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案例博弈分析

2023-02-03

第一篇:囚徒困境案例博弈分析

设计师囚徒困境之解:感悟人性

工业设计重外观还是功能?——设计师囚徒困境之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谢晓光 分享:白狐工业设计

曾经有一位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问我,如果一个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必须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间选一的话,他该怎么做?

这是个绝对尖锐的问题,在逻辑学上叫做“二难选择”,或者更形象地说,叫做“囚徒困境”——当一个囚徒被流放到寸草不生的荒岛上,要么留下来被饿死,要么逃出去被捉住以法律处死——让一个设计师在创作中放弃外观或功能中的任何一项,都跟叫他死差不多。

事实上,从河姆渡的精美陶器到今天的火星探测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种精妙设计,都包含着外观和功能间的某些平衡。在现代工业设计兴起后,这种平衡变得越发微妙。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的那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可以媲美奥运赛场中平衡木上的运动员。

工业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体,这是设计师bifoxs.com “囚徒困境”的根源。但是设计到底靠的是什么呢?人们普遍认为设计是靠灵感,这话错了。

设计是靠思想,说具体些,靠的是设计师对人性的认知感悟。我们提供给用户的关怀、产品功能和服务的周全是十分之七,另有三分的人性附加值要靠设计师的神来之笔。洞察人性之后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和需求产生共鸣,才能使消费者获得不期而至的感动。为什么一提起爱马仕、香奈儿,我们心中马上能被唤起某种特定的情绪?因为这些品牌对人性的关怀长期感动着人们,以至于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情感烙印,心理学家管这叫“集体无意识”。一旦让用户爱你爱到无意识的程度,一个品牌的万古长青将会成为必然。

设计还意味着改变。迄今为止,没有哪项人类的进步不是通过改变来体现的。工业设计是科技又是艺术,偏偏这二者的真谛都是改变创造价值。无论是新技术还是传统技术,它的实用效能总会在设计中探索翻新。设计师塑造产品艺术之美的手段——流畅的外形、丰富的材质、精彩的细节更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说,惧怕改变的企业必将失去未来。

未来也是由改变开始的。有人说未来是由电脑的改变开始,也有人说是从手机开始,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未来也许是由音响开始。当拉姆斯于1956年设计出他的“白雪公主之匣”唱机之时,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启了高保真音响设计的开端,而他所秉承的“系统设计理论”后来广泛深入到家具乃至建筑设计中,成为以简约设计“清除社会组织的混乱”的时代思潮。

以我目前主持的设计工作来说,人性关怀、对变化的追求、对未来的期许都体现在产品的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中。像我设计的漫步者高端产品定位于讲求个性、体现自我价值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为使产品达到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准确效果并充分体现尊重的价值,我们对该阶层的消费心理、生活品味、价值观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出能为该消费群体创造价值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原则。例如,在产品操控性方面,简单而不单调的趣味性操作就是最好的人性化。

我们的产品正是要用“以人为本”的精神来展现由于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实用性的提升,并使客户通过产品的使用来感受科技的魅力,而非单纯以功能的堆砌来炫耀所谓的技术。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所有工业设计奖项都建立在以上理念的基础上。例如,漫步者有一款名为M500的产品,曾获得2010年美国CES设计与工程创新荣誉奖(CES Innovations 2010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ward),CES评委对这个作品的评价是:在简单应用、优雅设计和毫不妥协的音质上为用户提供了卓越的听觉和视觉体验。就是说,在讲求精神享受为主的当代,产品的观赏性(外观)也是实用价值(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共识。

所以,最后我要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毕生的工作,就是永远不让自己置身于在功能与外观间二选一的“囚徒困境”中。

第二篇:博弈论经典案例《智猪博弈》

智猪博弈

在经济学中,“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Boxed Pigs)

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

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

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

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

智猪博弈

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

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

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

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

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

智猪博弈

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

智猪博弈

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

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

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

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

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

智猪博弈

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

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

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

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

智猪博弈

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 博弈理论(game theory)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所研究的是人们的决策选择以及相应的均衡问题。举一个经典的博弈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什么是博弈,这就是著名的"智猪博弈"。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残羹。现在问:"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这个博弈结果被经济学家们用来解释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现象,其中也包括本人在北航澡堂里所遇到

