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考点总结

2022-09-08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法制史考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中国法制史考点总结

法制史学习考点大总结

古代部分

立法

一、西周的立法

西周的立法活动主要是“制礼做乐”,其指导思想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这里的德包括三个方面德内容:敬天、敬祖、保民。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汉代的“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

礼的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二是礼仪形式:“五礼”。礼与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句话:a、出礼入刑;b、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

春秋时期的立法主要注意成文法的公布: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竹刑、铸刑鼎(中国法制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战国时期主要掌握《法经》:a、作者是魏国的李悝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c、共有六篇:盗、贼、网、捕、杂、具。战国时期还应该注意的是“商鞅变法”:a、改法为律,扩充法律b、运用法律的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c、运用法律的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d、全面贯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亲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实行连坐。

三、秦汉:主要掌握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汉律儒家化在司法方面的表现是春秋决狱。)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法典结构演变定型时期,主要注意以下几部法典:

1、《魏律》,魏明帝时候制定,共有18篇。这部律典有三个方面应该引起注意:a、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b、“八议”入律。c、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

2、《晋律》又称《泰始律》,20篇602条。在刑名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刑宽禁简是这部法典的特色。张斐和杜预对之进行了注释,注释后的律典称“张杜律”。

3、《北魏律》,20篇,其特色是采诸家之长,取精用宏。

4、《北齐律》,12篇,将刑名与法例合为名例律,其余11篇为: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五、唐代的立法

1、《武德律》,唐代首部法典,12篇500条。

2、《贞观律》,确定了唐律主要内容与风格,12篇500条。

3、《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其篇目与《北齐律》大致相同。唐律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礼法合一;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立法技术完善;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六、宋元时期

1、《宋刑统》,又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在篇下分门。

2、编敕,是宋代一项重要、频繁的立法活动。敕的效力往往高于律。

3、元代立法的特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民族间的不平等。元初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七、明清

1、《大明律》,7篇,(名例、吏、户、礼、兵、刑、工)。

2、《明大诰》,朱元璋亲自制定,是明初一种刑事法规。对原有刑罚一般都加重处罚,而且滥用法外之刑。反映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3、《大清律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是中国历史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除律典外,清代还有例,例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

4、会典,明清两代都有会典,会典属于行政法的性质。 刑法

一、秦代的罪名与刑罚: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一共有八个方面的原则,特殊的地方在于秦刑事责任能力的确认以身高为标准。

二、汉代的刑制改革:景帝颁布《箠令》,规定了刑具的规格,这次刑制改革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奠定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制度

1、《魏律》依据《周礼》“八辟”制度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内容为: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2、《北魏律》和《陈律》正式确立了官当制度,允许官吏以官职抵罪。

3、《北齐律》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它是后世“十恶”的前身。其内容为: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4、刑罚制度改革:(1)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2)规定流刑:北周把流刑规定为五种。(3)规定鞭刑与杖刑:北魏开始,北齐和北周继续采用。(4)废除宫刑。

5、《晋律》和《北齐律》相继确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

6、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

四、《唐律疏议》中的刑法制度

1、“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2、“六杀”: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

3、“六赃”:受财枉法赃、受财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强盗、盗窃、坐赃。六赃的分类与按赃值定罪的原则为后世所继承,在明清律典中均有《六赃图》的附配。

4、保辜: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

5、“五刑”:承用《开皇律》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但规格有所变化。

6、刑罚原则

(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公指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私指不缘公事而自犯和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两种情况。(2)自首原则(3)类推原则(4)化外人犯罪(注意)

五、宋、元的法律制度

1、宋代刑罚的变化(1)折杖法:除死刑以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一律折换为臀杖和脊杖,杖后释放。 (2)配役:渊源于隋唐的流配刑。配役在宋代多为刺配。刺配源于后晋的刺面之法。(3)凌迟:源于五代的西辽,宋仁宗时适用凌迟刑,神宗熙宁后成为常刑。至南宋,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作为法定刑的一种。

六、明清的刑法制度:

1、*党罪与充军刑:*党罪创立于洪武年间。充军刑是指强迫犯人道边远地区服苦役,远指4000里,近指1000里,并有本人终身从军与子孙永远充军的区分。

2、《大明律》在名例篇中规定了刑罚从重从新原则。

3、与唐律相比较,《大明律》在刑罚上的一个特征是“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民事法律制度

