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趋势

2024-04-10

产业发展的趋势(共8篇)

篇1:产业发展的趋势

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

一、2009年柑橘产业特点和问题

2009年我国柑橘产业呈现整体平稳发展趋势,面积发展放缓,总产量稳步增长,价格整体回升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几年加大了极早和极晚熟品种的推广力度,但多数新推品种尚未进入丰产期,导致生产中中晚熟品种比例偏高,成熟期过度集中,季节性销售压力较大。

各主产区缺素问题日益普遍,针对缺素症的施肥措施在部分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验证明新型砧木研究与利用依然是解决柑橘抗性和耐性的根本出路,因此,砧木品种研究亟待加强。

销售形式而言,由于受2008年的影响,今年温州蜜柑开园价格普遍偏低,后期逐步回升到2007年的水平;持续上升的脐橙价格为果农找回了柑橘种植的信心。这主要与今年脐橙整体产丰,果实外观较以前有明显改观以及今年春节在阳历2月中旬,延迟了柑橘消费高峰等因素有关。浙江、湖北等地椪柑由于受晚秋降雨和突然降温,相当一部分采收较晚的果实油斑病较严重直接影响到今年的产值与销售。

目前,柑橘新增栽培面积速度放缓,脱毒苗木比例增加。受2008年柑橘大食蝇事件的影响,部分橘农信心不足,导致果园投入减少,果实外观质量下降,少量果园失管,特别是黄龙病疫区,失管橘园促进了黄龙病的危害。延迟采收面积增加;密改稀和高接换种速度加快;农残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比例增加,果农和企业对采后分级、打蜡,单果包装以及保鲜处理等重视程度增加,但对采后处理还没有科学的认识,尤其是无损伤采收和销售前打蜡处理的认识不到位。安全保鲜剂开发及病害缺乏研究,柑橘加工及综合利用依然是以罐藏加工为主,对柑橘的加工特性、柑橘汁加工工艺技术、加工装备及皮渣利用缺乏系统的研究。

新成灾病虫害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大病大虫在产业化集聚后防控压力加大,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缺乏监管导致检疫性病虫防控难度加大,生产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导致次要病虫为害上升,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建成以及加强联防联控势在必行。过去一些危害程度很低的害虫例如蓟马等有形成灾害的趋势,一些新的病害造成果实表面伤害,影响外观品质。

适用于山地橘园的机械与设施不多,特别是适合于体力欠佳的果农(妇女、老人等)使用的山地橘园省力化生产机械与设施更为缺乏。果农对柑橘生产机械化的必要性认识不断提高,在湖北宜昌和广东龙门等地,有果农自发研制简易的果园运输机械。政府从单纯补贴农机,转变为既补贴农机也对设施补贴进行尝试。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研发的山地橘园运输机(单轨、双轨和链式索道)、喷雾和滴灌控制装置已在试验、示范,申请9项专利。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山地橘园省力化栽培机械与相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已启动。

柑橘种植面积、产量保持稳步增长,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柑橘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果园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果品品牌化经营受到重视,市场竞争激烈,大宗果品价格低迷。柑橘鲜果、罐头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品种结构仍然不合理,宽皮橘比重过高。成熟期、上市期集中的现象未得到完全改变,病虫害状况较严重,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仍然影响产业发展,橘农承担风险较大。柑橘生产集约化、橘农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橘农劳动力老化、女性化趋势明显,橘农教育程度较低。

二、世界柑橘主产国的基本态势

过去几年世界柑橘产业发生几件大的事情,它们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态势。首先是巴西和美国,进来墨西哥等国发现黄龙病导致美国柑橘产业一蹶不振,特别是盛产加工甜橙的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可以形容为谈“黄”(黄龙病)色变。产量比其高峰时期下降30%以上。巴西同样收到病害的危害,柑橘向温度较低的南方(南半球)扩展。中国柑橘大发展,产量和面积跃居世界第一。美国加州热心于发展一些杂交柑品种,以抵御西班牙的宽皮橘进入美国市场。金融危机给世界橙汁市场带来的是价格下滑。2006年世界橙汁市场由于供需矛盾导致价格上涨,目前回落到正常水平。这一变化对我国重庆柑橘加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利的消息。

