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思考题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法制史思考题

对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及新闻自由的思考

对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

及新闻自由的思考

——读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

对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及新闻自由的思考

——读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

在遥远的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们已经开始自觉从事着不同方式的新闻传播活动。从上古时代充满神话色彩的结绳记事,到群雄逐鹿中原之时的烽火戏诸侯,再到历史步入大唐盛世,出现了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报纸和新闻评论。此后经过各朝各代漫长而曲折的变迁,中国历代最主流的新闻传播载体——报纸——于近代民族陷入生死存亡边缘之时,以革命先驱和舆论棋手的姿态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革命者力行救亡图存的主战场。然而,与新闻传播活动旺盛的生命力不相符的是,作为新闻传播行为和主体最重要的保障者和规范者,我国历史上相关新闻法律法规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一种沉闷而严酷的面貌,虽其中偶有波澜,但大多最终归于沉寂。

中国出现可称为新闻法制的完整的制度体系已经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那个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已经无法遏制的时期,作为资产阶级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肩负文化渗透重任的西方近代报业被大规模的引进封建统治下的中国。随着清政府一次次战争的惨败和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华外报的影响范围由最初的沿海口岸慢慢深入内地大中型城市甚至京畿重地。“偶肇兵端,难免不曲直是非,荧惑视听。”至19世纪末,外报已经在支离破碎的中华大地上织起了一张大网,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有限的新闻资源和社会舆论。在这巨大的外来冲击之下,日益凋敝的民族报业渴望谋求翻身,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进步国人和有识之士要求夺回自己的话语权,洋务运动培养起的的留洋人才带回了先进手段和技术,几方形成合力,于是短短几年间,在受侵略最深的香港、上海、广州等地,一大批国人自办的新型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外报的强大的控制下不断努力突围。

然而,不论是代表资产阶级侵略者利益的外报还是代表国民呼声的新型进步报刊,由先进生产力带来的近代报业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是根本对立的,根深蒂固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它所衍生的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绝对不会允许以平民作为传播对象的近代报业突破自己的统治界线。清王朝必须有所行

动,腐朽的政府敌视而谨慎的考量着局势,不断的调整着应对的策略。从“公车上书”为轰轰烈烈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开始,到1901年继清政府宣布“新政”后一批专门法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历史上首个新闻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进步报人与落后但负隅顽抗的封建王朝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斗争,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但不曾妥协。

这是中国报学史乃至新闻史上一页波澜壮阔的篇章,但也是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充满波折和坎坷的开始。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确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根本原则的新闻制度,三个月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公然破坏新闻制度,大行专制之道,并制造了大量新闻界惨案;此后历届北洋政府头子继续以种种手段打击和扭曲自由新闻体制,迫害报界人士和知识分子;国民党“以党治国”方针的提出开启了新闻统制的黑暗时期,名义上的自由被实质上的专制挤到一边,从此党国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历史时期内建立的所谓制度都是一些怎样的新闻制度。 根据清末《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国民的言论自由首先受法律限制,其次受皇权制约;创立报刊创办注册制的同时增设缴纳保证金制度;报刊内容上不得涉及皇族内部事务和外交内政,后来更收紧为不议论“政治机密”。

北洋政府《报纸条例》中,创办报纸的条件增加为必须有警察官署认可和巨额保证金两条,从制度和经济上打压了报业发展;规定了报纸和广播实质上的事前审查制度;滥用军法迫害新闻界。

国民政府《出版条例规定》中确立了严格的登记审核制度,对于不利于政府的报刊不予以批准发行;明确规定禁载内容,并建立了一系列惩罚办法;赋予非常法特殊地位,甚至可以无视宪法的规定,是政府统治“法西斯化”的突出表现。

不必一一列举。一言以蔽之,借自由之名,专制之实,是整个近代中国新闻法律制度的根本特点。反思个中原因,前面提到的掌权者的旧式封建专制思想是一个方面,而更深刻的原因可能还要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

早在19世纪初的传教士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就最先向国人引进了西方新闻自由的概念。随着中国殖民化进程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开始寻觅救亡图存的道路,“新闻自由”的口号对于有着几千年“报禁”、

“言禁”、“书禁”传统的封建王朝而言,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记重创,因而极大的振奋了他们的斗志和热情,纷纷化身报人,前赴后继的投身到以争夺话语权为手段与封建势力对抗的斗争中去,也许短暂性的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只流于表面,始终无法给予封建制度摧枯拉朽的打击,大多难逃被废除或破坏的命运。今天的我们赞扬先驱者的革命精神和为自由而献身的英雄气概,然而也必须正视,西方的自由主义制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而在各方面条件都截然不同的清末中国,一味的奉行“新闻自由”无非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从历史上看,西方自古有着自由主义的传统,上溯至古罗马时期,民众就会有意识的捍卫自己的表达权利不受侵犯,并将公开演讲和辩论视为极高的荣誉和能力。加之社会民族和宗教构成的相对多元化,使自中世纪以来无论来自教会或者政府的思想钳制都难以奏效。1644年诗人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自由”的理念,迅速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蒙昧主义的一面重要旗帜。美国1791年宪法第一条法案对于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明文规定更是使其成为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由此观之,“新闻自由”的概念在西方社会早已根深蒂固,与其说是一种思想,不如说是一种信念,有着最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将“新闻自由”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来说,实在是稳定统治和赢得民心的不二途径。再加上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胜利之后,西方主要大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都处于蓬勃的上升期,城市繁荣,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空前强烈,此时建立一套以“新闻自由”为核心的新闻制度,对于提高民众的积极性、活跃社会氛围、最终刺激生产力发展等等都有着正面的推动力。

反观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代言人无疑是知识分子,与其说他们是“先进”的,不如说是“激进”的。他们获得新思想的途径无外乎两种:出国留洋和接触西方著作。但西式教育和西式思想无法改变的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脱胎于封建士大夫阶层,血管里流淌的是“贵族的血液”,他们的自身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始终都是“贵族式的”,由此导致了他们一面渴望传播新知识新思想,试图以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国家岌岌可危的现状,另一方面,他们难以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面对“敌人”始终处于动摇和犹豫中。换言之,如果一个革命者的革命对象说到底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又会

有多少人愿意将革命进行到底?所以在关键时刻软弱妥协也是情理之中,如早期的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奕等人到后期成为保皇党领头人的康梁,都可算是这种“不彻底的革命者”。他们一味学习西方,不加甄别;未必看不懂国情,却心存侥幸;不触碰中心矛盾,试图转移重点;极易让步,极易满足。