一、西周

1、契约法规:

(1)买卖契约为质(长,奴隶、牛马)剂(短,兵器、珍异之物)

(2)借贷契约:傅(债的标的,权利义务)别(简札中间写字,一分为二)。

2、婚姻制度:(1)婚姻缔结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2)婚姻成立的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3)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去(允许解除的条件)和三不去(禁止解除的条件)

3、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

二、宋代:继承除沿袭以往的遗产均分制外,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财产继承权,同时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相同的继承权。至南宋又规定了绝户财产的继承办法。绝户继承主要通过设立继承人,有立继(夫亡妻在,妻子为丈夫立继)和命继之分(夫妻俱亡尊长亲属为死者创设继承人)。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沿革:

1、中央司法机关:历代在中央都是皇帝掌握最高的审判权。此外还有专门的司法机关。西周司寇→秦汉廷尉→北齐的大理寺→唐时的三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宋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设审刑院→明代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廷杖、厂卫司法。

2、地方司法机关:(1)西周:士师、乡士、遂士。(2)秦汉:郡守县令监理司法;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本地治安与调解工作。(3)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同时州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4)宋在太宗时起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5)明朝在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中央刑部批准执行。(6)明朝还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7)清朝,地方司法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及巡抚)四级。(注意其管辖的案件的不同:州县是所有案件的第一审级,并有权审结判处笞杖刑的案件,大多数是民事案件,然后把自己无权的案件逐级上报,这样徒刑案件至督抚,军流案件至刑部,死刑案件至皇帝。)

二、诉讼制度

1、西周:(1)民事案件为讼,刑事案件为狱;断狱与听讼(2)五听(辞、色、气、耳、目); 五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三刺(群臣,官吏,国人。)

2、秦代的公室告与非公室告

3、汉代的司法制度:

(1)春秋决狱:其特征是根据《春秋》等儒家经典论心定罪。是汉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体现。(2)秋冬行刑: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理论,行刑必待秋冬以顺应天意。唐律中的“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的秋审制度皆本源于此。

4、唐代的司法制度:(1)“三司推事”;(2)刑讯与仇嫌回避原则:《唐六典》第一次规定了法官回避制度。

5、宋代的翻异别勘与证据勘验制度

6、明清的会审制度:注意会参加的官员。清代的秋审和朝审后案犯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

(1)明:九卿会审、朝审、大审。(2)清:秋审、朝审、热审。

近代部分

这部分主要掌握变法修律的过程及现代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过程。

一、预备立宪:

(1)颁布了两步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和“十九信条”

(2)在中央设咨政院(中央咨询性机构),在地方设资议局。

二、修律的主要成果:

(一)制定法律

1、刑法:《大清现行刑律》(注意其变化:改律名为刑律;取消了六律总目,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隶30门;对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增加了新的罪名。)和《大清新刑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2、民商事法律:《大清商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

3、诉讼法律与法院编制法:(1)诉讼法:《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遭到保守派的否决)、《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六编)与《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四编)(2)编制法:《大理院编制法》、《各级审判庭试办章程》、《法院编制法》。

(二)司法制度方面的变化:

1、司法机构的变革: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的司法行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审检合署;实行四级三审制;规定法官和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2、领事裁判权(确立于《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虎门条约》)与观审和会审公廨。

三、民国时期的宪法:(注意其内容、特征与意义)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二)“天坛宪草”(又称《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政府的第一部宪法草案)与“袁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

(三)“贿选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第一步正式颁行的宪法)

(四)1947《中华民国宪法》:“二重性”。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总结

1.1839年6月,林则徐 虎门销烟 ,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鸦片战争。

原因 ,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个革命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

3.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近代中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目的)

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政治控制,(2)经济掠夺经济掠夺四个方式 控制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6.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7.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原因是:(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根本原因,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最根本原因 8.★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9.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0.魏源在1843年1月编程《海国图志》,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林则徐《四洲志》 11.《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农民解决土地的问题 。 《资政新篇》体现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12.天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联合绞杀——主观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

13.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这一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4.5个规模较大的军用工业:

曾国藩、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金陵机器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局;张之洞——湖北枪炮厂 1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具有封建性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6.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7.戊戌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1)顽固派势力的强大 (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惧怕人民群众

