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2023-05-02

第一篇:一上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五、六课

第五课 品出情感的韵味 第一框 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和各种活动创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认识我们的情感世界。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保持健康、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

升国旗仪式

想一想:

面对国旗、听着国歌你会有什么想法或什么感受?

提示:自豪、激动……

教师讲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情感世界。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不断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向他人传递情感正能量,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品味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丰富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提示: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在书上,与同学分享。

活动一: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活动内容)

问题:(1)你有过以下情感体验吗?在生活中还有那些情感体验?

教师强调:生活中我们因为不同的情境会有着不同的情绪表现。同时作为社会的人,我们需要与他人交往,渴望得到真挚的友谊。我们通过情感来体验生命、体验生活;同时,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分组讨论: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①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

②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3)阅读教材,归纳情感分类

提示:根据不同层面情感要求分类

教师总结:情感的分类

基础性情感:安全感;高级情感:道德感;正面的体验:爱的情感;负面情感:恐惧感;还有两方面混杂的体验:敬畏感。

目标导学二:情感作用

活动二忆一忆

(1)回顾你的成长经历,让你体验深刻的情感有哪些?

(2)你现在最希望获得哪些情感?你会怎样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需要?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中,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例如:我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我们都渴望得到爱与关怀;我们参与社会事务离不开责任感、胜任感。

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活动三:情景分析

(多媒体显示情景)

情景一

教数学的张老师很严肃,一开始我和一些同学都怕他,可现在我觉得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前一段时间我生病在家,张老师来看我,给我补课,还给我带来他亲手包的鸡汤,虽然我不喜欢鸡汤,但因为是张老师为我做的,我还是很开心的喝了。现在,数学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每天放学一定先做数学作业,虽然有的题比较难,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不懂就去问张老师。

(1)”我“对张老师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学数学有什么影响?

提示:态度转变、对老师的情绪变化

教师总结:我对张老师有害怕到喜欢,我感觉到安全感和信任感等,从而影响我喜欢学习数学。

也就说,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情境二

(1) 为什么钱学森要感谢他的爱人?这种情感对他有什么影响?

提示:音乐给钱教授帮助,让他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

教师总结:情感在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它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情境三

在不同时期我对妈妈的需求

(1) 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提示:注意不同时期,我们对妈妈的需要不一样,从而产生不同情感。

教师总结:从小时候对妈妈要求到后来关心妈妈。从需要妈妈的爱,到我们爱妈妈,关心妈妈。

让我们知道,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我们的情感才可能更加丰富、深刻、我们的情怀才可能更加宽广、博大。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让我们学习到情感与情绪不是一样的,它们二者是有联系和区别的。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利用好情感对我们的作用,培养正面的情感体验,克服负面影响。让丰富的情感世界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美好。

四、板书设计

丰富的情感——安全感、道德感、爱的情感、恐惧感、敬畏感

我们的情感世界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情感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培养宽广、博大情怀

第二框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教学目标:

1、了解情感如何产生;分析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理解生活中不断创造、传递美好情感体验。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我们在情感中的成长,对正负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培养、传递正面情感体验,把握好负面情感体验对生活的影响。保持身心愉悦,逐步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情感产生及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生活中传递正面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图片)

父母与子女

师生关系

朋友关系

教师讲述:我们由于有了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使我们快乐中成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体味美好情感

活动一:情景再现

(多媒体显示情景)

情景一

东东喜欢看侦探小说,常常一看就是一夜。有时,他根据故事情节就能够准确的“破案”。他觉得在读侦探小说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的体验。

思考:(1)阅读后,谈谈感想?

提示: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充满了回忆。在老师的小盒子里每一个小包都是他对这个学生的爱。

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这些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情境二

七年级(4)班的亮亮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以“成长”为主题的青春仪式。在“向青春献礼”环节,亮亮邀请父母一起分享他成长中难忘的故事。说到动情之处,亮亮情不自禁地与父母相拥而泣。

(2)你如何看待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

提示:东东破案后的快乐体验;亮亮对父母产生情不自禁的感情。

(3)在生活中,你有哪些美好的情感体验?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教师讲述:在不同情境中我们会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要爱我们的父母。

情境三

浩浩代表班级参加年纪辩论会,发挥失常,感到心里不舒服。他决定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加强辩论技能的学习,希望在下一次辩论会中为班级取得好成绩。

(4)浩浩为什么心理感觉不舒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表现?

