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渠道的新变革

2023-02-07

第一篇:企业营销渠道的新变革

论营销渠道变革下的企业策略调整

□作者:福建红旗股份有限公司郑书雄

内容摘要:营销渠道策略是整个营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它对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企业的营销渠道不断发生新的变革,旧的渠道模式已不

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本文分析了企业营销渠道变革的主要原因,指出了企业营销渠道变革的主要方向,并提出应对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营销渠道变化原因方向对策

营销渠道又称为分销通路,营销专家菲利浦•科特勒认为:“一条分销通路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用通俗的话说:营销渠道是产品从生产者传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通道,该通道通常由制造商、批发商及其它辅助机构组成,换言之,一切与商品转移有关的商务流程组成了营销渠道,渠道的起点是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终点是消费者或用户。

营销渠道策略是整个营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在时间、空间、数量、规格等方面调节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销售费用的控制,产品信息反馈等。所以渠道的选择和执行在产品营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产品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送至市场一线,呈现在目标消费者面前,已成为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当前,一方面是厂商越来越重视渠道建设,渠道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正逐渐被厂商应用并推广;另一方面是厂商渠道管理上普遍存在问题,原有的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合于今天市场多元化的竞争结构,渠道的成本、控制、效率和效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易协调,互联网、新兴商业资本等新的力量又增加了其间的变数,如果不在传统销售渠道上,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与改革,那它将变成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如何针对营销渠道的变革,根据商品特点设计自己独具特色的销售渠道,如何利用销售渠道更好地从事产品分销,已日益成为企业营销工作的重点问题。

企业营销渠道变革的主要原因

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旧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从渠道成员的地位变化角度来看,我国市场销售渠道发展经历了从重视厂家阶段,到重视经销商阶段,最终进入重视消费者阶段的过程。重视消费者阶段的表现特征是一切以消费者的满意为目标,这就要求产品要以最方便的途径让消费者购买,要求厂家要以最快捷的速度对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评价作出反应。然而,松散型的、间接型的传统渠道模式由于中间商与厂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且利益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制约了厂家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影响了渠道效率,形成了厂家与消费者直接有效沟通的天然屏障,如何实现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沟通,成了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竞争愈烈,企业渠道成本的控制愈来愈变得举足轻重。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许多领域供大于求,竞争日益激烈,商品价格日趋下降,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进入微利时代,渠道成为降低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砝码。当降价已经到了底线,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降低渠道成本和分销成本,这就要求对传统金字塔式层层加码的销售渠道模式进行变革。

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对渠道的辐射力和控制力要求更高。从市场竞争的需要和企业长远的利益来看,掌握渠道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我国较大规模的企业在经营前期、产品进入市场之初相当弱小、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利用经销商的网络资源推广产品是一种合理、有利的方式,但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大时,为了规避渠道风险并为后续产品奠定渠道基础时,厂家对渠道辐射力和控制力的要求就会相应提高。而传统营销渠道中,上下游成员之间通常体现为交易型关系,渠道中的各个成员均是独立体,除简单的约束标准外,并不能有效的对各成员实施监控,造成了成员间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短视经营、恶性竞争、缺少商业诚信等苦果。因此,这种传统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网络的发展,新渠道的出现。近几年,我国网上商店的兴起,网络的迅速普及,超乎人们的预料,这种新渠道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渠道变革的选择机会,零售渠道和销售终端都已经变化了,选择渠道、设计渠道也要随之改变。

扁平化的快速流通,已是大势所趋。越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对渠道的快速流通与反应能力要求就越高。对终端信息的快速收集与整理,迅速转化产品流通到市场终端,成了企业制胜的关键武器。渠道越来越短,流通越来越快,对于传统的渠道结构来说,是个挑战。如何在原有的渠道结构上进行变革,亦成了稳定销售渠道的重要元素。

企业营销渠道变革的主要方向

渠道结构扁平化。所谓的扁平化,

是指渠道的层级要尽可能少,厂商与消费者的距离应该尽可能近。市场发展进入重视消费者阶段,要求厂家与消费者有更直接、更快捷的沟通,中间商产品推广功能的下降和经销利润空间的缩小、厂家对渠道辐射力和控制力的更高要求,使渠道只能变得越来越短。

渠道终端个性化。销售工作归结起来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把产品送

到消费者的面前;二是如何通过促销让消费者了解和认同企业的产品。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企业开始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来运作市场,这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情况,由于生活要求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千差万别,消费将进入个性化时代,所谓“一对一营销”、“定制营销”将越来越凸显。另一种是直接面对零售商的情况,顺应消费个性化的需要,零售业态将更加丰富,诸如集中经营特定商品的商店、特许经营店、品牌专卖店等将更多涌现,形形色色的零售业态使企业面对更加个性化的销售终端。

渠道关系互动化。目前,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广大消费者24小时进行网上订购、发送配送指令成为可能。可以预言,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在营销模式中的比重必然会大幅增加,这里同样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对消费者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上交易环境的配套,网络营销逐渐兴起且呈普及趋势。而网络营销的最大特性就是互动,制造商与消费者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使供需关系得到协调。另一种情况是厂家与商家的互动,利用互联网技术使销售活动电子化,在供货、配送等环节提高效率和准确性,逐渐建成伙伴关系型营销渠道。

渠道商品多样化。几年前,除了专业的电信门市外,没人敢在别的地方购买手机,大家电也未进入超市,但随着耐用高值商品逐渐向普通消费品过渡,也随着更多的品牌被认可,消费者对购买专业化要求逐渐降低,更多的商品将进入更多的零售场所,使渠道所承载的商品更加多样。事实上,海尔经过渠道调整后,要求零售商大小家电一起卖,这就使原来只卖大家电或只卖小家电的零售商增加了商品的多样化。

企业应对营销渠道变革的措施

营销渠道变革是对渠道的结构整合,而不是将旧有渠道一刀斩去。在我国,由于特有的国情,金融服务网络化的落后、社会化配送系统的缺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的落后、销售观念的差异以及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困难,使得电子商务手段在我国推广尚有一定难度,渠道的扁平化建设还将经历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分销、渠道扁平化问题将实实在在地摆在世人面前。所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清楚地看到变革是渠道建设的大势所趋,应及早准备调整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变革趋势中的模式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产品性质而定。就目前而言为应对这一变革,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将注意力从分销商转移到顾客

