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看法

2024-04-10

谈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看法(精选10篇)

篇1:谈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看法

谈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看法

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要求,它将语文教学理论、改革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元素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任务驱使下完成教学目标。

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小学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求知欲非常高,而且活泼好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傍晚》一文时,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信息资源,尤其是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加之优美的背景音乐配置,小狗在田野尽情地欢蹦,小朋友们在田野尽情地欢唱,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仿佛一直沉浸在傍晚的田野中。尤其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见过草原、田野。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跟从课文去感受、去体会田野的魅力和美丽。

再如,在《乌鸦口渴了》一文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查找一些活泼、好玩的材料在课堂上播放,找学生扮演“乌鸦”,将乌鸦一步一步地得到瓶中水的过程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大屏幕演示,让学生大致了解学习内容,然后再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可提高效率。

2 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去学习

现代的教学形式下,要求教师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的教学需求。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注意教学环境、自己的特长以及教学背景等因素,尽可能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应当将设计好了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后者主动寻找伙伴,让他们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让这些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掌握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后要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积极探索,重点要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3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设备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谓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创新。常用的教学形式是面对整个班级的全部整体的教学,而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后,教师不再那么多地用粉笔和黑板,只需通过多媒体设备即可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充分地研究和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资源库,然后制作有关教学内容的PPT和课件;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效利用现有的课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大化地增强教学效果。

4 利用监控系统指导学生学习

利用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进行教学或指导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网络教室中上课,学生可自主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来决定应用哪些课程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有选择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对于教师而言,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可从教师机上对学生全过程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可任意查看具体学生机上的电脑屏幕,而且还能够自动对某一群组甚至全班的学生机轮流监视,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辅导。此外,还可以给学生自由发送消息,进行提示并纠正。这种教学的`特点就是整个过程都由教师监控和辅导,教师起主导作用。优点在于学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任意选择课堂内容、学习进度,可以自主学习,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创造能力非常有利。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状况,从而极大地弥补了个别化教学的不足。这个教学过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太适合人数多的班级上课,而比较适合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学。

5 基于计算机网络条件的生生互动教学模式

所谓生生互动,实际上就是指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沟通,或者是比赛竞争,通过激励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实现讨论式教学目标。小组和小组间的激烈竞争与相互交融,可以实现情感上的共享以及自身语文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竞争本能。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是行之有效的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而且天生爱发问、争辩,因此在课堂上应当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高情商创造一个有益的环境。

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语文教师先找一些青蛙的资料图片、音频和视频,再找一些相关的动画让学生观看几分钟,然后提问找妈妈的过程。

再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首先利用网络多方查找各种资料,也自己制作动画模拟蟋蟀在草丛中蹦Q和发声的某些场景,还演示了何首乌的相关资料。学生对像人的何首乌很感兴趣,一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然后提问题:鲁迅是怎么描写百草园的动物和植物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解答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即通过互动的形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从而实现学习课文的目的。

6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教学体制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模式,很方便地让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现在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时候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在当前的教育技术环境条件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直观地展示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一直对语文学科保持足够的亲切感,从而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小学语文的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6):262-264.

[2]张莜兰,张丽娜.利用光盘资源进行互动教学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94-95.

[3]许冰.在课堂上互动交往[J].小学语文教学,(12):172.

篇2:谈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看法

第四小学 白凤兰

近年来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成功让许多农村学校看到了希望,这两间学校的成功秘决主要体现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有效实施。结合成功学校的经验和学校本身的实践情况,本校提出了“三为主,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为信息技术课堂点起了明灯。回顾信息技术课堂,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如果课堂教学过于机械化,效率低下,则难以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谈谈在构建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关键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同时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其它科目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作为农村学校,我们请进来比较难,那就走出去,多听优质课、观摩活动课,从中找出自己与其它教师的差距。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借鉴也很重要,相对副科,其它学科发展的历史已经很久,教学方法,课堂模式都很成熟,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课中提炼适合自身教学的东西,总结归纳,最后为已所用。

