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物流发展趋势

2024-05-03

我国的物流发展趋势(通用6篇)

篇1:我国的物流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物流现状

进入新世纪,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星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1物流发展的背景

物流的概念是在发展中形成的,最初的物流术语在西方国家出现也不过50多年历史,它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军事系统,后引入工商业。英文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写为PD),即实物分配,包括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和搬运等活动。50年代引入日本等国,1956年,由于日本政府担心物流的发展缓慢可能拖累处于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遂由日本生产效益本部(现社会经济效益本部)向美国派遣了一个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考察团回国时带回了这一术语,直到1965年日本政府在所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报告时,对物流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在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物的流通”这一术语,并强调了加速“物的流通”现代化,1970年左右,日本开始用物流这一更为简洁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物的流通”,自此,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物流得到了迅猛发展。该术语由日本引进、传播后传入我国,我国则在80年代初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的,而在我国广泛运用物流概念并重视物流的作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物流首先作为“第三利润源”而引起重视的,所谓第三利润源,是针对企业的利润来源而言的,企业第一利润源来自企业销售额的增加,第二利润源是生产成本(针对制造商而盲)或者进货成本(针对流通商而言)的降低,而由物流降低成本所得的利润则成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在这里,物流被定义为对物资的流通配置,包括制造商、流通商的装卸、运输、仓储、搬运等一系列的过程,对物流的重视被提高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高度,成为物流定义的第一个转折。

随着经济的发展,将物流仅仅定义为装卸、运输、仓储等过程,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生产规模化、系统化的要求,大规模的、系统性的生产作业要求物流作为生产销售供应链条上的一个系统环节,因此提出了物流一体化系统的概念,物流一体化系统是指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流通与生产的纽带关系。其目标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要求企业不断适应市场要求,促使生产、采购与市场保持同步的管理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整个系统包括了生产、采购和物流部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纷纷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开始共同合作的旅程,以最优的商品供应体系,实现了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集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运输、信息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一体的管理。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对整个链的计划和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到商品销售给顾客的物流过程进行统一运作和管理,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现了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典型的运作模式是物流外包或缔结战略联盟。自此物流一体化系统由企业内部走向了外部物流系统一体化,具体表现为企业将物流的运输、装卸、仓储和搬运功能移交出企业,而由专门的物流企业运作,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概念。然而在实际的运作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设计和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为克服这些不足,又出现了所谓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企业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的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企业主要是对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监控,在客户和它的物流和信息供应商之间充当唯一“联系人”或者“交响乐团总指挥”的角色。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第四方物流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降低和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运作成本。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当然,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概念尚在形成与完善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现代物流是物流发展进步的结果

众所周知,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21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T--段。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曾说:“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 000m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互联网不仅将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还逐步将发展带到高速的道路上。然而,这只是互联网初试锋芒,在愈来愈多的人接触互联网之后,各个领域都慢慢地搭上这班通向未来财富城市的公共汽车,并融合产生许多新的行业,电子商务便是如此。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里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诸如身边的淘宝、阿里巴巴、现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都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典型代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的同时,物流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3我国物流目前的发展状况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心标均高速增长。①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②社会物流总成本为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③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 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④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

现代物流已被我国政府、企业所重视,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政府从产业发展高度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策略,生产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机会,传统物流企业(运输、仓储等企业)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新打造企业、寻求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再发展的战略目标。

4我国物流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物流作业一体化

现代物流的精髓在于其系统整合的概念,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

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组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

4.2 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物流活动不但活动范围广阔、涉及部门众多,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物流活动范围、流动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EDI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条形码技术的普遍应用,则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的科学水平,使商品在各种需求层面上的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信息化已成为物流活动的核心,成为物流创新的动力。

4.3物流资源社会化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方面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专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和零库存。现代物流社会化趋势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结果。在大城市出现现代化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已成为普遍现象。