除却领导者的不合格,近代中国也着实不具备建立以“新闻自由制度”的条件。首先,平民阶层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是最大的阻力。此时的中国一旦解除千百年来的“言禁”、交出政府对于社会舆论的控制权,占封建社会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面对突然出现的大量未经过滤的信息,丝毫没有分辨和抗干扰的能力,极易受影响而盲从,造成社会动荡,民心不稳。其次,与西方近代大众报纸已经成为报业主流不同,中国的报业自古以来都是政府官报“一言堂”的局面,民间报纸发展缓慢,且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从内容到资金都对官报极具依赖性,独立采写新闻的能力很差。简而言之,官报和私报处于完全失衡的竞争环境,拥有的资源和信息极端不对称,这种形势从根本上与开放新闻自由是违背的,如果以“新闻自由”为内核的新闻制度颁布实施,就意味着两种报纸必须开展竞争以争夺有限的受众市场和新闻资源,而私报失去了消息和资金来源,在竞争中毫无还手的余地,这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会越发严重。

归根结底,像政治书上说的一样,所有脱离了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选择都最终会被历史证明是荒谬的。近代的中国需要大换血,但首先要换的是根本的政治体制,而不是一面维持着腐朽的封建专制,一面大刀阔斧的改革着各项制度,还妄想能收到实效以曲线救国,委实愚蠢。试想,江山不保,民不聊生,千年基业即将沦为他人之手,却一人高呼要求拥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一人信誓旦旦承诺将以法律形式维护这一权利,于是双方言和,改革一路高歌猛进,未免都有些可笑了。这其中新闻制度只是一个缩影。

投射到今天的中国,一方面,随着民众话语意识和媒体自主意识的不断觉醒,“新闻自由”许多场合又被反复提及,越来越多来自民间和学界的声音发出了疑问:像我们这样一个兼具历史和现实双重重要地位的大国,翻边史书,居然自始至终没有一部专门的、健全的、科学的法律体系来规定新闻制度和维护新闻自由,这究竟是法律制定者的疏漏,还是干脆因为人民的权利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重视?更有愤青者,可能会以西方社会作为标尺,上纲上线到对政府对于媒体的绝对控

制权与媒体“喉舌论”的尴尬形象上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批理性的学者和新闻业务资深实践者审慎的提醒我们注意考量:今天的国内外环境和民众素质是否已经乐观到能够保证,一旦开放“观点的自由市场”,信息和新闻的传播会在合理有序的轨道中运行?国内的新闻学界和法律学界是否已经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新闻制度体系,既能充分维护个人和媒体自由表达的权利,又能保证主流舆论始终顺应政府的政治导向?毕竟,有着300多年“新闻自由”传统和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西方大国也从未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那我们不妨问自己一句,刚走过60多年历程的年轻的中国此刻所拥有的是成熟的条件和改革的魄力,抑或只是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

读史可以明智。面对今时今日种种观点的摩擦和碰撞,我们若在其中迷失,不如静心重看历史,也许能受到些许警示。

2011年10月5日

第二篇:档案法制与职业道德建设复习思考题

1、 档案法制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档案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3、 档案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 档案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 档案法制建设的任务有哪些?

6、 什么是档案法规体系?

7、 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8、 我国档案法规体系是如何组成的?

9、 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档案地方性法规和档案规章的关系是怎样的?

10、 档案法律、法规与档案工作方针、政策是什么关系?

11、 什么是档案法规汇编?、

12、 什么是档案立法?

13、 档案立法的原则是哪些?

14、 什么是档案立法程序?

15、 档案立法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16、 《档案法》关于档案的定义是什么?

17、 《档案法》所管辖档案的范围有哪些?

18、 档案工作包括哪些内容?其性质是什么?

19、 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20、 我国档案机构如何设置?

21、 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的具体职责分别有哪些?

22、 《档案法》对各种不同类别档案的管理做了哪些明确规定?

23、 什么是档案利用?档案利用手续主要有哪些?

24、 什么是档案的公布?档案公布形式有哪些?

25、 档案法律责任是什么?

26、 档案违法行为主要有哪些?

27、 对档案违法行为的处罚有哪几种类别?

28、 《档案法实施办法》与《档案法》有怎样的联系?

29、 《档案法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0、 为何要制定《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

31、 《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有哪些特点?

32、 《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3、 档案法规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4、 档案工作者如何依法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35、 档案行政执法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方式?

36、 档案行政执法的意义有哪些?

37、 档案行政执法的原则有哪些?

38、 档案行政执法包括哪些范围?

39、 档案行政执法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40、 档案行政执法按哪些主要程序进行?

41、 档案行政执法处罚的原则有哪些?

42、 档案行政执法处罚主要程序有哪些?

43、 档案行政许可的内容有哪些?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哪些原则,对档案行政管理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档案行政执法监督? 档案行政监督的必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简述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简述贯彻实施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义? 什么是档案行政复议?其特征有哪些方面? 档案行政复议的范围有哪些? 档案行政复议涉及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什么是档案行政诉讼?其特点有哪些? 档案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档案行政赔偿?其特征有哪些? 档案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方面? 简述档案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档案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档案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哪些? 简述档案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档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三篇:对加强法制工作的思考

按照省局提出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四个统一”,努力实现“三个到位”,建设“六个好”的要求。笔者认为法制工作应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创新办案机制,规范执法行为等做法,以扎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实现监管与执法的统一。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加强学习培训,是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提升办案质量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局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从两方面的学习予以解决:一是理论上的学习培训。认真组织干部参加各类法律考试、公务员初任培训、执法办案知识更新、办公一体化软件、政务写作、文秘知识等各类集中培训,积极支持干部参加学习教育,聘请相关的律师、法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认真学习外地工商部门的执法技巧和执法经验;二是实践上的学习培训。采取岗位轮换、上下轮岗、跟班学习等执法实践活动,增强办案人员的执法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定期举办案情分析会,对案件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执法人员在会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创新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规范内部执法秩序。分解执法职权。根据股(室)与所(分局)的职责,把每部法律规定的执法责任细化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严禁越权办案和互挖案源,切实加强执法证的管理,严禁无执法证件人员上岗执法。

二是规范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认真执行《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行政处罚案件查办制度》、《行政执法自检自查制度》等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严肃性,从严规范执法行为。

三是推行“阳光作业”。从立案、调查、处理、结案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采取层层把关的方式,从制度机制全面杜绝执法随意性,使案件经得起检查、复议、诉讼的考验。

四是规范各类办案文书,针对当前文书多且书写五花八门的现状,应统一规范文书、统一规范台帐、统一规范档案、统一规范印章。制作处罚内容的基本统一格式,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确认执法主体、确认执法资格、确认违法事实、确认处罚幅度及种类,从而形成上下统

一、左右协调的案件查处流程机制。

五是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对依法行政全程跟踪监督。在全面建立经济户口的基础上,及时录入市场巡查和处罚信息,对经济户口实行网络化动态管理。建立网上立案登记备查制,避免重复办案和交叉办案,对案件从立案、销案、调查到罚没物质的处理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三、强化案件核审,确保案件质量

一是配齐配强法制队伍,把一些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同志充实到法制机构中,基层工商所(分局)全面设立专(兼)法制员,明确法制员的工作职责,扩大法制员的权限,这样基层工商所(分局)法制员就承当了县局法制股的部分角色,承担了本所承办的限额以下案件的案件核审工作,从而推动执法监督的重心下移。