从现代营销理论角度思考,要求企业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在制定渠道策略和进行渠道管理时,以顾客满意度为主要目标,以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为宗旨,将渠道中心从分销商转移到顾客。顾客满意度决定顾客忠诚度,只要顾客忠诚度高,企业进行渠道整合变革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保障。所以企业应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渠道创新、策略调整、资源投入等方法,提高整个营销价值链的服务增值能力和差异化能力。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针对性的增值服务,使产品获得有效差异,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根本上摆脱产品同质化引起的过度、无序竞争的销售困境;同时通过增值服务使营销链价值创造能力大大改善,提高各环节利益,从而增加营销链的稳定性和协同性。

(二)制定与公司总体战略一致的渠道策略

渠道战略必须与公司总体战略相一致,同时还要满足必要的效率要求(合理的收益率),并确保其长期的灵活性,同时满足顾客需求和经济性两方面的要求,所以企业应关注渠道的运作是否高效,应从主要目标顾客群的角度评价渠道的表现和业绩。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透彻地研究现有及潜在的渠道,尽可能跳出单一渠道的束缚,采用合理的多渠道策略,是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业绩的首要手段。一方面,企业在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细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对可能的销售渠道的分销效能、服务能力、维护成本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各渠道的优势和劣势并合理规划,保证进入的渠道同细分市场的特点相匹配;另一方面,强调整合各细分渠道中在素质、规模、实力、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有特长的终端、大批发商和新兴大型零售商等优秀渠道资源,注重渠道质量,使企业的营销链具有强大的分销力。企业除了通过渠道分工使不同类型的渠道覆盖相应的细分市场外,更要强调营销链各环节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以有效地获得系统协同效率,即提高分销效能,降低渠道运营费用。

(三)保持渠道的政策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企业在制定渠道策略时,必须确定提出的渠道策略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能否支持总体战略推进,进而使企业达到预期的业绩目标。企业的渠道策略要与市场战略目标保持匹配,才能推动市场的有序扩张和可持续发展。在渠道规划和管理中,企业应注意市场发展的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为此可以在某些影响力大、地位重要、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市场如大中城市市场直控终端,密集布点,驱赶主要竞争对手,提高市场覆盖率,有利于建立市场优势和长远发展;同时在对手占优势的区域市场上,采用高端放货的渠道策略,配以高激励、低价格等政策,冲击竞争对手的已有网络,扩大品牌影响力,然后再整理和构建营销链,从而达到主导区域市场的目的。

综上所述,规划渠道时要保证区域市场容量与批发商和终端的分销能力保持动态平衡。根据区域市场容量和结构的变化,结合各渠道成员的具体发展状况适时做出调整,使渠道成员“耕有其田,各尽所能”。在渠道结构调整方面,要与区域流通业和用户消费习性的发展变化保持动态平衡。当前,流通领域正处于变革时代,小规模零散型的传统渠道大部分衰退,连锁、特许加盟等规模化集约经营的大型流通商崛起,同时专业物流商高速发展。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深入研究现有及潜在的渠道,尽可能跳出单一渠道的束缚,采用合理的多渠道策略是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大军.市场营销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冯芷艳,郭国庆.企业营销的关键资源渠道网络.企业管理,2001(3)

第二篇:我国企业分销渠道的发展与变革

分销渠道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地广人多、市场分散,分销渠道的建设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一些成功企业,从其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功的经验来看,都非常重视渠道的建设。这些企业根据竞争环境以及产品和地区的不同特点,探索和建立了适应企业实际的分销网络,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如娃哈哈、TCL、蒙牛等企业。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竞争的加剧,总结以往渠道建设和管理的得失和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的企业分销渠道模式,建立新型的企业渠道关系,对企业在新形势下获取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分销渠道的发展演变

一般来讲,分销渠道是由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或消费者构成的。在这些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关系形式:

1)分销渠道上的交易主体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即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都是完全独立的,他们有权决定与哪个伙伴做交易,属于完全的市场交易形式。

2)分销渠道的部分职能内部化。如厂商自己设立销售机构或销售分公司,来取代中间存在的批发零售组织。这样的话,产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那里,基本的分销活动都有生产企业独自完成,这里进行的交易活动完全属于企业内部的活动。

3)生产商通过控股、返利、人员派遣等手段和方法,与各种零售组织之间维持着密切的关系。

90年代中期以后,自建分销网络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企业所属的销售队伍也不断扩大。较为典型的有:

(1)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1994年,TCL开始建设全国性分销网络,最终形成34个分公司、198个经营部、8000多家零售终端、12000名销售员工。1999年TCL的销售网络开始实行一县多户、一县多点、一镇一户制,建立了密布全国的分销网络。

(2)康佳自建农村分销网络。1999年投资1.5亿元,在农村建立自己的分销渠

道。2000年又提出了“消灭乡镇空白点”的口号,把网络铺到了小城镇。

(3)波导手机建立全国销售网络。2001年波导手机自建“第一销售服务网”,除了核心的21个省级销售分公司之外,波导的销售队伍还延伸到了市县,销售人员发展到6000名。2003年,由于手机行业的利润降低,许多手机生产商开始缩小自有渠道规模,波导却逆向而行,又新增设了13家分公司,将原来的28个分公司的销售队伍扩编到41个分公司,人员发展到10000名。

(4)美的集团建立乡镇销售网络。2005年4月,美的空调在井冈山召开经销商会议,宣布投资一亿元,在全国的乡镇建立一万家经销商网络,全面启动“乡镇空调普及革命”。

多渠道模式的选择

从我国企业的渠道建设的实践来看,许多企业经历了从早期的国有工商企业的渠道关系,到自建渠道、或采用多种渠道模式的变化过程。从所有权管控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渠道关系经历了一个行政管控关系,到企业内部直属关系,以及企业之间寻求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渠道管控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传统经济体制中没有的新型渠道组织形态,如销售代理制、联营公司、特许经营制、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相互持股等模式。这些组织形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渠道组织的变革,推进了企业之间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市场机制的发展,为顾客提供了便利和价值。改革开放至今,企业采用较多的渠道模式有以下类型:

1)代理模式。90年代以前,一般生产商都是利用传统的分销渠道。这个时期的市场特点是东西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厂商处在卖方市场地位,厂商几乎都不介入分销环节。厂商在这个时期的分销渠道主要是靠国营商业企业,企业采用的传统分销渠道模式是:“厂家——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如长虹、茅台酒厂等都采用这种渠道模式。