的那次经历。

上个星期天我在澡堂里当了一次大猪。那时我们第一批冲进了澡堂,结果发现水管里的水还没有放尽。谁先踩踏板,谁就会溅一身的凉水;如果大家都不先踩踏板,显然就都洗不成澡。但如果一部分人先踩踏板,另一部分人就可以……于是满浴室的人们就象"智猪"那样博弈了起来。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去踩那踏板,而是看着一个"大猪"--笔者本人,在那里傻乎乎地淋着冷水。一个淋浴器的放水速度实在太慢了,冰凉的水流没完没了地溅在身上,冻得龇牙咧嘴的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才惊异地发现,大家都瑟瑟的站在那里,不时地抬头看着我头顶那喷涌的淋浴。我这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等我一个人把冷水排净!这下我真的僵硬了,随后的冰冷感觉可以用"悲壮"来形容。我要感谢后来走进浴室的另一位"大猪"帮我放水,缓解并缩短了我的苦难,也使这些"小猪"们欢快的洗上了热水澡。

聪明的"小猪"们依靠沉着和智慧在这场"智猪博弈"中轻松地击败了"大猪"。败下阵来以后,我对这次经

历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首先,如果我和另外一只"大猪"不首先踩踏板,"小猪"中会不会有人首先去踩踏板?我认为一定会有的。长时间陷于困境的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个敢于为群体的利益而献身的傻瓜,但他的下场一定是悲壮的。

其次,当群体道德丧失殆尽的时候,社会是否还有向前发展的可能?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如果浴室的管理人员在浴室中增加几个放水开关,小猪们就可以利用这一"先进"的装置迅速地放掉冷水,增进群体的福利。也就是说,即使社会道德水准降低到了极限(所有的人都变得绝对自私),技术进步仍然可以增进

智猪博弈

全社会的福利。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再次,制度约束能否替代道德约束?能不能建立一套制度,通过这套制度逐步改善这种群体的无效行为?我认为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浴室改成按洗浴时间的长短来收费的制度,来增加"小猪"们的投机成本,他们中就会有相当多的人变成"大猪"。这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们正在绞尽脑汁去探寻的途径。

最后,是否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出路。但这种教育与通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不同的。与其说北航是一个大家庭,不如说人们期望北航是一个大家庭,人们都向往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互助互让的大家庭里,但在建设这个大家庭时,人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家庭赖以形成的最根本因素,那就是宽容和爱护。一个在没有宽容和爱护,只有规章和制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热爱这个社会进而愿意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笔者认为要创造这样的环境,首先是同学们都应该尝试一下互相宽容与爱护,但最根本的是这个家庭的管理者们要转变管理思想,真正的认清管理就是服务的道理,真正的领会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

第三篇: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离奇又震撼人心的一生的故事。

虽然当时更多地是被纳什传奇的一生所吸引,对博弈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中一个用来描述纳什均衡的有趣场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纳什与他的三位同行在酒吧遇见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很有欲望,想追求她并和她上床,可惜这几位科学家都没有勇气,他们互相推诿,却没有人敢于实践。此时纳什提出了这样一个博弈: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金发美女,那么这位美女就会很高傲进而拒绝他们,他们都会失败,当他们再转而追求她的女伴们时,也会惨遭拒绝,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屈居第二当次品;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去追求她的女伴们,那么就会成功,而金发美女则会遭到冷落,纳什便能乘虚而入,这样所有人就都得到了上床的机会。进而纳什得结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也是因为这次“灵感”,纳什突破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自私促进社会公益”的理论。

当时就觉得博弈是一个很有趣并且深奥的事。不过后来去查资料发现这个场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很大程度上只是导演的牵强附会。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就博弈以及纳什均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查资料得知,“博弈行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而这种博弈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且广

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学了这门课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博弈论的影子,比如说下棋、赌博、甚至是我们经常会玩的剪刀石头布,也是受博弈论的影响。