欧洲柑橘产销基本稳定,其中地中海沿海的西班牙以及北非的摩洛哥等出口的宽皮橘增加。一方面欧盟是一个稳定而成熟的市场,需求十分稳定。特别是德国和英国等是柑橘的消费大国。随着欧盟的东扩,这些原来是自由的柑橘进口区域,变成了欧盟的市场范围,欧盟的地盘更大,对地中海沿岸的柑橘产业,特别是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的柑橘产业十分有利。

澳大利亚连续多年的干旱导致成本上升,品质下降,加上澳元升值,出口竞争力不如以前。由于澳大利亚的柑橘产量体量只有60多万吨,对国际市场影响较小。2003-2008年5年间,澳大利亚减少了13%的橘农,减少8%的面积,减少4%的树。南非柑橘仍然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与北半球的国家形成产品的季节互补,出口比例达到60%以上。阿根廷盛产柠檬,由于2009年9月的干旱和晚霜冻,阿根廷2010年的柠檬产量减少20%左右,降到1百万吨。2010年预计生产84万吨的甜橙,37万吨的宽皮橘,22.5万吨的葡萄柚。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柑橘成本上升30-40%。

世界柑橘鲜果市场整体上可以认为逐步趋于稳定,变化较大的是中国在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拓展。欧盟东扩,东欧市场不利于中国进入。

近年来,柑橘品种选育的投入加大,主要原因是国际柑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近年选育的品种趋势是:第一,以能够剥皮的杂交柑为主要,第二,以无籽类型为主要,第三是含有特殊的性状,例如果肉粉红色突变体。具体而言,近年,美国加州选育出来的多个品种例如Tango橘,澳大利亚的seedless Imperial橘,Nardocott橘,南非的Eureka seedless柠檬。Kirkwood红肉脐橙,Ruby Valencia甜橙。这些品种军事符合了世界柑橘鲜食品种的发展趋势及容易剥皮、无籽、有特殊的外观和内质性状如红色、风味浓等。

对比我国的柑橘产业,国际柑橘产业形式有例如于我国柑橘产业。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这样一个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而言,出口有利。第二、我国柑橘品种类型多,缓冲能力强。引进筛选和自主培育的品种并重,宽皮橘以自主选育的品种为主,脐橙、柠檬以引进的品种为主,柚子、金柑均为自主选育的品

种。第三、过去几年,我国柑橘从品种结构到区域布局均有较大的调整,成熟期拉开到7月中至翌年5月,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建立。经过冻害和实蝇事件以及黄龙病危害,使柑橘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集中。柑橘产后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2009年柑橘产业发展状况,分别从柑橘品种、栽培、加工及采后处理、病

虫害防控、生产机械化、产业经济等方面分析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趋势如下。

(一)2010年柑橘产业品种方面发展趋势:在湖南、浙江等地,部分品质较差的中熟品种会被抛荒或被高接更换为优良的品种;温州蜜柑和椪柑面积会在零星栽培区明显缩减,在主栽区失管现象会继续扩大;在四川、重庆等地,晚熟柑橘的发展稳步推进,仅湖北省秭归县晚熟脐橙面积达到2万多亩,晚熟脐橙产量将逐步上升;在云南、四川及其它少数地区,柠檬品种的发展面积会增大;在品种选育上,芽变选种的重点将会放到优质(包括高糖、低酸、口感风味好、无核等)品种的选育上,杂交育种集中在晚熟、优质柑橘品种上;在生物技术方面主要是搞抗性育种包括抗溃疡病、抗衰退病、抗逆境等。

目前,我国栽培的一批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具有较好的上市时间和品质,竞争力较强。即早熟的温州蜜柑,7月可以上市,比日本温室栽培的仅晚一个月,可是我们的成本不到日本的1/50,而且为自然生产。8月中下旬上市的红色琯溪蜜柚,12月下旬上市的无核沙糖橘。加上引进消化后推广的晚熟脐橙品种,即2月底开始上市的能晚脐橙、红肉脐橙,这些新品种构成了我国柑橘产业中的新面孔,效益较好,对柑橘价格起到提升作用。

