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第一模块

2024-05-13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第一模块(通用9篇)

篇1: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第一模块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些新变化,“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防止和干预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确保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

1、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2、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那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那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重过程管理。过去的课堂管理是一种结果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只管教不管学。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注意的方面:

首先,有效的学法指导。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样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显得不适应,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如何去讨论、如何去活动。无论是何种教法和学法都有其内涵。如果教师和学生本身对教法或学法所知甚少的话,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一哄而上,随意采用,这常常导致课堂管理“放的开,收不起”,出现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正确可行的做法是,教师要真正学好新课程理念,理解把握新教法和学法的内涵,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学生,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动态管理,就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会减少或者避免课堂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从而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

篇2: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第一模块

课堂点评,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良好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课堂点评作为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非随意而可为之。

一、注重点评的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热情的点评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已逐步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但是,有的学生却不配合,被动地等待教师的灌输。有的老师就进行辛辣地讽刺、无情地打击。此时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美国课堂的一个例子让人深思。在美国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点评:“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句话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句话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句话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教师用富有感情、精炼的语言去点评,会如柔柔的春风、融融的阳光吹拂温暖学生的心灵,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为此,老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意味着平等与尊重。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舍得让学生说,因为只有学生会说了,学生得到发展了,课堂才算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其次,我们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说完,不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当然,新课程也不拒绝指正性、否定性的点评。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多激励,少批评,但教师过度的激励、赏识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对学习、工作的困难性产生低估,同时使激励性评价贬值。马卡连柯说“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量多提出坚定、明确、公开的要求。”但是,指正性、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前提。

?

二、注重点评的适应性。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为了更好地发挥点评的作用,我们必须做到适时、适度、适人地评。所谓适时是指课堂点评应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难时。如学习《草原人家》时,经过自主学习后,学生问道:“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很发达,羊比人多时,那么人怎样进行管理放牧?”教师首先进行肯定“你真会动脑筋!”,然后及时指出: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很发达。这样的点评,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谓适度就是指教师能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并科学引导。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学生信口开河;也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如学习《身边的故事》的“文字的变化”时,让学生看书本上的文字的演变后,分小组探究一下“文字变化的趋势”时,有一小组代表提出:虽然文字看起来却来越简单,然后有些书法家写字时,却用隶书,小篆来表示,而且我们觉得书法家的作品很好看,有的还很值钱,这是为什么?教师不能因为这问题“离题”而不理不睬,给学生一个赞赏:你们组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接着让各小组接着讨论分析:文字的最根本的用途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文字的最根本的用途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书法家“写隶书”不是为了传播之用,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书法家的追求。 所谓适人,就是我们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要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点评。对一些优秀的`“强势群体”的学生以指正性点评为主,对一些较差的“弱势群体”的同学以鼓励性、赏识性点评为主。因为这些学生多半是怕羞的,心理退缩的,在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时易于受到挫折。“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你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励!”

三、注重点评的全面性。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有时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答题时出现偏颇在所难免,此时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做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你答题时总是在带微笑,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你,如果再思考思考,得出一个完美答案,你会笑得更开心。”“你是如此聪明,做的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

四、注重点评的多样性。也就是我们在点评的主体、点评的方式、点评的形式、点评的工具上力求多样化。

从点评的主体看,建立“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并重的多元课堂点评方式。传统的课堂点评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点评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学生却始终处于被点评的客体地位,等待着老师的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展现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是具有生命的人;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把点评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比如,在小组学习中,让不同的小组展开竞赛,互相提问。或者让老师提问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学习转变单向性的点评方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多维的点评 “互联网”,使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从点评的方式看,教师的口述点评占了主要地位。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但老师在赞赏学生时,用得最多的是“好,很好”往往觉得无词可用。在新课程下,我们可采用这样三种常用语:(1)启发性常用语:“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从这张地图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2)赏识性常用语: “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3)激励性用语  如: “不骄不燥,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试试吗?”“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通过这三种方式的语言,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除传统的教师口述点评以外,一个有力的手势,一个赞美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往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从点评的形式看,我们除了当堂进行课堂点评外,还可以采用问卷式点评,即通过问卷调查或作业后记等形式进行的点评。譬如,考虑到时间关系及个别学生不敢当面表达意见等因素,则可通过问卷调查表或作业后记的形式,让学生把课堂中的一些感受、意见和建议反馈出来。教师批阅后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并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一些大型而复杂的课改研究课,要研究的问题较多较复杂,需要具体的个案数据支持研究,也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点评研究。?