二、教材处理,串联教材知识点是前提

信息技术课本特点虽然是图文并茂,时代感强,但部分单元每一个课时一个知识点,知识点显得过于零碎。许多时候,学生学了后面知识,就把前面的知识给丢了,教学起来老觉得“青黄不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自己创设主题教学,做到每一课时有一个练习,由浅入深,前后练习连贯性强,到了后面那几个课时的练习,综合性特别强,几乎应用到前面所有的知识点。例如在动漫制作教学时,由于flash制作本身就非常有趣,对学生吸引力强,我就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练习,让这些练习显得更赏心悦目一些,学生一看就喜欢了。在后面的一个练习里,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短片,在这个短片中,几乎包含了前面所有的知识重难点,如变形效果,动作效果,层的操作,遮蔽效果,按钮等。学生虽然用了一节课才完成这个学习内容,但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不断地攻破了重重的难题,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激情,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的有效实施是保证

结合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高效地学习。但怎样才能使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真正有效地进行呢?

1、创设“任务”情境,唤醒创作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设置情境是激起学生兴趣的很好方法。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是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这个比喻很形象,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情境能让学生身心俱在其中,在品味欣赏中获得知识。比如讲授Flash动画制作时,我首先演示的是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动画,通过形象生动的范例作品的展示,不仅能很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2、设计“任务”层次,不断深化学习。

由于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基础教育、深化教育、特长教育。教师进行任务教学时,可以在一节课里设计好几个任务,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比如学习七年级”自己动手电脑”时,根据学生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意愿,完成一份电脑硬件配置单,分为三个任务:①有表格、硬件类别、品牌型号、单价 ②有电脑配件图片 ③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表格填充效果设置等。学生马上被这些“任务”所吸引住,他们设计的电脑配置单总价不一,想法很多,制作非常美观,知识应用恰到好处。

四、夯实课堂,在常态中体现高效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使课堂活力四射,要上好课,必须在“活”是下功夫,这样往往导致部分教师过分关注课堂的“活”,而忽略了课堂的“实”,最终的结果就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学到什么,只记住了一些花把式。另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应回归“实”上来,按照传统的教学,整节课以教师讲解为主,最终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我认为,寻找常态下高效课堂,既要做到“实”,也不能缺乏“活”,应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空。

我曾听过一节区教研课,课题是初中信息技术《人口统计》,主要讲解Excel的公式统计。这节课没有设计任何的花样,老师先以日常生活中信息数据管理为例导入,使学生轻松地接受Excel概念,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中常用的考试成绩、班级人数、家庭收入和开支调查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解Excel公式概念。最后开始讲解Excel的公式统计的各知识点,其中有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身体状况调查Excel程序,让学生输入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数据,然后看结果。一下子,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如脱僵的骏马,开始在程序里面与同学进行测试。最后老师点击单元格展示出里面的公式,通过此举,学生印象非常深,真正了解原来在“身体状况”单元格中藏着一个公式,也真正理解了Excel公式的真谛。

五、优化课堂评价,为高效把关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与错,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爱因斯坦说过:“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地给予反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要让学生充分争论、讨论,对于典型、优秀的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当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学生共同分析回答,并展开探究;对学生操作过程及学生作品可以请学生一起进行评价赏析。

比如教学Flash动画制作“高处落下的小球――设置动作效果”一课后,一学生提出:“小球从高处落下后能否再作其它方向的反弹运动?”我马上将这一问题作为拓展思考题,让全班学生讨论思考,协作探究,共同评价。经过引导、讨论、尝试、展开,结果有的学生制作出篮球运动时投篮中框反弹的动画,有的学生制作出一小老鼠从高处掉下地面,翻滚仓惶逃跑的有趣画面„„最后在作品评析中,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篇3:浅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那如何开设信息技术课, 开设那些内容?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我个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 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适应时代发展, 不断更新内容

