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2022-10-29

第一篇: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理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间内部协调关系,政府治理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矛盾趋于尖锐,继而产生资源条件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提高自身的环境治理能力,优化地方政府环境,致力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以切实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镇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20-02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了应对我国加速的城镇化发展步伐以及对于地方治理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亟需加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能力,在我国政府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更应尽快找准自身的定位与责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

一、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日渐繁荣,我国民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求有一个整洁、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我国多地雾霾加重,环境污染及环保抗争事件频频发生,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农作物减产、居民健康受到损害,目前环境污染已然成为我国城镇化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探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将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高到同一层次,是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二)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在需要

发展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会波及到全国乃至国际,造成整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安全问题。各国政府已经把生态环境问题摆在了政府环境治理的前线,并成为未来政府职能转变的第一要务。由于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扩张,进行环境治理,提供保护环境的公共物品,成为必须要具备的职能之一。

(三)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进行研究,是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进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环境保护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有报告认为,地方政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经济建设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在实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措施,也就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推进的政策。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好的执行力,那么中央政府下发的决策与制度就不能够有效的执行,因此也就影响了整个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现状

(一)地方政府财政配置能力不足

1.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财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中央政府出台的以投资性财政支出体系为主的财政体制制约了公共财政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其应该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将中央政府下发的少量财政资金用于发展见效快的短期经济,违背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2.分税制限制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目前的税制是采用分税制的方法,由于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权力和财产权力得不到统一,一部分投资和建设工程的财政拨款没有明确的投资方,本应由中央财政拨款支持的建设项目落在了地方政府的身上,也正因如此,限制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财政支付制度是建立在税收返还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给予省级政府的资金支持与划拨额度,而对于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却没有做出相关的专项政策与规定。因此县级、乡级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此项制度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3.专项资金使用落实不到位。对于我国目前资金制度来说,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并未对城镇化建设相关作出专项规定,因此也不能使制度完全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导致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不确定,不能保障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正常运行。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使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项目的推进主要依靠土地拍卖,融资等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然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方式获取资金却容易带来诸多资金问题如房价涨幅大,房价过高,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因此要想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地方政府的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二)地方政府回应能力不足

所谓地方政府的回应能力,即通过一定渠道,地方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向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信访事件进行感知并作出反应的能力。因此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其回应能力可以包括感知和作出反应两个部分。而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将城镇化与其他发展脱离,只注重眼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政府短时间政绩,尤其没有注重当地公共服务与民众的需求,尤其没有与当地环境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出现了PX项目爆炸事件、城市周边环境污染、农作物减产、强拆事件等的发生。

.

(三)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不足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其所管辖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利益进行整合的力度以及效果,称为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而在城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中,环境及资源整合的问题也时常出现。地方政府管?内不合理规划及乱建现象屡有发生,影响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景观环境,同时造成资源浪费。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建完拆,拆完再建的恶性循环,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在地方政府整合方面还存在资源共享方面的问题。地方政府管辖区域的各项优势资源不能够充分整合,因此会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因而当地城镇化无法达到整体性向前推进,影响城镇化的有序进行。

三、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有效性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时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行循环经济,是城镇化继续推进的必然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一些领域采取了相关措施,出台相关法?政策来消除城镇建设和经济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北京政府建立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使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中央政府也在环境保护方面对地方政府进行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实际条件进行管理和调整。由于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与其他建设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方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在生态文明层面发展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

1.从价值观念进行转变。从传统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进行转变,从以利益出发的价值观向生态经济型价值观进行转变,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设整体性和生态经济型价值观。

2.将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发展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在物质上实现生态生产的同时,还要集中投资扶持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3.对民众进行生态文明普及教育。对民众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使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环境上的城镇化,更是做到全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为进人生态文明时代做准备。

(二)健全环境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机制

在传统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制度层面政府是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而微观层次的监督主体也大多是地方政府本身。社会力量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与空间都十分有限,因此难以实现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形成全民参与城镇化建设,参与环境治理的现象。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在环境保护的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与城镇化建设中越来越不堪重负。因此可以弱化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管制地位,将市场和社会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和社会进行解决,这样省去了中间传递的环节,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就是要集中力量做好宏观配置、综合决策、保证环境监督执法到位和公平。另外,在公共事务方面,组织协调多方共同对城市进行治理,为确保公共利益的真正实现,各种社会行为主体作为隶属一定共同体必须共同行动,积极参与更大范围共同体的利益安排与分配,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共同体成员利益中心,这样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第二篇: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

(6).[2]顾文斌,李颖,李梅.论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及其转变[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4).