4.4物流体系综合化

现代物流离不开运输与仓储。仓储现代化则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以组织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而运输现代化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物流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物流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4.5三流一体化

按照一般的流通规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可以使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经过商流,物质资料就变更了所有权;物流解决的是物质资料从其生产地域向其消费地域的位移,无法变更物质资料的所有权;信息流解决的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同的材料,产品或商品的转移形成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形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基本实现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此外,代理制的推行也使现代物流更趋科学合理,因为这种方式的流通体制更有助于实行三流合一。“三流合一”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

5我国物流在发展中的不足

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须相

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同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

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另外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与障碍。目前物流企业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大部分仍停留在一点式应用和某一部门的应用上,个别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同客户问实现部分或全部信息共享,计算机联网只是极少数的几家。物流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硬性的准入资格,像JIT、MRPl、MRP2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现代管理模式本身就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我国低端物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高端物流市场却少有人问津的现象存在,信息化总体水平低,也无法实施像JIT、MRPl、MRP2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现代管理模式,自然只能在低端物流市场上拼杀。据统计,我国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含量仅占6.29%,商业系统仅占2.0%,我国商业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尤其是领导层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运营所要求。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物流企业在选择用人还是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时,往往选择用人来代替某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更为经济,因为这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人是无法替代现代信息技术给物流企业所带来的效率,目前国有物流企业的领导层人员结构大部分都是在计划经济末期参加工作,在本企业中逐步走到领导岗位的,管理和领导企业思路中的“近亲繁殖”因素不可能彻底避免,再加上未经过强化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其经营思路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开拓意识不足。这些都是我国物流有待解决的问题。

6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发展是相当有潜力的,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紧跟时代脚步,在政府的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为实现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增添力量。

篇2:我国的物流发展趋势

1.1宏观状况

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1.2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1)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方面: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我国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4)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1.3我国物流外包的需求状况

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

(2)客户认为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认为我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3)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少。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4)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然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5)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6)客户外包第三方物流原材料供应将从现在的15%,增加到三年后的35%;生产商产品销售将从目前的略高于45%,增加到三年后的80%;分销商物流的外包将从目前的略高于25%,增加到近65%.1.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2)目前我国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其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4)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迄今为止,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我国当前的物流发展环境。我国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外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

(6)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认为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

1.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1)传统外包型物流运营模式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商或经销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不仅能够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2)战略联盟型物流运营模式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就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方面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以扩大物流配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以及服务内容。

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共同建立、整合信息平台。

这种模式下,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

(3)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该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1发展一体化物流

现代物流业涉及到众多部门,像一张横竖交错的网,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综合体。物流网络能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条件就是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将不同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整合优势资源,运用现有成熟经验,共享市场,进而分享更大份额的商业利润。同时,先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牵手中小型物流企业结成市场同盟,利用已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营销体系,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基于此,竞争对手便成为同盟军,物流网络就成为一个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多方位、纵横交叉、互相渗透的协作有机体。

2.2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产品销售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对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应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新要求,实施电子商务物流,改变传统的物流作业运作方式,在物流作业的各个方面体现电子商务的要求,为社会提供高速和一流的物流服务。

2.3发展绿色物流

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各国政府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也是日趋重视,提出了很多保护环境的策略,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重头。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长久、健康发展也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一个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与环境共存的和谐状态。绿色物流是指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总目标,利用科学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展物流活动。这一举措既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也减少了物流成本,一举两得。

2.4发展国际化物流

篇3: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概念

所谓冷链物流,即是指在“生产→运输→储存→再加工→销售”整个过程中,冷藏冷冻类物品的储存始终保持在0℃~4℃的低温环境中,通过低温储存来让物品的性能及质量得到实质性的保障。对于冷链物流的供应链系统来说,其核心内容必然是低温环境的保持,而整个系统的实现必须以冷冻工艺为基础。同时,在低温物流的过程中, 良好的制冷技术即是具体的手段。