由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较少,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 所以有必要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做重点讲解, 如键盘与指法的教学, 鼠标的基本操作, 计算机硬件组成等, 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有所了解。当今社会, 信息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很快, 我们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更新内容,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网络”是一个新名词, 它使学生着迷, 那绚丽多姿, 精彩纷呈的网页真是太神奇了!很多人被那精美的图片, 惟妙惟肖的动画给“震”住了, 觉得网页制作深不可测。这个学期, 我们举办了一次网页制作竞赛, 要求将PowerPoint和Flash结合做出动感十足而且非常精美的动画作品放到自己的网页上。比赛过后, 有一个同学十分感慨地说:“原以为网页制作都是大学生们能做的事, 原来我们也能做到, 而且也挺容易的。”通过实践, 学生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 还拓宽了知识面, 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组织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的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百分之七十, 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 上好本课程, 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可以单独辅导, 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其他小组的同学学习,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Word教学中, 当学生学习基本编辑方法时, 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 通过多媒体系统地传送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应用中有所创新, 有所收获。

三、对一些问题的讲解应深入浅出, 避难就易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避免讲解偏、难的题目。也就是说不要过于追求细节, 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不必过于细化, 不要把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碰到的问题, 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避免走其他学科题海战术的弯路,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篇4:中专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 研究 ; 教学 ;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04-01

当前,中等专業学校几乎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等专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学好中专学校信息技术课,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交通的红绿灯是计算机控制的;在超市商店里,带条形码扫描仪的计算机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结账;计算机管理家庭的日常收支、发送电子邮件、上网玩游戏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了。作为新世纪的中专生,学习计算机不再是一种奢侈与时尚,而是一种必然,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新世纪青年朋友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的一种操作技能。

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

纵观中专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都是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过程。但中专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知识结构相当严谨,层次十分分明,没有前面的基础作铺垫,后面的内容就无法学习。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其中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的前后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讲解操作顺序更有利教学实际。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53以上,有关操作的内容应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在上课的时候应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适当强调,适当引导,及时观察学生使用情况,及时解决突发状况。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因材施教,照顾整体,共同解决问题

在中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让领悟能力强、消化知识快、步步领先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相对落后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现在的中专院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学生连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有的已经会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有的打字水平已经比较快;有的自己会上网查资料了……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让学生轮流操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制作表格,编制个人简介等,这类基本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又如,让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任务,分层次指导,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其他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甚至更多的任务。这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中专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因此,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引入容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地学习,自觉地学习。这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的更轻松更愉快。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

中专生想学好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注意处理好学习任务和学生兴趣的关系,重视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放手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样,才会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扩大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素养,不断接受新知识,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尤为重要。

篇5: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写出漂亮的作文,是每位语文老师的心愿。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努力,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做法: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

趣。大文学家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时积累、(1)、根据课文内容积累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

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好句就是为了写好作文作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例如:学了《赶海》这课,我就让学生仿写一篇,很多学生就能这课的方法运用到作文中。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才能做到“薄积而后发”,才能更能准确地进行表达,才能使你的作文光彩耀人。

(2)、通过些生活日记积累

生活是最好的作文教材,因此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坚持写生活日记就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

刚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时,我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这种定向,可以定向为静物观察、活动观察等等,让学生通过充分、仔细的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兴趣。当学生乐于表达,也善于表达时,就引导学生将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分析所要表的的对象,表达出真情实感。学生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观察所得之后,教师再认真评价,学生就会借鉴教师的评语丰富日记的内容,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的有意注意、无意注意都得到了定型发展。此时可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事

事留心,处处留意”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4、注重作文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就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作到文从字顺。能与

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关于写作的评价建议中指出:“不仅要统一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做水平。”

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这变成了作文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要知道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学生参与作文评价更为重要。

