全文陆续通过。1804年3月21日,拿破仑签署命令公布施行。基本特点:(1)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民法典。(2)贯彻了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3)保留了旧制度的若干残余。(4)注重实际效用,缺乏理论概括。(5)继承了罗马法传统。

13、1947年日本宪法的特点:(1)确立国民主权的原则,(2)确立了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责任内阁制,(3)扩大了国民基本权利和自由,(4)规定了“放弃战争”

2 的条款,体现和平原则。

14、拿破仑法典(即法国民法典)的特点:(1)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民法典。(2)贯彻了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3)保留了旧制度的若干残余。(4)注重实际效用,缺乏理论概括。(5)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历史地位:拿破仑法典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治地位的背景下制定的,它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肯定和维护了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用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和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部民法典,它以罗马法为基础,成为当时最完整、最典范的法典,得到了广泛传播。由于拿破仑对外征服和法国殖民势力的扩张,其影响遍及欧亚、美洲许多国家。正是在法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一大法系-大陆法系即民法法系。

15、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基本特点:(1)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在贯彻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方面已有所变化。①肯定了公民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限制的原则。②肯定了资本主义“契约自由”原则,并直接保护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对雇佣劳动的剥削。③在民事责任方面,确认了“过失责任”原则。(2)规定了法人制度。(3)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①对容克贵族的土地所有权及其他权利加以特别保护。②保留有中世纪家长制残余。③立法技术上讲究逻辑体系严密、概念科学、用语精确。历史地位:1900年德国民法典成为继1804年法国民法典后大陆法系的又一面旗帜,为20世纪以来众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主要范本,它确立的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结构及其以社会本位为基础的民法原则被广泛接受。它是资产阶级民法史上的一部重要法典,它的颁行对统一德国法制任用巨大,成为德国民法发展的基础。它以深厚的哲学底蕴、坚实的法学基础、严谨科学的法律结构、博大精深的法典化技术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16、商法典编纂以来商法的发展:法国1807年商法典是最早的一部资产阶级商法典,并为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提供了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商法典颁布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又有许多商事法律出现,诸如票据法、银行法、合伙法、海商法等等,使商法典只起到商法通则的作用。现代时期,商法的主要变化是(1)商人责任。1919年3月18日法律加强了商人责任,要求商人向商业局登记,并为第三人提供信息。(2)合伙公司。19世纪末以后出现这方面的大量立法。(3)合同和票据。增加了商业合同的类别。(4)破产法。经过1838年、1889年两次修订,商法中改变了严格的破产程序。

17、普通法系的形成和发展: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它是伴随着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而逐渐形成的。英国大约从17世纪开始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相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并在当地推行英国法。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英国法已深深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殖民地占统治地位的法律规范。到19世纪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时,普通法系也最终形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殖民地获得独立,但大都加入了英联邦,依然保留着殖民地时期的法律传统。普通法系非但没有解体,反而通过英联邦这条纽带得到进一步加强,英国法的许多新发展都可能对英联邦成员国产生重大影响。基本特点:(1)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受英国法的影响,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一般都分为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2)以日耳曼法为历史渊源。(3)法官对法律的发展举足轻重。(4)以归纳法为法律推理方法。(5)在法律体系上不严格划分公法与私法。

18、普通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1)普通法。(2)衡平法。(3)制定法。普通法和衡平法都是判例法,判例法为最主要的法律渊源。

19美国法与英国法的主要区别:(1)法律移植中的批判精神。美国对英国法的运用,以符合美国的国情为前提,对不适合国情的普通法规则不予适用。(2)立法和司法双轨制结构。(3)制定法的比重和任用较大。(4)制定法和判例法更具灵活性。(5)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

20、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度:美国宪法规定,国家管理形式是总统制的共和国,国家机关按“三权分立和制约与平衡”原则建立。由国会、总统、法院分别行使国家立法权、行政和司法权。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除立法权外,还有宣战、弹劾等权力。总统是政府首脑,又是国家