二是案件核审必须按程序进行,即通过基层法制员的初审、县局法制股的审核、县局分管领导审批,对一些大案要案、疑难杂案、罚没金额大的案件须通过案审委员会的集体审定。案件通过“四堂会审”,体现了对行政相对人权力的保护,规范了案件承办人自由裁量行为。

三是对一些过去没有接触过的违法行为和法律适用出现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涉及违法主体法律界定不明确的疑难杂案,有必要主动的咨询律师、政府的法制机构和法院,为依法办案提供司法保障,从而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

第四篇:中国法制史

单项

B “八议”中有“议宾”一项,指的是(前朝皇帝的后代)。 B “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 C 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

C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铜鼎)上。 C 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竹简)上。

D 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的封建法典是(晋律) D 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周公 )。 D 典卖法律关系制度化,始于(宋朝)。 F 《法经》共

(六)篇。作者是(李悝)。

F 法典体例在宋朝发生了变化,采用(刑统)作为法律形式。 G 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商鞅)。 H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杀)。

H 皇帝制度的理论化、神秘化,开始于(汉朝)。

H 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主导是(儒家思想) H 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黄老思想)。 H 汉武帝之后,法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 H 汉朝律典的代表是(九章律)。

H 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作(决事比)。 H 汉朝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叫做(科)。 H 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汉文帝)。

H 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见知故纵)。

H 汉律规定,女子犯罪量刑,可以不亲自服徒刑,每个月出钱三百以顾人,此刑罚叫做(女徒顾山)。

H 汉代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叫做(征辟)。 H 汉代致仕的年龄是(七十)。

H 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有“逾制”,即构成(僭越罪)。 H 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 H 汉代的起诉叫(告劾)。

H 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鞫狱)。 H 汉代对当事人进行判决叫(断狱)。

H 汉代经过审讯,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叫做(传复)。

H 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比) H 汉朝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同秦朝一样,叫做(廷尉)。

H 汉律规定,如果官吏不执行而且阻碍皇帝诏令,侵犯皇权,则定为(废格诏书罪)。 J 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魏律) J 将“法”改为“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 J 晋国公布成文法时遭到孔子的反对。 J 晋国的“常法”是(赵盾)制定的。

J “君权神授”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董仲舒)。 J 加役流作为死刑的减刑始于( 《贞观律》)。 K 《开皇律》规定的笞刑分(五 )等。 K 《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主要依据(《北齐律》 )。 L 《吕刑》的作者是(吕侯 )。

1 L 两汉的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的(约法三章)。 M “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 )定罪量刑的原则。 M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最早规定在(西周 )。 P 炮烙之刑出现于(商朝)。

Q 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具五刑 ) Q 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廷行事)

Q 秦朝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的法律形式是(式)。 Q 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廷行事)。

Q 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定杀。 Q 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是(具五刑。 Q 秦朝多对麻风病人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是(定杀)。

Q 秦朝有一种徒刑,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这种刑罚是(城旦)。 Q 秦朝的鬼薪适用于男犯,它的刑期为(三年)。 Q 秦朝有一种罪名,即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此罪叫作(以古非今罪)。 Q 秦律规定,禁止偷偷地移动田界的的标志,否则构成(盗徙封罪)。 Q 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廷尉)。

Q 秦律规定,宣判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秦朝叫做(乞鞫)。 S 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嫡长继承) S 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是(《汤誓》)。 S 商朝法律制度的的总称叫做(九刑)。 S 商朝初期王位继承实行(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 S 商纣王曾囚周文王于(羑里)。

S 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了夏桀的一条罪名,即(舍弃啬事)。

S 商汤灭夏之后,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告戒他的诸侯们,禁止(不有功于民)。 S 商朝有一种罪名相当于后世的诈伪、内乱、谋反等罪名,这个罪叫做(暂遇奸宄)。 S 商鞅入秦国变法改革,携带了李悝的(法经)。 S 隋朝以(刑部 )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 S 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三省六部)。

S 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醢)的刑罚。 S 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断例 )

S 宋朝将中央主管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申明) S 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断例)。

S 宋朝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对以后同类事件具有约束力,与敕、令并行,这种法 律形式叫做(指挥)。

S 宋朝中央官署可依就某项法令作解释,所作的解释叫做(申明)。 S 宋朝中央官署根据过去敕文或其他案卷所作出的决定,叫做(看祥)。

S 宋朝规定了一种法律,即在开封府诸县加重处罚犯罪,强化京畿地区的治安,这种法律叫做(重法地法)。 S 宋代初年出现了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是(红契)。

S 宋太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缓和阶级矛盾,取得民心,制定了旨在改革“五刑之苛”、减轻刑罚的(折 杖法)。

S 宋太祖统治后以宽恕死罪为借口,为了赦免死罪者的死刑,而用其它刑代替,推行(刺配之法)。

2 T 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典治吏) T 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资政新篇》)

T 唐宣宗时期,将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有关的令、格、式,编成《大中刑律统类》 。 T 唐律关于户籍、赋役、土地、婚姻方面的内容规定在《户婚》 律。 T 唐代官吏退休的年龄是(七十 )。

T 唐宣宗时期编成的《大中刑律统类》共(121 )门。 T 唐律中凡是不列入其他“分则”篇的犯罪,都归于(《杂律》 )。 T 唐朝全国设十个监察区,监察区的名称叫(道)。

T 《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名例律)。 T 《唐律疏议》的第十二篇的篇名为(断狱律)。 W 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春秋郑国的(子产) W 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启)。

W 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是(《法经》)。 W 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大明律》)

W “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X 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夏台)”。 X 先王发布的誓命,在西周称作(遗训 )。

X “刑名从商”是(荀子)总结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而总结的。 X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以(刑)命名。 X 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大辟)。 X 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圜土)

X 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杀) X 夏朝有五种刑罚,共(三千)条。

X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杀人不忌为(贼)”。 X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己恶而掠美为(昏)”。 X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贪以败官为(墨)”。 X 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赎刑)。 X 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叫做(甘誓),它也是夏朝的法律。 X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 X 西周的成文刑书是(九刑)。

X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是(周礼 )。 X 西周的判例叫(成 )。

X 西周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即(殷彝 )。 X 西周初期,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使之成为(法) X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 X 西周将故意称为(非眚 )。 X 西周将偶犯称为(非终 )。 X 西周将惯犯称为(惟终)。 X 西周将过失称为(眚 )。

X 西周时期,对公族施用的死刑方法为(绞 )。 X 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

X 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 X 西周的买卖契约叫(质剂 )。 X 西周的借贷契约叫(傅别 )。

3 X 西周的已经出现了买卖契约, 其中买卖人民马牛之类的东西用(质 )。 X 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 )。 X 西周的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 )。 X 西周将 结婚程序叫做(六礼 )。