[3]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吕福新.家族企业的资源短缺与理念接续[J].管理世界,2003,(12).

[5]王志明,顾海英.家族企业成长与治理结构的变迁[J].财经科学,2004,(5).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治理模式;创新;民营企业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找出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并尝试提出“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及对创新途径。

1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状和成因

公司治理是指联系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它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的机制,属于基础的制度层面。基于监控主体的不同,构建了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构架。由于历史、文化与具体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国的公司治理系统有所区别。在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当中,家族式企业占有绝对分量,家族式企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股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导性的企业制度,但由于家族式企业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使它形成民营企业的一种主要力量。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初创成本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秩序尚未健全、契约法规和产权尚不完善、契约的履行得不到可靠保证的环境下,企业初创时期人们把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家庭与企业这两种形式加以结合,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创办企业所需资金、人员及社会关系,从而可以减少搜索信息、订立契约及履行契约的成本。家族成员在具有权威的企业家长的领导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企业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和忠诚,企业内部交易的协调较为容易、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发生矛盾冲突时避免了由于引入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的问题。

(2)家族成员可信度高。①由于缺少清晰、稳定的法制环境,缺少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确保可信度,企业的所有者只能选择家族之内的可信的人员参与经营。从这层意义上说,采取家族治理模式也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逼迫所采取的不得己选择。②在家族式企业中,由于所有制和控制权都集中在家族内部,而家族成员更容易形成相同的目标,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责任不对等、激励不相容的情况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代理的风险。

(3)适应经济体制剧烈变革和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环境。在市场规则迅速调整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变通的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从而引致政府管制的关注情况,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治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4)内部凝聚力强。家庭主导型企业在初创时期,由于困难重重,在艰难的条件下难以立足,经济力量薄弱,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也不健全,家族这个利益共同体

比较容易凝聚家族力量、克服困难。支撑小企业渡过起步阶段的难关尤其是在农村和小城镇,适应周围的环境尤为必要。这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相适应。企业初创阶段,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而家长是有权威的,这位强有力的人物(同时也是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和创办者)作为统帅,发挥决策、合作、筹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使家族成员团结在其周围。2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困境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走过初创期,家族式治理模式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并开始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困境体现在:

(1)家族化治理在决策方面的独断性、亲情大于制度导致管理的随意性以及私营企业主的能力局限性往往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个人或家族决策尽管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决策质量与决策者的素质能力紧密相关。这种决策模式易于形成“家长”作风,降低决策科学性。在家族化治理模式中,家长集权制会抑制其他员工的创新动力,独裁和专断往往是创业型企业家最易犯的错误。由于权力的集中、决策的专断,企业对“家长”过分依赖,企业的荣辱安危都系于一人之身,缺乏制度制衡就成为民营企业的顽症。另外,与家长制相对应,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方式进行管理,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与智慧、情感的好恶等来管理企业,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尽管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但总体来说,仍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能力需求。

(2)家族网络的封闭性具有成本劣势。尽管民营企业的“忠诚”与“信任”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经济价值,但封闭的家族网络也使得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代价和机会成本。家庭内的人际网络关系能降低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却增加了“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的交易费用,非家族成员很容易感到被排斥或被忽视,两权合一使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

(3)家族化治理的排外性损害治理效率。家族化治理的排外性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① 家族意志的影响力很大,使得外部职业经理人常常不得不屈服于家族意志,阻碍外部职业经理人进入与作用发挥。② 信息高度集中于内部家族成员手中,家族外部成员很难获取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信息,影响家族外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③ 家族的强势地位容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应得利益,出现公司财产权利的变相转移,影响外部股东的投资意愿。由于家族式企业的资产主要由家族投入,因而家族在企业的控制中处于强势,造成企业权力结构的封闭性,权力分配向家族网络倾斜,不利于企业成长壮大和技术创新,因此极可能导致企业成长极限。