2、适用范围

具体来说,冷链物流的使用范围主要包含了:一是初级农产品,如水果、蔬菜、肉、禽、海鲜等;二是加工食品,如肉(包装熟食)、禽(包装熟食)、速冻食品、奶制品等;三是特殊商品,如医药制剂、生物制品等。

3、特点

一是配送装备要求的特殊性。为了防止产品腐坏,在运输过程中始终让产品维持在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采用了特定的保鲜设备或低温运输设备。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应的产品收购地、厂家就必须具有冷藏与冷冻的双功能库,并且还需要拥有与冷藏、冷冻相配套的保温集装箱、冷藏运输车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二是配送货物的易腐性。对于冷链物流而言,其配送的对象主要是以生鲜产品为主。由于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原因而导致质量下降,因此只有保持较低的温度,其品质才能够得到保证;三是冷物流的时效性。 生命周期短是生鲜产品的主要特征,因此运输的时间将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品质。如果运输时间较长,就算食品并没有达到变质的程度,也很难快速地销售出去,这样就会直接导致整体销量的减少;四是市场经营规模小、网络较分散。在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才刚刚起步,很多冷链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或冷藏运输企业改制而成的,这些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网络体系并不健全,所辐射的面积较小。另外,这些企业在设施结构的建设上也缺乏合理性。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即是冷链物流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由于规模并未形成,冷链物流行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将自身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二、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已经初见端倪,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

1、冷藏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冷藏保温技术不够成熟,很多冷链物流企业不仅没有建立起全程冷藏控温的运行管理制度,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出现阻塞,冷冻类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无谓的耽搁,且风险增多。显然,这些情况都将严重地制约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导致物流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降低。另外,我国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服务产品不合格、市场定位不准确、运作经营不规范、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落后

就目前我国冷链利用率较低的问题而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冷库方面。截止到目前,在冷链物流的冷库设备上,虽然我国冷库的总容量达到了700多万m3,但这些冷库的结构在设置上并不合理,对于肉类冷库的建设、大型冷库的建设过度重视,而严重忽视了果蔬冷库的建设、产地加工冷库的建设以及批发零售冷库的建设;二是冷藏运输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绝大部分冷链运输车都是采用了国际海运报废的或者即将被淘汰的冷藏集装箱来长途奔波,严重缺乏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同时,制冷的技术与工艺相对落后,具有规范性的温度控制设施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等极为有限,这就使得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很难得到低温保障。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冷藏运输率(也就是易腐产品采用冷藏运输方式的比例)大约在10%~20%之间,而那些发达国家(如美、欧、日等)在这方面的比例却达到了80%~90%之间,可见我国冷藏运输率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另外,目前我国物流的费用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易腐产品成本的70%左右(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较高),如果按照相关的国际标准(物流费用不得高于总成本的50%)来看,我国的物流费用明显偏高。

3、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在标准的冷链物流模式下,易腐产品的厂家、经销商以及第三方物流这三者之间始终应该处于一种共存的关系之中。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总物流量当中,前两者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80%左右),而第三方物流仅仅占据了极小一部分(20%左右)。例如我国的知名食品品牌三全、双汇等,他们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的冷链物流来实现服务的。经调查统计,双汇集团的自营物流公司在冷藏食品车辆的拥有量上,相对较多(200辆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车辆在日常的维护与保养上既会消费较多的费用,同时也会浪费极大的运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很难达到双汇集团对于肉类食品的诸多要求(如储存条件、配送时间等),因此双汇集团不得不发展自营物流。这些问题都限制着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虽然当前如三元、蒙牛等乳业已经逐渐开始拓展、运用这方面的业务,但就整个行业而言,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乳品企业并不多。库存管理、仓储、货物代理、搬运、定向运输是第三方物流的主要服务内容,显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提供全过程、集成化、综合性的现代冷链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明显偏少。此外,信息系统与服务网络的不健全, 也是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这对冷链物流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在途中的质量保障将带来极大的影响, 从而导致商品损耗率、冷链物流成本过高的现象出现。对于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温度控制,很难有冷链物流企业能够保证,这就使得大多数生产厂家对于冷藏物流业务的外包并不放心,因此实行自行经营的模式,这也是第三方冷藏物流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冷链物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以及物流业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我国冷链物流业必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逐渐倾向于现代冷链物流模式体系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冷链物流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必然能够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让冷链物流逐渐向高效的现代化体系方向发展。显然,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法规等方面的激励与约束下,相应的政府宏观指导与统筹规划必然会相继出现。在这样的局面下,冷链物流的总成本必然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让 “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体化”这一现代冷链物流的新模式得以实现。

