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4-05-12

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共6篇)

篇1: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142 何佳钰 1406032066

(一)民主化

民主化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世界学前教育民主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学前教育普及率持续上升, 加强学前教育的公平性,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发展。

1、学前教育普及率持续上升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 而入学机会均等又是其前提。学前教育普及率是反映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都在显著上升。有关数据显示,OECD的30个国家入园率由1999年的74.4%上升到2006年的83.8%,而我国的幼儿教育也不断从城市向农村发展,更多适龄儿童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2、加强学前教育的公平性

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对教育公平的呼吁逐渐增多, 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成为可能。2000 年, 有 164 个国家参加的达喀尔会议所通过的六项全民教育目标中, 第一项就是 “全面扩大和加强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 以最易受到伤害和处境不利的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为主。1965 年, 美国提出了 “开端计划”, 其主要目的是对贫穷、处境不利和少数民族 3 岁~5 岁儿童提供补偿教育。1994 年, 美国又提出 “早期开端计划”, 将赞助对象延至 2 岁儿童。英国的 “确保开端” 运动, 资源优先向 20% 处境不利的地区倾斜, 该项目的口号是 “每个儿童的生命都值得拥有最好的开端”。3 岁~4 岁儿童可享受每周 5 天、每天 2.5 小时的免费教育。在俄罗斯, 1992 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宣布教育为优先发展的领域, 并将教育的人道主义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准则, 规定俄罗斯境内的公民, 不分种族、民族、语言、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财产和职业状况、社会出身和居住地点等, 均可接受教育, 并得到保障。不让每一个儿童因贫困、疾病和身体缺陷等原因失学或辍学, 保证每个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而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后, 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在网上有关学前教育的 4357 条建议中, 实施学前教育 “扶贫计划” 的有 201 条, 占意见总数的 4.6%。从中可看出, 社会对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贫困儿童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有所诉求, 而且也反映出对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关注越来越深入人心。

3、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并将公共财政支持作为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美国每年都增加对 “开端计划” 的投入, 到 1997 年拨款达到 39.8 亿美元, 比 1965 年增长了 40 倍, 这一年全美有 80 万幼儿得到了资助。1998 年, 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五年计划, 包括增加对开端计划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在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儿童发展事业经费的推动下, 各州政府也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纷纷增加投资支持公立学前教育。英国 1995 年实施了 “儿童凭证计划”, 发给每位 4 岁儿童家长价值 11000 英镑的凭证, 以支付孩子的学前教育费用。从 1997 年以来, 英国已对学前教育投入了 85 亿英镑。日本在近几年也不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比例, 1990 年比 1985 年增加了 27%, 1993 年又比 1990 年增加了 8%。这些国家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举措, 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快了学前教育民主化步伐, 同时也为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合作化

1、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各国政府鼓励社区和家庭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来,进行合力教育。1984年,美国学前教育协会颁布《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对密切家园关系,进行家园合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日本1990年颁发了《为了家庭的合作》,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利用大众传媒媒介开展家长教育和咨询指导;改革福利措施,让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更有保障;开放幼儿园资源为家庭、社区共享等等。在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了一个《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咨询报告。在这份咨询报告中指出,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协作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今后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家庭是通过爱与习惯养成等奠定幼儿身心发展最初基础的场所;社区则是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和亲近自然等来丰富幼儿体验的场所;幼儿园则是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教育引导下,通过集体活动使幼儿获得在家庭中难以得到的社会、文化、自然等方面的体验,充实幼儿期的发展场所。只有这三方力量的有机整合,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全发展。

2、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二战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间的往来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和积极推动学前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策略。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世界学前教育大会,要求每个国家为保证儿童接受合理的保育和教育的问题献计献策。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要从全人类、全球的视野出发,把儿童培养成面向世界的国际人。1990年在美国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儿童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为儿童营造了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1996年、1997年还分别在泰国曼谷、北京召开了亚太地区幼儿教育国际研讨会,研究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和普遍规律。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及召开了第六次“全民教育高层小组会议”,参加的各国教育部长对发展学前教育达到了几点共识。

(三)高质量

1、注重对课程的改革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教育的结构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课程的结构,世界各国纷纷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主要是对幼儿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

