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范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38号 【发布日期】2006-06-25 【生效日期】2006-06-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及组成人员调整的通

(闽政办[2006]13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福建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工作制度等均不变。

因人员变动和工作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省人民政府残工委组成如下:

主 任:陈 芸 副省长

副主任:鄢一忠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陈祖辉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高雪玉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王永礼 省财政厅副厅长

刘 平 省教育厅副厅长

陈秋立 省卫生厅副厅长

赖诗卿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蔡元庭 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委 员:马照南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马国林 省委农办副主任

方成义 省委编办副主任

杨香勤 省外事办副主任

刘群心 省发改委副主任

马鉴康 省经贸委副主任

庄荣文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钟 安 省民宗厅副厅长

卢士钢 省公安厅副厅长

薛育卿 省司法厅副厅长

杨雁雄 省人事厅副厅长

洪捷序 省建设厅副厅长

陈为坤 南昌铁路局副局长、福州办事处主任

宋海滨 省交通厅副厅长

曹建平 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

范碧云 省文化厅副厅长

方 群 省计生委副主任

王志强 人行福州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厅级)

李保平 福州海关人教处处长

陈 滨 省国税局副局长

吴振坤 省地税局副局长

陈乙熙 省工商局副局长

吴 赳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李志锋 民航福建监管办主任

翁 星 省广电局副局长

李玉光 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徐正国 省体育局副局长

张福坤 省统计局总统计师

陈飞鹏 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石九生 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

武榕庆 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路 平 省总工会副主席

吴立官 团省委副书记

马义英 省妇联副主席

办公室主任:蔡元庭(兼)

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残疾人联合会承担,办公室设在省残疾人联合会。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

闽政教督„2011‟45号

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评估标准的说明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为了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26号)精神,准确把握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和《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标准》(闽政办〔2011〕124号)确定的评估指标内涵,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办就评估标准的关键要素和实施督导评估的操作要点进行细化研究,并制定了《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的说明》,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的说明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闽政„2011‟26号)要求确定。初步均衡发展评估标准从“普及水平、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办学行为、教育质量”等5个方面设臵指标,并根据相应要求确定16个评估要素,即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通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氛围,让社会群众能够体会政府的态度和决心,感受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

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标准由5项A级指标、15项B级指标组成,36项C级指标组成。A级指标围绕“普及水平巩固提高”、“办学条件标准化配臵”、“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等五个方面设臵,可大致分成“义务教育普及”、“教育资源配臵与管理”和“教育质量提高”等三大部分。36项C级指标中,85%以上为约束性指标,且尽可能量化。在评估标准设臵上,坚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理念,凸显“均衡”和“发展”两大主题,突出均衡发展评估的特点,引入“差异性”评估理念,构建达标加差异的评估模式,关注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差异情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让社会群众感受校点配臵、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与提高。

二、有关评估项目说明与要求

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和要求不同,但政策背景及有关项目计算方法相同,为方便操作,就有关项目的评估标准和准

2 备工作有关要求,按“普及程度”、“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教育质量”等五个部分予以说明。

(一)“普及程度”部分 1.有关指标说明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待遇”是指:学生入学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收费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免除学杂费、取消借读费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助学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待遇;评优评先、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2)“基本均衡”评估标准C5中,“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一般掌握公办学校就读比例90%左右,含当地政府与民办学校协议委托招生部分;评估标准C6中,“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把子女托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儿童少年。

2.计算方法

(1)学龄人口入学率

①指标含义:指特定年龄段的学龄人口接受相应等级学校教育的比重,标志相对应教育的普及程度。

②计算公式:

学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数

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学龄人口总数 ③计算说明:

——学龄人口。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段应当接受相应等级学校教育的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年龄范围统一界定为小学6-11岁,初中12-14岁。

3 ——学龄的时间界定。与学校教育的学年相对应,以适龄人口出生年月为准,上一的9月1日至下一的8月31日为一学龄。

——学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包括本行政区域内在同一级全日制学校上学、已毕(结)业和高一级全日制学校上学的学生数,在辖区外同级学校借读或高一级学校就学的需要取证,否则不能视为在校生(通过“福建省普通初中新课程管理系统”、“福建省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能确认在省内异地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可不另行取证);业经批准,持有免、缓学证书的,不计入学龄人口总数;外来流动的学龄人口单列统计。

(2)在校生年辍学率

①指标含义:辍学是指学生除正常的毕业、结业、升级、留级、转学、休学、借读以外,其他所有中途不再上学而离开学校的现象。

②计算公式:

