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2022-07-15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区服务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实施方案

西安市新城区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

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宜居城市建设,按照《2014年新城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实际,现就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

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工作,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清理、谁使用谁规范”的原则,以街道为主体进行排查清理,由区民政局牵头,规划新城分局、火车站广场管委会、区城(棚)改办、区农工局、区建住局等相关部门配合,集中对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等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存在的移交不及时、不完全、挤占挪用等突出问题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完善社区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效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二、清理整治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未达标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100户20平方米(最低不少于400㎡)的标准建设社区工作用房和服务设施,有效缓解社区办公面积不足,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重点加强对社区办公活动用房面积严重低于建设标准以及拆迁过渡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区民政局牵头,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规划新城分局、火车站广场管委会等部门配合,社区与驻地单位协调,通过购买、租借、置换、改造、新建、扩建等办法逐步解决,确保2014年年底我区50%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面积达标。

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规划新城分局、火车站广场管委会、区城(棚)改办、区农工局、区建住局

(二)解决已建成居住区配套社区服务设施挤占挪用问题。经验收合格的已建成居住小区,建设单位要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管理,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用途。街道办事处要严格对照规划审批要求,重点对社区服务设施挤占挪用严重、居民意见较大的居住区进行排查,对建设单位未移交社区服务设施或将承诺的社区服务设施挪作他用的进行治理,恢复服务设施用途。

责任部门: 各街道办事处、规划新城分局、火车站广场管委会

(三)完善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改造居住区的社区服务设施。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居住区的社区工作用房和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市政办发[2011]6号)严把规划、设计、建设审批及工程验收关。相

2 关部门要按照居住区设计规范,落实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和其他服务设施,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规划新城分局、火车站广场管委会、区城(棚)改办、区农工局

三、工作步骤

1、排查摸底阶段(5月底前):各街道对辖区所有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和服务设施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汇总,集中对社区服务设施问题突出的居住区和社区进行全面排查,并对突出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做好下一阶段清理整治的准备工作。

2、清理整治阶段(6月—8月):对需要整治的居住小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清理、谁使用谁规范”的原则进行明确责任、分类治理。居住区规划建设不到位的,由规划新城分局负责整改,移交后社区服务设施用途改变的由街道办事处负责清理整改。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居住区社区基础设施落实不到位的,分别由区农工局和相关街道办事处负责,区城(棚)改办积极协助配合抓好清理整改和落实工作。区民政局做好牵头,协助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做好清理整改工作。

3、督促落实阶段(9月—10月):区民政局督促相关部门及街道开展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工作,并对相关部门及街道清理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定期通报,每季度会同区四城联创办进行专项检查,确保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4、检查验收阶段(11月底前):区民政局会同区四城联

3 创办对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根据工作需要,区民政局也将组织社区居民对相关职能部门清理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评议。

四、注意事项

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工作纳入城市精细化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也纳入年度社区建设目标考核,各单位、街道、社区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相关整改工作。在开展社区服务设施清理整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排查摸底工作应做到全面、细致,对于排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

2、各部门及街道开展清理整治工作应按照省、市、区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依法依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3、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各部门、街道要积极协作配合,有效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效能,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宜居城市建设。

4 附件2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摸底表 街道办事处填表人:填表时间:社区名称社区社区类型基本社区成员情人数况辖区人口办公用房面积/㎡是否属于办拆迁社区公活配套设施情况动用活动用房房面积/㎡情况有无室外活动广场办公活动用房目前存在的问题或困难社区服务设施情况负责人辖区面积联系方式办公详细地址居委会 人;专职工作者 人;协理员 人户籍本区常住人口 户 人;流动人口 户 人;户籍本区居住外区 户 人;合 计: 户 人。产权性质安置状况有无“一站式”办公大厅“一站式”办公大厅面积/㎡建筑结构产权性质室外活动广场面积建筑结构健身路径 处 件是否配备相是否按用途是否存在应服务设施正常使用占用挪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卫生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其他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备注5

6

第二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刘家疃中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目标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三、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

1、设置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可得到增强;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

1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参观和郊游: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社会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德育基地活动: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

学农林牧副渔:指参加工农业生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

科技文化活动: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及走出校门参加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4、活动实施记录

活动前教育:在活动前学校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 活动过程: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并记录活动过程与活动心得。

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和活动过程中的体会心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在小组间交流。

(三)社区服务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区服务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社区学校的辅导、板报宣传、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科普活动、扫盲辅导、电脑培训等。第

二、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秩序维持活动、村镇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等。