2)企业自建分销分公司或分销机构。生产商自己设立分销机构,兼营批发和零售业务。进入90年代,随着生产厂家业务量的增长,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传统的国有分销商效率低,生产厂商与分销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企业开始探索自建分销渠道,如TCL、春兰等。

3)企业之间的契约模式。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或加盟的方式,将各个独立的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企业根据合约组织起来形成的分销网络,如一些企业采用特许经营和专卖店的分销模式。这样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吸收了大量的分销商,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分销能力,如联想集团。

4)资产纽带的管理模式:多个经销商共同入股,设立销售分公司;有的企业将销售分公司改造成由集团控股、数个批发商或经销商入股的独立法人公司,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利益共同体,如格力。

5)多种渠道并用模式:生产商不局限于采取某一种单纯的分销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竞争状况或产品的特点,采取多种渠道模式。他们可能有自己的分销渠道,同时也充分利用外部的渠道资源,与分销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联想、娃哈哈等。

表部分中国企业不同类型的渠道选择

从一些成功企业的渠道发展情况来看,渠道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对渠道进行变革。还有一些企业,在渠道变革的过程中,根据竞争环境的需要,在采用新的渠道模式的同时,并不是一刀切全部废除原有渠道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品,分别采用不同的渠道模式。正因为采用了多种不同渠道,在渠道策略中采用了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策略,使得这些企业得到了不断发展。

娃哈哈的渠道建设

娃哈哈的渠道建设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国有的糖酒批发公司及其下属的

二、三级批发站,借用传统的分销渠道进行推广。

第二阶段,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沿海省份各种农贸市场的兴起,个体私营的批发商开始出现。这种分销渠道机制灵活多变,娃哈哈及时顺应这个变化,与各地市场中的大户联手,很快建立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分销网络。进入1996年,随着保健品、饮料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进来,在分销渠道中纷纷仿效娃哈哈,向农贸和专业市场渗透,就连一些跨国公司也逐步将营销重心下移,在县级市场与娃哈哈一争高低。于是厂商与经销商的关系变得复杂微妙起来。在分销渠道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多头经营,公司无法控制市场,“冲货”现象严重,价格战频频出现。

第三阶段,娃哈哈开始对以往的分销渠道进行改革。开始淡出农贸市场,摈弃原有的粗放式的分销路线,开始打造自己的“联销体”分销网络。

联销体的运作模式是:每年开始,特约一级批发商根据各自经销额的大小,先给娃哈哈的帐簿上打进一笔预付款,娃哈哈支付相当甚至高于银行的利息,然后,每次提货之前,结清上一次货款。一级批发商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发展特约二级批发商与二级批发商。一级批发商对特约二级批发商的关系如同娃哈哈对他们的关系,将一笔预付款拨给一级批发商以争取到更优惠的政策。这样,娃哈哈的流动资金十分充裕,没有坏账,实现了互利双赢。娃哈哈的联销体以资金实力、经营能力为保证,以互信互助为前提,以共同受益为目标指向,具有持久的市场渗透力和控制力,并能大大激发经销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娃哈哈的联销体的组织结构为:总部——各省区分公司——特约一级批发商——特约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终端。

在启用二级批发商的方法上,娃哈哈有自己的做法。如公司没有运货车,只派理货员,协助经销商管理。依靠二级批发商管辖旗下的200-300家零售店,这样做,不仅风险低,而且更具渗透性,通过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协作互动创造出渠道优势。与可口可乐、康师傅等的渠道模式相比,娃哈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表所示。

表可口可乐、娃哈哈、康师傅的渠道模式比较

可口可乐、康师傅的人车配备齐全,因此都不设二级批发商,而是由公司直接下终端,按规定,这些销售员三天巡回全市,进行铺货、理货和借款。很明显这样做成本和风险都比娃哈哈要高得多。

娃哈哈非常注意建立与经销商的关系。娃哈哈会根据一定阶段内的市场变动、竞争对手的行为以及自身产品的配备情况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针对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既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又保证各层销售商的利益,因而可以做到促进销售而不扰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娃哈哈对经销商的激励采取的是返利激励和间接激励相结合的全面激励制度。

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娃哈哈集团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

在全国23个省市建有60多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2万名,总资产达66亿元。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一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为了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娃哈哈联销体的分销渠道方式还可能进一步变革,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渠道的竞争力。

第三篇:水电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的变革与创新思考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当前,水利水电建筑市场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建设工程的微利时代已经到来,施工企业面临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等风险和挑战,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追赶发展和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历史契机,原有的市场营销管理与运作模式亟需“脱胎换骨”。

市场营销,是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市场营销的变革与创新战略其实就是企业的远景发展规划。企业在追求订单、工程结算、风险防控等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着单纯“继承”与不断“更新”营销观念的博弈,存在着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企业“无形价值最大化”的博弈,存在着“优胜劣汰”和“共生共存”市场竞争的博弈。“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营销过程如果没有创新,道路只会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走。“罗马可不是一天建成的”,时不我待,该如何是好,内外兼修很重要,也更必要。

鉴于此,结合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深入开展,笔者以“332”模式(即:三种机制、三项能力、两个理念)作如下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多元化,“顶层设计”,构建集约型市场营销机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水电施工一直是我们的“主战场”、“老本行”,“迷恋”、“依赖”都很正常,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水电建设使命已基本完成,水电市场逐步萎缩,产能明显过剩,不“转”不行,“转”慢了也不行。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是当今企业的发展趋势。与其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解决瓶颈问题的束缚。唯闯能创,我们不光能在水利水电项目上干出精品工程,在房建、市政、路桥、港工、铁路、火电、高速公路、新能源、投融资等项目也能干出优质工程,本着“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建立信息畅通、反应灵活、适应公司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全面运行机制,“对症下药,抓住牛鼻子”,由传统的单一水电施工企业,向多元化经营的“大土木、大市场、大品牌”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水电施工企业市场营销思路要在经济转型期实现自我升级,就要眼睛向内,沉下心来深化,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实施“五大战略”,即:转型升级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行业技术领先战略、和谐发展战略,通过实施高端营销等手段做到规划先行。同时,以战略体系为先导,大力推进战略落地和管控体系执行,做到计划对接、主动营销,统筹需求、整合优势,创造商机、互利共赢,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向注重内涵式转变,建立起高中低上下结合的一体化营销体系,快速向产业多元化、组织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的一流企业方向发展,确保“国际、水电、非水电、投资”四驾马车齐头并进。