学年内辍学人数

年辍学率=----------------------×100%

学年初在校生总数 ③计算说明:

——学年内是指从上学年开学初到本学年开学初以内,开学初一般以9月10日为界定时间,例如2011年9月10日至2012年9月10日为计算学年的起止时间。

——学年初在校学生总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基层报表为据。 (3)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 ①计算公式:

残疾人口在校生数

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100%

残疾人口总数

4 ②计算说明:

——三类残疾人口是指经医学鉴定确认的智力、听力、视力三类身体障碍的人口。

——在校生是指在小学及上一级普通全日制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特教学校就读的在册学生。

——经申请核准,持有缓学证书的,在缓学期间,计算时不计入总数。听力、视力残疾一般不能审批免学。

3.备查材料

(1)县(市、区)材料:

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教育事业发展)》(表一-表三)的汇总表和乡镇填报的过渡整理表。

②近四个学年教育统计综合报表。

③上一学年初中毕业班学生参加中考和免试保送高一级学校的花名册、统计数据和相关的审批文件和过程性材料;初中毕(结)业证书验印底册。

④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龄人口花名册、缓学名册。 ⑤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数据统计:城区公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招收择校生统计、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安臵情况统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情况统计。

⑥各项指标计算单。 (2)乡镇(街道)材料:

①户籍管理机关或其他人口管理、统计部门提供的3-18周岁人口花名册原件。

②3-18周岁人口接受教育情况登记表。

③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龄人口花名册及相应的筛查鉴定材

5 料。

④外来常住学龄人口登记资料。 (3)学校材料:

①近四个学年学校基层报表。

②近三个学年学生变动统计表和对应的花名册。 ③近三个学年新生花名册和对应的招生录取登记表。 ④在校学生花名册和对应的学籍卡片。

⑤近三个学年初中毕(结)业生花名册及验印底册。

⑥近三个学年初中经补考毕业的毕业生人数、成绩册及试卷。 ⑦上一学年应届初中毕业班学生参加“中考”、“质检”人数和成绩册(以组织考试机关打印的原件为准),完整的免试保送高一级学校学生的证明材料。

⑧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龄人口缓学证明和异地就学的证明材料。

(二)“办学条件”部分 1.有关指标说明

(1)本部分统计范围为县(市、区)所属的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小学统计到完小及以上学校(初小、教学点现场抽查)。完全中学的办学条件基础数据计入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础数据计入小学。

(2)标准班生额:小学45人、初中50人;班生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重点测评义务教育

一、二年级和七年级情况。1所学校出现超大班额或平均班生额超20%的,基本均衡评估相关项目认定不合格。

(3)“基本均衡”评估标准C8中,“办学规模原则上不超过2000

6 人”,中心城区学校规模超过20%以内的可认定基本合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中的地方可作实事求是评价;评估标准C10中,“学校间生均校园、校舍面积差异均不超过10%”,以校为单位,生均校园、校舍面积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比较差异不超过10%(C14可作相同解释)。

2.计算方法

校舍建筑总面积(㎡)

(1)生均校舍面积=----------------------

在校学生总数(人)

“校舍建筑总面积”是指学校教学用房、行政用房和寄宿生生活用房、教师周转性用房建筑面积、主体工程已封顶的在建工程的建筑面积之和,不含校内商品化教工住宅面积。

“在校生总数”以教育统计报表为据,加上未编列学号不计入年报数的借读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附设学前班的幼儿人数。但在计算学校平均班额时,小学附设学前班的幼儿人数和班级数不列入计算。

本说明同样适用于计算生均学生宿舍面积和生均学生食堂面积。

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

(2)生均学生宿舍面积=-------------------------

寄宿生人数(人)

学生食堂建筑总面积(㎡)

(3)生均学生食堂面积=-------------------------

寄宿生人数(人)

在校学生总数(人)

(4)学校平均班额=---------------------

学校班级总数(班) (5)学校电脑总数(台)=计算机专用教室电脑台数+多媒体教室电脑台数+电子阅览室电脑台数+电子备课室电脑台数+教师办公和教学专用电脑台数

7 3.备查材料

(1)县(市、区)材料:

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办学条件)》(包括汇总表和以校为单位统计的过渡整理表)。

