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

2022-09-06

第一篇: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和对策论文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其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因此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首先,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老师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的成绩也不是十分关注[1]。平时,学生并不会因为信息技术课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受到任何影响;当临近期末考试时,其他学科的老师还会因为要加紧复习而占用信息技术课的上课时间;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因经常接触电脑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等娱乐项目,进而影响文化课的成绩;有些学生即便是喜欢学习信息技术,但也会因为学习压力以及家长的阻止而只能选择放弃。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大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程度都不够,再加上其他传统文化课的学习压力,使得大家也无暇顾及信息技术课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作用,自然对该课程也就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2]。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这种认识误区一方面来源于学校和家长,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由于学校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对该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再加上考试的压力,所以没有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有时反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初中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欲望也不是源于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多数是以为它和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休闲娱乐项目有关,有的甚至还以为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打打游戏、看看视频。可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3]。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虽然有点抽象、枯燥,但它是实践的基础,必须要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才能进行上机操作。但目前各个中学对信息技术课程都没有基于足够的重视,学生也没有产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和兴趣,导致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缺少积极性。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在理论知识授课方面,基本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授课方式不够生动、形象,学生对理论知识很难消化理解。上机操作课程也是老师一步一步做,学生一点一点模仿,老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指导,学生也学得含含糊糊,一知半解。另外,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版本更新速度也比较慢,老师一直在讲比较基础的知识,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前沿的信息技术很少涉猎,这也使得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学习欲望[4]。

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课程,它对初中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和家长首先应当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深入地解。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对校内老师和学生家长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的讲解,使他们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对初中生的重要性。学校也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可以适当地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节数,将该科成绩也纳入到期末考试总成绩中,进而提高学生、家长、老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转变老师、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5]。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课程可能更多的是意味着游戏、电影、听音乐等娱乐功能。所以,老师首先要纠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为了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信息技术知识讲解中,让学生明白他们所使用的软件都是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这些都是基于多种计算机技术手段的衍生物,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将信息技术学好后,或许某一天某一款软件就会出自他们的手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拓宽他们的视野,将他们带到真正的信息技术领域,让他们看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全面地展现给学生,而且还过于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应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抽象、呆板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老师也可以将课件做成小视频的形式,以便学生随时利用手机的播放软件进行观看、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交流平台对所学知识随时进行交流。上机实践操作也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上机练习时间,以便可以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同时,还可以将操作内容与学习生活进行联系,比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电子表格来制作课程表或是班级的成绩单,统计一下班级各科的平均分数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实际生活带来的便捷。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也可以为家里电脑安装学习软件,自己在家练习,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和老师通过视频进行交流、指导,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对初中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既可以开动他们的大脑,又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当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当然,作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更应当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岭.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90-191.

[2]高兴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策略[J].学周刊,2016,(01):143-143.

[3]胡波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199-200.

[4]侯双双.试论初中信息技术课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7):126-127.

[5]张长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306-306.

第二篇: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永春美岭中学

郑茂喜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文化教育紧跟潮流,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只有教师单方面的讲,学生单方面的接收来自教师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知识传达模式时单一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改变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得改变教的模式和学生接收的形式。而信息技术就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信息技术无论是对辅助教师的“教”,还是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来说,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将我们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无外乎是一种好方法。信息技术可为教学锦上添花。哪信息技术应该怎样更好地和生物教学资源融合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可以起辅助教学作用。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基于生物学科特点,在学习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实验探究等方面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很重要,但是不考虑教学内容而滥用信息技术教学,结果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2、 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具有声音、图像、视频、文本等多种展现方式,在教学中可以产生各种视听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与传统媒体(如板书、挂图、模型等)恰当的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有效作用,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结果只会使得学生像观看影片一样,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不能优化教学,相反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3、 注意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现阶段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但是由于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讲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教学理论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建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学结构。但是,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工具,而且还可以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助交流工具。但是,从长期实践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较少考虑是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并没有很好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优势。所以,在“整合”过程中,要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即包括多媒体课件也包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更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结构。

总的来说,对教育有好处的技术,我们就应大胆、放心地使用,当然用时还是需要一些技术含量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如PPT的使用、投影仪的使用、电脑的使用,无外乎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教学,以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是给学生,带来一些书本所没有的一些课外知识。再强调一遍,信息技术不能滥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好,月盈则亏的道理,我们还是要记住的。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用于农村教学,乡镇小学也有了网络,也有了多媒体教室。但是农村教师素质偏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我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占主体地位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这些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充满生命和活力,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2、 农村乡镇小学的状况

(1)资源限制,手段单一。农村小学条件差,虽然有许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使用,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贫乏,手段单一。

(2)教师包揽,学生被动。大多数教师按自己的知识水平、

认知方式和实践能力去组织教学活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教师素质低,学生视野窄。教师大多都是民办转正的,年龄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接触此类知识的能力差。不会整合资源。学生读书少,知识储备少,对新知识、新事物接触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农村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很不容易。

