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工作创新

2022-06-26

第一篇:地方人大工作创新

创新计生工作 打造地方特色

以人为本创新计生

近年来,克拉玛依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中心,不断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形成了有克拉玛依市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经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兼职委员单位职责。坚持兼职委员单位协调会议制度,完善考核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增强相关部门责任感,提高参与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氛围,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初步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格局。

建立和完善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和服务机制。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流动人口“一盘棋”统筹规划,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积极推行流动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管理、房屋出租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

建立和完善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在加强社区计划生育协会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培训协会骨干,组织引导流动人口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观念,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建立群众监督机制,不断增强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凝聚力和活力,帮助各级计划生育协会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拓展服务。

建立和完善了人口计生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各级计生部门和计生协会组织开展了计划生育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运用质量管理这一科学方法,解决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国家人口计生系统、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和优秀成果30多项次。

建立和完善了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出台系列地方奖扶措施。一是实施城市无业居民、农牧民和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健康体检等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

务制度;二是为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计划生育光荣证》城镇无业居民夫妇全部发放了独生子女保健费;三是实施了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子女报销75%医疗费,入托100%报销保育费,子女患病父母享有每月3天护理假制度;四是优先补贴农牧民计生家庭庭院经济建设,已补贴60.5万元;五是农村计生家庭子女大中专考学奖励;六是2008年落实《条例》规定的离退休计生家庭一次性奖励。提高奖励标准为5000元/人,扩大奖励范围惠及全市城镇领证家庭包含无业居民。2009至2010年有近万人享受了奖励。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优质服务深入发展

根据“政府领导、部门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面向群众、服务到人”的要求,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区、人口早期教育示范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为载体,切实加强和完善社区宣传服务站(室)、技术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优质服务深入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构筑起管理便捷、服务广泛持久的网络工作平台。

积极推行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市计生部门与财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共同配合,依托街道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和托幼园所,开展了以“新生命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和婴幼儿早期教育为重点的家庭健康促进计划试点。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家庭健康促进计划专项经费近250万元,建立了24个项目基地,成为新疆首个人口早期教育“市级项目工作站”,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独山子区荣获“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称号,推动了家庭健康促进计划的健康发展。

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人口素质。2008年成立了由市人口计生委牵头,医疗、卫生、保健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骨干组成的课题组。提供35万元科研经费,在全疆率先启动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研究。研究表明,出生缺陷儿中66.7%的母亲有孕期不良因素接触史,其中54.8%的母亲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良因素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课题组制定了出生缺陷干预计划,启动出生缺陷一级、二级预防和干预工作,下发了《实行免费婚前、孕前医学检查的实施意见》、《婚孕前医学检查的通知》、《婚孕前合格证培训的通知》、《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妊娠营养咨询门诊”、“孕前优生咨询室”,计生委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营养科、妇产科合作,为待孕妇女进行营养咨询、优生优育知识指导。初步建立了克拉玛依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长效机制,填补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空白

弘扬婚育新风,推进先进生育文化建设

市委宣传部、计生委等8个委办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14部委办<关于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意见>的通知》,制定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职责,拓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渠道和规模。市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充分依托社区,创新载体,拓展先进生育文化宣传内容;打造精品,营造建设先进生育文化的舆论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卫生宣传服务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的文化和生活需求,把生育文化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几年来,人口计生部门与宣传、教育、卫生、民政等

部门和妇联、科协、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紧密结合,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建,形成了共谋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格局,促进了宣传教育的“五个转变”。

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搭建新型工作平台

把人口信息化建设列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与辖区企事业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目前各区、街(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人口计生部门的微机已经全部进入了局域网,基本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全部安装应用了自治区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一些单位还自主开发了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的管理系统软件和管理服务程序。加强对市、区、街道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管理,准确、及时做好流动人口信息录入、交换和育龄妇女建档工作,为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计生办,充分发挥局域网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通了人口计生网站或主页,开展人口与计生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优生优育咨询指导、生殖保健咨询服务、避孕节育知识和先进生育文化宣传,满足了各族群众需求。

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是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计划生育行政处罚程序规定》、《“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实行了政务公开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依法行政责任。二是认真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办事程序,对生育服务证发放、出具证明、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方面的执法程序做了明确规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规范了服务行为。三是加强行政执法监察,促进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各族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做到了既严格执法,又热情服务。“十一五”全市计划生育系统未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案件,未发生一起行政执法违法违规案件。

第二篇:地方人大监督职能与监督机制创新

傅晓华 钟荣丙

[摘 要] 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运用频率最高和最基本的职权,但监督不力仍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要从根本上扭转监督不力的现状有赖于监督机制的创新。地方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需要创新人大代表制度、党的领导体制、人大监督体制以及加强地方人大的组织建设。

