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2022-09-11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而人才培养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和现实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引起了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发达国家政府的重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一经开始便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迅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部署,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下,在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决胜关键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这场全民创新意识觉醒和创新素养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助力地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运动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棋眼。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解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研究深入和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要求下有机融合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学术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或者国外发展较快的创业教育,另一类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延伸和发展。2001年,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副司长提出要在技工培训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当前政府官方层面引用和提出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正式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官方定位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服务于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是一场全社会性质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首先要对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地方经济影响着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市场人才供求变化决定了高等教育院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并且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程度和政策等支持力度也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和发展水平。而高等教育院校特别是地方性质的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依托科研、专业特色优势等智力资源因素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专业对口产业、企业起到发展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的人才输送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因此,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知识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的广泛认同和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逐渐凸现出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高校边缘的社会地位,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更快更好地形成校企深入合作、学校社会高度互动的教育发展形态,由此把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智力资源优势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成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现实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高速,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确定为举国重要战略以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然而由于阶段和现实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水平等的限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制约,极大影响了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具体来说:

(一)现行教育体制制约下的地方政府重视

重视教育投入历来是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方向和内容,在全国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和部署下,各级地方政府都对管辖范围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全面支持。然而,现行教育体制的制度阻碍和利害关系等深层次问题对于教育改革的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突出体现为,现行相关制度法规对于教育服务社会的形式、性质、范围等缺乏细化、政府关于校企合作的中介联结作用不突出,高校自主办学权落实阻力重重等较大的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降低了教育对地方经济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效率。

(二)政策导向下的地方高校抓机遇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战略确定的基本背景下,面对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双一流”、“高等职业大学”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多项政策齐发,高校也希望通过政策抓住发展机遇,高涨的建设热情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但是,任何脱离现实的建设都是竹篮打水,都是镜花明月。当前,一方面存在着部分高校和政府包括合作企业等社会机构在内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着非理性建设行为,占用国家和地方发展资源,没有大局发展意识的钻空子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多数高校在地方经济服务和战略契合上的不适应问题,缺乏自身适应机制,要么前瞻性不够,缺乏积极性,要么大张旗鼓,低水平重复性建设普遍,要么脱离地方经济和学校优势、现实条件,造成教育的极度不负责任等突出问题。

(三)处境尴尬的社会参与共建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高校的基本作用之一在于提高院校专业的社会互动能力,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推行协作育人教育理念。社会参与共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社会参与共建的最主要部分,却具有代表性的境地尴尬,直接影响了学校物质保障投入、学校科研生产力转换能力。存在于社会参与共建问题的影响因素涉及较为广泛,包括政府协调中介作用发挥问题、校企协作机制问题以及高校自身优势条件问题等,此外,公正客观的高校办学成果的社会评估体制不健全也成为处境尴尬、闭门造车等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突出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是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教育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唯一出路,而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不仅是政府管理的问题、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问题。

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优化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教育教学的问题,同样也是政府管理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普及的社会问题。由此,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上需要从政府、高校、社会(包括企业)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改革,具体来说:

(一)政府层面

第一,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法律法规制度,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化评价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经济贡献指标和系统完善提供切实的帮助。第二,强调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对接国家、上级政府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规划和建设部署,提高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第三,提高高校教育改革的引导性,统筹全局,统一部署,有目标有步骤的逐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选取特色优势突出的专业建立示范性单位和试验性改革基地,突出特色教育资源的特色经济发展,严令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二)高校层面

第一,明确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主动更新观念,强调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设。第二,时刻强化对改革阻力的无畏精神,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关系。第三,强调教师队伍的机制建设和制度,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多样化的教师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融合,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案等。第四,要结合区域之间的联系,结合地方和学校发展实际,调整专业设置。第四,以竞赛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创业活动,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第五,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引入并留住优秀骨干教师人才,建设一个必要的校企协作资源共享平台。第五,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教学要求,构建多元化适应性的教学评估体制。

(三)社会层面

校企合作是社会层面协作共建的最重要部分,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门的探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活力的社会组织形态,是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合作单位,无论是企业搬到学校,还是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把学校推向社会中心,成为带动企业,升级产业以及盘活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都需要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来完成。要把校企协作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先前主要路径来抓。对此,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出发点,在校企深入推进的人才、就业等突出问题的人才市场导向实现原则下进行机制建设和部署协调。着力改变战略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不够以及人才数量、质量不匹配企业用人标准的现实问题。

摘要:教育是实现地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革新是全社会各行各业人才全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最根本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潮中,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乃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然后从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分析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就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9(27):160.

[2] 白雪.推进“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2019(09):48-49.

[3] 张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0-11.

[4] 方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优化措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5):64-67.

上一篇:通过选修课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探讨下一篇: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中的软硬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