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特点及方法探讨

2022-10-04

1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的发展局势,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 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 发展体力与运动能力,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体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增强大学生体育训练可以增强神经系统对身体内部器官的调节作用, 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工作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促进大学生体质强健、精力充沛、增强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不仅如此, 开展田径运动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勇敢进取、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国高校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体健康与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田径运动作为我国高校体育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决定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 教育部门在高校中开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一改田径训练课程的单调、枯燥等缺点, 形成具有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与教学理念。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人性健康成长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在高校阶段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2 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特点

在往日的高校田径课余训练中, 大部分高校都已形成自身的发展特点, 然而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阻碍了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训练效果。大部分教学课程都采用原始的教学方式, 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甚至有些学生会因此而躲避田径训练, 最终使课堂失去意义。通过笔者的研究与观察, 当下我国高校田径课余训练主要存在以下的特点:训练时间不足、选拔人才存在一定局限性、训练设备不够完善、缺乏高水平教练。

2.1 训练时间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 校领导人并没有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因此在排课问题中, 会将体育训练时间进行压缩。然而只有在足够的训练时间中, 训练结果才能达成预期目标。由于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高校田径课余训练时间只能间断的进行。根据相关专家建议, 高校大学生每个月的运动时间应维持在45-55个小时之间, 然而根据调查结果反映, 大部分高校大学一个月内的运动时间仅在25-35个小时之间, 再加上寒暑假期、周期考试等时间的调动而导致的停训, 我国高校大学生真正的运动时间就少之又少了。

2.2 选拔人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来看, 我国高校在选拔人才制度上, 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大部分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 对学生的文化分数是相当重视的, 但对于有些身体素质优秀并且在单项运动中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就存在着选拔局限性。不少高校的选拔制度过于死板, 不少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因文化分不达标而被拒门外。一味看重文化分而看清运动成绩, 会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大学生活中将体育训练课程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课程的发展。

2.3 缺乏高水平的教练与完善的教学设施

根据新课改的发展规定, 我国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课程中, 要求老中青教师互帮互助, 搭配完成课程内容, 但在落实上并不尽人意。大部分田径课余训练老教师都具有较多的教学经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田径运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完善, 而老一辈的教员并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传递的信息较为落后。然而理论知识丰富的年轻教员, 又缺乏教学实践知识与专业人员的给予的训练方法的指导, 因此在高校田径课余训练中, 理论知识偏重。在良好的教练梯队无法形成的情况下, 又极少有高校会采取外屏专业教练来教学, 因此在高校田径课余训练中, 存在着较大的教学困难。不仅如此, 在部分高校田径训练中, 还存在着设备不够完善、运动器材老化等问题, 加深了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课程开展的难度。

3 提高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方法

3.1 提高高校田径课余训练方法的基本理论

基于传统高校田径的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区别于传统体育与健康教育, 此次教学改革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下所述。

第一, 身体与心理的“双健康”理念。高校田径运动改革将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的提高作为其根本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身体锻炼、课程实践等促进学生体能与精神的发展与完善, 促进大学生在离校后, 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 高校田径运动改革要求高校建立起以运动技能、体育认知、心理素质等多个学习内容的教学体系, 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 还为中学生健康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所谓的身体与心理“双健康”。

第二, 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时代性”理论。传统的田径课余训练课程不仅在内容方面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学方式导致课程单调、枯燥, 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效果较差可想而知。高校田径运动改革在丰富了课程内容的同时, 也创新了教学理念, 使其更具有时代性。例如, 在高校田径课余训练教学过程中, 创新性地引入互动教学模式, 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仅作为引导者把握教学走向, 寓教于乐。新时期的高校田径运动改革需要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具有时代性的教学理念, 并逐渐形成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课程改革模式。

第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田径运动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大学生在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 能够学会学习, 能够自我督促, 进而养成学习的“主动性”。高校田径运动改革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效果更加明显的主动学习, 进而实现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 并形成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3.2 具体措施

第一, 完善管理及激励体制。根据大部分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课程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首先应该将课余田径训练与田径运动队伍建设两项工作相结合, 提高对田径运动管理的重视程度, 将其工作纳入高校发展规划中。建立校、部、室三级管理制度, 将工作进行细分, 主要工作包括了:课程管理、运动设备管理、后勤管理、教员管理等内容, 从而提高各个部分的管理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激励体制, 首先应对优秀的教员进行表彰, 从而激励提高教员的积极性, 还可以将教员的薪资进行比赛制, 档案结合制等, 提高有突出贡献教员的薪资。部分高校还可以考虑聘用优秀专业的教员, 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教学, 从而促进田径课余训练课程效果的提高。其次要考虑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给参加各类田径比赛的运动员提供特殊化的考试政策或学籍管理政策, 以此来保证运动员能专心准备比赛。

第二, 制度科学训练计划, 关注学生心理训练。首先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加以整顿和安排, 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有计划有目标的调控之下。其次, 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时间表, 也是促进高校田径课余训练合理化的关键内容, 合理的训练周期, 不仅能提高训练效果, 还能突出重点训练内容, 提高学生专项特长。心理训练是田径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田径比赛的过程中, 心理稳定性及应变能力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将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相结合, 才能取得最大的进步。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 要始终强调心理与身体相结合的原则, 将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与项目素质共同发展的优秀运动员。

4 结语

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课程已经持续多年, 并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还为培养新时期综合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以及社会要共同去关注大学生运动情况, 校方应严格执行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针对性地进行试点研究, 对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研究, 进而不断调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内容, 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实现促进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根本目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质的飞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高校田径训练也呈现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的趋势。田径运动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学生竞技水平,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因此, 大力开展高校田径运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作为整个训练的关键内容, 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下的大部分高校的田径课余训练中, 都形成了自身训练的特点, 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发展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 就需要对其发展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特点, 以及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发展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 沈林, 郭风兰, 刘跃峰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 .[1]沈林, 郭风兰, 刘跃峰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 .

[2] 欧健华.高职院校开展田径课余训练存在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14 (78) .[2]欧健华.高职院校开展田径课余训练存在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14 (78) .

[3] 黄晓俊, 刘玉琴, 程凯等.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3]黄晓俊, 刘玉琴, 程凯等.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4] 郭晓琴, 王士明, 钟广金等.影响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人力资源因素调查研究——以高水平田径运动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 2011 (3) .[4]郭晓琴, 王士明, 钟广金等.影响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人力资源因素调查研究——以高水平田径运动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 2011 (3) .

[5] 曹东.对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控制训练的探讨——从吴新辉控制训练得到的启示[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 (3) .[5]曹东.对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控制训练的探讨——从吴新辉控制训练得到的启示[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 (3) .

[6] 李小磊, 杨莉, 孙彦军等.河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建设和管理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 2014 (6) .[6]李小磊, 杨莉, 孙彦军等.河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建设和管理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 2014 (6) .

[7] 田稼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 2011 (4) .[7]田稼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 2011 (4) .

[8] 李红霞, 亚力坤, 刘恒等.新疆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现状与持续性发展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 2015 (23) .[8]李红霞, 亚力坤, 刘恒等.新疆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现状与持续性发展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 2015 (23) .

上一篇:浅议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学活力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