二、抓订单,“区域经营”,建立市场开发快速联动机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订单,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源。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市场开发前景来设计、规划、考量、安排、落实,否则拿不到订单就失去了企业持续生存的经济基础。如何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区域经营是必由之路,这已被国内许多发展壮大的施工企业所证明。①区域经营具有长期性,可以对区域内重点项目信息进行长期持续追踪,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保证信息的有效性、连续性和时效性。②区域经营具有灵活性,可以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进行充分的了解,把握区域内市场的脉搏,对区域内市场的变动作出有效的判断,掌握市场的主动权。③区域经营具有延续性,可以使企业在区域内建立和培育可靠、持续经营的公共关系,克服短期行为,有利于得到区域市场的认同,提升企业知名度、信誉度和品牌影响力。④区域经营可以节约经营成本。与其东奔西跑,遍地撒网,还不如沉下心来,“放长线、钓大鱼”,集中优势资源主攻重点区域市场。企业应针对不同区域实际,通过项目群区域集约化管理、设立多个市场营销分支机构、对二级单位主营业务区域和专业业务进行明确划分,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提早介入、超前谋划,建立重要客户、重要区域的领导分管制度和联系人制度,有的放矢,责任到人,采取多样化高端营销措施保证份额;利用区域经营优势和各种关系捕捉有效信息,深度挖掘潜在资源和新兴能源市场,重点突破,开辟新的市场突破点。同时,利用已形成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营销渠道优势和人才优势,快速应对市场,高度契合、同频共振,建立多形式、各层级的快速联动机制,对市场的变化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协调联动,实现“紧贴市场、信息共享、及时协调、快速反应、综合平衡、谋求最佳”的更高管控目标,提高市场开发成功率。

三、重人和,“全员营销”,推行市场营销考核激励机制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决策者的管理,最大的功效莫过于用人,用人的关键是包容、组合和互补。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团结其心者兴”,考量决策者的勇气和智慧,关键在于复合型市场营销团队建设,或取己之“能”,或引入“鲶鱼”,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善打“组合拳”。全员营销,包含“人人营销、事事营销、时时营销、处处营销、内部营销、外部营销”等方式,是实现各种营销手段优化组合的整合营销。企业要激发全员市场营销的欲望,积极挖掘每位员工的社会信息与资源,建立营销网络平台,以激活企业的整体潜能。在全员营销管理过程中,利用有效社会资源拓展市场营销,在层层落实新增合同额目标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如:①推行项目信息奖励机制,“业绩论英雄”,对提供市场信息有价值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梯度奖励,以激励全体员工承揽工程的积极性和开拓市场的意识。②实施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对编标人员的工资采用计件制,计件工资计算按难度系数、项目大小进行计算,与基本工资合计为编标人员的工资。③在兑现物质奖励的同时,对于优秀营销人员也要进行精神鼓励。例如,召开大会颁奖、制作光荣榜、在企业内部刊物或行业刊物上刊登先进事迹宣传、向上级推荐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先进,鼓舞后进”。④建立工程索赔和变更项目激励机制,对做好变更、补偿及索赔材料的人员进行奖励。集思广益、智者觉行、导而优行,有效的良性循环激励机制,给了众人拾柴的原动力,市场营销这把火烧的再高再旺都不足为奇。

四、强管理,“刚性履约”,提升企业在建项目管控能力

项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产值和利润中心,是市场开拓的桥头堡,也是展示企业品牌文化的载体与窗口。对企业和业主来说,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项目能否按照合同文件顺利履约,而确保项目正常履约,是体现企业诚信经营的根本所在。因此,项目管理的失败会使企业经营丧失商业信誉,也会给今后的经营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今天的信誉,明天的市场。“刚性履约”是企业拓展市场最根本的保证。抓好项目管理,搞好在建工程,不仅能提高企业效益,而且为企业市场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经营市场的观点去分析,如果要实现以点带面、以项目促经营的良性循环,企业要做到:①经营以市场为核心,管理以项目为中心,树立“外抓市场、内抓现场,以市场促现场、以现场保市场”的企业发展思路。②以优化业务流程、精干高效和扁平管理为目标,配备能满足项目履约的充足资源,强化成本管理,“不允许任何一个项目亏损”,打赢控亏增盈攻坚战。③大胆探索在市场开发、工程管控、人力资源、薪酬体制、技术创新和效能建设等方面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应企业规模经营下的项目管理体制。④全面履行合同承诺,以质量求效益,克服短期行为,潜心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工艺,全心开发新领域、新市场。⑤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处理好多方公共关系,培育互利共赢、长期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重视企业系统内的“蝴蝶效应”,真正做到“干一项工程、树一方信誉、创一流效益、交一方朋友、占一方市场”。

五、聚人才,动态经营,增强企业经营投标综合能力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发展的原动力。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品行好的营销和标书编制人才队伍,是企业从事经营投标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赢得未来竞争的最大优势。经营投标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实行资源的动态管理,因地制宜,科学地、针对性地配置经营资源,力求做到:①编制《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手册》与《工程项目编投标作业指导书》,技术策划立足“新”、商务策划强调“准”,规范标书编制全过程管理,提高标书编制质量和项目中标率。②专门设立信息管理小组,对企业内外部市场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与调研,社会资源的拓展及维护等,并依据信息划分主要跟踪项目的五星指数,把握企业信誉、履约、实力、社会公共关系等经营投标要素,评估分析,超前谋划、确定重点投标项目以及投标策略,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③建立和完善经营投标管理体制,避免在投标过程中的管理重叠和管理“真空”现象,在管理制度中注重责任分工和以激励为主导的考核奖罚机制,成立技术、商务、报价、综合编标组,设定编标组临时负责人和编标总负责人,“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④引入营销成本预算制,定期召开市场营销管理座谈会、市场营销调度会,规范市场营销计划,注重营销案例的分析总结,积极沟通,灵活应对,提升营销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⑤注重经营投标人员素质培养和人才引进,提升精英带团能力和骨干型队伍建设,坚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并通过企业内部举办市场营销培训班、学习知名企业的市场营销方法与理念、邀请行业内优秀营销人才来企业讲座等形式互动,逐步完善企业营销和标书编制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