3 元首和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拥有指挥和监督联邦全部行政的大权,有官吏任免权、发布行政命令权、外交权、军事权、事实上的提案权、赦免权等。联邦法院法官实行终身制,法院审理案件时不受总统和国会的干涉。1803年,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对“马布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确立了由最高法院解释宪法以及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违宪的先例,从此掌握了司法审查权。

制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的立法享有批准权或否决权,联邦最高法院可利用司法审查权宣布其违宪而使之失效。总统有行政权,但任命部长、最高法院法官和缔结条约,必须经参议院2/3议员的同意;总统虽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但国会两院如各经2/3议员再次通过,即可推翻总统的否决,当然生效;总统如有违法失职行为,国会则可进行弹劾。联邦法院有司法权,司法独立,但联邦法院的法官须经总统任命,国会批准;国会还可以弹劾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

21、契约自由原则的确立与演变:15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人之间的口头契约日益增多。16世纪,出现了英美契约特有的对价制度,确立了契约自由原则。至19世纪,英国契约吸收了大陆法系契约的某些重要原则。进入20世纪后,契约自由原则受到极大的限制。法国民法典体现了契约自由原则,在法国民法典颁布后的民法发展中,传统的民法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契约自由原则受到限制,出现了新的契约形式。缔约人的自由意志开始受到国家和法律的约束,出现了“强制契约”、“定式契约”和“集体契约”等形式。

英美契约必须包括的要素:(1)必须具有缔结契约的能力,(2)必须由双方自愿达成协议,(3)必须具备有效的对价(对价原则①对价无须相等,②过去对价无效,③履行原有义务不能作为新诺言的对价,④平内尔原则,⑤不得自食其言原则),(4)标的和格式必须合法。

22、衡平法的特点:衡平即平等、公正。(1)现代意义上的衡平法仅指英美法渊源中独立于普通法的另一种形式的判例法,它通过大法官法院即衡平法院的审判活动,以衡平法官的“良心”和“正义”为基础发展起来。(2)衡平法的诉讼程序相当简便、灵活,以快速、经济、切实解决当事人的争端为宗旨。(3)衡平法只关注那些普通法调整不力的方面。(4)只有在普通法的救济方法不足以弥补当事人的损失时,衡平法的救济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衡平法与普通法的区别:(1)两种法律分别由不同的法院创立并加以实施,各自有不同的实施领域、诉讼程序和救济方法。(2)从实施领域看,普通法是全方位的,衡平法只关注那些普通法调整不力的方面。(3)从救济方法看,普通法以损害赔偿为主,衡平法则只有在普通法的救济方法不足以弥补当事人的损失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4)普通法是一种完整的法律制度,而衡平法却是一种“补偿性”的制度。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法制培训讲稿重点

小学法制培训简稿

为什么讲法治?程序正义,有法可依,明确标准,责任认定。更公平。

1.依法治国从学生抓起,将法律精神渗透进校园,所以要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学生身体发育较好,但心理不成熟,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需要引导教育。 2.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业道德,为人师表。

3.明确了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性质是教育、管理、保护责任,确立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划分原则是过错责任,细化了学校管理责任的范围,规定了处理校园伤害事故的方式,界定了学生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标准,提出了解决校园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的资金来源。

4.不要嫌麻烦,举一反三,可以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6.《义务教育法》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7.《教师法》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

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9.《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

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 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 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8.《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校园欺凌

2016年4月22日晚,有网友在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视频中,女生被掌掴32次,其间一直没有反抗。 体罚

9月22日,封面新闻(thecover.cn)记者经多方核实,证实事件于6天前发生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山塘小学。致学生左肾破裂,需手术摘除。学生陈某某离开座位,大声喧哗扰乱课堂,课教师杨某某上前制止,在制止过程中杨某某体罚学生,造成学生陈某某严重受伤。 及时沟通

2016年6月28日早上8:20,学校开始上课,此时教室里的座位是“回”字形。因为当天下午要举行毕业典礼,所以前一天,小吴和几名同学主动将座位摆成了这样。但是还有一天的课要上,老师讲课不方便,于是要求同学们复原。于是两位女同学帮他搬了桌子,但是小吴拒绝搬动椅子,可以看到,他的身体在过道上,并没有在桌子后面。

