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2024-04-22

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精选9篇)

篇1: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作者:修芳菲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5%,农民的经济收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农民增收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农民增收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相应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难原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121-02

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伴随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已连续6年以超过6%的幅度增长,是20多年来第一次,令人欣喜。但同时也应当冷静地看到,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没有根本消除,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来自政府的“输血性”政策,农民增收难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1.1 宏观经济政策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经济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仍不利于农民增收。这两年,国家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居民收入时,对城镇居民采取的增收措施较多而对农民采取的较少;国家对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增发工资、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等措施,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在增加,而农民的收入还基本处在自然增长状态。在增加的国债使用安排上,涉农的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补贴等值仍未负值,仍有大量的农业收入继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1.2 土地流转难,农业技术推广差

当前农民还普遍存在着过分依赖土地的思想,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传统的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从而难于提高效益。近20年来,我国坚持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在推动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科研体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与生产脱节,技术推广体制运作效率低,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一些尖端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与农户无缘,边远山区仍处在原始的、简陋的传统耕作状态。

1.3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住市场竞争较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思想不开放,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总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1.4 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

从整体上看,突出表现为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分散性,不能适应市场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农业生产的创立性、效益性处于低迷状态。从结构层次上看,农村经济结构可分为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三个基本层次,而每一层次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上,不能合理把握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决定性”,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缺乏大规模的特色产品、名优产品,产品品种单

一、花色单调、档次不高,产业链条过短,新的合理高效的产品结构未形成。二是农业结构上,作为基础行业的种植业,主导行业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后继行业的林牧副渔业,外围行业的建材、化工、采掘、运输、服务业,期间的比例、规模摆布不尽科学,部分农村尤其是山区缺乏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行业,农副产品加工滞后,生产粗糙,行业结构效益差。三是产业结构上,农业产业内部不完整,产前的良种、农药、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产后的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及信息服务等环节不协调,产、供、销脱节,农、工、贸分离,农业利润分配不均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让农民的收入稳定增加,是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对于农村的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先后出台了多项对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今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行动纲领。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建立县级财政支农切块资金制度,对上级专项支农资金和本级财政专项支农资金实行切块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每年县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时,要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算决算执行情况,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二是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病险水库治理力度和水利设施的渠系配套工程维护力度,确保安全度汛,确保形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要加大乡村道路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全县道路通达能力。三是

完善农民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社保问题。通过实施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帮扶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建立以政府最低保障为基础,慈善、捐款、扶贫帮困为补充的弱势群体救助保障制度。

2.2 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会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实抓好。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兴农的后劲。科技兴农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因此,必须广开筹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引进外资和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发挥好科技兴农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土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也让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跳出田园务工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要积极包装农业科技项目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三是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行股份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形成工商企业“反哺”效益农业的投资格局。四是地方财政要加大支农力度,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比重;金融部门要不断开发适合农户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联合担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在资金的投放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实行集中投资,重点扶持。

2.3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首先,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起新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其次,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现农业的突破性发展,需要有突破性的科技支持。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教育,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再次,加强对农民继续教育。中国农民处于教育的最底层,他们先天的教育基础薄弱,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又限制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从而享受现代化给其带来的各种实惠。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既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城市化的需要,同时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既要解决农民的观念问题,增强农民受训意识,又要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使农民的继续教育得以有保障,开发继续教育资源,增加继续教育投资。

2.4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农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调整方向,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核心。

(2)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品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流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强对粮食高产田、蔬菜基地、农民实行承包后退包农田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生产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经营效益。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农业企业化是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营格局。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规模经营。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基础,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促进农民增收开始,使农民增收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健.新形势下农民增收问题的统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26:156.[2] 金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100.

