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2023-05-06

第一篇: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路径构建

[论文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效率 影响因素 路径构建

[论文摘要]在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均等化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问题的本质是效率问题。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因素、管理因素和财政因素,因此,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系统路径是:制度效率改进是前提,管理效率提升是核心,财政效率提高是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均等化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界和农民关注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绝对数量与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统计数据显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从1994年的532.98亿元提高到了2003年的1754.45亿元,1998年至2003年中央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9350多亿元,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央财政各项支农资金分别为2626亿元、2975亿元、3397亿元,增长速度迅速。但是,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由1994年的9.20%下降到了2003年的7,12%(转引自陈祖海,汪陈友,2006)。总体而言,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存在低效率问题,有限的资源达不到合理配置,影响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课题组在对广东、江西、安徽三省部分农村地区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总量不足、供需结构不匹配等效率不高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但制约农村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直接减缓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我们认为,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核心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因此,了解和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从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和谐社会背景下进一步有效扩大公共产品覆盖面,增进农民福利的核心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一种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农村公共产品产权界定不明晰,供给主体职责边界不清晰,供给或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组织存在X低效率,这种状况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具有极大的消极作用。 现实和研究表明,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因素较多且复杂,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层面的因素,还有财政方面的因素。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与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核心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2][3][4]下一页 首先。制度或产权安排是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效率或产权效率的重要因素。从广义的制度角度而言,制度因素具体体现在:正式制度,如政策、体制安排、法规等;非正式制度,如社会资本、惯例、风俗等。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制度,而非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技术进步是制度作用的外化结果或表象,受制度制约和导向。制度的核心作用在于激励生产性努力、提供确定性预期和节约交易成本。但是,本课题组2008年在广东、江西等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极大的制度缺失和制度约束“软化”问题,例如,江西QJ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缺乏应有的制度安排,如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等,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有相应的、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安排,镇政府却以财政困难等各种原因不供给公共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村农民的消费之所以难以启动或“繁荣”,根本原因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缺失造成的。因为公共产品,如社会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等缺失,导致农民倾向于自我储蓄和自我投资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自我供给”。 [!--empirenews.page--] 总的来看,由于制度缺陷引起的效率问题有:一是由产权制度不健全或严重缺失(如缺失私人产权的制度安排)引起的供给低效问题;二是由政府产权与私人产权分工界定不明以及政府产权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供给低效问题;三是由私人产权界定不清且缺乏保障以及由此而来的收费制度失当引起的供给低效问题;四是政府的市场准入制度往往限制了愿意进入者的行为选择,提高了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供给效率;五是制度变迁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但这种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如市场化改革减少了财政负担,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从而促进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原有的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集体的供给主体地位沦为次要地位,甚至曾经一度出现“空项”,影响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六是农民的需求表达制度或机制缺失或不完善,需求偏好信息难以显示,这种信息不对称将导致政府供给出现偏差或“失灵”,从而影响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七是财政分权制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具有极大影响。张召娣和贺忠厚(2005)认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因而所提供公共产品的质和量更符合本地居民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所以,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压力、寻租、X低效率而供给不足或不供给公共产品,结果也是造成效率损失。

