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2024-05-05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精选10篇)

篇1: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南昌市洪都小学 邹文娟

邹文娟,女,2000年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新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政策与培训模式研究与实验》洪都小学子课题组成员。2002年被评为洪都小学“教坛新星”;2003年6月,参加“南昌市小学语文学科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竞赛荣获二等奖;2005年4月,参加“南昌市基础课程课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大赛”,执教的《学习建议书》一课荣获一等奖;2007年6月,被评为洪都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同年被评为洪都小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除积极参加校外的教学竞赛之外,她还多次撰写论文,提高理论知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2003年8月,她撰写的教育论文《以爱育人,以情优教》获洪都集团普教处论文比赛一等奖;2005年10月,撰写的《品读感悟,人文熏陶》在南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集评比中,荣获教学设计一等奖;2005年11月,撰写的《培养学生诗文素养的教学策略与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南昌市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荣获一等奖。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少儿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为了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在青少年阶段,好奇心正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进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规律,诱发创造个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我们可以带上一只指南针,让学生在下面传递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会不管怎样摆弄,指南针始终指向南面,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既激发了他们对祖先的聪明才智的无比自豪感,又培养了青少年纯朴率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规律的求知欲望。

二、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兴趣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对获得新知和成功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疑、鼓励成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引路,发展积极思维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浇灭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基础,增强想象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打破已有事物的形象,摆脱习惯性思维对自己的束缚,做到敢想、多想、联想、广想、深想、幻想,让创造性的思想随心所欲,自由奔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丰实的感性基础,才能促使学生大胆的想象,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因为学生只有在自由、广阔的想象时空里,思维才会更活跃,创新也才会有可能。

如讲到中国最高的建筑物,就会提到468米高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我先让班上去过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同学说说他们在263米高的观光楼上所看到的景物,有的学生说:“站在塔上,看到底下的黄浦江的江面变窄了,江上的行船变成一个个小黑点。”有的说:“从塔上往下看,会感觉下面的房子象火柴盒,远处的高楼大厦也变得矮小了,街上的行人、汽车变得象蚂蚁„„”这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假如现在你们突然长高,长得比电视塔更高,你会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这时班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开:“如果阴天,我的眼睛会被乌云遮住”,“我走几步就从上海回到温州”,“我一伸手能象捉蜻蜓一样捉到飞机”„„学生一下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下课了还余兴未尽。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

求同思维是天性,所谓“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维非常活跃。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依据给定的情境,能突破常规,从多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它具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做到“教无定法”,在立足教学常规,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

例如,在《司马光砸缸救人》一文中,讲到司马光与小朋友玩捉迷藏,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水缸里的时候,我们可以设问,“这时候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去叫大人来救人,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来救,有的说把水缸推倒,还有的说砸缸,答案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鼓励各种不同的想法,往往更好的方法就在各种异想天开中产生。我们不能局限于砸缸的方法,要给其他救人的方法以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萌芽中的宝贵的发散思维。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人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动手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与贫困山区学校结对活动时,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件玩具或其它礼物送给结对的小朋友,借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出来的作品,往往更显得珍贵。而且通过动手他们会考虑做什么礼物,怎么做,这样就会让他们思维活动起来,把脑筋调动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创造新意,达到锻炼创新意识的目的。

六、要注意运用赏识激励,维持学生创造的欲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后,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学生形成自信、勇敢和勤奋的心理品质。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积极的想法和独特的设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取心,以赏识的态度,及时地真诚地给予鼓励,维持和巩固学生继续创造的欲望。例如在思品课中,可以结合课文,对发生在周边特别是学生群体中体现创新精神、勇敢精神、奋斗精神的事迹,与之比照,加以表扬鼓励,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更贴近生活,更有鞭策力,榜样作用更明显。在反复的赏识激励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常自然而然涌出的一种冲动。