②与督评相关的各类教育事业统计综合报表。

③县级政府关于中小学的布局规划(包括城镇中小学扩容和新区学校配套建设)及实施过程的相关文件和统计数据。

④县级政府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文件和相关的统计数据。

⑤县级政府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的文件和相关的统计数据。 ⑥关于普通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信息技术装备、农远工程管理使用的文件和有关材料。

⑦全县校舍基本情况简明表汇总。 (2)学校材料:

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办学条件)》。 ②学校基层报表。 ③校舍基本情况简明表。 ④学校平面图和土地证、房产证。

⑤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有关材料。

⑥体育、音乐、美术、劳技、信息技术等专用教室,卫生室、图书馆(室)、实验室、农远工程等教学设施及配套设备的财产清册,最近一个学年活动计划和使用情况的记录材料(材料可放在相应的功能室)。

(三)“教师队伍”部分 1.有关指标说明

(1)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主要测评教师队伍实行“六统一”(见《 关于印发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闽教人„2011‟48号))管理进展情况。农村专任教师:指县城以外的各乡镇学校的教师。专任教师应交流人数,指专任教师中在一所学校中工作超过6年及以上(试点阶段)年限的教师总数。“城乡之间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差距逐年缩小”,指城区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比率与农村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比率的差距逐步缩小,测评近三年变化情况。

(2)“初步均衡”评估要素中,“加强紧缺学科教师配备”主要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测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补充新教师,实施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效果;“校际交流”指区域内校长、教师校际间轮岗交流,推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的情况。

(3)“基本均衡”评估标准中,“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主要指:多渠道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的具体措施与成效。采取量化比较的方法测评。“校际交流”要求在完善政策措施的同时,面上交流达到规定比例。“校际间教师参训率差距不超过5%”,以学校为单位(小学按中心校范围),计算最近一个学年内,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各类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本校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以及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异。

2.计算方法

三年教师交流总数 (1)三年教师交流人数占应交流教师数的比率=---------------×100%

专任教师应交流总数

9 当年培训的农村教师数

(2)农村专任教师培训的比率=---------------------×100%

农村专任教师总数 3.备查材料

(1)县(市、区)材料:

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师资水平)》。 ②县(市、区)委编办核定的本学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文件。全县学科教师余缺情况统计分析材料。

③县级政府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补充培养新教师和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有关文件,全县教师近三年轮岗交流花名册。

④县级政府关于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政策措施。 ⑤教师每年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花名册。

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队伍管理、提高业务素质等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材料。

⑦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措施和组织实施的过程性材料。

(2)学校材料:

①《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师资水平)》,学校教师花名册(表中注明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②督导评估前一个月的教职工工资表。 ③学校教师每年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花名册。 ④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和师德考核的材料。 ⑤有关教师培训、研修计划及实施情况的材料。 (注:有关教师队伍的文件材料均提供近三年)

(四)“教育经费”部分

10 1.有关指标说明

(1)工资福利:省级以上出台的教师工资政策及福利待遇落实到位,边远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政策兑现。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师绩效工资全部由财政支出。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2)经费预算及执行:逐年按“三个增长”的要求预算安排教育经费,在预算执行中达到要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省定标准,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等各类教育经费合理配臵、逐步增长。

(3)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达省定标准,逐年提高,县级配套资金按规定比例配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较小规模的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当地城镇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

(4)专项经费:县级财政必须按规定比例配套各类省级专项资金,及时足额下拨学校,专款专用、使用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2.5%比例,预算安排并及时下拨,专款专用。

(5)教育费附加与土地出让金: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当年安排支出,使用合理;按30%的比例投入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2.县(市、区)备查材料(前三年的每一年)

(1)县(市、区)财政局向本级人大所作的预算执行情况(包含财政超收收入及安排情况)及预算草案的报告。

(2)县(市、区)本级财政决算总报表、教育局教育经费统计报表。

11 (3)县(市、区)审计局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

(4)教师工资汇总表。

(5)公用经费下拨学校文件及分配明细表。 (6)各类专项资金下拨学校文件及分配明细表。 (7)教育费附加及土地出让金投入使用明细表。

(五)“教育质量”部分 1.有关指标说明

(1)义务教育择校生主要指:学校在规定的招生政策以外招收的学生。主要测评城区义务教育规范招生情况。“初步均衡”评估要素10中所称“缓解”是指近三年各校择校生比例逐年明显降低;“基本均衡”评估标准C31项,所称“解决……矛盾”,是指各校校择生达到较低比例。