(二)2010年柑橘产业栽培方面发展趋势:除优、特柑橘栽培区外,多数产区的柑橘园投入不会有明显增加;在产量和品质之间,会更加重视品质的提高;生草栽培、简易修剪、简易施肥、管网灌溉或滴灌等省力化栽培面积将扩大;将涌现一批先进栽培技术的标准果园或精品果园,但失管果园面积也将扩大;新建果园面积下降,但密改稀和高接换面积将增加;简易设施栽培和延迟采收面积扩大;绿色、有机和HACCP等栽培和相关认证将逐渐受到重视。

(三)2010年柑橘产业加工及采后处理方面发展趋势:柑橘采后处理将向安全保鲜和提升柑橘外观品质、减少腐烂损失等方向发展。柑橘加工及综合利用方面着重研究柑橘品种和榨汁性能之间的关系,根据原料种类,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研制出具有一定商品价值的柑橘加工系列产品,使柑橘果实的加工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通过现代食品工程技术对原有柑橘汁生产工艺的改进,尽可能保存柑橘汁的色、香、味及其营养物质;柑橘的脱苦方法研究;柑橘加工废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四)2010年柑橘产业病虫害防控发展趋势:柑橘黄龙病、溃疡病和实蝇类害虫总体防控形势严峻,黄龙病随木虱北移呈扩散蔓延趋势;螨类、粉虱、蓟马、蚧类和蚜虫为害将趋重;真菌性病害发生为害总体将趋重;非虫传性嫁接传染类病害为害总体趋轻。

(五)2010年柑橘生产机械化方面发展趋势:随着2009年柑橘销售形势好转,果农对柑橘生产的信心加强,对柑橘生产机械与设施的需求增加;经济回暖将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往城市工作,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对柑橘生产机械与设施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机具补贴力度加大和范围拓宽,将进一步推动柑橘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即一方面橘园机械与设施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会刺激机械与设施生产企业增加投入和扩大生产);柑橘机械与设施方面科技项目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将对柑橘生产机械化发展起辐射与带动作用。

(六)2010年柑橘产业经济方面发展趋势:集中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布局格局将得到强化;品种结构和成熟期结构进一步改善;精品果园建设、标准化管理将全面展开;栽培及生产过程的省力化、机械化进一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继续提高;鲜销比例过大,柑橘鲜果销售仍然困难。

四、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建议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2010年柑橘产业发展,参考2009年柑橘产业特点、问题,结合2010年柑橘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抓好柑橘砧木品种的系统选育,组织行业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忽视砧木育种带来的种种问题,建议建立国家的砧木供种机制,选择一些重量高、种子力量高、没有检疫性病害的的地方建立砧木采种园,解决枳橙等主要砧木种子基本上依靠进口的问题。

(二)调减中熟品种的规模,淘汰劣质品种,同时实施育苗准入制度,限制无资质的苗木商生产,从源头上解决苗木质量问题。

(三)启动我国品种资源无毒化工作,以期为科研和生产提供无毒遗传资源,同时实施良种补贴,引导果农购买更换优质无毒苗。

(四)稳定现有栽培面积,增加特早熟、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栽培,控制新增面积,限制非优势区域的盲目发展,加快老果园改造,抑制非适宜区新建果园,加强对失管果园的处置,防止危险病虫害扩散,以标准果园创建为契机,带动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栽培技术的推广。

(五)完善柑橘无病毒繁育体系建设,将种苗财政直补项目实施范围扩至各优势区域,示范实施片区、大区和全国检疫性病虫联防联控,扩大非疫区建设实施范围。

(六)进一步将柑橘育种、栽培、橘园田间管理等农艺技术和方法,与橘园机械和设施有机结合,进一步研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山地橘园省力化生产机械;把橘园生产机械与设施的内容纳入标准化果园规划与建设及老果园改造中,为今后橘园生产机械化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政府对果园机械与设施的农机具补贴范围和提高补贴力度,加强对果农的培训,提高果农对果园机械与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技能。