其次,管理因素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管理也是生产力。政府管理体制和具体管理机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尚未完成从管理控制型到管理服务型的职能转变。龙兴海(2007)认为,县乡两级政府的管理模式依然是行政控制型的,而不是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提供各种有效服务的服务型政府,致使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大为减弱,从而影响服务供给效率。笔者在对江西部分农村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对环境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安、农业技术服务等,造成供给效率低下;二是缺乏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管理制度。现实表明,中国农村基层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其中特别是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这些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权往往掌握在少数政府官员手中,并往往由他们主观地决定这些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因此,公共资源的分配决策过程往往缺乏专家论证和公众意愿表达与监督。结果是,公共资源配置因科学管理制度的缺失而导致公共资源的滥用与浪费,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低下;三是政府缺乏支持市场供给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激励支持制度与监督管理制度。本课题组成员的调查表明,广东的一些农村出现和存在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公共服务的现象,打破了由政府和村集体垄断供给公共产品的单一状态。例如,在湛江市的上能村、河源市的欧村、云浮市的麦坑村等地,许多村庄都有很多人外出打工或经商,他们挣钱以后在老家修建了楼房,添置了家具和家电,但村里却是道路难行、水电不通、治安恶化。在政府和村集体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我服务,当地农民自愿组织成立了一个名为“公益事业协会”的组织,它接受外出打工或经商乡亲的捐款,为村里提供公共服务,如架设路灯、为孤寡老人发放补助、资助村里的文娱活动、成立治安队等。但是,这个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产品总量与质量、日常管理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日益受到挑战。总的来说,政府在产权保护、资源配置和财政补贴等方面如何支持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以及如何规范市场收费和监督市场供给行为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支持制度与监督管理制度,导致政府供给、社会组织供给和市场供给间边界不清,职责不明,抬高了交易成本,造成社会组织和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出现效率偏差和扭曲;四是政府组织内部存在x低效率。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内部存在效率损失。特别是政府的垄断性使得政府内部缺乏提高供给效率的动力;五是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主体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供给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和效率意识淡薄,也就是说,管理主体的人力资源存量不足。人力资源理论表明,人力资源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或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主体人力资源存量不足也会造成供给效率低下;六是“寻租”行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 [!--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4]下一页 最后,财政制度安排是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资本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值和力量已有共识,可以说,基层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不足或匮乏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关键原因。在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文献中,许多学者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倾向一致的看法是,投入不足、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地方政府承担着70%以上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其通过“地方税”为其支出融资的比重还不到20%。乡镇财政承担了一些在全社会范围内受益、本应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执行计划生育的经费等,但却未能相应得到合理的补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承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承担,省级财政承担11%,而中央财政只承担2%。对于财源稀缺的农村来说,承担近80%的义务教育投资是不可能的,结果就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质量低下。

财政制度安排是如何影响农村公共产品效率的呢?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供给总量不足,尤其是财政困难的基层政府;二是财政资金的分配往往由于少数人控制决策或博弈异化而不能按最有利于农民生存与发展或公共产品的需求度或稀缺度序列来分配,造成资金分配使用效率低;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管缺失导致难于专款专用,往往是“哪儿急往哪儿用”,影响使用效率;四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监督,结果也往往缺乏绩效评估,造成财政资金的预算软约束,导致预算前后资金使用变动率较高,影响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路径选择

许多学者对如何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马晓河(2004)认为,应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数量和比重;程又中(2005)主张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多元主体参与并共同生产和提供产品的农村公共服务组织体系等。在借鉴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制度路径、管理路径和财政路径的多元组合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高供给总量,促进供给结构均衡,增进农民福利。

1、制度或产权效率改进是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前提:一是引人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市场化供给机制,建立多元化供给的产权制度体系,如,建立界定不同主体供给公共服务的范围与职责的制度安排,即确定哪些服务主要由政府供给,哪些服务主要由市场供给,哪些服务由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供给,哪些服务由政府、民间组织与市场合作供给;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社会需要,建立政府支持社会组织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制度安排,如确定支持范围、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分级供给体制,确定哪些服务主要由中央政府供给,哪些服务主要由地方政府供给,体现财权和事权的一致性,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的充足。二是建立规范市场供给的制度体系,节约交易成本,如,市场准入制度、社会组织供给公共产品的制度、服务收费制度、服务方式制度以及市场竞争制度等。这套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必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增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4]下一页

2、管理效率改进是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核心:一是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激励,抑制机构膨胀,并消除寻租和腐败现象,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在政府机构中引进竞争机制,强化生产预算约束,对生产同一种公共产品的部门应打破绝对垄断,允许存在多个生产主体,引进公平竞争机制,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加大对公共服务或产品的公开招标,规范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深化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小费用选择法等科学决策方式,完善财政资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尤其要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同时,加大惩治力度和违规成本,尽量减少资源浪费,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五是建立民主表达机制,充分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要充分发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由他们对社区公共资源的筹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行表决并对社区公共资源的使用实行监督;六是构建政府支持市场供给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完善管理制度。如,在产权保护、资源配置和财政补贴等方面如何支持市场主体,以及如何规范市场收费和市场供给行为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

