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行业的发展趋势

2024-05-01

渔具行业的发展趋势(精选4篇)

篇1: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传媒产业化的全面展开,社会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职业。播音主持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高低,对节目的前途发展起关键作用。通过对播音主持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传统播音主持行业与现代播音主持行业的不同,对播音主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播音主持行业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众多的传媒产业之中,电视传媒产业作为我国传媒产业的领头者,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媒产业的发展必定带动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电视传媒栏目的质量与栏目的收视率是成正比的,这就需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舆论导向的作用,实现电视媒体产业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

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作为当下的热门行业之一,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人通过将电视节目与观众联系起来起到纽带作用,这个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当今的社会中,播音主持人才的缺乏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矛盾,一方面,部分新兴的栏目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性、特色化的播音主持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播音主持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足,不能满足播音主持岗位的就业要求。

传统播音主持与现代播音主持行业对比分析

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大多限定在消息类新闻的播报上,所谓的“播音腔”是与特定的新闻机制和新闻内容及创作手法紧密相连的。随着新闻机制的透明化,新闻内容本体的回归及宣传性质的模糊化,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方向归结于对播音主持人的播音状态、播音效果以及播音表现等方面进行发展。

在现代播音主持行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电视技术的进步,多频道的增加必定带来对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也逐渐增加,这就对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播音主持行业竞争激烈。信息新技术的涌入推进了电视传媒业的快速发展,而新型的电视传媒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新闻业的专业技术,还要能集采、编、播于一体。

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趋势

1.强调播音主持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环境中,电视栏目的创新性突显。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员能够具备综合素质对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应,作为栏目的支撑点,释放自身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还要强调主持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主持人应该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结合新闻信息的报道内容进行传播,依靠自身的能力建立起在观众中的可信度,把握社会意识,从而影响受众的信息结构与需求。还要对主持工作的专业化进行强调,通过主持人的专业化程度来成为受众进行信息校对的主要评价指标。

2.播音与主持业务的有机融合

对于播音而言,强调的是播音员的“二度创作”,就这要求播音员需要经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练就圆润浑厚的音色,在播音工作中,利用具有磁性的声音作为口头语言表达的得力工具。而对于主持业务而言,其重点在于主持人对节目的整体把握和控制,对个人角色和媒介角色的高度融合。播音业务重视的是声音形式,而主持业务偏重的是表述的内容。

在新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媒介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播音语言状态和主持人外形的强调,其弱化了对播音内容的重视。第二阶段中加强了对播音内容的关注同时却又忽略了对于播音主持语言状态的重视。因此,在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既要重视主持人的评判力表现,也要强调对口头语言播音规范化的把握,将播音与主持进行有机的结合,视为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3.播音主持行业人才培养策略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对人才综合素质标准一再提高,这就要求对于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要从传媒院校开始做起,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以专业的播音主持教师为指导,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播音主持人才。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

在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播音主持人要想在传媒业站稳脚步就要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依靠个人魅力打造节目品牌。一?的模仿抄袭,最终只会使得该播音主持人或栏目组被淘汰。同时,播音主持人还要注重台前向幕后的转型,播音主持人在大多数现场通过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来把握整体的节目节奏,对整体节目起着组织作用。但是目前,为了使得更好的与观众进行互动,节目多采用画外音主持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减轻主持人的压力,还能够使得节目内容显得更紧凑更具体。

结束语

篇2:我国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的塑料行业仍然以塑料制品加工为核心, 塑料行业包括了塑料合成、添加剂、模具、机加工等, 塑料实际上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通过加入稳定剂、增塑剂、色料等改变原有形态, 常见的塑料包括PC、PVC、PTC、ABS等。塑料的用途十分广泛, 已经覆盖了工业零部件、家用配件、医疗、建筑等多个领域, 塑料产品的加工工艺主要有吸塑、吹塑、压塑、挤塑、注塑等。我国塑料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塑料生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但我国塑料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 本文将侧重分析我国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1 塑料行业现状

(1) 地区分布不均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塑料行业最先兴起于沿海地区, 目前, 我国的塑料生产加工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全国塑料产量最多的省份包括广东、浙江、江苏等, 这三个省份的塑料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65.5%。除此之外, 地区之间的产品结构也存在差异性, 浙江以塑料薄膜为主, 广东以工程塑料为主, 江苏以泡沫塑料为主, 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塑料发展缓慢, 无法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人力资源与市场资源。