(七)突破原料“瓶颈”,加强鲜果汁消费宣传,推广保鲜和储运技术,开发并推广家用橙汁加工机器,增加柑橘消费需求。

(八)发展柑橘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柑橘专业合作社,使更多的果农通过合作机制进入市场。

(九)加强信息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仓储、冷冻、保鲜、分级、包装、配送等),塑造柑橘品牌,拓宽营销渠道;密切监测异常价格信息,异常天气情况,异常市场波动,并及时有效地发布,建立柑橘产销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十)建议国家在柑橘的销售上作一个宏观指导,降低各产区在销售上的盲目性与重复性,探索与示范国家柑橘产业政策性保险。

(十一)建立果实等鲜活农产品的“异常滞销”缓冲机制。根据2008年柑橘以及2009年香蕉销售难的问题分析,建议国家加大投入,从机制上解决鲜活农产品销售中的“异常滞销”问题。所谓异常滞销就是由于特殊的天气或传言导致鲜活农产品突然销售不畅,导致价格非正常下跌,农民急于销售,市场出现混乱的情况。从过去的两个案例均看到,滞销的量本身不大,但后面的价格跌到成本以下。因此,国家可以考虑在主产区,通过政策性投入带动一批企业去建立冷库,并建立国家的鲜活农产品的风险基金。但出现异常滞销时,启动收购,解决滞销问题,但正常时再销售出去。如果出现销售不出去导致损失,风险基金给予补贴。如果建立了这样一个滞销的缓冲机制,我国果农的收入将得到保障,供需会出现比较稳定的状况。具体的运行机制和制约机制,当然还需要细化。

五、结论

中国柑橘产业在连续不断的增产过程中,2008年出现一点波折,2009年销售还算顺利。尽管2009年的价格前期比较低,但后期恢复到正常,对明年的柑橘产业投入有了心理保障。

2009年尽管价格较低,但效益相比2007年应该没有下降,主要是2009年橘农投入较少。后期价格的升高容易导致明年农民惜价,前期可能出现价格高于预期的情况。

我国柑橘产业正从自发性到组织性生产的转变,生产向优势区转变,分散生产向连片集中转变。技术上近年有较大投入,有比较好的对路产品的带动,总体上明年柑橘销售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出现滞销主要是在10月中到11月下旬的温州蜜柑成熟期。

黄龙病危害加重的情况不会得到缓解,在福建等地甚至加重,原因是价格下降后,果园失管的面积增多。

过去几年一直价格好的沙糖橘价格将继续下滑,原因是前几年广西和广东盲目扩大砂糖橘面积。柚子、脐橙和椪柑价格预期比较稳定。

篇2:产业发展的趋势

1、高度分散、竞争充分的行业显露着巨大商机

进口食品行业目前是一个极其分散的市场,进入的企业普遍规模不大,销售的产品品种不多,超过1000个品种以上的进口食品企业屈指可数;大量的企业操作市场的手法还比较初级,多数停留在专卖店销售、导购促销、特价推广等方面,对于品牌形象打造、情境终端体验消费等还远未提上日程;同时,行业整体的集中度较小,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均较少,市场处于自然式增长的状态,属于高度分散的自由竞争市场。

2、中高端人群主导消费的市场特性仍将长期存在目前的进口食品产品普遍较高,消费档次尚属于中高端消费,其消费人群多集中于白领、时尚人群等,追求新潮、寻求口味刺激、尝试新鲜事物的消费特征比较明显,消费人群相对狭窄,对产品的品质要求高、产品价格高、销售终端相对狭窄等是行业存在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均是由现有的进口食品所处阶段造成的,目前是进口食品行业导入期的后期,消费意识还未浓厚,产品销售还未大众化,中高端人群、小众化消费仍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沿续。

3、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的消费态势加快发展

目前的进口食品区域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目前此种态势正在发生着转移,随着大量二三线城市经济力量的崛起、城镇化的推进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二三线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开始购买进口食品,对其有了初步认知,也有了更多、更高的消费期望。此种转移在未来的几年仍将继续,而带来的直观表现就是二三线城市进口食品消费的快速增长,这也是进口食品企业发展的商机所在。