(4)家族式治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代际传承风险。家族式治理企业一般并不从外部市场上公开招募“掌舵者”,局限于家族内部寻找,限制了择优范围,权力的交接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衰败,极有可能出现“三代消亡”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些家族式治理模式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遇到难以克服的瓶颈,从而出现“死亡率”很高和“短寿”的现象。

3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创新途径

在模式选择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地直接从“家族化治理”向“职业化治理”转化。在转轨经济中,职业经理人市场与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与社会信任制度的建设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同时,家族企业家有意愿将经营家族企业看作体现家族追求与实现家族成就的事业,他们不会完全将企业交由职业经理人而坐等分享红利,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

中国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摆脱家族治理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彻底走向“职业化经理人”的完全治理,因此,采取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应该能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新出路。

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家人”和“外人”之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任缺失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请职业经理人是等死,请职业经理人是找死”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民营企业应该设计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充分发挥职业化经理人专业优势的治理模式。我国民营企业建立共同治理机制并使其良好运转需要以下5 个方面的条件。

(1)推进家族企业产权与家族文化观念变革,确定家族企业由家族化治理向共同治理的演变方向。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很难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的路径展开,但它可以通过产权和文化两方面的变革来打破家族制度的天然束缚。产权变革方面,家族企业的发展方向可采取“控制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的模式,通过经理层持股、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确立股权激励获得可持续发展。家族文化观念变革方面,企业所有者要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

(2)通过经营信息资源、管理权和剩余索取权三方面共享,促使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享走向共赢。委托——代理理论表明,减少代理成本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允许代理人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所以家族企业必须建立3个方面的共享机制:①经营信息资源共享;②经营管理权共享;③剩余索取权共享。这种共享多赢的机制有利使管理者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工作。

(3)建立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以及家族企业与社会的双重互信机制。①家族企业要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吸引外部社会资本、提升自身信誉度的规范制度;②家族企业主在确定委托——代理关系时,要选择的代理人必须是值得信任的代理人,既信任代理人的能力,又信任代理人的职业道德。随着信任的深化控制权逐渐下放,直到完全授权,这时“职业经理人”才能充分发挥专业才能。

(4)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使家族资源与“外人”能力有效结合。在激励方面,除了满足经营管理者成就需求外,还应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薪酬制度和产权激励制度;在约束方面,则可采用公司章程约束、合同约束、程序约束等内部约束与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市场约束、社会团体约束等社会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家族资源与“外人”能力相结合。

(5)完善资本市场,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强化法律治理与契约治理,促进民营企业由封闭走向开放。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估人力资本的管理才能与技术研发能力,为人力资本方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提供制度支持;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并减少融资成本。健全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运行基础,但这两个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规定的运作规范、威慑力量和惩戒措施是保证委托人利益和代理人利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

我国民营企业想要在治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就必须遵循 “互信、分享、共治、多赢” 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的互信原则,互信是共同治理模式的运作基础。②坚持分享与共治原则,分享与共治是共同治理模式的运作手段。③坚持共赢原则,共赢是共同治理模式的运作目标。④家族企业应该逐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专业化分工与制衡机制,通过投票权、对管理者的监督控制权以及对战略决策的最终决定权对管理者进行约束,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授权结构和契约治理机制,实现“家人”与“外人”共同治理

第三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政府治理研究

公共行政研究前沿结课论文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

姓名:崔彤彤

学号:100107040

3班级:行政管理10-0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用户的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架设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网络舆论强大的社会力量改变了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舆论管理理念,带来政府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本文阐述网络舆情基本概念并分析我国的现状,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预警机制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各类突发事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突发事件具有难预测性、前设立与多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迅速且难以控制,两者结合非常容易形成舆论,每一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巨大反响,经过民众的讨论进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略的地步。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就是通过

[1]P53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

性。

二、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政府引导现状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公众话语权的表达方式已经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如何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成为当今政府行政管理的重点。 网络舆论管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政府网络舆论管理方法,目前我国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对网络环境的管理、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方面,虽略有起步和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

