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2024-04-26

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共9篇)

篇1: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探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全业务运营模式下,中国电信运营商以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切入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本文中,笔者客观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详细指出了中国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在全业务背景下更好的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提出了一些关键性建议,以期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个角色对于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电信;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1.前言

近些年来,全球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同时将全球带进了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其一是模拟技术时期,其二是CDMA和GSM技术时期,其三是得到大范围推广的3G通信网络技术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08年底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6.4亿,并且目前已经拥有超过3.6亿3G用户。大力推行和发展3G通信技术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信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也是现阶段通信技术与网络发展取得极大进步的体现。中国电信运营商则需抓住我国移动互联网事业发展进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2.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2.1移动互联网成竞争热点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形式大多为开单一的语音服务以及传统的移动增值服务。但是,近段时期国内移动互联网不断趋向于通信带宽大幅提高、资费不断降低的方向发展,移动业务创新速度愈来愈快,同时移动终端的功能也愈来愈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不断实现互动化、多媒体化、多元化。据《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统计,中国在2008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拥有高达96.6亿元人民币的规模,预计2009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将拥有148.8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业务的相互融合,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逐步成为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热点。

2.2互联网产业链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

3G移动通信的到来使得移动互联网产业与移动通信加快了价值链整合的步伐,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断向着细分化市场、差异化竞争和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前进,逐步形成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就整个生态系统而言,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移动终端提供商等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并逐步向这金融、物流等相关领域渗透。其中,以苹果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制提供商,以微软、诺基亚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苹果移动终端制造商为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中增加自身话语权,大范围内推广“iphone终端+应用软件商店+运营商利润分成”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而备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Ovi,这是具有移动互联网服务品牌的产品[1]。

3.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用户高速增长、TIME产业价值链逐步形成等相关因素为中国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相关调查数据表面,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拥有约1.2亿的手机上网用户,较2007年增长133%,增幅极为显著。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大力需求。中国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大力需求主要体现在用户隐私保护、网络便捷化应用等。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逐步成型[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不少于130家的具有一定运营规模的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包括网络设备制造商、MID 厂商、运营商等,同时还包括3G数据卡还有移动应用提供商等。

3.2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产业链开放程度不足。运营商以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全面主导权为基础的运营模式限制了第三方厂商介入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的开发,阻碍了业务和应用创新,商业模式亟待创

新。其二是移动支付体系不完善[3]。就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支付量来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模式建设仍不完善,信用体制缺失成为限制移动支付体系发展的瓶颈。其三是3G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客户感知网络质量达不到要求[4,5]。

4.全业务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建议

4.1加强3G+WLAN网络建设

中国电信运营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3G+WLAN网络建设:

(1)中国电信运营商应大力推广3G+WLAN这一混合组网方式,并在推广混合组网方式时不断对3G+WLAN平滑切换技术加以完善,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无缝移动网络的使用需求。

(2)其次,无论 3G 还是 WLAN,运营商应为手机用户提供更为简单的网络选择方式,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便捷的登陆互联网的需求。

(3)再者,打造实现3G+WLAN双网统一计费、用户身份认证的业务管理平台,并加快促成具有WLAN功能的3G手机在国内推广的步伐。

4.2增强用户需求识别和市场细分能力

电信运营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有效增强用户需求识别能力以及市场细分能力:首先,不断建立完善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个性化、定制化信息需求进行群组细分,不断完善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目前男性青少年是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主体,这些客户具有上网需求高、关注娱乐化和新闻类信息等特征,而电信运营商应能对这些客户进行有效的细分,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业务服务。其次,运营商应能根据不同企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开发出针对性业务平台服务,以满足企业客户对于跨产业、跨网络业务的需求。此外,为了在全业务背景下增强自身竞争力,运营商还应不断整合电子渠道、实体渠道等,打造集营销内容、营销手段等于一体的精准化体验营销模式。

4.3提升终端深度定制与营销能力

(1)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定制方面,运营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产业链整合者的作用:即提升手机等移动终端深度定制能力、推进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现终端和业务一体化销售模式。

(2)在移动终端营销过程中,中国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增强社会化渠道营销能力,建立集移动终端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卖场,同时注重开发网上

商店等。

4.4打造业务运营平台

运营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打造业务运营平台:(1)根据市场建立平台化业务运营模式,实现长尾性小利润业务的创新,以有效满足各类移动互联网客户的定制需求。(2)加强移动电子支付的安全保障建设,建立短信支付、语音支付等移动电子支付手段。(3)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性和实名性,在基于自身的业务平台上实现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移动定位、手机电视等相关移动业务的创新。

(4)激励用户参与创造内容应用,如移动社区、移动博客、照片和视频短片分享等[6]。

5.结语

全业务运营模式下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中国电信运营商竞争的热点。如何在全业务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是电信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运营商能够抓住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加强3G+WLAN网络建设,增强用户需求识别和市场细分能力,提升终端深度定制与营销能力,打造业务运营平台,则有望在激烈竞争中赢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鲁笛.国际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公平使用原则策略分析及对中国运营商的借鉴意义[J].信息通信技术,2011,(16):21-22.[2]任华、王铮、罗俊、毕家瑜、杨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LTE业务需求及业务网络演进分析[J].电信科学,2011,(16):21-22.[3]李高广、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35-38.[4]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1,(11):21-23.[5]李垚.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06):59-61.[6]王豪.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信产业链纵向整合和运营商商业模式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12):77-79.

篇2: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摘要: 3G时代的到来和全业务运营给电信运营商营销模式的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电信用户数的快速增长,业务种类和处理复杂性的大幅增加,运营商的营销能力面临更大的考验。为增加产品粘性,最大化地实现占有市场,各大运营商均采用了整合营销策略。

一、整合营销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整合营销又称整合传播,英文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ns ,简称IMC。整合营销概念来自于美国营销界,1998年此概念开始在我国营销、广告界流传。整合营销最初来自营销组合概念,而后发展为整合营销传播(IMC)。由IMC带来的整合营销思想,强调了沟通在营销中的地位,这样整合营销的执行就落实到整合传播的层面上了。营销全过程的整合最终要体现到整合营销传播的效果上,营销传播体现的是营销动作的整合(营销行为的整合),过程整合(整合营销)体现了营销方式、营销过程的整合。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传播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裂变和融合的趋势。媒体市场细分化削弱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作用,单一的传播手段已不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传播要素之间必须加以协调。信息传播载体和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及接受信息的大众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播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许多新传播主体出现,从单向、劝说式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50年代提出的营销4Ps(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概念,日益受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4Cs(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挑战。90年代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传播的过程, 达到“一个声音,一个形象”。发展到现在,整合营销已不再是单纯以产品或顾客为中心,整合营销关注更多的客户关系,要求组织对市场变化有敏锐的嗅觉和迅速的应对。

二、通信运营行业全业务竞争时代整合营销策略分析

3G时代通信服务将由原来的运营商提供功能逐渐转变为全业务产品整合服务,客户需求层次不断多样化、忠诚度也更为敏感,客户感知对于客户消费行为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为保持营销竞争优势,移动运营行业营销模式从战略、到战术再到实施都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营销环境。

(一)整合营销3G时代营销的战略布局

3G时代营销的目标与战略在于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价值链上主体的利益的最大化。整合营销的思想就是谋求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以及顾客这一整个链条的最优化。3G时代各类营销模式的核心都将是营销主体的扩展与整合,各类营销模式的成功运作都更加强烈地依赖多方共赢的合作方式。整合营销是3G时代营销模式的战略布局。