博弈论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虽然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可以运用博弈论解释清楚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的程度,但是意识到博弈论的存在和作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就拿许多宿舍周末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到了周末大家通常会比较懒散,每次大家早上醒来时基本上都已经饥肠辘辘了,而我们学校因为北京同学较多,到了周末通常宿舍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自己去买饭,同时也帮另一个同学带饭;自己去买饭,不帮另一个同学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同时也帮自己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不帮自己带饭;一起去吃饭还是都不去买饭。而通常如果另一个人被要求带饭的话,考虑到宿舍感情等的问题,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因此就剩下以下几种情况,即:自己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自己不去买饭让另一个人帮忙带饭;两个人一块去买饭或者两个人都不去买饭。在这里假设这两个同学为甲同学和乙同学。很明显,对于甲同学来说,在他自己不去买饭,而让乙同学帮忙带饭时收益是最大的,同理,乙同学的最大收益也是出现在自己不去买饭,而让甲同学帮忙带饭的时候。当两人都不去买饭时,两人均没有收益,只能饿肚子。而当两人一块去吃饭时,两人都能得到一定收益,只是小于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时,甲和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即让对方去买饭并帮自己带饭,因此就会出现两个人都不愿意去买饭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两人都没有收益。因此最好就是两人一起去买饭,这样两人都可获得收益。就如前文中纳什所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个人的性格和两个人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先忍不住饿的那个人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在两个人对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先忍不住饿的那个只好放

弃最大收益选择去买饭,而且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一般也会帮另一个人带饭。我就是我们宿舍那个经常忍不饿所以帮别人带饭的人。这大概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吧。

博弈论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如那句谚语所说,“人生如棋,一步下错,全盘皆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啊,而我们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次选择更是一种博弈。因为选择即是与自己博弈的一种形式。譬如,填高考自愿,在当时的一种环境条件下,考虑了各方面的原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各种纠结后做出了我们最后的选择。所以,可以说,经过这么一场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在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们就已杀死了无数个在其他学校或是辍学在外打工的自己。又如在大学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三种选择,在利用现有信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尽力选出对自己收益最大的选项,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就比如选择了出国,就杀死了当时考研或者找工作的自己。再比如小到选课,其实也是一种博弈,通过权衡选修课的授课内容、结课方式和难易程度以及授课老师等因素,与自己进行博弈,最后选出结果。比如我,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就是否定了其他的选修课。

而在《生活与博弈分析》课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某节课上做的一个实验。当时老师说如果愿意投几块钱的同学超过90%,老师就会给每个人更多的钱。虽然具体的条件和数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想这不是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嘛,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让老师给我们钱了。当然还是我考虑不周,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举手选择投的人很少,可能50%都不到。接着老师又把条件降到70%,这次我想经过上次的教训,大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大家猜可以获得收益。当然结果又让我失望了,举手选择投的人甚至比上次还要少。之后老师又把条件降到50%,有了上两次的教训,我是不会选择投了,果然,举手选择投的人已

经非常少了。现在想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像囚徒困境。对于两名罪犯来说,如果都抵赖,那两人都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方坦白认罪而一方抵赖,坦白认罪的那方将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而抵赖的那方将获得最小收益;如果两人都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而因为这两名罪犯是分别关押的,他们无法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因此他们会表现为不合作。两名罪犯都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坦白”为他们二人各自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名罪犯都会坦白认罪。就像在这个实验问题中,因为每个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就好,不能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就很难团结起来,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谁也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而一旦大多数人选择不投,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表现为不合作。除非条件很低,比如说20%或者10%,只有大家都觉得万无一失时才会选择投。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前面已经进行了三次,都次举手选择投的人都是越来越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条件降到20%,也未必能够达到。因此,经过这个实验以后,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是断然不会轻易选择投了。

