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

2024-04-26

河豚毒素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精选6篇)

篇1:河豚毒素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

河豚毒素检测方法

随着渔业的发展,河豚鱼中毒事件的屡次出现,以及当前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的潜在威胁,使TTX的检测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检测方法可分为生物测定法、理化分析法和免疫化学法、生物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液质联用、气质联用等方法。生物法有酶联免疫(ELISA)法和小鼠法等。

生物测定法

小鼠生物实验法、竞争置换法、组织培养生物实验法、动电位法。

理化分析法

荧光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电泳法及其联用技术、气相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

免疫化学检测法

TTX的检测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实验条件及要求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TTX作为钠离子通道阻断剂,虽然毒性强,但在临床中也可作为高效镇痛剂,并且对某些肿瘤有抑制作用,在神经生物学、药理学、肌肉生理学等方面被广泛用于工具药。随着TTX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TTX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在食品检验、中毒诊断、治疗及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ELISA法 ELISA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定量检测,而且有采样量极小等特点,多用于河豚毒素的痕量检测;小鼠法是利用河豚毒素的毒性特点进行的小鼠毒性检测的方法,方法简便,但定量不准确且重复性差、目标性差,已少用。

HPLCUV法

HPLCUV法是常用的检测手段,既可以检测含量,又可以作为有关物质的考察,河豚毒素没有紫外光谱特征吸收,采用末端吸收进行检测;国外多采用柱后衍生化荧光检测的方法进行含量测定,河豚毒素本身没有荧光,氢氧化钠破坏后产生降解产物C9碱具有荧光;荧光检测的灵敏度比紫外检测的灵敏度高,但在含量测定检测结果上两种方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篇2:河豚毒素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Determination of tetrodotoxin in aquatic products―HPLC-fluorescence detection method 【标准状态】被代替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08/12/31 【实施日期】2009/5/1 【修订日期】2008/12/31 【中国标准分类号】X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5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GB 5009.206-2016

【引用标准】GB/T 6379.1,GB/T 6379.2,GB/T 6682

适用范围&文摘

篇3:河豚毒素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

用于对建筑外窗、外门及多种建筑材料的保温性能进行检测和抗结露因子的分极及检测;玻璃传热系数检测;窗框传热系数检测;墙体传热系数检测。

GB/T8484-2008《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13475-2008《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

2 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热箱温度20℃, 冷箱温度:-20℃;

环境温度:20℃, 热室温度控制精度:±0.2℃;

冷室温度控制精度:±0.3℃;

环境温度控制精度:±0.5℃;

试件洞口尺寸:

外窗:1.8m×1.8m, 外门:1.8m×2.1m墙体:1.5m×1.5m;

整机外形尺寸:6.9m×4m×4.25m, 制冷机组功率:3.7kw, 380V;

热箱加热功率:门窗:800W 220V, 墙体:500W 220V;

温度传感器分辨率:0.0625, 电源要求:380V15KW;

热箱相对湿度<20%, 热箱与冷箱压差0Pa±10 Pa。

3 检测原理

建筑外窗、外门、墙体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基于稳定传热原理, 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外窗、外门墙体保温性能。试件一侧为热箱, 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 另一侧为冷箱, 模拟冬季室外气候条件。在对试件缝隙进行密封处理, 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 测量热箱中电暖气的发热量, 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 (两者均由标定试验确定) , 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侧空气温差的乘积, 即可算出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

抗结露因子检测原理基于稳定传热传质原理, 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门、窗抗结露因子。试件一侧为热箱, 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 同时控制相对湿度不大于20%;另一侧为冷箱, 模拟冬季室外气候条件。在稳定传热状态下, 测量冷热箱空气平均温度和试件热侧表面温度, 计算试件的抗结露因子, 抗结露因子是由试件框表面温度的加权值或玻璃的平均温度与冷箱空气温度 (tc) 的差值除以热箱空气温度 (th) 与冷箱空气温度 (tc) 的差值计算得到, 再乘以100后, 取所得的两个数值中较低的一个值。