(2) 塑料行业整体素质偏低通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塑料行业已经具备较大的规模, 沿海地区的塑料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 同时不断引入新兴技术。但塑料行业的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的塑料产业缺乏整体规划, 各地区、各领域没有实现技术共享, 很多地区的塑料行业仍然采用小规模生产模式, 增加了塑料生产加工的成本, 不利于塑料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 塑料行业的标准化建设落后, 塑料制品种类繁多, 企业之间缺乏共同认可的行业标准, 导致塑料质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3) 产品种类固化上世纪60 年代, 美国率先发展塑料工业, 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将塑料产业推广到全球各地, 塑料产品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先后出现PVC树脂、塑料板材、塑料膜材、人造皮革、PE、尼龙等。目前, 我国的塑料制品仍然无法突破这些常规产品, 还是以常规产品为主流, 导致产品流向低端市场, 实际上, 塑料产品有很多种类, 包括有机添加剂塑料、稀土添加剂塑料等, 但我国现有的塑料产品相对较少, 高端塑料制品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4) 出口增长率下降随着国际塑料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 我国塑料产业的出口增长逐渐放缓, 国际塑料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塑料产业的人力成本提高, 低成本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随着中国人力成本提高, 传统塑料产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导致塑料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塑料产品偏向低端市场, 无法满足高精尖行业的技术需求;三是产品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人们对于环保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但我国塑料产品可降解性差, 难以实现循环利用, 极大地限制了塑料产品的发展空间。

2 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

(1) 产品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将是提高我国塑料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 我国传统的塑料行业局限于工业领域, 对于农业、食品、建筑、汽车、高精技术等领域的介入较少, 这些领域具有极大的市场, 可以为塑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以建筑领域为例, 建筑领域的材料仍然以钢材、水泥为主, 塑料建材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 可以减轻建筑的整体重量, 塑料产业可以增加建筑材料的研究投入, 充分开拓建筑材料市场。

(2) 行业标准化20 世纪80 年代, 我国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需求, 加强了塑料产业标准化建设。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塑料产品的系列标准、行业标准, 2004 年, 我国又从国外引进了88 项塑料行业标准。但这些标准已经难以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 很多标准比较落后, 限制了塑料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标准化将给我国塑料行业带来一次发展机遇, 标准化生产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实现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 可以提高我国塑料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3) 生产绿色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 绿色塑料制品将是塑料行业的发展热门。绿色塑料对人类、环境的影响较小, 且具备较好的回收性与降解性, 常见的绿色塑料包括聚丙烯 (PP) 等。绿色塑料的发展潜力巨大, 包括汽车配件、食品、农业等, 绿色材料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除此之外, 塑料产品的生产加工也会逐步实现绿色化。

3 结语

本文从塑料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塑料行业的发展路径, 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塑料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塑料制品具有成本低、品种多的特点, 且综合性能较好, 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成为我国基础工业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的塑料行业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粗狂式发展模式, 转向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但我国塑料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研究我国塑料行业的现状, 并详细分析我国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塑料,发展,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廖正品.中国塑料制品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分析[J].国外塑料, 2008, 04:22-30.

[2]孙安垣, 闫烨, 杨超, 谈桂春.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的发展前景[J].工程塑料应用, 2011, 02:83-87.

篇3:“低焦油”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有调查显示, 当前消费者对于低焦油卷烟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尤其是对想戒烟又一时难于戒掉的老烟民和初涉卷烟的新烟民来说, 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身体健康危害性相对较小的卷烟品牌。因此, 卷烟品牌在未来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对生理和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而且还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健康意识需求, 尽最大努力减少吸烟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所以, 对烟草工业企业而言, 应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低焦油卷烟关键技术突破, 确保品牌特色和产品质量, 真正做到技术创新上水平。对于商业企业, 要把终端建立到消费者层面;优化供求关系, 认真反馈市场信息, 研究投放策略, 掌握投放节奏, 实现平稳过渡。对于零售终端, 则要搜集和传递消费者信息, 通过消费者数据库的建立来把握消费者, 引导消费者。

