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支付时扣缴个税

2022-08-12

第一篇:股息支付时扣缴个税

金税三期系统-个税扣缴系统操作说明

一、 软件的安装

1、 安装扣缴客户端,安装完成后,添加企业的时候选择“申报密码”方式

2、 输入企业纳税人识别号,再次确认纳税人识别号,一旦确认成功,系统注册完成,不允许修改。

二、 人员以及工资的导入

1、 人员导入

2、 工资导入

三、 申报

1、

由于迁移的5月历史数据已经申报和扣款,只能进行属期6月的申报

关于申报密码:初次申报的扣缴公司,系统会提示必须修改初始密码(初始密码为税号后6位),有部分测试过的公司申报密码为123或者111

申报成功后,点击“作废申报”,将申报的数据取消

第二篇:个税未扣缴自己未申报,该如何处罚

近年来,自然人投资入股中小企业的现象不断涌现。年终股息红利分配时,企业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取得所得的纳税人也未向税务机关纳税申报的情形下,是否应当对纳税人予以处罚?如何处罚?本文结合实例分析。

案例简介

2011年12月,李某投资A有限责任公司,占A公司40%的股份。2015年12月,A公司解散,并处置了全部资产。2016年11月,A公司所在地地税局稽查局接到举报,反映李某几年来从A公司取得的分红款未缴纳个人所得税。该稽查局经过检查,发现李某2012年~2015年分别取得A公司分红款2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共计900万元,A公司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016年12月,该稽查局作出对李某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追缴个人所得税180万元的处理决定。由于A公司已经解散,已无可执行财产,该稽查局未对A公司未扣缴个人所得税的行为进行处罚,而是对李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作出处以未缴税款一倍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2017年2月,李某就行政处罚决定向地税局申请了行政复议,理由为:A公司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稽查局应对A公司应扣未扣行为进行处罚,而不应处罚李某。

争议观点

该地税局受理李某的复议申请后,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支持李某的申请理由,认为李某取得的所得存在扣缴义务人,只能对扣缴义务人A公司未代扣代缴的行为,按《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处以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追缴李某未缴的税款,而不能对李某处罚;另一种观点认为,稽查局对李某取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行为,依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的规定,作出处以不缴税款一倍的罚款决定完全正确。

案例分析

其一,能否对未履行扣缴义务的A公司处以罚款?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九条“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六条“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在五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本案中,负有扣缴义务的A公司未履行相关义务且未过追溯期,稽查局未对A公司进行处罚,显然是不正确的。

其二,如何对未履行纳税义务的李某处罚?这是争议最大、最困扰基层税务机关的问题。

一种观点是按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处罚,即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种观点是按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即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现实中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引发不少复议、诉讼。希望在《税收征管法》修订时予以明确,化解争议。

作者:李佐葵

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地税局

第三篇:社保支付的一次性补助金是否缴个税

问:社保部门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支付给企业,企业再支付给个人。请问,这部分补助金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浙江省国税局12366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伤职工取得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0号)规定:1.对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规定取得的工伤保险待遇,免征个人所得税。2.本通知第一条所称的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工伤职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取得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医疗待遇、住院伙食补助费、外地就医交通食宿费用、工伤康复费用、辅助器具费用、生活护理费等,以及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取得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因此,个人取得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如符合上述规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四篇:企业向个人支付借款利息时相关涉税问题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时常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由于金融机构对放贷一直持谨慎态度,因此很多企业不能及时取得贷款以解燃眉之急。于是,有的企业就会向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来维持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向个人支付借款利息时,应妥善处理相关涉税问题。

1.印花税。企业向个人借款,一般都要签订借款合同。那么,企业和个人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是否应当缴纳印花税?按照印花税相关政策规定,借款合同,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因此,企业向个人借款,签订的借款合同不需要贴花。

2.营业税。很多人认为,缴纳“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是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的义务,非金融单位或个人取得的对外借款利息收入不应缴纳营业税。其实不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