稳态热性质的测定原理:模拟试件两边为均匀温度的流体 (通常是大气) 的边界条件。将试件放置在已知环境温度的热室与冷室之间, 在稳定状态下测量空气温度和表面温度以及输入热室的功率。由这些测量数值计算出试件的传热性质。

4 使用特点

4.1 全自动控制方式

采用计算机控制, 将先进的数字温度传感器技术、PID调节与模糊控制理论相结合, 试件装卡好后, 只须启动计算机, 便可自动完成全部检测内容, 其数据采集、计算、打印报表均自动完成。

⑴系统温度全部自动调控。热箱、冷箱、环境温度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进行调控, 使系统能够较快进入试验状态, 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测温点都符合标准要求的温度值, 使检测工作顺利完成。

⑵系统各测温点温度自动监控。系统中255个测温点的温度采集、适时显示、温控曲线动态显示及温度计算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管理。

⑶系统加热功率自动控制。计算机通过功率模块, 对热箱和冷箱中的电加热器的供电电压进行调整, 以实现对电加热器耗散功率的自动控制。

4.2 系统全封闭防护方式

篇4: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 由于其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 给防治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 开展贝类毒素的检验及排除方法的研究对确保水产品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检测方法:

1 小鼠生物检测法

1937年由Som m e rand Maye r建立了PSP的小白鼠生物试验法, 该方法是目前惟一得到国际公认的AOAC标准生物检测PSP的方法, 而且可用于所有贝类毒素的检测。小鼠生物检验法是将贝类毒素的提取物进行适当的稀释后, 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 并计算平均致死时间, 再根据Sommer表, 查出相应的MU。“鼠单位” (MU) 的定义是:使一只20g重的小白鼠在腹腔注射后15min内死亡的毒素含量即为一个鼠单位, 而1MU的毒素含量相当于0.18g的STX (石房蛤毒素, 是PSP中主要的毒素成分) , 但由于不同品种的小白鼠的敏感性不同, 这个数值会有一些波动, 因此不同实验室要经常对本实验室的MU数值加以校正。

该方法的优点是技术容易掌握, 不需要使用专门仪器。虽然目前该方法被许多国家接受和采用, 我国目前也采用该方法对贝毒进行检测, 但该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1) 仅能测定毒性的大小, 无法确定毒素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含量;2) 所测得的毒性和小鼠品系有关, 可比性较差;3) 测试时间长;4) 结果的重复性差;5) 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操作人员;6) 小鼠维持费用较高;7) 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等。因此急需创建一些操作简便、灵敏、准确、可靠的检测手段来取代或弥补小鼠生物试验法的不足。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近年来, 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各种化学方法来替代生物测定法, 并已开发出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效果较好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 程序可用于鉴定个体PSP毒素 (其对蛤蚌毒素的检测限=20fg/100g贝肉;0.2ppm) , 另有一种效果优良的HPLC程序 (对冈田酸的检出限=400ng/g, 0.4ppm) , 还开发了一种完全令人满意的HPLC程序 (对软骨藻酸=750ng/g;0.75ppm) 用于ASP的测定。

PSP由石房蛤毒素 (STX) 及其天然衍生物组成, 是一种非蛋白质的毒素, 是带胍基的三环化合物。目前PSP的分析主要依靠HPLC技术, 已发展起来多种毒素的HPLC分析方法, 其原理基本一致, 都是基于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氧化生成荧光物质, 进行荧光检测;区别在于采用的不同洗脱体系和洗脱方法, 以及衍生过程在柱前还是柱后。与其它方法相比, HPLC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1) 灵敏度高, 专一性强, 检出限低;2) 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基团如氨甲酰基N—磺基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会解离;3) 缩短了分析时间, 通过自动注射技术, 能处理更多的样品, 便于进行毒素监控;4) 能提供关于毒素的更多信息, 能测出每1个组分的具体含量及毒性的大小, 从而有助于比较或了解毒素种类的差异。HPLC法是唯一能定性、定量检测出各种毒素组分的技术, HPLC法发展非常迅速并极有可能代替小鼠检测法成为主要的测方法。该法也存在一些如测定时需要昂贵的仪器、专业知识和费时等缺点。

