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2023-03-05

第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决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来,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竞相引进国际先进银行的考核理念,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等为核心内容的考核体系,但我国银行业绩效考核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了我国银行的现状之后,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包括评价体系与战略目标脱节,风险隐患约束不够,短期激励过度且长期激励考核中员工参与度不够,绩效考核指标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增大考核过程中与员工的互动,增强考核意识,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外部监管机制等途径来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员工参与度;战略目标

1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概念和原则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考核对象上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下至基层柜员和客户经理。绩效考核针对这些考核对象,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他们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对象的过程。

适当和先进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在制定制度是一般要遵循一些原则。(1)明确化、公开化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考核责任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在考核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同时,考核标准、程序和对考核责任者的规定在企业内都应当对全体员工公开。(2)客观考核的原则。客观性是所有的考核标准最基本的原则。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更应当根据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3)公平公正的原则。要由公正并有一定资格水平的考评者用公认的尺度对所有考核对象进行统一的考量,并将考核信息完整、准确反馈出来,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并能够对考核标准有准确的、统一的理解。(4)反馈的原则。考核的结果一定要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同时应当向被考核者就结果和评语进行说明解释,肯定成绩和进步,说明不足之处,提供今后努力的参考意见等等。

2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发展现状

(1)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初步建立。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建立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和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要求。

(2)普遍引入并日益重视内控合规类指标。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内控制度、合规文化的建设力度,注重对主要业务环节和整个业务流程的控制。普遍引入了内控合规类考核指标,引导各级机构严格按照股份制改革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合规操作、稳健经营。

(3)考核结果作为业务授权和资源分配的核心依据。商业银行都比较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内部奖惩的主要依据,来充分调动了分支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

(1)评价体系与战略目标脱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其绩效考评体系不能有效传递银行战略目标。绩效考核应该是把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考核对象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对照和科学的评估,从而保证银行各部门工作的融合一体和总体战略的正确和高效的执行,这是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但是不少银行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目标不是从银行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绩效考评与银行战略目标相脱节,不能有效引导员工向组织的目标努力。战略目标不能有效落实到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各职能部门在制定绩效考评标准时,主要考虑本部门的利益,从而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初衷。

(2)风险隐患约束不够,短期激励过度且长期激励。

近几年,商业银行基层行特别重视短期的盈利表现,而忽视长期盈利能力的积累。考核结果的运用相对孤立、片面,对员工过于注重短期激励、忽视长期激励,只是简单地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行的经营费用和员工工资奖金报酬收入直接挂钩,激励手段变成了单纯的收入奖励和费用增拨,约束手段变成单纯的奖金和费用扣减。银行贷款收益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后按季度确认,而贷款本金的损失要等到贷款形态发生变化、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以确认,而当期兑现物质奖励、不计量潜在风险的做法,使得业务人员容易采取短期行为来完成考核任务,形成较大的潜在风险。员工为获取奖金和快速提高业务量,忽视对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落实风险管理措施,甚至发现虚假收入证明后仍发放贷款,等到风险大量暴露之时,当时的经办人员已经拿到现金奖励离职了,风险损失由银行承担,责任人难以被追究责任。

(3)绩效考核指标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仍需提高。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现有的考核指标内容仅包括了以效益、发展和质量为主的三大类财务指标,没有建立起包括其他三方面的绩效综合考核指标,一方面考评指标过于单一,考评指标内容不全面,考评指标权重设计不合理考评指标单一;另一方面不能从客户角度反映对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服务创新的满意度。另外也只能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最终结果,不能反映其内部运营过程和活动,也不能从员工发展角度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员工素质,不能将基层行的整体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有机结合起来。

(4)考核中员工参与度不够。

员工是考核机制的对象和载体,员工对考核指标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商业银行整个绩效考核办法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普遍忽视员工的参与。在考核目标的制定方面,事先往往没有自上而下地广泛征求意见,造成大部分基层员工对现行考核办法的目的和作用知之甚少,简单认为绩效考核仅仅是工资、奖金和职务。晋升的依据。这导致了普通员工对绩效考核办法缺乏认同感,甚至对绩效考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考核过程绩效辅导几乎没有,普遍缺乏以会议交流或定期报告进行相互沟通,缺乏对员工的反馈,无法使员工知晓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需改进之处,员工所能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物质报酬,难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4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绩效考核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从银行的上级领导、经营管理者还是银行员工,对绩效评价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一财务指标的考核阶段,相当一部分员工对绩效评价的作用认识不足,仅仅把绩效评价作为评奖金、晋升职位的测评工具,没有将其与银行的整体战略目标相结合。

(2)银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小银行和大银行的人员素质存在差距,这是因为大银行的待遇远远高于小银行,因此优秀的人才均倾向于流向大的银行。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在人才结构上存在也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银行的绩效评价在其内部实施的效果大不相同,从而使得整体绩效评价问题重重-这就间接影响了绩效评价所用指标的科学性。

(3)银行的治理结构落后。

良好的银行治理结构是保证绩效评价体系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基础。我国商业银行的划分基础是业务和品种类型,而其内部机构设置明显带有机关模式的特征,这种内部机构设置方法,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经营的金融规律产生矛盾,对银行内部绩效的评价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影响了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公证性。

(4)银行产权结构模糊或者不合理。

产权是决定银行结构制度形成的最关键要素。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要与其它的相关制度安排在一起发生作用,才能发挥其有效功能。特定的产权安排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考核对象都是个人,它只有与科学的干部人事制度相匹配,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其功能;在产权结构模糊或者不合理的情况下,就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来设立和实行有效地绩效评价体系。