2、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冷链物流领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得到迅猛的发展。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含了冷藏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冷库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冷藏车辆的多元化发展等。同时,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冷藏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也会逐步建立并投入使用。适合于农户建造所使用的微型冷库、蔬菜果品恒温气调库等也将得到迅猛的发展,低温库所占的比例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加。而在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输过程中,将逐渐采用气调保鲜车、机冷车以及适应于大批量运输的冷藏集装箱等设备。最后,公路冷藏车将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是大吨位、大容量的冷藏车,将主要满足长途运输的需要;二是小吨位、小容量的冷藏车,将主要针对城市配送中心的需要。

3、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将会逐渐盛行起来

显然,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集中生产经营企业在经营主业过程中的精力。在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的应用下,生产经营企业将原本需要自身处理的一些物流活动转交至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这些物流活动的过程中,生产经营企业需要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紧密联系(通常是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来保持两者之间的联系)来对物流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但能够为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冷藏运输、仓储、加工等服务内容,还能够为其提供完备的、 高效率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对冷链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必然会让冷链物流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的现代冷链物流链,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系统运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总之,虽然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前景来看,冷链物流的发展并不乐观,明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冷链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应该采取各种积极的手段,力求让冷链物流的建设能够适应于冷链物流发展的实际需求。

摘要:近年来,随着连锁经销体系、连锁业务的兴起,我国食品的流通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分工细化及低温食品逐渐普及成熟起来,并在社会中被广泛的应用。其中,“冷链物流”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本文对冷链物流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系统地分析与探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并基于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的社会形势,提出了冷链物流未来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冷链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丽霞: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2]谭兆涛:浅述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与提升[J].肉类工业,2010(3).

[3]安久意: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J].标准科学,2010(7).

[4]郭法霞:浅论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河北交通科技,2009(4).

篇4:我国港口物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港口;物流;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无水港;保税港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产生巨大的冲击,而我国港口生产又过于依赖外贸集装箱运输,这导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2009年首次出现下降。为此,2010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转变港口行业的发展方式。港口物流成为我国港口未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之一。

1 我国港口物流的特点

1.1 功能进一步拓展

我国港口物流的功能,在原有的港口装卸、搬运、仓储等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服务内容包括货运代理,船舶代理,仓储堆存,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危险品储运,重大件货物接运,集装箱拆装箱、堆存、清洗及维修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港口物流正逐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全程物流服务,如为客户提供大件运输设计、运输路径设计和配送路径设计等。

1.2 设施设备不断改善

我国各大港口为了发展自己的港口物流,纷纷成立港口物流企业,依托港口腹地广阔、设施设备完善和集疏运条件便利等优势提升港口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多数港口物流企业配备现代化的堆场、多式联运场站、物流仓储设施设备、装卸搬运设备、集装箱运输车辆、重大件运输工具、物流信息中心等。

1.3 港口物流中心的发展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中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以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为例,作为天津南疆港区大宗散货中转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通过铁路专用线开展海铁联运,实现与腹地之间的连通,并提供散货的存储、加工,可实现煤炭的堆存、在线测量、精确计量、筛选、除杂、配煤、混煤和焦炭的各种加工以及散装货物长廊输送和水路运输、陆路运输的货运代理,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

