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问题

2023-03-31

第一篇: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问题

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几个问题

党的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是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取得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辉煌的背景有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的要求。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1.世情

大变革、大调整、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综合国力以及各种力量的较量日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多。这些情况对于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十分严峻的挑战。

2.国情

30多年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发展。虽然基本国情未改,但中国奇迹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发展促使国情发生了阶段性特征大变化,产生诸多问题。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民生基本保障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民主化进程滞后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党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的带领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问题上的极大的挑战。

3.党情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的执政党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走过30多年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成熟的执政党,我们突然发现,党内如今有了很多新的情况,面临四大考验,前进道路上还有四大危险有待我们去化解。

(1)新情况:信仰危机、宗旨认同危机、优良传统与优良作风传承危机、能力不足危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固等等问题。

(2) 四种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将会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3)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毛泽东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邓小平说共产党在最关键时刻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面对以上新情况,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危机意识,常怀忧党之心,烙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用发生动摇,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社会上存在着种种说法可以理解,可以包容。但一个党员长期放松自身的理论修养,其所在的基层党组织是有责任的。我在我区某个培训班上做过调查,没有任何一个人现在还在读《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宣言》、更不用说《资本论》。说句实话,如果不通读经典,怎么能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怎么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这叫身在党内,心不在党内,思想还在党外。对于这种现象我是既不能理解,也不能包容的。

2.民主建设乏力、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 民主建设上的问题比较突出

小平同志说:我们的事业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句话看似普通,却是一个经历了党的三个发展阶段,对党的建设的经典总结。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不是不讲纪律。社会上说,党的决策保密范围就是中南海的围墙,出了围墙就谈不上保密了。想想当年“两弹一星”工程实施过程,当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宣布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时,邓大姐与全国同胞一样被这巨大的惊喜感动得流泪,她说她也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个工程。邓稼先先生的一家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没有纪律的约束,民主将会是什么样,很难想象。 民主权利对于普通党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权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通过种种努力,让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得到保障。唯有这样,组织才会有活力,有朝气,有凝聚力。唯有这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才会更有保障,推进过程才会更健康

3.基层党建乏力,软弱涣散现象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执政以来,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党所领导的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件法宝。 梳理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历程。在火红的年代,奠定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开启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时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开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开始向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覆盖、先进性建设等),坚决抵制了党建活动中的“业余化”,“兼职化”,“党的作用淡化”的错误倾向。 新时期的党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达到新阶段,形成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党心人心的(加强基础组织)可喜势头。

深入剖析现今种种问题,不难发现软弱涣散现象还是比较突出。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后,以前那种以党代政在基层是看不见了,但以政代党的现象随处可见。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中,出现软弱涣散的现象就见怪不怪。党不管党,党组织不管党员,不能约束党员领导干部,本身就是软弱涣散。大多数腐败份子的腐败轨迹之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缺乏党的组织的有力约束。

4.党员宗旨意识不强跟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息息相关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了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报告,并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自那时以来,历次党章修改,这个党的宗旨从未改变过,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宗旨,又是我们党同其他任何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时间过去了快七十年,现阶段上,许多党员的宗旨意识开始淡漠了。莫非七十年真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大坎。毛泽东当年在表述这层含义时是这样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执政时间长了,改革开放多种利益并存格局的现实,使得一些党员、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或者是宗旨意识淡漠了,这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对党员的宗旨意识教育不够息息相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宗旨意识淡漠了,才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官僚主义严重,形式主义盛行。

三、夯实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让党的建设在“基础工程”中得到保障

1.基层组织建设要坚决落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 从当代管理学角度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落实是完全符合当代管理发展潮流的。管理活动依赖于管理组织,管理组织从职能发挥到引入学习元素,演变为学习型管理组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当代企业管理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职能发挥管理中脱胎出来,变成学习型管理组织才能应对现代营销,现代生产全过程。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日企的故事(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基层组织唯有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党组织才能有效应对新变化、新情况。

在学习中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有计划性,因学习而激活创新,因学习而推动发展,因学习而凝聚党员和民心,何乐而不为。学校的基层党建是最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的。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把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各种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这叫荤素搭配);把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这叫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叫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和激励结合起来(这叫激励管理)。

2.切实加强和落实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让民主真正成为党的生命 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根据地范围就有了基层民主建设。革命战争年代的民主建设使我们党充满活力,战斗力更强。

今天,作为执政党已经六十多年,虽然一刻也没有放弃过民主建设,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党内民主状况还不如革命党时期。

民主这个东西的确是个好东西,是迄今最好的一种政治制度。但是我们社会上对民主有一些误解。民主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票决民主,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形式;还有一种就是协商民主,这种形式在国外有,在市场上有,在国内已存在了六十几年,与共和国同龄。

这种形式在西方不认同(虽然美国国会正式投票前会有大量的两党协商)。在我国也有人认为这不是民主的形式。党内民主,毛泽东曾这样表述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分析一下,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实践中贯彻落实较好,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条有折扣;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贯彻得比较好,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这一条也是有折扣的,因此,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有时还真的像有些党员说的那样,这些权利是贴在墙上的民主制度,离普通党员比较远。

这样看来,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关键在落实二字。有人说落实二字好说就是难做到。具体说就是在顶头上司面难落实。其实不然,真正难是难在自己的内心,难在第一次。

3.一定要让组织生活成为基层党建的新亮点和支撑点

基层党建工作最薄弱之处就是组织生活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和单位、组织生活一年只有一两次。全年只有一两次组织生活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如何可想而知的。说句真话,像模像样的单位中,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也是不符合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有八条,除了学习这一条之外,其余七条都与组织生活或多或少有些关系,试想一下,要完成八大任务,每年只过一两次组织生活靠谱吗?组织生活是党组织中每个党员面对面的一个平台,组织生活太少,党组织怎么做好党员的动态(思想)管理?怎么关心爱护好每个党员?怎么让每个党员能够在这个组织中有家的感觉?怎么传承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

4.用世界眼光去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用现代管理手段去优化党建工作,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党建工作要有质量意识,质量水准取决于工作质量。工作是细分为若干个环节,若干个环节整合成一个流程,流程过程有规范,规范可以用表格来表达。因此,首都钢铁公司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大量引入当代管理手段,运用表格形式使基层党建有了新的特点。

让文化元素走进当前的基层组织建设。文化如今已经产业化,与资本、劳动力、原材料一道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其实文化也可以走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许多行业和单位将主题活动引入到基层组织活动中来,这里就有一个文化元素的问题。科技文化、红色文化、乡土风俗文化等等,都是开展主题活动时应当考虑到的文化元素。这样做不但丰富了基层党建的文化内涵,也为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活力。这是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先进做法。