六、善绸缪,“五道防线”,加强市场风险全面防控能力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程建设活动复杂多变,潜在的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盲目的扩张和无效的增长会给企业带来隐患,企业应重视市场风险全面防控工作,着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避免重大市场风险,这是必不可少的“隐性市场营销”策略。因此,我们要理性分析,沉着应对,抓好“五道防线”:一是决策风险防线,认真分析和预判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等因素,严格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确保企业市场发展战略的正确方向。二是资金风险防线,加强对资金的管控,实时监控项目资金流向,强调资金存量上报制度,将分散、闲置资金集中管理、合理调剂,确保资金流全面受控。三是市场风险防线,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营销管控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和履约管控,对项目隐含风险进行认真评估,强化营销网络体系建设,改进投标质量等工作。四是运营风险防线,加强执行力建设,积极开展项目质量评审和综合效能监察,建立健全整改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漏洞及时弥补。五是法律风险防线,优化法律管控手段,积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法律纠纷问题,法律纠纷办理“抓大不放小”;并深入开展经营行为法律审核工作,确保重要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和经济合同、工程分包合同、设备物资采购合同、劳务合同的法律审查把关率达到100%。

七、谋合作,对标学习,深化“强强联合”的互惠双赢理念

现代的市场竞争是全新的互惠型合作竞争,加之施工企业受营业资质、技术水平、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管理实力、盈利水平、地域信誉和影响力等因素影响制约,开展营销合作、共同经营、提升经营质量已是企业开发市场的潮流和方向。企业要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和市场环境中赢得更多席位,只有“走出去”,着力深化对外合作,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例如,①注重强势企业之间的相互借势,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强强联合”,使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升经营层次,达到共赢市场、提升企业利用社会资源能力的目的。②“抱团取暖”,整合企业优势竞争项目,主动与同行企业进行深度对接,以谦逊的态度放下身段、摒除杂念,正视自身差距,对标学习先进、标杆单位成功营销模式,兼收并蓄。③“输血前先要找对血型”,不仅对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学习、消化吸收,而且对他们走过的弯路等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防止自身发展走上弯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④积极推进战略联盟,建立企业间信息共享机制,“双向互动”,在尊重各自禀赋的前提下,在市场的博弈中打造组合拳,创新思路,“联合经营”,增加企业市场营销信息渠道,争取市场营销业绩大突破。⑤大胆的修正自身“组织器官”,活学活用,调整优化结构,由输血转变为改善自己的造血功能,提升多元化市场营销能力,定能无往而不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质量效益型发展。

八、特色化,“品牌做势”,打造企业核心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是市场营销的催化剂,是我们干事创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潜在的生产力。经营文化就是经营品牌,是最高层次的经营。品牌是企业市场价值的象征,更是文化的反映。“三流企业做事,二流企业做市,一流企业做势”。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就反映在市场对其品牌和文化的认同上。那种走路子、钻空子、用不正当手段取得项目的手段,终将被市场淘汰。企业要打造核心文化理念,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价值观体系,不仅要内化于心,而且要外化于行。首先,企业应充分利用项目的诚信履约、良好的信誉取得“商信”,全面撒网,赢得市场;利用企业的综合实力,打造品牌营销战略,影响市场的导向,使经营迈向更高层次实现企业文化价值,形成特色化品牌,如此才能“登高而见者远,顺风而闻者彰”。其次,规划和实施企业品牌文化的发展战略,整合营销传播方式与运作途径,持之以恒地对地方政府、对业主、对合作伙伴、对员工宣讲,让相关方从内部刊物、网络载体等信息渠道获得对企业某一品牌的详细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形成一种互求、互动、互需的客户关系,拓展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空间。再者,“落地生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融合、激励、传播、引领等功能,把企业发展目标深深根植于每位员工心中,形成共识与信念,使之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把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铸造团队精神的载体,缔造企业“软实力”,不断给企业带来效率和效益。

市场从来都是风起云涌、瞬息万变,企业不能当温水中的“青蛙”,只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根据市场的风向及时调整企业的风帆,才能逐步由被市场大潮裹挟的“呛水者”,变成主动学习、革故鼎新、运用市场规则的“弄潮儿”。

第四篇: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新趋势

摘 要:

在阐述网络营销原理的基础上,对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内在机理的分析得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六点区别。并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背景的探讨结合目前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状况对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时代国际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网络营销 企业

引言:

网络时代的全新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已在全球兴起,它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不论从理念还是方法和手段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实施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新的广告传播工具,更是带给企业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网络营销。本文将通过对网络经济时代国际商场营销的趋势探究帮助企业了解这种趋势,改变原有的营销理念,采取新颖切合实际的措施以应对全新的时代趋势

1 什么是网络营销 1.1 背景

九十年代初,飞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促使网络技术应用的指数增长,全球范围内掀起应用互联网热,世界各大公司纷纷上网提供信息服务和拓展业务范围,积极改组企业内部结构和发展新的管理营销方法,抢搭这班世纪之车。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年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并称之为信息网络的年代。在信息网络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受方式,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合作和交流的环境,企业也必须积极利用新技术变革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搭上技术发展的快速便车,促使企业飞速发展。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年代社会变革的新生事物,必将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产生重要的影响。

1.2 什么是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尤其是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经济,它以知识为核心,以网络信息为依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服务提供者与服务目标的距离。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行为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

1.3 什么是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不等于网上销售,更不是简单的建立企业网站,或者利用网络做一个广告。网络营销就其实质是指利用Internet技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赢利的一个经营过程。目前,企业的内部资源管理、决策系统,企业外部的信息发布、收集信息系统乃至企业间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营销行为基本上还处于彼此独立的状态中。网络营销的发展分三个层次:初级、中级和高级。从网络营销的发展过程来看,它能给顾客最大的便利,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2 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异同

2.1 网上营销与传统营销区别

2.1.1 创意

互联网络超越时空限制,传播信息速度快,容量大,能检索,可交换,具备传送文字、声音、动画和影像的多媒体功能,较之传统的媒体,表现要丰富得多,更可发挥营销人员的创意。如网上广告,可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可随时提供最新信息,可静可动,有声有像,并可一对一定制。

2.1.2 营销观念

在当代,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并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了解和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和欲望,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观念。但传统的营销难以做到这一点,而网络超越时空的双向互动特性,使得网上营销能与顾客进行一对一的充分沟通,从而真正了解顾客需求和欲望,而且顾客利用网络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获得贴近自己兴趣的、高度满意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2.1.3 产品 并非所有产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如需要根据嗅觉、味觉、触觉等测试的结果才能作出购买决策的产品,而有些产品特别适合在网上销售,如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产品。一般而言,适合在互联网络上销售的产品通常具有下述两个基本特性:①消费者根据网上信息,即可做出购买决策的产品;②网上销售的费用远低于其他的渠道。