[关键词] 地方人大;人大监督;人大监督机制创新;监督职能 [中图分类号] D623 [文献标识码] A

监督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期,权力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地方人大监督缺乏实质性的权力和手段,监督虚置和乏力,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1 地方人大监督不力主要根源探析

我国人大监督不力,受制于权力机关和党政机关存在职能错位,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

1.1 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在内部运作中的障碍

人大代表价值观错位,是地方人大监督制度运作主体思想障碍的根源。人大代表这个称谓的政治意义总是掩盖其本体的法律意义,甚至成为一种荣誉称号和政治资本,对代表本身应具备的条件和应承担的职责缺乏正确认识,多数代表只是当成一种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而忘记他们的职责。从法理意义上,公民行使选举权争取使自己信任的代表进入国家权力机关,他们的政治意愿、经济要求或困难应该去找他们所选举的代表表达。而实际上,选民并不认为代表就是其表达政治意愿、经济要求的代言人,对代表的代表能力、个人素质并未设定任何价值目标,谁当代表也就持无所谓的态度。同时,部分代表认为他们参加人大会议也是一种民主形式,且大多数代表是兼职,只看中本职工作,这就造成人大代表观的错位。人大代表被当成政治荣誉“授予”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当选代表也认为是组织和人民群众对自己工作的肯定而自豪地加以接受,荣誉感高于责任感,这就难形成合理的代表观。

人大权力运作中的体制障碍,是地方人大难以发挥作用的“紧箍咒”。一是领导体制问题,党政关系是我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人大监督对象是“一府两院”,实际工作中地方党政联合决策、行文,党政合署办公等行政行为,人大难以监督。二是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孤立,缺乏科学的配合与协调,整个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闭合系统。在监督机构重叠和成本昂贵的同时,人大监督体系处于相对孤立地位,缺乏相关监督机构的配合,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地方人大缺乏法定的知情手段和处置权,地方人大对监督对象的抵制行为缺乏处置手段和制裁权,加上地方人大监督机制中还存在很多空档和盲区,对诸如司法、条条管理的部门难以监督。

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是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助长剂”。每次人代会总是“胜利召开,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各类法律、提案都以绝对高比率通过,这在其他任何一个民主国家中是不多见的。这种“高度一致”实际上是一种“虚幻一致”,是人大代表议政水平和能力不高的“随大流”,是人大表决机制的缺陷。从具体情况分析,人大代表是否履行职责,是否认真行使了监督权,这本身又存在着一个选民对代表监督的问题,不解决选民对代表的监督问题,也就不可能解决好代表履行监督职责的问题。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职务具有主体性、民意性(政治性)和责任性相统一的特点,这三性构成了完整的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职务的内涵[1]。显然,选民和选举单位忽视对代表职责情况的监督和沟通等情况是造成对代表监督乏力的重要原因。

同时,绝大部分地方人大不愿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导致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对个案监督中往往只纠错案,忽视有关人员责任,导致监督力度减弱。

1.2 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在外部设计上的缺陷 首先,监督程序不完善。人大监督程序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对监督对象的法定顺序、过程和方式。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对监督对象的了解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持,监督程序难于启动,时间要素没有保证,处置、惩戒程序缺位等。

其次,人事分离的监督机制。要使人大监督具有权威,必须把对具体案件的监督延伸到对人的监督。目前,国家权力机关难以运用科学的人事监督和考核制度,更不能将其作为考评任职情况的依据。应该从规范执法行为入手,以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为核心,切实加强人大的监督。

再次,监督权力法治方向游离不定。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地方人大监督一般运用柔性手段(听取、执法检查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同时,大量运用的探索性监督方式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如代表评议、推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探索性监督方式,不是国家法律设定的。

另外,缺乏宪法监督制度,没有明确国家权力机关的处置权等,都是地方人大监督外部设计的固有缺陷。因此,仅从局部、从个别制度上对地方人大监督进行改进和加强,监督不力不能“治本”,必须依赖于监督制度创新。

2 人大监督机制创新的制度条件

监督制度的创新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必须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适应中国国情和政治文化传统,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方向。从我国人大监督的内部障碍和外部缺陷来看,人大监督机制创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权力法治、程序正当、体制协调[2]。

2.1 监督权力行使必须纳入法治轨道

人大制度创新必须有法律的支持,一项新的监督方式尽管在实践中有些效果,但如果长期没有纳入法律的范畴,显然会影响其实施的权威性和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和信仰,这对加强地方人大监督是不利的。国家立法机关应对代表评议、个案监督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进行甄别和总结,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或制定统一的监督法,应确立其法律地位。