3、财政效率改进是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保障:一是不断扩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投入,从总量上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二是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稀缺度、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度和满意度排序,优化用于农村公共产品预算资金的分配结构;三是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审计监督机制。如: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强化财政审计,实施农业工程投资审计等;四是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财政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上的差异,从宏观层次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在我国取消农业税以后,许多县乡基层财政面临资金困境,有限的财政资金必须维持政府运转,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并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国家转移支付一般以基数为分配基础,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主,加上透明度不高,操作的随意性,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确定转移支付数额,难以达到均等化城乡和区域公共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刘文勇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美]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程又中:《论国家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江汉论坛》,2005年第12期。

5、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6、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材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第12页

2.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生、学科以及社会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3.要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概括地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三篇:影响动作示范的主要因素:

(一) 学生对作业目标的明确程度

学生对示范动作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理解能促进动作示范的进行。

如: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在进行运算示范证明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前,学生如果充分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那么他们可以类比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以致可以更好、更快地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那么动作示范的效果就更佳。

(二) 动作技能或操作学习的学习策略

动作技能或操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包括如何选择、组织基本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连贯实际操作的“目标意象”。通过学习策略指导,可提高动作示范水平。

如:教师在教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框架。第一步,设自变量;第二步,找等量关系;第三步,列方程;第四步,求解方程;第五步,验证。有了这样一个框架,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运算示范。

(三) 学生对示范动作或操作的注意和理解程度

学生注意并理解教师的指导动作示范时,学习效果最好。但随着主义和理解程度下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下降。

如:教学生对教师的动作示范不感兴趣,提不起注意,那么学习效果则会下降

(四) 教师示范的速度和信息量

教师给学生动作示范速度过快及信息量过大均不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学习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如:在立体几何一章中,如果教师一课时就将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用运算示范方式讲完,那么学生一定难以消化,那么动作示范的效果会下降,所以教师应当分课时及给充分时间学生理解,接受。

PS:我不知道怎么缩减,你将就一下哈~~~那个如是给你上去讲时参考的~~~要改的可以Call我~~~

第四篇:影响香港股市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

香港是一个地域狭小、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经济体,但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天然深水良港。从地理位置上看,香港地处纽约和伦敦的时差中间站,是国际金融时差24小时运作的重要环节。

同时,其地理位置和深水良港的先天条件,也使得它成为连接欧美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重要转运站和国际贸易中心,并成为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市场信息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香港以自由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其股市早就已经不完全是本地经济的晴雨表。恒生指数目前的成份股中,除了本地地产和公用类股票之外,汇丰控股代表着跨国巨头公司,而中国移动等则代表着在港股中越来越重要的中资背景公司。

而股价走势则基本跟随美国股市,一是因为香港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美国经济的周期直接影响香港;二是美国股市对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变化的敏感性很高,美国股市的走势直接决定了次日港股开盘的高低;三是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美国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直接影响香港的利率政策,进而影响香港整体的经济和证券市场。

基本上投资机构和媒体都会用“国际化”来形容香港股市。诚然,香港股市有众多跨国经营的上市公司、国际性的中介机构以及来自各国的投资者,但这些都只是国际化的表面。

香港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它具有高度自由开放的市场制度和符合国际水准的市场运作规则。只要是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在香港总能找到它们的办公室。长期西化养成的法治习惯和生活环境,让来自西方的投资者很快就能习惯香港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国际化以外,在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之间越来越紧密的经贸联系,让香港也蒙上了一丝内地化的色彩。事实上,通过香港市场分享内地经济发展的成果,已成为香港吸引全球投资者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国际资金对国企股的追捧就不难看出这一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介入内地的业务及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香港市场作为中国本土市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香港市场与内地经济的相关性也不断增强,香港证券市场不可避免受到内地经济政策的影响。