篇2: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学校:淮阴工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

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认真仔细的开展了

“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

《》,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1年月日

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自2001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

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出台,三农问题就一直倍受国家领导和各界人

士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表后,中央

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

题。这次暑期,我走访了县农工部和我显得几个乡镇,对我县农民

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民的人均

收入由2009年的7309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8303元,同步增长了

13.6%。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

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

2)农民增收渠道少。我县农民的收入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以

及出外劳务收入。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

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产量增加了,但是品种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优质的农产

品比较少,市场卖价低,虽然增产但是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于“3861”型,农

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高中学历的很少,有一技之长的更少。

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的,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从事二、三产

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不强,思想

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

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据调查显示,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农民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而且农

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方面的支出,导致收支不平衡。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的附加值不

高。

当然,出现农民增收难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调查总结,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

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在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方面存在不

足,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时出现了问题,有的地方把结构调整片面

理解为“减粮扩经”,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

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较差。现有的农村从

业人员中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习困难,先进的理念

接受不了,农业科技城国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给力。

6)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筹资困难。农业方面贷款审批困

难。

7)农村适用科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作用发挥差。

综上所述,在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着困难,为解决难题,进一步促进

农民增收,我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

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特色的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

强、市场调活问题,所以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

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调整。

2)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发

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

程度;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

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只有把农民培养

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是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要进一步发挥

好现有农科技人才、科普克即可写网络组织在三农第一线的作用;

坚定不移的在农村进行“普九”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素

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让返乡青年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狠抓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转产技能培训,重视对外农民

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的培训,努力打造“劳力品牌”。

4)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

位。

5)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

7)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是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村几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放心发展,全力去挣钱。

篇3:新时期关于农民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1 农民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一词是由1951年芝加哥大学举行的美国《文化变迁》杂志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用以说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农民现代化是指广大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 提升自我素质成为现代人, 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过程。现代人的素质涉及到人的观念、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 它主要包括以下突出的品质特征: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独立人格和功效意识;有认知弹性、心怀相对开放;消息灵通、参与意识强的公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农民现代化取得了较大进展,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民仍存在以下状态:思想观念保守, 致富能力还不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低, 生产组织能力普遍不高;民主法治观念不深, 参政维权意识不强等。这表明我国农民现代化进程亟待推进。

2 农民现代化的意义

2.1 农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之基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 更谈不上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科学化, 特征是商品化, 方向是集约化、持续化和高效化。实现农业科学化的关键是知识化, 即指农民的知识化。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 是农村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没有现代化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的农民, 就无法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去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见, 农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2 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之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其发展目标, 其实质是促进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依靠农民设计、农民建设和农民管理。新农村如果没有现代化素质的农民, 这一切将无从谈起。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2.3 农民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之义

从本质上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即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8亿多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其现代化的实现对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举足轻重。没有农民的现代化, 就没有整个中国人的现代化, 就更没有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 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3 推进农民现代化的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政治转制、文化转向、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迫切需要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来参与建设。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政治素养、健全农村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有利于加快农民现代化发展, 快速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1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广科学技术, 增强农民现代化致富本领

采取多种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利用最新传媒手段, 搭建信息平台, 收集市场信息, 打造宣传信息, 保证产销通畅;利用农村科技站推广实用技术, 帮助农民采用先进装备, 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发展特色农业;立足当地优势, 面向国内外大市场, 实行商品化生产, 实行企业化经营, 实现农民生产、经营的现代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在竞争中树立效率意识,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事物, 提高农民现代化致富能力和本领。

3.2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现代化精神生活质量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成人教育、重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组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培养农民骨干和农民企业家带领农民致富。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落实三下乡活动, 为农民现代化提供知识与智力支持;加大支持农村文化创作力度, 帮助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发展, 带领农民摆脱文化贫困, 发展特色乡村文化, 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提高农民现代化生活质量。

3.3 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提高农民现代化参政维权意识

克服村民委员会行政化、民主选举决策流于形式的问题,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通过多种形式送法下乡,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取消对农民的制度性壁垒, 加强涉农款项监督, 严禁强迁强拆行为, 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利;增加农民代表参与基层政治体系的人数比例, 通过决策调查、访问协商制度等意见通道收集民意, 充分调动农民的参政热情, 提高农民的议政能力, 增强农民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4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使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农村社会保障薄弱, 农村低保尚未实现全覆盖, 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规范化操作, 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待全面铺开。那么就需要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在广大农村落实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集体、家庭利益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扩大保障覆盖的范围和深度;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服务水平等, 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保障农民现代化的进展, 增强农民现代化的动力。