地方人大常委会成员应该拥有提出相关监督议案、质询案的法定权力。当然,完整意义的监督权不能由个人行使,但可以法定常委会成员部分地行使监督权。具体运作方式可以是一个或若干成员联名提出议案,投入议案箱,然后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这样,既能保证监督议案提出、便于监督程序启动,又能防止监督议案过多过滥、影响监督的严肃性。关于对地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可立法赋予利害相关人有向人大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

2.2 人大监督程序法制必须逐步完善

地方人大监督权力能否得到有效行使并达到目的,还有赖于程序的科学和合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尽管无可挑剔,但程序不完善,运作起来极不方便。对于实体权力来说,程序问题是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说改革开放20年来有关国家机关运作的法制建设是以应急性的实体法为主,那么,今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程序建设从司法领域扩大到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运行中。[3]

程序正当性(正义)理论对于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创新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程序是实现和保证实体正义的手段,缺乏程序要件的人大监督是难以协调运作的,如果硬要推行之,则极易与古代法家的严刑峻法同构化,其结果是‘治法’存、法治亡。人大制度的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反映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上。然而,无论实体的设计是如何完善,如果在监督程序的设计及其运作不合理,再美妙的人大制度实体也会变成虚幻。对此,监督程序应当成为人大监督制度建设乃至社会制度建设的一个真正的焦点。人大监督一旦依照程序进行,无论程序参加者还是外界的什么力量,都难以左右程序的运行„„随着程序过程向前推进,人大监督则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4]人大监督程序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提供充分的信息以资判断,及时、准确了解行政违法违纪、滥用职权和产生腐败的情况。从更深层次上看,监督程序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督体制本身,人们不可能超越体制本身的局限,而设计出一套完善的程序并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涉及到完善监督体制的问题。

2.3 国家机关职能必须基本理顺

“党政双轨行政体制”与合理的人大监督体制在法理上是不完全相容的,但这种体制在我国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我国处于全面转型和经济发展时期,效率必须优先的考虑,“党政双轨行政体制”有其合理性就在于它能够比较及时地适应形势的变化,强有力的执行。但该体制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不利于党委集中精力管党,有降低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威信的风险。因此,领导体制必须有步骤地、稳妥地进行变革,基本理顺国家机关职能。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功能不仅是立法而且为社会分配价值,具有开展最高权威性的国家监督功能和优势。立法机关一个更重要的潜在角色是对行政机构保持一种严厉的批评,即使它们不创制任何法律,立法机关也可以通过监督政府,审查其是否保护国家利益,是否廉洁,是否有效率等,对政府的工作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政府保持一种紧张状态是地方人大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人大监督政府工作,既是制约和防止其权力滥用或腐败,又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地方人大监督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完善人大监督体制,使其能够协调有效运行。必须提升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建立公开公正的科学的监督机制。而且必须实现党领导法治化,加强地方人大组织自身建设。

3.1 改革地方人大代表产生办法

任何制度的运行状况都与其运作主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大代表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以及他们议政的方式等都是人大制度运作状况良莠之主要变量,而代表产生的科学性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人大代表竞选制度,是提高代表素质的基础。我国现行选举制度中最大的不足在于候选人的产生绝大多数是通过推选、提名方式,几乎没有自我报名和推荐,使许多没有代表能力或没有参政议政意愿的人被动当选。选举是民主的运作方式,应当鼓励一批具有职业政治家素质的公民竞选人大代表,不搞“圈定”。人大代表竞选方式有利于政治人才资源的配置,可以使对参政、议政有浓厚兴趣和能力且个人品质得到公众认可的社会精英脱颖而出。专业技术人才或各行业的杰出人士,如果他们没有代表能力和兴趣,完全可以通过行使选举权的方式,选举出他们信任的代表去参政议政,不必像现在这样,被动当选,消极议政,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而且使民主政治水平难以提高。竞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只要在主要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忠实于选民,在具体的政治事务方面则有权自由决断”[5],也就是应实行所谓的独立的代表制。

公平分配地方代表名额,是代表公平正义的主要标志。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分配上严重歧视农村人口,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代表,每26万城镇人口选举1名代表,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6],这直接违反了《宪法》有关规定。同时,各地区代表比例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天津、北京和上海,人口中的人大代表比例就高,而河南、河北等12省,人大代表比例就低[7]。全国如此,地方更是如此,在地方政府驻地和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政治区,是地方人大代表的主要来源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人民代表越来越非大众化、非工农化。须知,如果代表来源不合理,再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民意。地方代表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民代表性,适当增加各界人民代表比例,充分反应民意。