而且随着内地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香港的内地化色彩还会越来越浓厚。过去香港股市只不过是吸引了国企股和红筹股的大型公司来上市。未来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开放,内地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会把目光集中在香港,从而吸引更多公司到香港上市融资,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性投融资平台的地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内地化正是香港国际化的一部分。 来香港上市的公司也不完全是为了融资。许多大型企业之所以选择赴港上市,就是看中了香港股市的国际化特征,希望借助香港成熟的市场力量和监管水平,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以外,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企业,它们和国际机构的交往也更加便利,从而也加快了本身国际化的速度。在人民币升值的推动下,中国产业巨头如何利用国际化市场成长为真正的全球产业巨头,是值得深思的。

从更长远来看,随着内地市场的成熟,香港股市的前途在于与内地股市建立一种互补的关系。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内地的自由开放程度不会达到香港的水平,换言之,自由开放度是香港的绝对优势。因此,利用这种先天优势,大力培育市场的创新机制,包括进一步发展衍生产品市场,积极探索创业板市场的发展,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二、全球金融市场对香港的影响

有人说,香港就是一个典型地球村的缩影,这毫不夸张。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开放和经济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孪生姊妹,而香港经济始终保持了高开放度和高自由度的特征。从经济开放度看,香港迄今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它在2006年的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高达342%,同世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因此它的股票市场也必定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相对于内地的资本管制,全球资金都可以在香港自由流动,与内地的自成体系、相对封闭运行不同,完全开放的香港股市国际关联度高,其他国家的金融、经济政策都会直接影响股市的涨跌,形成较大的波动。

美国次级债风波对港股的影响就是一个例证,受到欧美股市下跌的影响,恒生指数从2007年8月9日起开始连续下跌,5天之内跌幅大约10%,其中8月17日一天最深跌幅超过1000点,当天振幅超过6%。后来是受到了来自内地利好消息的刺激,香港市场才开始逐步回暖。9月18日,美联储减息50个基点,恒生指数又大涨近千点。因此,了解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无论如何,金融市场对于香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次级债风波对香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投资者还是坚定地认为,香港近期的经济复苏,是得利于金融市场的兴旺。内地巨型国企先后在香港上市,大量外资流入,令股市屡创新高,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兴旺。这有别于传统的智慧,因为传统智慧认为股市是因为经济好而兴旺,但从香港的情况来说,则似乎有些不同。

香港股市的兴旺让香港逐渐成长为金融中心。从广义来说,金融中心是一个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和交易较任何其他地方更能有效率地进行的都市。金融中心可分为国家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指金融业务已大部分扩展至本国领土外,可以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服务和交易基础。

香港金融业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皆十分国际化,大部分业务延展至外地,此乃香港得以位居国际金融中心之列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因为港币不是国际主要流通货币,所以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发展。 从目前来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金融业的影响还受到了不少限制,因而把香港界定为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最为妥当不过的。

在多年的经营下,香港逐步发展成为享誉国际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产业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6.4%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12.2%,就业人数达17万人。

全球约有3800多家公司选择在香港成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各地公司在香港设置地区总部数目增加至超过1200家。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银行中,超过70家在香港营运。香港现有300多家银行机构和200多家保险公司,另有大约800家证券经纪行和1900家单位信托基金或互惠基金公司。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发表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入香港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名列亚洲第二,仅次于中国内地,全球排名第六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企业扩展业务的过程中,可以为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及发展渠道,例如银行贷款和发股发债等。香港是内地企业理想的上市集资地方。2006年,香港股市以市值计算,为世界第

六、亚洲第二;以IPO募集的股本资金额计算,为世界第

二、亚洲第一;以股本资金集资总额计算,为世界第

三、亚洲第一。香港资产管理业务涉及的资产总值超过45260亿港元。此外,香港是亚洲拥有最多风险资金的地方,除了上市以外,企业也可以在香港引进风险资金和战略性合作伙伴,以拓展公司的业务。

从未来看,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要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香港金融行业的国际化色彩还会越来越浓厚。

三、本港经济的影响

香港本地主要经济支柱是银行、地产和零售业,从股票市值的行业分类也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特征。总体来看,银行和地产股的市值较大,而零售类股的市值较小但数量较多。香港本地的消费指数(CPI)可明显反映本地的经济景气程度。而另一项重要的景气指标即政府拍卖土地的数量和价格,俗称“勾地”,它直接反映了市场对房地产市场后市的判断。如勾地价升量增,则是房地产市场转强的信号。