第二篇: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新时期的防汛抗旱需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来规范和实施,就新时期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成效;要求;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我国在防汛抗旱的实践中,一改过去那种急迫应对为从容应对、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应对的方式,即防汛抗旱工作中发生的“两个转变”。努力实践“两个转变”的新思路,不断提高三防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及早部署、科学调度,各地、各部门紧急动员、团结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奋力抢险,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取得了防汛抗旱工作的胜利。

1防汛抗旱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特别是2003年淮河强化各项社会管理、运用治淮骨干工程成功防控大洪水以来,各地在防汛抗旱“两个转变”上越来越形成共识,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实践证明,人们给洪水以出路,则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就大大缩减;人们合理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不是一味地加高加固大堤,则洪水的风险就会被合理分担,在人类可承受的损失范围之内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拥有科学合理的水旱预案,则能在水旱灾害中多一份从容和主动。推进“两个转变”的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过程。因为在有些地方工程基础较弱,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说明“两个转变”理论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认识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项措施需要逐步落实。

2新时期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

2.1以人为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头等大事,致力于减少洪涝和干旱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威胁,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工作中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把防洪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抗旱保供水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通过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

2.2人水和谐

我国一些城市的防洪工程治理给人们的启发:坚固的堤防,幽雅的环境,体现“人水和谐”的理念,强调地域性、现代性、文化性而淡化工程痕迹,达到了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建设水利工程体系,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又发挥人水相亲的平台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是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渴求。

2.3应急管理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期,国家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速,如何强化预案预测预警工作,适时推出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已成为各级政府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防汛抗旱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的保证期望值越来越高,同时大量的中小河流、台风、山洪等灾害却频繁发生,而且公众对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更为关注,防汛抗旱工作影响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3存在的问题

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相比,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防汛抗旱工程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防汛抗旱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防汛抗旱保障体系与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防汛抗旱的技术水平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预测预报和监测能力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不相适应。

4对策

4.1增加适应洪水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审视防汛抗旱的思路和做法,克服传统的缺陷和不足,采取综合措施,科学调度洪水和抗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承担水旱风险,规范人类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条件的现实告诉人们,无论洪水灾害还是干旱灾害,往往大大超出人类控制能力,完全控制洪水、彻底消除洪水灾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洪旱情面前,需有更为理性地规范人类自身调控洪水的行为,并且努力增强自身适应及承受洪水风险的能力,以赢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在强调依靠工程手段消除洪水风险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增强人类社会自身适应洪水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且从总体上削弱其不利的影响。

4.2构建应急化解干旱缺水风险的设施与工程

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和单向开发水资源的传统防汛抗旱手段,需要着力建立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工程体系:防汛工作应转向适度确定防洪工程标准及合理确定工程功能,划分洪水风险等级,合理承担洪水风险;抗旱工作应转向促进节约水资源、降低耗水量,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应急化解干旱缺水风险的设施与工程。

4.3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发挥防洪工程综合效益

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快防汛抗旱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机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特别是洪水调度方案、抗旱预案等,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加强防洪抗旱的社会化管理,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增强风险意识。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当然,管理洪水和全面抗旱的新的思路不是削弱工程措施,也不是今后就可以忽视工程措施,而是强调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用防洪工程体系,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

第三篇: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措施,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各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单位的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

(二)重点人群监管还不到位

虽然各单位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也见到了一定效果,但监管方法还是略显单一,有的单位还出现了重点人群人数不清如劳务工问题、情况不明的现象,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了空挡。

(三)领导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计划生育三个一的一把手负总责、一班人齐抓共管和一票否决是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总结出的经验。公司各单位采取了具体措施进行落实,见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还有个别单位领导由于员工家属婚育观念的转变,连年无计划外生育,主观判断、盲目乐观,造成单位计划生育管理措施不得力,在本单位没有形成系统联动的管理体系,未婚生育、早婚早育、未持证怀孕情况有所抬头。

(四)管理人员素质亟待加强

由于基层一些单位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兼职较多,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公司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近两年的考核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对公司文件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不纳入年初预算,有的领导在使用上不够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五)群众的生育愿望与现行政策相悖

据调查:目前,我们的家庭中60%以上的想生二胎,并希望儿女双全,这表明员工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与国家现行政策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给我们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将带来新的问题和压力,给我们的管理发出了黄色警报,需要引起我们各单位领导和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建议采取的对策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有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善于做群众工作且稳定的计划生育队伍进行管理。但是目前,基层大部分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兼职较多,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亟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要认真落实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班人齐抓共管和一票否决制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领导机制,确保计划生育工作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经费投入到位、解决问题到位。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挥工会、纪检、人事等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形成一体化管理。同时,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要在单位和个人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方面把好审核关,认真执行计划生育的一票否决制。

(二)狠抓落实,搞好计划生育管理队伍建设。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配强配齐各级计划生育管理专(兼)职人员,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调整到计划生育岗位上来,从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帮助,为他们搞好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研讨交流、开展创新项目等形式让计划生育管理人员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

(三)细化各项指标,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要高度重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意义,认真修订细化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内容,让各级组织的责任更加明确。要强化考核,重点对否决指标认真落实检查,采取横向联系、纵向汇报、单位自查等多种形式,确保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指标落实到位。同时,二级单位要与三级单位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下级对上级负责,责任利益共同承担的监督激励约束机制。

(四)加强重点人群的监管,消除政策外不合法生育事件。针对当前离岗休养女工、随矿家属、再婚家庭等重点人群管理难、隐患多这一现状,我们专门制订下发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监督和管理的通知》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人群的监管力度。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扑下身子,抓好这项工作的落实,确保重点人群不发生政策外不合法生育事件。

(五)完善优待奖励政策,不断提高优质服务能力。各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要以落实优待奖励政策为落脚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健康为手段,着眼家庭发展,广泛宣传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实事。并在晚婚、晚育、住房、独生子女入托、就医等方面制定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切合实际的企业优待政策和措施。同时做好生育关怀,继续开展送关心、送政策、送健康的三送活动,各单位要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定期听取计划生育部门汇报、指导计划生育部门和人员做。

(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各单位要创新宣传教育方法,探索开展员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方式。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发挥基层有才艺的员工特长,编排广受欢迎的计划生育曲艺节目,建设好井站生育文化,开展文化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的计划生育宣传文化活动。

(七)开展交流研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不定期组织举办计划生育工作论文研讨会。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理论研讨,大胆创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促进公司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关系民生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关系着经济生产。我们要做好应对新形势下人口与计生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就面贯彻上级的各项工作部署,紧贴实际,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一定会开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新时期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现实问题与研究

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是否合理, 综合素质是否提高, 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巩固与否。近年来,全区各基层党组织都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使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战斗力明显增强,发展党员工作出现了可喜局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的问题,如果不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发展党员的计划性不足。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不注重调查研究,没有按照实际需求预先制定发展计划,党员发展的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在党员的发展上时冷时热,数量上过高过低,使发展党员工作出现波动状态。