(4)以教代学,忽视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只注重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忽视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实现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为了更好做好此项工作,我镇采取以下做法:

1、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对创新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首要问题是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学习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是农村教师培训因资金等诸多问题导致

参与面不广的难题,为突破这一瓶颈,我校每年从语文教师中选拔几位骨干教师参加由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主要是围绕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以及信息化培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支独特的培训队伍,通常采用选派学习——内部培训——交流研讨——共同成长的模式进行。 培训内容有:

①熟练使用网络教室内的设备;

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应用;

③学会从网上获取信息或获取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④熟练掌握使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课件; ⑤熟练掌握编辑简单的视、音频文件等

2、 青年教师起带头作用

青年教师好学上进,派出去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之后进行尝试,及时进行评课,初步成型之后在进行学校展示。其他教师参与进行。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采取实践——反思——实践的方法,稳步推进。

3形成远程资源的运用方法

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并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等,我们努力改进课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把远程教育资源很好的整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经过多次运用、总结验证,形成了符合我校实

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创新整合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还不明显,我们将激励教师继续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依安县三兴镇小学校长肖新文

邮编:161533

邮箱:yaxsxzxx@163

电话:13846254991

2013年7月20日

第四篇: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的总结;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规划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的教学活动。 4.1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二、教学对象: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存在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工具软件不断涌现,学科知识量猛增;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领会、理解与之相关的方法,掌握其本质规律;在意义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学习的知识能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关系

1)民主化的教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知识垄断地位的瓦解;教师应以平等和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并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2)人性化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更需要需要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寓教于乐和寓教于情,是教学更生动和人性化。

4.2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互动性的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边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学科特点,有效使用各种电子化互动方式如:BBS、E-mail等;使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征、已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素养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信息作品赏析来培养学生态度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教学方法要有灵活多样性: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灵活多样性。

五、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1)贴近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探究学习:克服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因材施教: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特色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以及同一个班内部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比其他学科大,必须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

教师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以专门培养。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制定为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

4.2.1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是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制定的原则。

1)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基础性工具,信息素养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这就我们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这种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2)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保持可持续发展。

3)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内容难度、深度和广度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基础也要适度反映学科前沿进展。 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虽然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发展规律,我们对信息技术应持的态度和使用信息技术习惯都是相对稳定的。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流程、信息获取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

2)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学生在他人指导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主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3)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要注意总结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如:发展变化与应用需求的关系,即产品更新换代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具有共通之处,不只是强调某些软件的特定细节,而是通过这些软件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一类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使用方法、技巧。通过软件“帮助”功能和网络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和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力,调控自己的学习。

4.2.2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

现代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1)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软件工具解决问题。

3)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4.2.3 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

世界各国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求和学科结构的综合考虑来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图形用户界面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等技术形态的形成都是源于生活的的需求,而其操作方法往往又来源于或者是迁移自生活经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的结合。

1)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可以是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性课题或活动课程等,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校内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而信息技术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有效工具。如:拼音输入法软件、画图工具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编电子音乐程序。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也是本学科学习的有效工具。

4.2.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简述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概念详见P95。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科学教育更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工具的使用,是对人的智力的培养;人文教育是在智力培养过程中信息文化,陶冶人格的过程。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以信息技术为第一发动机的知识经济大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类生活水准。但人类也面临信息社会的挑战,如:病毒泛滥、网络犯罪等。人类迫切需要信息化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等。以价值理性指引技术开发与使用。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思路

1)感受: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体验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2)感悟:让学生感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感悟信息作品的风格、情调、美感及蕴含的感情。

3)理解: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与分析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理解信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4)表达与交流: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意见,融洽讨论,主动辨证吸收他人思想。

5)精神升华: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与信息社会相应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责任感。

4.3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4.3.1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

明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课程目标,领会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的实施建议,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2、教学需要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

3、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

要考虑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教书育人的目标,但在每堂课中要有重点目标,不可能一堂课达到全部目标。

4、学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教材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资源,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创造新的学习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和生动。

5、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

任务驱动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范例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尝试多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过程。

二、传统备课与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比较 见书P99表4-1,表的比较不完全合适,但注意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强调教师的主动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工作。

一、教学设计的两个关键变量 强调针对学生学习的设计。

1、学习者变量(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状态;如:学习者的兴趣、知识基础、思维发展水平、学习风格、意志力等。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在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呢?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的融合的一些做法。

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2、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一段画的较短的直线,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显示屏上展示出一条直线向两方延伸的动画,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在教学“三线的区别”时,我采用将端点着亮,无端点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动画形式表现直线无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能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可以度量的图形正展示在学生面前。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教学形式,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几方面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的相互关系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医院管理年检查必备下一篇:医院门诊办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