(2)“初步均衡”评估要素14中,“大部分学校”一般掌握60%以上;评估要素15中,校本研训“取得效果”,主要测评学校教研课题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困难问题的情况;评估要素16“关爱困难学生”一项,评估时要关注与初中生辍学的关联性。

(3)“基本均衡”评估标准C30中,“建立制度……和反馈指导工作”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通过开展针对性的监测,比较、跟踪监测结果,找准存在问题,形成分析报告,明确整改重点,及时反馈整改情况;评估标准C32中,“学生学业合格率”,小学主要指学校在最近一个学年中,期末及阶段性学生学业测试结果;初中主要指最近一个学年组织学生参加由设区市统一组织的“中考”结果;评估标准C33“德育与体育”中,关于

12 “全面开展组织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需要现场抽查学校周计划安排及执行情况。

2.备查材料

(1)县(市、区)材料:

①县级政府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规范办学行为的规范性文件。近两年县级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②县级政府及其安全、教育等部门关于维护学校安全的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管理制度的文件,开展排查隐患、安全教育活动的过程性资料。

③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素质教育、学校评价、招生制度、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克服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方面的文件。

④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程计划、开展校本教研等方面规范性文件及过程性材料。

⑤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小片区”管理模式改革的规范性文件及过程性材料。

⑥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和反馈指导工作的文件、材料。

⑦承担省市义务教育方面改革试点任务的县(市、区)需提供实施方案;未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地方,能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实际确定改革项目的,可提供相关材料。

(2)乡镇(街道)材料:

①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关于教育工作及治理学校周边环境、保障学校安全的过程性材料。

②最近一次接受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考核)的自评报告和

13 后续整改方案。

③近三年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简明统计。可按上级下拨、乡镇自有财力投入、村居自有财力投入和社会捐赠四大类分项统计。

(3)学校材料:

①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德育、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方面材料。

②中小学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方案及过程性材料。

③承担承担省市义务教育方面改革试点任务的学校需提供实施方案。

三、其它事项

1.县(市、区)、乡镇、学校按上述要求准备材料即可,无需另行补充。备查材料未作特别说明的,一般只需提供评估当年和上年材料。

2.乡镇与学校材料均不必上送,留在本单位备查。

3.各地可根据实际,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有机衔接“双高普九”、“两项督导”和“教育强县”等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同一年份的基础数据可以共享。

4.各部分的《福建省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数据统计表》请直接从福建教育信息网(http://)“教育督导”网页下载。

主题词:教育 均衡 评估 说明 通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各市、县(区)教育局、教育督导室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1年8月1日印发

第三篇:江西省人民政府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印发《江西省县(市、区)

人民武装部职工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6年10月8日 赣府发〔1996〕51号)

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军区后勤部关于《江西省县(市、区)人民武装部职工管理暂行规定》业经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西省县(市、区)人民武装部职工管理暂行规定

(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省财政厅、

省民政厅、省军区后勤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以下简称人武部)职工的管理,适应国防后备力量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中发〔1995〕12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认真做好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工作的通知》(赣发〔1995〕5号)精神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照军队职工管理办法,结合人武部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人武部职工是指人武部在职的固定工(包括编内全民合同制工)。 第三条 省军区后勤部负责全省人武部职工的统一管理工作。军分区后勤部负责本区域内所辖人武部职工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包括行政公署,下同)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军队后勤部门做好人武部职工管理工作。

第四条 人武部职工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熟练的业务技能、严格的组织纪律的人武部职工队伍,保证战备、训练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 职工编制与招收录用

第五条 人武部职工编制员额由省编委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中发〔1995〕12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认真做好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工作的通知》(赣发〔1996〕5号)核定。

第六条 人武部确因工作需要招收劳动合同制职工,必须控制在本单位编制员额以内,由省军区后勤部审批,并报省劳动厅备案。

招收录用职工,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复退军人中录用。第七条 招收录用职工,应严格坚持条件,保证质量。

招收录用职工的基本条件: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现实表现好,经过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者。

第八条 招收录用职工,由人武部根据上级下达的招收录用职工指标、招收录用条件和程序确定招收录用对象,报军分区后勤部审批,并由当地劳动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九条 招收录用职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用工单位与被招收的职工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劳动合同鉴证。

第十条 新招收录用职工实行试用制,试用期为6个月。 第十一条 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原则上不使用处于试用期的职工。

第三章 职工调配

第十二条 职工调配应根据人武部工作需要,在编制和劳动工资计划内,贯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内部调剂为主的原则,科学调整人武部职工队伍结构,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第十三条 职工调动审批权限:

(一)本地(市)范围内人武部之间的职工调动,由军分区后勤部审批,报省军区后勤部备案;跨地区的职工调动,由省军区后勤部审批,并执行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二)从严控制人武部从地方调入职工,个别因工作需要或特殊情况确需调入的,必须在本单位编制员额以内,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同意后,逐级报省军区后勤部批准。

(三)人武部调出职工,原则按本条第

(一)项规定的相应权限办理。对从事重要岗位工作或专业技术骨干的要严格把关。凡调出的职工必须搞好工作移交。

第十四条 集体所有制职工不得调入人武部工作。 第十五条 人武部职工不得“停薪留职”。

第四章 职工培训与考核

第十六条 人武部职工应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及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的原则。培训应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方针,按需培训、学用结合,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第十七条 职工培训的内容为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职工培训应以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取岗位培训、业余培训、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形式。第十八条 职工脱产学习或参加学历教育须经所在单位批准。

第十九条 人武部职工实行考核鉴定制度。考核鉴定分为:录用考核,转正定级考核,上岗、转岗考核,本等级考核,升级考核,技师考评等。

考核鉴定应遵循坚持标准、科学规范、公平合理、严肃认真的原则。

第二十条 职工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考核执行国家和军队制定的统一标准。

第二十一条 职工考核由军队后勤部门会同当地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职工考核结果应存入职工档案,作为使用职工和确定职工有关待遇的依据。

第五章 职工工资待遇与安全卫生

第二十三条 人武部职工执行军队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享受本人标准工资15%的军队服务津贴。

第二十四条 人武部职工一律实行工资基金管理,建立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其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根据省军区后勤部下达的年度职工工资总额计划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 人武部职工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的规定,参加当地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 第二十六条 人武部职工患病或受伤,按国家和军队的规定享受医疗待遇;因工负伤致残的,须经伤残鉴定机构鉴定等级,逐级报省军区后勤部审批。伤残职工凭《伤残抚恤证》享受伤残抚恤待遇。

伤残职工移交地方后,其伤残抚恤待遇仍由原评残单位发给。

职工死亡,按国家和军队规定的标准发给丧葬费、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第二十七条 人武部职工按规定享受公休假、伤病假、婚丧假、探亲假、女职工生育假等休假待遇。

第二十八条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军队关于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健全安全规章制度,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职工应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须持证上岗。

第二十九条 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岗位,进行治疗或休养。

第三十条 严格执行伤亡事故、职业危害等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工伤事故档案、职业病档案和设备事故档案。

发生伤亡事故应及时向当地劳动部门报告,并抓紧对事故调查、处理,按规定报劳动部门批复结案,并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和处理结果。

第三十一条 人武部职工参照专武干部发放制式服装,佩带专武干部符号。

第六章 职工退休退职

第三十二条 人武部职工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应当退休。

第三十三条 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也应退休:

(一)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三)因工致残,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第三十四条 不具备退休条件的职工,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应该退职。

第三十五条 人武部职工退休、退职,报省军区后勤部审批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 人武部固定职工退休、退职后,按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民安发〔1992〕23号)规定移交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安置管理。

人武部职工退休、退职后的待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职工档案管理

第三十七条 职工档案应按照人事档案统一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建档。内容主要包括:履历、自传、鉴定,学历材料,政治历史材料,参加党团组织材料,奖惩材料,招收录用、任免、考核、工资、退职材料,调查证明材料等。

第三十八条 凡归入职工档案的材料必须经过审查、整理和登记。本人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其档案进行修正和补充。

第三十九条 人武部职工档案由人武部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职工档案进行核对、整理,严格查阅登记手续。职工档案应通过机要通信传递。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人武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执行。 第四十一条 人武部职工奖励、处分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审批权限按《军队职工惩奖实施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具体运用中的问题,由省军区后勤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6年10月08日 实施日期:1996年10月08日 (地方法规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闽政〔2010〕24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以来,我省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至2009年,全省共有幼儿园7137所,在园幼儿107.72万人,较2000年增加了29.08万人;全省幼儿毛入园率达90.5%,较200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在园幼儿数298.89人,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二。我省学前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学前教育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较为薄弱,整体上制约全省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尚不能适应多元化办园体制的需要。当前,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刻不容缓。