1.整合营销地图

整合营销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不同的营销功能的协调,二是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如上图所示,3G时代整合营销的重点在于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营销主体之间如何协作、整合营销如何布局,是整合营销模式的首要问题。

传统的运营商独自担当市场拓展者角色的运营方式将不能有效地将3G时代的移动通信服务送达到客户,整个产业链上相关主体都参与到市场运营中来,以“常规+拓展+辅助”的营销分工方式布局,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和经验的优势、充分挖掘各个客户接触点的营销潜力,实现全面、立体的营销,使得营销在客户获取、客户保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业务竞争背景下常规营销主体为运营商市场营销部门和各个自有的或合作的销售渠道,这是从2G/2.5G时代继承下来的、与客户关系最成熟、可控性最好、执行力最强的部分,在3G时代仍将发挥其基础性、常规性的营销作用,比如持续性的电视广告、规律性的促销活动等。

终端和系统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客户服务部门以及客户群体本身,这些将是3G时代明星营销主体,主要的营销创新、营销提升要从这些环节着手。比如包含外观和界面个性化的终端定制,规范内容和形象的互联网营销,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大客户服务、热线服务、增加体验要素的渠道建设,以及借助客户群体自身相互影响、自影响的营销等。

随着3G时代移动通信市场上服务内涵的加重,生产的市场导向、竞争导向越来越明显,网络设备/系统提供商、运营上的网络维护和优化部门、内容提供商、运营商产品规划开发部门,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前端营销的生产观念或制度,支撑整个营销体系、辅助营销创新。比如基于科学的产品目录管理建立灵活的业务管理系统、为灵活的个性化营销案提供支撑;比如与内容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定制信息产品内容,加速新产品开发、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为市场细分和差异化营销提供可能性。

2.整合营销战略的多方面收益和影响

营销主体的扩展与整合,使得价值链上各个部分都参与到营销中来,加大营销投入规模、营销职能去中心化、共享市场价值,通过充分利用价值链资源、增加营销节点、增加价值来源,实现一体化的价值链投入、实现1+1〉2的效果。

另一方面,从与客户的互动角度来看,将与客户接触的点都尽可能多的纳入到营销体系中来,能够对客户感知点进行全面覆盖,同时也能够增加客户信息反馈的渠道,客户对终端的偏好、对业务和产品的偏好、消费习惯、使用习惯、对内容的需求、对服务的需求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将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汇总,相比较于原来单一的市场调查数据、业务量数据,这些客户反馈信息将对营销战略的制定、营销战术的选择以及营销实施起到很大的参考作用,是精确营销的基础。

这种整合也对运营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营商不仅要完善与提高内部运营管理,还要自觉发挥其产业链运营的核心作用,从市场运营层面的整合营销入手,凝聚产业链力量、加强3G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竞争力的塑造。

(二)终端定制3G时代大众市场营销的解决方案

全业务竞争时代的移动通信服务是整体服务解决方案。行业市场和家庭用户市场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体现为各种各样定制化的集团客户产品和家庭信息化产品,而大众市场的、更为灵活多变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是需要依靠终端定制来满足的。终端定制是3G时代大众市场营销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欧美、日本等运营商的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移动通信运营行业3G时代的终端定制的方向业务捆绑与品牌塑造并重。

1. 终端定制品牌塑造的典范 欧洲的Vodafone、Orange等在2G时代较早通过基本的品牌定制进入手机定制领域。在2.5G市场启动后,为加强对终端的控制、提高不同款手机间数据业务的互通性,欧洲移动运营商纷纷加大了手机定制的力度,在原来品牌定制的基础上,根据品牌与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手机菜单、快捷键设置等制订终端规范;针对某些新业务或特色业务,与终端厂商进行排他性的手机定制合作。2002年10月,Vodafone在推出移动互联网平台“沃达丰生活!”之后,通过加强与终端厂商的合作,成功塑造了欧洲当地的首个移动互联应用经典。沃达丰为了使其3G服务获得成功,在终端定制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准备。2004年9月,沃达丰就着手向夏普、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NEC、诺基亚、三星全球6个手机生产商订购了10款3G终端,这些终端涵盖高、中、低端各个档次,其中有7款手机为沃达丰用户定制。2005年11月,沃达丰为迎接圣诞节销售旺季,推出了15款3G手机,其中就有多达10款的新品是只向沃达丰提供的定制终端。

沃达丰认为,通过手机定制强化业务的同时,最大的作用是对沃达丰品牌的塑造,既能提高对制造商的影响力,也能提高用户的忠诚度。沃达丰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其在3G战略上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其终端定制的品牌塑造策略是各个国家主导运营商的典范。

2. 我国定制终端与业务捆绑的现状

手机定制的内容一方面是外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内核捆绑的业务。通过对国内某运营商某一地市、使用定制终端的用户的通信消费行为分析发现,我国运营商的定制终端与业务捆绑的结合程度还十分松散,定制终端对新业务的促进十分有限。

终端定制并不能在推动业务量上升方便发挥很大作用。通过对使用定制终端的用户的消费数据的分析发现,一些用户使用定制终端并不是为了定制的业务功能,一些用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又回归原本的消费行为习惯,具体地,购买定制终端后,能使用彩信、梦网或GPRS的用户仅为30%左右,能够连续使用2个月的不足20%,连续使用3个月的不足10%。并且由于手机研发对新业务的响应速度有限,目前国内运营商的定制终端中捆绑的业务类型也十分有限,除了对基本的GPRS和彩信两个业务的支持率达到50%以外,大部分定制终端的性能都不能很好的支持运营商的新业务,具体数据如表所示。目前定制终端对于带动业务发展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3、业务捆绑与品牌塑造并重、需求与能力决定排他策略

终端定制的首要作用在于品牌塑造,业务捆绑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沃达丰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其在3G战略上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并且国内外运营商终端定制的实际情况也显示了终端定制对业务量促进的作用的微弱。

加强业务捆绑力度、加强客户终端使用能力和使用习惯的培养,从而带来用户忠诚度和业务量的增长,是终端定制策略一个尚待挖掘的价值所在。

日本是以移动运营商定制手机为主导的国家。NTTDoCoMo与KDDI采用着不同的终端定制测策略。作为主导运营商的NTTDoCoMo在终端定制上处于强势地位,通常采用排他性定制方式。作为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KDDI,反其道而行之,先决定要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手机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来配合,然后把这些信息提供给手机厂商,由他们自己选择相应的技术进行生产。

排他性程度的高低与运营商能力、市场竞争格局、市场上客户的需求甚至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运营商在策略上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自己在竞争中的能力,可以分品牌、分高中低端、分目标市场,使用不同的排他策略。

三、结束语

根据2G/2.5G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移动通信运营规律,全业务竞争时代营销能力将是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所在。相比较于传统营销模式,3G时代营销运营商营销模式将更注重贯彻战略的整合营销,并且以终端定制营销打开大众市场的局面。

篇3: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对电信产业的冲击

(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形式大多为开单一的语音服务以及传统的移动增值服务。但是, 近段时期国内移动互联网不断趋向于通信带宽大幅提高、资费不断降低的方向发展, 移动业务创新速度愈来愈快, 同时移动终端的功能也愈来愈强,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不断实现互动化、多媒体化、多元化。据《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统计, 中国在2008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拥有高达96.6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而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拥有1059.8亿元人民币的规模。预计到2017年, 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 接近6000亿。移动互联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二) 对语音、短信业务的冲击