X 西周法律规定,在几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弃妻子,叫作(三不去 )。 X 西周自后成王以后,王位继承开始实行(嫡长继承制 )。 X 西周时期,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叫做(士师 )。 X 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小司寇 )。 X 西周的民事诉讼叫做(讼)。 X 西周的刑事诉讼叫做(狱 )。 X 西周的民事诉讼书状叫(剂 )。

X 西周时期,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 )。

X 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束矢 )作为诉讼费。 X 西周法律规定, 刑事案件要缴纳(钧金 )作为诉讼费。

X 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其中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它礼物前去求婚,请求女家收下的程序是(纳采 ) 。 X 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其中男方纳采之后,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然后卜于祖庙,占其吉凶,卜得吉兆之后,再往下进行的程序是(问名 )。 X 狭义上的唐律,指(《唐律疏议》 )。 Y 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禅让制)。

Y “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最早作为(西周 )断案的依据。 Y 《永徽律疏》的篇目共(十二篇)。

Z 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清朝) Z 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夏朝)。

Z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劳动人民指定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Z 在天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资政新篇》 ) Z 在历史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

Z 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宫刑)。

Z 在西周,初了刑作为法律存在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规范作为法律存在,是(礼 )。 Z 在西周的“六礼”中,男家问名之后,已经卜得吉兆,男家仍以雁作为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的程序,被称做(纳吉 )。

Z 在西周的“六礼”中,纳吉之后,男家以玄纁(音勋,玄,黑色;纁,绛色)束帛(五匹为束),两张鹿皮作为聘礼送给女家,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这道程序叫做(纳徵)。

Z 在西周的“六礼”中,纳徵之后,男家择定吉日作为婚期,备礼往告女家,求其同意的程序是(请期 )。 Z 在西周的“六礼”中,新郎亲至女家迎娶的程序叫做(亲迎 )。 Z 在汉朝,如为农民起义通风报信、提供饮食,则构成(通行饮食罪)。 Z 在秦朝,多用于惩罚轻微犯罪官吏的刑罚是(谇)。 Z 在秦朝中央的三公中,掌管军事的是(太尉)。

Z 在唐朝遇重大案件,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三司推事)。 Z 在“十恶”中,将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称为(大不敬)。 Z 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这部法典是(法经)。 Z 战国时期楚国在悼王时任用(吴起)任令尹,实行变法。

Z 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

4 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Z 最早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思想的人是(孔子)。 Z 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开皇律》) Z 最早规定“封建五刑”的法典是(《开皇律》)

Z 最早确立封建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北齐律) Z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Z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总统制 )

Z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Z 《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Z 曾命吕侯作《吕刑》的是(周穆王)。 Z 周朝统治者吸取商场灭亡的教训,要求官吏勤于政务,不要饮酒,规定了一条罪名叫做(群饮罪。

Z 《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多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七出 )。 Z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 Z 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邓析)。 多选

C 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是(1井田制被破坏2王权旁落 3宗法制松弛 4法治取代礼治 )

F 《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1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2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3它对当时魏国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G 根据宋朝法律规定,典卖与一般卖的区别是(1典卖是活卖,一般卖是绝卖 2典卖可以收赎,一般卖不可以收赎3典价比卖价低得多) H 汉朝的三公分别是(1丞相2太尉3御史大夫)

H 汉律六十篇包括(1九章律2越宫律3朝律4傍章律)

M 明朝统治着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法律,如在明律中详列(1钞法2钱法 3盐法4茶法 )

M 明朝时期的会审制度包括(1秋审2朝审3热审)

Q 清政府司法权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是确立(1领事裁判权2会审公廨) Q 清朝统治者认为立宪有三大好处(1皇位永固2外患渐轻3内乱可弥) S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表现在(1八议入律 2官当入律3确立重罪十条4准五服以治罪) S 宋朝为加强对盗贼的处刑,所立的专门法规有(1盗贼重法2重法地法) S 商朝的肉刑有(1墨刑2劓刑3剕刑 4宫刑) S 商朝适用的死刑有(1戮 2炮烙3醢4脯)

S 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整顿户籍,设立连作法,防止隐匿坏人2奖励告奸3奖励农业生产4奖励军功)

T 唐朝的立法形式有(1律2令3格4式)

T 《唐律疏议》的结构包括(1律文2疏义3问答4注)

T 唐代吏部考试科举生的标准是(1体貌丰伟 2言词辨正3楷书遒美 4文理优秀 ) W 为晋律作注释的是(1张斐2杜预)

X 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1六礼2七去3三不去)

X 先秦时期的“三重选官法”在选拔官吏时,分别注重(1客士2军功 3通晓法律)

X 西周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的内容包括(1有所娶无所归,不去2与更三年丧,不去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

X 夏朝的法律有(1禹刑2甘誓)

5 X 西周中央司法机关有(1大司寇 2小司寇 3士师) Y 以下属于汉朝的罪名是(1通行饮食罪2见知故纵罪)

Y 以下属于秦朝的作刑(徒刑)的是(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如司寇4罚作、复作)

Y 以下是太平天国时期制定的法律内容有(1龙凤和挥2保举制度 3国库制度4保升奏贬制度 )

Y “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1杀人者死 2伤人抵罪3盗抵罪) Y 以下属于隋朝颁布的法典有(1开皇律 2大业律)

Z 中国法制史上出现的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有(1《大唐六典》2《大明会典》3《清会典》)

G 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公正、不偏不倚、限制、强制 )。 夏朝的监狱叫(圜土、夏台、均台 )。

“昏、墨、贼,杀”中的罪名是(昏、墨、贼 )。

据东汉郑玄记述,夏刑除墨外,还有(大辟、膑、宫、劓 )。 夏朝的法律规范包括(禹刑、甘誓 )。

夏朝的法律规范的内容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礼、原始社会的战争命令、原始社会的苗族习惯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夏朝全国共分为九个地区、夏朝中央有职事官六卿、圜土和夏台都是夏朝监狱的名称)。

夏朝法律制度包括(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昏、墨、贼,杀、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在我国古代作为法律名称适用的的术语有(刑、命、诏、典)。

夏朝的法律具有以下特点,即(夏朝法律体现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意志,不再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夏朝法律非常残酷、夏朝法律维护奴隶主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夏朝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商朝的立法主要有(《汤刑》、《汤誓》、《汤诰》)。 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有(戮、炮格、醢、脯)。

奴隶制五刑包括以下的(墨刑、劓刑、刖刑、宫刑 )。 商朝的罪名主要有(不吉不迪、暂遇奸宄、不从誓言 )。 商朝的监狱称作圜土、牖里、囹圄。

西周的中央除三公外,还有众多官吏,组成(卿事寮、太史寮 )。 西周的政权机构根据其地位的重要与否,分为(内服、外服 )。

以下关于西周的礼与刑的说法正确的是(礼和刑共同构成西周的法、西周的礼与刑相比,居于主导地位、西周的礼不能脱离刑二而发挥职能作用、西周的法要通过礼和刑的相互作用完成阶级统治 )。