优化地方人大常委会成员结构,是代表“名实相符”的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成员应该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代表人民利益,是人民精英。而现在的人大常委大部分是前政府官员,是政治精英。人大常委不得由曾任和现任国家行政机关、审查机关和检察机关职务的人员担任,必须做到年轻化、任期制、专业化与职业化、适当的地方化、信息的公开化。

只有尽快改革人大代表的产生办法,提高代表的素质,才能真正取信于人民。改革人大代表产生办法将对中国政治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2 建立专项监督委员会以加强地方人大监督专业化和公开化

建立地方人大监督专员制度,成立专项监督委员会。监督专员制度是由监督专员对行政机关(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之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的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要求推动我国监督制度创新,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是拓展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在具体操作上,地方人大常委会有选择地向若干区域和特殊地区派出监督专员进行监督制约。该专员拥有关于调查事实、情况通报、人事处分建议、特殊权益救济和临时处置等多种职权。设立人大监督专员有助于避免部门保护主义,能较好地满足某些特殊条件下加强监督法制的客观需要。

设立地方人大专项监督委员会。在地方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基础上的设立专项监督委员会,是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发展。监督机构、人员、职能的专职化和专门化,是监督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早已成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8]对于地方人大监督而言,应做到监督职能机构的专职化,采取设立专项监督委员会,专司监督之职并牵头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或本行业的执法与司法监督工作和监督法制建设。建立专项监督机构,是国家权力机关最重要的监督。

人大监督职责的公开化,是加强地方人大监督机制的保障。监督职责公开化,就是按照“当着群众的面办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了解权,使之有更多的机会获取代表活动的信息。充分发挥新闻机构的媒介作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业性刊物要向社会公开发行,建立会议旁听制度,只要不是事关国家机密,都应允许和保障公民旁听。

3.3 从外部制度上处理好职能机关的关系

理顺各级党政机关的关系,要突破传统的党政不分的工作习惯。基于历史与现实原因,人民误认为党对国家的领导理解为党直接掌握国家和政府的权力,造成“以党代政”,将真正的权力机关抛在了一边。理论上的混乱造成在实践上制约着党委和人大职能的发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澄清认识,党委和同级人大不是不是隶属关系,但党委领导同级人大工作,人大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9]。在政党领导国家的社会里,无可争辩地存在着执政党的领导权力(执政权力)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治权力(国家权力)。在我国掌握执政权力的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权力的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统治阶级。执政党通过组织政府(在我国是领导国家权力机关)来实现自己的政纲,人民通过自己的权力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执行人民的意志和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这是两种职能不同的互相不能替代的权力系统,党就只能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实现自己政纲的权力运转过程。因此,党委与人大的工作关系有两点是必须明确的,一是党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以确保本党纲领、政策和既定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真正解决人民如何当家作主的问题,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真正实现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从法理意义上,人大对党也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体现于其执政的官员是由人民(人大)选举产生的,当然对人民和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如果我们不受监督,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0]文化大革命的惨痛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现今要克服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单靠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缺乏国家权力的支持,也难有成效。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大监督的机制遏制权力腐败,改善党的领导。

人大监督的同级地方政府,不仅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如农民减负工作,许多负担是上级政府政策而来的,下级政府无能为力,人大监督也就不了了之。工商税务、技术监督部门实行了垂直领导,从行政关系上脱离了地方政府的领导,但其工作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中心、重要内容,这种现存的领导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了不少难题。同时,人民法院、检察院也同样存在着对上级机关的行政服从,这种领导和监督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一定难题。

4.4 加强地方各级人大组织建设

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增强依法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是地方人大监督功能发挥的组织保障。

地方人大代表专职化,是健全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基础。兼职代表制不利于树立和强化代表意识,代表角色特征不明显,代表与选民的联系难以制度化[11],相当数量代表由于没有足够精力调查研究,在尚不“知政”的情况下参与“议政”,也就难以提出建设性和富于创造性的意见,于是就成了“举手代表”,这实质上是稀里糊涂的民主。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代表们调查研究,了解民情、表达民意,才能真正成为人民代表,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思维富于活力也更富于创造性,使我国政治制度从形式民主走向实质民主。

改变现行的人员配备模式是健全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的保证。地方人大的领导同志大都是从党政部门转到人大工作的,年龄偏大,思想上难免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等消极思想和明哲保身的畏难情绪,这也势必影响人大的监督工作。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国家权力机关所负担的职责要求来配备组成人员,吸纳政治素质高并且法律素养好的人作为人大代表,带动全社会崇尚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 人大代表要正规的就职是健全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专门的政治职务,被当选为代表者,应当像当选为政府领导者一样就职,应当领取与其工作职责相一致的工资,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同时保留其当选代表前的工作岗位,打掉“兼职”代表的念头,消除其后顾之忧。要树立人大代表职业政治家的理念,目前企业家、艺术家、教授等各类专业人才以及工人农民等劳动模范充任人大兼职代表的状况应当改变。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石柏林.对完善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2(5):31.