语音和短信业务一直是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今, 互联网巨头、终端生产商正联合起来蚕食这块蛋糕。在国内, 米聊官方公布, 截至2013年7月底, 米聊注册用户1700万;2013年12月24日, 微信注册用户过六亿, 每天活跃的用户超过一亿;新浪微博用户数超过5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双向、即时、低流量、免信息费, 有的还具有更强大的功能, 如显示实时输入状态和Lbs信息、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等。在国外, 谷歌之音 (Google Voice) 和Face Time也正以Vo IP的方式在传统话音领域强劲发展。移动互联网的视频、话音和短信在许多领域取代了电信运营商传统的语音、短信业务, 并且往往只会消耗少量的网络流量。

(三) 对数据接入、流量收入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运营商数据接入比例及数据流量的大幅提升, 但是所带来的数据接入及流量的价值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整体价值中的占比却呈下降趋势。

以中国移动为例, 2010年数据量同比提升112.3%, 而接入收入仅增长49.4%, 量收失衡带来巨大的成本及网络负荷压力。而中国电信2010年宽带流量是2004年的41倍, 宽带接入用户数是2004年的4.9倍, 宽带接入业务收入则仅是2004年4.6倍。这都表明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中正在日渐被“管道化”、边缘化。

(四) 对内容业务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为内容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内容服务收入占比越来越大, 而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运营商正面临来自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巨头和终端制造商的强力挑战。互联网巨头谷歌 (Google) 通过向手机厂商和内容开发者提供开源的安卓 (Android) 操作系统, 内置自身丰富的互联网应用, 构建“免费移动互联网+广告收入”的后向收费商业模式, 打造移动互联网的产业联盟。

终端制造商依靠“终端+OS+服务”而成为整个产业链的关键, 在应用商店的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苹果应用商店 (App Store) 所构建的“前后向收费模式”, 使得在产业链中除运营商之外各方的利益都得到均衡和保障, 成为应用商店 (App S) 成功的基石。而运营商正因对内容服务的失控而离原有的产业链主导地位愈来愈远。

(五) 对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冲击

移动网和互联网的结合, 给用户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从单一的语音交互发展到无时不在的个性化的信息交互;因而也导致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变化, 业务不再是单一地提供网络能力, 而变成“网络能力+信息内容+服务”。运营商无法再独家完成业务的提供, 必须将自身的能力开放出来与第三方合作才能形成完备的业务全流程, “用户+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将构成相互渗透的双边乃至多边的市场模式。运营商的收入也不再仅由用户规模来决定, 而是与信息服务息息相关。

二、移动互联网的运营策略

(一) 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

传统媒体的价值链大致为:信息—内容—广告—商品—消费, 互联网营销的价值链中, 这个链条被大幅缩短或替代。传统的电信营销模式是以实体渠道为主, 而互联网营销模式正以其低成本、随时随地、高速、更加规范和易于统计、互动性、海量以及私密性等特点在众多商品市场上尽显风骚, 短时间内涌现出大量成功的模式, 如病毒式营销、博客、微博营销、SNS社区营销、团购营销和秒杀营销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电信产业的需求信息化、社会化, 电信运营商应放低姿态面对信息服务的合作者, 以通信需求为基点向外有序延伸, 将传统的电信营销模式与互联网营销模式有机结合, 按互联网的营销模式设立专门的营销机构, 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信营销模式。

与此同时, 电信运营商应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前后向收费商业模式, 结合电信的前向收费特点和优势, 构建灵活的前向、后向、前向+后向的商业模型及对策, 通过深度挖掘用户数据, 分析个性化需求, 开放电信能力, 为信息服务从业者提供基础数据和服务能力, 以此来形成自身的信息服务生态圈, 通过标准化约束, 形成成熟的双边乃至多边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二) 经营策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电信运营商如何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推动运营商业务拓展, 成为了目前电信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增加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产品种类, 丰富运营商的产品体系。通过更深入、更广泛的产品发行, 使运营商服务更加全面, 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提供通信服务产品, 还要积极开发、努力在金融、购物、出行、咨询、查找、认证等等全方位、多方面进行创新活动。运营商在增加自身运营范围的同时, 还可以更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使用群体, 从而增加运营商的使用人数。电信运营商还可以利用自身对移动终端的影响力, 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整合, 构建针对特点用户的完全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下可以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 不管是出行购物, 还是办公控制都能使用户得到完整全面的满足, 让使用者时刻在针对自己的服务网络中。

2.做好做强自身的品牌, 加强运营商的影响力, 尝试去建立自己的规则。Google是关键词和点击流的规则管理者。Google现在的盈利几乎都来自高速增长的广告收入, 能做排行榜就是影响力。对于网络通信事业这样的准则是同样适用的, 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信运营商应该勇敢的去尝试、去努力的建立自身的发展规则。为了能够在服务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电信运营商应当努力做到对使用人群的了解、掌握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并对使用者意见给予及时回复, 成为用户的一项代言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在与用户交流沟通中创造新规则, 并以此产生信息化成果, 有助于自身影响力的增强。

3.加快、加强免费无线网络社群的建设, 同时也努力加快建设无线移动城市, 以打造开放性移动搜索平台为目标。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将会是增值网络。而网络的增值并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必须要依靠众多个人以及相关开发商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电信运营商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其优势, 通过实施国内WAP资费优惠策略来扩大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

三、结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 业务需求信息化、多样化, 行业壁垒被打破, 终端商、互联网巨头相继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 竞争的焦点由原来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变成运营商、互联网巨头、终端商相互之间, 而且后二者来势汹汹。运营商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 提升流量经营的价值, 全面布局, 以更开放的手段打造个性化的业务平台和双边商业模式, 整合行业中的上下游资源, 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整体上来说, 三大运营商过去从事的都是“电信业务”, 而不是“互联网业务”。它们胜在资源上, 特别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但在互联网业务的运营能力上, 三大运营商都是匮乏的。在电信业务上, 背靠国家相关政策, 运营商天然就是垄断的。但互联网业务, 基本是开放的, 类似facebook, twitter乃至qq这种工具, 任何用户都能介入。过去, 中移动依靠SP的裁判兼运动员角色, 还能在短信业务上做得风生水起, 但在互联网领域, 这些手法, 恐怕会越来越难以奏效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基本上还在建网、放号、发展用户和机型上做文章, 只有中国移动近年来在诸个跨界领域中四处努力。有些既有的思维模式不改变, 要么就是运营商本身越来越边缘化, 要么就是借助政府力量, 结果把中国移动互联网搞成一个怪胎。恐怕未来, 运营商需要更多的竞争性的运动员思维, 而不是行业管理式的裁判思维。

摘要: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对电信运营商在话音、短信业务、数据和流量收入、内容服务、营销模式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冲击, 探索如何做强自身品牌建设, 丰富产品体系, 建立无线社群来实现电信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韦乐平.漫谈智能管道的发展[N].2011-08-23.

[2]王利杰.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行动启示录2011——蝴蝶效应[J].客户世界, 2011, (03) .

[3]侯宏.流量经营与运营商的未来[N].2011-08-21.

[4]雷源.移动互联网改变商业未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李高广, 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N].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29-33.