3 免疫学测定方法

对于PSP的免疫检测技术, 自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80年代末, 建立了放射性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但都因交叉反应低, 不能充分检测所有的毒素而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90年代初, Ce m be l2la等应用偶联到合成载体上的STX诱导产生多克隆抗体, 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该方法以固定在聚苯乙烯柱上的STX竞争结合与待测样品共存的多克隆抗体, 再以辣根过氧化物酶系统闭塞法指示样品中STX含量。

ELISA检测方法对STX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对一些主要的GTX类衍生物有交叉反应, 不过对氨基酯类的硫酸盐衍生物, 如B1 (GTX-5) 及C1-C4等则不敏感, 对be o STX也会产生假阴性反应, 但对于贝肉中的STX、GTX-2、GTX-3及dc STX, 在80μg/100g贝肉或低于这个水平都能检出。目前国外的一些化学试剂公司 (如R–Biopharm的RIDASCREENR;SAXITOXIN TESTR) 已有商品化的成套试剂盒出售。

于兵, 曹际娟等人在ELISA与小白鼠生物法检测贝类中麻痹性贝毒的比较中的研究表明, ELISA与小白鼠生物法检测PSP的吻合度很好, 但当PSP含量较高时, 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ELISA法肯能更适合于检测PSP含量低的样品。

4 细胞检验法

细胞检测法是建立在贝类毒素对生物细胞影响的基础上。许多实验已证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致病机理是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 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在AOAC的赞助下, 进行了用小鼠的成神经细胞瘤检验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的实验。其实验原理如下:当加入乌本苷这种物质时, 可增加钠的流入, 此时小鼠的成神经细胞瘤扩张并最后溶解暴露在藜芦丁中。但在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时, 这两种物质的作用可得到抑制, 麻痹性贝类毒素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 可使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麻痹性贝类毒素不同,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细胞检验法是建立在肝细胞形态的变化基础上的。细胞学检验法正处于起步阶段, 一旦发展起来可能将成为快速检验贝类毒素的方法之一, 将代替小鼠生物检测法或对其进行补充的检测方法。

5 其它检测方法

篇5:河豚毒素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 比较经典且已经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予以实施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液质联用法 (LC-MS) 、薄层层析法 (TLC)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检测条法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粮油食品中真菌毒素定量检测的主要方法, 其检测过程一般包括样品粉碎、提取、过滤、净化和进样分析等步骤。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 因此净化过程是检测中的关键步骤。在我国新近颁布的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方法中, 主要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已经成为国家标准的主流方法。

由于真菌毒素的种类较多, 其化学性质各有特点, 如有些对紫外光有响应, 有些对荧光有响应, 而有些只能衍生后进行检测, 因此传统的液相色谱法很难同时检测多种毒素, 而同种粮油或其制品常易被多种毒素同时污染, 因此发展出了可同时测定多种真菌毒素的液质联用法 (HPLC-MS) 。中检环贸生物技术 (北京) 有限公司的Helix六合一真菌毒素免疫亲和柱适用于多种样品类型, 如粮食谷物、坚果、食用油、奶粉、婴幼儿食品和香辛料等, 能同时分离和纯化标准中规定的6种真菌毒素 (AFLA+ZEN+DON+OTA+FUM+T2/HT2) , 将免疫亲和柱的高效纯化优势与质谱多种分析物同时检测的特点有效结合, 样品处理液可直接应用于HPLC、LC-MS/MS、ELISA等多种检测方法。

薄层色谱法 (TLC)