4、食品专卖店、商超专柜等成为目前的主流销售渠道

进口食品本质上是一种时尚、新鲜的产品类别,消费者消费进口食品的动机大多是尝鲜、领略异国和追求口味刺激,鉴于进口食品消费仍是小众型消费,产品价格高、单位附加值高,大众化的杂货店、小型终端无法快速销售,专卖店、商超专柜就成为首选渠道。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量的进口食品销售还是在专卖店、商超专柜等渠道完成的,新兴的互联网销售、特殊通路购买等处于快速发展中。

5、品牌、产地等已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关键考虑要素

篇3:SaaS: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Saa S—软件即服务, 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 Saa S已经度过了最初的懵懂时期, 但对大多数软件公司来说通往Saa S的道路还不是很清晰。

Saa S发展历程

云革命席卷着整个软件产业, 预示着应用程序在如何被消费和交付使用方面正在发生着大规模的变化, 正如之前软件产业的不断裂变一样, 这样的变革创造了新的机遇, 动摇了原本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回想软件产业的初期阶段, 我们可以知道, 软件产业的交付模式改变意味着软件产业根本的变化, 从大型机到客户端的变迁中, 当Wordperfect、Legent、MAPICS等新的软件公司诞生时, 之前的软件巨头MSA公司就从历史的舞台退出。随着服务器应用程序浏览器的兴起, 这些新兴的公司也不再是领军了, Seibel、Business Objects和People Soft在90年代一跃成为新的领导者。现在我们又再次看到如Salesforce.com, Net Suite和Workday凭着其新型的Saa S软件交付模式备受世界关注。软件架构周期性变更的这种趋势与小型ISV在他们争夺的利基市场份额不等密切相关。目前, ISVs需要确保的是尽早采用云软件服务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

许多软件公司, 独立软件供应商, 正在努力考虑如何为客户提供其产品的云版本, 从传统正版软件的商业模式发展到Saa S模式绝不是偶然的, 市场正急需基于云模式的软件方案, 而Saa S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 我们可以通过ASP应用服务提供商在90年代中后期的普及看到这种趋势的早期征兆和发展潜力, ASP在表现层上与Saa S有着类似的特征, 将一些传统的内部部署软件集中在一起, 客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 但是ASP模式还不能支持Saa S模式的远程调用能力和软件的扩展特性, 这种根本的技术缺陷削弱了这种商业模式, 从而导致了这些应用服务商几乎全部倒闭, 只留下付费的客户陷入困境和数十亿的风险投资报废。现在软件市场对云模式的热情是软件产业前几年趋势的延续, 幸运的是高效的Saa S模式的技术架构纠正了ASP模式致命的错误并且为大规模经济和可持续盈利业务打开了大门。

Saa S模式相比传统软件模式的优势

自从基于云模式的软件交付有效使用以来, 客户的需求量十分显著, Gartner预测, Saa S的企业应用市场 (企业资源计划, 客户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 等等) 将在2013年底达到140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为18%) , 并且达到软件企业市场总数的14%。尽管有着惊人的增长, 我们依旧处于云应用阶段的初期, 只有约为6%的企业资源计划在使用着Saa S模式, 抢先使用Saa S模式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CRM) 在2008年底约达19亿美元, 占整个CRM市场的20%。这是一个显著的增长, 但是市场普及率将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内部部署软件模式和Saa S模式的对比如下:

企业成本:传统的软件授权费用通常很高, 相关的资本输出还需要进行仔细的开支预算;而Saa S的租赁费用较传统软件许可模式更加低廉, 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Saa S模式不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本输出, 供应商通常是按照用户所租用的软件模块来按时、按件或按月来收取费用, 所以企业比较容易预估建置成本。

安装过程:传统的软件系统通常需要顾问与客户一起现场安装。系统集成商已经很好地承担了这一角色, 但在初始安装和设置过程都非常耗费时间和金钱才能为供应商和客户提供较好的服务。相反, Saa S产品无需安装, 新客户的初始化环境将会自动生成并且立即可以使用产品提供的服务, 只有少量的一些客户定制的或者集成化的工作可能需要配置, 但通常这些配置也可以远程执行, 从而大大降低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硬件配置:传统的内部部署软件的软件包费用还只是前期费用的一部分, 为了让应用程序启动并正常运行, 还需要提供资金购买软件存取的台式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组件以及移动设备等等。而在Saa S模式中这些所有的硬件费用全部被提供商集中利用起来, 作为整个客户群的投资基础, 一个客户若想使用Saa S模式, 则只需要一个PC机, 还有互联网连接即可。