[2]张卫红.权力法治·程序正当·体制协调——论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三要素[J].人大研究.2002(11):20.

[3]王力群,席飞跃,刘来宁.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体制创新与监督立法探讨[J]. 人大研究.2000(12):8.

[4]转引自张卫红.权力法治·程序正当·体制协调——论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三要素[J].人大研究.2002(11):22.

[5]胡位钧.两种代表制理论的再评价[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2):42,41.

[6][7]胡鞍钢.人大应淡化政府色彩[N].21世纪环球报道. 2003-2-8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82:332.

[9]程湘清.论人大监督[J].求是杂志.2002(2):41.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2:122.

[11]肖安鹿.人大代表兼职化问题刍议[J].甘肃理论学刊.1997(5):25.

第三篇:发挥地方各级人大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11-06-17 14:57:31作者:肥城市人大科教文卫工委 于树军发布来源:

本站原创

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推进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实施宏观的社会管理,主动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有所作为,为促进经济发展、事业进步和社会和谐方面做出应有努力。

一、突出社会管理难点,加快社会管理方面的建章立制进程

应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突发也要求社会管理制度体系需要完善和重构。应该说,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实践和取得了许多经验,但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制的高度。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以处于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框架下的社会管理,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因此,这就需要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住社会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立、改、废并重,坚持民主立法、立法为民,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任务,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用法规、制度的形式规范、固定下来,加快地方立法(制)步伐,让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法(制)可依、有章可循,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社会管理行为,同时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在建章立制过程中要坚持“开门立法”,广泛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征求他们的意见,使建章立制的过程变成集中民智、听取民意和宣传群众的过程,努力实现民主立法。一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将党的主张和意图变成国家意志。通过作出决议、决定监督支持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二是行使监督权,强力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三是健全“一府两院”重大事项报告及规范性文件报备制度,聘请法律方面专家组成

规范性文件审读委员会,对报备的规范性文件统一进行审核把关,从而减少行政失误,降低行政成本,更加有效地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正确实施。

二、抓住社会管理重点,加强法律和工作监督的力度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并最终实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加大监督工作的力度,着力促进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监督支持政府、“两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要研究探索并认真实施监督法规定了但没有用好、甚至是从来没有用过的监督方式,提高监督实效。在这一过程中要广泛征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抓住、抓准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是加强工作监督,保障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审查批准计划预算方案、开展专题视察等方式,监督支持政府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并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二是加强执法检查,监督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定期开展经济方面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确保各项经济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维护公平、和谐和经济秩序。三是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司法在调整经济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委会要通过不断加强司法监督,监督支持“两院”自觉主动地服务经济发展,通过化解执行难、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强化民行监督等措施,维护好国家和群众的双重利益,为经济平衡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加强对人大任命干部的监督和评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要抓住人这一根本因素。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任免干部的机制和程序,先后创新实行任免干部前的离任审计制度、任前法律考试制度、任前作拟任职发言制度、任后一年内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以及对人大任命干部实行了报告工作满意度测评和将测评结果作为市委选拔作用干部依据的制度,有力地增强了人大任命干部的人大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五是监督支持政府高度重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治理,在社会治安、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城市综合执法、人才政策、税收制度、市场环境、人文层面等下功夫,吸引经济要素有效的聚集、人才的正常流动和社会环境的宽松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文化助推。

三、关注社会管理热点,着力促进民生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老百姓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只有实现业有所就,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够减少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就会有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目标,促进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合理解决,造福一方百姓。一是构建社情民意信息网。通过健全市和街镇两级人大信访网络、开通人大代表热线电话、公开人大信箱、每年两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召开代表座谈会和专题调查研究等方式构建起人大常委会与代表和选民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和整理社情民意,形成信息专报为市委、人大和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参考。二是监督支持政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建立了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群众服务代理制度、村民议事会制度,延伸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触角,促进农民群众的自治自理。三是是监督支持政府整合执法资源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市里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加快信息网络构建,健全应急预案,便捷、快速地统筹协调各类应急事务的综合指挥、协调和处置,提高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