法国的《幼儿学校教育大纲》的颁布,体现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其基本精神为:开放的大课程观、丰富的经验性课程、幼儿中心的课程观、结构化学习。

德国的幼儿园课程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即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幼儿的课程被视为体验领域,包括游戏、社会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韵律与音乐教育、图像与劳作性教育、事实与环境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等八个方面。

2、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

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教师。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延长职前学习的年限。西班牙、澳大利亚把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时间从两年延长至三或四年。

其次,优化职前学习课程的结构,既做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互相补充,又注意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再次,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来培训学前教师。最后,注意教师的性别构成。丹麦、瑞典、澳大利亚等国都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使男性学前教师能占有一席之位,以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此外,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满足其生活与心理需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

3、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来说,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来说,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与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近来,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一是夸大幼儿园的服务社会的功能。而是学前教育机构微型化和家庭化,满足了人们各种需要。

综上所述,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中,除了要明确把握政府管理,教师职责等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视野, 增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从单纯注重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

篇2: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大致将高等教育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按学科设置特点进行分类,又有两种分法。一种按学科设置数量的多少进行分类,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另一种按学科设置的类别进行分类,分为: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医药类、农林类、师范类,再加上高职高专类。

第二,按科研的规模和研究生的比例进行分类,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专业型。

第三,按隶属关系或投资渠道进行分类,可分为:部委属、省(直辖市)属,现在又增加了地区级的院校。

第四,按主要投资渠道进行分类,可分为:国立、公立、私立、民办。第五,按发展目标和水平进行分类,有“世界一流”、“国内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一般等大学。

第六,按建校的时间进行分类,有“老校”、“新建院校”。

第七,按颁发文凭的系列进行分类,分为普通高等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

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

(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

(三),最主要的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第二.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第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一)体制多样化

(二)类型多样化

一是层次多样化。既要有少量的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研究型大学,还要有一部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型大学,更多的高校应该主动面向市场,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形式多样化。

(三)标准多样化

第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第五.高等教育终身化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分析三条)

第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我国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我国还应注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积极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同时,我国还将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第二.加大经费投入,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投入不足造成的,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又是教育投入不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但是十几年过去了。“4%”的目标一直没有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各级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为了实现“4%”的目标,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同时完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和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为了提高经费分配的科学性,我国将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为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我国应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

第三.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建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改革是教育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高等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

篇3:世界大学城网络教育平台发展趋势

网络教育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 但是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互动、激励、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很好理论、方法、手段。现谈谈笔者对世界大学城发展趋势的几个观点。

集成化专业化的资源平台

网络教育平台是提供一个自学者方便查阅、学习、交流的即时化平台, 随着无线网络大力普及, 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网络教育平台的重点是“学”而不是“教”, 所以也可以成为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是通过建设网络资源课程、创设情境与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 从被动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探讨交流、相互提高的学习方式, 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自己实际需求出发, 能够通过学习, 将经验与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观点,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是为各种学习者提供的一种网络学习平台, 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学习者加入进来, 或者说如何挤掉百度文库等共享型的网络资源库, 是大学城空间发展难题。世界大学城巨大优势在于课程的分类, 由于课程细化分类, 可以屏蔽很多无关的泛滥信息, 让学习者很快的能找到、学习想要的知识。但绝不是基础知识或书本知识简单的移动、堆叠, 也不应该是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细分, 更不需要教学目的、课程标准等栏目,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知识的分解与重构、知识的连续性与全面性、知识的体系性与渐进性、知识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知识的集成化与专业化, 尽量避免知识量很多, 杂乱无章, 学习者无法一下子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而失去探求知识的激情。要尽量减少与课程无关信息的干扰, 使学习环境能够简介明了, 从而提供一个不错的学习环境。

只有正确的认识网络化教育、网络化学习, 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对知识的需要、渴望, 所以网络化教育平台的重点从“教→学”转变为“学→探讨”的新方式, 不再重视“教”, 而是怎么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料、学习环境、学习交流平台、学习自我检测平台等, 所以建设网络课程的老师应该要从思想上转变, 老师已经成为一种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设计者、管理者, 交流平台、检测平台的组织者、参与者, 整个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大学城空间课程建设, 应该要追求课程资源的全面性、丰富性, 更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 形成“点--线--面”知识框架体系, 并辅助图片、视频等, 让资源集成化、专业化, 使得学习效率提高, 学习难度降低, 很快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网络平台的学习者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这个固化的界定, 这就违背了信息化、网络化的真正含义, 应该打造为共享的、共建的社会性的学习平台, 使得学习没有固定的界定, 从而达到新的教育境界。