提示:羞耻感表现

(5)浩浩这样的感受有什么意义?

提示:浩浩的是一种羞耻感的表现。

(6)怎样看待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分组讨论)

生活中某些负面的情感体验尽管不那么美好,但对于我们的成长也有意义。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动力,也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思考:你知道哪些创造正面情感的技巧和方法?

提示: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情感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的,不能强迫。我们不愿意被别人自己强迫喜欢或不喜欢,同样也不能强迫他人给予我们美好情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等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我们知道了情感的怎样获得来源,同时掌握一些创造正面(美好)情感的技巧和方法:①选择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②帮助他人③走进博物馆或大自然;④欣赏艺术作品等方法,培养我们的正面情感体验。

目标导学二:传递情感正能量

活动三:情境分析

(多媒体显示情景)

情境一

小明学习成绩友谊,但在班里总是以同学的生理特点和确定起绰号为乐,逐渐他的同学都不愿意和他玩了。他感到很郁闷,把烦恼给妈妈说了。妈妈告诉他“如果有同学拿的胖,取绰号取乐,你会有什么感受?”小明想想,知道自己怎么做了。第二天,小明向那些同学道歉,开始关心,帮助同学,利用自己学习好的优势帮助学习困难。

(1)小明遇到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做呢?

提示:讨论、分析、结合情境谈做法。

教师归纳: (2)传递情感正能量的途径有哪些?

①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东西来影响环境。

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学会关心他人,掌握技巧。

②我们的情感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3)大军送给邈邈的仅仅是一本小书吗?

(4)为什么大军会认为这本小书是“我们”的礼物?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总结: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

通过情境让我们知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多一份美好。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我们要在利用正面的情感体验,通过改变环境传递正能量,传递美好的情感,掌握关心他人的技巧。学会与他人交流,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多一份美好。

四、板书设计 :

在品情感中成长

1、体味美好情感

2、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3、传递情感正能量

第六课 “我”和“我们” 第一框 集体生活邀请我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含义;理解个人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通过设置情景,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的集体才能发挥合力,才能产生巨大力量。

3、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养成热爱集体的习惯。

教学重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集体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PPT图片):

图片一:根据学校规定,我们组建了各种社团,大家可有共同语言了

图片二:我们班在校运动会上再创佳绩,我可兴奋了。

想一想:看了这些集体生活的图片,怎样用一些关键词描述自己在集体中的感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集体的温暖

活动一:感悟歌曲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问题:在歌曲中,哪一句是歌曲的中心句?

提示:要让世界充满爱,每个人应该献出一点爱。

想一想:什么是集体?

提示: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

教师补充: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集体,这个集体的联结程度通常情况与以下因素有关:

(1)成员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2)集体对成员的重要性;

(3)成员间相互交流的频率;

(4)成员对共同目标的共识程度;

(5)成员间的默契程度;集体存在的时间长短。

活动二:情景探究

情景二:下雨了,某同学忘记带雨伞,学校准备“爱心雨伞”。

情景三:班级里有学生生病在家,不能上课,同学,老师打电话关心问候,并帮助该同学复习功课。

讨论:当同学拿到爱心雨伞后,当同学老师关心你是,心里是什么感受?

提示:在这样的集体中会被感动,会感觉到温暖。

教师总结: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在集体中成员能感受到温暖。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加入某个组织和团体,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关爱,减少孤独和寂寞,获得安全感。

目标导学二:集体的力量

情景一:(出示PPT)学校组织班级演讲比赛的活动照片。

思考:(1)在获得荣誉的过程中,你的付出和感受。

(2)自己在演讲比赛中能拿到奖,在这个过程当中,哪些人给予你了怎样的帮助?