各级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作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的重要突破口,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热点问题,推动我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政府主导,明确发展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目标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至2012年底,全省城乡新增27万个幼儿教育学额,以基本满足120万名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实现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1%,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推进幼儿园办园标准化建设,杜绝无证办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构建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均开展面向社区家长的早期教育培训和咨询活动。

至2015年,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在农村乡镇以下地区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至2020年,较高水平地发展学前教育,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0~3岁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员普遍得到科学育儿指导,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升。

(二)发展原则

——坚持“保基本、全覆盖、有质量”。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县级统筹,增加财政投入,优化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坚持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形成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在按规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努力提升保教质量。

——坚持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把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加大各级各部门的政策扶持力度,并全面落实到城乡规划、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税费减免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事业发展。

二、加强统筹规划,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

(三)编制和落实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建设规划

各设区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指导和督促各县(市、区)编制和落实学前教育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区域城镇化建设进程,在2010年底前编制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三年建设规划。

——科学测算,合理布局。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要符合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变动情况,科学测算学龄前儿童数量分布,合理确定幼儿园发展数量和区域布局;原则上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6千人应设置1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60人;因人口较少无法独立建园的建制村,应采取多种形式为适龄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幼儿园选址应本着方便群众接送的原则,靠近居民区。

——突出重点,多样办学。突出2012年底前的具体工作目标、任务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解决好城区、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切实保证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的地区举办季节班、周末班等,逐步形成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适应群众多样化需求,发展学前教育。可举办全日制、半日制、寄宿制、托儿所等多种形式的幼儿园,鼓励各类幼儿园举办周末班、季节班,解决幼儿托管问题。

——加强保障,务求实效。各地要建立规划落实机制,切实做到幼儿园与城镇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优先保证幼儿园的建设用地,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的住宅小区开发,按照城市规划和学前教育规划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出让土地前,应明确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规模、标准、所有权属和建设时序等要求,承建方必须按照土地出让合同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建设幼儿园,与住宅小区项目同期竣工验收。建成后将房产产权交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由教育部门通过组织竞标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具体办法由省有关部门制定。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已经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限期整改。

(四)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实施“公办幼儿园近期发展计划”。2011年3月底前开工建设169所公办幼儿园(含厦门市19所),力争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城市每个街道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发挥公办幼儿园对区域内学前教育的示范指导作用。至2012年底再建设300所公办幼儿园,重点解决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入园难”问题。

——多渠道发展公办幼儿园。1.新建改造扩建一批。未设立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应确保新建幼儿园建设用地,人口密集难以新建幼儿园的旧城区在符合城乡规划、安全要求等情况下采取调剂用房、改扩建等方式举办公办幼儿园。2.多元主体举办一批。通过补助办园经费等方式,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利用国有和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满足人口聚集的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广大群众及进城务工人员对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3.盘活资产新设一批。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举办公办幼儿园,在幼儿人数少的农村地区由当地小学(教学点)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班),为广大农村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4.改善提升扩大一批。对城乡办园条件较差的公办幼儿园进行改造提高,改善办园条件,扩大学额,提升办园水平。

(五)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各地应根据学前教育规划为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提供必要用地,对新建、扩建民办幼儿园,当地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利用现有资源兴办幼儿园。对高校毕业生创办幼儿园符合条件的予以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形式支持幼儿园建设和设施配备。

——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学和管理的指导,建立公办、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实现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对城乡办园规范、质量合格、低收费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其中,省级财政对入园幼儿人均月收费在150元(不含伙食费)以下的民办幼儿园,按上学年末在园幼儿数予以100元/年?人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另行制定。对政府给予扶持的民办幼儿园,符合税法规定的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民办幼儿园报经当地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的收费标准范围内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有关规定免征营业税。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2463号)要求,按照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

——维护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权益。落实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民办幼儿园举办者的投资经营管理权益,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以及教师在业务培训、职称评聘、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权利。

三、坚持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六)着力提高保育教育质量

——坚持科学保教。认真实施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为幼儿提供符合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保育和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加强养成教育,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全面发展的需要。处理好早期教育和防止“小学化”问题,所有幼儿园不得使用小学低年级教材,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鼓励名园实行集团化办园。采取名园办分园、名园扶薄弱园、名园帮农村园等模式扩大优质资源,提升名园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覆盖辖区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片区教研网络,提高片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建立科学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的指导和质量监督,开展幼儿园达标创优活动,鼓励各类幼儿园整体提升办园水平,对达标升级的民办幼儿园予以奖励。