第三、志愿性的活动: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中小学生假期活动辅导、支援农忙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保障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

第一、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等,并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完善教师的培训与试教制度,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段组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第四、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

第三篇:“酒店提升服务服务实施方案”

银海宾馆提升服务质量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稳定和提高宾馆服务质量,以更优质、更快捷、更规范的品质服务于宾客,银海宾馆针对现有服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制定提升服务质量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 开展全员思想教育,树立优质服务理念。

为了在全员中牢固树立“优质服务是一切经营管理的根本”的理念,针对员工流动快、新人面临的入职困惑,我们坚持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全员职业道德培训,每个月部门内部至少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座谈,培训和座谈从服务意识、服务价值、服务理念等入手,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和充分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服务的认知,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同时让大家了解宾馆的发展史和曾经获得的各种荣誉,增加员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强烈的责任感投身于服务工作中,为服务好宾馆、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夯实全员服务基础。

抓业务技能培训我们一是分部门分岗位进行技术练兵,二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技能提升,三是对所有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四是收集服务案例进行学习借鉴;五是不定时随机抽检服务知识掌握情况;

六是开展技能比武促进全员技能提高。业务技能培训针对服务的规范性进行明确量化,使员工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简单化、科学化,更便于

1

掌握;同时针对服务的提升进行引导和指导,使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得到深化,使“一切为宾客着想,一切方便宾客,宾客的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服务目标”成为我们优质服务的方向。通过培训使员工在熟练掌握规范的服务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推进各项服务,从而真正达到优质服务的品质。

三、加大质量检查力度,确保优质服务质量。

质量检查是保证各项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对宾馆的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跟踪检查,采取三级管理即宾馆、部门、班组分级检查制度,采取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自查与外请检查相结合、日常与计划相结合、现场与电话监控相结合等方式对全馆的服务态度、卫生质量、设施情况、安全状况、培训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指正,重要问题全馆通报限期整改。每周一次质检通报,每月一次质检反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对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积极与责任部门沟通,要求部门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办法,直至问题解决。同时还要对重大会议、重要接待进行专项检查,从会前准备、会中接待、会后反馈进行全程跟进,从而提高重大接待能力,为全馆的优质服务汲取经验,确保服务质量。

质量检查还要与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发现重大或共性问题要及时组织针对性培训,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

四、落实考核奖罚制度,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加大对培训和质量的考核奖罚力度,对培训考核中不合格、不达标的员工实行延长试用期、返回试用期、劝退等处罚办法,对培训工

2

作不落实的部门实行通报批评和处罚责任人的办法,以此来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质量检查按照《质量检查考核办法》执行,对初次发现的小问题进行现场指正或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对大的问题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罚,对严重违规问题或重大宾客投诉报请宾馆领导酌情处理,从而避免同一问题重复出现。

五、积极创建企业文化,增加全员凝聚力。

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搞好宾馆优质服务的根本。宾馆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决定了宾馆的服务质量,不仅仅要提高员工服务技能,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升宾馆的服务质量。一是要真正关心员工,从生活上细微处关心他们,从职业发展上关注他们,给他们一个能成长的空间。二是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组织青年人喜爱的活动,如生日会、春游、运动会、歌唱比赛、联谊会等,增加员工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以更优质的服务做好每一项接待工作。

如何为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宾客满意是我们酒店工作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也是酒店管理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将认真贯彻实施方案,在工作中不断寻找更好的办法和措施,切实将银海宾馆的服务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山西旅游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

第四篇:幸福社区社区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发挥现代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优化社区治理结构,维护社区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社区环境,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服务社区,探索和建立各方参与、功能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多元化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幸福社区社区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深化社区自治为内核,以创新治理机制为保障,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组织齐抓共管、居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合力,探索和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54321”社区治理新模式,变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为上下结合的社区治理,解决社区行政化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治理以及服务水平,努力把幸福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与时俱进、文明祥和的“文化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生活共同体”。

二、治理目标

争取在3年的时间里,探索和完善“54321”社区治理模式,在体系建设上,实现理顺社区关系,强化社区功能,由单一主体治理到多元主体共治共管,形成社区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工作格局。在组织架构上,实现管理体制全覆盖,从单向行政化管理转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自治,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扁平化管理”得到全面加强。在品牌塑造上,打造幸福社区特色品牌,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达到国家和谐示范社区标准,逐步扩大幸福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切实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和社区品牌效应。

三、治理内容

主要包括7个方面,具体为:

1、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

2、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

3、社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

4、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

5、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6、社区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

7、其它涉及社区居民社会生活、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

四、治理模式

(一)构建“五位一体”,实现社区治理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

“五位一体”是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为补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体系。通过探索和建立“五位一体”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形成一个多方协同合作的社区治理网络,动员社会各主体为社区治理献计献策,补充社区治理力量的不足,各方为社区建设分担事务和责任。在“五位一体”多元共治过程中,党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融合为一体,通过协商、合作、整合、互动、监督、创新的方式,达到由全社会来共同参与治理社区事务。社区党组织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社区居委会转变理念,主动适度放权;社区社会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社区居民在社区的引导下参与社区,实现自治。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五位一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治理工作情况,确定治理工作阶段性任务,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持社区与居民关系的持续良性发展,实现社区对有关事务的善治。

(二)创新“四个机制”,实现社区治理由政府与居委会跳双人舞到跳群舞的转变

在建立社区组织体系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度设计,创新“四个机制”,调动社区治理主体,参与到社区共治中来,优势互补,协同治理,实现社区治理由政府与居委会跳双人舞到跳群舞的转变。

一是三社(社区、社团、社工)互动机制。在完善巩固原有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基础上,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寻找社区民间领袖,大力培育和孵化读书、书画、养老、羽毛球、手工编织等社区社会组织。将社区健身队、舞蹈队等团队进行整合,成

立社区文化联合会;将“六小行业”整合,成立行业协会;引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政、养老等专业服务团队,将其组织化、项目化、信息化,常态化,服务社会治理;要积极发挥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使社区逐步从一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退出来,让渡给社区社会组织,由社区社会组织帮社区做事,在社区事务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加大本社区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输送社区工作者参加上级社工知识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通过自学取得社工专业资格证,着力打造社工专业团队,用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创办、运作幸福驿站等社区服务项目,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促进居民自治,帮助居委会提升自治能力;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把社区的事情交给志愿者去做,把社区现有的幸福驿站、社区图书室、日间照料、老年学校等服务设施交给社区居民使用,让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服务项目中。居委会要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推动社区融合,形成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的社区治理机制。

二是三方(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适时调整“三方”步调,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在日化家属区、东风大楼等“三无小区”(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院落、楼栋)引导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聘请物业公司管理小区,以点带面,逐步做到全覆盖,真正实现业主委员会的自治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居民委员会的社区管理相结合。各主体之间做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联合把社区治理好、服务好、建设好。

三是三会(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共驻共建委员会)参与机制。召开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引导居民对社区的重大事务、和社区治理中涉及到老百姓利益或多方利益的矛盾通过沟通,协商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完善共驻共建委员会,建立健全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动员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协调社区单位将单位内部的文化、教育、娱乐等设施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多

渠道、多层面地发掘社区各类人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工作中。

四是三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引领机制。由居民自己选举产生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此“三长”来自居民并置身于居民当中,与居民彼此间相互信任,容易沟通,依靠骨干群众去做大多数群众的工作;发挥“三长”在解决环境治理、文化治理、化解矛盾、协调利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排忧解难等社区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和达到全体居民自觉自愿参与到清理楼道杂物,关照空巢老人等社区事务中,为创造美好幸福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落实“三项保障”,实现行政化管理到居民自治的转变 一是保障“四个制度”的落实,即保障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居民协商议事制度,居民评议制度、居务公开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改进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制定“居规民约”,开展“自治家园”建设,对社区治理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及时召开居民代表会、居民协商议事会进行协商、决策、公开。

二是保障“四个权利”的落实,即保障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落实。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利用好社区说事室,为居民群众当家作主提供平台,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个人意愿,从根本上减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三是保障“四个民主”的落实,即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探索成立楼栋自管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真正体现社区是居民的,居民的事居民自己做主,居民的问题居民自己解决。社区居委会不再大包大揽,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升社区治理的能力,推进社区的文明进步,真正实现由行政化管理到社区居民自治的转变。

(四)树立“两个理念”,实现由传统的“顺民”文化向现代的公民文化的转变。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治理的理念。社区治理工作与企事业单位的利益、社区社会组织的利益、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公平公正,注重安全治理,注重民生改善,让社区治理充满活力。要完