四、选准社会管理突破点,创新民主管理方式

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回答如何跳出国家兴亡的历史周期率时所说:“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就不敢懈怠;只有人人都起来监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一种最好的民主政治形式,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创新,让人民群众更多、更近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最终实现由单一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管理转变,学会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等方法,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与政府、“两院”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找准社会管理创新和加强的突破点,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督促政府、“两院”开展管理实践和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的公平度和效率,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进步。二是开展代表进社区和向选民述职。在每个城市和农村社区建立代表工作室,让选民定期约见人大代表,反映其意见和呼声;每年一次让代表向选民晒一晒其履职情况,自觉接受选民的评判和监督,也同时让代表面对面地听取选民意见建议。三是实行人大常委会议题公开征集制度。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征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议题,坚持从群众

中来,并将监督和执法检查的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从而让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四是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公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方式和监督内容,接受社会各界的评判和监督,进一步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主动将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提升人大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篇: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范文)

论文题目: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

题目: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

班级: 1209班

专业: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

学生姓名:刘志鹏 指导老师: 赵婷

日期:2012年4月5日

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论文

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从推进创新教育的必然性的原因和构想创新教育蓝图等几个方面浅议。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可是教育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根据社会各企业单位对用人的要求,学校素质教育重在创新。

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全国上下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可是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解,比如为了加强基础课,就大量增加基础课学时;为了拓展知识面,就大量开设各种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进校时还选专业,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就有选修课,这些变化,虽然形式上挺不错的,可我觉得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高校推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创新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谁提出的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全面总结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早在1982年即被提出,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新课程改革应当知难而进。我们要拥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行动才可以谱写21世纪的新篇章!

二、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创新

何谓素质教育?何谓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

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论文

的教育,在教育的各大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先人的教育为基础,创造新型的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一)、推进创新教育,方可解决素质教育中的矛盾

马云说过一句话:“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做的如何,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死在明天的晚上,所以每个人都不要放弃今天”。这也印证了素质教育中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创新教育就是解决它的砝码。在中国的中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是不现实的,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推进创新教育须在高校才能实现。对于现在的大学,他们实质上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是某些高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抓住自己院校的本质矛盾,盲目服从,我只认为是行不通的。古人云:做事需变通,通则变,变则通。又如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时,对于苏联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经过分析,制定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总书记在上个世纪就多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显然,创新素质是极其重要的。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推进素质教育,在100年是不需要改革的。抓住创新就能推动发展。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智力能力,从而直接、间接地提高人的心灵世界,进而促进教育更高发展。在建国初期,公家单位都是人人所羡慕的,因为当时每个人的工资是固定的,即铁饭碗,我调查了我们村的一些人,他们说:“整天只在上下班的循环中度过,谁还想其它的事。”我仔细想了许久,难怪中国在当时发展停滞了10年。丰泽丰雄先生曾说:“一般来说,靠工资为生的人,常常把眼睛看着上司的残渣和浅薄的自己,这时方感碌碌无为,人生如梦。而井上宫雄先生则指出:“员工既在公司里工作,又在业余时间里搞发明,自己的生活就会生动活泼,就会发现未知的自己,发现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

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论文

创新是古老大海上的一叶方舟,崭新的风帆扬起一片新的源泉;创新是绿茵草地里的一朵花朵,嫣红的花蕾绽放一抹新的希望;创新是苍苍蓝天中的一个太阳;灿烂的光辉闪耀一道新的永恒。创新会促进人的心灵世界。

(二)、推进创新教育,使教育辉煌于未来

人类从古猿到山顶洞人,再到现在的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人类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而其它动物则没有呢?主要取决于人类有了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类的大脑运转更灵活,智商更高,也可以从人类一代人比一代人更有创造力中可以看出。教育在中国古代是以科举制,经历几千年,当时的教育可以说弊端百出,又没有创新,一直停滞不前,使中国到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到了新中国成立,教育事业一直改革,促进了教育的进步,进而促进辉煌的未来。

创新最早是柏林大学应用与实践的,当时创始人洪堡主张科学研究应是高校的第一任务。他说:“科学是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故大学学生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学知识来理解未知的知识,进而创造新的事物,在他的主张下,柏林大学从成立一开始就高举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旗帜,很快他的大学就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后整个德意志大学都效仿它,到了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美国后来也引入德国教育模式,综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科研创新。从知名的大学来看,大部分高校来自欧洲、美洲,可想而知,为什么了吧。总之,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时应当重点抓好创新教育。

(三)、构想创新教育蓝图

如何构想创新教育呢?自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解放思想,方能为创新教育提供推进条件

解放思想是创新教育的基石,奠定好稳定的基石,才有可能使创新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清王朝时期,封建制度---闭关锁国,已是落后的制度,致使中国的发展跟不上世界的发展,要想中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就有后来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虽然形式上失败了,可我觉得实质上是成功 3