18.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

性质(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及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2)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22.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引发了“二次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 1

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组织“护国军”,护国运动。孙中山的“护法”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的终结。 2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客观原因); (2)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主要原因); (3)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4)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里核心;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24.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5.“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6.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两部分:

(1)外国垄断资本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27.三个方案,两个选择:

方案(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

选择(1)或者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2)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8.1919年,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3)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30.李大钊,是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 31.五四运动的特点: (1)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3.1924年1月,提出了新三民主主义,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 1924—1926中国国民党是—工农小民联合革命阶级

34.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性质

35.1928年10和11月,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1月,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3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结合

51、54)

37.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38.三次“左倾”:

(1)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2)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3)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39.“左倾”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不成熟;(2)八七会议后党内存在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3)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40.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41.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桥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度泸定桥、翻越夹金山

42.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3.战略防御阶段的四大战役:

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 44.其他战役失败的原因:

(1)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到自身统治;(2)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3)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45.毛泽东科学与策略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1)战略防御 (2)战略相持 (3)战略反攻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 46.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47.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 (1)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们的利益;(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48.“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49.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1)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行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3)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52.整风运动的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及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53.主观主义主要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

54.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指针。

55.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56.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政策;(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57.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58.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思想: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9.★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有一个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4)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5)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60.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6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6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峻考验:(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63.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问题,则做的工作: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2)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加强中国国产党的自身建设

64.1951年底至1952年,开展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运动(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

65.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66.新中国成立的瞩目成就:(1)从政区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67.20世界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8.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69.中国社会经济的5种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70.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71.★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2.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73.★中国资产阶级分2个部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74.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 和平赎买政策

75.★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6.★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采取赎买政策;(2)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3)1954年,逐步发展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77.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78.《论十大关系》1956年发表,这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 4

会主义国家。

79.★中国八大路线的制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80.陈云提出: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80.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81.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82.“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它所提供的教训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

8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 (4)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次领导集体。

84.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85.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86.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87.判断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8.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的原因: (1)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

(2)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程度的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进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篇:中国法制史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六礼”[P29] “六礼”是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依次包括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求婚)、问名(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卜于宗庙,请示吉凶)、纳吉(卜得吉兆后即定婚期)、纳征(又称纳币,男方使人送聘礼到女方)、请期(商请女方择定婚期)、亲迎(男子奉父命亲去女家迎接,男先归,候于门外)。

2、 “七出”[P29] 在西周时期,婚姻解除的过程中,公婆和丈夫有种种理由迫使妇女陷于被遗弃的悲惨境地是为“七出”,所谓“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3、 “五听”[P30] 西周时期法官审讯的一种方法,通过察言观色,以注意当事人表情,分为“辞听”(理屈则言语错乱)、“色听”(理屈则面红)、“气听”(无理则喘息)、“耳听”(理亏则法官话听不清)、“目听”(无理则双目失神)五种,故称之为“五听”。

4、 《法经》[P51] 《法经》共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是当时最完备的封建成文法典,也是秦、汉律的蓝本。

5、 “廷行事”[P71] “廷行事”即法庭成例,实际上为判例法,既可补法律文件之不足,又可修改法律规定,是秦朝的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6、 乞鞫[P88] 乞鞫即要求重新审判,当事人不服判决的,可在法定时间内请求复审,起源于秦,继承与汉的案件复审制度,汉代以三月为限。

7、 “亲亲得相首匿”[P116] “亲亲的相首匿”是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可以减免刑罚。

8、 《张杜律》[P124]《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称之为《张杜律》。

9、 “准五服以制罪”[P128]即对于亲属之间的相互犯罪,根据五种丧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来量刑定罪。即服制愈近,对以尊犯卑者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则与此相反。

10、 “翻异别勘”[P194]是指罪犯翻供时,该案即不得再由原审法官审理,而必须更换法官。不仅如此,回避的范围不仅限于法官,原审官署亦必须回避,甚至原羁押场所也要回避。

11、 《大诰》[P220] 《大诰》是一部以惩治官吏犯罪和豪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刑事特别法,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产物。朱元璋在位期间,坚持律、诰并行的方针,后又将《大诰》重要条目载入律中,使《大明律》的处刑明显加重。直到明中叶,才将律后附诰废而不用。