七、要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激发创造的环境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尤其是思品课,我们更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把民主的思想身传言教给学生,对学生要温和、包容,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有和学生共同学习创新的姿态,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申诉,如果学生的意见中有正确的部分,应该及时肯定并接受采纳。这样就会逐渐形成民主的气氛。民主气氛是教师进行创造教育的必备条件。这对于封建影响极深的民族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大脑才会无拘无束畅想,才会迸发创新的火花。例如可以在教课过程中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发学生的争论,最后告诉学生不要迷信老师,要相信自己。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引导学生破除迷信,鼓励创新。

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 “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的讲话,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未来需要青少年去创造,青少年需要教师去培养,我们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篇2: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下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面临的共同任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创造欲望

在教学的情境中,认知和情意的行为与启发创造潜能有着重大的关系。事实上,情意的行为与认知的行为是不可分的,一个和谐和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是创造的前提。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创造环境,我认为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知识多,因而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这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具体的事件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以此启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减员”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激发学生兴趣,并注意参加活动时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2.教师态度要温和、宽容,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在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别说创造,就连接受知识的信息也有困难,相反,教师的态度温和,行为宽容,就算学生回答错问题,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实践证明,中小学生的创造动机的引发,主要来自于好奇心、表现欲等,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学生心理沟通,心理相容,更容易使学生激发好奇心,产生创造的欲望。

3.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喜欢另辟鼷径。对此,教师不能压抑,应该引导和鼓励。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教师要不断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敢于求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和传统方法,鼓励他们去怀疑,去思考,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异的创新精神。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

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病在于把知识硬塞给学生,靠死记硬背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极少创造性,常常是一些程序的盲目重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育家提醒我们:学习过程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务之急。

1.减少机械记忆。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中机械记忆的时间少了,创新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中,对知识一栏的总共4条6项要求中,有4项要求了解,有1项要求“认识”,只有1项是要求“知道”的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除了《标准》规定要求“知道”的知识需要牢固记忆外,其他知识是属于灵活理解和运用的,政治老师千万不可强找知识点和概念,以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品德熏染、行为规范、“文化陶冶”的正确轨道。 2.巧设疑、多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巧妙提出问题,使学生们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在讲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时,我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讨论方式进行授课:两个主体是什么?两个“多种”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实行两种制度?这些体现了前言中的哪条规律?这样学生自然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要多变。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以讲解为主,不论你讲得多么生动形象,时间一长,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样,如果每节课都采用“提供一个话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方式,时间长了也会使学生感觉腻烦,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看风景心理”是一样的。任何风景,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不管是黄土高原,还是蓝天海滩。因此,为教之计是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希望,这是保持思想品德课长盛不衰生命力的法宝之一。可以交替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案例诊断、话题聊天、模拟法庭、观点辩论、情景表演、分组编题、知识竞赛、小老师讲课、挑战主持人、课堂撰写小论文、师生互动问难答疑、专题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三、赏识学生的创造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创造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成果的教学氛围。实行鼓励政策,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你说的真好!掌声表扬!”“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真聪明!”一句赏识的话,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有无穷的力量。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听到老师、同学的赞许声、鼓励声,就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实现的体验,便会以更大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更加有力地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篇3: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一、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体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感化、启发、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都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六年前,我教过一位身材矮小、成绩很差的学生。他很自卑,常被班上一些同学欺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实施了赏识教育:课前关心他的预习情况;课堂上时刻关注他的表现;课后经常找他谈心。通过一段时间的点拨、辅导,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在后来的月考中,政治居然考了80多分,比其他6科的总分还要多。渐渐地,同学不再取笑、捉弄他,并说他是“思品课代表”。半个学期后,他不仅政治科学得好,其他科也迎头赶上。