2、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四偏”现象。尽管近几年我们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上下了很大气力,但由于基础较差和党员年龄自然增长,一些农村党支部中,存在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生产一线党员和女党员数量偏少的“四偏”现象。以我区某中等乡镇为例,截止2006年底,共有行政村党员960名,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94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9.8%;55岁以上的老党员496人,占行政村党员总数的51.7%;从党员的性别来看,女党员25人,仅占行政村党员总数的2.6%;从文化程度上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7人,占行政村党员总数的17.4%;全镇42个行政村,没有35岁以下的党员的村9个。

3、存在部分三年及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有的村由于多年不发展党员,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老面孔、老资格”,支部班子不是“长期坐庄”,就是“轮流坐庄”,长此以往,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将逐渐减弱。解决部分村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4、党员发展上存在工作不够熟悉,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个别基层党委没有按照要求派员参加支部发展党员大会;少数党支部没有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采取“碰头”等方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有的支部工作程序不够规范,甚至减化必经程序;个别基层党组织把没有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少数基层党组织、培养人没有切实负起培养联系、教育和考察的责任等等。

二、原因分析

1、思想重视不够,造成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建工作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没有认识到发展党员工作是为党及时输送新鲜血液的长期性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只是片面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就行了,“无暇顾及”发展党员工作。有的在发展党员工作上重数量轻质量,没有认真落实计划,具体工作中,督促、指导、检查力度不够。讨论党员入党,往往放在党委会的最后一项来研究通过,根据各支部上报的情况,由组织委员作简单介绍之后,为了节省时间,党委成员便一致同意了事,没有认真考察和分析每个入党同志的具体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出现发展的党员质量良莠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党员工作滞后的局面。

2、大批农村青年外流,导致入党积极分子偏少。目前,许多农村青年不愿在村务农,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打工挣钱。我们在基层进行组织谈话时,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三个一批” 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跟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素质平平,缺乏“打拼”精神的青年,因此,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偏少,导致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成为“无源之水”。

3、少数农村党支部负责人思想境界不高,人为设置障碍,致使一些优秀农村青年望“党”

兴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少数农村党支部之所以多年没有发展党员,多数情况都是人为造成的。有的村党支部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心存“武大郎开店”的打算,“专选小个子,高个子的不要”,新发展的对象,各方面往往比他自己还弱。有的则宗族派性思想严重,只限于发展自己的家属子女,有的为了平衡关系,物色发展对象,只停留在现有村干部的圈子内,或者干脆就不发展新党员,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党外,严重堵塞了党员队伍的源头。这些不良因素很容易挫伤一些优秀青年农民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4、 工作主动性差,培养、教育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发展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相应地,有些农民“入党”的意识也有所淡化。这就要求我们各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从源头上下功夫,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的力度。但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工作中没有形成配套的培养、教育机制,工作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严谨性,加之乡镇党委刚刚换届,部分新的基层党务干部对党员发展工作的具体业务不够熟悉,不够了解,造成发展党员工作出现被动局面。

三、主要对策

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制订规划,分类指导,落实责任,跟踪管理,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员队伍,提高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社会影响力。

1、 抓认识,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认识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展党员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关系到党的全部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问题。只有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发展党员工作,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鲜血液。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义不容辞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优先在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高中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中发展党员, 不断优化农村党员的学历、文化结构、年龄和性别结构,只有这样,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才可能有一个大发展,才会出现新局面。

2、抓培训,提高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的素质。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组织的经常性工作,这项工作的许多具体操作要由基层广大党务干部来完成。发展党员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务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因此,要抓住基层党务干部业务素质偏低这一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党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一要建立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制度,实行党务知识考试考核的办法,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强化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乡镇组织员队伍,在区委组织员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各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二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水平。要对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找出原因,进行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努力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发展党员工作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三要从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上对党支部加以指导,逐步提高党支部的业务能力,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效率。要在每年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时增加党风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方面的内容。

3、抓培养,着力加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跟踪教育,切实解决“源头”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源头不足的原因,与缺乏对其跟踪培养有直接的关系。要搞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除了要建立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之外, 还必须做好跟踪培养工作。因此, 一要“疏源”,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

进一步拓宽选人育人渠道。要注意解决党员队伍中的认识问题,树立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的观点,不求全责备,要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三个侧重”:侧重提高积极分子队伍中经济人才的比例,把那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承认党章、并愿意履行党员义务的年轻人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侧重加强跟踪管理,从短期外出打工经商、搞经营管理的优秀青年中物色培养对象;侧重从身边发现培养人才,把团、妇、武中的优秀青年培养起来,使之脱颖而出,同时做好推优工作。二要“培源”,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入党是自愿的,但不等于自然成熟,而应当靠培养成熟。要做好正面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对一些素质较好、事业心较强又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重点发展对象,党支部要指定联系人加强培养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等待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成熟为积极教育启迪,促使其尽快成熟。三要“清源”,突出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管理,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继续采取集中办班、结对子帮扶、设岗锻炼等方法,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党史党建和专业技术知识,每年应对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不少于1次,时间不少于3天。今后,凡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的,一般不得发展入党。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态管理。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每半年调整一次。表现突出、具备党员条件的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不具备条件的,要及时取消其入党积极分子资格。

4、抓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党员与群众的比例、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队伍的比例情况,着手制定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三年或五年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职责、责任追究、组织领导等内容,明确规定每个村支部每年必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的数量等。今后,各基层党委发展的新党员比例,要严格执行《东昌府区2007——2009发展党员三年工作规划》(东昌组发[2007]4号)的规定,即:发展的新党员中,生产工作一线党员、35岁以下青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5%左右,妇女比例不低于25%,两新组织发展党员比例不低于6%。工作中必须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同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相结合,同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相结合,同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相结合,同搞好团、妇组织推优工作相结合。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村党支部工作目标任务中,并将其与党支部评先和年终考核相结合,与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评定相结合,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