篇4: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热词:母婴杂志 全媒体 微信公众号 立体传播

母婴类杂志在新媒体环境下,因其特殊的受众群体和显著的办刊风格,较之于其他期刊而言,对市场有更强的适应性,一方面紧随新媒体发展态势实现自身多渠道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利用二维码等新兴技术实现立体传播。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以期实现自身多元传播发展。

母婴杂志全媒体化

互联网4G时代的到来,促成了信息高速传播。人们逐渐适应了以手机代替电脑终端的生活娱乐和获取资讯方式。智能手机的普及,平板阅读器的流行更为电子杂志的推出,提供了优质的阅读平台。因此,各类母婴杂志顺势都推出自己的新媒体产品,为自身品牌谋求新出路。从手机客户端,到电子杂志的手机版、iPad版和电脑版,不仅有适合普通手机的彩信报、手机杂志,还有相关附属育儿宝典App推出,甚至育儿电台也悄然问世,这其中主要以《聪明宝宝》杂志的“萌宝派电台”为典型代表。而《父母必读》杂志在这些新媒体产品基础上,还推出了分龄电子刊,原本母婴杂志的定位多在0至6岁,这本杂志再次将产品细分,推出孕期、0-1、1-6岁的电子刊,以期满足各类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是母婴杂志借助互联网从最初的网站、论坛、博客,逐渐向微博、手机客户端、平板等新媒介平台来开发市场、扩大影响、获取信息等需求的转变。

不仅如此,近年来,电商平台也成为母婴杂志抢占市场份额的风水宝地。使得淘宝、京东甚至微店这类热门购物平台,都出现了一些母婴杂志的官方旗舰店,其购物内容不单单局限于杂志本身,母婴用品也成为其销售商品。这无疑凸显了当代人消费方式的改变,导致了杂志订阅由原始的邮局、电话订阅向多渠道广铺设,从另一角度而言,也标志着母婴杂志在应对新媒体冲击背景下,自主探寻出的一条从媒介向电商购物产业链延长的发展路子。

然而,正值转型期的期刊市场,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印刷出版的质量都是良莠不齐,母婴杂志也不例外,又因其年龄段定位有限,内容重复率高。当前一些母婴杂志一味追求全媒体发展,却忽视了传统的媒介平台,因此出现网站内容更新滞后以及版式陈旧等问题。

母婴杂志传播渠道:微信全面取代微博

目前,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媒体是母婴杂志聚集人气最多的地方。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微博在近两年来人气渐失于微信。

针对全国现有的30多家不同规模的母婴杂志,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浪微博开通母婴杂志官方微博的包括《父母必读》《妈咪宝贝》《我和宝贝》《母子健康》《父母世界》《为了孩子》《聪明宝宝》《母婴世界》《宝贝世界》《时尚育儿》《妈妈帮》《妈妈宝宝》《北京宝宝杂志》《好运妈妈》《完美孕妇》等26家,但有9家杂志官博已停止内容更新长达1-3年,其中《完美媽咪》杂志官博在2013年2月发布杂志停刊的消息,预示其官方微博就此止步。笔者通过私信已有微博的母婴杂志,查询到在微信上开通官方公众号的杂志约13家。这样看来,依然活跃在新浪微博的母婴杂志,基本也出现在微信公众号。因此,尽管作为前人的新浪微博仍聚集了母婴杂志部分人气,但转战微信是大势所趋。

随着微博热转战微信热,微信借助腾讯QQ这位老大哥,成功上位,成为当前深受国人追捧的社交App。加之自身应用程序的不断完善,微信可谓是一个全媒体传播平台。一些母婴杂志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公众号自定义菜单,每日推送杂志精选文章,并将热点话题制作成专题,经过重新编排以适应电子阅读习惯,还配之以贴心的互动回复。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杂志公众号运营并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众号太粗糙,且个别母婴杂志公众号从未推送过消息,只是单纯的随流占有一席。

笔者选取了八家有代表性的母婴杂志微信公众号,《妈妈宝宝》《聪明宝宝》《母子健康》《妈咪宝贝》《父母必读》《父母世界》《为了孩子》《母婴世界》,着重对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一个月内(2015年6月16日至2015年7月16日)推送信息数量、频率、阅读量三方面在6.1版微信中的运营情况进行了统计:

对比表1中所得数据,很明显,当前母婴杂志微信公众号中,《父母必读》杂志公众号影响力遥遥领先于其他杂志。同时,根据新榜(newrank.cn)最新独家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27日12时,监测范围从2015年4月27日,到2015年7月26日,共十三期关于中国教育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只有《父母必读》公众号在亲子分栏中榜上有名,且排名靠前在2-8名区间浮动。其余的母婴杂志公众号都榜上无名,排名落后至几百甚至上千名。排名数据同时显示,大比例的草根公众号占据了亲子、母婴排行榜的前列,共40名的公众号排行榜,传统专业的媒体公众号只有《父母必读》和《育儿报》两家,其他都是个人或者团体、育儿机构的公众号。

草根号全面领先官方公众号已是不争事实。草根号的推送内容更贴近其订户,亦可以说为其订户量身打造,为了想尽办法吸引眼球,其传播力度和水平更高于传统生产内容的专业媒体。母婴草根号也不例外,例如在新榜中有个排名很高的个人草根号:“小小包麻麻”,其推送的内容都是应广大朋友圈要求而发文,从自身育儿心得出发,用心制作每一篇母婴文章,其每天推送的内容都是对症下药,订户体验反馈好评如潮,这样有利于传播受众一带一的良性循环,提高了用户粘黏性。而母婴杂志这类官方公众号一方面由于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内容少,且无法真正实现受众细分,只能从宏观大方向来生产内容,另一方面植入式广告成为必须,其质量自然大大落后于那些文章质量高,排版美观,花大量心思在内容运营上的草根微信主,就连最牛的《父母必读》杂志公众号也逃不掉这个通病。

二维码技术实现立体传播

二维码技术于:2012年滥觞,配合手机等随身移动电子产品的流行,迅速在近三年应用于各类媒介之中,因其便捷、精准的特点,充当着媒介的角色,肩负着传播的使命。二维码作为移动端接口,母婴杂志对其利用可谓面面俱到,从杂志内容传播,到电商购物,再到线上线下活动。二维码在新媒体环境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扫一扫”这一动作轻松实现了传统媒介的立体式传播。《父母必读》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诞生的第一本母婴杂志,35年来在同类杂志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该杂志于2014年10月刊,首次在书中推出“扫一扫跟视频学育儿”内容,视频主题围绕婴儿操、爬行学步游戏、瘦身瑜伽等展开,这些用文字图片无法轻松描述的动态信息,最终利用方格二维码技术和“扫一扫”动作来代替。该内容只需要将媒体终端对准其特定二维码扫描,点击出现的链接,即可在手机等随身电子产品上观看视频。这对于当下生活中习惯了移动化、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年轻父母而言,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需求。而对于杂志本身而言,将无形的版面运用技术安插在杂志内,在拓展空间基础上,更实现了立体式传播,不仅图文并茂,而且绘声绘影。

在新媒体时代母婴杂志的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纸质媒体消亡论带来的负面冲击,鞭笞着那些求新求变的杂志异军突起。母婴杂志市场适应性很强,活跃度很高,从母婴类杂志的需求来谈转变,有时甚至可以窥探到整个杂志生态环境发生的转变。整个母婴杂志产品细分下来导致信息流特别容易同质化,面对琳琅满目的新媒体展示平台,母婴杂志当下的转型更多地是借助新媒体这一平台从形式上、手段上寻求突破,真正从内到外能够俘获读者心理,提高用户粘黏性的母婴杂志屈指可数,内容为王这条真理,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主旋律。

篇5: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作者:陈进勇博士

电信运营商为什么要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流量经营创新、4G营销创新?