西周立法指导思想较商朝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殷商单凭“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念,不可能永保王朝的长治久安、西周统治者将天命和自身的德性融为一体以取得民心 )。 西周的主要立法有(《吕刑》《九刑》 )。

以下属于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誓、礼、遗训、殷彝 )。 以下属于西周时期定罪量刑原则的有(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 )。 “耄悼之年有最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 “ 悼” 分别指(7岁以下、80、90岁以上 )。 西周区分眚和非眚,就是区分(过失、故意 )。 西周区分非终和惟终,就是区分(偶犯、惯犯 )。 西周已经开始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别,这体现在定罪量刑的原则上就是(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慎侧浅深质量以别之、罪疑从赦 )。

6 “刑罚世轻世重”的具体含义是指(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 西周处死一般平民的方法有(腰斩、弃市、磔 )。

西周对判处拘役刑的,根据罪过轻重,在司空监视下分别服劳役(一年、九个月、七个月、五个月)。

以下是西周的罪名的有(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群饮醉 )。 西周缔结婚姻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不娶同姓、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西周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的目的是(防止近亲结婚、附远厚别 )。 西周“三不去”的内容包括(无家可归的、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前贫贱后富贵的 )。 西周贵族男子可以有各种妻妾,天子有(后、夫人、世妇、嫔 )。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上的六礼包括以下的(纳采、纳吉、亲迎)。 西周的“七去”包括以下的(无子、盗窃、妒忌、恶疾)。 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傅别、质剂)。 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的有(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 西周的地方司法机关有(乡士、遂士 )。

“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除了辞听和色听外,还包括有(气听、耳听、目听 )。 西周规定的上诉期限根据远近划分,出了一年外,还有(一旬、二旬、三旬、三月 )。 西周的中央政府设有一大批官吏,组成(卿事寮、太史寮 )。 西周的监狱叫做(圜土、囹圄 )。

以下属于西周罪名的是(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寇攘与杀人于货罪、群饮罪 )。 西周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义刑义杀、明德慎罚 )。 西周礼治的核心是(亲亲、尊尊 )。

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仆区法、茆门之法。

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重其轻者”。

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郑国两次公布法律,公布者分别是子产、邓析。 春秋时期基本特点是(井田制被迫坏、王权旁落、宗法制松弛、法治取代礼治礼不下庶人)。 晋国公布成文法的人是(赵鞅、荀寅),他们把刑书铸在鼎上。

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的理由是(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春秋时期当郑国和晋国分别公布成文法时,坚决反对的人有(孔子、叔向)。

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实行改革的内容包括(“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善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民、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制定了(“初租禾”、“止从死”)。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要制定成文法、要公布成文法)。

《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它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整顿户籍,设立连作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AB CD 商鞅在秦国的第二次变法内容有(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制、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国家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 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包括(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 )。

7 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法网严密、严刑重罚 )。 《睡虎地秦墓竹简》经后人整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法律答问、廷行事 )。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先秦时期的“三重选官法”,在选拔官吏时,分别注重(客士、军功、法律)。 秦朝分别将故意和过失称为(端、不端)。

以下属于秦朝定罪量刑原则的有(责任年龄、数罪并罚、共犯加重、诬告反坐)。 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城旦、鬼薪、司寇、罚作)。

在秦朝的下列徒刑中,适用于女犯的有(舂、白粲、作如司寇)。 在秦朝的下列徒刑中,适用于男犯的有(城旦、作如司寇)。

秦朝按照是否在审理时刑讯逼供,将审判结果划分为三等,分别是(上、下、败)。 “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杀人者死、伤人抵罪、盗抵罪)。

《九章律》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 )。 汉律六十篇包括(《九章律》、《朝律》、《傍律》、《越宫律》)。 汉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 )。 汉朝官吏的选拔途径包括以下的(从开国功臣中选拔、通过中央的“太学”培养、征辟、察举。 汉代的征辟分为(征召、辟举)。

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亲亲得相首匿、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

汉朝定罪量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规定,一定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隐匿犯罪,但两种罪除外,这两种分别是(谋反、大逆)。

汉代的书面遗嘱叫做(先令书、遗令)。

10.以下关于汉朝财产继承的说法正确的有(出现诸子均分财产的情况、出现遗嘱继承、庶子有财产继承权、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

汉武帝时国家运用行政干预市场,调剂物件的两项措施是(均输、平准 )。

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有(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商人购买土地、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政府做官、颁布“告缗令”,奖励人们告发不纳税的商人 )。

以下关于汉代诉讼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儿子不准告父亲,媳妇不准告公婆,奴婢不准告主人、年未满十岁劾

在押犯告人,司法机关不受理、对普通犯罪,有人告发或被官吏告劾,随时予以逮捕、封建贵族官僚如果犯罪,需要逮捕,要先请 )。

“春秋决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罚、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 汉代地方监察机关有(司隶校尉、州刺史 )。

唐朝从积极方面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形式有令、格、式。 唐朝中央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唐律规定承审官如与当事人有亲属、师生、仇隙关系者,须回避。 唐朝财政立法主要有两税法、租庸调法。 唐朝监察机关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隋朝的主要立法有(新律、开皇律、大业律、开皇令 唐律把盗罪分为(窃盗、强盗)。

唐律除了规定八议特权以外,还规定了(请、减、赎、官当)免官等法律特权。 唐律规定物权取得条件有(买卖、继承、埋藏物的发现、孳息物的取得)。 唐朝规定告诉的形式有(自诉、越诉、直诉、亲属代诉)。

8 宋朝的法律形式除了赦、令、格、式外,还有(看详、断例、指挥、申明)。 宋朝立法的主要特点是(编敕、以敕代律)。

S 宋朝为了加重对“盗贼”的处刑,先后实行了(1“重法地”法2“盗贼重法”)。

G 根据宋朝法律规定,典卖与一般卖的区别有(1典卖是活卖,一般卖是绝卖 2典卖可以收赎,一般卖不可以收赎3典价比卖价低得多 )。

S 宋朝初年,意在减轻刑罚而收刑平政盛之功,制定了(1折杖法2刺配之法 )。 名词解释

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规定了五刑,共三千条。

甘誓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规定了“威侮五刑,怠弃三正”。

圜土圜土是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 因其在地下挖成圆形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土墙而得名。 汤刑是商朝刑法的总称。并非商汤时所作,而是因“乱政”而作,所谓“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其内容已不可考,据《竹书纪年》记载“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此次修订使汤刑更趋完备。

炮烙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碳加热另有罪者行其上。 醢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即把犯罪者捣成肉酱。 脯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即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劓殄是商朝的死刑方法,将犯罪者和其亲属和后代都杀掉,即后世的族诛。

墨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也叫作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 墨刑,在四种肉刑中是最轻的。