小吴抽泣起来,旁边两位女同学对他进行了安抚。此时老师也开始上课,可谁都没有想到,8:55分,小吴突然一拍桌子,站起来冲出了教室。就这样,全班同学和老师眼睁睁看着小吴翻过4楼的栏杆跳了下去。之后老师和同学开始冲出教室。

事情发生后,学校迅速拨打了

110、120,民警和医生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不幸的是,小吴最终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第五篇:中国法制史汉朝法制

第七章 汉朝法制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汉朝法制的基本内容,以及法律儒家化的内涵和意义。 本章教学要求:介绍汉朝的刑事、民事、行政法制、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 本章教学重点:汉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与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难点: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与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以及‚春秋决狱‛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立法活动与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

一、汉初的立法活动

1.‚约法三章‛和《九章律》

(1)‚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2)《九章律》:‚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参照秦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秦律六篇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

2.《傍章律》《越宫律》《朝律》 《傍章律》: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制度方面的法律 《越宫律》:廷尉张汤制定的宫庭警卫方面的法律 《朝律》:御史赵禹制定的朝贺制度的法律

吕后《二年律令》(张家山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

二、汉朝的主要法律形式

1.律: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基本法律

2.令:皇帝的命令,也叫诏或诏令,是根据特定事件和特定对象临时发布的,可变更或代替律的规定 3.科:针对某类事项而制定的单行法规 (1)‚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 (2)‚科谓事条‛,以具体的条例补充律令 4. 比:‚决事比‛,一种是比附援用典型案例作为依据,二是比附援用同类或相近的规定。

三、文景刑制改革 1.背景

--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即位后延续秦商鞅变法后的法律

--思想发生变化, 汉初奉行的‚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人类文明程度提高,肉刑过于残酷 --汉文帝仁厚贤明

文帝废肉刑改革——淳于意案(前167)——缇萦上书救父

景帝改革刑罚——文帝改革的不彻底‚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汉书·刑法志》) 2. 汉文帝的刑制改革

(1)取消黥、劓、刖刑

黥刑 改为 髡钳为城旦舂 劓刑 改为 笞三百 斩左趾 改为 笞五百 斩右趾 改为 弃市

(2)取消肉刑与徒刑并施制,取消无期徒刑

肉刑与徒刑并施改为髡、耐与徒刑并施如:完(耐)为城旦舂 3.汉景帝改革笞刑 (1)减轻笞刑

公元前156年 公元前144年 笞五百 改为 笞三百 改为 笞二百 笞三百 改为 笞二百 改为 笞一百 (2)制定《箠令》

--笞杖长5尺,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受刑部位--不得中途换人 4.意义与结果:

1.标志着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的过渡 2.中国古代刑制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转捩点 3.促进/引发法律的儒家化 4.肉刑没有彻底废除

四、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德主刑辅 1.从法家到黄老 (1)法家之问题 (2)黄老思想之兴盛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之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3)黄老之穷困

2.儒家思想的确立:大一统 (1)从贾谊到董仲舒

贾谊:年少有为,《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20岁汉文帝博士,33卒 (2)董仲舒之新儒家思想 《举贤良对策》:‚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德主刑辅:阴阳四时 阴阳比例 三纲五常 董仲舒‚天人三策‛: --天人感应,君权天授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春秋一统,任德任礼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汉武帝时期

--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真正创立汉代各项制度--完善郡县制--刺史制度--监察制度 1.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2.限制诸侯权力

(1)削弱诸侯王自置吏的权限 (2)降低诸侯国官员的地位 (3)削夺诸侯王的赋权

(4)严格限制诸侯王的行为:

阿党、附益、左官 《酎金律》: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的势力,增加酎金的数量,以《酎金律》惩罚诸侯酎金数量、成色不足的行为。

3.完善郡县制 《隋书·地理志》: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1)强化郡的权力设置(2)完善县的设置 (3)高一级政区:刺史部(州)

4.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京师的州长官:司隶校尉 其他州:刺史 --直隶御史大夫 --不得干预地方行政 刺史六条‛

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第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第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第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玩。 第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5.监察制度

(一)中央

西汉初年 御史大夫(监督丞相)