1、宏观经济政策驱动因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15年政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第一次将推动互联网发展纳入了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4G移动互联网+12亿手机用户+千万亿传统实体企业”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新趋势,国家经济的“互联网+”战略为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与4G运营创造了最优的市场环境与巨大的市场需求!

2、通信产业升级驱动因素:当前国内外通信运营商语音收入占比逐渐呈下降的趋势,面对新常态、新技术、新业务、新服务、新需求、新营销,世界各地移动运营商正在积极寻找和培育语音业务以外的第二条增长曲线——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与信息服务。移动应用的独特优势和互联网应用的活跃创新使移动互联网成为产业融合的方向!以内容与应用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运营是流量经营与4G运营的主线,是未来新收入的核心增长引擎!

3、运营商企业转型驱动因素:4G时代,面对全业务竞争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恶性化,面对微信等互联网OTT业务的致命冲击与移动互联网的去电信化,面对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变化与服务营销渠道的去中介化,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模式迫切需要从传统语音经营转型升级为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与信息经营,营销服务模式急需转型为移动互联网新服务与新营销模式,企业全员急需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以及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服务与营销模式,掌握流量经营与4G营销的创新模式。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流量经营、4G营销创新提升策略课程方案:  取势篇:智者顺势而为,帮助学员认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移动互联网对运营商存在的机会与挑战,认清移动互联网是当前最大风口与浪潮! 明道篇: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变化;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十个特点、移动互联网八大需求、移动互联网的四种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的铁三角CRI模型、移动互联网的九大思维法则等移动互联网前沿知识。 定策篇:了解在全业务运营、4G运营时代下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当前运营商流量经营与市场营销存在的五大问题与困境,明确流量经营与4G营销的转型思路与七个转型策略。

 优术篇:掌握陈进勇博士十年研究成果: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与4G营销创新模式CC-CUS顾问型众销模式五步法与36个实战技巧、工具应用与实战案例,包括粉丝营销、圈子营销、O2O营销、二维码营销、SNS营销、SNS营销、UGC营销、USC众销、口碑营销、微信营销、APP营销等创新营销技巧与案例。

 演练篇:通过实战情景模拟演练,帮助学员熟练掌握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挖掘技巧与工具,熟练掌握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与4G创新营销CC-CUS顾问型众销模式五步法与36个实战技巧与工具。

作者简介:陈进勇博士,国内资深的移动互联网实战型培训师/咨询顾问。2006年至今,精进移动互联网研究、培训咨询与创业10年,已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香港移动、澳门电信、12580、爱动漫等电信运营商200多个集团、省市公司提供300期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相关咨询与培训。陈进勇博士是厦门通维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2012年荣获腾讯微博十大同城影响力人物。陈进勇博士曾在多个互联网与通信期刊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2008年首创移动互联网众销USC理论。

历任广东夏龙通信有限公司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深圳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具有十年以上的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行业工作经历。

主要研究与培训咨询课题

               《移动互联网思维与营销创新》

《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流量经营创新》(通信行业)《移动互联网思维与4G营销创新》(通信行业)

《移动运营商的全业务运营与策反技巧》(通信行业)《集团信息化与行业应用运营推广》(通信行业)《微营销——打造零售门店O2O营销系统》 《移动互联网业务与运营能力提升》 《移动互联网产品策划方法与技巧》

[3]《传统企业的移动互联网战略规划与执行》

《微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与工作效能倍增法》 《培训与咨询行业的互联网转型策略与方法》 《微营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创新》

《移动互联网众销——打造企业营销业绩级数增长自循环系统》 《微信营销的策略与方法技巧》 《App营销的策略与方法技巧》

陈进勇博士课程特色:

篇6: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数字学习的基础上, 利用移动通信技术, 使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并进行信息交互和转换的新型学习模式[1], 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三点。 (1)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数字学习的扩展[2]。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宿儒戴斯蒙德.基出版了《The future of learning:From e Learning to m Learning》, 该书详细论述了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的发展, 引起人们对于移动学习的高度关注[3]。 (2) 从实现方式来看, 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互联网, 实现的物质基础是智能终端, 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3) 移动学习除具备数字学习的特征之外, 还具有移动性、无限性、便携性、资源共享性等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数字学习不能很好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 应用移动互联网是推进移动学习发展的重要趋势

2.1 推进移动学习发展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 智能终端的普及, 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模式, 迫切需要人们加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移动学习模式, 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移动化的学习需求。在新的科技创新浪潮下, 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支撑的移动学习, 可将优质学习资源实时地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最终将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2 移动互联网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 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达到83.4%, 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 (80.9%) , 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如图1所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为移动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移动学习将成为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具有开放协作、交互性强等特征, 可以很好地满足广大学习者个性化、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其主要特点在于以下几点。 (1) 普及性。由于3G、4G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终端的普及, 为移动学习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即使在偏远地区, 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学习。 (2) 便利性。移动学习与远程学习相比, 具有灵活、便捷、自由的特点。移动学习的便携设备突破了有线连接所带来的束缚, 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4]。 (3) 个性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要求, 利用移动学习进行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上实现时空的超越, 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教员对象进行扩展, 能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移动学习通过有效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终端设备打破了时空障碍, 构建了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 满足了当前碎片式学习的巨大需求, 必将成为未来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模式, 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 移动学习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3.1 移动学习资源匮乏

当前尽管网络资源很丰富, 但应用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资源却相对来说比较匮乏, 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 由于智能终端的局限, 因此, 要开发、设计适用于不同需求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首要前提。移动学习资源与以往的资源库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支持智能终端远程访问、检索、浏览等功能。 (2) 由于移动学习与情景的相关性比较强, 学习过程有可能随时被打断, 因此, 移动学习资源要满足移动学习内容碎片化的需求, 要求移动学习资源的基本单位要尽可能小。 (3) 传统网页学习资源是基于HTML的, 不能跨平台使用, 但进行移动学习的智能终端是各式各样的, 目前存储于服务器上的移动学习资源还不能满足不同智能终端的使用[5]。

3.2 移动学习交互效率低

移动学习虽然支持资源的浏览和一定程度的交互, 但效率非常低, 启发性不好, 不能使学习者真正获得移动学习所带来的益处。此外, 移动学习也强调协作学习, 虽然学习者之间, 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可以在当前的移动学习应用框架下依靠微信、短信、论坛等方式进行交互, 但却不能真正实现根据所需进行实时交流学习, 讨论的信息不能有效的组织和整合, 很难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孤岛效应”, 使得学习者常常需要从大量讨论的结果中进行进一步验证。

3.3 移动学习平台标准不统一

移动学习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 而且在移动学习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用户, 这些用户大多采用不同平台的智能终端进行个性化学习。由于采用的智能终端平台标准不统一, 相应的通信协议也有很多的差异, 这样造成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不能共享, 重复建设严重。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 但对于移动学习平台还没有颁布统一的标准, 这也严重制约了移动学习的发展。

3.4 移动学习费用高、智能终端问题多

目前各种智能终端在应用的时候相关资费过高, 甚至有一些设备供应商和设备本身的消费陷阱都涉嫌故意欺诈等, 使得移动学习的费用居高不下, 所以一般移动学习者都不敢通过移动网络开展学习,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此外, 相对于移动学习来说, 智能终端本身也存在着缺陷, 如屏幕小、电池寿命短、运行效率低、浏览方式和呈现方式的兼容性差等, 也给移动学习的应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这些都影响着移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 应用移动互联网推动移动学习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4.1 丰富移动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资源是开展移动学习, 满足移动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因此, 要加强移动学习资源库建设, 通过整合资源、购买与自建等方式丰富移动学习资源。要强化资源的深加工以及碎片化处理, 增加微课程等的存量, 满足移动学习者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要加强资源共建合作力度, 挖掘有特色的教育资源, 开发可供移动学习者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