5、 抓责任,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措施。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为此,一是需要区、乡镇、村三级党组织共同负责,把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做到区委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包村,村支委和老党员每人联系一至二名入党积极分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发展工作网络。要建立检查、汇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二是乡镇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帮助督促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要把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列入乡镇党委书记的任目标责任制中,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三是明确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建立“不抓发展党员工作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责任机制,提出具体要求,对“三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不能连选连任,不能评定为星级农村支部书记,党支部不能评先评优;对发展党员工作出现严重失误的村党支部书记要免职。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方法。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入党积极分子两推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票决制”、“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用制度来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第五篇: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人口和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以下简称‚人口计生‛)工作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群众的婚育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甚至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计生工作难度应该越来越小,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压力也应该越来越小。但是,广大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却刚好相反,甚至感到很困惑,觉得新形势下的人口计生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无从下手,无所适从,一片茫然。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历了从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生育水平、再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三个历史性阶段的变迁。现以‚实践‛的角度对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以‚发展‛的高度粗浅提出解决办法,供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人口计生政策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计划外生育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农村,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还没有完全转变,早婚早育、未婚先孕、非法生育、违法超生的行为仍时有发生。这里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沿用了很多总结报告中的习惯用语,而事实上,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人口计生政策间存在的差距很大。计划外生育现象不是‚时有发生‛,而是普遍发生。一个村,计外生育是家家有,如果一个家庭中现只有一个孩子,要么是这个家庭正在计外孕,要么是正在准备计外孕。有个村,上级给个一女户补助名额,村里左挑右检,竟无符合条件的。各级党委政府,如果不承认这个事实,不敢于面对这个事实,就无从解决问题。当然,通过这么多年的人口和计生工作努力,群众的生育意愿确实转变很大,现今农村,养育两个男孩的成本、压力,很多父母亲已经深刻认识到了。从‚多子多福‛转变为‚孩子多了确实累,确实养不起‛,从‚一心要男孩‛转变为‚实在不行,不管男女,有两个搭伴就行‛。尤其是外出打工返乡的青年思想意识上也不愿意多生孩子,但迫于长辈和外界环境的压力,还是要再生育一个孩子。一个村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很少,不到15%。真正说主动只要一个孩子的,少之又少。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占70%。有三个及以上的占15%。三个以上中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家中有钱,自认为可以养得起。要么是家中无钱,生多生少无所谓,80%的群众认为即便是放开来给他生,最多也就生两个。由于受到生产生活模式的制约(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角度看),社会习俗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陈旧婚育观念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变。

(二)二三十年计生工作中总结形成的曾经好的做法已经变质变味。形式主义严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计生工作中总结形成了许多好的工作做法,如‚三为主‛‚三结合‛等,在当前的基层工作中已经变质变味,沦为应付检查、欺上瞒下的工具。

先说宣传工作,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不到位,近几年来农村计生工作给广大老百姓的感觉不紧了。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各大媒体一味为了追求销售量,讲究眼球效应,跟风媚俗,以娱乐、欣赏的心态,不加判断地报道富人超生等信息;断章取义,以卖弄、炫耀的心态,随意揣测计生政策。特别是每到两会期间,所谓的‚专家‛、有影响的人士,纷纷跳出来,借机博取眼球,而主流媒体对此则毫无回应,任之放之,无法营造全社会的宣传氛围。

更重要的原因是职能部门及各级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一年到头,仅限于几个节庆,拉拉横幅、刷刷标语,到年底检查时,看似捧出厚厚一沓的材料,都是为了应付敷衍检查,突击加工的,不夸张地说,一年的工作,一周内就可以做好。宣传工作都在材料纸张上,流于形式,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宣传‛。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如果没有一个全民性的、铺天盖地的、密集的、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很难发挥发挥‚以宣传为主‛的功效。

其它如协会等工作,不敢说是子虚乌有,却都是挂牌、贴牌、摘桃、造景工作。

技术服务、药具管理工作与医疗卫生系统重叠,但是业务能力、作业条件、服务水平又不如人家,管理和服务的典型支撑力比较脆弱。没有过得硬、叫得响的技术力量做支撑,工作处于死气沉沉,最终也是没有生气、活力和后劲可言。一到年底,为了应付检查,完成那些所谓的指标,编造各类信息,把平常应该记录的门诊记录,撕了改,改了撕。

更为严重的是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不是有待加强,而是必须加强。说全部造假有点耸人听闻,但90%数据不真实,到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部分乡镇,而是所有乡镇多多少少都有弄虚作假、瞒报、漏报政策外出生,报表统计数据的失真及PIS数据录入不准确、不全面的行为。村瞒镇、镇瞒县、县瞒市、市瞒省,一级瞒一级,上级帮着、指导着下级瞒。两本账、甚至于三本账都是存在的现象。许多计生基层工作者都难以一口说出、说清相关的数据,甚至于统计工作者自己就混淆、迷茫于各类数据之中。所以说,那些所谓的‚专家‛拿着那些所谓的‚数据‛,得出的那些所谓的‚研究成果‛,侃侃而谈所谓的‚论调‛,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了。

(三)计生工作重心不能下移,村民自治工作总体水平滞后,‚村为主‛成为空谈。部分村支书、主任对本村计生工作基本情况不清楚,对计划生育工作不会抓、不敢抓、不敢管,留情、留步思想严重,影响计生工作的开展。

部分村支两委和村计生专干、育龄妇女小组长作风漂浮,工作不认真、不扎实,得过且过,不能很好履行应有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对本职工作不熟悉、基础资料不规范、信息反馈、变更不及时,家底不清、情况不明,妇检没有氛围,追踪补检流于形式等等问题,都制约着村民自治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群众对计生政策和法律了解越来越多,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计生干部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少数计生干部平时却不认真学习计主法律、法规和政策,法制观念不强,执法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动辄就对老百姓罚款,而且罚款随意性大,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办事不公的现象。有些基层计生干部的群众观念还没有很好确立,个别人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借机敛财,徇私舞弊,收钱放生,侵犯了群众合法权益,损害了计生干部的形象,甚至破坏了党群关系。

(四)基础业务有待进一步规范,疲于应付检查。人口计生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在基层(乡镇和村),宣传教育、药具发放与管理、手术落实、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群众工作等等,构成了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主要业务的基本框架,而这个基本框架的所有部位都涉及人口计生工作的诸多方面,犹如一盘机器上的链条,哪里出现毛病,哪里就是薄弱环节,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滑坡的结果。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时期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与现行工作力量的薄弱之间存在差距。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多,从单纯控制人口增长向人口战略性研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优质服务、人口综合调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化,而原有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力量并没有得到增强,尤其是村一级人口计生干部,任务重、兼职多,报酬低,人口计生工作完完全全落实到基层的难度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热在上面、冷在下面‛的情况。

二是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当前人口形势和人口计生工作认识不足,对上级关于人口计生工作的部署、要求理解得肤浅,甚至失偏,生搬硬套贯彻的多,联系实际落实的少,工作一般化,没有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其工作业绩平平。无论是阶段性安排,还是长年工作,经常处于说是说、做归做的状态,应付敷衍草草交差了事;

三是部分乡(镇)计生办日常工作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主动性和扎实性,思路不清,头绪不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整体性差,忙东忘西,工作重点、难点不明确,手脚忙乱的现象比较严重,常常是只顾埋头苦干,不顾效率怎样,特别是缺乏学习思考、分析和总结的精神与作风,使得许多好的工作创新、成果、经验没有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张扬,工作发展力形成得缓慢。这是导致乡(镇)工作被动的主要因素。

四是绝大多数的村、支两委对人口计生工作认识肤浅,对人口计生工作基本上是乡(镇)安排一下就动一下,有的是乡(镇)安排几下也不动一下;很多村计生专干对自身业务工作也很不认真负责,对出生人口、手术落实等情况本应该是可以掌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一但问起具体情况来,常常是说不清、道不明,心里无数,越接触实际越含混不清,应该一口清、一口咬死的数据和情况却越弄越糊涂,甚至出现逻辑错误,不能自圆其说,漏洞百出,令人尴尬难受。