从点评的工具看,我们可采用传媒式点评,即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多种现代传媒进行辅助点评。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既不敢当面表达意见,也不愿在作业后记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则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等现代传媒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一位学生曾在校园网站的BBS论坛中,建议教师要多给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机会;一位学习兴趣不高但酷爱网上冲浪的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向我推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建议我适当利用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分解教学难点。与该生及时充分地交流沟通后,我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位学生也因此而逐渐喜欢上了学习。

篇3:浅谈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精心设计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设置课堂导入。如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活动的形式等方面, 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 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热身活动时, 通过教师的引导, 师生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 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 师生一起自编自舞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 达到热身的效果, 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学生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轻松接受新授知识

新授课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里, 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达到此目的,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用正确的思维, 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 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让学生自觉进行积极地思维,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采取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 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 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和积极参与的思维过程中, 自然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时, 先是提问学生把垫子摆在平面和斜面上有何区别, 让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去讨论、探究。最后学生很自然地引出关键问题并抓住重点, 很好地完成知识和技能。

3.新颖的练习手段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 使学生厌学, 新异事物可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不断创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安排练习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逐渐安排些有难度的新奇游戏和竞赛来吸引学生亲自体验, 学生兴趣浓厚, 练习效果自然就会好。如学生对中长跑普遍存在害怕的心理, 除该项目本身枯燥外, 主要原因是学生练习不得法。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中长跑练习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介绍耐力的基本常识, 介绍“极点”的出现及克服的方法, 使学生心理上有准备, 从而有意识地调整呼吸和跑速, 树立信心。

二、课堂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以学生自觉学习为主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 以点拨启发为主, 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 积极参与练习中。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 自学得之”的目的, 最终让这种主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2.以学生练习为主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练习是主线, 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仅起到主持人的作用, 在安排练习时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 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 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练习方法时, 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 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习, 开拓其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练习的效果。

三、及时点评和总结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随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检验、对动作要领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要求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 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技术技能的机会, 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总而言之,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使其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新, 李运.中学体育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6) .

篇4: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模块教学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模块 数学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热潮。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的全面展开,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突破了以往按“学科——单元”模式,改为以“学科领域——科目——模块”教学,这是课程设计方面的重要举措,从而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时代的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其它技术领域。“模块课程”最早见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程设计所固有的封闭性缺陷,建构起一种能够自主选择、灵活组织、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结构模式。

模块化教学并不是固定化和教条化,模块的内容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和更新的。模块使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使教学任务高效化,使个人教学个性化。由于现在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分班教学,模块教学又方便在班级之间进行对比,方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评价。这样一定程度地使教学实化和量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个人与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以问题教学为主,使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化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分析往往要占很大一部分时间。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和人格。

在这里,我的设想是构建数学教学任务模块。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就是将教师在本节课应该落实的和挖掘出来的教学任务(没有脱离课标,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任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更加的清楚明朗、规范合理。当然,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探索这个过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以问题为主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稳妥渐进的好方法。一方面,问题概括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认识能力得到深化,从而又会提出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就反映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什么,那么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把这些问题进行开发、设计、创新,从而形成这一节适合本班教学的新的目标,这恰恰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当然这个目标的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问题教学既能够使学生清楚地明确新课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又能帮助教师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完善数学教学任务模块。教学任务模块一定要突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按照规定的顺序合理安排。对于创新式的教学任务也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主要为落实课标要求和培养能力服务。通过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了提高,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

二、以合作学习为主,使教学过程模块化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情操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把这一过程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就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学生也不会提出那么深刻的问题出来的。每节课的任务不同,内容不同,合作学习的方式、内容、侧重点当然也不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的主要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分组是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缩短个人摸索时间而根据教学任务、人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性格特征把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当然,分组不能理解就是把教学任务平均分配,把教学内容分裂。它的前提是使每小组在对本节知识点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对老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和创新思维。在这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共同参与学习的关系。小组把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和小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老师再进一步指导。

篇5: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发现与发展学生自己个性特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灌输新观念,新观点,变换课堂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育 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化学教材的改革也给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重建教学方式,重改课堂教学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必将改革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一旦知道新课程理念和宗旨,应深刻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学习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索者、发现者、成功者。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改变教学观念,树立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树立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理念;树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将知识的传授过程、方法和结论并重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既要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课堂教学必须鼓励创新,因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过去以“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要大力实施“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出空间,教师应多提挑战性问题,为创新做出榜样。课堂上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洋溢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国际合作精神。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就成了课堂教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首先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除了对本学科知识研究深刻、透彻以外,还应该做到旁征博引,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改变思维定式 体现新教材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乏味,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独力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一些化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在已有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引入一种寻求科学学习方法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科学探究之路。

1、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用创设鼓动性情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使情境能帮助学生树立攻克知识疑难的勇气,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自主学习是各个环节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最后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学习和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建立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另外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的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这期间,同学们团结合作,学会了沟通交流,体验到了学习化学对生活的作用,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3、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科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创造性开发的空间。如果教师再按照原先的思路进行习以为常的教学,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走教案,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只能误人子弟了。在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新栏目,“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其中“科学探究”是关于一些课堂上探究性试验的内容,化学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探究力度,化学探究是一

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探究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实现了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方法的体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切入点,实验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另外化学计算也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提倡一提多变,鼓励学生用创新、简捷的思路解题,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价值。