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不应当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我们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并逐步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字评、互评,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

篇6: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谢小坚永新县实验小学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地位,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思考策略教师 角色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成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在诸学科中更是一门新兴学科。笔者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甚至是信息技术教师也都这么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微机)课;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电脑培训;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会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等。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课教学浅谈几点拙见:

一、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培训班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很多人片面地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等同与电脑培训,我认为这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识是不对的。

1、信息技术课有别于计算机课。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相比之下计算机的概括范围就窄得多了。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当今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课如果还继续使用“计算机课(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所以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2、信息技术课更不是电脑培训班。对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培训班的说法,曾有位学生家长曾说:我的孩子信息技术课不上也无妨,到电脑培训班培训一下照样还比其他同学操作强。对此,笔者走访了某一兄弟学校,有一学生很苦恼地说:“我自己家里有电脑 ,老师没教之前我就会用 ,而现在也得在课上听讲 ,下课还要我做作业。”还有几名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 有的是从一点不会开始的 ,学起来稍嫌吃力, 学校上机时间短 ,家里又没机器 ,他们说:“好在,也不是主科,不用太下功夫。高年级学生说到考试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姑且不论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处于什么样的主、副科地位 ,单就“信息技术课应教给学生什么”这一问题,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一位老师对笔者意味深长地说 :“什么是信息技术 ,难道学生会用电脑打印文件、制表格、画几幅图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吗?如果是这样 ,那么真的几个月的电脑培训班就足以做到 ,又何必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肯定是有别于计算机课,更不是电脑培训班。

二、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

这是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Authorware等;其次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编程(即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技能,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学生才有发展,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相应功效;第三,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 ,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像“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 ,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仿式学习方法 ,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 ,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三、信息技术课上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1、 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这也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比如在初上信息技术课时,先询问学生如你们能用电脑作些什么?学生回答肯定多种多样:像打字、画画、上网、聊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一个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电脑打字、听音乐、写信、上网了。随着这一个个任务的落实,一个个目标的完成,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不再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而是始终让学生在光明和自信中前进。又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Windows98的基本操作,可以事先布置一些基本计算机设置方面的任务,如桌面墙纸、屏保程序、计算机时间日期等的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在讲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电子写作、小报编辑等一类任务。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还要灵活使用这一教学法。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实现和任务的评价方法。例如讲网页制作这一章,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先展示我校同学在奥赛中的获奖网页作品,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热情;第二步就是提出任务,即本章学完后每位同学利用网页编辑器将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等相关内容用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第三步就是在本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室的局域网向学生提供大量网页素材,让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是任务的实现过程。第四步是任务评价,就是将学生做好的作品在同组之间或全班进行交流,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的适当地给予报廊宣传或奖励等。这一步其实对于任务教学法成功的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以用带学、以用促学,达到学以致用。

学习了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个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管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在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4、正确、有效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它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那些单纯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信息技术老师已远远不适应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了,要想跟上步伐,那就得转换角色,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真正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归纳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以展,在中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11.07)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00

[3]、《新版教材教师培训》(江西省吉安市电化教育馆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7:谈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看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贴近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预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变课堂数学为生活数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意学习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因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有魅力。

二、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规律,验研究的乐趣

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都体现着数学的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一般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验证的,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为此、教师要注意沟通课本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向他们提供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鼓励学生“用”数学,用以服务和指导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有人说得好,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新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半个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这样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既能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8: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段,这样我们就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改变和运用崭新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学习。