由于基层基础较差,因此,在很多工作的落实上,常常是上级要求越高、期望值越高,往往是到了基层落实的效果却越差、失望值却越大。而这些问题,单靠县级人口计生主管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督促是不能得到很好转变和彻底解决的。

(五)保障措施、重点措施流于形式,‚假、大、空‛严重。曾几何时,‚双月综合服务‛是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龙头措施,放环、流产、结扎、社会抚养费征缴、人口出生控制、性别比治理都是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 为了方便群众,‚双月综合服务‛改为‚季度综合服务‛(还有的专家及有影响人士甚至于提出取消这项措施)。真实情况是基层称之为劳民伤财,群众意见纷纷,上级又看不到真实情况(或者不愿看到真实情况,自己沉醉于假大空的数字中)。季度综合服务已经失去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沦为‚鸡肋‛。为了三率达标、为了迎接上级监控,数字造假、人员造假,上报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差别,无法想象,乱乱哄哄,草草收场了事。该做的工作不做,该来参查的不来,不来参查的也没有什么补救措施,妇检把关不严,流于形式,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妇检是整个人口计生工作的第一道阀门。追踪补检力度不够,未检人员的增多仍然是控制政策外生育的重大隐患。对育龄妇女催的急了,手段过激了,群众就告你。

早婚早育现象十分严重,未摸清底数,对早婚早育和计划外多孩出生的控制,虽然将任务分解落实镇、村、组三级干部的人头上,但是无法人盯人、严防死守,严密控制政策外出生。

再看四项手术,放环、措施更换都是在电脑里完成,为了完成流引产、结扎任务,竟然出现了‚黄牛‛队伍,买卖哄抢手术,假手术漫天飞,手术库存量增大。某县某年的结扎任务只有两个镇完成,其余的镇均只完成了不到50%,放环措施更换最低的镇也完成了200%多,流引产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每完成一个流引产平均支出近500元,高的达到八九百元,而实际上,真正用于手术上的支出不到100元。

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夫妻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是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当前农村中,有的违法对象认为多生一个孩子没犯多大的法,不够逮、不够冲的,有的有钱不缴,不讲道理,故意与计生工作人员纠缠,企图达到少缴或不缴社会抚养费的目的。尽管国家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颁布了‚一法三规‛,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给计生部门授予了处理决定权,但没有具体的行政强制措施,计策行政执法手段较软,只能是靠磨‚嘴皮子‛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来敦促其履行法律义务。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有增无减。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宽,受理案件较多,抽不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处理案件,计生部门又无权采取其它强制措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计生执行案件久拖不决而影响工作的开展。

(六)部门配合协调差,信息资源互换差,未依法落实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职责,改革措施与人口计生政策不兼容。随着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为适应新形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是,大多数的改革措施没有把人口计生政策统筹考虑进去,使人口计生工作成了一个‚孤岛‛,甚至起到反导向作用,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巨大冲激。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原本就是全社会的责任。由于当年控制人口任务异常紧迫和繁重,于是将乡镇计生办和村组等兼职计生干部推向了紧张的第一线,不管什么情况,都是由这些人冲锋陷阵,结果便形成了少数人做多数人的工作、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局面。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最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婚姻登记管理改革。现在的婚姻登记归口集中到民政部门办理,不再需要村(社区)或乡(镇)有关部门出具任何证明,男女双方只要持有效身份证及户口簿就可以办理结婚证书。由于没有经村(社区)、乡(镇)两级把关和监管,以致对新婚夫妇管理难以到位,直接产生四种后果:

1、不能及时掌握初婚情况;

2、不能及时掌握一孩怀孕和生育情况;

3、不利于人口计划的安排和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

4、重婚现象也由此屡见不鲜。

二是户籍管理改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已逐步打破,一方面是公安部门上户口不再需要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任何手续,换句话说,不管是不是超生的、也不管缴没缴纳社会抚养费、落没落实人口计生避孕节育手术,在公安部门都可以无条件入户,没有坚持乡镇以上的计划生育证明办证查证制度,致使很多违法生育的孩子在没有受到有关处理的情况下,便得到一个新的户口(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户,就不会受到处理了),达到既多生孩子,又不受到处理的目的。公安部门只凭出生证明、准生证就给小孩上户,村级户口不通知,不管是否是违法生育,这就助长了违法生育的气焰。因为违法生育者最担心的就是小孩户口问题,这一问题落实了,他就万事大吉;另一方面是一部分农民通过购买城镇户口或通过政策自动农转非方式,已成为城市人,但人户两分离,甚至有的还是口袋户,这给人口计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公安、工商、劳动、卫生等其他部门中也有类似情况发生。 除了计生部门在主动获取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外,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衔接工作也存在很多改进的地方。再比如:在医院也要凭证生育,凭生育证开具出生证明。但许多医疗机构没有执行这些政策,只要你生了就开出生证明,甚至出具假证明。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间接支持了计划外生育。

当然,严格人口计生查验制度,一方面存在着镇村两级部门有人借此向群众索要财物,谋取私利行为,另一方面违背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但是只要是真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一碗水端平,群众会理解的。(这是个伪命题)

三是惠农政策。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农村粮食直补、农村合作医疗、移民后扶、公共建设征地补偿、退耕还林(草、桑)补偿等一系列惠农利民政策,但这些惠民政策的补偿,都是以农村人口为基数来计算补偿金额,也就是说,人口多,补偿金额多,讲得更具体一点,也就是即便是超生的人口,也能按人头享受到各种惠农政策,给人口计生政策背道而驰,起到反导向作用。比如,笔者最近在报上看到,X县X镇一个因修高速公路而补拆迁房屋的独生子女户农民,他说,按照国家人口计生政策规定:独生子女在享受集体土地分红时可以增加一人份额;就此事,他也向村、镇和县级相关部门反映过,村、镇和县级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分别派人到组里开会调解,可组内的几个横蛮汉就是不同意,一直到现在组内土地分红还没有分下去,而超生人口却可以‚名正言顺‛地拿到人平9000多元的土地分红款,这件事让这位独生子女家长非常寒心。还有,现在由于中央的惠农政策很多,当然这是中央的英明决策,本是好事,但关键的是那些因不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的对象户,特别是那些因不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而造成贫困、贫穷的对象户,他们不但不自觉履行相关义务或没有办法履行相关义务(主动缴纳应缴纳社会抚养费或没有钱缴纳社会抚养费),相反,国家和各级各部门每年还要通过‚政策性‛和各种‚送温暖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支持及扶助。再者,像‚两免一补‛这样的惠农政策,计划生育超生家庭的子女也可以享受吗?这恐怕值得探究。又比如,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建设征地补偿等一系列惠农利民政策,均是以农村人口为基数来计算补偿金额的。也就是说,人口多,补偿金额多,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超生人口越多,所得到的实惠反而越多;另一方面,在扶持困难户、免税就医等方面没有将计划生育因素纳入考虑,出现了‚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人群吃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群得利‛的消极现象,基层计划生育矛盾比较突出。