3.5 建设绿色低碳农村, 营造农民现代化生存环境

农村农药、化肥的不科学使用, 工矿企业排污和集约化养殖, 使水污染日益凸现;露天堆积的畜禽粪便, 随意堆放生活垃圾, 助长了有害病毒的扩散和传播;焚烧的秸秆, 工厂排放的废气和重金属, 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土壤和大气。日趋恶化的农村环境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遏制这一趋势。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管;增加农村环保投入, 加快环保基础建设;规划农村环境村庄, 发展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环保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建设, 统一收集、分类回收利用、填埋垃圾, 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绿色农村、低碳农村、生态新农村, 为农民现代化生存营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新时期农民现代化是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它是农业现代化之基、新农村建设之需、社会现代化之义。可以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科学技术, 增强农民现代化致富本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现代化精神生活质量;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提高农民现代化参政维权意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使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建设绿色低碳农村, 营造农民现代化生存环境等措施来加快农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社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魏先法等, 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5) .

[2]李雪, 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实现:搓揉中期待黎明[J].吉林农业2011, (12) .

篇4: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原因浅析

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处的融资环境却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由于其季节性强,产品相对集中,为保证常年性加工,必须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农产品原料,常常为贷不到较大的流动资金而为难。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所需流动资金,来源于入社社员股金的占86%以上,来源于向入社社员和民间借款的占10.4%,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3.6%。

2.担保难。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果园、牲畜等动产,这些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机构规定贷款抵押物的标准,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在开展担保的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大难度,金融机构很难对它们开展贷款担保业务,从而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要求。

3.保险难。与其它商业险种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低保额、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点,加之农业保险参保对象复杂,规模小,分布散,收入低,保费低,承保标的又都是活物,保险公司也缺乏农业保险理赔的专门人才和网络,鉴定难度大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成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体制不畅。近些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逐步将营业网点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仅剩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收缩了农村信贷战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倾向于实施保二、三产业的“大户”,贷款逐步向少数大户和优质客户集中的银行信贷策略,形成了农村资金“倒流”现象。

二是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现阶段基本没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即使有一些资产,也只是经营场地、道路、厂房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同时,由于农业经营风险较高,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难以达到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支持的条件,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怕贷”、“惜贷”。

三是信贷主体资格不实。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可以作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承贷主体,但从目前看来,这一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主体资格,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认可。调查发现,目前除农村信用社对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财政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外,其他的必须以合作社理事长“个人名义”并以房屋作抵押才能获得贷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贷中受到制约。

二、改善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的几点思考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偏弱、造血功能不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融资渠道单一,流动资金缺乏。因此,必须尽快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环境,破解“贷款难、担保难、保险难”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一是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重点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二是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快推进种养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尽快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

2.增大信贷资金投入。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在农村扶贫、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财政贴息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总量。二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经营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给予倾斜。三是激活民间投资,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政府应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3.强化配套服务功能。要把改进服务方式、强化配套服务,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一是要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适当调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政策,改善农村网点布局,扩大对乡镇营业网点的授权授信,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支持重点。三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要利用信息来源多、联系面广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机连结,增强发展能力。

篇5: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对大学生进行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急剧上涨,直到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们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本文中笔者首先就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后笔者就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自19开始,我国的高校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在进行扩招后,高考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激烈的战争了,虽然说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考试压力相对来说得到了有效的减轻,但是毕业之后,他们面临的将会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到了20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12万,那么到现在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49万,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的严峻。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试图想要找出能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的方法,社会以及学校等方面也都想要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努力解决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毕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这一智力社会资源就会浪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着家庭的幸福程度也关乎着我国的发展程度。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较高的期望与社会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的增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现在已经非常的普遍。同时由于竞争的愈发激烈,用工单位给与大学生的工资标准也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用工单位的真正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经收到高等教育,所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高,对于将来寻找的工作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于求职的工资薪金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大线很多工作并不能满足自身对于工资薪金的要求,能够满足自己工资薪金标准的企业又有很多人来竞争。

1.2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总体来说,理科类的就业形势要比文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其中在理科类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之中,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好,在文史类专业中语言、文秘、会计、历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即社会环境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2.1社会环境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就业环境来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造成了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紧张。第二就是现如今用人单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虽然说我国的就业环境严峻,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之中其实女性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大学生的工作一般还是集中的传统的女性职业之中,与男同学相比女同学的就业质量还是比较低,由于女性需要生育以及照顾性的工作比较多,所以或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质量。第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不合理,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难。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主要就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说,所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自身方面