有效的教学辅助课堂

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也是满足本校或者本专业学生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课堂相结合, 课后的知识拓展、练习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质量, 起到不错的效果。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约束, 极大的提高了在校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随意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平台呢?首先, 如第一点所说, 就是要建成精细化、集成化、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库;其次, 应该设置与课堂授课相结合, 但不一定建设完全雷同的导航栏, 而是应该让学习者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第三, 要在课程导航有意的设计渐进的知识链条, 特别是增加相关案例、相关知识拓展, 使得既能预习、复习课堂的知识, 并能够根据知识链条学习很多拓展知识, 让学习者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增加学习的激情;第四, 采用重难点分解制作成微课、视频课堂, 并利用图片等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第五, 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 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 教师应该布置任务单, 让同学主动去网络课堂去探求答案, 然后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互动, 解决相关问题, 提高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帮助教师正确的回归到“解惑”的道路上;第六, 就是学校应该加大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力度, 使得相关课程老师、相关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 实现共享、共建的网络课程平台, 发挥更大的作用。

真正的互动平台

任何的学习平台都需要足够的互动, 交流互动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传统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的互动, 局限于空间、时间, 而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 (1) 网络学习平台互动工具的缺乏, 世界大学城也开发了相应的互动即时化工具, 但利用率不是很高; (2)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结构, 资源就是课本拆解, 凌乱复杂, 导航不够清晰合理, 导致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低, 学习动力不足, 带来对互动的失去兴趣; (3) 网络课程建设现在主要是一个老师建设一门课程, 导致互动的即时化比较低, 很多问题提出以后, 很久才回答; (4) 一个老师管理一门课程, 而课程相关的知识都很宽泛, 一个老师是无法胜任全面交流; (5) 互动交流主要为文字交流等。

如何做到有效的交流互动呢?首先, 应该明白学习者进入平台的学习者主要驱动力知识的需要, 如果是利用成绩、学分, 强迫、督促进入的学习都会对互动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成为为了互动而互动, 失去了学习的本质。互动的目的, 就是为学习者解惑, 或者激发学习兴趣。其次, 应该建设专门的交流互动区, 在互动区尽量邀请多个本专业名师、专业老师、现场专家参与进来, “互动”、“解惑”的任务不是一个老师能够完成或者胜任的, 要发挥“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 从而成为真正网络学习交流互动平台。

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平台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的教育主题, 国家、企业、个人都逐步的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1) 终身学习的思想不够深入人心; (2) 现在很多继续教育系统性、严密性、可操作性不强; (3) 很多企业不重视员工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效果, 流于形式等。

然而, 网络学习平台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继续教育体系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1) 网络学习平台投入成本小; (2) 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者的自主性强等特点。

篇4: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05-01

随着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其作用更加突出,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同时,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并且实行国家助学金政策,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将推动职业教育的更大发展。然而,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缺乏灵活性;高等职业院校师资较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中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矛盾等问题。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找到正确的改革与发展途径。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国家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就业促进法》,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等一系列政策保障和经济扶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在最近几年内要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投入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设备的充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等。

由于社会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并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交流、提高及推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考生的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也就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国际质量考核标准、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业教育考核范围,普通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等。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比如美国教育渗透着美国人的实用精神,大学结构为宝塔型,全美大中学校都特别注重直接为社会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职业教育办学框架上看,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在公立中学实施的,大量的中学毕业生要修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这种课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从职教的宏观管理上来看,在各州,中等职业教育由州教育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州行政机构,负责指导培训项目的实际落实。私立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职业技术学校,由各州发给执照。要想获得这个办学执照,学校必须符合办学标准,州里要对学校的基本条件如校舍、设备、师资及课程等进行评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的经济腾飞,将对教育和人才资源产生巨大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发展,精通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必须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性;使教学环节面向生产建设实际,促进生产发展,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要特别强调上课、实验、校外实习的比重,校外实习要强调顶班劳动和实际操作,强调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应适应学生“应知、应会”的要求,除了开设综合课程之外,要开设技术性课程,并且技术性课程比例要加大。课程教学内容从职业需要出发来安排,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实用,突出职业性。办学方式一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请工企的工程师参与研究制订,二是工企出资帮助学校建实验室,三是教师经常到工厂去熟悉生产鳘线的情况,承担应用型研究课题;取得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工农结合、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和工企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改革使职业教育纷纷走出“象牙之塔”,最终“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具体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技术教育,其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及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缺乏劳动力,缺少的是经过严格培训的技术力量。就如“返乡农民工”,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人员所占比例非常少。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将成为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和培养国际公民等诸多目标的有效工具。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层次衔接、类别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应突出特色拓展思路,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人才。