4.2 优化移动学习平台功能

移动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碎片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要优化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 如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简化注册程序, 方便初学者参与, 加强学习个体在平台中的参与度与粘合度;增加互动交流功能, 让学习者通过该功能将碰到的问题或学习心得与移动学习者相互交流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移动学习平台的兼容性, 避免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6]。

4.3 完善移动学习网络

构建完善的移动学习网络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基础, 这就需要政府协调, 发挥统筹领导作用, 将其纳入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 推动移动学习网络的全覆盖;同时要利用遍布的“线下”移动学习网络体系, 推动“线上”移动学习网络的建设, 构建完善的数字学习网络, 将优质教育资源随时随地传输给学习者, 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4 培养移动学习专业人才

移动学习资源库建设、移动学习应用开发、移动学习平台管理、维护、运营需要专业的人才, 为此, 要充分分析移动学习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移动学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设置移动学习人才的培养体系, 立足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强创新实践, 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储备充足的专业人才。

5 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结合而产生的移动学习, 将真正地解决和实现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梦想。高等职业教育以实际岗位的需求为出发点, 对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而不局限于课堂教育, 移动学习恰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 提供有效的学习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 搭建校园学习型网络, 减少不良网络行为和不良网络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推广移动学习可以极大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吕佳.浅析移动互联网发展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3 (31) :182.

[2]王琴, 王军.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13, 35 (3) :6-7.

[3]刘爱军, 刘竹清, 褚昭昂.移动学习的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4) :104-111.

[4]缪红燕, 刘相臣, 吴祥辉.TAM模型视野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J].学术探索, 2014 (2) :76-79.

[5]沈光辉, 吴盛雄, 熊月林.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数字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终身学习在线”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4 (1) :74-78.

篇7: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文章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度超过PC电脑,随之而来的则是广告投放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从传统的渠道转向移动端投放广告。作为移动广告的一种,App广告的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主所认知,本文试图从其广告价值及发展策略方面对其作一番探析。

【关键词】

app广告;价值分析;发展瓶颈;应对策略

App 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由于iPhone智能手机的流行,现在多指第三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App广告就是将广告主的促销信息或品牌信息投放到这种应用程序上的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2014年5月,普华永道发布中国移动互联广告研究报告,预计到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广告市场规模在2014年的125亿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57亿元人民币。移动广告市场的增长势头如此迅猛,这也必将给app广告的发展带来契机。

1 App广告的价值分析

1.1广告受众

中国互联网协会2014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达6.52亿,手机凭借104分钟的使用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媒体,55%的用户表示相对电视和传统网络广告,他们更欢迎移动广告,45%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会注意到App内的移动广告,位居榜首。根据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app广告受众的基数庞大,广告市场前景广阔;二是 App作为智能手机的重要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成为每个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是受众对app广告有较高的接受度,意识到了它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另据adtouch广告平台的分析,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大多数为大专以上学历,以商务人士、时尚白领为主,这说明智能手机应用的主流用户群体普遍拥有较强的经济购买实力,思想活跃,如将广告促销或品牌信息投放到手机应用程序上收效会更加明显。

1.2广告载体

首先,作为广告载体的App应用程序能满足用户核心需求。App应用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通信和社交网络应用程序,二是系统及效率型应用程序,三是音乐、多媒体等娱乐类应用程序,四是网络游戏应用。仔细分析这几类应用不难发现,他们都非常好地满足了受众在社交、应用、休闲娱乐等某一方面的核心需求,自然会受到受众的高度关注。此外,App应用程序还可以通过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来预测用户的需求,并在用户不提出需求和参与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当一种应用能如此人性化地帮消费者解决问题时,它的价值毋庸置疑。

其次,App广告形式丰富,可以根据手机的用户属性信息细分设计不同的App广告形式,真正实现精准营销。例如近来比较热火的手机族群论,如折扣族、微博族、搜索族、签到族等,也为App 的个性化精准广告投放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最后,智能手机与传统广告载体相比,在多媒体表现、互动性、位置服务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智能手机在结合了互联网金融等增值服务后,既可以率先实现营销的精准化、也可以提高广告受众向消费者的转化比例。比如移动广告可以快速、准确地根据用户所处时间、位置和喜好,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广告,并同时提供移动预定、支付服务。

1.3广告效果

根据移动广告平台帷千动媒联合品牌媒体传播调研公司华通明略MillwardBrown发布的《移动广告营销效果研究报告》显示,从提示品牌认知、广告认知、信息关联、品牌美誉和品牌预购5个维度,截止至2014年手机广告沟通效果都明显优于PC端广告。而App广告中的链接可以直接引导消费者进行试用或购买,将广告宣传与购买行为挂钩,并且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关系。同时用户的口碑传播和连锁效应又会使广告信息的传播范围无限扩大。此外,广告主还可以通过移动广告平台全程监测分析广告投放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在投放媒体、投放对象、投放时间、投放区域、投放位置等方面优化广告发布。

2 App广告的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

尽管App广告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目前其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优质手机App少。作为移动广告的主要载体,优质手机App能给移动广告带来更大用户量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收益。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手机App过于重视客户培育,往往不采用内置广告的盈利模式,因此出现普遍的盈利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App广告的发展;二是广告内容缺乏创意。当下很多的App广告仍停留在展示或传播简单信息的阶段,广告内容尚未将产品和服务与目标消费群体之间做到紧密的结合;三是App广告技术还欠成熟。用户观看移动广告普遍受网速和终端显示问题影响;四是国内移动上网成本较高,流量因素打击用户点击App广告的积极性;五是目前App广告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监测系统为广告主监测广告效果,致使广告主对移动广告所带来实际效益存疑。

针对目前App广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优质App应主动与广告主进行资源、软性植入等方面的合作。App的核心是解决用户的一类问题,满足用户其中的某个需求;广告主也有自己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如何巧妙地融合这两者的诉求,是App通过广告进行盈利的关键。比如中华万年历就帮Jeep做了JeepDay的品牌投放,为了创造当天在日历中的全方位露出,中华万年历帮其做了开屏广告、当天日历的冠名、皮肤以及锁屏的提醒,全方位地展现了JeepDay。

二是借助富媒体等媒介形式提升用户体验。针对App广告内容缺乏创意,App可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将表现力更强、应用范围更广的富媒体与App进行深度整合,使之成为重要的广告展示形式。

三是成立专业的第三方广告效果监测体系。App广告作为近年才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广告样式,广告主更需要效果监测等权威数据指导投放,确保其投放策略的准确性。因此专业的第三方监测体系有待成立。

当然App广告的发展也有待于电信运营商能够提供更合理的资费;有待于App开发商提供更成熟完善的技术服务;有待于我国相关政府机构加快制定符合移动广告的法规条例等等,总之它的成熟完善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研究网 《国内市场手机APP广告价值崛起》.

[2]张婷婷,《App广告:新媒体时代的“自营销”利器》,《青年记者》,2014(08).

[3]http://www.iimedia.cn/37049.html《2013-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平台行业观察报告》.