二、学生的自信心是成功教育的关键所在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间,对37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认为,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这种教育,就有可能挽救一大批“差生”。他对教师们说:“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尊重和欣赏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也是成功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人提出要让儿童接受挫折教育,让学生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练、锤打。我认为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面对那些学习困难者,更多的是需要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写:“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很矮很胖,被同学叫做“熊猫”,上七年级了,每周还要父亲接送他,自理能力差,被同学们看不起,渐渐地,他产生了厌学情绪。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每次他来我家打电话给他父亲时,我都热情地接待他、鼓励他;每次他打完电话之后,我都不忘说一句:“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别人能做到的事,你通过努力一定也能做到!”大概一个月后,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渐渐地改掉了胆小怕事、不合群的毛病;他慢慢地抬起头来走路,并交到了好几个朋友。

我想,这就是鼓励和表扬的效果,也是成功教育思想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的根本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这种赏识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笔者所任教的七年级(7)班就是一个好例子:2015年刚开学不久,就不断有人说,(7)班的学生特别笨,做什么事情都比其他班慢半拍。

于是在他们班上课,我总是刻意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只要发现哪怕一个极其微小的闪光点,我也会大肆表扬。“你们真的是太聪明了!”“你真棒!”这些赏识的词语一直挂在我的嘴边。

因为我知道他们很需要这些,就像我需要他们的配合一样。慢慢地,他们都非常爱上我的思品课,每次我从他们教室门口经过,学生们都会热情地问道:“老师,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没有你的课啊?”我心里明白,这是他们想听到我的表扬了。因为不止一个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最喜欢上你的思品课了,因为只有在思品课上,我才能找到自信!”

而且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我自己也可以发挥得很好,课上得非常轻松。后来,他们的成绩是我所教授的四个班级当中最好的一个,而且每次都是如此。我用铁的事实告诉所有人:(7)班的学生不是最笨的,相反,他们是最好的。

我想,正是因为我尊重学生的人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最终让许多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彩云.教师成长论[M].红旗出版社,2008.

[2]张守和,李玲琰.现代舞技术训练教学法[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3]刘守旗.班主任教育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秀玲,张堡.2006中国教育年报[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篇4: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教育以身作则

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施政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一、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自己要求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例如在学习公民的住宅自由不受侵犯的时候。我对学校中的一些领导为了了解学生有关情况,便搜查学生宿舍提出了了异议。学生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呼声很高。正好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同学提出了很有创意的观点,在讨论中全面的理解了公民的住宅自由权。

其次,教师要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记得在学习初一思想品德《日新月新我常新》一课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了解自己”的目的,我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发挥,设计了几个活动进行交流,即:自己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小组眼中的我;家长眼中的我。对以上几个问题加以交流,通过交流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地认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也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

二、营造创新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首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必须要有创意。例如,我在思想品课堂上常设计的一些教学栏目:“各抒己见”、“我的建议”、“畅想未来”等等。这些栏目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创新灵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位置,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唯师是从,唯书是真的心态,闭锁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像,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民主式”的教学让学生自觉地、目标明确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从高尚的动机出发,最终达到了自我调节,自我安排,并经过教师的点拨与教师的教学协调配合。

再次,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敢于质疑,大胆发问,想自己所想,发自己所感。例如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时,针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问题,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你们学校有哪些地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又有哪些地方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规定?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请你针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问题非常敏感,而且有许多问题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不愿听到的,但学生非常想说出自己的心声。而且对学校的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有些学生提到了老师的体罚;有些学生提到了一些课程根本没上过;有些学生提到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等等,而且为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虽然听起来非常刺耳,但却体现了学生关心学校发展,向参加学校管理的肺腑之言,让学生敢说真话不是丢学校的脸和老师的面子,而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为了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好。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发展、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培养学生辐合思维为主。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要开拓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

四、拓展课堂,进行创新实践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必须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在明理的基础上,适当采用“课外活动设计法”,“社会实践调查法”,“个案跟踪对比法”,“自我表现评估法”等延伸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范围,强化道德认识,优化道德行为。例如在学习完环境保护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状况,我让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所发现的问题,向本地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向社会发出倡议。

五、竞争中合作,体验创新乐趣

首先,要竞争就要有自信心。记得在学习《勇于创新》一课时,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我能行”的活动。从说到做,联系知识课和活动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经常使用“你能行”这种激励性语言,让集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孩子从小说“我能行!”,从而满怀信心地参与竞赛。