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论文

的,这种思想开始融入老百姓的心中。由此,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倡创新教育先解放思想。这也是为高校提倡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2、创新的模式教育应进一步重视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式下,传统意义上的培养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①、明确培养创新人才

当代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自己构建的,教师的讲授表面上好像是在传递知识,实际上只是在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故我们应重视这一理论来培养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对此已有明确的规定,明确培养创新人才,使他们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

②、在教材中贯穿创新教育理念

在教材的选备中,更新教材内容,把一些过时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删掉,适当增加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聘请学校有知名度的教授授课,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创新性强的实验,真正使创新教育贯穿整个教育中。

③、适当地将教材编写的有创新

在编写新教材时,要求“面向未来”,把该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中,结合实际与理论,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其中,可编写些小发明之类的文章等等。

3.大胆实践创新教育 ①、少讲,多思考

少讲不是讲的“少”,而是少的基础上精讲,对于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多角度简答,我觉得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进一步扩展。如果一堂课,只有老师讲,学生听,会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下来后觉得没听懂呢?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没经过大脑思考,只会有暂时的记忆,形不成自己的思维,这时就会忘。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加上自己思维的理解,就会听懂老师讲的知识。

②、多设疑问

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论文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池田菊苗教授博士,一次妻子做了一碗海带汤,他觉得异常美味,问妻子是否放了其它调料,答没有,于是开始分析化验海带的成分,提炼出谷氨酸,开办了味精厂。引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多思考,多疑问,有时可以创造奇迹。因此,高校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让老师留下课堂疑点,鼓励学生在课外思考。

③、积极讨论

讨论不要让学生理解成是一种形式,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讨论不以结果为目标,而讨论的过程是否精彩为目标,在讨论中,教师应当参与其中,发表意见,与学生融为一体,达到乐观向上的合作,学生没有拘束的状态。实践表明充分的讨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④、时刻体现思维创新

思维形式有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根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在这里我想说,重点培养逆向思维,即要有“司马光砸缸”的思维,我想一般人的思维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救水离人”救出生命。这种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环境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孕育一方人才,有句成语叫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环境中,能学习成为好人。这就是说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控制情绪,抑制行为,同时还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作用。作为学校应该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教育学家指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建设。可见,学校既要教书育人,又要环境育人,二者相得益彰。反之,一所学校,没有校规、校训、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沟通不顺畅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人的心情压抑又怎能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好下一代呢?因此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学校,要结合办学方针和学校的特点,重视和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使环境发挥正向作用!即创新教育的环境也应实施。

2、改善创新教育环境

浅议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论文

一、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渠道推进创新。必要时聘请国内外一些一流专家就学科发展做报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成果展览,读书心得交流,创新设计大赛等。第

二、加大创新宣传力度,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第

三、建立创新基金会,创新教研室。第

四、有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如电子科技大学则鼓励跨院选课,并设置创新学分,大力推进高校学生科技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

总之,凡是对创新教育有利的因素,高校应实践于中。我相信,中国的教育事业会辉煌于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先智、许义文.大学生成才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3]刘红宁.高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⑵

[4]谢梅、苗青.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5第213期. [5]潘懋元、吴岩.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M].1996. [6]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D]厦门大学.2001. [7]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6-06-06. [8]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研究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 6

第五篇:创新非税收入管理 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鹰潭市财政局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近几年来,鹰潭市财政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在狠抓财源建设和税收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积极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非税收入管理新路子,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不仅壮大了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对遏制单位财务违规违纪行为,促进源头治理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本级非税收入管理的一点探索

从当前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实践来看,为了强化财政职能,增强政府调控非税收入的能力,摆脱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改革所遇到的部门利益驱动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约束,使非税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唯有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模式,才能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取得实质性成效。

1.创新管理思路,明确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意义

要逐步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就必须尽快建立非税收入新理念,真正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我们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观念,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加强税收征管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其次树立全局观念,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置于全市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衡量。第三是树立宏观调控观念,注重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通过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轻社会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为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逐步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我市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是从1996年开始起步的,市政府于1996年4月出台了《鹰潭市预算外资金管理试行办法》;1997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江西省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完善修改了《鹰潭市预算外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并于1998年7月正式出台了《鹰潭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草拟了《鹰潭市市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对市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市直行政单位政府非税收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2006年出台了《鹰潭市市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暂行办法》(鹰府发[2006]25号),2007年出台了《鹰潭市市直行政单位政府非税收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鹰府发[2007]17号);为了规范管理,防止 “按需取费”和“以支定收”现象的发生,2007年7月12日我市出台了《关于印发鹰潭市规范市直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鹰府办发[2007]26号)。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出台,使我市现行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