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凡是涉及人口计生方面的事情,就得找计生部门和工作人员。这些问题,都与人口计生法规格格不入,应该认真解决。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在人口计生工作上形成齐抓共管,才能彻底改变目前乡镇人口计生工作不能尽如人意的状况,才能使人口计生部门和工作人员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并使人口计生工作的种种压力变成大家的共同责任。

(七)依法行政与群众落后的思想素质的存在巨大的差距,计生工作难度偏大成本偏高。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一律用强制手段控制生育数量,而是为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行政。镇村的执法主体资格被取消,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能一律采用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以前大多数计生对象迫于政府的强大政策和多种工作手段,能主动落实节育措施,而现在计生对象须三番五次做工作,甚至要村里派车接送、安排食宿、垫付医药费,营养费的支出、护理的经费支出都明显加大。

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部分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实在太大。计生对象对现行法律、政策的断章取义,只讲权利不尽义务,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放大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根本不提自身的违法行为在先,而大多数计生对象都不愿主动接受孕检、上环、结扎、引流产和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甚至有的计生对象公然用暴力与执法人员相抗衡。基层领导为求稳定,保和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了事情,不按法律、法规办事,一味地迎合群众,只求自保,造成恶劣影响一大片。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力的弱化使农村人口计生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纪律》、《人口和计划生育检查考评工作纪律》以及计划生育‚七不准‛等,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改善了干群关系,使人口计生行政执法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但是对于执意想要超生的对象却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即使通过征收社会抚养费来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也具有相当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人口计生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矛盾论和认识论告诉我们:不承认执法者与被执法者这个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就无法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是一个地方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但是《人口计生法》多是约束执法者,而对违法行为、违法者却很少提及怎样处理,殊不知,在农村,部分群众认为过去不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干部可以拆屋、押物……等等,确实怕,不敢超生;现在计划生育有‚七不准‛、‚十禁止‛这些所谓的‚尚方宝剑‛护着,我们不去参加妇检、不落实节育措施,甚至违法生育,干部不能把我们不怎么样?也不敢把我们怎么样?这确实在基层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如X县X乡X村一个违法怀孕对象躲在家里,看见乡村干部上门来了,立即把门锁上,乡村干部只好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她把门打开,到乡里去落实补救措施,可她就是不开门,乡村干部也没有办法,忍饥挨饿、苦口婆心地与之磨了两个昼夜,硬是等到她把门打开,首先还是做思想工作,动员她去落实补救措施,可她还是思想顽固,乡干部见她不去,就准备强行拉她走,她于是就有意倒在地上,手指上出了一点血,组里群众迅速赶过来,对乡干部进行围攻,进而发生人口计生群体事件,结果这2名乡干部因作风粗暴而受到了处分。还如,X县X乡X村有一对夫妇违法生育,家里经济条件在当地算是一个小富翁,身家上百万,违法生育后长期拒不缴纳社会抚养费,人口计生部门上门去要求该夫妇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时,该夫妇居然从衣兜里摸出一大把一大把的钱在工作人员眼前晃来晃去,并挑衅地说:‚老子有的是钱,但我不交,你们有本事把我抓了嘛?‛说完,还把家里的门全部打开,又挑衅地说:‚我家里的东西多得很,抽屉里还有很多钱,你们进去拿就是了‛,说完便大摇大摆地走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无可否认,现在农村群众的民主和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他们过分强调权利,而对应履行的义务普遍淡化,特别是履行人口计生义务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在工作中极不配合、不支持,使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苦不堪言,有时象‚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针对社会抚养费普遍征收难的问题,国家也出台了可以通过采取法院强制执行的措施。但在实际征收社会抚养费中,并不是法院也可以完全征收到位的,法院也抱怨,他们就那几个人,何况执行难也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现象。何况,法不治众,并不是每个违法生育对象都可以交给法院去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加之,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少数地方信访机制不健全,对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程序不规范,查处不到位,个别地方群众诉求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对违法生育案件,强制执行难度大,非诉讼案件执行成本高,影响了案件执行到位率,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从而造成有钱的‚能生‛、无钱的‚赖生‛、落后的‚想生‛、外出的‚躲生‛等现象十分突出,后果是‚有钱的不怕罚,没钱的罚不怕‛。

由于目前人口计生没有‚钢性‛的硬措施对超生对象实施处罚,近几年来,部分城区居民和少数国家公职人员对生育二孩由跃跃欲试的想法开始付诸于实际行动:有通过各种弄虚作假手段在上一级相关部门取得病残儿童鉴定证明进行所谓的‚合法超生‛的、有通过户口搞假双胞胎的、有通过民政搞假收养的、有名人和富人明目张胆超生的……综合治理的措施难以到位,奖惩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制度难落实,处罚力度不到位等造成违法生育者逍遥法外。

(八)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流动人口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未婚青年管理难,近年来,农村80%的年青人毕业后便外出务工,在此期间,很可能组织了‚家庭‛,等他们回来时,已有一个甚至几个小孩了,加之这些流出人员流动性太 强,居无定所,其户籍地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二是流动人口孕情、生育、技术服务跟踪不到位。流动人口流出后户籍地只能通过给流动人口本人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每季度反馈查环查孕证明,办证时育龄群众答应好好的,按时寄回查孕证明,又不允许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金,可是往往是黄鹤一去不复返,杳 无音讯,没有任何约束机制,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严把查验证的行政管理很难实现。

实际上流动人口与户籍地管理脱节,户籍地不知流动人口去向,造成流动人口的生育情况难以掌握,婚育证明发放难到位,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对象征收社会扶养费难,违法怀孕、违法生育对象查处难。而现居住地又管理不到位,无法管理,不想管理,对外来流动人口出生信息及计划生育不如实统计上报和反馈户籍地。加上流动人口持证意识淡薄,导致不持证的多,持过期证、假证多,未接受计生管理的多。形成事实上的户籍地没有管住,现居住没有管好。而这些流动人口的主体是育龄青壮年,是在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口,他们对计 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有巨大的需求,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重点目标人群。