通过工、商、零协同, 使“引导消费”和“品牌建设”有机结合, 努力把上海打造成全国低焦油第一的市场。

一、低焦油的市场现状

目前重点品牌在降焦方面的引领作用尚不充分, 未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低焦油重点品牌;低焦油卷烟比重较小, 市场发展尚不均衡等问题, 但低焦油卷烟的发展是今后卷烟市场消费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卷烟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

(一) 低焦油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50年代, 美国卷烟的焦油量为35毫克/支。至1998年平均焦油含量是12毫克/支, 目前平均焦油含量已降到10毫克/支。美国的低焦油卷烟研发与销售走在了全球低焦油卷烟发展的前列, 堪称低焦油卷烟发展的“先行者”。当今世界各档次焦油量卷烟市场格局总体稳定, 低焦油卷烟市场份额稳中有升。然而, 国内低焦油卷烟氛围还有待培育, 消费者对低焦油卷烟的认可和接受还有一个过程。不过, 这并不阻碍低焦油卷烟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这股强劲的“低焦油旋风”离不开政策“暖风”推动、竞争压力使然、消费市场大势所趋等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当前, 卷烟产品所代表着的沟通文化、认可文化和身份文化正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卷烟产品的消费将会回归理性。据统计, 截至2011年年底, 已经上市或备案的低焦高档产品, 约为16个品牌52个规格。其中湖北、川渝、云南、河北、湖南、浙江、广东、陕西、山东、安徽、吉林、甘肃和上海等卷烟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的低焦高档卷烟产品。但总体而论, 目前卷烟工业企业在低焦高档品牌方面, 发展并不均衡。

2011年底, 全国卷烟实测平均焦油量为11.5毫克/支, 一氧化碳量为12.5毫克/支, 同比均下降0.4毫克/支。全国低焦油卷烟销量为330.0万箱, 同比增长365.7%, 增速为近年来最高。2008~2011年, 全国低焦油卷烟销量以年均93.0%的速度增长, 远高于同期全国卷烟销量年均3.3%的增长速度。今年初, 低焦油卷烟实现销量112.89万箱, 同比增长213.70%。2011年低焦油卷烟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呈下降趋势, 销量前三位品牌占有率为42.64%, 比2010年降低了23.6个百分点, 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该市场有所作为。

当前行业的低焦油卷烟品牌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呈现出低基数、快增长的趋势;二是出现了不均衡、快变化的发展格局;三是表现出了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

(二) 目前低焦油卷烟市场现状

根据“上海卷烟消费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

同时, 近八成的消费者认为焦油含量和健康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二、制约低焦油的瓶颈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 消费者对低焦油品牌的卷烟并没有像企业宣传的那样热心和认可, 要想使低焦油品牌能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 还有一段艰难曲折之路要走。

(一) 宣传的限制

现在世界各国控烟的声浪越来越高, 烟草宣传受到严格的限制。“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实施, 使得烟草在电视广告中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因此, 企业只能在一些受众媒体上来宣传品牌文化, 即使在低焦领域驰骋多年的中南海卷烟, 有的消费者只知道中南海卷烟焦油含量低, 却不知道中南海卷烟中添加的中药萃取成分有润喉、祛痰、止嗽、平喘的功效, 更不知道中南海卷烟的中药添加技术已在欧美多国注册了专利。

(二) 终端介绍不力

不管是什么卷烟, 最后的落脚点都在零售终端。零售终端是卷烟介绍和销售的前哨阵地。他们能够面对面地和消费者打交道, 在信息传播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零售终端的经营场所进行介绍, 所受到的限制比在传媒上宣传要少得多。因此, 在低焦油品牌投放市场时, 可以在零售终端进行资料宣传和烟模展示, 开展卷烟品吸等活动来进行宣传, 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由于这类场所直面消费者, 市场面向广泛, 消费层次众多, 容易引起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不仅可以激发起消费者购买欲, 而且还能够扩大低焦油品牌的影响。

(三) 消费者已形成一定的习惯

通过对低焦油卷烟的消费者的调查, 半数以上的消费者认为降低焦油含量对其卷烟消费几乎没有影响, 但也有31.6%的消费者认为降焦会使得他们的吸烟量有所提升。

难以接受低焦油卷烟的消费者认为, 低焦油含量导致“口味太淡了”, 其次为“抽起来没劲儿, 不过瘾”和“口感不好”。

由于消费者长期吸食高焦油品牌, 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性, 长期的吸食习惯, 也树立了卷烟吸味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一个“标准”。而低焦油品牌作为后起之秀, 消费者在尝试时, 往往与起先树立的“标准”进行比较。这就是许多消费者所说的怎么“没劲”了, 在这种情况下, 抵触情绪大, 排斥往往也在所难免。

