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服务方案

2022-08-04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残疾人社区服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残疾人社区服务方案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方案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才能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中心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设计以下工作方案: 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中心辖区内共有残疾人1394人,在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康复服务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一、康复服务工作形式

康复服务工作形式的多样化将赋予这项工作具有生命力,我们将在三个层面上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康复服务,避免出现重复单一的机械式的工作而被残疾人否认。三个层面分别为“中心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关爱”。

1、中心康复

中心康复是指适用于一些具有生理功能恢复可能性较大且功能恢复后对提高生命质量有很大帮助的残疾人,但是康复过程需要一定的康复器材而且这些器材是不可能上门提供的,需要残疾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站来进行康复训练的。

2、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适用于大部分残疾人,这些残疾人一般不需要专业的康复器材,可以通过参加健康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行为指导、个性化心理疏导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达到生理及心理上的康复。这类形式的康复服务由社区康复指导医生及残联专干共同完成。

3、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可分为二个阶段循环地进行。首先,每年在确定康复服务人群前进行一次摸底,了解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及特殊需求,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针对性的体格检查,这项工作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另一方面为我们确定被康复对象有了科学的依据。其次,我们可以有条件地选择一些卧病在床且到中心康复有困难的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

二、主要工作要求

(一)、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对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社区康复服务:

1.为辖区内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残疾人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精神病患者,动员亲属及时送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对康复期的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监护随访病人,要求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按需服药。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3.为视力障碍者服务,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有关医疗机构实施手术复明,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4.结合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上级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中,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无偿租赁康复训练器材和用品用具。

(五)、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开展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补碘宣传;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第二篇:残疾人康复服务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根据《县关于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精神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为了确保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0全县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11093人,省级要求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65%,2020自定目标7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强化部门配合。

建立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残联、卫生计生、扶贫、民政、教育体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实施本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工作。

1、县残联牵头实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工作;

2、县卫生计生委负责将残疾人康复服务融入深化医改、健康脱贫范畴,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考核内容,推行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分类救治,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负责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及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康复技术培训。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县残联会同卫生计生等部门成立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指导组负责做好社区(村)康复协调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3、县财政局要加大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力度,按照支出责任合理安排所需经费,用于补贴、开展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工作。统筹使用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资金,用于补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统筹社会资源,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残疾人精准康复投入格局。

4、县扶贫办、民政局、教育体育局共同制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开展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工作。

5、乡镇政府负责乡镇残联、卫生院指导社区(村)成立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小组,由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的临床、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与社区(村)残疾人康复协调员(社区或村干部、残疾人专职委员)共同组成。负责入户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开展康复需求评估,以及康复服务转介等工作。

(三)落实专人负责。

县残联安排精干人员负责做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录入、档案整理等工作。

(四)强化督查考核。

省、市政府已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纳入“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实施并列入省政府对市政府、市政府对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同时作为各级残联、卫生计生、扶贫、民政、人社、教育体育、财政等残工委成员单位工作考核的内容。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县残联、卫生计生、扶贫、民政、人社、教育体育、财政等部门要加大督查、调查、考核的力度,确保如期完成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标任务。

第三篇: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组织实施好我县2019年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根据《安康市2019年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

1.购买主体: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主体是白河县残疾人联合会。

2.承接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和残联组织兴办的公益性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机构;

民间社会力量兴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机构;

民间社会力量兴办的能够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居家服务机构。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二、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对象

白河县户籍,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男16-59岁,女16-54岁)且有托养服务需求的智力残疾人、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重度肢体残疾人以及同时存在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的多重残疾人。重点服务对象为符合上述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中的残疾人、低收入残疾人及其他困难残疾人。

以下人员不得纳入居家托养服务对象:

1.由国家供养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其他机构的;

2.已享受农村“五保”供养的;

3.在医疗、康复机构接受治疗或康复训练的;

4.已享受集中托养服务的。

三、资金来源

中省项目资金。

四、购买标准

寄宿制托养每人次不低于4000元;

居家服务每人次不低于1500元。

五、购买内容

1.日常照料:个人生活护理、卫生清洁、膳食服务、家电维修、上门理发等其他居家照料服务。

2.职业发展:职业康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辅导、就业创业信息提供等其他支持辅助服务。

3.生活支持:康复护理指导、自理能力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政策咨询服务、社交康乐服务、外出接送服务等其他生活支持服务。

六、购买程序

1.结合实际确定承接主体。县残联结合全县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动态更新的有关数据,准确掌握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的具体情况和可承接服务机构的基本状况,委托第三方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备选承接主体。

2.编制政府购买托养服务方案。县残联根据市财政、市残联下达的资金和任务目标,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明确服务的对象、标准、内容及购买方式、数量和质量绩效等内容。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确保残疾人真正受益。

3.组织采购并签订服务合同。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选定承接机构。确定承接机构后,参照《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有关规定及时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数量、金额、质量、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监督检查方法等条款。