劓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就是割鼻子的刑罚。甲骨文中有劓刑的象形字。劓刑比墨刑重一等。

剕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也叫作刖刑。即断足的刑罚。 剕刑比劓刑重一等。

宫刑。奴隶制五刑的一种,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宫刑最初适用于淫乱行为,所以也叫作淫刑。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继承制度,指的是兄长死后,其王位由弟弟继承。 父死子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继承制度。指的是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所谓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它是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正妻生的长子。 周礼周初,周公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以加强统治奴隶的力量,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而成的法定的典章制度。

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明德慎罚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德治,也就是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

期在人们头脑中构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义刑义杀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即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法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刑罚世轻世重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即“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重典,刑乱国用重典”。意思是说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

坐嘉石西周的刑罚,指对于有罪过但尚不够判处徒刑的人,要给他们戴上刑具,强迫他们在官府门外左侧的嘉石旁坐一定的时间反省自己的罪过,然后把刑具去掉,由司空监督他们服一定期限的劳役。

9 田里不鬻西周初期土地所有权的一种制度,即诸侯和辰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 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竹简有两种,长的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短的叫剂,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品。 傅别西周时期出现的借贷契约。在一片简牍上只写一分借贷的内容,然后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牍上的字为半文。

六礼西周缔结婚姻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七去又称“七去”、“七弃”。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包括无;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西周法律规定,如果出现三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弃妻子。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大司寇西周的全国最高司法机关。辅佐周王“掌建邦之三典”。

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物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囹圄西周监狱的名称。囹圄不仅负责关押各类犯罪分子,而且承担者教化的职责。 《九刑》《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吕刑》《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命令司寇吕侯所制定的有关刑法和赎刑的规定。 遗训遗训是西周的法律形式之一,指由先王发布的誓命,其中也包括长期以来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某些习惯。

殷彝殷彝是西周的法律形式之一,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王朝统治的那些内容。

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是周礼的特点之一。一方面是说作为统治阶级特权的“礼遇”,庶人百姓不得享有或无从享有;另一方面是说作为禁忌用的“礼”,无论是贵族与平民、百姓,一律具有约束力,如违礼则入于刑。 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是周礼的特点之一。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受处罚,但重罪除外。 小宗五世则迁小宗五世则迁是宗法制的原则,即只允许小宗祭祀四世内的高祖,一旦满五宗,就要将远祖的神位迁入祧庙。 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贵族。公元前543年他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它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人。 邓析是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他把刑法条文写在竹简上,被当时的执政杀害。 铸刑书于鼎,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事件,郑国贵族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竹刑,系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邓析所作。 李悝,战国时期魏文侯。力主变法改革,提倡法治,在总结各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 《法经》,系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所作。共六篇,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

商鞅,战国时期任秦国的宰相,主持变法,改“法”为“律”。

仆区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关于严禁和搜捕努力逃亡的法律。

茆门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规定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被庐之法,春秋时期晋国制定有关管理官吏的法律,因在“被庐”这个地方制定,所以取名“被庐之法”。 填空

A 按宗法等级实行的奠定了奴隶制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

B “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除犯 进一步完善,此后历代相沿,直至《大清律例》。 C 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C 。

C 春秋时期邓析作

C 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

10 C 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C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

D 《大清民律草案》的后两编由理学馆制定,名称分别是亲属和 F F 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再到 F 。

F 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称之为“贼”。 F 《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 G 公元前216年秦朝颁布了“

G 官当是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刑和刑的刑罚。 H H 汉朝有一种定罪量刑的原则 ,即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互相隐匿犯罪,即所谓的。 H H 汉初至文景时期,汉朝的统治思想以为主,辅以法家思想。

H 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与秦民约法三章:“”。

H 汉代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的官吏在……向中央举荐的制度叫做H 汉文帝刑制改革的方案包括:当劓者,笞三百。

H 汉朝为了惩罚诸侯在酎祭时所献贡金不合标准,特制定了《。 J J 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的法典是开皇律。

K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组织方面具体化的表现是实行“”原则。 K 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认为“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K 《开皇律》确定了封建制五刑,即 。 L L 礼制的原则是。

L 两汉时期,公侯及其嗣字和官吏三石但以上者在法律上皆享有有罪“ 的特权。 Q 清末修订法律,确定了“ ,”的修律方针。

Q 秦始皇为了加强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发动了“”事件。 Q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统治思想的基础。

Q 秦朝提出“法令由一统”,意思是说,全国不仅施行统一的法律,而且最高立法权属于。 Q 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后人评价“秦法繁于,而网密于” Q 秦王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同时,也首次建立了

Q 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取消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了。 Q 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Q 秦朝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Q 秦朝对逃避徭役要处给以一定的处罚。秦律规定,如果营服徭役并已得到通知而没有去报告,定罪为 Q 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为

Q 秦朝司法机关审讯后,作出判决,要向当事人宣读判决书,叫做

Q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外,均可互相…… S S 《说文解字》:“灋,刑也,,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S 《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S “商有乱政,而作”

S 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

S 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 S 商朝将罪犯者杀死后晒成肉干的刑罚是

S 商朝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的刑罚叫做劓殄,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S 商朝将人割掉鼻子的刑罚是

11 S 商朝已有文字记载,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称之为甲骨文。 S 商朝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S 商王掌握商朝的最高司法权,他利用假借天意断案。

S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嫡长继承制 S 所谓嫡长继承制概括而言,就是“” S 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

S 隋唐时期官吏的来源有多种途径,但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S “十恶”之首是。

S 宋朝把日积月累的单行敕令,加以分类整理,删去重复矛盾之处,然后…...,就是所谓的“编敕”。 S 宋朝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S 宋仁宗嘉祐中期,加重处罚犯罪,开始实行“

T 太平天国早期的一部革命性纲领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T 太平天国早期纲领性文件是《

T 唐初立法指导思想是礼刑并用、法令简约、宽仁慎罚。

T 唐高祖武德四年,政局趋于稳定,根据唐初的社会情况,制定自己的法典,于武德七年完成,称为 T 唐高宗时期最大的立法成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注解,并经皇帝批准,颁行天下的封建法典的代表唐律疏议。

T 唐玄宗开元时期由李林甫主持编定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T 唐宣宗时编的一部大中刑律统类,把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律的传统体系。 T 唐朝法律的基本形式有四种。

T 唐代的致仕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70岁。 T 唐律规定亲属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称

T 唐律规定了原则,发展了汉律关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T 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本国法律处断;异类相犯,依唐律处断。 T 唐代官吏犯赃罪据《职制律》规定按犯罪情节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 T 唐《户婚律》规定,夫妻之间情义断绝为“,必须强制离婚。 X 《夏书》曰:” X 夏朝第一个帝王是 X 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X 西周的王位继承也经过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最后确立了 X 夏商的监狱统称为圜土

X 西周的“九刑” 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四刑。 X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和 X 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

X 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 X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 X 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