(四) “低焦油”未能迎合消费者

工业企业应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降低卷烟中的有害成分, 不断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才是产品获得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稳步推进卷烟产品的降焦, 采用优质烟叶做原材料, 降低卷烟中的焦油含量并大力进行技术创新, 使产品中焦油含量大幅度降低, 从而实现产品的低焦油化, 使产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

(五) 社会舆论的影响

“烟草院士”谢剑平事件曾经引起巨大争议。今年5月30日, 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指出: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 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同时报告还称, 烟草业设计和推出低焦油、“低危害”卷烟, 并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 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此次事件, 又一次将低焦油推上了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反对声、质疑声使低焦油的发展之路又面临着新的阻碍。

(六) 竞争的压力

站在国际卷烟市场竞争的角度上来看, 低焦油混合型卷烟正处于一个绝对主流的位置, 跨国烟草公司在低焦油卷烟研发和生产上要比国内领先。当国内卷烟消费进入低焦油时代, 很难确保现有一部分消费烤烟型的烟民不会转向消费国外混合型卷烟。同时, 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等一些长期研发和生产烤烟型卷烟的公司, 其低焦油烤烟型品牌也会对国内低焦油卷烟品牌产生冲击。

三、多管齐下, “做精做强”低焦油卷烟

虽然我国烟草行业在卷烟降焦课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从全球来看, 我们的低焦油卷烟市场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金山市场为着眼点, 自投放市场以来, 由于受到社会舆论、产品口味、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 在品牌培育过程中出现一些阻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开动脑筋, 采取措施, 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 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努力开创品牌培育新局面。

(一) 工、商、零紧密协同引导消费

切实把降低危害作为“卷烟上水平”的重点目标。对低焦低害的卷烟产品, 工、商、零要进一步加强协同。

工业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培育低焦油卷烟品牌的认识, 坚持营销、技术两轮齐转, 将低焦油作为品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做到积极创新。在开拓低焦油卷烟市场中培育品牌, 把市场和品牌紧密结合起来。

商业企业首先要加大对低焦油产品市场引导力和营销力的培育, 其次, 以消费者为关注重点, 把终端前移, 使有关消费者的工作常态化、基础化、制度化, 为工商零协同培育品牌提供决策依据和有效手段。在经营服务上需拓宽空间。要引导消费者向新型卷烟过渡。消费者对产品不够了解而不敢下手购买, 零售客户怕出现库存包袱而产生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以良好的服务、真诚的态度、扎实的工作, 解除广大零售客户和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使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更加信任信赖我们。有了零售客户的信任, 可以增强他们做好品牌培育和销售的信心及热情;有了消费者的信赖, 可以更好地扩宽市场空间, 为品牌培育、扩大销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 力争“培销”有机结合, 争取市场份额。营销人员应围绕“让低焦油卷烟先行、为低焦油品牌开路”这一主导思想, 改变经营策略和营销手段, 做到“以销促培、以培带销”。

就零售终端而言, 一是做好消费者数据库的建立。逐步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等信息, 建立一定规模的消费者数据库;二是做好信息传递、引导消费。利用信息传递, 把低焦油卷烟品牌的特征、品牌理念、消费者利益点等要素, 以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渠道和乐意接受的方式传达到消费者, 让消费者接受低焦油卷烟, 促使其尝试、购买直至习惯低焦油卷烟, 这样才能达到“能销”低焦油卷烟、“销好”低焦油卷烟的目的。三是做好上柜陈列, 扩大品牌影响。在卷烟柜台中增加低焦油卷烟品牌的出样陈列数量, 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 使消费者对其产生新奇感, 促使其产生购买欲。