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引导性,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在企业的引导下对产品或服务进行选择或提出具体要求,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选择和要求及时进行生产并提供及时服务,使得顾客跨时空得到满足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及时了解顾客需求,并根据顾客要求组织及时生产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营销效率。如美国PC机销售公司德尔公司(DELL),在1995年还是亏损的,但在1996年,它们通过互联网络来销售电脑,在美国国内的销售额比1995激增71%,一举扭亏为盈,当年的盈利高达5.18亿美元。它们的做法是:顾客通过互联网络,在公司设计的主页上选择和组合电脑,公司的生产部门马上根据顾客要求组织生产,并通过邮政公司寄送,因此公司可以实现零库存生产,在电脑部件价格急剧下降的年代,零库存不但可以降低库存成本还可以避免因高价进货带来的损失,这样一来,德尔电脑的价格要比竞争对手低出10%到15%。个性化的产品和低廉的价格为德尔公司赢得了辉煌的销售业绩,1997年初

每天的销售额高达100万美元,1997年底每天的销售额则达到300万美元,远远超过其它更大的电脑公司。

2.1.4 定价 传统营销以成本为基准定价,其中营销成本在综合成本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因为传统营销是依赖层层严密的渠道,并以大量人力与宣传投入来争夺市场的。网上营销中,传统的这种定价模式不再适用,代之的是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来定价,并依据该成本来组织生产和销售的模式。这种定价模式既符合网上营销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网上营销的低成本也使得这种定价方式成为可能。在未来,人员营销、市场调查、广告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将与网上营销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网上的各项资源,形成以最低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市场销量的新型营销模式。

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定价,必须测定市场中顾客的需求以及对价格认同的标准。传统营销难以做到这一点。网络上则可以很容易实现,顾客通过互联网络提出接受的成本,企业根据顾客的成本提供柔性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方案供用户选择,直到顾客认同确认后再组织生产和销售。

2.1.5 促销

促销是利用广告、销售促进、直接营销、公共关系和人员推销等五种工具,与消费者沟通,把产品的存在和价值传统递给目标顾客。但五种营销工具在传统营销和网上营销中的有效性和地位是不同的。例如,人员推销在传统促销组合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购买过程的某个阶段,特别是在建立购买者的偏好、信任和行动时,是最有效的工具,而网上促销组合中,就显得无足轻重;直接营销则相反,在传统营销组合中,直接营销虽有邮购、电话购买、电视购买等多种形式,但效果不明显,一般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网上促销组合中,直接营销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这一媒体的双向平等互动和跨越时空限制等卓越特性,把买卖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双方能进行充分、高效的沟通;广告在传统促销和网上促销组合中都是最重要的工具,不同的是网上促销利用的广告媒体主要是被称作"第四媒体"的网络,而传统广告依赖的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网络融合了传统三大广告媒体的优点,但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网络广告的形式有静有动,传递的信息多,传达的范围广(理论上任何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见到),沟通的效率比传统媒体高得多(由交互性带来),信息反馈直接、准确、及时(据此可为顾客设计个性化的广告内容和创意),同时,成本比传统广告低廉得多。

总体说来,传统促销是一对多的、单向的、强迫性的、非个性化的、高成本的促销,而网上促销是一对一的、双向的、理性的、消费者主导的、非强迫性的、循序渐进式的、个性化的、低成本的促销,因此符合分众与直销的发展趋势。

2.1.6 分销渠道和过程

分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传统营销,大多数生产者都无法将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用户,被迫把部分销售工作委托给诸如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之类的营销中间机构。传统的营销通路:生产者→大盘商→中盘商→销售店→消费者。为此,生产者不得不费时费力费钱去进行渠道决策、设计、选择、评估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生产者对部分

营销工作失去控制,某种程度上是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中间机构手里。无所不及、超越时空,将渠道、促销、电子交易、互动顾客服务以及将市场信息收集分析与提供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的出现,带来了营销渠道的革命,弱化了中间渠道的作用,甚至很多产品生产者完全可以无须借助各类中间商就可直接将产品出售给最终用户。典型的网上营销通路:生产者→网站→物流系统→消费者。由此,生产者不仅大大缩短了分销过程,节约了大量的分销成本,而且紧紧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同时,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交易环节,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2.2网上营销与传统营销联系

网上营销虽然以新的媒体(Internet)、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但它脱胎于传统营销,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几点说明了这种联系:①两者有着相同的目标,都是使顾客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和满意,只不过借助于网络,网上营销更容易、也能更好地实现营销的这一目标。②网上营销的基本要素仍然是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渠道四个方面,虽然这四个要素的内容有较大的变化。③两者并行不悖,谁也无法取代谁,而且往往两者互相配合,网上营销手段可为传统商务服务,传统营销手段也可为网上的电子商务服务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 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有效策略

3.1 努力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确立合适的目标定位

由于技术的革新和变更,产量受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成为生产商的策略中心。企业必须考虑按照客户的需求定制产品,而并非按部就班地生产标准化产品。即使是产量密集型的产业,如汽车制造业,也正在被技术进步的力量推动,逐渐转向定制生产(即按照客户订单要求来生产产品)。竞争的压力要求各个产业能对周边经济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这意味着主管发号施令、中层管理人员负责执行、普通员工由部门分管的等级管理体制将不复存在。而网站与最终客户的直接交流,也为企业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企业在物理空间和实体形象方面距离的缩小,致使企业之间竞争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企业要想成为在各方面都胜出对手的全能冠军就很难,但如果在某一个专门领域做精、做专、做深,在一个业务领域建立很强的竞争优势,则胜出的可能性很大。这就促使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合适的消费者目标定位。

3.2 建立产品和企业信誉

信誉是网络营销的前提。尤其在网络市场并不发达的中国,谁会在网上购买自己从来没听说过或者质量不可靠的产品呢?如何确认顾客需求的真实性也是网络营销现阶段所面临的难点,这些都可归结为信誉的问题。另外,在建立企业门户网站过程中,网站的知名度、服务质量等条件,也是一种品牌的营造。产品信誉、企业信誉在进行网络营销过程中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性的问题。