3.明确征管主体,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税收入“谁收谁用谁管”的传统作法,我市强调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唯一主体。真正把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对所有非税收入的统一征收,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我市从1999年10月1日起,全面推行 “银行代收制”,实施“票款分离”。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直缴专户。在有关部门及各家银行的积极配合下,本着有利于资金及时到位,又方便群众缴款的原则,我们选定市区20个银行网点为代收点,并实行与银行计算机联网,当天的收入当天就能反映,为管理工作和领导决策及时提供了数据信息。实践证明,“银行代收制”基本上解决了执收执罚单位及个人截留、坐支或不及时上缴资金等问题,并为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实行资金统筹,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 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部署,以及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实行“收支脱钩”的要求,我们对市直各单位的非税收入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一样,按照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审批程序和监督办法进行管理。为编制好非税收入资金收支计划,我们对有非税收入的单位进行了详细摸底,特别是针对自收自支及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变动情况并结合增收节支因素进行了认真核实。在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的前提下,适当集中和统筹部分非税收入资金,提高非税收入资金的运行质量。在收入方面,计划编入部门预算,资金通过银行代收直接进入财政专户。在审批程序上,随部门预算的审批程序审批,在财政监督上,随部门预算的监督办法进行监督。以上措施的实施,使非税收入资金的管理和预算内资金一样的规范合理。

5. 强化管理,发挥票据的源头控制作用

所有非税收入票据实行“购前审批,限量领购,按月核销,票款同步”的管理办法,把“以票管收”落到实处。一是统一票据使用种类。根据非税收入的性质,我们严格按照省厅票据管理规定出售票据,督促执收执罚单位根据收费项目正确使用票据种类,不乱开、不错开非税收入票据。二是统一票据管理。凡不征税的非税收入项目,一律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由财政部门负责发放管理;凡未实行企业法人登记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使用内部往来结算收据的,必须到财政部门领购;凡涉及应缴税金的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项目,收取的收费收入在缴纳税金后应全额缴入财政专户。

按照我省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的布置,我市于2007年在市本级全面推行了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利用收费票据管理软件完成对财政票据的领发、库存、使用、核销、资金监缴和数据统计,从而有效地实现对票据使用和资金收缴的全过程动态监督和控制,促进“以票管费、票款同行”目标的实现。它既是深化财政改革,促进“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实现反腐败工作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

6.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为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规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招租行为,根据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鹰潭市市直行政单位非税收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鹰潭市市直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委托鹰潭市龙华拍卖有限公司,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招租,以增强经营性国有资产出租行为的透明度。

在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的基础上,市财政局积极与各产权单位沟通协调,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为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市财政局会同市监察局和市审计局分别于2007年11月28日、2008年1月9日两次将13个租赁合同到期的店面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招租。

为确保竞价招租工作顺利进行,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和市审计局三家联合召开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开竞价招租协调会。会议通过了招租的工作流程、确定了招租的拍卖公司等相关事宜。为使招租工作充分公开、透明,在《鹰潭日报》和鹰潭电视台等公众媒体对招租信息进行了为期8天的公示,并对竞价招租会现场全过程录像。通过公开竞价招租,第一批招租成交金额比原租金增长了13.51%。经过认真审核,第二批招租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5万元。

根据市财政局《关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招租有关问题的请示》的精神,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稳妥推进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招租工作,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会同产权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于2008年6月、2008年7月分两次对第三批、第四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31个店面采取了协议的方式招租,招租成交金额比原租金分别增长了11.48%、7.93%。

7.改革管理模式,初步形成齐抓共管新局面

为优化我市的经济投资环境,强化依法行政、公开办事制度,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成立了“市联合办证服务大厅”。一是将申报、办证项目统一进入中心办理,实行办事承诺制和一步到位办结制,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透明度;二是实行报建项目联审制度,所有报建项目统一在联合办证中心集中联审,流水作业,报建、收费、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改过去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三是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封闭运作、围场作业、一家收费”制度,财政“窗口”严把审核、开票关,控制源头,堵塞漏洞。

8.自觉接受监督,增强财政部门管理非税收入的责任感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非税收入的综合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资金收支情况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自身也自觉接受市人大常委会和市纪检以及各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一是非税收入资金收支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及时报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以便市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能;二是每年的第三季度将上半年的非税收入资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形成专题材料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严格按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每年的财政结束后,全市的非税收入资金收支情况作为财政预算报告的附件提交每年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三是非税收入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财政部门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组织实施;四是同级审计部门和上级审计部门在进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时,非税收入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接受审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督,大大增强了财政部门管理非税收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非税收入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二日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总结下一篇:打非治违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