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演讲竞赛,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劳动技能竞赛,学习竞赛,特长展示等,让孩子在比赛中树立自信,在自信中尝到创新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为孩子长大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辩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时,法律更重要,还是道德更重要。学生畅所欲言,谈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样通过辩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5: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为此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严而有度的管理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爱”为基础,在“爱”前提下进行“严管”,决不能放纵、护短、迁就。但要“严”而有“度”,超过了“度”就无“爱”可谈。如一些学生本身有许多小毛病,想把这些毛病一下子改掉并非易事,也是不可能的,不能因小毛病就不管,应一步步地帮助他们改掉,一点一点对他们提高要求,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从而增强改错的信心和勇气。

班主任发现学生的错误,要随时随地地及时批评指正,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能因错误小或自己有事等原因,推迟或不进行管教。一定要严格要求。但要根据不同情况,掌握好分寸,有理、有节、有度。

批评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自始至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改正错误,提高自己。

二、要以和蔼的态度,巧妙的语言对待学生。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话有三说,巧说为妙”。A、我认为班主任的语言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通情,二是达理。人是在情感交流中生活的,因此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景交融,做到通情达理。因此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技巧,多肯定,少否定。用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态度要和蔼,注意语言分寸。与学生在平等和蔼的气氛中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对抗,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班主任在处理班务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要因人、因事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

同样的一件事,对学生是关心询问,还是训斥指责,其效果迥然不同,以学生迟到为例,见学生迟到时,当着同学的面不问青红皂白就一顿批评挖苦,结果有些因故迟到的好学生便认为老师粗暴、不近人情,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无故迟到者也会破罐破摔。反之,如老师诚心诚意地问迟到的原因,共同分析迟到的影响及利害关系,并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的办法,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改正错误。

B、言为心声,班主任要通过语言艺术,把自己的情感投入给学生,用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班主任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我国古代教

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师德示范工作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能把抽象的道德标准首先化为教师具体的道德行为,进而在师生和谐交融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注重身教,要时时、事事、处处都要起到表率作用。

四、要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在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种形式。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处培养,坚持教育,引导、训练、逐步培养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教育。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做起,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具有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对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个道理更重要。要重视一些的细节,从点滴培养开始,才可能成就大人才。

五、要做好家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这不仅可以让家长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还可以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掌握孩子发展近况,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排除教育中的消极因素。还可请教教育有方的家长传授教育经验,通过对比激发家长参与意识,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更切实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篇6: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贵州盘县火铺中学

曹 雄

邮编553539 电话***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政治学科成为非中考科目后有些人戏称政治学科被打入冷宫。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初中思想品德当成“副科”,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看法:“政治?副科、开卷考、轻松、人人都会教”。其实这些人忽略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结果是:“试考不好,学生变坏了,试考好了,学生也可能变坏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现在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德育工作近在咫尺,如果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就没有得到真正贯彻。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

副科

德育工作

近在咫尺 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使政治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举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前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初中政治课随时代发展、随社会进步,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目前最严重的是: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是,试考不好,学生变好了,试考好了,学生也可能变坏了。究其原因我认为:

1、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

2、近几年来,政治学科成为非考试科目后,有些人戏称政治学科被打入冷宫。同时,政治教师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学校把政治当成“副科”,把一节政治课只算0.9节课,上其他“主科”12节课就满课时,而上16节政治课却不满课时,这样一来,不但课时量加重,还要承担其他副科,大大加重了政治教师的负担。政治教师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教师”,也正因为教副科,所以考核成绩低,不仅影响自己晋级、评优,还影响自己在学校教师中的威信。因为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课时量,政治教师除了上政治外,还不得不兼任历史等副科,所以有些教师在办公室里戏政治教师被“政史”了。

3、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我走访了很多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尤其是政治,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平时教学中,学生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前几天我外出遇到一个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当时他是这样根我打招呼的:“你是我的老师,只不过是教我们的副科”。