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树立信誉:(1)优质的服务——随时为客户提供真正需要的方便的、优秀的服务。(2)良好的运作——包括向客户提供最低价位的产品及服务,同时尽量避免给客户添麻烦。(3)不断创新——不仅要求向顾客提供质

量最好的产品,还要求向顾客提供更有新意、更有特色的产品,为顾客带来更多的利益。

3.3 适时改变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

传统营销的价格策略主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且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价格也不相同,即实行价格歧视。而消费者利用互联网可及时获得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不同价格信息,必然会给实行地区价格差异的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企业要努力使价格差异减少或实行价格标准化。尤其是网络上的消费者有较强的理性,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更要考虑消费者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促销策略主要是企业通过广告、人员促销、销售促进、公关宣传等方式进行,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而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可利用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使消费者从被动地接受促销转变为主动地搜索广告,接受产品或服务,而且可大大减少促销费用。

3.4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服务效率

网络营销要求企业员工特别是营销和网络管理人员不仅具有先进的技术知识,还要在市场营销方面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不但有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人员沟通能力。因此企业要注意吸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网络营销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服务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特点要求企业对外界特别是消费者的反映必须迅速及时,为此企业要与电子商务认证机构、金融部门和各类物流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保障身份认证、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的安全、快捷、方便。同时要建立更加快捷迅速服务周到的售后服务机制包括退货机制。

3.5 搞好网站建设

网站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通过企业自己有特色的网站,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新顾客、沟通老顾客,而这一点又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因此作为企业“脸面”的网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快捷的信息提供。网站的内客要不断更新,使消费者及时了解和获取企业及产品的信息。

(2)提高网站的质量与专业性。精良和专业网站的设计,如同制作精美的印刷品,会大大刺激消费者(访问者)的购买欲望。(3)加强网站的推广与宣传。优秀的网站同样需要辅之以成功的推广。利用搜索引擎、互惠链接等方法大力地宣传企业的网站,具有针对性的Banner广告会大大提高网站的知名度。也可通过传统的宣传方式如电视广告、新闻媒体、印刷品等来扩大企业网址的影响。(4)把方便留给访问者。如果企业想促使访问者在线购买产品或得到服务,那么必须建立一条方便的通道,以便他们得到各种想要的信息,如在网页添加快速进入网站各级页面的导航条,在网站上加入内部的搜索引擎,迅速回复客户的来信等。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缤纷繁杂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营销,进行组织变革和营销变革,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网络营销: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http://.cn/ulog/U040326.php

2、刘常勇.论网络营销.企业管理 ,96(11),96(12)

3、刘常勇.论网络营销.企业管理 ,96(11),96(12).

4、黄敏学.试论网络营销特点及其运用.商业研究,98(8).

5、杨坚争.论internet 网络站头促销.中国软科学,99(1).

6、林升栋.网络广告初探.中国广告,98(6),99(1).

7、刘芳.略谈网络营销的优势.经营与管理,99(5).

8、网上营销模式探讨http://.cn/ulog/U040324.php.

9、黄敏学/跨世纪的网络营销/《企业经济》98.1

10、国际市场营销学/梅汝和,戴子贤。—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11、国际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万成林,传家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12、纪宝成,赵亚平.我国市场营销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2).

13、国际市场营销学/叶万春,宋先道主编。

第五篇:终端变革下服装营销渠道的选择

北方人所谓“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服装的营销渠道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如果要解决服装营销渠道的问题,首先应明白什么是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当产品从生产者向最后消费者或最终产业用户转移时,直接或间接将所有权转移所经过的途径。传统的营销渠道及产业供应链的结构形同金字塔,基本如图示1所示:

营销渠道包括产品的供产销过程中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如图中所示的资源供应商、产品生产商、中间商人(代理商批发商)、商业辅助商(如物流运输企业、公关媒体及广告、房产货栈持有者、金融保险提供商、市场研究机构等等)以及图中未注明的最后产品流通环节――消费者或用户。

服装作为一个面向跨地域经营的商品,因此服装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有效管理,也就成为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概括地说,服装营销渠道主要的终端组成可以分为:

1、分公司或代理商;

2、专卖店或加盟店;

3、商场的柜台场地。三类营销机构在角色及履行职能方面各有侧重,分公司或代理商起到了地区的物流中心、促销中心及管理中心的作用;专卖店或加盟店作为特许经营的方式起到了直面消费者、维系品牌形象、方便消费者购买的作用;而商场的营销方式更多的体现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及在客户二次消费时产生心理暗示的作用。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消费市场的转向,三类营销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也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

分公司、办事处或代表处的分支营销机构曾长期作为服装营销渠道的主体而存在。服装行业内分公司体制下的经营模式,其实就是产供销一条龙的推动式经营,极容易造成销售假象,实际上只是进行了产品库存的转移,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销售;在扩大市场的同时也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浮动、管理难度加大等经营困境。1996年,杉杉集团的商业公司已发展到21个,覆盖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区,专卖店120家、专卖厅600余个。此时,杉杉西服的市场占有率已为同类商品的25%,一度领先第二名近20个百分点。1997年,杉杉的销售额达到21.9亿元,这期间,杉杉每年以至少20个店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市场却在一夜之间变了脸。在产品过剩的买方市场,消费者已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喜欢某一产品,有的接受有的

不接受„„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营销体制,为杉杉带来上千个销售网点的同时,也产生了上千个仓库的库存。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单纯地扩大服装企业规模,一味地追求销量,库存也会一天天地增加,势必会造成成本费用上升、利润下降的恶性循环。1999年初,宁波杉杉集团决定对销售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犹如壮士断腕般的将销售部门全部砍掉,全面实行特许经营的营销模式。打破原有的分公司体系,把分公司的销售市场卖给代理商。我们无法断定这一作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其它有地域性差异的市场。但有一条脉络是清楚的:即杉杉通过削减各地主导分公司,试图把杉杉品牌和各地特许加盟商捆绑在一起,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给加盟商“加压”,从而使杉杉“减压”。显然,这是杉杉集团的策略之一,实施‘特许经营’后,总公司的管理费用、服务费用大幅下降,效率得以提升。经营成本也大大降低,且销量不再以库存作为代价。虽然这种对自有销售公司“一刀切”的勇气让人十分敬佩,但对于资金及实力稍弱的企业来讲,还是应该遵循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渠道改造,以免造成人员的分崩离析和企业改制中不必要的资源成本流失。