总之博弈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卖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卖家和卖家之间的降价竞争,再比如说每逢期末就会出现的作弊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和解决。就拿学生考试作弊来说。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只要是存在考试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作弊问题。就像我们学校,虽然每学期考试都会有诚信考试的签名以及考试宣讲会,包括各科老师也都会反复强调,而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会出现,并且屡禁不止。通过用博弈论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作弊成风,那么可以看出,在考试作弊的群体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作弊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诚信考试。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同学选择考试作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说,良好的学生诚信氛围是对学生有约束作用,反过来,不良的诚信氛围会使很多学生选择从众行为,因而,成为一种恶性蔓延。而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人诚信氛围与学校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学校就

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由此就可看出博弈论的重要性。而博弈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厂商与厂商之间,他还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博弈论对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我从《生活与博弈分析》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小的收获。以下我想说一下我个人一点建议。

首先是我希望老师今后讲课能多使用幻灯片的形式,虽然博弈论有许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或许使用板书可以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但是使用幻灯片会更清晰明了,而且板书经常是即使坐在前排也不太能看清。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比较复杂难懂,再加之我们学校是文科学校,大多数同学之前对这方面没有基础和认识,因此我认为通过放一些博弈论方面有趣的视频之类的能够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因此我认为将板书和幻灯片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这学期老师有两次有事没能来上课,我个人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扫兴而归。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较多的话,学生会不知道是否要上课,导致会有人带着侥幸心理而不去上课。而且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次我叫一位同学一起去上课,那位同学说她有两次去上课结果到教室会发现停课了,白跑一趟,也不知道这节课上不上,所以她就不想去了。我想这件事也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吧。老师和学生均有两种选择:上课和不上课。当老师和学生都去上课时,双方都能取得最大收益;而当有一方不去上课时,另一方就会有亏损,而自己则即不亏损,也无收益;当然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去上课时,双方都是零亏损和零收益。这时,老师和学生本应追求最大收益,即都去上课,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和沟通,就会导致不合作的情况,就像前面的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所以学生就会选择不上课。当然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要复杂的多。

其实这门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老师也都是很耐心地在讲解,同学也收获了不少。以上

就是我个人的建议,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

第四篇:实现就业的供求博弈分析

03经济(2)班王雄伟03064707

职场扫描--实现就业的供求博弈分析

一、 供求关系的博弈过程中的“囚徒困境”

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的现实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上分析存在着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一定的博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同其他劳动力一样应当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因此,把大学生择业的问题置于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来考虑分析“人业互择”,这样的选择在实现就业的供求关系中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向行为,而是一种互动关系,而对弈的双方都在对选择的决策做出效用最大化的考虑。从微观上看,在博弈过程中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身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互动方的选择,而最优选择在于互动双方的均衡。从宏观上看,市场对称性的供给和需求同时产生构成了均衡的市场容量。而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供求关系中,即毕业生择业就业主体和就业市场中的用人单位都普遍存在“双高”现象。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定位,没有真正意识到本专科培养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选才标准上存在“人才高消费”,一再提高用人标准,就业市场中人才的高层次需求和低层次使用造成的人才浪费,不能才尽其用而造成知识浪费的同时对就业状况产生了负面效应,从而导致博弈关系中的不合作性的“囚徒困境”。

二、如何走出“囚徒困境”的实证分析

如何走出就业难的“供求关系”上的囚徒困境,同样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目前人才招聘已经市场化,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决策就必须符合成本—收益分析,一味追求高消费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从用人单位招聘边际效用和边际收益递减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分析,用人单位招聘边际效用是指用人单位由于最新增加一个人才而增加的效用,亦即最新增加一个人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尽快转变人才观念,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用人环境,大力吸纳各种人才。简要而言,在用人择人上,真正做到“择优录取”,“人才与岗位相匹配”。另一方面个人求职择业观念上也在追求实际效用的最大化原则,在经济学上,假设每一个理性人的行为都实现预期利益最大化,但预期利益最大化不等于并且也不一定必然导致结果利益最大化。但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毕业生的供过于求,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善,就业难和薪资低迷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对于那些不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革新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必然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同时对那些已经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来讲,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技术要求,有可能被从工作岗位上“剥离”出来,需要重新寻找工作,造成了一部分可以避免的“非自愿性失业”。另外,从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薪酬低或区位单位性质等综合因素,可能导致迟缓就业,产生普遍的“自愿失业”或“摩擦性失业”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能否走出“囚徒困境”,必须通过改变博弈规则,建立高校与社会的“重复博弈”,充分了解对方信息,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机制,从而改善现阶段就业难问题上的“囚徒困境”,赢取博弈的根本出路。