2.2.1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就能够代表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错误的思想,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学习成绩还不如我,找的工作这么好,我一定也要比他更好。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就可以的,用工单位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能力,但是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2.2.2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总数能够占到86.2%,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占到总数的56.4%。,对于工资薪金的心理目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这样的调查结果就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向,需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安全全国联网的网络求职软件,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求职等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服务,真正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可以更加的安全、真实。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帮助和服务。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新动向,政府应该多颁布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于一些高新的信息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一些贷款的额度,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

3.2高校方面

在高校方面首先就应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适当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就能够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校才能够针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当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3.3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大学生的心态也应该逐步的进行调整,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以自卑同样也不可以自大,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篇6:新时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农民收入是农民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新时期,如何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是中国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文章对近年来学界对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作一系统综述,并指出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遇到的新问题和不断显现的新困局,原因在于缺乏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多元化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关键词]农民收入;研究综述;可持续增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099-03

一、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总体认识

毋庸置疑,自1978年以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契机,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农业体制的束缚,而且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力地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更是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但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变得缓慢,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3年高达3.23:1,之后虽有所缩小,其幅度很小且有反复。当前农民切实可行的增收之策大门正处于关闭之中,增收的空间日益变窄,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达3.28:1,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高达3.32:1。最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虽在缩小,但仍保持在3倍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13:1,农民收入问题仍非常突出。

不可否认,当前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农民收入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绝对水平较低;二是增长速度缓慢;三是城乡差距加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严重危及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毋庸置疑,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且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如果农民发展水平过低(收入少、负担重等),与其他阶层差距过大的话,农民的不满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农民收入问题无论于农民自身还是于国家发展都有根本性的影响。就农民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在中国,没有农民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稳定发展;农民发展状况的好坏,必定会对中国政权基础稳固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国外文献研究早就显示:农民收入低且不稳的这种状况,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难题,而且是发达国家的难题,更是现代国家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难题。这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而且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而且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当前,不管政界抑或学术界都一致承认“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更是凸显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相关研究文献而言,具体集中在:一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分析。二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途径思考等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性政策研究,也有微观层面的实证性分析。

二、关于制约农民收入的因素研究

就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理论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认为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以陈锡文、张秀生等为代表的制度性因素观。陈锡文分析指出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不仅有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和非农就业难度加大等表层制约因素,而且还有制度等更深层次制约因素,制度因素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张秀生等则从制度视角,围绕土地制度、税费制度、金融体制、公共品供给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指出当前农民增收缓慢的成因,认为中国农村的制度缺陷是阻碍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一是在宏观上缺乏制度的外在推动力;

二是在微观上缺乏内在的创新力。(2)以吴敬琏、温铁军为代表的资源性因素观。很多学者借用罗格纳·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来解释中国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原因,这就是中国农民长期处于低收入状态的“资本积累的循环集”原因。吴敬琏认为当前农民增收难的根源是农民总体太多,农村资源普遍匮乏,并指出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低下是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所在。温铁军分析认为,中国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现实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共同导致了农民贫困。(3)以朱明侠、胡晔为代表的结构性因素观。在朱明侠等看来,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当前农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名优产品比例低、产品标准化和品牌管理滞后、区域特专产品比较优势不明显等方面。胡晔也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由于结构性过剩,势必造成低档次上的过度竞争,农民收入也只能是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4)以柯炳生为代表的综合性因素观。柯炳生分析认为造成中国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很多,但将农民收入问题简单化地归结为就是体制问题或政策问题是不全面的,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政策,这是造成城乡收入差别的最重要原因,但体制问题并不是全部原因,制约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结构、体制与政策原因、农民本身素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三、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研究