(七)规范办园行为

——严格准入制度。所有幼儿园必须获得办学许可,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幼儿园资源信息,实行动态监管。坚决治理无证办园,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加强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超经营范围的依法查处。

——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并颁布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明确寄宿制、全日制、简托制幼儿园和托儿所的举办条件,明确举办的场地、设施设备、教职工配备、保育教育工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分类考核。2012年前所有幼儿园达到办园许可标准。

——严格实施安全防范制度。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幼儿园校舍安全监测制度,全面落实100%配备安保人员和安防设施设备,强化校车检测和驾驶人员的资质审核与管理,落实幼儿园卫生防病、食品安全和安全保卫制度,确保在园幼儿健康成长。

——严格规范收费行为。调整高收费,治理乱收费,公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其收取的费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高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收费实行办园成本核算、报备、审核和公示制度,严禁人为抬高成本,高价收费。对于不合理的收费和乱收费,要坚决查处。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收取额外费用,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教师资整体素质

(八)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

——足额配备幼儿教师。按照《福建省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学前班人员编制标准》(闽编〔1990〕035号)进行核编和配备。新设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及原公办幼儿园新进人员,除专任教师、医务人员和骨干管理人员外,其余人员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实行编外聘用。民办幼儿园也应按照闽编〔1990〕035号文设定的标准配足教职工,并将员生比配备情况纳入办学许可范围。

——扩大幼教师资来源。将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和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建成全省幼教师资主要培养基地,依托设置师范类专业的高校扩大幼教师资培养规模。以县为单位从农村小学富余学科教师中选择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经转岗培训后从事幼教工作,转岗教师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并引导具备相应资格和条件的非幼教专业高校毕业生,经培训合格后担任幼儿教师。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解决幼儿师资短缺问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幼教师资队伍。

(九)加强师德建设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热爱幼教事业,增强爱与责任的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儿教师要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护幼儿,关心幼儿安全和身心健康,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不得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廉洁从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尊重家长,密切家校联系。

——健全师德奖惩机制。树立师德典型,表彰奖励优秀幼儿教师。加大师德监管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电话”,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幼儿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十)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和园长办学治园能力

——加强师资培训。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深化幼教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育实习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培养合格幼教师资。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幼儿教师培训,建立每五年一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施“农村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省、市、县三级培训,五年内将全省农村和民办幼儿教师(园长)轮训一遍。加强幼儿园骨干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一批名园长和名教师,带动全省幼儿师资整体素质的提升。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鼓励幼儿教师参加本专科学历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园长队伍建设。全面实行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幼儿园园长应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并经园长岗位培训合格的骨干教师担任。建立民办幼儿园园长报备制度,民办幼儿园园长应具备规定的任职条件,并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任职。强化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提升办园理念和管理水平。全面实行幼儿园园长负责制,明确园长岗位职责,建立园长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加强对园长管理。

(十一)完善师资队伍管理

——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全面实施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保育员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全面推行幼儿园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择优聘用。推进公办幼儿园用人制度改革,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和全员聘用制,逐步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体制,编制外聘用人员的工资按不低于当地一般同类型用工工资标准确定,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各地要参照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最低工资水平,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兑现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的督查。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

(十二)建立职责明确的分级管理体制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省、设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学前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积极指导、扶持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建立以县(市、区)为主统筹建设,乡镇(街道)依法管理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县(市、区)政府承担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组织实施、统筹建设和管理职责,负责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工资发放和办园经费的统一管理,实行民办幼儿园设置审批、保教工作和质量评估的统一管理。乡镇(街道)政府负责辖区内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构建以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园为核心,延伸至区域内各建制村(社区)的学前教育网络,努力提高办园水平,满足辖区内包含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内的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

——加强分工协作。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建立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对幼儿园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国家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幼儿园建设发展。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公务员管理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工资待遇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与饮用水卫生、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预防,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等方面的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十三)健全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各地可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办园经费、符合条件民办幼儿园的生均补助、民办幼儿园达标创优、农村及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扶持、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表彰奖励、推动0~3岁婴幼儿教育工作开展等。公办幼儿园的办园经费由同级财政全额拨款或定额拨补。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公办幼儿园近期发展计划”实施过程中,至2011年3月底前开工新建和改建的150所公办幼儿园(除厦门市19所外),省财政按分类分档定额进行补助。至2012年,对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需新增的30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上述资金安排事宜由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具体制定。厦门市所需资金自行解决。