其实,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看法:“政治?副科、开卷考、轻松、人人都会教”,然而这些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政治常识的学习,去明确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认识和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正确分析和对待社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重视和却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职业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 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远大计划。

其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基础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在社会生产领域中的初步运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和宗旨是从世界观和高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它给青少年既提供对树立革命理想的理论依据,又提供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它让青少年逐步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在这两个方面,思想品德课必须并且能够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这种作用是任何别的课程都不可替代的。

其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新课程中,观念必须先行,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现在的初

一、初二年级教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初一年级的教材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排除各种情绪困扰,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将来走向社会都能起到作用,如人际交往、自信、培养良好的性格等,所以会受益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科的作用是极大的,是提高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学科。

其五,《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 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还指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现在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德育工作近在咫尺。如果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就没有得到真正贯彻。那么怎样才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呢?浅谈点滴体会。

一、教育部门必须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因为很多学校受“应试”(中考600分以上和上重点高中分数线的指标)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影响,一、二年级受教师考核的影响,其考试成绩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成绩的条件之一,导致了偏向主科,忽略副科的结果,尤其是造成思想品德的活动实践课得不到真正落实。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现在从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都把眼睛盯在中考科目上,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正常教学,例如,在教学初一思想品德“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应带学生去戒毒所或看守所参观,而且条件也能达到。但单靠政治教师个人是做不到的,必须得学校、班主任及其有关单位的配合。如果学校、班主任及其有关单位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就随便找个借口给拒绝了,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拨,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到得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四、多方协作、共同努力创造条件

篇7: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将学生培养成知识型人才,更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学生;教学改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常常将思想品德课教学置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常常采取“课堂上空讲大道理,课下学生识记要点”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教条内容,不知道这些内容在生活中有何用处,如何使用,甚至有些?W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会产生这样一种误解: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矛盾,所学到的知识无任何用处,只需要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无需做过多探析。这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知识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型人才,更是创新型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创新意识培养落实在教学的点点滴滴。

一、创新教学模式,改进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只凭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就可以将基础的知识内容“满堂灌”给学生,在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发布命

令,学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一一识记即可,无需做过多的探究。加之,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讲一些高大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常常在课上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消退。如此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要怎样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呢?我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极具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如“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这些教学形式都注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不妨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求采用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自由的进行自我表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进而提高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进行“保护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能呈现一个具有探究性的情境,我常常会利用小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课前准备一杯纯净水,一节废电池。当学生看到我拿着这些东西进入课堂的时候,纷纷猜想这节课要做什么,探究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2)教学伊始,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我将电池放到水里,并提出问题:这杯水被污染了吗?学生议论纷纷,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3)随之问学生如何检验这杯水是否被污染,并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探究兴趣愈加浓厚,有的提出用检测仪检测,有的提出看小鱼能否生存……(4)在学生情绪被完全调动的时候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保护环境,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精心创设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正是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而且教师在讨论参与中也能有效地捕捉到学生的创造火花,并对其进行及时引导。

比如,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问,一旦遇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掌握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就“怎么做”这一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式的小组活动中思维高速运转,这种方式可以使创新、发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2.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认为“只要自己教好,学生就能学好”,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教法上,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成了只有“教”、没有“学”的课程。事实上,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程改革不仅倡导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发生转变,还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在思想品德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的规律,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尽管初中思想品德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更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所以,我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除了向学生传授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之外,还会在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发现、探索、研究性质的认知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其未来的实践发展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之外,我在教学中还会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内容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维护合法权利”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上当受骗的经历,然后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最后由同学们讨论应该如何解决,解决办法的提出正是学生知识结构与创造思维发展的结果。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总之,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讲解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 要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就要创设机会让孩子直接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应该知哪些恩呢?