高等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我国职业教育只有更新理念,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所设课程应该和国际接轨;专业设置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新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与展望[J].中国国情国力,2009,(1):108-109.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9.14.

[3]刘弘玮.论国际先进的职教模式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30):30-32.

篇5: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格走向重过程和学生个性。如法国一向主要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但1985年正式颁布了“分权法”,进一步明确中央、学区、省、市镇各级对教育管理的权限,在课程安排上规定将1/10的课时让给各校自行安排[3]。而同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日本和韩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重视个性、关注适应能力、强调自主性等共同的课程改革主题与目标驱动下,课程政策表现出民主化、决策分权化等相似的特点。[4]

值得注意的是,美、英等国在强调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多元化、个别化教学的传统,而课程改革朝分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国家也继续强调统一的基础课程。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走向均权化,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结合。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课程结构最足以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了使课程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教育改革,在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课程结构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一)注意各种科目、类型课程的配合,追求课程结构的平衡性、整体性。

(二)设置核心课程,夯实工具学科,强调基础学力。

(三)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

(四)重视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课程结构的现代化。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时,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同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改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结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践,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呈如下发展趋势:

(一)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调适取向”与“创生取向”所超越。

(二)课程实施中的社会参与越来越广泛。

(三)学校的课程实施得到立法、经费、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策略支持,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也受到一定的监督和控制。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展开各项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二)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

(三)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四)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五)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篇6: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郭健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

摘 要: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事。充分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从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走下去。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职业技术教育兴起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成熟时期,之后进入改革阶段,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工业发达的主要各国大都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时至1949年之前,因国家贫困和战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和较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兴建,形成我国职教初步形态。我国实施改 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三十年来,职业教育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 767所,在校生达到2 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1 154所,在校生达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近3 000万人。在我国职教快速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方案也得到创新,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关系教育本身,也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的趋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中国古语说得好:“知今宜鉴古”,认真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使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总体发展趋势

(一)德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企图照搬它的人望尘莫及。然而今天据资料介绍,德国每年有100万年轻人,其中80万人申请职业培训的岗位,而每年提供岗位为60万个左右,也就是说有20万人得不到培训的岗位。因此,国家通过政策争取各种措施推动职教改 革:一是提出并实施“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联邦政府提高继续教育资金作为实施这个计划的具体措施;二是提出“培训所有人”的职教机会均等化;三是注重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能力和加强个性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行家里手”。

(二)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国家。但重视人文学术,轻视职业技术的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次大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在80、90年代英国加强了政府干预职业教育的力度,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著名的有青年培训计划(YTS)、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TVEI)以及青年培训(YT)等。这些法案也都是从增强英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基本出发点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是实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履行认证机构、设计管理和调整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等职能;二是创建了六阶段职业

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六个阶段是:提供信息与指导、起初评估与对以往学习的认可、制定单元目标、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经常性考查与学分积累、单元目标的实现;三是1993年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以学生身份的学徒取代以往的学徒。

(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其学制的灵活性而著称,资格认证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从而保证了其权威性。20世纪末和21世纪 初,随着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一是政府重视程度加强,如政府通过加大职教投入、更新职教设备、引进现代技术,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促进职教手段日趋现代化;政府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专门研究并制订了国家能力标准,开发能力本位课程,建立能力认可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远程职教,实施职业教育网络化,教学逐渐通过计算机 网络为个人发展服务,扩大职业教育生源,提高职教生存能力;三是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创办非公立职业院校;面向市场灵活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对于模块选择采取“用户选择”政策,并推出“培训套课”改革措施。

