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灵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2-10-09

“课程改革”是当前最时髦的话题,在当前形势要求下教师纷纷投入到了这教改的热潮之中,各种课改模式纷纷登场。但是如何“改”,改到何种程度?原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是否推翻?对此大家都有些迷茫,本人觉得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真正的灵动起来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当前对“灵动”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铺天盖地,恰好我们人和小学在这轮课改大潮中也正好选择以“灵动”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进行实践探索,课堂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场所和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学生生命发展的乐园。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每一个孩子灵动起来,理应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终极目标的,只有打造灵动课堂,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真正灵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火花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是课程标准所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灵动”课堂真正能让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近几年对我校“灵动”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体会如下:

一、努力构建课内外、学科间相互联系的“灵动”课堂,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作为教师,从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上进行教学,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灵动”:

1. 注意课内外联系,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有天性好动的心理需求,对能动手的事很感兴趣,我在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做昆虫标本》时看到,根据学生对标本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鼓励学生试着做标本。先是领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昆虫,一起探讨做昆虫标本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亲自制作。学生在此启发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件件具有创意的昆虫标本做成了。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后来一篇篇各具特色的作文写得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2. 打破学科界线,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给学生充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观念要改变,要敢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要充分尊重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有了自主性,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创造的展示。我校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她课后留时间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按自己的意愿,表达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感受。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用画画来展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海底:有的学生把收集到的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办成了小报;有的由富饶的西沙群岛想到祖国的其它山山水水,迫不及待地仿写,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创作了大量关于歌颂祖国的歌曲,或合唱或独唱,或几个合作跳舞,要求教师在班会课上让他们展示,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极富创造力。孩子们的激情很高,发展了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这说明教师观念转变,打破学科界线,注重学科的融合,是学生创新的重要保证。

二、给学生以民主、宽松学习环境的“灵动”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家托兰斯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

1. 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聪明的儿童往往淘气、玩皮、荒唐、上课坐不住,所作所为常令人头痛。这时,教师不应动辄指责,而应善于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以亲切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如“你有自己独特见解”,“教师觉得你的想法妙极了!”等,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尊重,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展现。

2. 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人的创新精神是指人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目标去激励和诱导。

因此,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灵动”课堂,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我校“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是:

1. 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少年儿童好学好问,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大胆设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2. 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预习中质疑,在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看边想,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在书上作上记号;二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课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激发学习质疑,促使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课程改革的理论及新课程标准》。

[2] 《中小学教研与科研》。

上一篇:家庭经济因素对高中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对策下一篇:论新媒体环境中企业品牌公关与营销的关系与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