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翻译的趋势

2022-12-05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 是各国各民族文化汇聚, 交流的产物。事实上, 在现代国家中, 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国家的文明, 来自外来影响的产物总是多于本国的发明创造。如果有人要把英国文化中任何受外国影响或来源于外国的东西剔除掉, 那么英国的文化就所剩无几了。”而现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 在直接间接地进行着。整个地球成了一个“村落”, 成员们在各个领域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尤其在文化方面, 呈现出隔阂减小, 融汇通合的趋势。从纵向上看, 社会在发展, 文化同时也在不断进化, 而“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 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着, 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趋同”是文化融合的最终结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着文化的变化发展, 而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翻译表面上看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但实际上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融合的趋势势必给翻译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而解决翻译难题的途径有很多。不同的译者在实际的翻译实践活动中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了各种变通和补偿手段, 如音译、意译、直译加注、转换翻译等。但是在理论认识上, 却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思想, 归纳起来就是直译与意译的矛盾。

直译与意译即异化与归化的矛盾是我国翻译界争论已久的问题。“直译与意译的问题, 从翻译界开天辟地的一天起就存在了。”事实上, 时至今日, 这个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翻译家各执一词, 难以协调。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翻译家对此意见大同小异。一般来说, 直译是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 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 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而意译则是指“从意义出发, 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 不注意细节, 译文自然流畅即可。此处“细节”是指“原作形式, 包括句子结构、用词、比喻以及其他修辞手段。”在翻译过程中,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具体应该怎样使用呢?彭卓吾教授认为“在实际进行翻译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具体对付, 能直译的就直译, 不能直译时就意译。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要‘适可而止, 及时转换’;要‘见机行事, 量体裁衣’, 两种方法并用, 两条腿走路, 两者并行不悖, 相得益彰, 互为补充, 溶为一体。”对这一点, 范仲英教授也认为“在正常翻译实践过程中, 不能自始至终完全坚持直译, 或统统采用意译。”那么在翻译活动中, 直译与意译孰多孰少, 还是各参其半呢?对于这个问题, 翻译家的意见就迥然不同了。彭卓吾教授说:“一部优秀的译作或一篇优秀的译文, 甚至一个长的句子, ……更确切的说, 是在意译占极大比重, 直译占极小比重的情况下两种译法相结合的产物。”原因是“中文和外文存在着重大差异。可以说是异多同少。”“汉语同西方语言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必然的, 其相同点则是相对的, 偶然的。”而范教授则认为“能直译就尽量直译”即“只能根据需要, 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直译, 在必要时兼用意译。”并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不能使用直译的情况。他的根据是“直译保存了原作手法, 因而能达到与原文近似的语言效果。”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两个人也都在试图找出直译与意译之间的某种妥协, 认为直译意译都应把握“度”, 但关于“度”, 两人的意见就大相径庭了。

如上所述, 无论文化融合的过程多么缓慢, 其必然趋势是文化的趋同。从发展的角度看, 异化即直译如同一股潮流, 势不可挡,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 将以异化为主导。”理论依据就是文化的整合性。“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它的文化体系愈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 那么其文化体系就愈丰富, 愈有生命力。”“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吸纳, 而强大自身的文化。”下面通过分析《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翻译来探讨直译与意译的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颠峰。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 已有多达9种英译本陆续问世, 但大多是节译或片段选译。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了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翻译的两种全译本。本文采用的正是这两种译本。《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艺术成就不但反映在其所包含的精神内容上, 同时反映在其洗练、自然、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上。她第一个大量地, 绘声绘色地写下了奴隶阶级, 下层劳动人民, 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语、白话、各种村语、俚语、民谣、民歌。而对歇后语的精当使用更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谚语, 在人民大众嘴里广泛流传。《红楼梦》推陈出新, 歇后语使用最精当, 最流畅生动, 善于变化, 不拘一格, 最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将这一符合民族语言传统性、具有创造性和独特风格的歇后语译好确非易事。杨、霍在翻译时都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方法, 但均以异化手法为主。现略举几例以说明:

(1) 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 照不见自己”的。 (第19回)

杨译:As for Baoyu, he’s like a ten-foot lampstand that sheds light on others but none on itself.

霍译:And as for Baoyu, he’s like a six-foot lampstand that lights up others but stays dark itself.

这个歇后语中前半截比方解释后半截比方, 杨、霍都采用直译法, 后加定语从句说明前半截, 因为灯台中外皆有, 这个意象不难理解。

(2) 呸, 原来也是个“银样蜡枪头”! (第23回)

杨译:Why, you’re nothing but a“flowerless sprout”, “a lead spearhead that looks like silver”.

霍译:Well, I know you now for what you are:“of silver spear the leaden counterfeit”!

此句, 杨、霍采用的也是直译, 只是语言形式不同。杨另用了一句“不能开花的芽”加以补充, 这样即使西方读者没见过“银样蜡枪头”, 看了这一句便会明了。

(3) 虽然年纪大, “山高遮不住太阳”。 (第24回)

杨译:I may be older than you but“The highest mountain can’t shut out the sun”.

霍译:and even if I am older than you, “the highest mountain can’t shut out the sun.”

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指高上还有更高, 两人均用直译法, 不多赘言。

(4) 没良心的,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第2 5回)

杨译:“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霍译:“You ungrateful thing!You’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 Dongbin: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 n e”.

杨、霍都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因为吕洞宾是中国特有的人物, 外国人自然看不懂, 必须加以解释。

(5) 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 (第24回)

杨译:“You do look ahead, don’t you?”She chuckled.

霍译:Xi-feng laughed:“You certainly know how to fish with a long line!”

这个歇后语只有比方, 没有说明, 只用“拉长线”, 也可以表现转弯抹角兜圈子的意思。杨此句用了意译法, 而霍则按字面直译出来。

(6) 这会子还装胖呢! (第24回)

杨译:Why pretend to be rich?

霍译:I don’t know what you’re acting so lordly about, asking people to dinner.

这句, 两人均用意译法, 过去中国人以胖为美, 认为胖是福态, 富贵的象征, 而外国人则谈“肥”色变, 所以如果直译肯定会引起误解。

通过以上六例, 可以看得出即使是翻译这一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歇后语, 译者都尽可能采用直译法, 这样既保持了原文生动活泼的形象, 又使国外读者领略到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底蕴, 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事实上, 《红楼梦》共使用了约34个歇后语, 而其中21个杨宪益都是采用直译法翻译的。

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人广泛接触外国文化成为可能, 这就给翻译带来诸多问题, 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但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 还应该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而文化本身的特性告诉我们文化本身是开放的, 一种文化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包容另一种文化, 译者有权力也有义务让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特有的韵味, 领略外国文学别具一格的情调”, 而这就意味着直译将成为翻译的主要手段。这是历史前进, 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大量实践也证明了译者大都有意无意中使用了直译法。

摘要:文章基于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客观需要及文化的整合性特征, 讨论了直译与意译即异化与归化的问题, 并结合《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 指出直译不仅能保持原文生动活泼的形象, 而且能使读者领略到原文国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是翻译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直译,意译,整合性,红楼梦

参考文献

[1] [美国]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 吕斌.文化进化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

[3] 董秋斯.翻译通报, 第二卷第4期第4-5页.

[4]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研社, 1997.

[5] 彭卓吾.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研社, 1998.

[6]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

[7]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8] 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Z].trans.Yang Hsien_Yi and Gladys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9] 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Z].trans.Hawkes, D.London:PenguinBooks Ltd, 1973.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下一篇:论自由现金流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