善社区治理方式方法,深入居民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了解居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生产生活安全等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换位思考,始终站在居民群众立场上,特别是站在社区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去想问题解决问题,使社区治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社区治理创新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是树立多元参与治理的理念,社区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抛弃传统的“行政管理”“家长作风”“独家经营”以及“大包大揽”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树立多元参与理念;以多种方式听取、采纳居民意见,尊重民意,让大多数社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以此改善和优化社区与居民的关系,使社区的治理工作得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社区应开放决策,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社区居民,让居民参与决策,在决策过程中,社区与居民形成互动和协同,让居民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真正做到从“替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社区各主体要转变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事务中去,发挥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向社区献计献策,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让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种文化和习惯,以促进多元参与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五)培育一种社区精神,由单纯的共同生活到彰显特色的共筑精神家园的转变。

社区居委会要按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要求,结合本社区特点,牢牢把握“崇文厚德兴业、共享幸福和谐”的社区精神和灵魂,把这种精神和灵魂渗透到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把它变成一种追求、一种梦想。社区要按照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服务、活动功能平台,彰显出幸福社区的幸福文化特色;为居民楼院、主要路巷、特色古树设计文化名称,把静态的物体赋予人性和灵性,赋予文化内涵。以弘扬家庭美德,传承文明家风,构建和谐社区为目的,开展在社区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居民活动,培育好的家风、民风,评选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夫妻关爱、

孝老爱亲、教子有方、勤俭持家、邻里友善等各类道德模范,形成独有的社会风尚,邻里风气;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讨论、举办社区精神签名仪式,来弘扬社区精神,把这种精神形成一种理念,入心入脑,让社区全体居民认同、认可,并将社区精神变成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六、治理方法和步骤 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3月至5月)

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制作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张贴宣传单,入户调查等形式广泛宣传社区多元治理的意义、要求、内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探索治理阶段(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

要集中时间和人员,按照本方案的要求,构建“五位一体”组织体系,制定运作治理的工作制度;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开展社区事务的治理活动;结合社区现有的资源,分内容逐步进行治理:

1、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运作幸福驿站项目,孵化和培育读书、养老等社团组织;

2、整合社区文体队伍,成立社区文体联合会;

3、治理出店占道经营,成立行业协会;

4、在“三无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楼栋自管委员会实现楼院自治。

5、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居民活动,弘扬传统美德。

社区根据治理内容及时召开总结会议,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推进社区治理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确保社区治理取得实效。

七、组织领导

为加强社区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成立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社区书记陶传兵任组长,社区副书记、主任吴金萍任副组长,社区班子成员、社区组织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服务中心,党委委员王琴任办公室主任。

幸福社区居委会

2014年5月9日

第五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各镇、办、区,各社区居委会,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现就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工作流程

1、采集需求、设计项目。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各镇、办、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楼组长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志愿服务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社区居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5月底前,城区各办事处组织社区填写《社区志愿服务对象登记表》(附后),送市文明办。

2、发布信息、招募注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确定后,有关社区及时发布招募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要求,吸纳社区居民报名参加。市文明办、团市委依托全市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等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为有意愿、能胜任的居民进行登记注册。登记注册时,由居民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服务技能、服务时间和联系方式。

3、组织培训、加强管理。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由市文明办、团市委、社区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工作要定期进行,特别要重视志愿者骨干的培养。社区要建立志愿服务站点,跟踪掌握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

4、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各级各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力争覆盖困难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采取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的活动方式,组织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和安排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推动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成立志愿服务队进社区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采取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综合包户形式,市文明办组织省、十堰市级文明单位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对象结对包户,做好志愿服务对接,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合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5、做好记录、建立台账。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社区、志愿服务队所在单位按照《社区标准化志愿服务站管理手册》确定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 完整、准确记录,为表彰激励提供依据。

6、明确责任,回避风险。除确有必要的情形以外,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一般应当避免安排志愿者独立从事需要承担重大管理责任、经济责任或者具有较大人身伤害风险的服务活动。在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应急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组织或接受服务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经常性志愿服务中,有条件的志愿者组织可根据需要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应当对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本人所支出的交通、误餐等费用给予适当的补贴。经常性志愿服务,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给予上述补贴。

7、表彰先进、强化宣传。市文明办、团市委定期开展相关评选表彰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文化宣传设施,广泛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及其典型事迹,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志愿者队伍发展的良好氛围。 鼓励有关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

三、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城乡社区治理,作为文明社区创建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社区的主导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和制度设计,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发展。

2、突出思想道德内涵。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全过程和各方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参加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3、吸引居民积极参与。要立足群众乐于参与、便与参与,精心设计接地气的项目,广泛开展顺民意的活动,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进家庭。

上一篇:社区公共服务方案下一篇:四强四优竞赛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