(一)以政府为中心,陷入管理困境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干,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优势互补的中国网络媒体的基本体系。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权利意识,是政府形象危机的思想根源。长期以来所产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舆论管理理念和重堵轻疏的传统思维习惯积累效应,加上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亲民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二)垄断决策信息缺乏,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渠道不通畅

政府是社会各界资源最大的占有者,掌握着大部分 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及全部的公共政策和法律信息。但是在现实中,政府没有外界的压力很难主动公开政治信息,而且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渠道都是单向性传播的。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有所加强,但仍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与民众缺乏及时的沟通,无法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不能及时回应社会上出现的质疑。

(三)法制不健全,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一般来说,法律控制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我国现有的各项紧急状态法律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色彩严重,难以保证在应对危机时能够有效协作,而且现有法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法律规定内容上的不完善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和责任的追究造成很大困难。

三、危机事件政府管理引导策略

网络时代政府不再是信息权和话语权的垄断者,而是民众知晓权与表达权的服务者,因

此政府在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中,要转换管理理念,正确引导。

(一)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同时加快建设主流媒体的网络管理

网上舆论往往因事而生、因时造势,特别是信息时代,若“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急剧放大,将难以遏止一些流言、谣言的传播,因而更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震荡。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实际上起到了将其影响“放大”的作用。只有通过新闻媒体适时报道披露事实或澄清事实,使谣言止于真相,用透明赢得民心,才可以有效促使舆论震荡的转变。

(二)构建政府与民众间的常设互动平台,坚持信息公开

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必须遵循信息公开原则,政府或网络必须及时发表声明,传达官方声音,引导舆论,同时减轻人们因不明事态真相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营造宽松透明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建立完善、系统的政府应急网络舆论监控体系

戴维斯.杨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事做到防患于未然。”网络舆情危机的本质是政府形象的危机,政府必须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的平台,及时了解民情,根据民众需要调整服务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将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加入政府和社会的日产管理中。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舆论管理能力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海量信息充斥于网络媒体,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实现网络舆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四篇: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 要: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关于在于公司治理。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条件角度,详细分析了公司治理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在制度基础、动力机制和资源投入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和经营者激励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探讨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经营者激励

一、引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实践中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追究其中的根本原因,这些难题有些来自于技术本身,但更多难题与由公司治理引起的,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进而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及经营者激励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条件与公司治理

1.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要素与公司治理

首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各种资源要素具有异质性,影响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企业使用的各种资源要素来自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通过契约的规定,决定每个利益相关者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即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及其治理机制来实现其配置企业资源的功能,从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

其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还需要“关键人”要素这一特殊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角色,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中常常作为主要决策者。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各种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着企业的价值。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影响,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也依赖必要的组织管理要素,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两种特征,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公司治理需要发挥其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功能。

2.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与公司治理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条件而言,首先,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权责及利润分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公司治理通过其利益分配职能及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驱动组织成员产生从事技术创新行为的意愿;再次,公司治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传递作用,股东通过与经营管理者签订的契约来表达对企业创新的意愿,经营管理者按照签订的契约约定,依据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意愿来管理公司,同时,经营管理者向组织中的其他员工表达创新的意愿,驱使他们产生技术创新的动力,签订契约,层层往下,以此展开企业技术创新。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而言,来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拥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公司治理作为一种配置手段,合理地优化了企业资源投入者的回报,同时公司治理质量的高低又会影响企业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息息相关。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而言,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从根本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公司治理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决策效率,根本上建立了企业创新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三、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具体分析

1.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集中的股权结构驱使控股股东有较强的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缓解了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通过降低代理成本,选择能力更强的经营者,约束管理者行为,有效地解决了搭便车问题,提升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控股股东与其他外部投资者的差异性,控股股东往往趋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侵占效应”。因此,应积极引导控股股东对技术创新等长期投资的偏好,通过建立和完善控股股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降低其侵占效应,抑制他们对短期目标的追逐。

不同的股东由于其性质与能力的差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国有股东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经营目标多元化,导致国有股东及其代理人的没有较强的积极性去监督经营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个人大股东的产权主体清晰,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相一致。另外,个人大股东通常都在其投资的企业担任经营者或主要决策者的角色,很少存在代理问题,这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2.董事会治理与技术创新