教师讲述:得奖我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让我们感到自豪,得奖是因为老师和同学共同奋斗的结果。

教师归纳:集体力量的来源

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情景二: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思考: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提示:通过分析三个和尚所说的话,表明他们有依赖思想,如果在集体中,每个人都像这三个和尚的做法一样,无法发挥集体的力量。

思考: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的关系?

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

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情景三: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说,我只强调三个音,使我的乐队变成团队。第一是‘起音’起音不齐,乐曲就乱;第二个是个人的‘专业音’,每个人要表现出自己在专业上最好的最精准的音;第三是‘团队音’当你展示自己的‘专业音’时,还要考虑到整体,是否干涉到别人的音。

思考:以上事例说明集体有怎样的力量?

教师总结: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获得成长。

三、课堂小结

以“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结尾,让学生再次感受团结的集体才能发挥出集体的力量。

板书设计

“我”和“我们”

1、 集体的含义

2、 集体的温暖

3、 集体的力量

第二框 集体生活成就我

教学目标:

1、知道在集体生活中,担任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在承担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角色意识;懂得集体生活对于涵养品格、发展个性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学会承认并包容他人的不同个性;

2、通过“运用你的经验”设置情景导入集体生活对个人的品格与个性方面的影响,以集体生活为载体,讨论个人的发展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及观点的归纳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对集体生活的正确认识,通过集体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集体生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集体生活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此材料)

情景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了。

情景二:从村小来到初中,将近一年的寄宿生活大大提高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

情景三:早上受到同学们郎朗读书声的感染,我也情不自禁的大声读起来。

想一想:集体生活对自己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提示:学生从学习、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等不同的方面思考阐述

教师总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集体生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集体生活能涵养我们的品格,能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综合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集体生活与我们个人的关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集体中涵养品格

(PPT展现元元给老师的一封信)想一想:

(1)元元是一位负责任的主编吗?你从信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让同学找出体现元元负责人的表现。)

提示:元元担任主编后很负责任。因为他做事很真真,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主动自觉的完成任务。

(2)担任主编后,元元的收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提升了自己的交往能力。主动自觉的完成任务,培养了主动自觉的人生态度。

元元的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生活变得充实了,在充实的生活当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

教师总结:

集体生活是如何涵养品格的?

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在集体生活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同时,我们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能担当的人。集体生活可以培养积极、主动、自觉的人生态度,可以提升了自己的交往能力,还可以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

目标导学二: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PPT展示课本60页探究与分享)

想一想:

(1)四位同学的个性特点对于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提示:甲同学:她追求完美的个性,这样的个性能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充分发挥特长,这是同学甲的优点。但是,考不好会哭,这是她脆弱的一面,她要在追求完美的同时,逐步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增强自己的韧性,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再完美一些。

乙同学:他在集体生活中认识到了自己个性中的不足,即“小心眼”于是,他调整自己,改进了不足,最后加入了班级足球队。

丙同学:他虽然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乐了自己,又给集体贡献了力量。

丁同学:个性是乐观,用自己的乐观个性去感染身边的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快乐着自己。

想一想:说出自己的个性特点,你的个性特点能帮助你在集体生活中找到恰当的位置吗?

提示:每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一个个性特点,并举出事例说明这个个性特点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教师总结:

怎样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①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起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交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

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我们发展和完善个性的“明镜”也是集体生活重要的学习资源。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优点,有助于我们完善个性。

③集体给我们发展个性提供了平台。集体生活为我们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共同活动,把握机遇,自主发展,使自己的个性不断丰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体生活成就我”,集体生活能涵养我们的品格,集体生活能发展我们的个性,我们要在集体中,在与他人的不断交往中,认识自己的个性,不断完善、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

板书设计

集体生活成就我

一、在集体中涵养品

1、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

2、集体生可以培养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

二、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1、在集体中我们展示个性、发展个性、不断完善自我。

2、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课时 师生交往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六课 第二课时

师生交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明确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知道彼此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

能力目标

1.掌握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2.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培养尊重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合作、分享、尊重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难点

处理好与老师“亦师亦友”的交往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师生交往中的事例。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好,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走进老师。如果从幼儿园算起,我们与老师交往已经有九年的时间。在与老师交往中,老师都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打开ppt

运用你的经验,想一想在图中四个场景中老师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通过刚才的经验分享我们来学习课文

一:教学相长

1.教学相长的含义

研读教材第6 6页正文第一段.