香港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依托国际市场实现其经济奇迹,除了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历程外,更重要的是它始终坚持经济自由的理念和政策措施。可以这么说,在受到西方长达150年的影响之后,整个香港社会都渗透着自由主义的理念。

早在回归之前,香港就一贯坚持经济自由的理念,即使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亦奉行坚定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信奉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行“不干预政策”,被人们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

经济自由的理念和政策,体现在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香港在财政政策上奉行“预算平衡、略有结余”的理财方针,推行简单税制、低税负的税收政策;在货币政策上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稳定汇率成为货币当局的唯一目标,其优点是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相对稳定并富有吸引力的环境,其缺点是在外来冲击面前缺乏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不利于熨平经济的短期波动性。

在贸易政策方面,香港只对烟酒和化妆品等少数特殊商品征收关税,且基本不存在非关税贸易壁垒,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都能够较为自由地进出香港。

在微观经济层面,香港基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政府并不特别扶持或资助特定产业的企业,而是让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效率提升,企业拥有完全的创立、运营和投资自由。因此,政策面对于投资者的影响力要微弱得多。

简言之,不论是在经济发展历程还是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等经济政策层面,香港皆表现为突出的经济自由和经济开放特征。这些特征,既是香港经济的突出特点和经济优势所在,同时也潜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联系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它在维护微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会使得宏观经济暴露在短期波动之下,并成为香港当前一系列民众敏感问题的源头。

四、投资者构成的影响

作为国际知名的自由港,香港股市的资金构成非常复杂,国际投资者,香港本地机构和来自内地的资金混杂在一起。可以说,外资在香港股市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许多内地投资者必须知道的。只有了解对手,才能够正确做出投资决策。

由于香港外部力量的强大,香港股市的国际化色彩非常浓厚,但是随着近年来国企股地位的迅速上升和内地资金开始转战香港,香港股市也显示了一定的内地化倾向。此次港股直通车顺利起航后,内地对于香港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大。

但至少从目前来看,由于国际资本娴熟的技巧,因此它对香港股市的估值标准起到了主导作用。香港资本市场真正认识国际资本,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冲击。其实香港作为自由港,面临国际资本的冲击也是在所难免的。

最有名就是发生在1993年的“摩根震荡”,当年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史丹利带动国际基金疯狂涌入香港,给香港股市带来了巨幅震荡,也促进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1993年时恰逢中英谈判出现僵局,政治形势对香港股市比较不利,但香港股市的表现却出人意料。1993年全年股市牛气冲天,恒生指数从年初的5437.8震荡上行,这个超级大牛市一直持续到1994年年初,1994年1月4日香港股市上升至当时的历史高点12559。此后,香港股市出现了反转,开始下滑,跌幅共计达到36.8%。

如此大的震荡幅度,在香港股市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是美资摩根史丹利为首的国际基金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199

3、1994年国际基金在香港证券市场翻云覆雨,使得恒生指数发生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洗礼,被国际投资界称为“摩根震荡”。

在摩根的示范效应下,国际基金纷纷涌人香港,国际化的共同基金必定会将香港股票放入其投资组合,对冲基金也视香港为套利的好去处。

摩根史丹利对香港的疯狂出击标志一个时代的来临,在这次洗礼之后,香港才真正成为了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而现在海外投资者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外资投行可以说是港股的伯乐,港股经过它们的认可,身价便不同凡响,更能得到国际基金的认可。随着外资对港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也使香港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

其次,受到国际资本的推动,香港股票进入了24小时交易。自摩根史丹利在美发行AMEX港股30指数认购认股证起,港股进入了24小时交易,从而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基础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港股的流动性和知名度大大提高。

国际投行和基金登陆香港,向香港本地股民展示了现代投资技巧,特别是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艺术,在使香港本地投资者遭受惨重损失之余,也加速了他们的成熟的进程。而今天的香港股市,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权证交易市场,衍生品成交额比第二位的德国高出大约37%。

五、资金环境的影响

正是因为外部资金在香港如此活跃,因此香港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它所奉行的联系汇率制,就更加值得玩味。