1. 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人生在世, 最值得感谢的莫过于父母之爱。父母之爱, 不仅给予我们生命, 创造了我们的人生, 而且父母之爱是我们失意时的避风港, 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父母对儿女总有操不完的心, 念不完的情。

2. 要知老师的教育之恩。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 有所建树, 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老师的教诲如暗夜指路的星辰, 如大海航行中的灯塔, 足以影响人的一生。老师不仅赋予了学生知识, 更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3. 要知朋友的帮助之恩。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朋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无论谁, 要想成功, 都离不开朋友的关爱、扶持和提携。朋友给你的帮助要铭记于心, 并以感恩的情怀去关心别人, 报答别人。

二、创设感恩情境, 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促进初中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创设感恩情境, 既可以利用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也可以利用各种人际互动情境, 笔者曾做了如下尝试:

1. 布置学生计算父母每天的劳作时间。

让学生坚持两星期为爸爸妈妈做早餐等活动, 让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付出有直观的感知。

2. 感知师恩———采访老师。

在八年级第二单元“老师伴我成长”的教学中, 让学生分组去采访自己的老师, 详细地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烦恼与快乐, 使学生理解老师, 感知师恩。

3. 利用“感动中国”活动中的人物事迹来教育学生。

由于该活动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对人物的背景、事迹等都有深入详细的报道, 视频资料生动具体, 说服力强。并且这些人物都是不计较代价与回报, 为社会奉献的时代楷模, 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在课上运用这些资料上课效果好。如在九年级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教学中, 笔者曾介绍了将青春的热情播撒在偏远山村的徐本禹、排爆治爆专家王百姓等人的事迹, 从而激发学生感激社会, 报效祖国的积极性。

4. 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朋友”的教学中, 开展感谢朋友帮助的活动。

具体方式:首先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人, 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QQ等通讯工具表达出来。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无私的付出, 除了要心存感激之外, 还要懂得将这种感激之情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是对施恩者行为的肯定和赞美, 会使他人获得一种心理平衡, 以后更乐于付出。

参考文献

[1]齐东莲.论感恩教育.湖南商学院, 2007 (4) .

篇9: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将成为今后教育必谋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密切关注、研究的新课题。在此,我从具体的实际出发,拟对当前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做些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创新的方法

1.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能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相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工作能符合并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教育者。

2.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有利于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适时加以启发和点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善于质疑。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当众表扬,激励全体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然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3.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源于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来自外部的肯定或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能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动作。学生问题的提出,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惑。

5.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针对问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多种思想和多种方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的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怎样提升一个杯子的价值?”,“列举节约资源的金点子”。这些问题都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出来,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加强学科内外知识的联系,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与生活、社会、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生、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与进步,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篇10: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创新能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35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是非观塑形的关键时期,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教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关键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科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在教育目的、课程、方法等整个教育过程中。

其次,教师要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实践具体的操作模式,教师应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创新的激情和探究的兴趣,要不断地发挥个人的优势,要走出重复,要追求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第三,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个性的思想。个性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心理品质,发挥的其个性,才能培养创新精神。第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有一种新的观念,一种自我解放、探索意识,教师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去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毫无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否则,照本宣科最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创新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巧妙有趣的提问;新颖别致的举例;生动幽默的语言;现代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新课改要求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通过模拟现实、体验生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与生活联系紧密,或紧跟时代步伐,有选择地组织开展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知识竞赛、小论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题对话、小品表演等展开。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事实表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变“启发式”教学为“合作参与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虽然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思维的余地,但这种教学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都是在教师“启发”的前提下实现。如果教师不启发或者启发不得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非常有限。而思品教学应当是一场教育、教学、学习的创新革命。从模仿的、机械的、记忆的拓展到一种发散的、灵活的、多角度的、有创造的领域中去。而“合作参与式”教学就是在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四权”: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主动发展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在单纯的接受知识,而是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合作共享,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是一种再创造。

五、充分启发学生质疑,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和质疑紧密联系,质疑是创新的新点和动力。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兴奋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使学生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时时处处质疑问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即鼓励学生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问题的技巧上,思维结论上有独到之处,有创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上一篇:路桥施工绪论下一篇:初三家长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