12、 “秋审制度”[P251] 秋审是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种会审制度,因在每年的秋季举行而得名。有《秋审条例》

-1-

为规范,是一种体现统治阶级重视人命,恤刑执法的审判制度,是封建统治经验成熟的一种

体现。

13、 “朝审制度”[P251]

除秋审外,对刑部判决的案件或京城附近的斩监候或绞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叫朝审。朝

审由中央各部院长官负责进行,时间略迟于秋审,于每年霜降后十日进行,冬至前复审完毕。

14、 “贿选宪法”[P312]“猪仔国会”为掩盖接受贿赂的劣迹,炮制出了《中华民国宪法》于1923年10月10

日公布,共13章141条,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被讥为“贿选宪法”。是以民主的词

藻掩盖军阀专政的实质,并以中央与地方分权为借口,平衡军阀之间的关系。

15、 平政院[P314]

大总统之下设平政院,为北洋政府设置的行政法院,审理行政官吏之违法或不正当行为,就行政诉讼法及纠弹事件行使审判权,设院长1人,评事15人,不设地方相应机构。

16、 六法体系[P321]

六法体系是国民党政府的法律体系,由它在各个时期颁布的各种基本法律、单行法和判

例、解释例构成,“六法”包括宪法、民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及

相关判例、解释例等。

17、 “马锡五审判方式”[P370]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一种革命根据地的诉讼方式,体现了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办案的

精神,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办案的精神,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简答:

1、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P27]

(1)设立婚姻管理机关

(2)限定最迟结婚年龄

(3)实行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

(4)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5)经过“六礼”

(6)贯彻“同姓不婚”原则

(7)规定休妻和限制休妻的条件

2、《法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P51-54] 内容:

共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是当时最完备

的封建成文法典,也是秦、汉律的蓝本。其规定了侵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种主要罪名及

其刑罚,内容涉及杀人、赌博、越制等广泛的领域,刑罚多种多样,并且有了使用刑罚的一

些原则。

特点:

一、《法经》以保护封建私有财产为首要任务。

二、《法经》是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的工具。

三、《法经》体现了重刑主义的精神。

四、《法经》维护了新的封建等级。

五、《法经》在编纂体系上开创了编纂完整的成文法典的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单项诏令、法规重叠不齐、规范不一的局面。

总而言之,《法经》具有实行重刑、维护封建等级,以维护封建政权和保护私有财产为

基本任务等特点。

3、文景刑罚改革的意义[P104]

文景时期的刑罚改革是封建法律制度发展进步的产物,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正式废除了肉刑。肉刑作为奴隶制时期主要刑罚制度,是一种极其野蛮的酷刑,文景时期的刑罚改革不仅使刑罚制度由极端野蛮向相对人道转变,消除了奴隶制法律制度的残余影响,推动了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恢复。

其次,明确规定了劳役期刑与笞刑刑制。汉朝的法定刑罚主要为财产刑、劳役刑、笞刑及死刑,缩短了劳役期刑,减轻了笞刑强度。这不仅使刑罚制度进一步向宽缓方向发展,也为后世封建五刑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西汉文景时期的刑罚改革,是我国社会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之后在法律制度上的一次重要改革,也是我国社会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之后在法律制度上的一次重要改革,也是封建刑罚由残酷向文明转化的重要标志,是刑罚制度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尽管改革有争议和反复,但改革逐步实现了其目标,总的趋势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4、“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内容及特点:[P116]“亲亲得相首匿”,是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可以减免刑罚。

“亲亲得相首匿”是贯彻儒家法律思想的直接结果,对其后的封建刑事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后历代封建法典所继承。

5、“准五服以制罪”的含义及原则[P128]“准五服以治罪”即对于亲属之间的相互犯罪,根据五种丧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来量刑定罪。即服制愈近,对以尊犯卑者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则与此相反。在这里,实际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反映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父权、夫权思想,强调了上下尊卑、贵贱、亲疏的封建等级秩序。因此,它是刑罚确立的标准。以及整个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现,并对后世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封建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6、唐律中“类推”与明朝相比有何异同[P155]唐律中“类推”,就是对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行为,可以按照最类似条款比照定罪的规定。《名例律》云“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意思为在免除刑事责任时,可以举重罪以比照轻罚,对轻罪之处理办法自然明确;在决定应负刑事责任时,可以举出轻罪已比较重罪,对重罪之处自然明确。