香港是一个高开放度和高自由度的经济体,其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依托国际市场而发展起来的,如何保持香港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如何维护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香港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香港政府义无反顾地坚持联系汇率制。

尽管人们对联系汇率制度的看法存在某些分歧,但它确实是适应香港经济特征的现实选择。作为小型开放经济,香港政府显然无法直接控制时常光顾的外来冲击,以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同样也是不切实际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其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减少外来冲击的影响并塑造相对稳定的营商环境,将汇率这一最敏感、最缺乏稳定性的金融指标稳定下来,就成为香港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通过联系汇率制度来稳定汇率,不仅可以减少国际金融风险、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遏制货币当局无止境地扩大货币发行量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恰恰就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

由于香港本身的经济规模和复杂的外部环境,香港政府实际上选择了一个外部均衡优先于内部均衡,试图通过自由和治理得当的经济环境吸引国际资本。长期以来实行的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实际上就是对这一模式的制度化。

然而,联系汇率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由此失去了某些可供选择的经济调控工具。一般地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调控宏观经济的最主要政策措施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前者通过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发行货币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给、利率、价格乃至汇率等名义变量,后者则通过发行国债、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影响社会总需求。通过积极或消极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有机组合,政策当局可以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以熨平短期经济波动。然而,在联系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仅以汇率稳定为单一目标,放弃了确定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自主权;一旦挂钩货币(美元)的利率水平不适合香港的经济形势,由于难以通过汇率调整实现有效缓冲,香港经济一方面比较容易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另一方面会因调控工具的缺乏而加深经济波动的幅度。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香港股票市场的大趋势可以从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流动的走向来判断。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但银行对客户的市场兑换汇率则会在此价格上下浮动。当外资大量进入香港市场时,它们必须把美元兑换成港元,则外汇市场上对港元的需求增加,港元兑美元的市场汇率上涨;而离场时,则会将港元兑换成美元,港元兑美元的市场汇率下跌。市场以金管局公布的“港元美电”来反映市场对港元远期汇率走势的指标,一般以一年期港元美电作为基准(1港元为1万点)。如果短期内港元美电汇率巨幅波动,则是大量外资在香港进出的明显信号,国际资金的流向基本决定股市的中长期趋势。

另外,当牛市高峰时,市场投机气氛高涨。因游资大量涌入,此时二级市场的股价被高估,资金只能追逐新股,而新股上市后的快速赚钱效应,吸引了更多的资金介入新股认购。从历史经验来看,当新股公开招股的倍率接近历史最高纪录时,往往是牛市见顶的前兆。

一般来说,在市场低迷时,股票的沽空数量较少,但如果远期期指在扣除分红因素后相对现价有明显的升水,则是市场转强的信号。而在市场累计涨幅较高时,如大盘股沽空数量明显增多,而远期期指在扣除分红因素后相对现价有明显的贴水,则是市场转弱的信号。

第五篇: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要特质:开朗外向、合群、健谈、喜欢社交,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核心特质:谨慎,具有合作性、信赖人负责任、恪于职守、能被依赖

次要特质: 具有自我客观型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为一定目的地生活,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

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现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因素有先天性与后天性。先天性有遗传因素;后天性则为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又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自然物理因素。

本人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 先天性:个性是由遗传决定的。性格特征一是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是热情关注参与还是冷漠无情甚至冷酷;二是表现在意志上,是坚强勇敢果断,还是懦弱邋遢,办事拖泥带水;三是表现在情绪上,是稳定还是极易波动;四是表现在智力上,是自信心强,勇于钻研、创造、攀登,还是无主见、不自信、在困难面前总是灰心丧气。这些特征都以高级神经活动作为生理基础。

二、 后天性:

1.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家庭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好兴奋地最重要的途径,在家里,父母教育我要尊重他人,要懂得体贴和关怀,即使是现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也要会独立坚强。

2.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形成自己的性格。

3.自我意识成就自我。外在环境的影响很重要,但自身因素也很重要。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如何“强迫”自己改正不足,接受现实是很重要的。也在持续中形成了磨练了自己的性格。

上一篇:银行机构业务工作思路下一篇:银行警示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