三是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处理难。由于流动人口活动区域广,调查取证和社会抚养费征 收难度大。本地找不到人,取不到证;到外地,又不知道其地址,且成本太大,取证仍然难,往往是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可工作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从90年代起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在这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有80%为育龄群众,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的随意性,流动的频繁性,居住的不稳定性,给人口计生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育龄群众趁此机会,在流动中违法生育,违法生育后流动,逃避计划生育的处罚。无论是村(社区)、乡(镇)还是人口计生主管部门,既没有财力,也没有精力,对他们实行跟踪管理到位。有时,即便是知道有些夫妇在外已违法生育,但也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就拿我县来说,据初步统计,我县每年外出务工已达近10万人,全县每年违法生育对象属流动人口的占80%左右。随着人口大量流动、城乡结合部农转非人员增加、再婚生育、非婚生育、特别是长期人户分离现象,增加了人口计生工作依法行政的管理难度,出现了漏管、难管和管不到位的问题,给流动人口在流动中超生、躲生留下了很大空间,人口隐形增长难以遏制。

(九)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难以接受频繁检查。人口计生工作无论怎样要求,都离不开‚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总体战略要求,作为人口计生职能部门,应该紧紧围绕这个总体战略要求,始终扭住‚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核心‚指挥棒‛不放松。但目前,一方面是我们人口计生上级主管部门(国家、省、市人口计生委)自身制定的许多东西,不符合或者说至少不太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最基层工作的实际,基本上是处于‚自己配药自己吃‛、‚自己想招自己用‛、‚自己做事自己兜‛、‚自己检查自己受‛、‚自己有苦自己吞‛、‚自己制绳自己捆‛的境地;另一方面是省、市人口计生委对基层的检查过于频繁,常常是两月一大查,一月一小查,甚至有时候是一月几次查,今天查‚三结合‛、明天查村(居)民自治、后天查流动人口、再后天查出生人口、再再后天查综合改革、接下来还要查信访、药具管理、统计监测点、优质服务等等等等。而其实查来查去,无非是听听报告、看看台账、转转圈、走马观花,就看谁会说、会做表面文章了。某镇计生服务中心曾经接待过省计生委主任的调研,打扫卫生用了一天,整理台账用了三天,把以前的台账该撕的撕了,该换封面的换了,育龄群众村组干部培训用了一天,交待怎样说、说哪些,结果调研时,未用十分钟,后面的车辆还未停穏,前面的车又发动到下一个调研点了。基层一年到头除了迎接上级检查,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深入村(社区)、组和农户,对婚育情况进行了解、对出生人口进行清理、对育龄群众开展各种随访、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对违法生育对象进行调查处理、对整个人口计生工作进行调研等等。从上面两层意思讲,笔者认为人口计生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和工作者的了解和理解,使许多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在‚一票否决‛的前提之下感觉到迎检压力特别大,更何况基层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眼‛的位臵,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加之,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许多切身利益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解决,工作又苦又累又难,长此下去很多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不会再有积极性、创造性,想跳出人口计生系统岗位的人大有人在,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上质量、上水平面临着闹‚人荒‛和后继乏人的挑战。这是一个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十)考核目标过高与实际工作低水平脱节。一是考核指标定得高。计划生育率(符合政策生育率)是人口计生工作目标考核中的一个核心指标,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人口计生工作实际水平。而这个指标在我省、我市多年来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在2005年前一直都以92%以上的指标对各区(县)和各乡(镇)进行考核,与各地的实际工作水平有较大差距,不符合农村农民和基层的实际。尽管近两年我省、我市人口计生委求真务实,对符合政策生育率这一考核指标在原来基础上主动下调了3—4个百分点,但仍然与各地的实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党和国家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政理念的深入落实,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我县、我市乃至我省、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农村,可以说是‚自觉主动只想生育一孩的少了,想方设法还想生育二孩的多了,多孩生育的现象又开始有些抬头了‛。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体考核指标的不科学,因此,各地的人口计生工作在‚一票否决‛的压力下,只能前行,不能后退,上报数据一年比一年高,与实际工作水平差距渐行渐远。二是考核要求太严。人口计生考核总体分为‚定量‛、‚定性‛两大块。现在我省、我市在推进人口计生改革中,推行‚三线‛考核,即党政领导线、人口计生业务工作线和部门综合治理线。考核内容大大小小涉及近百项,且每一项内容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尤其在‚定性‛资料方面原则很多,如X年,X县在接受省定性资料年终考核时,在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人口计生相关政策的记录里只有几个领导的发言纪录,就被省考核组扣了分,事实上,这个县的县委中心学习组切切实实地组织学习了人口计生相关政策,也进行了讨论,只不过是大部分领导的讨论意见基本一致,没有异议,就没有讲了。难道这也要扣分,这个县的领导有口难言。目标过高,标准太严,不符合农村农民和基层实际,虽然付出了较大代价,但目标仍然不能实现,于是,在考核指标的强大压力之下,基层干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难免不出现重政策、轻法律,重目的、轻手段,重实体、轻程序,重权利、轻义务,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的甚至采取简单粗暴,以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手段去换取完成工作任务。因为,人口计生‚一票否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完不成目标任务,就要受处分,甚至丢官免职。在这样一个政治压力下,部分或者说很大一部分基层干部不得不在指标数据上铤而走险,弄虚作假,蒙混过关。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当前人口计生弄虚作假的问题在我国、我省、我市、我县不是某个地方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重灾区,长此下去,于党于国于民都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十一)实际财政投入不足。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后,要实践以人为本和落实利益导向,都迫切需要各级不断加大计生投入。如奖励扶助、优质服务、人口计生公益金等,尤其是流动人口管理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保证。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12月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到2010年全国人均人口计生事业经费在‘十五’期末人均1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22元,届时,各级人口计生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其中乡(镇)统筹费纳入财政预算的人口计生事业经费要求达到人均8元‛。这个数字对于我们这些偏远贫困山区、经济不发达的县和乡(镇)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很难以达到。从乡(镇)现阶段来看,由于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几乎没有财政收入,日常运转全靠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更谈不上人口计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了。相反,目前许多乡(镇)不是加大财政投入,反而挤占、挪用社会抚养费,靠征收社会抚养费来弥补乡(镇)财政不足,这种运作方式,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人口计生的‚放水养鱼‛,成为制约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策探讨

针对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上述谈到的这些,只是从几个侧面揭示的,实际上所存在的问题远不只这些。针对问题的存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和对待人口计生工作,采取一些积极的、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切不可等闲视之。使这‚天下第一难事‛变成‚天下第一易事、好事‛,这是我们人口计生工作者的立足点和方法论。