(二) 认真分析市场, 确定目标群体

从金山市场反映情况来看, 目前, 低焦油卷烟对于那些习惯于吸食普通卷烟的消费者来说, 还一时难以接受, 尤其是中年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 这两类消费群体对低焦油排斥度较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低焦油卷烟“不够劲”, 没有普通卷烟口味重、香气浓, 缺乏吸食的满足感。同时, 明明知道普通卷烟与低焦油卷烟相比危害大, 但由于认为自己身体健康, 或者烟瘾较大, 所以还是将低焦油卷烟“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形下, 在选择目标消费群体则需慎重, 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来促进低焦油卷烟品牌的培育。具体来讲就是要把“三种群体”确定为推介和培育的对象:一是对那些身体欠佳但烟龄较长的老年消费者;二是有戒烟意愿的消费者;三是吸食卷烟时间不久的消费者。通过“点”的辐射、“面”的带动, 最终实现消费群体覆盖率的不断扩大。

(三) 培育低焦油大品牌

培育低焦油卷烟大品牌要发挥重点品牌的榜样和带动作用。重点品牌, 尤其是其中的强势品牌要按照“新思维、大手笔、超常规”的要求, 在保持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进一步突出低焦油的风格特色, 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成为低焦油卷烟发展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在重点品牌的推动下, 原有的低焦油特色品牌仍将凭借先发优势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良好发展。积极发挥品牌主导效应。要以市场为导向, 强化减害降焦技术集成应用, 加大低危害、低焦油卷烟产品研发力度, 培育一批风格特色显著、产品质量安全稳定、适应消费者需求、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低焦油品牌,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和引领作用。树立大品牌营销意识, 以品牌个性特征的挖掘、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价值的传递、品牌的传承创新、品牌营销的整体把握为重点, 在理念、手段、方法上不断创新、持续提升。

(四) 开展营销活动, 切实提高销量

根据集团“十二五”品牌战略要求, 结合行业“降焦减害”、“提升结构”的发展趋势, 金山烟草营销部在2011年度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分别开展了主题为“降焦减害, 提升结构, 你我同行”与“软8mg”现购即赠送活动。两次活动旨在为金山地区提升低焦油卷烟整体销售结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

2011年卷烟营销活动覆盖公司内部职工、营销一线队伍、终端零售客户、直属门店以及消费者、社会群体等, 各界反响较为热烈和积极, 达到了活动宣传、推广的效果。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口碑宣传。营销部共计收集低焦卷烟宣传口号24条, 最终确定“品低焦, 享生活”为2011年度金山烟草低焦宣传口号。收集到低焦卷烟消费者信息71份, 并发放700份低焦宣传台历。第二阶段为体验营销。在活动的门店内特设“品低焦, 享生活”现场营销品牌互动推广区, 由品牌讲解员现场指导开展面向消费者的直面营销和引导消费, 使消费者对低焦趋势有直观认识。再次派发低焦宣传台历3700份。对区域内所有零售客户以“柜台条”进行视觉宣传, 向消费者派发低焦宣传台历2300份。第三阶段为体验营销。现场即买即赠, 在6家终端现场开展为期8周的买赠促销活动, 低焦卷烟销售明显提升。同时卷烟低焦化趋势在卷烟消费者中得到较好的响应和推进。活动期间低焦产品进货环比提升62.18%, 销售提升61.53%;红双喜130-300元/条卷烟环比提升120.70%, 销售提升123.85%。

在现场即赠活动开展的同时, 对消费者进行卷烟消费信息收集, 共计收集消费者档案1578份。

本次针对低焦油开展的营销活动效果较为明显。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 集团低焦油中南海系列销量提升较为不明显;2, 消费者信息收集情况有待提高。此次活动, 主要集中于朱泾、石化、枫泾和亭林地区, 初步建立了低焦消费者信息库, 今后要有效利用消费者档案信息。下一阶段需要对其他区域开展消费者低焦产品的买赠回馈活动。

实践证明:在低焦油发展的初期, 消费者对其认知、接受度仍不高时, 不论是对零售终端, 还是消费者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仍然是促使培育成功的主要方法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 低焦油卷烟的培育任务还较为艰巨, 还需要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终端客户的共同努力。从终端零售客户来讲, 他们在品牌培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因此, 在低焦油卷烟培育过程中, 我们应拿出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 来进一步激发广大终端客户培育品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品牌培育在终端市场的成功。如:当某一零售客户品牌培育取得成功时, 我们可以赠送一些纪念品, 以资鼓励;当某一零售终端的销量优异时, 可在下一次评定等级时适当提高终端客户等级标准、在货源上给予适度倾斜。