(四)加拿大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因学生智力不同引起的高中辍学率及与之相关的青年失业者的增加,国际竞争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产生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极少参加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很少分担相关经费等问题,拉开了新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一是政府在联邦、省和地区建立“劳动力发展委员会”,改善职业教育与就业体系之间的协调性,评估和评价联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项目和制定加拿大职业技能标准;二是在行业和联邦建立职业教育的行业委员会,分析职业教育需求,开拓行业学习渠道,开发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举办职业继续教育活动等;三是在高中和社区学院采取实施个性化的职业咨询顾问项目、建立校企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教育、建立校办企业、重 构职业教育体系和改革学徒教育制度;四是政府研究机构和社区学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等。

(五)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美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立法推动职教发展。自1862年颁布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之后,又陆续推出台了《史密斯———休斯法》《乔治──里德法》《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协作法》《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和指导着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含量的迅速增长,不断改变着青年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美国针对这一现象,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更加注重对个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达成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共识;三是推行STW计划,即“从学校到工作”进度计划,建立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的桥梁。

二、我国目前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与推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在校生900万人规模,国务院、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形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大好局面。并从2005年开始,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期转入内涵(质量)建设(提升)期。

2005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05年各地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压缩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坚决制止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树立高职教育良好的声誉。

2005年7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质量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前,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是必须加强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之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总结提高,并形成一个整体文件,该文件对各级政府重视职业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方向,质量建设内涵。

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分批遴选了100所院校进行立项建设,旨在通过示范建设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用他们的经验指导和带动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引领高职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009年初,教育部在着手编制《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反映了今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问题。高旭在《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论及:重视职业资格制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举办形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马树超在《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中论及:信息技术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对于职教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多种形式途径,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说明职业教育要面向职业岗位、面向广大青年、面向各行各业,这势必引起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改变传统学校封闭式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服

务。但不同的学校,因专业结构、人才定位、就业方向、办学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互相模仿,只有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拘一格地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依靠国家立法,规范职业教育的社会行为在校企合作和企业选人用人时,我国有广大的人力资源市场,选择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经过职业教育培训与否的灵活性大,没有执行劳动准入制度的硬性监督,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规定企业在社会劳动力培训和使用中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使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获益。而这些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做到得,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可以借鉴美国立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三)改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学校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办学。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层面,必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充分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给予学校在人才引进、经费使用、职业培训、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和政策允许空间;在引导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中,在学校引进企业项目后,在共同管理、经营、分摊成本、获取利益比例等活动中,都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许可。

(四)扩大国际合作,培训国际化技术人才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更广泛开展经济合作,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加大加快,势必引起学校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的变革中,更多地融入国际元素,更开放地吸纳和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技术,培养能够走国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五)加大课程改革,建立各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课程建设的水平很不均衡,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与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而且,全国各地不可能按照统一方式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模式也不一定要复制照搬,只能学习成功的理念,借鉴成功的经验。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今后一段较长时间的改革方向。

(六)深化创业教育,真正促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

据文汇报报道“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大学生创业很少,职业院校学生可能更少。加强创业教育不是提倡人人创业,而是让一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凸显出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当前创业教育,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也要对创业能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就业指导方面既全面推荐学生就业,也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创业。二是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税务、法律等等与创业有关的知识纳入其中,实行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创业做好知识储备。三是开展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或通过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业灵感,寻找创业着陆点。四是切实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兼职教师,用他们带来最新的技术、信息、政策等,激发部分具有潜质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七)开展培训服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可分割,提供培训服务既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是充分利用职教资源的有效途径。面向行业、企业制定教学培训计划,开展针对性职业工种培训工作,并在与企业培训服务中,吸引企业关注,吸纳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学校要在合作中紧密跟踪企业技术,学习企业文化、研究企业制度,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师资水平和 教学质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进行持续地深化改革,使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使广大教师真正具备自觉保障质量的教研意识和能力,将我国职教整体水平推向一个成熟的阶段。因此,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对职业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到教师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彭正梅.法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

展望, 2002,(3), 77-78.[2]邱同保.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J],职教论坛, 2009,(8), 7-9.[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

上一篇:暑假酒店打工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假如我会飞300字作文:假如我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