1.4 保税港区的发展

保税港区具有港口的口岸运输功能、保税区的综合贸易保税功能、出口加工区的保税加工功能和保税物流园区的国际中转、仓储等功能,能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运营商和外贸加工企业,对于所在港口的物流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为港口增加货源、完善功能,而且能提升港口竞争力。以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为例,区内引进中远、马士基、中海等企业,2008年,洋山海关监管区内保税仓储货物1.51万批次,保税仓储货值达42.37亿元。

1.5 内陆“无水港”的发展

所谓“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并依靠海铁联运或海陆联运与港口连接的物流中心。国内“无水港”的建设以天津港最为迅速。天津港目前已与11个省市签订《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并且在北京、石家庄、郑州、德州等地建立“无水港”,并力争在2010年与内陆14个省会城市或主要集装箱货源生成地合作建立“无水港”。这将使陆域面积只有37 km2的天津港,辐射腹地扩大至450万km2。据了解,天津港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地区。随着天津港不断深入内地建设“无水港”,未来必将吸引更多中西部地区的货源,进一步拓展港口物流服务范围。

1.6 模式的创新

“前港后厂”是近年来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新模式。以上海港罗泾2期散杂货码头为例,该码头与宝钢集团浦钢公司在生产业务流程上实现无缝对接,合作取得“双赢”,既为浦钢公司节约大量的堆存费用,帮助其发展钢铁工业,同时又充分发挥上海港的物流优势。

1.7 信息功能的逐步完善

我国各大港口非常重视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技术将港口、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互连,为制造业、贸易、物流企业和船代、货代、报关等中介机构提供贸易、采购、物流、仓储、电子通关等“一条龙”服务。以青岛港物流信息中心为例,该中心集青岛港口物流生产管理、作业监控、物流跟踪、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青岛港口物流的数据中心、监控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

2 我国部分港口物流发展经验

我国港口物流虽然在近年才逐步发展起来,且各个港口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已经有部分港口拥有一定的经验。

2.1 青岛港

青岛港特别重视海铁联运,在内陆地区设有郑州、西安、成都、兰州、太原等16个办事处。这些办事处与大型船公司合作,利用当地的货运代理,宣传、推荐青岛港的服务,帮助青岛港开辟货源。青岛港还与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合作,开辟青岛至郑州、西安的精品班列,由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负责铁路运输计划,并在铁路集装箱运费上给予一定优惠,青岛港负责相关业务的协调工作,保证内陆地区的货物能够安全、快速、准时地从青岛港进出。

2.2 大连港

大连港内贸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南北物流链已经基本形成。2009年,大连港与铁路部门合作,在大连至沈阳、长春、哈尔滨干线班列的基础上,推出“点对点”大列内贸循环车组,开通五棵树、吉林西、长春东、沈阳等局管内大列循环车组。在保证班列运行的基础上,大连港投资沈阳东站、长春、吉林等“无水港”,效益显著。目前大连港到东北各地的内贸集装箱班列逾50班/周。在内贸集装箱班轮方面,大连港共开辟到广州、上海、宁波、青岛、漳州、泉州等9条航线。大连港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率先推出散粮改集装箱运输业务,其自行设计的自动化散粮装箱设备的装箱能力达到400 TEU/d,为东北地区玉米、大豆、水稻等大宗散货粮食运输提供高效的物流通道。

2.3 营口港

营口港为沈阳经济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提供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全程运输。此外,营口港还负责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交割库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交割库的业务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营口港还围绕本港的主要货种(如钢铁、煤炭、粮食、果蔬等)开发建设货物交易市场。目前营口港正积极培育钢铁市场,未来营口港将依托本地区钢铁企业和贸易商众多的优势,努力将其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钢铁贸易转运中心。

3 发展趋势

从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和部分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将有以下主要趋势。