对于消费者而言, 开展品吸活动可使消费者尽快直观的认识低焦油卷烟, 是开拓、发展低焦油卷烟的主要途径。使其逐步从“尝试”心理转变为“购买”行为。

要使低焦油卷烟从“小溪”变为“支流”, 从“支流”变为“主流”, 首先要做到在降焦的同时依然保持甚至提升原有的香气、吸味,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 工业企业能否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商业企业能否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销售结构, 还需要并肩携手。而零售终端, 需以消费者为关注重点, 在现有的卷烟网络体系中,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消费者工作机制, 使消费者工作常态化、基础化、制度化, 最大程度把握消费特征、引导消费需求, 为培育品牌提供决策依据和有效手段。

篇4: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 意味着我国面向世界市场的完全开放, 也意味着各行各业竞争将更为激烈, 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我国物业管理企业要分得一块蛋糕, 必须注重高效的管理、合理的价格、高质的服务和专业化的分工。

专业化指物业管理企业将部分工作委托或承包给专业公司来完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市场上出现了清洁、绿化、保安、设备维护等与物业管理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服务公司, 因此, 有些物业公司便将部分上述业务分包给了社会上的专业公司。如秩序维护、保洁、给排水等, 而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市场拓展、人才储备、委托对象的选择、考评和约束等,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实现管理和操作的分离, 充分发挥物业管理企业和专业公司的比较优势。

二、物业管理服务的产业链化

根据我国《物业管理条例》,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 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 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以上定义约定了物业管理企业的一般职能, 在保证一般职能的前提下, 现代的物业管理企业将保持与开发商和终端业主的密切接触, 实现物业管理前期介入、中期管理、后期集成化运营管理的产业链化服务。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是指指房地产开发单位邀请拟从事前期物业管理的有关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从物业管理角度对物业规划、设计、设备选用、功能布局、施工监管、验收接管、销售和租赁提出建设性意见, 充分反映住户要求和物业自身要求, 力求使用户入住之前的各种前期工作与用户使用的实际需要及日后物业管理工作相适应;包括前期施工介入和前期管理介入两部分。前期施工介入是指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审视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质量等工作, 避免细节问题的出现、提升物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前期管理介入是介于物业竣工验收合格或业主开始入住与业主大会成立和新的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签订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 随着业主入住和装修的开始, 设计、施工的问题会逐渐突显, 物业管理应在开发商、建筑商和业主之间进行周旋, 做好沟通的桥梁, 有效的前期管理介入工作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中期管理即发挥物业企业的一般职能, 后期集成化运营管理将在下一个问题中展开论述。

三、物业的集成化和资产化运营管理

首先, 任何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丰厚利润, 而企业的利润与终端客户的数量存在密切的关系, 物业管理属于服务性行业, 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业主, 这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拥有大量的终端客户群。其次,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壮大, 物业已成为物业企业最大的运营资产, 物业管理企业应尽快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瓶颈, 发展商业合作伙伴, 整合自有的物业资源和商业资源, 服务业主的同时创造可观的利润, 实现集成化和资产化运营管理, 构建物业管理全新价值链, 这将成为物业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四、物业管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中, 精细化管理被定义称“五精四细”, “五精”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和精密, “四细”即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项工作、细分管理的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应成为物业管理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文化, 坚持“精、准、细、严”的基本原则, 以不断提升和改造企业员工素质为出发点, 切实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最终从整体上提升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物业管理的流程化

如果说精细化管理会成为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 那流程化管理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流程化管理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导向, 将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都视为一个业务流程, 追求每一个流程的精简高效。执行流程化管理的方法后, 物业管理企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过程都被视为一个流程, 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完成, 在工作的过程中, 注重部门间的合作, 上一部门应将下一部门视为自己的顾客, 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主要目标,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绩效。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只有靠专业化的管理, 实现物业管理和操作的分离, 发挥物业企业和专业化公司的比较优势。注重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和后期资产化运营管理, 实现物业管理的产业链化经营。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采用流程化管理的方法, 才能在新世纪物业管理市场的大舞台上不断前进。

摘要:物业管理在我国尚属新兴行业, 十几年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从业者的不断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物业管理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房地产经营管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被业界称为现代化城市的“朝阳产业”。文章就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物业管理,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作祥.物业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姚敏.蓝光.嘉宝“全程物业资产化管理”策略[J].中国物业管理, 2009 (11) .

上一篇:进取之星下一篇:农危房改造督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