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2022-09-10

激励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 随着激励在管理活动中的增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 它通常被分为三类: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不论是哪种类型其共同点在于: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激励和得到来自同事、朋友、团体、组织等方面的激励。研究表明: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过激励的行为效果大不相同。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 他的能力有时只能发挥20-30%左右,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 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 甚至更多。因此辅导员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 采取一定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 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 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1 根据学生特点应用激励方法

人的需要是多样、多层次的, 且发展变化的;其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 也有精神方面的;既有身外之物, 也有内心体验。因此, 我们应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实际需要, 并随学生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时, 因人、因时、因地去设计激励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

1.1 物质激励

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见, 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 也是精神需要的基础。因此, 物质激励是最基础的激励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他认为, 当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 总是先尽力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生活中一个人在饥饿时是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的, 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在今天, 仍然还有许多家庭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作为辅导员就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可以运用奖、勤、助、贷、等机制为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并以次为契机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另外, 还可以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让他们体会到回报感,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1.2 精神激励

物质刺激不是调动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在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 精神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激励可以给人们提供持久、稳定的精神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显得更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 一般都容易满足, 因而, 由此激发的动机和积极性就只能是初步的、暂时和不稳定的。而荣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是人特有的高层次需要, 一般都不大容易满足。正因为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实现的艰难性, 而对人起着更为强烈的激励作用, 由此激发的动机或积极性, 就更大一些, 而且持久、稳定。从经济的角度看, 物质激励的效益要低于精神激励。现实生活中, 具有强烈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因此, 我们应当建立以物质激励为基础, 以精神激励为主导的激励机制, 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 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之上, 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实施较高层次的精神激励, 经常不断地给予努力进程的反馈, 比如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标兵等等, 使其在学习中充满乐趣和挑战, 从而获得自尊的极大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使激励过程处于不断的良性循环之中。

1.3 强化激励

强化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教授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华生的行为主义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 主要研究行为结果对动机的反作用。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坚持采用正强化为主的原则, 同时重视强化工作的及时性、客观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激励强化理论, 可以把激励行为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 即奖惩激励。所谓奖激励就是对学生个人的符合班级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 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 提高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所谓惩激励就是对学生个人的违背班级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 以使这种行为不再发生, 使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奖惩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 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学生个人, 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和整个班级。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 扶正祛邪, 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班风, 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 比枯燥的教条和班规更具体直观, 更能够使整个班级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朝气。

2 着眼实效性选择激励手段

2.1 情感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斯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 认为生物的内阻力只有经过情感的放大才具有动力作用。因而精神激励的有效运行就必须以情感激励为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受教育者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辅导员要以饱满的热情、诚挚的真情来信任学生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励学生以达到彼此互勉的效果,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使班集体持久地处在良性循环状态。具体措施如下: (1) 关爱学生。俗话说,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 给以肯定与祝贺, 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时, 给予关怀和慰问, 使学生感到温暖而增加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 理解学生。作为一线辅导员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给学生以真诚的信任和帮助、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尊重学生。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争论辩护的权利。以心交心, 以诚换真, 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 才能起到感情激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真正作用。

2.2 目标激励

目标按时间可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目标激励是个过程, 需要不断地进行转换。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可行性和挑战性。所谓针对性就是目标的设置必须要根据本学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可行性则指, 制定的目标必须是经过努力切实可行的, 切忌好高骛远, 华而不实;挑战性就是指: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难度, 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才能够完成, 从而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热情。目标的制定就像是要求学生摘取成熟的果子, 垫垫脚尖就能够靠近, 跳一跳才能够摘到。目标制定好以后, 作为辅导员老师必须帮助同学去实现目标。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步, 帮助同学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经常予以指导和监督, 并及时的反馈信息对方案进行不断地修正, 以确保目标激励的效果。

2.3 荣誉激励

荣誉表明了一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 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荣誉激励则是对广大学生学习、工作的公开承认, 可以使他们获得自信的成就感、自尊的归属感,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对荣誉的不断追求也会成为他们不断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高校应用荣誉激励的方式应该多元化, 如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等, 并通过表彰大会形式, 让那些获得荣誉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获得荣誉的班级更加的团结向上, 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同时, 这样也会给同学带来鞭策效应。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榜样激励的应用。

3 运用激励理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不断完善

3.1 选择激励的最佳时机和突破口

按照系统论的择优性原则, 准确地选择激励最佳时机, 把握火候, 找出突破口, 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关节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 滞后激励的有效度仅为7%。因此, 必须抓住激励的最佳时机, 适时地予以激励。

3.2 激励的“刺激量”要适度

在制定激励制度时, 可通过不同奖酬将员工的努力程度调整在一定范围内, 以防止激励依赖性和抗激励性的产生。

3.3 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客观的评价标准, 将每个人的表现进行具体的量化, 教师采用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才能对学生做出让其心服口服的评价。制度的权威体现了, 教师的权威同时也树立了。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化较大, 因此, 单一的、流于形式的激励方法, 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更达不到理想的激励效果, 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只有不断探索, 结合不同的学生需求, 注意实施时的问题, 采用具体化的激励方法, 才能找到一条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的班级激励教育之路。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 作为一线专职辅导员管理服务的对象即是当代大学生。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人的积极性来源于自身的需要, 受行为和效果反馈作用的影响, 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学会在研究激励理论的基础上, 善于将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以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等不同层面的实际问题, 同时, 也实现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激励,高校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倪刚.激励理论的一个动态模型[J].上海企业, 1986.07.

[2] 李燕.对西方行为科学中激励理论的评述[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02.

[3] 朱友莲.激励理论与思想教育[J].国际商务研究, 1988.05.

[4] 郎巍.管理工作中的激励理论[N].中国航空报, 2000.

[5] 彭贺.人为激励研究[D], 复旦大学.2004.

上一篇:皖赣鄂豫省际交界区域相关研究与发展实践概述下一篇:对比国外农业发展浅析中国农业发展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