对策一: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案。考核指标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指挥棒,棒之所指,力之所向。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作风导向问题。要用‚跳着摘苹果‛的方法来引导基层,用力跳起来能够摘到苹果,这就是成功之举,坚决克服‚跳起来摘不到苹果‛的不良倾向,从源头杜绝‚弄虚作假‛。一是要实事求是设定考核指标。据笔者了解,甘肃、河南、广西等省的符合政策生育率考核指标都在70-80%左右,我认为这个指标比较切合当前农村人口计生的实际。我省、我市、我县的人口计生工作虽然走在全国、全省、全市前列,但是不是可以再大胆一点,在近两年这个考核指标有所下调的基础上,把符合政策生育率这个考核指标降到80%左右。二是要改进考核方案。近几年,我省、我市对人口计生的考核办法涉及内容太多,有的还相互重叠,如果累计下来,每年各项人口计生考核指标达100项之多,哪一项都非常重要,都不能丢分,也丢不起分,因为在全市、全省评估排名中,差0.1分可能掉几位乃至十几位。因此,为了便于基层操作,把基层的主要精力放到抓人口计生主体指标上来,必须要精简考核内容,突出考核重点,只设臵符合政策生育率、性别比等事关稳定低生育水平主要指标,因为这两个指标完成了,人口增长也就控制了,人口结构也就改善了,其它派生指标,如初婚率、一孩率、统计误差率、综合节育措施落实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到位率等均会自然完成;另外,村(居)民自治、‚三结合‛、计生协会等派生指标不再列入‚一票否决‛的考核范围。三是要减少检查、评估,为基层松绑。省、市人口计生主管部门,要尽量杜绝并没有实际意义的检查、评估,让区(县)、乡(镇)人口计生工作人员能从连篇累牍的‚纸堆‛里面,从不切合实际没有操作性达标的‚指标‛里面解脱出来,用更加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深入村(社区)、组和农户搞指导和服务,使基层基础更牢固。变排序压力大的考核结果为指导、帮助、促进基层发展、而且能够密切业务联系的调研。时代发展到今天,任何一项检查、考核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和事业的发展为原则,而不是引发和变相引发抵触情绪的产生。因此,改革人口计生检查、考核工作势在必行。

对策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法制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一大法宝。要加大人口计生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知晓自己对人口计生的责(任)、权(利)、义(务)、利(益),从而增强群众实行人口计生的自觉性。同时,要加大反面典型的宣传和爆光,使不自觉遵守人口计生相关法律法规或履行人口计生义务的群众成为众矢之‚敌‛,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态势和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让那些不自觉遵守人口计生相关法律法规或不履行人口计生义务的人无‚容身之地‛。

对策三:统筹社会综合改革,做到政策兼容。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各部(委、局)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性文件、规章等时,应广泛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把人口计生政策统筹考虑进去,特别是应将实行人口计生作为享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前臵性规定,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舆论导向,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力度,形成全国流动人口管理‚一盘棋‛格局,否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根本到不了位的。

对策四:强化队伍职业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人口计生行政执法队伍、技术服务服务、基层工作队伍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在行政执法队伍上。目前卫生、国土、工商、城管、农业等这些部门均成立了专门的执法队伍,笔者认为,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国策性‛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面临‚执法难‛与‚执行难‛的情况下,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应成立专门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机构,以进一步提高违法生育案件的结案率。在技术服务队伍上。要进一步采取强化培训和进修、函授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计划生育服务的需求,并进一步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招聘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技术人员充实乡(镇)计生服务站。同时,要整合卫生、计生技术资源,对缺乏技术和设施的乡(镇)计生服务站,可以考虑与乡(镇)卫生院合并,从而解决群众服务难的问题。在基层工作队伍上。一方面要按照《决定》精神,把乡(镇)计生办从目前的‚人口和社会事务办‛中独立出来,成立单独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并将乡(镇)计生服务站实行县人口计生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待遇,将村计生专干误工补助提高到150/月/人以上,并将村计生专干误工补助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确保基层人口计生队伍的稳定。

对策五:保障财政投入,增强工作后劲。取消农业税后,以农业为主的县、乡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在正常运转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要加大对人口计生事业的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加大人口计生事业经费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县、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人口计生工作正常需要,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要改革社会抚养费管理,乡(镇)征收的社会抚养费要及时上解县财政,县财政根据实际统一调剂下拨乡(镇),并加大社会抚养费专款的监管力度,确保社会抚养费全额用于人口计生事业。

对策六:解决发展‚瓶颈‛,促进和谐协调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人口计生工作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既要用其解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确保其人员、任务、指标、措施、经费的落实,又要用其衡量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是否彼此协调、和谐,看看还有什么障碍需要排除。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应该牢牢握住‚瓶颈‛,想方设法使用好‚瓶颈‛,让‚瓶颈‛为决策服务,为发展出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口环境。

对策七:夯实基层基础,解决‚五难‛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本着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的态度,要切实通过工作重心的下移,进一步解决好基层底数难清楚、信息难掌握、措施难落实、服务难到位、群众需求难满足的‚五难‛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基层业务素质、服务阵地、工作经费、机制建设等方面去狠抓基层基础工作的落实。在业务素质上,可以说当前乡(镇)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是人口计生许多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整个人口计生工作与时俱进的主要障碍,因此,可采取强化力量、加强培训、岗位练兵、表彰鼓励等办法,让人口计生系统工作人员都能成为理论深、政策明、情况清、业务精、业绩实、作风正的行家里手;在服务阵地上,要按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委对计生服务站建设的总体要求,从标牌、标室、服装、科室设臵、病历文书、器械设备等方面统一加强规范化建设,建好育龄群众之家,树立人口计生服务品牌和窗口形象;在工作经费上,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基层人口计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在机制建设上,笔者认为,必须抓好两点:一是责任逗硬问题,二是激励机制问题。

对策八:出台具体措施,依法落实综合施治。人口计生工作既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让人口计生部门从唱‚独角戏‛里面解放出来,真正让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不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形式上,各级党委、政府就必须出台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措施,依法依规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对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职责,将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的种种压力,通过以具体的、钢性的、可操作的措施转化成全社会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切实改变当前人口计生部门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局面。比如:公安部门必须把好户口凭人口计生和卫生部门出具的相关手续再进行登记及流动人口清理查验关;卫生部门必须把好打击‚两非‛和新生婴儿关、工商部门必须把好外来人员经商办审证件关、民政部门必须把好初婚关、财政部门必须把好人口计生事业经费预算和监督关等等,只有切实做到每一个部门主要抓好1-2个或2-3个关键环节,并将这些环节的工作纳入其重点考核、重点督查的内容,也同样实行‚一票否决‛,只有这样,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流动人口人口计生管理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有全社会各级各部门行动起来,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工作上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做到互通相信、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真抓实管、统筹解决的局面,才能有效地解决好综合施治的问题。否则,都是口号、空话、白话、套话,没有现实意义。

对策九:认真落实《决定》精神,寻求工作突破。《决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就全面加强人口计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导新时期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决定》中,对如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及机制、队伍、经费、思路、方法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战略性、指导性、前瞻性的措施、方法和意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以《决定》为纲领,切实从各个方面寻找人口计生工作的突破口,寻求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先机。

总的说来,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是形势所迫、现实所需、发展所求。人口计生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抓绝对要倒退,抓不好、抓不实也绝对要倒退。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及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将《决定》精神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低生育水平才能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才能实现,人口计生事业才能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学生会组织部工作内容下一篇:学生假期安全告家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