(十四)完善督导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整治无证办园、规范办园行为等内容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纳入“县(区)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教育强县”督导评估等综合督政指标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组织检查,针对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对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并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89]51号 【发布日期】1989-12-22 【生效日期】1989-1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

(1989年12月22日闽政〔1989〕51号)

为加强对省级劳动模范的评选、命名、培养等项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推动学赶先进、双增双节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福建省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农村。

第二条 第二条 省级劳动模范是指省政府命名的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国务院各部委命名的全国系统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按照省级劳动模范管理。

由省直各系统命名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省五一奖章获得者,按地市级劳动模范管理。

第三条 第三条 省级劳动模范必须是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劳动,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优秀职工和农民。

(一)在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者;

(二)在发明创造、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技术协作、技术扶贫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者;

(三)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降低消耗以及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者;

(四)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中做出突出成绩者;

(五)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者;

(六)忠于职守,不畏艰难,踏踏实实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者;

(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者;

(八)在勤劳致富,脱贫致富或传帮带他人致富中做出突出成绩者;

(九)在其它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者。 省劳动模范管理部门应根据上述基本条件提出本届次具体条件和办法,由省政府发出通知进行评选。

第四条 第四条 评选省级劳动模范,须由其所在基层单位工会组织或农村基层党支部、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在民主推荐基础上审定,并经同级行政机构签署意见,按程序逐级报省。

推荐单位领导干部为省级劳动模范的,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五条 第五条 省政府从一九八八年起,每三年召开一次全省劳动模范大会,集中命名表彰一批省级劳动模范;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经省政府核准后,同时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对成绩特别突出的个人又需及时表彰的,可随时命名表彰。

省各系统表彰先进,不以省政府名义命名表彰;如因特殊需要以省政府命名、表彰的,经省劳模管理部门转请省政府审定。

第六条 第六条 凡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者,发给荣誉证书和奖章。实行固定工资制的,从批准后下月起晋升一级固定工资;两年内连续评为省级劳动模范的不重复晋级。不实行固定工资制的,由所在地政府或单位发给一次性奖金。省级劳模同时享受下列优惠待遇:

(一)每年公费体检一次;日常医疗费及由有关单位安排到各地疗养所需的费用,所在单位应据实报销。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进行医疗期间,六个月以内工资照发,六个月以上按本人现行标准工资75%发给。

(二)分配住房时给予优先安排。

(三)配偶不在劳模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应给予照顾调入所在地。工龄满二十年,其配偶在农村,年龄满四十岁的,可将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入城镇,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其子女就业。

(四)本单位未实行休假制度的,每年准予带薪休假半个月。

(五)退休时仍保持荣誉的,其退休费可提高5~15%。获全国劳模称号者,退休费提高15%。每获省劳动模范称号一次,提高退休费5%。但提高后退休费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

(六)农民劳模男年满六十岁、女年满五十五岁,仍保持荣誉的,由当地政府每月发给补助费三十元。

(七)本人报考本省高等院校,在录取时享受本省最高优惠待遇。

(八)凭省政府颁发的《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在本省境内优先就医、购买车、船票。

第七条 第七条 国务院各部委命名的劳动模范,本系统规定的待遇高于省规定待遇时,享受本系统待遇,但不得重复享受两种待遇。

第八条 第八条 自一九八八年五月起获得计划生育工作三次省级荣誉称号者,可享受省级劳动模范所享受的晋级和优惠待遇。

第九条 第九条 各级领导部门都要加强对劳动模范的教育和培养,关心劳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定期召开劳模座谈会,倾听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十条 第十条 要保护劳动模范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支持劳模的革新创举,及时总结、推广劳模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对歧视、压制、打击和诬告劳动模范的,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要在群众中造成尊重、爱护和学习劳动模范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的重大情况变化,如调动、提职、离退休、死亡等,原工作单位应及时报告省劳模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已被命名的省级劳动模范,凡经查证落实其主要先进事迹是伪造的,或因犯错误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及触犯刑律受刑事处罚的,应取消其荣誉称号。取消荣誉称号按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和权限报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级职工劳动模范由省总工会管理。国务院各部委表彰的劳动模范,由其下属部门或产业工会为主负责管理,同时由部门或产业工会负责将获奖者简况及简要事迹,分别报送省和劳模所在地市劳模主管部门备案。农民劳模由省农委负责管理。

省系统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由各命名表彰系统工会或厅局负责管理,并由主管部门将获奖者简况及简要事迹,送获奖者所在地市劳模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总工会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访惠聚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反对邪教倡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