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讨环境行政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2022-09-11

1 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研究

1.1 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由于世界各国的政府组织形式不同, 环境行政管理的历程不同, 环境问题的特点不同, 环境行政管理的要求和范围不同, 环境行政管理的机构也各不相同。环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同, 决定了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同。世界上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第一种, 现有的部门兼负环境保护职责。由一个或几个有关的部或局分别兼管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方面。这种体制在中央政府内没有环境保护的统管机构和协调机构, 而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分割成若干部分由有关部门兼管, 但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特点恰恰需要各个部门的综合和协调。因而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 这种形式已经显露出不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

第二种, 设立协调机构——委员会。为了协调各部门的活动, 在中央政府内部设立一个由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的委员会, 负责制定政策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 很多国家设立了这种委员会。例如:意大利设有“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 澳大利亚设有“环境委员会”。

第三种, 成立一个部一级的专门机构。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国家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环保工作集中起来, 由新建的相当于部一级的环境专门机构来统管。这种形式在工业发达国家同建立协调机构一样, 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1970年, 英国、加拿大成立了环境部;1971年, 丹麦设立环境保护部。

第四种, 设立具有更大权限的独立机构。这种机构的权限超过一般的部, 或者由政府首脑兼任该机构的领导。例如:美国在总统执行署设立环保局, 日本设立的由国务大臣任长官的环境厅。

第五种, 几种机构同时并设。有的国家认为, 建立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管理体制更适合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特点。如意大利设立有环境部, 只负责研究环境问题, 另有13个部对其职务范围内的环保工作负责, 协调各部工作的是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

1.2 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

前面已经讲到, 世界上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五种形式,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第三种类型。具体来讲如下。

(1) 国务院是全国环境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 (2)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部,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3) 省、市、县人民政府, 对所管辖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行使“限期治理”、“责令关闭、停业或转产”等行政处罚权。 (4)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局 (厅) , 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5)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水利、卫生、地质矿产、市政、铁道、民航等管理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相关领域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6)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表明我国的环境管理实行多层次多类型的管理体制, 国家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在国务院的领导协调下,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部门分工负责进行“监督管理”。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职能部门, 对所辖区域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 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简单的来说, 一个正常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应当包括决策, 执行, 监督以及处理四个环节。其中环境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涉及决策和执行环节;公众参与机制主要涉及监督以及执行环节。而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就出在上述二个方面。

2.1 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境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我国的环境行政监督管理实行专门环境机关的统一管理和其他15个部门相协调的管理模式。由于没有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调机构, 各部门和各地区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无法关联和协调。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 缺乏综合性、权威性的协调机构, 包括地区之间的协调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构。第二, 现有的一些协调管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 难以有效开展管理活动。第三, 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的缺位。广大农村尚没有建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农村环境问题面临失控局面。

2.2 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 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体

制外参与, 而且是政府倡导型参与。在我国, 很多的公众参与都是在政府推动、倡导下进行的, 而不是有关组织和公民的自觉行动。在我国, 公众参与最主要的合理内核已经被抽掉, 剩下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即使公众自身出于某种需要会自觉进行某种形式的参与, 如受到项目不利影响的公众会通过信访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一些意见, 但其结果多是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其次, 体制内的参与也有很大缺陷。在环境法律层面上讲, 我国基本上没有公众参与制度。纵观我国几部主要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有关公众参与的类似条款只有两条: (1)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环境, 并有权对污染损害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2)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显然, 上述规定过于简单, 不但不成体系, 而且很难具有可操作性:检举和控告作为一种事后救济, 其本身就不应成为一种公众参与的首选方式, 而应该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因为环境损害具有不可恢复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却将其作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在总则中加以规定, 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3 结语

我国目前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要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就必须对我国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主要来讲就是完善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大我国公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力度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以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行政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只有做到以上三点, 才能够解决我国在环境行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弥补以往在环境行政管理上的漏洞, 真正做到环境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合理化, 使得我国环境保护不再是一纸空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兼顾环境的保护, 不以对环境的牺牲换来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环境监察的相关工作经验, 分析探讨了环境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行政管理,现状,问题,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2] 汪劲, 田忙状.环境法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平安校园”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下一篇:“营改增”后基层国税机关存在的风险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