4.强化监管实施绩效评价。承接机构按照《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有关规定,依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尽职尽责开展服务。县残联加强对购买服务情况的监督管理,掌握机构的履约情况,在年度任务执行完毕时,对照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自评,形成自评报告报送市残联。

七、数量、时效和绩效指标

数量指标:寄宿制托养服务2018年20人,2019年10人(助力行动);

居家托养服务270人。有需求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的比例达到12%及以上。

时效指标:政府购买寄宿制托养服务当年完成,每人次不少于3个月;

居家托养服务周期为6-12个月,全年不低于12次,每月不能超过2次,每次服务时长不低于100分钟。

绩效指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较显著提高,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融入社会生活程度得到较显著改善。残疾人及家属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满意度达到90%及以上。

八、工作要求

1.认真摸底核实。各镇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根据县残联反馈的任务数,按照急需、自愿、逐步推进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行摸底核实,严格审查提供寄宿制托养和居家托养服务的拟托养服务对象名单,公示10天并于9月20日前报送县残联。

2.细化服务方案。县残联对各镇提供的拟托养服务对象名单审核后,通知承接主体逐人开展评估,确定服务对象,细化服务内容,制定全年服务计划和个体服务方案,经镇政府领导审核签字后上报县残联。

3.确保服务成效。县残联根据各镇上报的名单及方案资料统一与承接主体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数量、金额、质量、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监督检查方法等条款,并将合同内容及时反馈给各镇。各镇要加强与承接主体的密切配合协作,每季度对辖区内的服务对象进行回访,及时向县残联反馈服务进展情况,监督承接主体开展的各项服务,重点监督服务态度、内容、时长等,形成详细的服务记录,确保服务成效和服务满意度。要督促承接主体逐人规范建立档案资料,在服务结束后及时报送县残联。

4.强化总结宣传。各镇要认真总结经验,善于挖掘政府购买托养服务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形成经验材料及时报送县残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宣传,主动回应残疾人关切,引导社会关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五)效果评估,包括智力和适应行为评测、功能评估。

每月评估,针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做出各方面详细评估。针对患儿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提出针对性意见。

(六)转介跟踪跟随访,包括早期康复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衔接,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评估延伸。

(七)跟踪关注

建立出院智力残疾儿童联络方式记录,针对出院智力残疾儿童保留监护人联系方式,定期了解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患儿障碍以及后续恢复效果。

三、康复训练期限

每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不少于6个月。

四、监督检查与效果评估

(一)日常检查:每日对智力残疾儿童做出自行判断,针对接受科目的程度、进度、理解能力做出自行判断。

(二)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整合评估,由残疾人评定委员会工作人员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评定。

五、康复质量监控

康复机构玩为每位残疾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训练方案,建立一人一档的康复训练档案,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质量。儿童康复评估与训练建档率100%,儿童康复训练总有效率≥85%(儿童既定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为有效),儿童家长培训率100%,儿童家长对儿童康复训练的满意率≥90%,家长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率≥85%,组织儿童参加社会融合活动每年不少于6次。

第五篇: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青河县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

专项调查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残工委等十一部门《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的通知》(残工委发„2014‟6号)和《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调查方案》,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结合青河县残疾人服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的目的意义

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是一次技术性较强的大规模专业调查,既要遵循统计调查规律,又要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调查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入户调查,保证专项调查数据质量。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是专项调查工作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培训的质量决定调查的质量,为调查登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人员的选调

调查人员的选调工作由县专项调查办公室负责,以村(社区)干部和残疾人专职委员为主体,主要从村(社区)干部、残疾人专职委员、驻村干部、民政助理员、村(社区)医生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中选调。从调查员中选择一名有组织能力的人员兼任调查小组组长,一般由村(社区)干部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必须参与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登记工作。

- 12

地开展调查工作。

(一)培训的组织形式

县残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培训乡镇、村(社区)调查人员,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00人为一个培训批次。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使用全国专项调查办公室和自治区专项调查办公室印发的教材,结合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天。以掌握询问技巧、指标定义、填写方法为重点。通过培训,调查小组组长能够有效组织现场调查工作,调查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各阶段工作的方法和要求,熟练掌握入户调查和调查表的填报方法。

(三)培训时间与方法

县专项调查办公室在12月20日前完成村(社区)调查员的培训工作。

采取集中授课、讲解示范、模拟登记,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试点观摩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整个调查的关键环节,各乡镇一定要充分认识调查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各乡镇一定要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工

作指导力度,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保障和支持。

(二)做好经费保障

县专项调查办公室要将培训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专项调查培训工作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提高工作质量

各乡镇要制定调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工作专门质量监控措施并监督落实,要提高调查人员的选拔质量,制定严格的培训考核质量标准。

- 56

上一篇:创建省文明城市方案下一篇:仓库各岗位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