梳理已有的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这无疑是被众多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最典型的就是以吴敬琏为代表,认为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农民,把农民转移出来,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工业化”,使农民能够“就业最大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才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向。这种观点在近年来更是得到进一步的论证,比如蔡昉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农业和农村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的影响。而进入1990年代之后,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贸易政策等)对农民收入增长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农民增收问题已经从本质上演变为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统筹劳动力市场,真正实现农民平等的主体地位。刘明国等指出,中国农民想凭借人均大约2亩的耕地来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这应该是不切实际的。而要彻底地解决中国农民收入低的问题,根本道路就是积极推进农民非农就业和大力发展农村工业。(2)市场化论。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就要立足于市场,农民应该成为一个平等的经济主体,主动去适应市场,通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蔡昉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民增收问题是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国家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农民进入市场,熟悉市场,最终提升其竞争力和增收能力。张永林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多样性和产业化所产生的资源循环和创新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源泉。(3)制度创新论。周其仁是产权制度改革论的典型代表,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产权界定问题寻求突破,如政府要永久地废除一切农产品市场的行政命令;废除“民土变国土”的城市用地制度;在村庄一级要做到“政经分开”以明确“集体产权”。张秀生等认为,要实现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制度框架。温涛等专题研究了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提出通过金融发展抑或是农村金融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4)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论。林毅夫指出国家应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王春超认为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途径,在理论上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着眼点应是对现代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温涛、王煜宇对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实证分析,认为只有农业投资的增加才能够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有学者研究指出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5)综合推进论。柯炳生认为解决中国农民收入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就政府而言,需要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提高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土地管理政策、完善市场与农民组织政策、改革农村金融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综合推进来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张红宇研究指出要实现农民不断增收,就必须从农业、非农业和农业外部环境等三方面来综合考虑,牢固树立起可持续的、统筹兼的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四、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的总结性评述

上述的研究涉及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无疑拓展了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领域,这对深化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文献梳理后,我们发现鲜有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审视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而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固有的局限性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局限性包括农民自身素质、环境与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等多个方面,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克服这些局限性,对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目前而言,中国农村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并将快速地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新困局也在不断显现,农民增收的道路也非一帆风顺。蔡昉指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是一种历史必然现象,由此而造成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只能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实际上,中国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比重已经在日益增加,而且在今后农民收入的增长对这两项收入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变化大环境密切关联的大问题。所以,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重点就要着眼于改革农村要素市场,并加以不断完善,进而摆脱较高收入水平的均衡陷阱(“温饱陷阱”)的制约,让农民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地走上富裕的道路,这就要针对农民收入的性质和特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当前收入增长与未来收入再增长统一起来,以多元化为导向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与任务[J],新华文摘,2006,(7)

[2]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

[3]张秀生,等,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

[4]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J],读书,1999,(12)

[5]朱明侠,等,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

[6]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7]蔡昉,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21

[8]刘明国,等,可持续地提高我国农民相对收入水平需要什么?[J],农村经济,2007,(4)

[9]张永林,等,农村经济多样性和产业化与农民增加收入的内因和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

[10]周其仁,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回避产权界定[J],发展,2002,(3)

[11]温涛,等,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12]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13]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

[14]沈坤荣,等,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1)

[15]张红宇,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思路和政府行为[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篇7: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保卫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针对这些变化情况提出了构建高校安全保卫体系的若干建议.

作 者:汪秋慧 许中平 作者单位:汪秋慧(广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许中平(广州市越秀公安分局)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校   安全保卫   体系构建  

篇8: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定义的首次出现, 是在2010年1月31日由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新生代农民工也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农民工这一群体既是中国特色所特有的群体又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不容忽视的主力军。

(二)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

社会保障权是指劳动者享有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其核心内容是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和丧失劳动能力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1]而新时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

(1) 工伤保险。“工伤”是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首要风险。尽管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险, 基本将工伤保险覆盖到全体农民工, 在现实社会中新生代农民工工伤事故频繁发生, 给广大农民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2]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建设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2)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最为迫切的现实需要。虽然我国建立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但现实却是只有少数新生代农民工会参加医疗保险, 其他没有医疗保险的则需要自己承担医疗费用, 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医疗保险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并没有发挥我们所期望的作用。

(3)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 影响力大, 系统庞大。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情况复杂且流动性强, 一旦重新选择城市, 只能退出养老保险, 但只能拿走个人缴费, 企业承担的部分则不能带走, 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而这将给新生代农民工留下许多后顾之忧。因此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显然具有更大的难度。

2.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物质生存状况及社会救济情况。

(1)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的住房及收入状况。新时期,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物价也在不断的提高, 这些变化对于在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产生了十分意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对于身在异乡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是意义重大。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有住房具有很强的需求, 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具有比较开放的消费习惯, 同时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根本无法按揭买房, 所以住房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较之他们的父辈大有提高, 但是由于他们大多处于低学历、低技能的状态, 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且薪酬低的工作。