首先,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吸引孩子的眼球。比如,在课前设计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小故事、小律动进行导课,让一堂数学课的开始就充满愉悦性。同时,在教具的应用上要色彩鲜艳、新奇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音形色感染学生,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可见中鲜活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学习情趣浓郁。学生不喜欢老师一人讲解的课堂氛围,那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材中问题串是引领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每一个引导的过程设计得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活力四射,把学知识的过程变成游戏或者娱乐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如在购物一课中,学生先设计一个购物的场景,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实际进行购物,完成付钱、找钱的过程。这期间,知识完整化、互动愉快、学习效果显著。展示了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把学生紧紧地吸引,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比如,在学习乘法时,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让学生计算譬如买3元一斤的桃子,8斤要花多少钱等实际问题。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作用意义以及给自己带来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第四,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设计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上比较有意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如妈妈今天带了100元钱去超市,他买了两桶牛奶花了35元,剩下的钱都买了5元一瓶的饮料,你能算出饮料多少钱一瓶吗?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在日常购物中也曾经历过,因此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根据情境指引一步步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并且乐于参与到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来。

第五,形象的比喻方法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年龄小的学生做事通常从个人兴趣出发的,教师教学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轻松愉快的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时钟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我把是真、分针、秒针比作爷爷、爸爸、孙子在公园走步,爷爷走得最慢,爸爸比爷爷走得快,而孙子走的比爸爸还快,通过这样的比喻,让小学生很容易就弄清了时分秒的关系,并对本课学习充满兴趣。

二、注重课堂实效性

1. 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充分消化。

教师备好课是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只有教师的准备充分,才能达成很好的教学效果,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备好教材教参,备好学生,准备好所用的教具课件,分析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充分以教材为根本依据,针对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关注个性差异,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关注每个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实践与学习相结合。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应用,让数学知识得到不断的提升。在学习“克与千克数”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课件引出重量,先让学生估一估,再让学生去量一量,最后让学生去掂一掂。这几个过程是从直观引导到亲身体会几个重要环节构成,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克与千克的区别,并能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引申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于新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3. 转换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改变,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停的被调动。经常和学生聊天,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在一起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课堂上有益于交流探究,老师的教导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了,课堂不乏味,不死板,学生乐于展示,这样教师可以运用讲述、游戏、比赛、讨论等多种教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鼓励和赞扬,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民主体现在课内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4. 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表达,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让学生敢说、愿意说,从而引发进一步思考。比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中,学生对于在地上滚动的球是否属于旋转现象时,充满狐疑,此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学生们不断在前一名同学的说法上不断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5.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证明一个结论是否正确或者发现一个规律都需要有讨论研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单凭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小组合作的方式最为可取。小组中分工明确,全员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环节,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思维迸出火花。

三、培养学生勇于打破常规的精神,使学生形成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1. 通过实践手脑结合。

动手实践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实践中学生手脑并用,详尽地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

只有具备了牢固的知识基础才能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整理知识,对于以后学习中的知识重组与构建奠定了基础供一定基础。每一节课即将结束,都要留给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归纳与总结中理清知识脉络,分清知识层次,这样对于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是种锻炼,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

3.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多角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答案有时是多解的,思维方式是要求不断根据题意改变的,这样就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打破思维禁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4.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事物具有很强的质疑心理,我们只有迎合他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思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是否相等?问题一出,学生们便议论纷纷,然后通过计算、实地测算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他们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探索精神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的教学方法多样,能否找到更适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发现、创造、日益完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年龄比较小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谈起,从学生兴趣引申到学数学,探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最后针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篇9: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要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工具课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更新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1、注重基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工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普及与发展,必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双基”的落实,要大力挖掘素质教育的潜能,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突出创新教育,激发探究性。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假设构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开拓创新,激励学生探究新知,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加强文化教育,增强主导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游戏厅、网吧的出现,对初中学生影响不断增大。对初中学生开展计算机文化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已刻不容缓,只有让学生树立吸收先进文化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利用教师的权威性主动进行言传身教,掌握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主动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促使学生对外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地获取、传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上信息,这样上网吧玩游戏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指导学生利用网吧为学习文化知识服务,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4、要实施全面教育,增强自主性。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普及性质的基础工具课程,虽然目前农村中学机房小、微机少、班额大,往往是两三人共用一台机器,经济条件还不能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硬软件的要求,造成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平衡。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根据课程计划上好信息技术课,让全体学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要实现这个目标,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不能只注意培养“尖子”生,要在“培优”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补差”,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成果展示法。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利用现代科研成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走近Internet”这课时,收集大量有关Internet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的实例,使学生在了解现代科研成果的同时,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顺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2、教師演示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要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教师必须首先示范操作。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文字信息的处理”这章内容时,课课演示,个别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有关教学光盘、学习软件等进行演示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3、模拟训练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非理论性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练,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在教学“信息的获取”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演示法”、“展示法”外,还利用模拟训练法对学生进网络操作的实际演练,例如在教学“如何浏览网页”和“WWW”时,利用网络中已安装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上网浏览网页,学习网上聊天、发送电子邮件等。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网络知识又为学校节约了资金,为学生今后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为他们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篇10:谈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看法