董事会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董事会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高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等董事会结构因素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传播到董事会内部,扩大信息来源,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接收各种不同的意见,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另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也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为以下三个表现:第一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变高;第二董事会决策时间长,信息传速度慢,效率低下,第三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因此,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

独立董事是外部董事的一种,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有效抑制各种机会主义与投机主义,提高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引导董事及高管从公司长远利益层面进行考虑和决策问题,让企业吸取各种不同种类的创新意见,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3.经营者激励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活动对于股东而言是极具有吸引力的,但对于经营者来说并非如此,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追求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降低和抑制他们对创新的重视。因此,企业需要降低代理成本、解决代理问题。而经营者激励可以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消除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转变,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其中,作为经营者激励主要手段的股权激励,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影响和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等治理要素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具体而言,集中的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效应,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的关系,同时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情况;适度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影响。

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一是积极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既要防止过度集中化,又要避免过于分散化;二是从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入手,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环境,保持公司的相对独立性;三是注重对经营者实施激励,加快推行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适当加大高管人员持股比例。

参考文献:

[1]梁彤缨,雷鹏,陈修德.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5,(05):145-156.

[2]滕飞,仇冬芳.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02):6-10.

[3]王雷,詹梦皎.公共资本支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统计与决策,2014,(22):163-166.

[4]徐向艺,汤业国.董事会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联性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2):35-41.

[5]鲁银梭,郝云宏.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5):156-160.

作者简介:薛菲(1992- ),女,汉,江苏无锡人,经济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经营管理

第五篇: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创新实践基地为那些朝气蓬勃,有着创新激情与思维的研究生及创新团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我们的创新热情。

在基地搭建的平台上,我们将梦想转化为现实。设立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组织项目研发、开展访学交流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创新学术氛围等工作,拓展了研究生科技研究视野,提高了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基地就犹如一片沃土,无数苍翠的大树在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开出茂密的枝叶,孕育着下一个花季。梦从这里开始,梦也在这里实现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工作概况

常务部工作

2009年5月,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常务部在实际工作中,各成员认真、踏实地完成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内部的缺陷和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使整个基地的工作更加协调地展开,工作氛围更加和谐。

学术活动

根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学术部“研学术,知天下”的宗旨和目标,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这一核心任务,2009年5月,学术部积极在常务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创新实验室建设

2009年,在“佑启创新思维,助推实践步伐”的宗旨的指导下,创新实验室主要围绕创新团队建设的工作方向,将工作方向定位于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强调对研究生的服务职能,工作重点始终依托于实验室的学术活动开展,使创新实验室的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更加切实有效的基础。结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开展“平台提供、专业培训、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的工作。

创新中心建设

2009年5月,创新中心围绕研究生院的工作准则,继续深入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工作和“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项目部工作

项目部作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领导以及其他部门的顶力配合下,切实做到了"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促进广大同学全面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宣传工作

2009年,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宣传部根据基地总体部署,继续依托《创新与实践》月报,创新实践基地网站、《中国研究生》重庆通联站等宣传平台,全面报道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各个部门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开展的系列活动;展示优秀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和成员风采,搭建创新团队之间沟通和交流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的桥梁。

基地红人榜

在创新实践基地的成长过程当中,都凝聚着全体基地工作成员的汗水,正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付出才会看到今天基地的辉煌与成就,基地的成员们靠着激情和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其乐也融融的大家庭。

常务部工作

1.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专项工作 1.2 高水平学术论文专项工作 1.3 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工作

5月份,常务部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开创精神,全面落实了“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了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管理,保证了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成绩喜人。 1.4 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1.4.1 档案管理 1.4.2 设备管理 1.4.3 日常事务管理

学术活动 1.1 名家会客厅

2009年5月5日下午3点,加拿大贝尔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重大校友杨杰博士做客名家会客厅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AT&T的兴衰中可以学到什么?”的演讲。

5月11日下午2:30,凤凰卫视欧洲台主编刘晓峰先生在研究生院国际会议厅做客名家会客厅,带来一场主题为“如何看待西方媒体”的别开生面的报告。

5月24日下午3点,英国伯明翰大学Peter W. Preston教授做客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名家会客厅,作题为“东南亚城市发展比较”的学术报告。 1.2全国赛事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1.2.1 首届“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 1.2.2 第六届全国高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1.3暑期学校