管理维护:在传统软件模型中, 为确保系统能够不间断运行, 企业需要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人员及产商代表, 这些费用往往是隐性的长期投资, 累积起来往往会超过软件的费用。而Saa S模式则不再需要企业额外花费这些专业服务费用, 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 满足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需求。系统的维护与更新交由专门的Saa S负责, 对企业来说省事不少, 不仅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 也不需要为维护和管理人员支付额外费用, 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 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的运营。而Saa S的例行维护工作包括软件的测试、修复、装设以及升级, 只有一些少量工作流程改造与人员训练的工作, 仍需企业主与Saa S提供商携手研拟适当的方案。

经济与技术风险:与前面的例子一样, 技术风险也从客户转移到了供应商, 比如说像ERP这样的企业应用软件, 软件的部署和实施比软件本身的功能、性能更为重要, 一旦部署失败, 所有的投入几乎全部白费, 这样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希望避免的。现在, 软件供应商用一个单一的“包到底”的方法为软件的正常运行、性能和服务质量负责任, 客户可以更加放心地专注于核心业务。

Saa S为I SV创造有利条件

有些人说Saa S对传统软件来说犹如洪水猛兽, 对独立开发商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转换成Saa S模式, 事实上并非如此, Saa S模式将成本、风险都从客户身上转移了, 并为ISV创造了机遇还有稳定的客户市场, 因为Saa S能提供更高质量的用户体验。我们可以看到Saa S带给ISV有如下几个好处:

集中的运行环境:ISV可以在一个单一的基础设施环境下编写软件从而获得最佳性能, 不再有令人头痛的对不同版本中间件以及操作系统配置的测试。

连续敏捷的更新:ISV只需要专注于不断发展的软件功能和界面, 而不需要担心软件兼容性、软件修复和软件发布等一系列后期工作, 并且更新速度可控。

扩大的客户市场:转移成Saa S模式可以快速扩大独立软件开发商的目标市场, 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投资的灵活性和更低的成本允许Saa S向普通客户扩展, 而这些普通客户在传统软件模式下付不出更多的软件硬件方面的投资, 这样就只能放弃使用软件了, 这一部分的客户数量是无穷的。另外采用Saa S模式使用户减少了硬件及专业服务方面的费用, 则可以分配更多的预算到软件供应上。

提高客户体验:通过控制交付, ISV可以确保软件系统正常运行, 及其速度和可靠性, 提供一个更好的最终用户体验。Saa S让软件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更加透明, 在保证价格和功能公开公正的同时, 为潜在用户提供“先试后买”的消费体验, 在实施之前先使用, 让用户提前评估使用后的效果, 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风险。这在传统软件中是难以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 Saa S模式是市场的一种呼吁, 对用户来说, 软件服务化就意味着更完善的功能、更低廉的价格和更高品质的服务;对企业来说, 软件服务化则意味着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更快捷的市场响应速度以及更可观的利润回报。我们可以看到, 软件产业正在向定购服务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篇4: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结构特点

(一)三次产业均实现同比较大幅度增长

2003年,我国GDP实现11669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247万元,增长2.5%,增幅比上年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1778万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为37669万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14.78%、52.9%、32.3%。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二产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和第一产业、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平稳、第一产业增速较低且比重呈现下降的特点。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服务业呈现出积极变化,增幅加快,长期以来存在的第一产业、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局面有所改善。

(二)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粮食生产出现转机

一是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持续扩大,养殖业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二是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优质早稻、优质专用玉米和“双低”油菜面积已分别占总面积的70%、27%和69%,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三是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四是粮食生产自1998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后,今年出现重要转机。

(三)工業生产保持快速增长,重化工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近几年来,我国工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3年第二产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近年来,重工业的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所占工业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已上升到64.3%,比2002年62.6%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一比重又上升到67.1%。