西汉武帝 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及邻近各郡、抓捕人犯 西汉末年 御史台

御史中丞:监督百官、纠察不法、考课百 官、荐举人才

(二)地方

西汉初年 丞相史:由丞相派出,监察数郡

西汉武帝 刺史:狱讼、盗贼、铸伪钱、徭役、吏治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主要刑罚原则

1. 刑事责任年龄(恤刑原则)

汉初,法律规定男子23岁就要登记服徭役,景帝二年改为20岁

汉宣帝元康四年:‚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人,它皆勿坐。‛ 2. 上请

贵族官僚犯罪,须上请皇帝/廷尉裁决。

凡上请,一般都会减免刑。

‚吏不满六百石,下至墨绶长、相,有罪先请。‛ 3.亲亲得相首匿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4.先自告除其罪

(1)谋反罪等除外

(2)一人犯数罪,只免自告之罪

二、刑罚 1.死刑

腰斩、弃市,‚殊死‛

2.肉刑

汉初:墨、劓、剕、宫、笞、割舌(诽谤骂詈)

文景改革之后:宫、斩右趾、笞

3.劳役刑:髡钳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

罚作:处轻罪犯以一年苦役

复作:经赦免解去‚钳赭衣‛的刑徒,又犯罪不再加刑,只需再为官府服劳役,满其本罪年月。 ‚顾山‛,即女子犯罪,定罪后释放回家,每月出钱三百,由官府雇人到山上砍伐木材,以代替女犯应服的劳役。 4.赎刑

5.禁锢:剥夺罪犯的为官资格

终身不得为官(家族和亲族)

汉文帝:‚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6.耻辱刑 7.具五刑

《汉书·刑法志》:‚当夷三族者,皆先鯨,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骂詈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8.夷三族

《汉书·刑法志》:‚其后(文帝),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 夷三族:腰斩

三族:父母、妻子、同产(夫族、母族、妻族) --张晏注:‚同父则为同产,不必同母也。‛ --离异可免

三、主要罪名

1.危害专制中央集权的犯罪:

(1)‚阿党附益‛罪:‚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即中央派到诸侯国的官员与诸侯结党;‚附益,言欲增益诸侯王也‛,朝中大臣与诸侯私下结交,‚阿媚王侯‛。

(2)左官罪:官吏与诸侯勾结对抗中央,‚舍天子而事诸侯为左官‛ (3)事国人过律罪:诸侯王每年役使吏民超过限额

(4)非正罪:诸侯非以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免为庶人) (5)僭越罪:诸侯、臣下‚逾制‛使用器用、服饰等 (6)出界罪:诸侯擅自出越其封国国界(《出界律》) (7)漏泄省中语罪:泄露朝廷机密事宜 2. 侵犯君主专制

(1)欺谩、诋欺、诬罔罪(2)非议诏书、毁先帝罪(3)怨望诽谤政治罪(4)左道罪:以左道蛊惑民众者,依律处死刑(5)废格诏书罪:官吏不执行皇帝诏令

3.侵犯皇帝尊严和安全

(1)不敬、大不敬罪:对皇帝轻蔑失礼(2)阑入宫门罪:无凭擅自进入宫门 ‚阑入殿门,弃市‛(3)失阑罪:守门官吏未及时发现或制止阑入者,‚犯者,免官‛

4.针对民众的罪名

(1)大逆无道罪(2)群饮罪(3)首匿罪:首匿,指主谋藏匿罪人(4)通行饮食罪:为起义者通情况、当向导、提供饮食(5)见知故纵罪:见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为故纵,依律与之同罪

第四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

1.‚官田‛ ‚私田‛ 2. 拾得遗失物:‚得遗物及放失六畜,持诣乡亭、县廷。大者公之,大物没入公家也;小者私之,小物自畀也。‛

(二)契约 1. 买卖契约:‚券书‛ 郑玄:‚今时市买,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 2. 债务契约:禁止高利贷 汉成帝:‚贷谷息过律,免。‛ 《二年律令·杂律》:‚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敢字贷钱财者,免之。‛

