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地方党报新闻写作的一点感想

2022-09-10

“硬”材料的“软”处理

参加各类会议, 收获大量的会议材料, 是地方党报记者最常规的采访形式。对这些硬性材料如何处理, 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

一方面, 会议材料难免有罗列堆砌的地方, 抛开这些堆砌之词不说, 材料中所举事例往往不乏亮点之处, 常有“捡漏”之喜悦, 能成就一篇鲜活的好稿。本人写于前几年的《宣城关闭最后一处矿井退出采煤历史》《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等报道, 就是由会议材料整理而成的。

另一方面, 大量的材料, 也是大稿子、重头稿子的重要素材。党报记者经常有写综合性稿件的硬性任务, 这类稿子内容庞杂、时间长、框架繁杂, 如果处理不好, 只是数据、材料的堆砌, 稿件必然索然无味。如何避免这类情况, 我的经验是将“硬题材”做“软处理”, 把抽象的数据形象化, 把理性的概念感性化, 把宏观的事物具象化。与此同时, 记者要补充采访, 特别要注意采集感性的、形象的、典型而生动的鲜活的素材;在写作时, 多用故事性强、富有细节的、感情色彩鲜明的材料, 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等货上门”到“上门要货”

在地方党报从业的, 都有过“稿荒”的尴尬经历。这就要求我们审视媒体自身:要由原来的“等货上门”向主动“上门要货”转变。为此, 近年来单位策划了一系列“开门办报”, 上门到采访单位开新闻“订货会”, “批发”采集新闻素材或线索。

新闻策划, 是对新闻活动的一种创意性的谋划。本人的《密织“农安网”,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宣州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纪实》《宣城吹响高铁建设“集结号”》等报道, 就是“开门办报”的产物。一方面不仅能有效缓解“稿荒”的尴尬局面, 为报纸版面源源不断地提供重头稿, 丰富、美化、优化版面;另一方面, 在采访对象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 纷纷主动找到报社, 要求合作开展“开门办报”。

新闻报道就是“讲故事”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一位美国学者的观点, 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不擅于“讲故事”, 那么很难写出好新闻来。

任何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必然是人的活动, 必然有许多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采写新闻报道说到底就是采写故事。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像文艺工作者一样, 要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行各业, 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才有可能捉到“活鱼”。

“活鱼”有了, 挖掘到了充满趣味的故事, 扑捉到了大量的细节, 这是为写作新闻报道积累了素材、打下了基础。接下来, 还得有好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力求“故事”讲得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新闻要有故事, 但新闻中的故事, 是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价值观, 是要让受众思考和理解蕴涵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记者还要能够领会揭示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这样方能谋篇布局、娓娓道来, 写出的报道既有故事性、又有深度和内涵, 才能引人入胜, 才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因此新闻写作中, 不仅要知道故事在哪里, 还要知道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通过故事中人与人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的叙述与描写, 采取抽丝剥茧的手法, 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生活。本人发表于2017年6月10日的《人死债不了, 时隔7年女婿替岳父还13万贷款》, 就抓住了故事背后的核心——诚信主题, 警醒读者和世人。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 如发表于今年的《他, 第七次从南极归来》《你若不离不弃, 我必生死相依——记何宗春守护残疾丈夫凤五寿42载》等稿件。

逆向思维另辟蹊径

思路决定出路, 观念决定前途。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新闻写作上。很多新闻记者年复一年、重复劳动, 有些稿件几乎只需换下时间、地点, 内容还是老一套。也正是从这个意义是说, 新闻是易碎品, 新闻的保鲜期很短。

如何使老掉牙的新闻内容有新意?逆向思维, 另辟蹊径,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记者在写经济报道时, 往往就事论事, 就经济写经济, 这样的稿件自然写不深、写不透, 也不耐读。写经济新闻, 不要仅局限于从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而要挖掘经济活动背后的东西, 要从文化的、历史的甚至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方能把经济报道写深写透, 不仅可以使报道富有新意, 而且给人以入木三分之感。

同理, 对于一些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素材, 也可以换个视角, 从其他立场来观察和报道。如今电子商务、网购等异军突起的现象, 若就事论事, 很难说清楚, 更难说得深刻, 而从经济的或其他的视角观察和解读, 或许更能鞭辟入里。本人的《确“三权”·促“三变”·激“三活”——我市集体林权改革“三部曲”》《五位古稀老人办起农家书屋》《宁国:实施“机器换人”, 向设备要“红利”》等稿件, 就是跳出了条条框框逆向思维, 寻找到了新视角, 从而讲出了新故事。

摘要:地方党报新闻如何避免板起脸孔、一本正经的说教风格, 写出让人喜闻乐见的新闻?笔者认为, 要另辟蹊径、创新思维, 不走寻常路, 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硬”材料做“软”处理, 二是变“等货上门”为“上门要货”, 三是新闻报道就是“讲故事”, 四是逆向思维另辟蹊径。

关键词:地方党报,新闻写作,创新思维,讲故事

参考文献

[1] 李桂萍.关于热线新闻发展与现代价值的思考[J].中国报业, 2013 (02) .

[2] 范玲娜.新闻热线的发展空间[J].记者摇篮, 2008 (12) .

[3] 熊书勤.从“党报热线”看民生报道创新[J].城市党报研究, 2008 (01) .

上一篇:如何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下一篇:浅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施工措施费与施工安全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