3.1 开展全程物流服务

全程物流是将腹地范围内的货代、船代、公路运输商、铁路运输商、船公司、港口服务商等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分工整合,为货主设计全程物流方案,提供满足货主运输需求的服务。其中的港口不仅仅是运输中的某个环节,而是控制运输全程的物流经营商。全程物流涉及的业务环节较多,包括码头经营、货运代理、船舶代理、多式联运、集装箱拆装箱、加工包装等。这些业务的开展将改变港口以往装卸、搬运、仓储等功能单一的局面,进一步优化我国港口的经济增长方式。

3.2 完善多式联运

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是港口开展物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多式联运以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公联运为主。我国港口的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完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多式联运将成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重点。以集装箱海铁联运为例,港口是集装箱多式联运最重要的枢纽,而铁路是综合运输体系中大运量、长距离地面运输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港口集装箱货源地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更应充分发挥铁路的作用,加快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优化港口集疏运结构,促进我国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3.3 服务临港产业

临港工业园区是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依托。港口为临港工业企业提供运输、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港口提供大量稳定的货源。

3.4 建设内陆“无水港”

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在货源生成地与当地大型运输企业合作建设“无水港”,将港口的物流功能延伸到内陆地区。以广大客户的运输需求为导向,提供订舱、报关、报检、拼箱、多式联运等服务,构建以沿海港口为中心、辐射内陆的物流链,实现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之间的无缝对接。此外,要在内陆“无水港”落实港口物流优惠政策,如在港口手续、码头堆场、装卸作业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港口费收方面给予优惠等,使内陆地区的货主真正享受到港口便利的物流服务。

3.5 推进港口保税物流发展

目前,我国共批准设立13个保税港区和10个保税物流园区。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应牢牢抓住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优惠政策开展保税物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等新业务。

4 结 语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大大增强国内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信心。另外,2009年国家通过的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如《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对港口物流业都是利好消息。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也必将成为我国港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何业钢,孟文君.“前港后厂”新模式值得推广[J].中国港口,2009(12):5-7.

篇5:我国的物流发展趋势

(1)仓储、配送等业务信息从“异构、分散”向“统一、集中”转变

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集约化管理难度高,异地业务监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加以解决,在集团统一信息编码的基础上,利用总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统,及时地将各地子公司的分散业务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地的业务开展状况,分析出集团发展战略执行或统一经营管理中各地出现的差异性与潜在问题,进而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2)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建设,将拓展客户服务的领域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拓展客户服务领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如:货物离港、到货验收、装车出库等业务操作的实时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3)信息系统灾备将成为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将进一步加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运、中海、中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就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配置,为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类业务对信息化(包括信息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为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服务的连续性与高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IT基础环境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多、各方面业务数据量的增大导致企业整体IT风险陡然增加,需要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以应对各类灾难的发展,因此应急网络及灾备中心的建设将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重点,而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内外部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在企业与客户(包括货主、承运商等)之间架设起信息桥梁,进而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带动入库分拣、机力分配、配送计划编排等业务效率的提高。

(4)RFID产品将在物流行业广泛应用

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6:现代物流发展的国际趋势

目前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其中,高新技术在物流运输业的应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2.专业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

国外专业物流企业是伴随制造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的。由于制造厂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精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而采取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

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3.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国外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

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国际物流市场专家们认为,世界上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业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跨国公司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本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除了并购之外,另一种集约化方式是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建立战略联盟。

4.电子物流需求强劲,快递业发展迅猛。

基于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物流的兴起。

企业通过互联网加强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信息,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的“直通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实现基于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和物流服务。此外,电子物流可以在线跟踪发出的货物,联机实现投递路线的规划、物流调度以及货品检查等。可以说电子物流已成为21世纪国外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电子物流的兴起,刺激了传统邮政快递业的需求和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的快递业发展迅猛,触角伸向全球各地。

5.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

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21世纪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放)等。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绿色物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6.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增长,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

上一篇:期中考试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下一篇:导师贾力简介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