思考问题:

1.教学相长的含义是什么? 同位同学讨论一下,推选一名同学回答。

2. .教学相长对于我们和老师意味着什么?

问题提示: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② 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阅读阅读感悟和正文最后一段回答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怎么去做?

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

1. 阅读教材第6 7页“探究与分享”同位同学讨论一下并推选一名同学回答。

①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 师的批评?

②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

问题提示:

①语文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数学的批评也是正确的,小奇应该认识到数学课上的错误行为。

②处理好发展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 通过刚才的活动探究我们知道了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研读教材第6 7页正文。

3.

思考问题同排同学讨论并推选一名同学回答。

①为什么要认真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②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分别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

问题提示:

①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②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 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 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③老师的表扬要谦虚,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阅读阅读感悟了解快马扬鞭这个成语的来历。

二:亦师亦友

研读教材第6 8页正文第一段讨论回答。

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

问题提示: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这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阅读教材第6 8页“探究与分享”同排同学议一议: (1) 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 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

研读教材第6 8页正文第二段。

讨论:

①什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 ③ 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什么?

③为什么要把尊重老师当成我们的基本道德修养?

相关链接:从毛泽东敬重徐特立和习近平敬重北京师范大学老师说明了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1.尊师重道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也”。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不辞辛劳,不求报偿,无私奉献。我们应该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尊师重道,他就不会去尊敬父母、朋友和同学,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2.尊师重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尊师重道的本质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因此,提倡尊师重道,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敬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从而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 当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包括尊师重道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见,尊师重道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阅读方法与技能: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大家与老师发生过碰撞或不愉快的事吗?请回答。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阅读69页最后一段讨论:1老师在我们成长的作用是什么?(知识学习的指导者,精神 成长的引路人。)

2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因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 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回忆:

一. 教学相长(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当堂巩固

1. 教学相长,从学生的角度看(B) (1) 具有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

(2)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成果。 (4)老师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学。

A(1)(2)(3)(4)

B(1)(2)(3) C(2)(3)(4)

D(1)(3)(4)

2. 下列行为中属于不尊重老师的是(A) (1)上课偷看课外书 (2)课堂上睡觉

(3)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慢悠悠地走进教室。 (4)背后议论老师的缺点。

A(1)(2)(3)(4)

B(1)(2)(3) C(2)(3)(4)

D(1)(3)(4) 3. 作为学生我们要尊重老师,最重要的是(C) A主动与老师沟通与交往。 B对老师有礼貌 C尊重老师的劳动

D正确对待老师提出的要求

4. 当自己被老师错怪时怎么办?(B) (1)要求自己冷静,避免冲突 (2)请同学代自己向老师解释清楚。 (3)谅解老师的误解。 (4)当面和老师辩清楚。

A(1)(2)(3)(4) B(1)(2)(3) C(2)(3)(4)

D(1)(3)(4) 拓展空间

请回忆老师打动你的瞬间,描述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方式向老师表达你的感受。

第三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第二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二课时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国我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在理解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引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努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疏密之处,他们就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果断处置“7·5”事件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一千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 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 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 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 (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 (2) 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体验导行】

1、 学以致用

(1) 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 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3、 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第四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

<设置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设置问题>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设置问题>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

<设置问题>

(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观看多媒体,思考问题。

<设置问题>

1.有同学邀请你去网吧,还可以帮你写作业,你去不去?如果你不去,你能否说服你的同学也不要去?请说出理由。

2.图中小丽的爸爸不愿意出钱让小丽上学,如果你是小丽,你怎么做?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行为导向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了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对待问题。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__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二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二

课时)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1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国我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在理解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引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努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疏密之处,他们就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果断处置“7·5”事件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一千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 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

3 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 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

5 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

6 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 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 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 (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

(2) 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体验导行】

1、 学以致用

(1) 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 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

7 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3、 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上一篇:雨水节气祝福短信汇总下一篇:运输公司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