专卖店(连锁)加盟形式因不受产品竞争的地域限制、方便掌握末端通路、企业藉由同业或异业通路整合提升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众多服装品牌企业的欢迎。其定义及操作方法是,企业和加盟者缔结契约;企业将自己保有的店号、商标以及其它足以象征营业的资料和经营KNOW-HOW授予加盟方,使其在同一品牌形象下销售企业的商品;而加盟者在获得上述的权利之时,相应的给予品牌持有企业一定的信用保证资金。加盟商在企业的指导及支持下经营,使双方产生一种存续关系。正是这种蓬勃发展的终端营销模式将原有的服装产业进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变革,随之衍生出了“虚拟经营”的方式。虚拟经营源于“虚拟企业”概念。肯尼思•普瑞斯等美国学者于1991年提出“虚拟企业”概念后,一场虚拟化浪潮随之席卷国际企业界。根据比较通行的定义:虚拟企业是为了快速响应某一市场机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将产品涉及到的不同企业临时组织成没有围墙、跨越空间约束、靠计算机网络联系、统一指挥的协作联合体,这个联合体随着市场机会的存亡而聚散。 “虚拟企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其主体结构如图示2中所示。同样,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的服装品牌企业也开始涉足这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比较突出的案例就是温州有名的美特斯邦威集团。美特斯邦威在国内服装行业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1995年5月公司开设第一家“美特斯•邦威”专卖店,当年全系统销售额500万元;1999年销售额2.5亿元;2000年销售额5.1亿元;2001年销售额8.7亿元;2002年突破15亿元。预计2003年全系统销售额将突破20亿元。通过对销售成本的控制,不仅减少了成本投入而且达到了提高产品利润率的目的。美特斯邦威先后与广东、江苏等地的80多家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果这些具有年产系列休闲服饰1000多万件(套)的厂家都由美特斯邦威投资的话,将要消耗2亿—3亿元的资金。因此为了压缩投资,美特斯邦威不再进行生产设备的投入,而采取定牌生产策略,利用外力来弥补了自己企业生产能力的不足。

在商场租赁场地或柜台进行产品销售是持续了几十年的常规营销模式。近年来在国内经常评论的“大卖场营销”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进行开放式经营、单独设立场地并独立销售、由场地所有方进行集

中式资金管理的百货商场;另一种是场地所有方只提供场地的使用权,进行简单的物业管理,产品销售商负责销售及品牌形象维护,并直接在场中设立专卖店,北京的丰联广场及众多五星级酒店底层的精品服装街都是采用的这种形式。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商场销售并没有给企业或经营商带来满意的利润回报,而且受到商场的管理约束,在品牌形象宣传及资金周转方面也不太尽如人意。因此,品牌商在大型卖场的营销多处于保本经营的思路,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大卖场消费人群密集、地理位置优越的特点,使品牌声誉度在消费群中迅速扩张,也满足本地加盟商在市场支持方面的要求,影响和促使消费群在专营店中进行感性购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从服装行业营销渠道的转变中可以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销售环境的改变、消费群体购买意识的提高,迫使中间商(代理商)、终端零售商、商业辅助商这些销售终端环节进行了巨大变革,并且促使服装企业自下而上的改变或整合原有营销渠道。企业作为整合的主体,为了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逐步改变其原有的单边思维模式,统筹考虑资源的优化、销售梯队的配合、完善营销政策、关注零售终端的反馈等,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营销手段。根据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营销实践经验、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以及从众多终端营销渠道的变革中,服装企业选择了一种脱胎于传统金字塔式的营销渠道结构,利用原有资源配以最新的营销理念,结合科技发展的成果,适合于市场环境的新型营销渠道模式。

首先,它是以扁平化供应体系组成营销结构。通过供应体系的扁平化达到精简销售流程、压缩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少供应环节中利润流失的目的。所谓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个流程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体系进行优化,弊除供应链体系无法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将营销、物流、信息、客户服务、辅助商业进行完全整合。借助高效的网络渠道,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辅助商业协同进行有机结合;使传统营销模式向网络营销模式转化,利用简洁而高效的通路来解决传统渠道在操作过程中因多方影响而造成的低效率运作,以求利用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提高产品利润率的回报。例如美特斯邦威集团,其终端销售网络除 20%是直营店外,其余都是特许连锁专卖店。因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纵向营销系统中的节点,压缩产品流通的环节,提高产品及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

其次,以终端市场为中心改变原有的营销渠道管理。以前,服装企业在确定其渠道模式时,通常是从自身出发,很少顾及下游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因此渠道在整体运行上不能产生协同效能。为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企业开始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来运作。企业一方面通过对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个销售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产品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地到达零售终端,使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终端市场直面消费群体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形象、激发消费群体的购买欲、快速收拢流动资金。国际上 “虚拟企业” 的典范――耐克公司,这个全球最大的运动鞋企业没有自己的工厂,生产全部外包,销售终端由专卖店(连锁)加盟商组成,全部营销措施及产品设计都紧紧围绕销售终端进行。并将每一个专卖店打造成集产品销售、信息收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营销中心。

最后,由伙伴型成员关系建立牢固的经营体制。传统营销渠道中,上下游不同成员之间通常体现为交易型关系,渠道中的各个成员均是独立体,除简单的约束标准外,并不能有效的对各成员实施监控,造成了成员间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短视经营、恶性竞争、缺少商业诚信等苦果。因此,这种传统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系型营销渠道正是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1999年后杉杉集团在营销过程中,通过建立营销伙伴关系,利用合作方的资金及地域优势发展销售网络,既简化了产业链,又减少库存,增加了现金流,市场风险也被大大分散。将原有供应链间的行政隶属管理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经济关系、商业关系。用“杉杉”这个品牌作为企业与伙伴之间的连接纽带。到2003年初为止,杉杉集团已拥有75家加盟公司,辐射全国32个省200多个地级市区域,构筑了3000多个专卖店(厅)的特许加盟体系,总资产达到了2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40亿,比上年增长20%。伙伴型成员关系将原有的供应及销售体系视做共同发展的经营伙伴,以共生共赢为核心,把不同经营渠道的成员视为各专业职能伙伴,在统一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合作发展。其价值在于经营战略过程的协同性、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营销活动的互利性等。关系型营销渠道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之间有利益上的

互补、相互了解利益要求,寻求利益的共同点。减少成员间的磨擦,共同承担、分享因商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及利益,使整个营销体系更为高效。

上一篇:企业员工福利市场分析下一篇:企业邮箱使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