总之,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于以前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但面对课改,我们有信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成就教育改革,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2、《化学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3、《做成功的教师》,杭州出版社,2003.34、钟启泉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篇6: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第一模块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作者:葛春艳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9期

[摘要]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词] 生物新教材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激发兴趣是前提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一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讨论题。作业的内容还要具有思维性与层次性。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

篇7: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第一模块

姓名:陶金 性别:女 职称:小教一级 学历:本科

单位:宁老庄镇中心小学 电话:*** 邮箱:1045833683@qq.com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方法

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小学 陶金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为其营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自由探索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率;关注语文学习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堂构建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① 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地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云,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④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这种为新知学习服务的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①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语文课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另外,体育课中趣味游戏、自然常识中奇妙实验,音乐课中精彩舞蹈,班队课中快乐活动等又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③向社会开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火热的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学习。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的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对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惠中。教师教育新视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篇8: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生成

一、重视预设, 活用教材

《礼记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设是一种事先的预测, 事先的计划;它是对应于生成的.数学课堂的生成需要教师首先重视预设, 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 更谈不上生成性.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生成的认识, 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 对学生的了解少了, 对教材钻研也少了, 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 教师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心应手地施教, 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例如, 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让他们自己编题, 写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 最后我从学生中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不等式, (1) x2-3x+2<0; (2) 2x2+4x-7>0; (3) x2-2x+1>0; (4) 3x2+2x+5>0。 (1) 式特点是△>0, 且可以因式分解; (2) 式特点是△>0, 但无法因式分解; (3) 式特点是△=0; (4) 式特点是△<0.这四种类型正好包括了这节课要解决的几种典型例子.这种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尝试编题又用他们的题当例题的形式, 可大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 精心的预设是有效的课堂生成的大前提, 是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重要保证。

二、有效调控, 立足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判断.”教学需要预设, 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 开放的课堂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无论教师在课前作多么充分的预设, 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 还需要教师立足课堂, 合理调控, 及时捕捉亮点, 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 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 针对各种有价值的“意外”, 如果我们敷衍了事、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 这样只能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 这样的课堂, 又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所以, 追求课堂生成, 切不可只图形式, 只求表面, 而要重实效, 重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 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 教师要依靠敏锐的捕捉能力, 对消极的、价值低的生成, 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让其思维归队, 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而对学生积极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和利用.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 “使课堂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 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 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师生互动。

三、创设氛围, 放手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 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 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师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凡是学生能进行探究的问题, 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问题, 教师决不暗示, 要留给学生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大胆放开, 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用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体验过程, 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不断生成, 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例如:人教社A版数学必修5的第3.4节《基本不等式》中有一问题:对于任意实数a, b, 有a2+b2≥2ab, 当且仅当a=b时, 等号成立.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这一问题学生用作差法证明之后, 我并没有在此结束, 而是进一步问他们能否从几何的角度对它进行证明?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探究, 总结出了另一种方法:原不等式等价于undefined.undefined表示直角边为a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undefined表示直角边为b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ab表示边长分别为a, b的矩形的面积。

由图象 (4) 可得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大于等于矩形的面积, 当且仅当a=b时, 它们面积相等.这种证明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对此不等式作了诠释。

这种形式的设计,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 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 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同时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 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为学生课堂生成制造一定的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生成更显得眩目, 让数学课堂因生成而显得更美丽。

四、善待错误, 学会宽容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 在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当学生出错时, 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慧眼, 冷静分析, 化弊为利, 从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 在《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课中, 有一道习题:平面内一点M到两定点F1 (0, -5) , F2 (0, 5) 的距离之和为10, 则M点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7:根据椭圆的定义: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轨迹为椭圆, 所以M点的轨迹是椭圆。

学生8:不是椭圆, 因为椭圆的定义要求定长要小于等于|F1F2|的值, 而这里的定值等于|F1F2|, 不符合定义, 所以不是椭圆。

学生9:不是椭圆, 那是什么轨迹呢?

……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激烈地讨论, 质疑, 他们开始研究这条神秘的曲线, 这个过程唤起了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 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也再一次巩固他们对椭圆定义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犯错, 自己去寻找错误点, 找出错误的原因, 并纠正错误, 课堂气氛会更趋活跃, 知识掌握也会更加深刻。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 只要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批判;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烦躁, 以智慧启迪智慧, 以“生成”应对“生成”, 变这些“错误”的生成为课堂中宝贵的财富, 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出生命的活力, 充满情趣, 充满挑战与创新, 呈现出“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

成功的课堂教学, 就是因为众多有效真实的生成促成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大胆地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 努力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走向真正高效的课堂。

篇9: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

关键词:新课堂 探究 评价

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刻意追求”、“生搬硬套”、“热热闹闹”、“样样俱全”等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

一、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四、如何评价认知目标的完成

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五、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看教师:是否创造了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统一了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是否落实了知识、情感、思维、技能等目标。

上一篇:第八单元导学案课题二下一篇:帮妈妈做家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