1.3.1 2009年“微处理器设计”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1.3.2 2009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的发布 1.3.3 2009年上海市研究生组合最优化暑期学校的发布

1.3.4 2009年“心血管基础理论与临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1.3.5 2009年全国功能材料量子设计和量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主要围绕系列专题培训,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公共资源整合以及核心团队构建四方面展开工作。 1.1 创新实验室专题培训开展情况

创新实验室依托于现有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完备的专家博士数据库,开展一系列以“佑启创新源泉,助推实践步伐”为主题的“创新实验室系列培训”。培训以校内工程技术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主讲,以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现场技术交流的形式为广大研究生和科研爱好者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

2009年5月主要开展了以下培训活动: 1.1.1、SPSS专题培训 1.1.

2、HyberWorks软件培训 1.2各实验室工作情况

1.2.1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设计与应用(DSP)开放实验室

(一)SPSS培训拉开帷幕

(二)实验室设备管理, 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进行了全面检查清理

(三)开放实验室

1.2.2 重庆大学〃美国国家仪器公司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s)联合开放实验室在本月完成的工作包括:

1.每周打扫一次实验室卫生并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2.五月份实验室用路由器把其它电脑连成局域网,从校内网下载安装SAV杀毒软件和360安全卫士,然后将SAV升级,并进一步维护电脑系统。

3.五月份培训项目较少,来实验室试验做实验的人员共24人次,助管员热心的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确保每一位来实验室做实验的人员顺利完成相关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实验。

4.每两周开一次实验室例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内容和进展,讨论下一步工作计划。

1.2.3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开放实验室

(一) 803根据研究生院的指示,删除DR.COM宽带认证客户端,停止访问外网

(二)维护电脑,删除C盘上不用的软件,为C盘释放空间

(三)安装软件,圆满完成Altair Hyperview work软件的培训任务

(四)做好实验室加班工作,更好的服务广大同学

创新中心建设

1、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 1.1、项目受理与跟进

本月的新受理的项目保证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持续进展,项目的数量每月也呈递增的趋势,前期的宣传创新基金的进展情况良好。截至本月末,创新中心部门共受理新申请项目7个,进入一次立项阶段的项目有3个,完成二次立项1个,进入过程管理的项目有14个,已经结题的老项目有9个。

2、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

2.1 确定专项工作任务

设立一位“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助管员,并就“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的三个分奖项(创新团队奖学金,创新奖教金,创新个人奖学金)分别设立专门人员负责。

2.2 创新奖申请信息统计

5月份,共有25位研究生 提出创新个人奖申请,其中共有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0人。12位青年教师提出创新奖教金申请。共有8个创新团队提出创新团队奖学金申请,

2.3 宣传活动继续深入

项目部工作

1 专向工作的开展情况

1.1“科慧杯”创新团队项目研讨会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2009年05月08日下午三点,创新实践基地第三届“科慧杯”项目研讨会在研究生院503举行,项目团队就“大件产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

1.2 企业零距离——高校学生创业记事系列活动

5月19日晚上7:00,高校学生创业记事系列活动第二期在研究生楼308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这次参加活动的创业精英是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陈麒。本活动通过高校大学生成功的创业经历给在读学生在以后的创业道路上提供有效地帮助和支持。 1.3 可口可乐参观活动

本月筹备了可口可乐参观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同学们参观企业,了解第一生产线的需要,我们又再次组织大家走进世界第一品牌的荣誉殿堂。从5月21日,我们开始张贴海报组织报名。

宣传工作

1、内部宣传专项工作

本月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围绕校庆展开一系列宣传准备工作。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整理完成了新生入学基地宣传展板、基地成果展板的文字内容。

本月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完成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小宣传册和工作简报。

2 传统媒体校内宣传专向

每月出刊《创新与实践》月报,积极报道创新基地各部门开展的重大活动,并对月报工作做了较为全面的整改工作。完成了月报从组稿到出版的时间安排修订、5月月报主题策划和校庆月报专刊策划。 3 网络媒体校内宣传专向