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第十条规定,《营业税税目注释》规定,贷款属于“金融保险业”税目的征收范围,而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发生将资金贷与其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据此可知,非金融单位或个人取得的对外借款利息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但按营业税相关政策规定,支付借款利息的企业,并没有义务代扣代缴营业税。而企业在支付借款利息时,应当向取得利息的个人索取发票。这样,地税机关在向取得利息的个人开具发票时,自然会扣缴营业税及其附加。企业取得了支付利息的发票,就能把支付的利息在税前扣除。

3.个人所得税。按照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规定,企业向个人支付借款利息时应当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有些企业财务人员认为,国家已于2008年10月9日停止征收储蓄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因此,个人从企业取得的借款利息也不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个人向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取得的利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32号)规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个人借款于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取得的利息收入,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的规定,应当征收个人所得税。计算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时,应当扣除已缴纳的营业税及其附加。

4.企业所得税。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向除第一条规定以外的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其借款情况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规定,准予扣除:

(一)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备非法集资目的或者其他违反法规的行为。

(二)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第五篇:公司为外部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时应代扣代缴营业税吗

问:我公司邀请外部专家以个人身份为内部员工做了一次专题培训,培训报酬(税前)为5000元,公司为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800元后,实际向该专家支付4200元(税后所得)。最近,税务机关进行检查时提出,公司不仅要为外部个人扣缴个人所得税,还应按“服务业”税目扣缴营业税。目前,外部人员以个人身份为公司提供劳务(如咨询、讲课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税务机关提出公司应在支付报酬时按“服务业”税目扣缴营业税的要求是否正确呢? —— —北京某有限责任公司刘会计

答:首先,外部人员对外提供劳务,并不必然承担营业税义务,因为一些特定劳务要课征增值税,比如加工修理、缝纫劳务。

不能笼统要求对一切劳务活动均课征营业税。

其次,对属于营业税应税范围的劳务,适用税目也并不必然就是“服务业”税目,可能适用其他税目,比如上面案例中的培训讲座适用“文化体育业”税目,装饰装潢劳务则适用“建筑业”税目。因此,对外部个人一律要求按“服务业”税目缴纳营业税的观点是错误的。

再次,对外部个人提供劳务应课征营业税的行为,公司是否负有为其代扣代缴营业税的义务呢?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关键是看营业税相关规定是否明确规定支付人为取得收入方的扣缴义务人。

先看2009年1月1日之前实施的旧《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旧《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了3类营业税扣缴义务人:一是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以受托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为扣缴义务人;二是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三是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则对《条例》第十一条所称其他扣缴义务人明确如下:一是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行为而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其应纳税款以代理者为扣缴义务人;没有代理者的,以受让者或者购买者为扣缴义务人;二是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演出由他人售票的,其应纳税款以售票者为扣缴义务人;三是演出经纪人为个人的,其办理演出业务的应纳税款以售票者为扣缴义务人;四是分保险业务,以初保人为扣缴义务人;五是个人转让条例第十二条第

(二)项所称其他无形资产的。其应纳税款以受让者为扣缴义务人。

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对营业税扣缴义务人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其境内代理人为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代理人的,以受让方或者购买方为扣缴义务人。

二是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实施细则》没有明确,也尚未出台配套性规定予以明确和细化。与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相比,新《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扣缴义务人更少。

综合来看,新旧《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均未规定公司接受外部个人(除境外个人外)提供劳务时负有扣缴营业税的义务。

另外,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制定下发的规范性文件中,也没有任何明确要求公司为外部个人支付劳务报酬这一行为应扣缴营业税的规定。至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个人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等服务活动取得收人征收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103号)规定外部人员(非雇员)向企业“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等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时,企业为营业税(另外还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只是对外部个人提供非有形商品推销、代理等特定服务活动的扣缴义务人予以明确和规范,并不适用于一般性的向外部个人支付劳务报酬行为。

因此,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除税法规定明确支付人(公司)负有扣缴义务的特殊业务(行为)外,公司在向外部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时一般并不负有扣缴营业税的义务。

上一篇:供销社组织工作报告下一篇:搞笑请假条理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