(2)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状况。新时期,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比老一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有所提高, 但在城市中务工的他们大部分依旧从事着体力劳动。因此他们很难有机会参加职业培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它是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补助的一种救助形式。新生代农民工一旦失业, 既无最低生活保障, 也无失业救助。因此, 对新生代农民工各个领域的社会救助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原因分析

(一)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内因分析

1. 自身保障意识淡薄。

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大军, 更加应当享有社会保险的保障。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却很淡薄, 对其中了解甚微, 并不了解保险的真正内涵。因此对参加社会保险及维护自身社会保障权益的意识非常淡薄。

2. 缺乏参加保险的物质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生存在社会的最底层, 每天都从事着体力劳动量大却收入甚微的工作。这样的客观条件无法支付除基本生活开支以外的花销, 他们更不可能有机会去额外支付保险金。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现实生活。此外,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较大, 工作极不稳定, 以上列举的种种问题都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根本不具备参加保险的物质条件。

(二)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外因分析

1.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缺失。

在新时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合法利益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是不容我们忽视的现实困境。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全国性的专门性立法。同时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执行难的问题也异常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的立法、司法及执法部门共同努力, 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权利。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的制约, 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的待遇经常与城市职工相差甚远。只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权益得到了法律在制度上的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才能更加强大。

2.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社会角度的缺失。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 又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复杂性。有一些企业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都具有歧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往往并不重视为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保险和保障, 这就严重危害了他们的权益。

三、新时期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

(一) 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保障意识

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 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种种问题时, 作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所有要素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是造成其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内因。只有新生代农民工从自身角度出发, 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和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意识, 并且提高在社会工作中的能力水平, 才能在融入社会和城市过程中走出更加稳步和坚挺的步伐。

(二) 加大国家扶植力度

国家在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需要的不只是收入, 还要有发展空间。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性,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国家要大力强化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对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 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3]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使他们依法获得普通劳动者的平等合法身份, 在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 在公平的环境中生活。

(三) 加强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中, 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自身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 要不断完善就业培训和学历教育,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与知识水平。企业作为重要角色, 可以加大技能培训, 针对特定的行业专门培养技术性人才。此外, 还应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帮助他们搞好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 缓解各种压力, 增强他们吃苦耐劳和抗挫能力, 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增加健康、积极的氛围。

四、总结

正如温总理所说的“让所有中国公民更有尊严地活着”。新时期我们更加需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从而“真正实现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最终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 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 搭建解决新时期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起点, 为新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的软环境, 同时也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住房、收入等物质环境的提高, 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共同建造我们的和谐社会。

摘要:新时期,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容忽视的力量,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说是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从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状况, 最终提出了关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臧晓晓.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以《社会保险法》为视角[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02期.

[2]邵劼, 郭世英.发展与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探析[J].现代财经, 2011.2.

篇9: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原因浅析

(一)困境

1 贷款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由于其季节性强,产品相对集中,为保证常年性加工,必须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农产品原料,但常常为贷不到较大的流动资金而为难。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所需流动资金中,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3.6%。

2 担保难。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果园、牲畜等动产,这些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机构规定贷款抵押物的标准,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在开展担保的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大难度,金融机构很难对它们开展贷款担保业务,从而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要求。

3 保险难。与其他商业险种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低保额、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点,加之农业保险参保对象复杂、规模小、分布散、收入低、保费低,承保标的又都是活物,保险公司也缺乏农业保险理赔的专门人才和网络,鉴定难度大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原因浅析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服务体制不畅。近些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逐步将营业网点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仅剩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收缩了农村信贷战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形成了农村资金“倒流”现象。

2 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现阶段基本没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即使有一些资产,也只是经营场地、道路、厂房等方面的建设投入。

3 信贷主体资格不实。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可以作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承贷主体,但从目前看来,这一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主体资格,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认可。

二、改善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一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重点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二是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快推进种养业保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尽快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在农村扶贫、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财政贴息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总量。二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经营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给予倾斜。三是激活民间投资,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政府应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三)强化配套服务功能

要把改进服务方式、强化配套服务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一是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适当调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政策,改善农村网点布局,扩大对乡镇营业网点的授权授信,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支持重点。三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要利用信息来源多、联系面广等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机连结,增强发展能力。

(四)逐步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上一篇:总公司机关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外出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