薄层色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平面色谱技术, 该方法针对不同样品, 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将待测毒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 经纯化后在薄层板上展开层析、分离, 利用真菌毒素的荧光特性, 与标准品比较进行定性和定量。该方法成本低, 对设备和检测人员要求较低, 但是该方法精确度低、操作过程复杂、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再现性差, 并且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浓度的真菌毒素标准品 (真菌毒素毒性较强, 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尤其是黄曲霉毒素, 能够致癌) , 因此, 近几年薄层色谱法的使用越来越少。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是以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酶与底物显色反应为基础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灵敏度高、干扰小、简便、快速、操作安全、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等特点。该方法是筛选方法, 2~3小时完成检测, 需要借助酶标仪判读结果。

胶体金方法

胶体金技术又称侧流向免疫层析技术, 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应用于样品中待测物检测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可用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快速定性或定量检测, 是一种稳定、灵敏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 无需专业培训, 几分钟即可完成检测, 非常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目前, 市场上的胶体金检测条大部分为定性检测条, 无法进行定量检测。

美国Charm公司的Charm Rosa真菌毒素定量检测系统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 能够在5分钟内快速定量测定粮食及其制品中的真菌毒素, 包括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伏马菌素和T2/HT2毒素。该系统由检测条、孵育器和读数仪组成, 其中检测条采用3线设计, 包括2条检测线 (T线) 和1条质控线 (C线) , 便于准确定量, 增加动态检测范围;另外, 检测条封闭包装, 可防止检测条因暴露在空气中而被污染。孵育器为保温装置, 能够促进样品流动并确保反应温度, 该孵育器可自动倒计时, 孵育结束后发出“哔哔”声。读数仪主要用于读取定量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可储存于仪器内, 也可传输至电脑或打印机。

系统特点

5分钟快速定量检测;

拥有业内最齐全、最完整的霉菌毒素检测项目;

样品制备过程简单快速;

无需使用霉菌毒素标准品, 对检测人员无毒无害;

检测结果与国标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广泛适用于实验室、粮仓、农产品收购站等各种场合;

产品通过USDA-GIPSA (美国农业部-美国谷物检验、批发及畜牧场管理局) 和FGIS (联邦谷物检测局) 认证;

该方法为中国国家粮食局粮油检测行业标准。

篇6:河豚毒素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960CRT荧光光度计, 上海三科仪器有限公司;FZ102型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 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分析天平 (G&G) 、数显恒温水浴锅, 江苏金坛市金城国胜试验仪器厂;KQ-25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昆山是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剂

甲醇、丙酮、氯仿、苯、氢氧化钠 () 、无水硫酸钠、乙腈等, 均为分析纯;蒸馏水。

1.3 试验原理与方法

1.3.1 试验原理

AFB1具有荧光特性, 但在碱处理后, 其内酯环结构被破坏, 因而荧光特性消失。通过碱处理前后样品提取液的荧光差值来对样品中AFB1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

1.3.2 试验方法

1.3.2. 1 AFB1的最佳提取和检测条件的确定

称取10g大米样品 (已粉碎) , 加入50mL提取溶液, 在超声清洗器中振荡一定时间。吸取10mL溶出液 (含样品2.5g) , 加入10mL氯仿使AFB1与水溶性物质分离, 完全溶入氯仿层中。将液体转移分离, 取氯仿层通过无水硫酸钠过滤至玻璃表面皿中, 置于65℃水浴上通风挥干, 冷却。准确加入5mL背景溶液溶解AFB1, 该液在激发波长为365nm下扫描图谱, 进行比较。

根据前期单因素试验的结果, 以提取溶剂、提取时间、背景溶剂、粒度为试验因素, 对各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研究, 编制因素水平见表1。

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表略) , 通过试验确定了AFB1的最佳提取条件:以甲醇/水 (55∶45 V/V) 为提取溶剂, 提取时间为27min, 粉碎粒度为20目。检测分别以甲醇和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为空白样, 测得碱处理前后的荧光值, 其差值可作为黄曲霉素检测的依据。

