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对我国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浙江、甘肃两省的观察

2022-09-10

1 引言

依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1980~2010年中国每10年间平均经济成长率约为9.75%、9.99%、10.29%与11.31%, 远高于同期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然而, 随着经济的快速与长期发展, 以及过去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城市化下人口流动的影响, 社会人口平均年龄逐渐提高, 人口红利降低。虽然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解禁1980年代施行的一胎化政策, 开放二胎, 但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已开始面临到人口平均年龄老化问题。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中多数来自农村, 家户平均子女的减少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 老年人口经济来源与传统子女辈对父母辈的供养照护形态产生质变。Pang et al. (2004) 研究调查中国6省60个农村地区发现, 农村、乡镇内出现许多老年人无子女或是子女在外地工作以致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照顾或赡养老年人的案例。调查农村里几乎所有50~60岁的老年人以及约67%的60~70岁老年人仍处于劳动就业状态, 形成“不停止性劳动”现象 (Davis-Friedmann, 1991) 。

数据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一个主要的特征在于城市与农村的双轨制 (Hussain, 1994) 。虽说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都享有基本养老保险, 不过相较于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在这一方面的福利水平还是落后的。为了改善上述局面, 促进城乡差异缩小,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政府选择部分省份作为试点, 开始试点实施农村养老保险 (又称为老农保) , 至1992年, 由于效果尚可, 推行至全国范围。其宣传时称有国家财政作为后盾, 实际政府并无所出。20世纪末, 由于资金链问题 (政府不愿意为农村养老保障体制而出资) , “老农保”发展停滞。“新农保”的建立刻不容缓。

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日益严重, 如何缓解?2009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全国10%的农村、城镇地域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试点工作;凡年满16周岁, 在校学生除外, 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拥有农村户口的居民都可以自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并规划在2020年前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并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这项决策, 不仅保障了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更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健康稳定发展。图1数据汇整2008年至2013年以来中国大陆全国基本保险纳保人数统计, 15岁以上人口几乎稳定不变, 但参保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确实显著的逐年上升。由此从保险纳保人数趋势变化可以发现, 在2009年新农保施行前, 2008年15岁以上人口参与保险纳保占全国15岁以上人口仅约20.34%;2010年后比重快速的提升, 至2013年已达72.06%。由此可见, 在老农保基础上逐步改革的新农保, 实行效果显著, 应继续保持发展态势。

新农保政策的施行恰似一个实验, 实验前, 我们将部分15岁以上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体系内;2009年, 由于实验数据的更新, 全新的社会福利保险措施开始推行, 各地域城乡里原来养老保险的人数和结构因此发生质的飞跃。由此研究其对劳动供给以及参保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图1显示:在这项实验中, 新农保政策并未对已投保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群体带来显著的影响, 而促使原先已在养老保险体系的族群成为对照组, 故因新农保政策的推动进入养老保险系统的新族群则形成实验组。统计现象令我们好奇, 中央政府的新农保政策效果为何?是否政策的推动对社会大众劳动行为产生影响?

2 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对于劳动供给、居民消费以及其他相关劳动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劳动经济与社会福利研究议题关注的焦点。然而, 相比于居民消费, 养老保险对于劳动供给方面的文献数量较少且结论不一, 尤其缺少具体到某个地区的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愈发普遍, 农村养老问题愈发严峻。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 中国于2000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老年人若无自身储蓄或是子女赡养就难以维持生活, 转而选择继续劳动得以温饱。《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已有8年, 新农保以其特有的筹资方式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合一) 、政府补贴 (政府直接支付基础养老金, 其余给予补贴) 、保险模式 (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有效缓解了农村养老问题, 提高了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福利水平。这项新型养老保险政策作为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 进一步推动了“老有所养”目标的实现。

作为一项社会保障政策, 养老保险会对劳动供给行为产生影响。国外有较多研究涉及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如Ranchhod (2006) 等研究发现南非老年退休金导致就业率和劳动力供给显著减少;Case (1998) 认为养老金对劳动供给的扭曲效应不存在, 究其原因, 在于发展中国家有较高的失业率和就业不足;Carvalho (2008) 、Neeraj (2014) 和Mariano (2012) 分别对巴西、印度和阿根廷的研究表明, 养老金使得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概率增加;Juaeez (2010) 对墨西哥的研究则指出养老金并没有改变劳动力供给行为。除主要的养老金多少、劳动时间长短、失业率高低等影响因素之外, 也有学者对性别等条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且结论多样。