而明律中《大明律》规定:“若断罪无正文,引律比附。应加,应减,定拟罪名,转达刑部议定奏闻”,明确确立了“比附”类推的原则,这是对唐律的一个发展。

7、“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内容及意义[P156]

唐《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泄露其事及语消息,亦不坐。”即相互之间可以隐瞒其罪行而不予追究,就是为罪犯通风报信,令其隐蔽逃亡时,亦不负刑事责任。

同居相为隐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并进而巩固以专制家长为首的封建家庭。

8、唐涉外案件的处理与明有何异同[P156]唐《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疏议》曰“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体现了唐朝在处理涉外案件时使用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而明朝《大明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体现了明朝在处理涉外案件时采取的仅是属地主义原则。

9、《钦定宪法大纲》内容及评价:[P262] 内容:

《钦定宪法大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为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

“君上大权”主要包括:

一、皇帝行使对帝国的最高统治权;皇帝的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二、皇帝作为行政、立法、司法的各项权利之上的权利,分别行使最高行政权、召集和解散

议会之权,总揽司法权等。

三、皇帝拥有统帅海陆军的权利和外交权等

“臣民权利义务”概括性的规定了民众享有的权利以及应承担的义务。其权利包括:任命文武官吏和议会议员的权利;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权;诉讼权;财产不受无故侵犯权;非按照法律规定不受逮捕、监禁及处罚。其义务包括依法纳税、服兵役、遵守国家法律等。

评价:

《钦定宪法党纲》所确立的君主立宪政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失民主政治的成分,对当时人们思想起了不小的冲击。但其未给人民带来民主权利,只是使君权宪法化,因而激起朝野的不满,立宪派也大失所望。

它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与旧有的传统法典不同,打破了中华法系的传统结构,使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独立于刑法、民法等普通法之外,规定了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10、《中华民国民法》的特点:[P328]

《中华民国民法》为实体法,采用大陆法系的立法方式,共分为总则编、债编、物权编、亲属编及继承编五编,直接规范人民私权利之各种法律要件及法律效果,而非程序性的法律,采用“民商合一”编订体系,在提倡“国家本位”维护私有财产的同时,又竭力维护礼教纲常。

三、论述:

1、唐律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主要特点:

(一)“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

所谓“一准乎礼”,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唐律实现了“礼”与“法”的合流,为封建纲常法典化的典型代表。其具体表现有三,其一,以礼为立法依据;其二,以礼为量刑标准;其三,以礼注释经典。由于唐律使礼与律密切结合在一起,所以使西汉以来经久不衰的引经决狱之风因失去存在的必要而基本终结。

(二)以形为主,诸法合体。

中国法典自《法经》始,经秦汉发展一直到隋唐一直是以刑法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民事、婚姻、继承以及行政诉讼等方面法律法规。《唐六典》制定后,虽然将行政法规作为独立法典,但由于刑法典和行政法典相互重复和渗透,再加上民事、婚姻、诉讼仍作为刑法典的部分内容,所以唐律仍然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结构特点。

(三)科条简要,繁简适中,立法技术完善。

唐律充分吸取前代王朝的立法经验和法学研究的成果,以《名例》篇为纲,《卫禁》、《职制》等十一篇为目,体系合理,结构有序,条条相扣,彼此关照,虽仅五百零二条,但已将各种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行为基本纳入。鉴于罪行无边而律条有限,其《杂律》篇又特作出“不应得为”等规定,以便司法官在法无明文的情况下,引此为据。总之,唐律文字简要,概念

规范,逻辑严谨,疏议明确,立法技术空前完善。

历史地位:

唐律不仅是唐朝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对以后各封建王朝的立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沿用唐律,宋朝的《宋刑统》是唐律的翻版,明朝的《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清朝的《大清律》基本上也与唐律相同。

唐律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国内,而且还扩大到亚洲的许多国家。朝鲜《高丽律》的篇目、内容与唐律相似。日本在公元761年编纂的《大宝律令》以唐律为蓝本。越南在公元1024年颁布的《刑书》和公元1401年制定的法典,也都大量吸收唐律的内容。此外,硫球和西域的古代立法也都受到唐律的影响。

