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运动中一些平衡状态特性的研究

2022-09-10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

2 讨论与分析

2.1 平衡的概念

平衡是指对立的双方数量相等或抵消, 力的合力为零,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体育运动中的平衡主要是代谢过程使机体的稳态不断受到破坏, 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稳态;或合内力和合外力不为零, 身体在失衡时通过调整动作或姿势及力的大小来维持身体的稳态。运动中的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稳态在体育运动中很难出现。

2.2 运动中平衡的特性及平衡理论对体育运动的作用

在运动状态中, 平衡是运动员有效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 尤其是完成精细, 准确, 协调和快速动作的前提。无论是在运动中, 还是在运动后, 追求外部刺激与机体内部各系统的平衡既是运动的目标, 也是人体机能反应的结果。运动平衡是动态的, 平衡状态是可逆的。动态平衡是训练负荷在机体生物学方面的反应, 机体各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的表现就是对新的刺激产生适应, 从而提高了运动成绩。运动员外在动作表象的失衡是机体内部系统失衡的结果, 任何一方面的状态失衡或多或少地会引起其它方面的状态变化。由于运动员形态结构, 身体素质和技战术, 专项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发展有敏感期和阶段性以及身体机能, 能源物质, 酶的活性和代谢调节等方面对负荷刺激适应的异时性使得动态平衡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过程中具有波浪性和阶段性, 各系统之间具有非同步性。由于影响不同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因素不同, 所以平衡状态调控的重点也不同, 低水平运动员调控机能, 高水平运动员调控心理状态。动态平衡对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 在平衡状态下, 机体能在物质和能量上为运动提供足够的保障, 提高机械率和作用力的效果。动态平衡的观点有助于运动员进行自我调控, 如在耐力性项目中, 能量的供应和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速度, 动作幅度和机体对外做功的大小应相适应, 不合理的体力分配和战术安排会破坏供应与消耗, 分解与合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其次, 动态平衡的观点表明:各系统的平衡状态既可向高水平发展, 又可向低水平退化。所以, 体育训练就要长期不断地增加外在刺激的强度, 量和难度, 使相关组织器官不断地“破坏与重建”, 打破原来的平衡, 建立新的平衡。由于影响和制约动态平衡的因素很多, 教练员必须根据受训者的情况, 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循序渐进地完成刺激——适应, 破坏——重建的过程, 使运动员不断提高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平衡状态, 提高机体承受超强负荷的能力。最后, 动态平衡的观点告诉我们: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机体组织与器官, 神经与心理状态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 这种协同作用的步调很难一致, 发展也不平衡, 需要高度协调和有效控制, 它们之间同样需要保持一种平衡。

2.3 运动员建立平衡与调控平衡的方式和途经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及各系统生物节律的维持与调节, 是通过内调控来实现的。从调控机制上讲, 主要是反馈调控, 可分为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运动中和运动后人体内环境, 各组织器官和各系统的机能状态的平衡途经主要如下:磷酸原平衡:肌肉中的A T P和C P通过肌酸激酶催化使C P转化A T P的过程达到平衡;电解质平衡:补充低渗的电解质饮料;维生素平衡:补充食物和维生素制剂;生理功能平衡:受反馈信息影响, 神经活动加强或减弱, 激素分泌增加或减少;生化功能平衡:各种酶的活性增强或减弱;心理平衡:冷化控制, 转化控制和激化控制;机能平衡:兴奋使各系统机能增强, 增加能量供应, 负荷过强机体保护性疲劳, 疲劳降低运动强度减少能量需求;力的平衡:躯干吸收和消化内外力和内外力矩、改变躯干和头的位置、肢体环节之间协调运动吸收动量矩、身体的补偿动作、降低重心调整重力矩、改变运动方向交换下肢动作。

2.4 平衡状态的负面影响

运动训练是一个不断给予运动员机体刺激的过程, 通过反复刺激提高运动员机体的各种生物适应性, 即机体各系统机能状态与外在刺激之间形成动态平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长期重复习惯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及机体对持续强负荷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机制使得人体各机能水平与外在刺激形成较稳定的平衡, 进而产生了高度的训练适应性。运动员很难打破这种稳态的平衡, 也难再提高成绩。欲提高运动成绩, 就必须抛弃运动员早已习惯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打破原来的训练节奏。在意志品质, 心理品质, 负荷强度, 训练手段和内容上很下功夫, 才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 维持更高水平的竟技状态。

2.5 影响各系统平衡状态的因素

2.5.1 运动负荷

运动刺激施加人体时, 身体的机能状态和工作水平出现的一系列特征性反应是机体失衡与平衡不断变化的反映, 但变化的剧烈程度取决于运动负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负荷时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差异很大, 超负荷训练是打破机体原有平衡, 提高训练效果的最重要原则。

2.5.2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对身体平衡和动作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动员依靠感觉器官感觉身体和器械的运动状态, 调节肌力的变化, 维持身体平衡。

2.5.3 大脑及神经系统活动

神经系统是控制和协调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

2.5.4 项目特点与技术动作

不同运动项目在训练目的、技术结构、运动强度、主要生物运动能力和机能要求上均有所不同, 项目特性影响平衡的内容、方法和过程, 决定机体动态平衡状态的高低。技术动作是运动项目终极目标的外在表现形式, 技术动作的速度性、力量性、对抗性、准确性和难美性对运动神经的调控、各系统机能的动员、肌力的大小和作用力时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平衡理论运用的的要求也不一样。

2.5.5 心理因素

赛前情绪紧张和心理障碍破坏最佳竟技状态的形成实质上是运动员自己失去了调节生理机能平衡的能力和调控肌肉的能力。积极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定向能有效地维持各系统机能的平衡。

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生物节律、年令和性别, 饮食结构、恢复手段、训练环境和遗传因素这些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系统的机能平衡状态, 促进或抑制机能的发展水平。各影响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协同和互为影响的。

摘要:运动平衡的内容、特性和作用, 维持平衡的机制和途经及影响运动平衡的因素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结果表明:运动员通过反馈调控机制使各系统机能处于平衡状态, 运动平衡是动态的、可逆的。运动负荷、感觉器官、项目特性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各系统机能状态的平衡。

关键词:运动平衡,机能状态,调控

参考文献

[1] 金一虹.平衡概念探索[J], 西安:人文杂志, 1984 (4) .

[2] 运动生理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 周家颖.田径技术与平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1) .

[4] 郝桐生.理论力学[M].高等学校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M].

[5] 赵敬国.生理平衡与体育运动[M].山东体育科技, 1997.

上一篇:依托绘本巧嫁接增添写话锦上花——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策略下一篇:英汉虚义动词结构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