(三)经济制度

1.均输与平准 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

(1)均输:在大司农下设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

(2)平准:开委府于京师,以笼卖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牟利。 2.盐铁专营与算缗、告缗 《汉书·武帝纪》:‚(元狩四年)初算缗钱。‛ 颜师古:‚率缗钱二千而一算‛ 黄宗羲:‚汉之武帝,度支不足,至于买爵、贷假、榷酤、算缗、盐铁之事无所不举。‛ 茅盾:‚及至‘算缗钱’,一时商人破产者数十万户,蓬蓬勃勃的商业资本势力遂一蹶而不振。‛

由于大部分商人对征税并不合作,不久汉武帝又下令告缗,鼓励平民互相揭发偷税行为,以偷漏税款的一半作为赏赐。

(四)婚姻家庭制度

1.结婚的程序:遵循‚六礼‛ 2.结婚年龄:汉惠帝:‚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3.‚一妻多妾制‛实际中允许妻离婚 4.离婚‚七弃‛ ‚三不去‛ 继承制度

1.爵位继承:嫡长子继承,‚非子‛‚非正‛ 无继承权 2.财产继承:(1)诸子均分(2)遗嘱继承

3.收养制度 ‚初听中官得以养子为后,世袭封爵‛

第五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 中央 (1)皇帝

(2)廷尉:负责审理 ‚诏狱‛和地方上送的重大、疑难案件 (3)‚杂治‛:重大案件由丞相、御史大夫等会同审理 2. 地方

行政与司法合一

州牧:地方最高司法机关

郡守(下设决曹掾)和县令兼理司法

(二)诉讼审判制度 1. 起诉:‚告劾‛

‚其见知而故不举劾,各与同罪‛

限制:(1)严禁越级上告

(2)卑幼不得告尊长,否则为不孝罪

(3)严禁诬告:《二年律令》:‚诬告人以死罪,黥为城旦舂,它各反其罪。‛ 2. 逮捕

(1)对普通人犯罪,有人告发或官吏告劾,随时逮捕。 (2)对封建官僚的犯罪,如需逮捕,‚有罪先请‛ 3. 审判

(1)‚鞫狱‛:审理案件

得到口供三日后,再次讯问,为‚传复‛

(2)‚断狱‛:判决 (3)‚读鞫‛:宣读判决

(4)‚乞鞫‛:请求复审或上诉(以三月为限)

(5)执行:一般案件由郡县执行,郡有执行死刑权,‚秋冬行刑‛ 汉初‚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 章帝元和二年(85年)定律:‚每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 4. 录囚

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复核审录,以检查下级司法机构对案件的审判是否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

审判监督制度

--皇帝录囚(东汉明帝) --刺史录囚(西汉武帝,‚行部录囚徒‛) --郡守录囚

(三)春秋决狱

1.‚春秋决狱‛是指以儒家经典‚故事‛或‚微言大义‛作为处理特定法律案件、定罪量刑的指导原则的司法活动,也称‚经义决狱‛、‚春秋断狱‛、‚春秋折狱‛、‚春秋决事‛。

‚春秋决狱‛所处理的案件一般都是政治、司法中的疑难问题。 董仲舒首倡,作《春秋决狱》232事。 2.精神:‚原心定罪‛

《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盐铁论· 刑德》:‚《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故其治狱,时有出于律之外者。‛

3.春秋决狱的特点 --弥补成文法的不足 --注重行为人的主观动机 --法律与道德结合 --法律儒家化 --中华法系

(四)法律的儒家化

1.立法 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

2.司法 春秋决狱、秋冬行刑 录囚、疑狱奏谳

(五) 王莽改制--改货币--改官制--改军制--改地名--改度量衡 ‚制定则天下自平‛

‚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嗷嗷然,陷刑者众。后三年,莽知民怨,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买卖,勿拘以法。‛

(六)东汉法制 太尉:掌兵事司徒:掌民事司空:掌水土事 三公‚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

--加强刺史权力(扩大监察权,逐渐成为州长官) --罢州郡兵 --豪强士族形成 --霸、王之道杂用

--继承秦制,又为儒家化之改造 --道德、学问与政治权力结合为一体

上一篇: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下一篇:中国古代史测试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