由于唐律的内容科学、完善及其在中外法制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律是中国封建法典的楷模。

2、《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特点及意义

主要内容:

1)关于国体的规定。《临时约法》确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两条规定确定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权地位,否定了几千年一贯的封建专制制度。约法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明确了中华民国的主权范围,这条规定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分裂活动,维护中国的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

2)关于政体的规定。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由各地方所选派之参议员组成,行使决议全国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公债等立法权并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之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行使总揽全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统帅军队等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和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审理民、刑诉讼等司法权。

3)关于人民民主自由的规定。规定人民民主自由权利,《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通讯、居住、迁徙、新教等自由;人民享有请愿、陈诉、诉讼、考试、选举、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依法纳税和服兵役之义务。

4)关于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定。确认保护私有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护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从而宣告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和人民经营资本主义商业的自由。

主要特点:

1)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规定:总统任命国务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以便用内阁牵制袁世凯对临时大总统权利的行使。

2)扩大参议院权利,相对缩小临时大总统的权利。《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在行使宣战、媾和、缔结条约、任命国务员等重大权利时,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以便用参议院限制袁世凯对临时大总统权利的行使。

3)规定严格的修改程序。《临时约法》规定:“本约法由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之可决,得增修之。”这种严格的修改程序是为了防止袁世凯擅自更动和破坏《临时约法》。

重要意义: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他肯定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判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帝制的死刑,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要求,所以是一部民主的进步的革命的法律。

四、案例分析

分析“春秋决狱”判决案件

附:春秋决狱佚文评析

附:《论文景帝刑制改革的思想渊源与历史价值》

《试述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吏治方面的实践》

《试评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春秋决狱佚文评析》

第四篇:学校“12.4”中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

法制,又称为依法而治,是一个对法律存在目的的认识和信念,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的工具。许多人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形影不离。许多学生往往不知道法制,他们觉得学生与此无关甚至忽略它,但是我们更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为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维护自己权益,遵守社会秩序,为迈出社会走下稳定的第一步。

一、

活动目的

通过同学们精心绘制手抄报的手抄报来引起同学们对法制的重视,知法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二、活动内容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由大一每个班上交两张法制宣传手抄报,然后由我们部门进行评选优秀的且符合主题的手抄报进行展览。展览地点也会较以往不同,会选择人流量较多的天桥进行展览,望更多的同学能够驻足,引起重视且进行深入的反思。

三、活动结果

这次活动大一各班都积极响应,他们问了很多关于法制的知识,自己也加入了绘制海报的行列中,受益匪浅。在展览地点,有许多同学也都停下了他们匆匆的步伐,认真的欣赏,一起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我们部门将展览后的手抄报收回办公室,同时也邀请了院团总支权益部前往欣赏,一起分享活动的丰厚成果。

总之,在这次法制宣传日活动中,我们部门与同学们加强了沟通,让彼此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也让我们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展开,在同学们中扩大了影响力。同时,法制是我们大学生都必须明确的并且有清晰的定义,这是我们未来更好融入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法制是我们拥有和平美满幸福生活的保障!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没有及时的向同学们传达这次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信息,导致手抄报的绘制有点赶。我们对同学们的知识讲解也不到位,还有点业余化。最后,我们部门成员之间的工作协调不到位,让工作也出现了一点纰漏。不过,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工作当中,我们部门将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每件事都做的最好,我们每个人都会好好合作,让同学们明确法制意识,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让法制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法制,与你同在。

xx系团总支权益部

XX年12月7日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考点

1、2009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是怎样的?比2008年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一)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 ;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较快 ;

(三)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 ;

(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小;

(五)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 力(L)生产面包和葡萄酒?中国:配备50个L生产面包,剩下的50个L生产葡萄酒。总产量为250面包和250葡萄酒。 美国:配备75个L生产面包,剩下的25个L生产葡萄酒。总产量为75面包和75葡萄酒。

如果两国决定开放,会怎样?