1.3.2. 2 AFB1浓度———碱处理前后荧光差值标准曲线的绘制

960CRT荧光光度计开机调试预热0.5h。已知质量浓度为617.357ppb的AFB1, 取0.1、0.2……0.8mL分别以甲醇稀释至10mL, 质量浓度分别为6.174、12.347、18.521、24.694、30.868、37.022、42.963、49.389ppb。以5mL为1份, 将这些溶液分成两组, 标记为a组:a1~a8;b组:b1~b8。

将a组溶液和甲醇分别在灵敏度2下扫描1min。将波长409.4nm处对应的荧光值分别记录在表2。将b组溶液和NaOH甲醇溶液分别在灵敏度2下扫描1min。将波长409.4nm处对应的荧光值分别记录在表3。

用a1~a8的INT值减去甲醇的INT值得到a1′~a8′, b1~b8的INT值减去NaOH甲醇溶液的INT值得到b1′-b8′, 用a1′~a8′减去对应的b1′~b8′, 得到的差值即为我们所要的碱处理前后, AFB1的荧光差值, 用ΔINT表示, 见表4。

以浓度/ppb为横坐标, ΔINT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如图1所示。

通过计算得到出回归方程为:y=1.3373x-1.9197, 相关系数r=0.9986

式中:f为AFB1质量浓度, ppb。

以试验所得的AFB1的最佳提取条件来提取市售大米中的AFB1, 按表5进行稀释。

将样品稀释液在激发波长为365nm下测定荧光值为16.589, 然后加入1mL 3N的NaOH溶液, 振荡后静置1min, 测定此时的荧光值为13.784, 并求出荧光差值为11.941。对照标准曲线计算出稀释后样品提取液中AFB1含量为10.365ppb, 再根据式2计算出样品中AFB1的含量为0.829μg/kg, 远小于国家标准允许的量μg/kg。检测全过程耗时约40min, 可以满足现场检测的要求。

AFB1含量 (μg/kg) =C×V×D/M

式中:C为稀释后样品提取液中AFB1含量, ng/mL;V为样品提取液体积, mL;D为样品稀释倍数;M为样品的质量, g。

2 结果与讨论

本文研究了粒度、提取溶剂、提取时间、背景溶剂、检测时间等因素对AFB1检测值的影响, 通过试验确定了AFB1的最佳提取条件:以甲醇/水 (55∶45 V/V) 为提取溶剂, 提取时间为27min, 粉碎粒度为20目。检测分别以甲醇和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为空白样, 测得碱处理前后的荧光值, 其差值可作为黄曲霉素检测的依据。确定了试验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背景溶剂, 其次是提取溶剂, 再次是提取时间, 粉碎粒度对试验的影响因素最小。

建立AFB1浓度———碱处理前后的荧光差值ΔINT标准曲线, 确定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 建立了回归方程, 其相关系数0.9986, 并用最佳条件提取和检测市售大米, 测得其AFB1的含量为0.829μg/kg, 远小于国家标准允许的量10μg/kg。检测全过程耗时约40min, 可以满足现场检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荣, 毛丹, 王柯, 等.HPLC法测定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J].中国食品卫生, 2007, 19 (4) :318~319, 335.

[2]江湖, 熊勇华, 许杨.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进展[J].卫生研究, 2005, 34 (2) :252~255.

[3]赵晓联, 蔡建荣.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在食品卫生分析中的应用[J].卫生研究, 1998 (S1) :137~138.

[4]陈达民.微柱法快速测定饲料中黄曲霉素的总量[J].饲料工业, 1993, 14 (1) :29~30.

[5]姜兆兴, 刘振伟, 曹旭, 等.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J].饲料工业, 2007, 28 (20) :52~54.

[6]马良, 李培武, 张文, 等.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快速检测技术[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29 (2) :93~97.

[7]孙秀兰, 张银志, 汤坚, 等.金标免疫层析试条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误差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 (7) :188~192.

上一篇:教师支部党委工作总结下一篇:模具设计面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