篇8: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

1.1全网IP化

随着IP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IP技术也不断成熟, 在带宽需求越来越大, 运营成本越来越低的时期, 全业务竞争的驱动, 使得全网IP化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基于IP的各种业务的接入、业务的和承载以及控制成为很多运营商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当前我国的几大运营商都开始逐渐加强对全网IP化的研究力度, 比如进行IP承载网建设、软交换网络建设等。经过重组之后, 全网IP化想要实现核心网络、传输网络以及接入网络的IP化, 核心网络最终要想IMS演变, 形成一种高质量的一体化核心网, 当前IMS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不断进完善。在当前的研究过程中, 核心网的演变仍然是以软交换为主。对于传送网的发展, 未来全IP背景下传送网的发展方向是ASON、OTN、PTN等, 在城域范围内要实现以分组业务为主的业务传送, 逐渐实现向PTN演变。对于无线接入网, 则要实现从2G到3G, 然后在到LTE的转变, 接入网的IP化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Abis接口IP化。

1.2全网光纤化趋势

在通信网络连接的硬件方面, 传统使用的资源是铜缆,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缺点, 比如铜线老化比较快, 而且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故障, 所耗用的电能较多, 同时, 铜线电缆还有可能被盗偷, 因此铜线电缆在当前的通信环境下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基于PON的FTTX在网络接入带宽、接入线路等方面的成本都比较低, 而且维护成本也不高, 加上网络逐渐实现扁平化发展, 因此近年来受到很多运营商的欢迎。基于光纤的全网业务运营也是未来通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 光纤接入也还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 光纤接入将从长途网、城域网向接入网发展, 比如接入层干线、支线等, 然后逐渐推进FTTC、FTTB的全光纤网络。

二、全业务时期固定业务网络的发展

2.1大力推行基于PON的FTIX

在接入网的建设过程中, 运营商应该要加强对基于PON的FTIX的推行力度, 此阿勇比较成熟的技术, 从一种更高的起点开始对接入网络进行构建。当前比较主流的PON技术有两种, 一种是EPON, 一种是GPON, 在网络运行过程中, 无论是采用哪种PON技术构建接入网络, 最终都会实现FTTH或者FTTO, 这些都是光接入网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当前的环境下, 运营商还是应该要以集团客户的发展为重点, 同时对家庭客户进行兼顾, 为了尽快回收投资成本, 可以考虑采取在一些新建的区域发展业务。对于新建地区, 应该要优先发展一些有条件的商务大楼以及高档住宅小区, 对于已经开始发展移动网络的农村区域, 可以对一些有接入需求的用户发展FTTX。

2.2积极推进固定业务网的IP化发展

对于全业务背景下的固定业务网络的发展, 应该要逐渐推行IP化, 通过对传统的PBX向IP化PBX的转变, 从传统的ONU向AMG、IAD转型, 最终促进语音业务、数据业务等方面的融合, 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在全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应该要采用固定话音业务以及宽带接入业务和移动业务进行组合的形式, 在网络的演进方面应该要以支持这种融合为主。

2.3建设固定业务核心网

发展固定业务网络是运营商开展全业务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为了加强固定业务网络的建设, 需要考虑到固定业务核心网的发展, 以便通过核心网络实现对固定话音、固网等业务的有效管理。以中国移动为例, 在当前的网络资源情况下, 固定业务核心网络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是进行单独建设。这种建设方式需要与现有的移动业务核心网进行区别, 要建立一套固定网络软交换或者IMS核心网, 实现固定用户的有效接入, 从而为固定用户提供固定业务。与此同时, 要做好与移动核心网之间的互相连通, 实现固定网络、移动话音业务之间的连通。第二种是进行叠加建设。顾名思义, 叠加建设指的是在当前的各种业务核心网的建设基础上, 叠加一些固定的业务核心网功能, 构建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的IMS核心网。对这两种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单独建设网络时对固定的语音业务、传统的PBX接入都可以提供比较良好的保障, 但是对融合之后的各种业务的支持则相对较少。采用叠加方式进行进行网络建设, 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当前的融合技术还不够成熟, 如果采用叠加方式, 则有可能对原先一些业务的运行带来影响。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 进行固定业务核心网络的建设, 可以采用单独建设的策略, 开展IMS网络的试点, 实现全业务网络背景下固定网络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

三、结语

面对通信行业的重组,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各个运营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但同时市场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基于。在全业务经营时期, 除了对接入网和核心网进行建设, 还应该对现有的业务支撑系统、服务模式等进行改进, 最终实现全业务时期固定业务网络的发展。

摘要:全业务时期的到来给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但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本文对全业务时期移动运营商固定业务网络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旨在促进移动运营商的运营效率。

关键词:全业务,移动运营商,固定业务网络

参考文献

[1]吴竞华.全业务时期传统移动运营商的固定业务网络发展研究[J].移动通信, 2008 (30)

[2]高玉才.固定移动融合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北京邮电大学, 2006 (06)

篇9:三大运营商:移动营销全业务竞争

2009年5月17日,第四十一届世界电信日。在这一天,中国联通正式开启其3G业务的全国试商用。由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三家通信运营商全面推开3G业务营销,重组后形成的全业务竞争局面正在形成,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中国通信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竞争。

从整体上看,“五变三”的企业格局更有利于形成通信市场上的有效竞争,重组后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无疑都增强了自身竞争实力。拿到了CDMA牌照的中国电信实现了从单纯的固网运营向全业务运营的巨大转变,而中国联通在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运营资金的同时也掌握了最具竞争力的WCDMA这张“金字招牌”。当然,中国移动仍然还是当仁不让的市场主导者,日进3亿的资本积累足以支撑其举起TD-SCDMA标准的3G民族产业发展大旗。

强者希望恒强,弱者期待翻盘。

中国移动是2G时代的移动霸主,“移动信息专家”的收入已经让全业务的竞争对手望尘莫及,自然也希望在3G时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然受到了“非对称管制”,即使不能扩大领先优势也仍然希望能稳定主导态势。

中国联通应该是全业务运营经验最丰富的运营商,其各项服务能力比较均衡,屡经磨难,身经百战。曾以打破市场垄断为己任的中国联通更是希望能借助3G业务“先天优势”一鸣惊人,“创新改变世界”(中国联通新形象宣传主题)。

中国电信是固网和宽带领域的王者,在家庭市场和政企市场都拥有明显优势,获得移动业务牌照更使其“如虎添翼”,中国电信对全业务市场和3G的未来都充满期待。

中国移动:更上一层楼

中国移动的最大优势是其在GSM网络运营下积累的4亿多的2G移动客户群,以及相对完善的2G网络和强大的品牌形象,其旗下的“全球通”、“动感地带”和“神州行”三大客户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中国移动没有“画蛇添足”地推出另外的3G品牌,而是通过一个“G3”标志将2G和3G用户进行区分。以中国移动的策略,是希望2G用户能够平滑地过渡到3G时代,不管用户用的是GSM还是TD-SCDMA网络,是全球通用户的仍然还是全球通用户,服务内涵和质量完全不变,从而做到营销上的“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中国移动在通信市场竞争中占据的领先优势还包括保有大量的中高端个人用户,而多年积累的“差异化”服务能力也让对手望尘莫及,甚至在短期内都很难模仿。所以,在3G竞争初期,中国移动在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手段,来保留住这部分高价值用户,哪怕牺牲3G的业务全局利益也在所不惜。

比如,在上网本大战中,中国移动应该知道G3笔记本不该仅仅针对全球通用户,却在上市初期推出了必须是全球通用户才能享受补贴的政策,这样的政策甚至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和来自用户的不满,但作为一种进一步向社会及用户固化全球通品牌差异化服务的策略,进一步强化全球通的优先与高端服务口碑,对其整体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全局是有利的。可以说,TD上网本与遍及全国的“宽带争夺战”仅仅是中国移动“围魏救赵”和“釜底抽薪”的战略工具而已,绝非其市场战略目的所在。