假设中国有80个劳动力生产面包,产量就是400单位。还有20个人生产酒,产量就是100单位;美国会只生产酒,产量是300单位。现在全世界的面包和酒的总“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都带有明显的“管理贸易”和“贸易保护”的特征。对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有选择”的贸易保护,是必要的。中国通过对本国的相关产业进行了“有选择”的贸易保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中国的启示。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经验,加强对战略性产业的积极引导。还可以通过对可以积极应诉并有可能胜诉,但一些企业不愿意打这样的官司,那就只听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这种情况最冤,而且后果及影响也极其恶劣。人家指控你,你不应诉,人家觉得中国企业好“欺”,动不动就向我们的出口品提起反倾销指控。第四种情况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一些国家经济不景气,这时贸易保护主义就开始抬头了。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指控陡然增多的原因之一。第五种情况是,我国出口产品增长

(六)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继续增长,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增长,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扩大。

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2、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是怎样的?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大致是多少?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1)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占世界比重已超8%。

3、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怎样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进口方面来看,我国虽然在工业品进口方面保持稳定,但是对于进口初级产品与原料品却在逐年上升。

4、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两次质的飞跃分别是什么?出口量最大的商品是什么? 高技术产品的转变:1981年,初级产品低于50%,2001年,首次进10:90的状态(10%初级产品,90%的工业制成品);1981年,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首次超过轻纺产品,1996年,机电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首次超过轻纺产品的出口

7、举例说明比较优势理论(联系中国的情况)基本观点:一个国家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中都处于劣势,依然可以按照“两优择重,两劣择轻”的分工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使各国获得贸易利益。 先假定中美两国都闭关锁国,要想达到自己的最大福利,中美两国应如何配备劳动

产量都是400单位。 比不分工前还是多了。

假定实际交换比例是100单位面包换取200单位酒,那么中国就有300单位面包和300单位酒,福利增加了;美国有100单位面包和100单位酒,福利也增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也将皆大欢喜!

8、谁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

9、用生产要素禀赋学说解释国际分工与贸易(联系中国的情况)。

基本原理:(1)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2)不同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3)一国出口的产品是它的比较优势产品,即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贸易分工模式可使贸易双方共同获利。

各国都生产那些能够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

10、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对中国发展对

外贸易的启示。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对后进国家的意义关键在于制订恰当的产业政策;以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指导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贸易结构优化:增加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创新,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

11、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没有意义?

从中国对外贸易实践来看,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所制定和执行的诸如“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以及

一些外部效应较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直接提供补贴,或者政府与企业共同实现科技攻关,从而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3、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地区结构是怎样的?※

地区结构的不平衡在加剧;东部地区外贸占绝对比重;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滞后

14、中国改革开放前实施的外贸战略是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前的进口替代战略;战略依据: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有经济封锁;中国提出自力更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排斥对外经济。

15、“九五”至“十五”期间,中国出口商品战略的核心是什么?以质取胜

16、目前,中国的自然人可以经营进出口业务吗?

作为自然人的普通老百姓将可以以个人身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

17、为何中国产品受反倾销指控全球第一?

第一种情况是,我国出口贸易秩序比较乱,企业为了扩大出口,竞相压价,最后将出口价格降到国内价格之下,并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这种情况就构成倾销。第二种情况是,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生产成本比较低,产品的国内价格自然也就便宜,但由于国际上许多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国内价格是市场价格,于是选择一个替代国的同类产品价格作为参照价格,而这些国家的生产成本往往要比我们高,这就抹杀了我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比较下来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就要高于该国同类产品的国内价格,人家就认为我们的产品构成倾销。第三种情况是,国外对我们一些产品实行反倾销,我们本来

速度过快,市场过分集中,当一国市场上充斥着我们引以为豪的“MADE IN CHINA”产品时,人家不注意才怪?

18、我国加入WTO的降税承诺是否已全部履行完毕?

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以及税则税目等方面。调整后,2010年进出口税目总数将由2009年的7868个增至7923个,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至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降税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

19、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贸战略? 1978年我国将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后,外贸战略由进口替代战略逐步转向混合发展战略。

20、我国的进口环节税由哪一部门征收?海关

21、中国提出科技兴贸的时间在哪一年? 1999年,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适应科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又提出了科技兴贸战略。

22、中国互利共赢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提出背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政策时,必须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这就要在继续贯彻“大经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实行互利共赢的战略。“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3、“大经贸“战略何时提出? 1992年

24、1979至1987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什么时期?