第五篇: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

摘 要 现代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市场,企业如何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下营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概述,指出企业和顾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三组不对称信息博弈的表现,指出4r是一种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营销思想和策略,针对不对称信息博弈分别对关联、关系、反应和回报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不

对称信息博弈 关联 关系 反应 回报

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和知识在市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实市场却是一个不对称信息市场,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企业和企业的博弈、企业和政府的博弈都证实了不对称信息对市场的影响。企业如何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下营销,从而使各方达到均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不对称信息博弈概述

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始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它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交易各方对于他们面临选择的商品或服务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即某些参与方比别人知道的信息更多。市场的主体有顾客、企业和政府,因此形成了三组博弈关系,即企业和顾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其中企业和顾客的不对称信息博弈是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企业和顾客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一方面,企业既有信息优势,又有信息劣势。主要表现为在产品开发之前,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了解的较少,这为信息劣势,而当产品经历开发、生产、销售阶段时,企业比顾客对产品的质量、功能、技术特性、成本构成等了解得更多,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此时它处于信息优势。另外,由于某些企业对信息重视不足也会导致企业处于信息劣势。另一方面,顾客更多的了解自己的需求,但对产品的相关信息则处于绝对劣势,这导致顾客对某些合适产品不知情,但对不合适产品进行搜集,增加交易成本。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会出现“逆淘汰”,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呈现不断萎缩进而消亡的趋势。

在企业和企业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竞争厂商之间、企业和上游、下游企业之间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然而,由于商情保密性能差异,商情调研、收集、整理系统完善程度和功能优劣的不同,导致竞争双方彼此了解的情况并不对等,造成信息不对称。制造商可能会寻求联盟以更紧密地协调与分销商的营销努力,希望在所有方面寻求更大的合作,通过联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但下游渠道成员可能出于经济动机会保留这些信息,妨碍制造商的视线,这也导致信息不对称。

在企业和政府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企业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例如经营范围、纳税情况、质量和环保情况等,而政府对此类信息拥有较少,但同时,政府本身的某些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的职能决定它不能将其作为私人信息而单方面拥有,这些都造成了市场信息不对称。

2 不对称信息博弈下的4r分析

交易市场是一个不对称信息市场,因此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由美国学者done.schultz提出的4r理论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有效手段,它包括关联(relativity)、关系(relation)、反应(reaction)和回报(retribution)。

2.1 关联

关联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假设在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中,企业为甲方,顾客为乙方。在一次交易中,交易的甲乙双方都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均有两种策略选择:对抗-欺诈或最大限度的从对方手中获得最大利益;合作-寻求双方利益最大。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一方选择对抗,而另一方选择合作,则收益分别为10和0;如果双方都选择对抗,收益均是5;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收益均是6。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自己选择对抗都是最有利的,因此选择对抗是各方的最优策略。所以,(对抗,对抗)是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此时双方的收益是(5,5),但显然(合作,合作)的组合对双方更为有利。虽然这种情况双方都了解,但在交易双方均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时,面对交易中的风险,交易双方均是风险规避者,不会冒险去选别的策略。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若想走出这种困境,需要转变观念,以获取客户的终身价值而不是一次交易的价值为目标,而交易双方的策略选择就会发生改变,一个新的均衡就会出现。如果一方选择了对抗,则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对方不愿和自己进行再次交易,如果选择合作,则树立了自己的声誉,获得了未来长期收益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会选择合作策略,与对方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企业为了与顾客长期合作,可以进行市场调研,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采用广告、产品包装、产品推介会、产品售后服务承诺等进行信息公布,采用技术传授、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来对顾客进行教育;顾客为了与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下一篇:浅谈特种经济动物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