然而, 我国对于养老保险的研究起步较晚, 且此类文献相对较少, 通过对国内部分学者研究新农保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文献总结, 可以发现以下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果:解垩 (2015) 、周云波 (2017) 、曹荣荣 (2017) 认为由于新农保作为一项外部干预政策, 难度不大, 难以在短期内对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产生影响。因此构建与劳动力市场相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向, 新农保制度在我国仍然任重而道远;然而, 张川川 (2015) 、赵晶晶 (2017) 、李放 (2017) 对此现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他们认为新农保政策的养老金收入使得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劳动供给显著降低, 这项政策能够有效减轻老年人的劳动负担, 尽管这项政策开展的时间不长且保障水平有限。刘亚洲 (2016) 、郑健 (2017) 则研究表明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并不会对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但新农保养老金收入确实影响了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 刘亚洲认为这使老年人的劳动时间呈小幅度减少, 但郑健认为因为参保需缴纳一定费用, 参保的老年人可能还会增加工作时间。以上不论研究结果是否一致, 但是这些文献丰富了我国对于新农保的认知, 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此改善政策建议, 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夯实基层基础。

3 数据来源和实证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实证数据引自2008年与2012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浙江省和甘肃省的追踪调查。公式 (1) 模型设定中, 因变量为调查家户户长平均一周工作天数和平均一天工作时数。本文使用该数据库中家户在2008年与2012年中各项支出数据, 有效样本共有911笔。实证估计我们应用回归分析模型, 回归分析的估计方式大致可以下方数学形式表示:

在上式中, Y代表着待被解释的变量, X则为解释变量。一般来说, 由于待估数据与回归式的误差值有正有负, 若仅以单纯的正负误差值来判断, 可能会有误差效果被扣抵的疑虑。因此, 传统上回归分析的系数估计多采用最小 (误差) 平方法分析之。即将上述的数学式改为:

据此进行微积分的一阶、二阶微分估算以求出最适的估计值b。而估计值b的意涵即为对该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或与其关联性。进行回归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两个或多个变量间是否相关、相关方向与强度, 并建立数学模型以便观察特定变量或预测、推断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实证估计式设定如下:

其中i为家户观察样本、Yi为调查样本的支出金额或劳动工时;Ri表示不同群组的虚拟变量, Ri=1为实验组 (投保新农保) , Ri=0为对照组 (未投保新农保) ;Ei代表是否有养老保险, Ei=1表示已有养老保险, Ei=0代表仍未拥有养老保险。Xi表示表示其他解释变量。式 (1) 中待估系数β3代表着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新旧制度下因变量变动的差异, 亦可将β3的估计数值视为新农保政策的实验效果。又因估计上仍采取回归分析, β3亦代表「实验组」的因变量在新农保政策实施前后平均值的变动, 减去「对照组」因变量在新农保政策变化前后平均值的变动。

根据上表的结果可知, 教育程度 (年) 对于平均一周工作天数对数和平均一天工作时数对数分别为0.0474和0.0848, 此结果表示劳动者教育年度增加一年下平均一周的工作天数可提升4.74%和8.48%比重。劳动者年龄变量对于因变量平均一周工作天数对数和平均一天工作时数对数分别为-0.814和-1.234且均具有统计显著性, 表示当劳动者的年龄每增加一岁, 平均一周的工作天数将减少81.4%、一周工作总时数将减少123.4%的比例。另外, 变量浙江省为一虚拟变量, 对于因变量平均一周工作天数对数和平均一天工作时数对数分别0.789和1.276。因为我们研究样本为浙江省和甘肃省, 以浙江省为虚拟变量表示相对于甘肃省的劳动者工作状况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甘肃省、浙江省劳动者在平均一周工作天数和平均一天工作时数都相对较高。

4 结语

自2009年起, 我国陆续在境内各区域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 , 提供原先农村、城镇里16岁以上但未参加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族群享有医疗保险机制, 其新推动的养老保险机制恰似一种针对全国进行的社会福利政策试验。本文运用2008年与2012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针对浙江省和甘肃省的调查, 探讨在新农保政策的施行下, 原来未受惠于养老保险机制的族群其家户劳动供给行为是否相对于本身即拥有养老保险的族群有所差别。

为探究上述的议题, 本文采用差分内差分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新农保政策实施前未享有养老保险、且在政策实施后纳入新农保的家户, 其劳动供给有显著的降低。本研究发现新农保的施行对促进家户劳动变动带有显著效果。

摘要:2009年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简称新农保) 由政府牵头在农村地区正式开始试点实施, 提供农村中16岁以上但未参加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群。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资料, 探讨新农保政策实施前后中浙江省与甘肃省劳动人口劳动行为是否出现明显变化。实证结果显示, 新农保政策实施前未享有养老保险, 且在政策实施后纳入新农保的家户, 其劳动供给有显著的降低。

关键词:新农保,劳动供给

参考文献

[1] 张川川.养老金收入与农村老年人口的劳动分析——基于断点回归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海, 2015 (6) .

[2] 刘亚洲, 钟甫宁, 王亚楠.新农保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 2016 (5) .

[3] 郑健.“新农保”对农村地区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J].农村社会保障, 2017 (1) .

[4] 周云波, 曹荣荣.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7 (5) .

[5] 赵晶晶, 李放.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 .

[6] 解垩.“新农村”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J].财经研究, 2015 (8) .

上一篇:企业流程再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下一篇:“营改增”后房地产业增值税涉税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