X 西周法律规定,婚姻的缔结要经过六道程序,即“”。 X 西周法律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 X 西周的“三不去”指“。 X 西周在中央设

X 西周把刑事诉讼叫做,把民事诉讼叫做X 西周的国家机构根据其地位的重要与否,分为内服和外服。

X 西周最高统治者是,他掌握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 X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是

W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12 Y 原始社会经历了

Y 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Y “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 Y 《永徽律疏》云:“德礼为政教之。 Z 《左传·昭公六年》:“商有乱政,而作。 Z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Z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Z 《正韵》:”

Z 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 Z 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即所谓的“溥天之下,;率土之滨,。” Z 中央政府除了三公外,还有众多官吏,组成“

Z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运用法家选拔官吏的思想,提出“三重选官法”。 Z 在三公中,最高监察,监察百官的是。

Z 在中国历史上,以刑律为主,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的法规,叫作“刑律统类”或“刑统”。 问答

1《甘誓》的发布及其主要内容。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陕西省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其中规定了:(1)“有扈氏威侮五刑,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罚。”夏启向他的臣民宣告有扈氏的罪行,有扈氏不学习黄帝、尧、舜、禹四世的 德行与政绩,不走正道,逆天而行,引起天怒人怨,因此上天要灭绝他,夏启奉上天的意志对他进行讨伐。(2)“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意思是说,在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左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好好从右边攻杀的人,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驾驭战车的兵士,如果不好好驾驭战马,你们就是不奉行命令。在先祖的神位前赏赐那些奉行命令的,在社神面前惩罚那些不奉行命令的。 2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有:(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已无从查证。据后人追述,夏朝已经有了“五刑”,共三千条。 (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一条罪名。(3)“昏、墨、贼,杀”。 其中的昏、墨、贼是夏朝的三个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夏朝已经有了赎刑。当时用青铜来赎罪。 3夏朝的监狱。夏朝已建立囚禁罪犯的监狱。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圜者,圆也”,“圜土”,是监狱的形象称呼,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是在地上用土筑成圆形的 土墙。夏朝在都城阳翟“均台”(今河南禹县)这个地方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相传夏桀曾把商汤“囚之夏台”。均台也叫夏台。所以后来“均台”和“夏台”都成为夏朝监狱的代称。

4夏朝法律的特点。第一,法律作为阶级社会的统治工具,与原始社会的习惯不同,法律不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在政权中占统治地位的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意志。第二,作为最高统治者夏王的命令,代表着整个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第三,阶级社会法律的权威,建立在残酷的刑罚基础上。史料记载,夏朝有五刑,共三千条。第四,夏朝的法律确认和维护奴隶主的权利,规定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奴隶主与奴隶和平民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夏王是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命令即是法律。并且因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法律规定他们可以用钱赎罪。第五,夏朝的法律不再像原始社会的习惯那样,靠社会舆论来维持,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用暴力手段强迫人们必须遵守。

13 5商朝的主要立法。(1)《汤刑》《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时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它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述他的祖先而以汤来命名。汤刑的内容亦不可考。但可知,它是因乱政而作,主要是关于如何镇压奴隶和平民反抗的规定。(2)《汤誓》《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 (3)《汤诰》在《汤诰》里,商汤将夏王的罪恶和商朝的政治纲领宣告给老百姓。 6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刖、宫和大辟。(1)墨刑。也叫作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 墨刑,在四种肉刑中是最轻的。(2)劓刑。 劓刑就是割鼻子的刑罚。甲骨文中有劓刑的象形字。劓刑比墨刑重一等。(3)剕刑。也叫作刖刑。即断足的刑罚。 剕刑比劓刑重一等。(4)宫刑。即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宫刑最初适用于淫乱行为,所以也叫作淫刑。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5)大辟。即死刑。死刑的适用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斩、戮 、炮铬、醢 、脯、劓殄。

7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主要有哪些?商朝处决死刑的方法很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1)戮。 就是活着刑辱示众,然后再斩杀。(2)炮烙。 就是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加热,令有罪者行其上,很快就会坠入炭中烧死。(3)醢 。也叫“菹醢”。即把犯罪者捣成肉酱。 (4)脯。 即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5)劓殄。即刑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8商朝的监狱。商朝的监狱名称分别是:(1)圜土(2)羑里,羑里是一个地名,在今河南汤阴县。 “纣囚西伯(即周文王)羑里。”(3)囹圄也是商朝监狱名称。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1)义刑义杀,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2)明德慎罚,这一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9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 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这表明西周统治者重视犯罪主体的意识能力,并据此考虑用刑问题。(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始区分犯罪者主观形态的差别,灵活地运用刑罚手段。(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断狱时,首先要考虑犯罪者的罪行严重程序,谨慎测度罪犯的动机,以此区别量刑的轻重。西周统治者将犯罪主观动机与对社会危害性结合起来考虑。(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或赦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5)刑罚世轻世重:即所谓的:“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意思是说,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其适用须有节度,不能一味的使用重刑手段。 10西周如何规定徒刑的适用的?西周法律规定,处以徒刑的罪犯不带冠饰,以区别正常人。他们要在圜土从事三年、二年或一年不同刑期的生产劳动,能改者期满释放。如果不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企图越狱潜逃的,要从重处以死刑。

西周对贵族和平民施以死刑的方式有何不同?西周死刑条目有二百条之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公族施用的;一是对没有爵位的奴隶主和平民施用的。两者处刑的方法不同。公族是掌握政权的奴隶主阶级的上层,他们如果犯罪处死,只用绞,也叫磬,以全其尸。又规定公族犯死罪,要在远郊隐蔽的地方处决。这样,能够保全奴隶主贵族的脸面。对于无爵位的奴隶主和一般平民犯罪处死,方法很多,有斩(腰斩)、弃市(杀之于市,与众弃之)、轘(音环)(车裂,使头与四肢各部位分裂)、磔(剖断肢体)、膊(去衣磔之)、焚(用火烧死)

14 等。对平民处死的方法非常残酷,而且在人多的市朝执行,以杀一儆百。

西周法律如何处理拾得遗失物?西周法律规定:凡拾得遗失的财物。奴婢、家禽家畜,都要送到外朝交给朝士,公开招领,10日后无人认领者,贵重的大物件以及7岁以上的奴婢,由政府收为公有。小的物件以及7岁以下的奴婢归拾得人所有。

11简述西周的“六礼”。六礼是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 亲迎。(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然后去占卜。(3)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男家仍以大雁作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4)纳徵后来也叫纳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12简述西周“三不去”。这是古代对丈夫休弃妻子的三种限制,即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妻子。“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先贫贱后富贵,不去。”也叫“三不出”。