该专向本月继续完成各类新闻稿件的收集、整理、修改工作。并及时在创新实践基地网站、民主湖论坛、重庆大学新闻网等校内网络媒体上发布各类信息、新闻共46条。其中,发布到重庆大学新闻网的有9条,发布研究生院、基地网站、民主湖论坛主要新闻稿件与各种通知共有51条。 4 校外宣传专向

4.1 如期参加了本月《中国研究生》通联站网络会议,积极完成《中国研究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生》编辑部下达的任务,按时上交重庆通联站本月工作简报和《创新与实践》主题策划。并继续多方征集稿源,向《中国研究生》报送优秀稿件1篇。

4.2 与《中国研究生》杂志保持密切联系并且积极宣传首次重庆市征文大赛。截止5月31日,共收到来自市内各高校征文共125篇。

4.3 配合学校在《科技日报》的校庆策划,撰写“科技氛围”版块。

让荣誉成为动力

项目部—何恋

作为一个去年10月加入基地的“半新人”,何恋在得知自己被评为本月研究生院创新实践基地的工作红人时,心中有些意外,但这个荣誉带给他更多的是惊喜、感动和激励。

2008年10月,何恋正式加入了研究生院创新实践基地项目部这个大家庭。初入基地,在与大家的合作中,何恋一次次地被大家卓越的工作能力所震撼,一次次地被基地这个团队超强的凝聚力所吸引。这也激发了他强烈的工作热情。在过去大半年项目部工作的日子中,何恋主要负责了第三届“科慧杯”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管理工作以及协助部门“企业零距离”专项工作的开展。何恋说在刚开始工作时,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对于自己的工作也只有着似懂非懂的认识。那时的他还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把这份工作做好。但是冯老师和杨部长的指导培养和基地所有同学的关心帮助使他很快适应了基地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工作才能。到今天,何恋已经负责了“科慧杯”整个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项目调研、考评等所有工作,同时对部门的其他工作也做能很好的驾驭。这一阶段的学习工作,何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进步,他认为这些进步中无不凝聚着部门所有同学的帮助与努力,凝聚着基地这个大家庭所有同学的支持与关怀!

能得到此次殊荣,何恋心中对基地老师和同学的感激溢于言表,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一定会加倍努力,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与部门同学和基地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将工作越做越好。

在耐心和细致的工作中收获成长和怀念

学术部—邹彬

邹彬说他曾经问过自己:当某一天我对文字或者自己的科研领域没有兴趣的时候,我还可以做什么?或许,有能力组织和协调一项工作是不错的选择,于是,

6 基地红人榜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当齐福刚询问他是否有意加入基地的时候,他立刻应允,心里充满感谢和欣喜。

2008年5月,阳光灿烂妖冶。邹彬坐在前任常务部部长对面,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邹彬认为这是很特别的面试方式,只有两个人,问题很简单,但是暗藏着需要强烈责任心才能得出的完美答案。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学术部的工作循规蹈矩,实在是很轻松的事情,毕竟按部就班永远比筚路蓝缕来得安然自在。但邹彬对这份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学术部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确实十分繁琐,需要良好的耐性和细致的心才能做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2008年9月,由学术部领头,基地其它部门共同协作参与的第六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两个分论坛在重庆大学顺利举行。通过这场活动,邹彬才知道那些大型活动的举办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汇集了多少人的智慧与思想。这两个分论坛,从策划到组织报名、收集论文、会场服务、接待,几乎都是由基地的同学完成。过程自然不用说,无论多么辛苦,终归收到很好的结果。邹彬负责其中的一个分会场,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突发事件,小到茶水壶无处可寻,大到电脑设备临时“罢工”,竟也渐渐由刚开始的恐慌变得沉静,由胆怯变得大胆。对邹彬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收获。

今年2月返校后,基地各个部门的工作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邹彬却因为学习和实验较多的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基地。但是,这段美好的经历会一直深深地埋藏在邹彬的内心深处。他说,那些清和通透,自信美丽的女生、那些聪明内敛,踏实负责的男生,以及培养我们的基地大家庭,都是他怀念的,不管何时何地,不论何情何景。

上一篇:党风廉政个人述廉报告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