21世纪以来,随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逐步完善与升华,新《英语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指导着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们进行着不懈地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试验。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呈现。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认真审视一不难发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鼓励机制滥用

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是小学英语课堂评价误区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却不意味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见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在老师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会用类似于“Great!Great!You are great!”的口号声表示赞赏。教师与同学们的表扬无疑是对学生的鼓励。可是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并没有多大难度,他只是代表了大多数学生在作答,那教师只需要适当肯定就可以了,没必要用夸张的方式来给予评价。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依据和学生本身的原有水平,教师应当采用区别评价的办法,这样能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准确的认识,实现鼓励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同时能抑制一些学生的骄傲情绪。

二、游戏活动浮华

小学英语提倡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方式让学生在动中学、在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总会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唱唱跳跳,一会儿说说演演,热闹非凡。如:有教师组织学生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室里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学生关注的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下一个拿到花的人是谁?” 使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让游戏教学失去意义。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活跃的课堂氛围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学本身是一个自然的活动过程,热闹的课堂反而影响了学生冷静思索,发散思维。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可能教室里里会有短时间的平静,但这不是冷场,从表面上看,学生的情绪不如游戏时那么活跃和兴奋,但是但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却正在悄悄的展开。此时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放,学生接二连三地举手发言,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英语语言满堂

新课标要求,在英语课堂中应当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贯穿始终,充分显示出了教师扎实的英语功底,然而学生却不知所云。一节课下来,很多课堂活动难以操作,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不了。小学英语内容虽然简单,但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因此教起来却不太容易。其实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配合教学。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比如在教学what’s your name?时,想进行人称的拓展,反问学生what’s my name? 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用my来回答,教师可反复手指自己,提醒学生注意人称的变换。比如在讲解sad,happy 时,可边说I am sad 边做出难过的表情,用Now,Iam happy做出开心的表情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还有设计一个接龙问答的活动,可以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请第一个学生来回答,接着用手势提醒他来问第二个学生,接着边说one by one ,边引导后面的学生接下去。这样用简单明了的课堂用语配合表情和肢体动作来配合英语教学,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四、多媒体课件滥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一步步进入课堂,广大教师越来越多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件的介入也对外语的教学起到了无可厚非的辅助作用。然而往往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总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办法来设计精美华丽的多媒体出课件,以吸引听课老师和学生的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过多地采用了炫目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动画等等,片面地追求了课件的外部“包装”,却忽视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使学生更多的被这些华丽的表面所吸引,思路一直处于被动和僵化的状态。无法专心于真正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其实正确认识和运用多媒体,并配合其他的教学方法照样能上好一节优秀的课。比如一台录音机,一些自制的卡片,实物道具,或者三下两下的简笔画,科学合理的板书。用更多平实的教学更能体现出一个教授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正确、辩证地对待多媒体在数学课堂的运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真正做到赏心悦目,让我们的英语课堂上绽放光彩。

上一篇:拳铺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沈浩精神下一篇:“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