13简述西周的司法机关。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有:(1)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2)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3)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西周的地方司法机关有:(4)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5)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15试述西周的诉讼制度。(1)诉讼,西周时期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有了区别。民事诉讼用“讼”表示,“以两造禁民讼”;刑事诉讼用“狱”表示,“以两剂禁民狱”。(2)起诉,可以口头起诉,也可以书面起诉。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起诉是要交纳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被认定败诉。民事诉讼交纳“束矢”;刑事诉讼交纳“钧金”。(3)审理,西周规定两造(当事人)具备才能审理,但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所谓“五听”,是指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法,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的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尝试,虽然时形而上学的,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判决,要有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办案成例,可以作为断案的参考。(5)上诉,当事人不服,允许上诉。西周法律规定了不同的上诉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个月和一年。

16西周的法律形式包括哪些?(1)誓 ,即誓词,多位周王或诸侯于战前对臣下发布的军令。在以誓作为形式的王命中,被讨伐之罪,即成为刑法的罪名;被宣布的处罚,便成为刑罚的种类和惩罚的手段。(2)诰,即统治者关于施政的训令。(3) 命,是周王针对具体事务临时向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4)礼,礼涉及范围广泛,不仅有政治、经济、军事,也同时有法律、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故法律成为周礼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5)遗训 ,是指由先王发布的誓命,其中也包括长期以来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某些习惯。(6)殷彝,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 西周的立法概况。(1)制定成文刑书——《九刑》《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西周的《九刑》实际上指西周成文刑书共分为9篇。(2)吕侯制《吕刑》 《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吕侯奉王命所制。所谓“吕命穆王,训夏赎刑”。《吕刑》是根据夏朝赎刑制度,针对西周时期的“疑罪”而规定的赎刑之法。

17西周的民事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 所有权制度。西周奴隶制所有权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和奴隶,所以法律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对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A、土地所有权制度, 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侯和臣属,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田里不鬻”。 事实说明,周王对全国土地有最高所有权。

15 西周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荒地的开垦,各封国实力的增长,宗法纽带的松弛,私有土地开始出现。土地国有制和“田里不鬻”的局面已经被冲破。B、其他所有权,西周土地以外,奴隶和牛马也是奴隶主的重要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买卖、赠予,或用以赔偿,抵债和继承。C、关于拾得遗失物处理,西周规定,凡拾得遗失的财物。奴婢、家禽家畜,都要送到外朝交给朝士,公开招领,10日后无人认领者,贵重的大物件以及7岁以上的奴婢,由政府收为公有。小的物件以及7岁以下的奴婢归拾得人所有。(2)契约关系,西周时,契约关系有所发展。常见的有买卖契约、租赁契约和借债契约等。 A、买卖契约,西周的买卖契约叫做质剂。所谓质就是长卷,用来买卖奴隶和马牛;所谓剂就是短卷,用来买卖兵器珍异之物。在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土地买卖关系。B、债务契约,西周的债务契约叫做傅别,就是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傅,即把债的标的及权利义务等书之于契券;别,即在简札中间书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札上的字为半文。C、租赁契约,在西周晚期已存在以土地作为标的租赁关系,出现了租赁契约。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租金,是租赁关系成立的条件,而这种关系已为西周政府所承认。D、损害赔偿,西周民事法律,严格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所有权,同时也说明土地和奴隶都可以用于损害赔偿。 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争论。(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

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18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19《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 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阶级本质是: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 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法经》的阶级本质。(1)《法经》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2)维护君主制制度。(3)维护封建等级制。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1)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2)奖励告奸;(3)奖励农业生产;(4)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1)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 (2)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3)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统一度量衡制度。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使得秦国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16

第五篇:对强化审计法制工作的思考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审计法制工作是坚持依法审计的保证,是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法制意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执法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工作中应把加强审计法制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推进“人、法、技”建设,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一、提高法制意识,强化审计法制基础建设

年来,我国审计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已成为大多数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但仍有部分审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注重审计专业知识,忽视法律知识。因而,要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强化法制基础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专职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法制人员,以落实审计法制工作,检查督促依法审计情况。要求法制人员业务素质高,知识全面,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具有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加强审计法制制度建设,推进法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法制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法制机构职责、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质量岗位责任制、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执法追究制、审计执法检查等法制工作规范,使法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促进法制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审计法制监督

开展审计法制工作要与开展审计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审计法制工作服务审计整体,把法制工作的重点放在当前审计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找准位置,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使法制工作深入到每个业务机构,落实到每个审计环节。第一,坚持制约监督。法制机构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把关者,因而必须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把住审计工作的这一生命线。对不依法审计,不执行审计准则、规范的行为,坚决要求整改,决不姑息迁就。第二,坚持“管、帮、促”,既要严格把关,履行职能,又要把监督过程变为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使审计人员能及时认识问题,纠正问题,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第三,树立服务意识。法制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审计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时搜集整理,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学习研究,为审计业务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使审计人员能随时找到所需法规,及时了解最新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另外,法制人员要认真研究审计规范,并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各种审计文书格式,如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促进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三、坚持以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开展审计法制工作

目前,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审计准则执行不及时、不平衡、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审计方案准则、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等一些主要准则还未得到认真执行,审计工作中查多查少取决于审计人员良心,查深查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决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而开展审计法制工作,必须以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特别应当抓好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的落实。贯彻落实审计准则,必须强化审计准则学习。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对准则的学习,要求审计人员要对照准则找差距,纠正以前的错误做法,使审计准则落实到行动上;要组织法制人员对准则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把分散的各准则内容进一步形象化、系统化,便于审计人员掌握和实际运用。要把审计准则落实到具体审计业务中,切实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质量,必须建立审计内部制约机制。一是落实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要明确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法制机构的复核分工,审计组主要侧重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合规合法,保证审计项目查深审透;审计组所在部门侧重于对审计报告的审核,对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问题、事实的表述、定性和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复核;法制机构则是对审计全过程进行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合法,审计方案是否得到全面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合规,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合法、充分,问题的定性、处理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是三级复核中最全面、最重要的一环,对审计项目质量起着最后的监督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业务部门、法制机构的责任,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对项目业务质量全面负责,对不负责、弄虚作假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处罚,审计组对审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法制机构对复核意见负责,法制人员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三是实行审计质量检查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检查,督促审计人员真正落实审计准则、审计规范,对审计质量差、落实审计准则不力的要进行整改,检查结果与对审计人员的考核挂钩。

当前,对审计质量的管理基本上不限于事后和表面,因而审计要开拓新的工作思路。(1)是突出审计监控的时效性,将复核关口前移,分两步进行审计复核。第一步复核安排在审计实施阶段基本结

束,审计组尚未撤离现场,审计报告未征求意见前进行,主要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案的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计证据进行复核,并提供有关法律服务,这样发现问题能及时补充、完善;第二步复核安排在代拟审计决定书和意见书后,主要对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复核,侧重于问题的定性、法规的引用等。(2)复核内容上,要突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实现审

计复核由常规性向全面性的转变。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全过程的记录,抓住审计工作底稿,就能很好地解决审计深浅和是否如实反映问题,且易于落实审计组长、业务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上一篇:职工代表巡视制度下一篇:政府网站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