为实现从“移动信息专家”向全业务运营的转变,中国移动采取了扬长避短、避实击虚、构建联盟的策略,在推出无线固话业务的同时,联合广电系统实施“釜底抽薪”,直指对手的宽带市场,从而打乱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和市场步调,为自身的战略转型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3G业务的推广中,中国移动率先提出“三不”政策,即用户不换号,不换卡,不需要到营业厅登记,就能够实现从原有的中国移动号码自动地转到G3的网络上。这给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中国移动巨大的用户群能够尽可能平滑地转移到3G网络,并尽量减少用户流失。

從3G标准对比看,TDSCDMA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终端数量少、终端不够成熟,这严重限制了中国移动在3G时代的竞争力。所以,深度定制是中国移动TD手机发展的重要策略。为进一步提高终端厂商的积极性,中国移动与终端厂商联合开发生产3G手机,并拿出6亿元资金支持,吸引了大量的手机厂商和终端厂商设立了终端研发项目,推动TD-SCDMA终端走向成熟。

中国移动提出“移动信息专家”战略多年,包括入股凤凰卫视,成立无线音乐联盟,进军手机搜索等,还推出了手机报、手机邮箱、飞信、手机钱包、手机地图等业务,一直没有停止对移动互联网的谋篇布局,而最新研发的自有手机操作平台(OMs)更是要在3G时代建立一个统一的移动平台。为适应3G时代的竞争,中国移动效法“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在线推出了MobileMarket,在解决移动梦网模式的痼疾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移动的赢利能力。

中国电信: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很多方面来衡量,中国电信都是此次电信重组受益最大的运营商。结合其传统的资源和势力,融合CDMA移动通信网络,中国电信将是未来全业务运营中非常有竞争力的运营商。

中国电信正在充分利用自身在固网业务上的优势,加快移动业务发展,致力于移动与固网业务的融合,致力于公司内部企业文化的融合,致力于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业务和服务的双转型,实现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源双转型,以信息化解决方案为核心竞争力,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跨越。

在三家之中,中国电信是动作最急迫、市场营销活动最猛烈的运营商,一系列营销活动铺天盖地而来,天翼广告力度十足,占据了媒体和公众热议的焦点。中国电信厚积薄发,已经等待和筹备了良久,在获得移动牌照后,中国电信需要尽快让公众认识到其移动业务能力,并让社会和公众舆论尽快忘记原CDMA品牌的一些弱点,树立中国电信“全业务领先运营商”的品牌形象。

借助“189”和天翼,在一系列的广告轰炸和促销策略实施后,中国电信很快提升了其品牌形象以及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在某直辖市的满意度测评中,中国电信在企业实力和促销活动方面甚至超过了此前一直领先的竞争对手。

对于3G,从宣传策略上看,中国电信刚刚获得移动业务牌照,等于是直接进入了3G时代,不需要特别地建设3G品牌,所以一直在强调“互联网手机”概念,充分发挥其固网宽带和政企客户关系的优势,主打商务牌。同时,中国电信也宣布用户可以“不换号、不换卡”免费登记升级为天翼3G用户。

因中国电信在家庭市场和政企

市场拥有相当的领先优势,所以其品牌建设的重点…直在个人客户领域,主要是通过将个人客户、家庭客户、政企客户融合发展,借助交叉营销方式开展全业务营销。这就需要中国电信在业务宣传中更多地强调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在宽带业务方面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客户影响。

中国电信在天翼的营销上一直强调“捆绑策略”,依托丰富的固网和互联网资源,用一站式服务、一揽子方案来满足客户全部通信需求,最大限度地将互联网冲浪体验在天翼手机上重现,全方位满足用户的互联网商务、娱乐、生活、信息咨询等需求。而通过移动业务融入“我的e家”和“商务领航”等品牌,中国电信正在为用户打造高速率、全域覆盖、使用便捷的全新使用体验。与微软的结盟使得“天翼LIVE”拥有了与移动“飞信”叫板的底气,也为未来的全业务运营和移动互联网开辟了新的切入点。

“c+w+189”是中国电信营销活动的撒手锏,“固网+宽带+手机”的组合使得中国电信拥有了更强的营销实力。中国电信现阶段最大的优势仍然在于无线上网业务,因此在市场上采取了上网卡和手机并重的发展策略,有线宽带与无线宽带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电信在宽带领域的竞争力。

此前的CDMA发展遇到困难,最大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的日渐萎缩,中国电信下大力气整合产业资源,提升相关厂商的信心,并与厂商合作推进终端和设备的研发生产,甚至一度传出要收购联发科的“绯闻”。通过一系列的资源整合,中国电信正在凭借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巨大的商业吸引力重振产业链士气,支撑其未来的3G业务发展。

中国联通: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2G时代,由于中国移动在移动业务上的强势,用户受到一系列竞争性服务体验的负面影响,中国联通长期受困于“低端”品牌形象,不仅是自身的客户品牌相对竞争对手处于弱势,在整体品牌的认知率和美誉度上也落后于竞争对手。所以,拿到了wCDMA牌照的中国联通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品牌建设。

对于3G,中国联通最好的策略当然是建设独立的品牌,而且是一统江湖,以全新的形象面对市场竞争。这种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品牌策略一方面可以让客户耳目一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原联通和网通合并带来的品牌过多与交叉的问题,更容易进行市场营销,更便于客户理解与接受。在客户定位上,中国联通凭借自身拥有的WCDMA锁定了三种人群,包括中高端商务人群、时尚人群和大众市场,希望重塑企业品牌形象。

中国联通可以算是全业务运营经验最丰富的运营商,其各项服务能力比较均衡,更便于其开展不同市场的配合营销。所以,中国联通下定决心要建设一个跨业务领域的全新的全业务品牌,以突显联通的“创新改变世界”的宣言。中国联通推行全业务品牌策略,将更有利于整合业务资源,传递统一的品牌形象。

“沃”品牌分别面向个人客户、家庭客户、集团客户及客户服务建立品牌延展,对每一大类用户群提供在统一品牌框架内的、有所侧重的业务内容。通过全业务品牌的传播,“沃”品牌将与3G上市的契机一起形成合力,旗下各类业务也都将获得更优化的整体传播效应,从而获得新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联通的广告中已经明确宣称:“如果现在能震撼过去,那么未来将带给我们什么?”从新联通推出的一系列举措看,确实很多是震撼级的,比如,全国统一网站、统一充值卡、推出T/M按内容收费模式等。而从现实看,中国联通的新品牌“沃”相比竞争对手的品牌名称更另类、更新潮,经过前期的精心铺垫,一经发布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又以张艺谋大师级的广告片助阵,在这样的影响下,社会舆论和公众也许将很快忘掉联通此前的2G品牌,同时也会将2G时代的一些不愉快的服务体验经历扔掉,而这正是中国联通所期待的。

中国联通的3G业务在终端多样性、技术成熟度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在上网速率上也领先竞争对手,所以,现在联通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网络建设,从2G转到3G也需要时间磨合,毕竟国外的运营经验和国内还是不一样。对于现在的中国联通来说,保证初期用户的使用体验最为重要,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企业没有折腾的资本。

上一篇:于初中毕业生的个人鉴定下一篇:重叠金/菩萨蛮,重叠金/菩萨蛮黄升,重叠金/菩萨蛮的意思,重叠金/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