(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从1991—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2751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超过了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4.6%。对GDP的贡献率,已由1995年的2%逐年稳步提高到2003年的3.9%。高新技术产业已由先导性的新兴行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和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扩散,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五)服务业增长平稳,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同工业相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略低一些,但总体看,目前仍保持较平稳的发展态势。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但全年增加值仍实现了37669万元,同比增长6.7%,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18774亿元,同比增长8%,比去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的增长来看,与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相适应,房地产、物流、电信等新兴行业增速加快,服务业结构有所改善。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了进展较快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产业总体上还未扭转发展滞后的局面。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约占40.6%,加上传统服务业产品比重仍然较大的金融保险业,整个传统服务业比重达58%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研、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发展缓慢,总的比重仅30%左右。我国产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主要依靠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

二、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农业生产由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政策,将会继续保持今年以来恢复性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将加快发展,增速和占GDP比重将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发展将呈现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的趋势特征。

(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将继续加快发展

一是随着国家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轻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将得到改善。二是与当前供给瓶颈行业投资相关联的制造业领域,如与电力投资相关的锅炉及原动力设备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与运输能力扩容相关联的船舶制造业、专业港口建设、铁路建设用材料和设备制造等,增长速度将会加快。三是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格局。

(三)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

近年来,投资拉动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对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巨大需求,这一需求拉动力将进一步传递到铁矿石、焦炭、煤炭、原油等上游基础能源和原材料领域,使得原材料和石油与电力等能源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由于煤电油运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难以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新的供给能力,上游原材料行业的生产能力也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提高,因此,近期我国能源及原材料行业供不应求的形势将依然十分严峻。

(四)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加速发展的态势,大量吸纳就业的优势会进一步体现

篇5:中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介绍了我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并与国外肉牛产业的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作 者:孔保华 陶菲 刁新平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哈尔滨,150030刊 名:肉类研究英文刊名:MEAT RESEARCH年,卷(期):“”(1)分类号:F407关键词:肉牛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篇6:论会计的发展趋势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其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说,会计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乃至国家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首先,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会计核算集中化。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2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3会计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4、会计核算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

其次,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然后,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

展的趋势。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篇7:衣柜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衣柜市场的六大发展趋势

我国衣柜行业精彩纷呈、百花齐放,透过衣柜及产品可以遇见衣柜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十分诱人。但衣柜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引来了众多“试水者”,直接导致品牌的无序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衣柜行业亟需稳定性,并要求有相关标准出台,衣柜企业纷纷呼吁,我国衣柜行业的整合已成重中之重。

建材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我国衣柜行业发展有6大趋势:

一是:当前,我国市场上欧式风格衣柜占市场61%的市场份额,这表明日后企业将专注做适合中国人的欧式产品,不论是简欧风格还是古典欧式主义。

二是:受到高房价的影响,很多人偏向于购买面积偏小或者适中的房子。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让有限的空间储存更多的物品。消费者的需求就是企业生产的动力,这一点也成为企业生产研发的重点。

三是:未来,衣柜产品将会大量的引用新材料、新元素。

四是:由于衣柜不是高端产品,因此从材料、科技、工艺上很难有所突破,而运用高科技、开发新材料,需要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却不能保证消费者一定买账。因此更多企业选择把现有产品做精细,做得更人性化。如何将实木衣柜做精做细将会成为企业未来专注的方向。

五是:衣柜行业利润空间相当可观,随着衣柜行业的发展和成熟,更多大企业开始跨界到衣柜行业,抢分市场蛋糕。因此未来衣柜行业跨界经营产业将会得到延伸。

六是:未来衣柜智能化会是衣柜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篇8:广播的发展趋势

首先, 广播的优势依然是“快”。

昔日广播“快”的特点随着电视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和装备轻便化, 已经不再是广播新闻所独有的, 但它依然是媒体新闻的竞争核心。广播媒体由于采集设备的便携性, 较少受现实条件的限制, 有时记者只要拥有一部电话就可以将新闻在第一时间报道给听众, 这使得广播新闻依然有着无可匹敌的时效性。如在2008年的突发性灾难事故上, 广播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超越了媒体本身的作用, 成为抗震救灾的指挥通讯工具。甚至有人建议应该将收音机作为应急设备。可以说这进一步放大了广播的优势。