放权让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

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主权。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隔层。

25、1988至1990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什么时期?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这是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阶段。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 ( 工贸 ) 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26、1994年至入世前,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以什么工作为核心?

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

27、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一项重要的改革是什么?有两项特别重要的改革:(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8、中国目前的关税总水平大致是多少? 9.8%

29、2004年的《对外贸易法》明确规定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什么制?取消了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只要求对外贸易经营者进行备案登记;即备案登记制。 30、具有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间接性、非歧视性、非强制性特点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是什么手段?经济管理手段

32、中国加入WTO 的年份? 2001年1

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

33、我国的出口税则是什么类型的税则?出口税则列在进口税则之后,实行单式税则制,不分消费国家和地区,只列出有税商品的名称和编码及其出口关税税率

34、中国对外贸易基础战略有哪些? 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35、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涉及哪些方面?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管理;进出口货物国营贸易管理制度,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增加了国家可以对部分货物的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的内容;进出口货物指定经营管理制度,《货物进口指定经营管理办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对天然橡胶、木材、胶合板、羊毛、钢材、腈纶实行指定公司经营。

36、我国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对外贸易货物管理;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配套环节管理。

37、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的原则;维护公平、自由对外贸易秩序的原则;实行货物与技术的自由进出口的原则; 按协议承诺开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原则;实行平等互利、互惠对等的国际贸易关系的原则。

38、贸易救济措施有哪些?反倾销。采取反倾销措施的三个基本条件:国外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国内相关产业受到损害、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补贴。进口产品适用反补贴措施的条件:进口产品存在补贴;补贴必须具有专向性;受补贴的进口产品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补贴产品与产业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的实施条件:进口产品数量增加;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进口产品数量增加与国内产业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9、如何认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这一现象?※

所谓外贸依存度,就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

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出口额与GDP的比率)和进口依存度(进口额与GDP的比率)两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用来反

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从横向比,一国的外贸依存度越高,则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大,与外部的经济联系越多,经济开放度越高;从纵向比,一国的外贸依存度越高,则表明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经济开放度提高。

40、我国有限开放时期实施混合外贸战略的依据有哪些?※

对外开放;外汇政策调整;1986年提出了复关申请;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

41、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什么?※

特点一: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减少趋势一:进出口贸易将逐渐趋向平衡;特点二: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大幅增长 趋势二:贸易地理分布将逐渐均衡化;特点三:加工贸易进出口回升明显趋势三:支持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将成为政策重点

42、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43、简要概括中国现行的海关税则制度。※

实行自主协定的复式税则,进出口税则合一,但进出口税率分列。进口税率:实行复式税则,进口关税设置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关税配额税率等税率。出口关税税率:出口税则列在进口税则之后,实行单式税则制,不分消费国家和地区,只列出有税商品的名称和编码及其出口关税税率。

44、具体谈谈新《对外贸易法》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修订?※

将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扩大到依法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个人;

取消了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只要求对外贸易经营者进行备案登记;

增加了国家可以对部分货物的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内容;

增加了国家基于监测进出口情况的需要,

对部分自由进出口的货物实行进出口自动许可管理的内容;

增加了“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章;补充、修改和完善了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45、如何认识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

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吸引外资能力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为世界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开放度逐步提高;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经济高度发达;对外贸易规模大,其影响力强;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外开放度大。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①贸易规模方面的差距;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差距;③贸易分工格局不利;④外贸商品结构不合理; ⑤外贸产业组织不力;⑥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⑦出口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利

46、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 利:①互惠互利,有利于扩大出口贸易; ②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③有利于引进外资; ④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⑤有利于我国技术进步; ⑥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⑦有利于国内消费者提高生活水平; ⑧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弊:①面对的竞争更为激烈;②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③中国的出口贸易可能遇到阻碍;④多边争端解决的裁决也可能出现对我不利的结果;⑤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的国内市场成为世界统一大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的波动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47、中国加入WTO后的外贸发展对策。※ 比较优势战略是中国长期的贸易发展战略;构建动态的比较优势战略和技术跨越战略;实施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战略;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的战略;培养“知识产权优势”战略;实行有管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战略;实行贸易平衡或者中性化的战略。

入世后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规定的政策法规;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允许私营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转变外贸主管部门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

上一篇: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下一篇: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