第二, 传播设备的便携性。

这里的便携性可以有两层含义, 一是记者的报道设备的便携性;另一个是听众接收装置的便携性。现代社会由于私家车越来越多, 收听汽车广播无疑成了很多的人了解新闻时事的选择。尤其是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燃油税费改革, 取消了原来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输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输附加费等六项收费, 及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可以说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 将进一步促进车辆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车辆的增多, 人们听广播的时间会越来越多, 车载广播听众占有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

2008年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文艺广播与大商集团双鸭山新玛特购物广场联合组织了一场大型直播活动, 分别在大商集团双鸭山新玛特购物广场开业现场、市广播电视局门前和直播间三处, 实现了三点切换互动直播。与其它媒体相比, 广播的实效性更加不易受接受工具和空间的限制, 受众只要拥有一台可正常使用的收音机即可实现新闻信息的正常收听。

第三, 农村广播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但13亿人中, 有八亿多在农村。在农村, 由于条件所限, 订阅报刊杂志的人很少, 能运用网络看新闻的就更少了, 有线电视入户率也不高, 而收音机的持有数量却很高。由于广播是用“声音”说话的, 这一特点决定了听众在收听广播时不必放下手头的工作, 专门腾出时间收听, 而是可以在工作、劳动过程中享受广播, 这很适合农村听众。加之目前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我们完全可以多开办一些法律方面的节目, 一方面为宣传普法做贡献, 做好法制引导, 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广播在农民中的收听率、忠实度和信任度。

第四, 广播的互动性强。

相比于其他所有媒体, 广播便于受众随时参与。在网络出现以前, 广播的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电话实现的。在多媒体的网络时代, 广播则实现了把网络和移动电话短信完美结合。现在的短信互动可以说在广播节目的应用中是非常普遍的, 几乎每一档节目都有听众参加的环节。在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还可以将时事报道和及时的互动性评论结合起来。现在好多时事类的节目, 都是在这种互动中进行, 实践证明效果也非常不错。主持人通过听众参与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听众想法, 进行最及时的舆论引导。

第五, 评论在广播中发展潜力巨大。

我觉得对一些带有评析性、谈话类节目出现的节目类型, 其实是广播今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大家说电视以视为主, 但到评论的时候, 其实是以听为主, 这恰恰是我们广播唯一的通道, 我觉得最能体现评论主体的东西, 恰恰是我们广播。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这一优势, 打造一些适宜的评论类节目。如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从2009年1月1号起在业内率先提出广播新闻杂志的概念, 开设了一些专栏进行一系列报道、深度报道, 让广大听众备感耳目一新。《新闻之声·独家策划》以独家策划的系列报道为主, 每周一个选题, 周一晚上首播, 次日重播的独家深度报道。《新闻之声·记者观察》给新闻更多的理解, 给事实更多的背景, 具有思辨色彩的观点性报道。

第六, 广播的隐蔽性。

很多人觉得广播因为没有形象, 所以在媒体竞争中先输一局。其实换个角度看, 形象的缺失也可以成为广播的一个发展优势。在现代生活之中, 我们每个人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能在熟人面前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会有各种顾虑。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选择了网络, 而也有相当多的人选择了广播。在与主持人的实时沟通中, 一定的隐蔽性使当事人可以像在真实生活中一样自然表述。只有广播可以还原成自然的生活中的交流, 而这种情感的充分的自然的交流是广播的最大优势。琐碎的资讯和情感话题, 电视很难尽兴展现, 报纸也很难真实展现。只有广播可以两者兼得。情感话题的私秘性、生理问题的难言之隐和公共禁忌似乎也只有广播能够非常自然地接纳和解决。从全国来讲, 几乎所有电台的夜间谈话节目都比较火。所以, 广播的比较优势来自于更细微、更细致、更细腻和生活化的服务。

上一篇:永煤集团瓦斯治理现场会汇报材料下一篇:《弗兰肯斯坦》中的生态批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