5 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改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关键。首先应当增加非财务考核指标。丰富考核指标的内容,使考核指标涵盖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员工发展指标等多方面内容,实现财务、非财务指标间的平衡。其次还要把弱化市场份额类考核指标。必须禁止业务条线在正式的绩效考核体系之外再下达一些市场份额类的考核指标。另外还需要加大资产质量和内控合规考核的力度。商业银行要研究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把资产质量和内控合规考核列入基本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分值和权重,切实建立提高资产质量的长效机制。最后还必须纠正过度的短期激励,引入一些长期激励办法,适时引入国外商业银行实行的奖金延后支付、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激励办法。

(2)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外部监管机制。

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监督银行员工的行为效果,而通常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又和员工的收益直接挂钩。和利益相关的地方通常都会滋生腐败,而绩效考核同样会受到腐败的渗透,为了牟取利息,欺骗考核体系,这样就会对银行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比如银监会等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知道政策,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理念、思路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如何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等提出原则性要求。同时监管部门还要严格的落实相关的政策,从经营行为的导向角度,寻找管理体系的制度缺陷,提出改进绩效管理方法、指标设计及体系建设等建议。

(3)增大考核过程中与员工的互动。

考核过程强调与员工持续不断的沟通,增强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与认同。考核过程中应及时监控考核机制对被考核对象经营行为的影响,切实帮助员工找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考核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员工改进工作技能不断,提高工作素质,强化核心技能,提升业务工作水平。加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跟踪,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听取被考核者的反馈意见、建议和疑问,发现发生偏离既定目标情形时,要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指标设置,改进考核办法。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

理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培育信贷文化、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规范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加强风险监测与监督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入世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营管理水平尚不能与国际接轨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

2 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二)信贷管理体制转型缓慢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落后长期粗放经营的习惯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具体表现在

1.风险定价随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但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跟上这一节奏基本没有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贷款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策略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定价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的情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就是“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偶尔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其它借款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

3 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客户能还利息而做出客户经营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展期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视了客户在贷款到期后挪用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3.担保抵押教条主义为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注重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实际补偿能力抗风险能力差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是片面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

4 展

4.内部控制建设薄弱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信贷管理方面的内控建设必须围绕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信贷各环节资料的真实可靠、贷款发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而实际运转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风险审查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仍然集中在一个部门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难以抓住主要问题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一般负责全行整个经营业务的审计监督工作信贷业务与会计、

5 安全防范等其它业务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较为稳定受外部影响不大而信贷政策、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自身调整也较快专业性较强常规审计由于部门差别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一些规范性操作问题解决一些操作风险对贷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确实很难发现和分析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

6 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启动信贷风险问责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的无论是否有违规情节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一律要追究相关人员失职、失察的责任

(二)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总的来说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

7 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尽快完善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三是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

(三)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预期的贷款损失是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也由这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资料统计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

8 内风险之外的违约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风险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越高导致预期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并提出了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通过科学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对贷款的损失准备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对于预期外的损失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进行补偿即对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补偿对补偿后还有损失可能性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彻底改变教条主义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

(四)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

9 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在确保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加强信贷系统电子化建设通过采取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先进的非现场检查制度将象一把隐形的利剑一样悬在各类违规行为的头上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违规动机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

10 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双人或多人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提高审批决策的科学性真正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专职审批人审批和专家审批科学遴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参与贷款决策同时进一步完善集体审批制试行少数人会签制、小额贷款专人审批制等使审批责任落到人同时加强对审批人的考核管理综合评价审批人的决策质量制定对审批人的奖惩细则对因审批不当造成不良贷款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坚决执行专职审批人任期制等定期轮换

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一是将原信贷部门制定政策与制度的职能转由风险管理部门履行统一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行的信贷政策与制度信贷前、后台按照要求进行业务操作将“立法”权与“司法”权严格分开

11 避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二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信贷前后台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业审计监督对产生的信贷风险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于尔根·艾希贝格尔伊恩·哈珀.金融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开元.内部控制评价全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张坚红.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EB/OL.http//www.studa.net/bank/030401/20034114372

12 9-4.html2004-03-01.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0709级 金融学 学号: 070962883370011学习中心:庆阳财校 姓名:段建梅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论文提纲:

一、信贷风险的形成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

三、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3、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4、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5、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参考文献:

[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3279.

[ 3 ]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徐孟洲,徐阳光.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630.(论文

2010年1月2日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_徐斌(硕士学位论文) 读书笔记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商业银行是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对经济的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就是信贷资产业务,但在获得高收益 的同时面临着高风险,信贷风险的防范的重要性对商业银行是不言可喻。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存在着很大的商业风险,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收益,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就是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到相应的防范措施。

信用风险通常也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商业银因借款人没能按照之前约定契约履行其中义务而造成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偏离造成损失。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客观性。信贷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信贷活动,信贷风险就会在银行业务中存在。

隐蔽性。信用的特点会掩盖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给银行所造成的损失会引起相关的链式反映,影响银行的发展。

可控性。信贷风险是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事前识别、计量和事中的检测、控制及事后化解来控制的。

双重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银行来讲,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挑战。

集中性。商业银行的贷款很大一部分是投向国有企业的,集中于一些传统行业,而且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一般都是在接受贷款获得充足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才发放贷款的,容易受到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

信贷风险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其中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原因造成的,非市场性风险有可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从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它是指因市场价格发生不利的变化而造成潜在风险。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都会有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在银行人员办理业务时可能会出现电子系统故障、网络遭袭;通信、电力的中断;地震、水灾、火灾等不可抗力等。操作风险在银行业务的各方面都存在,可能是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还可能是外部人员钻漏洞、欺诈,所以在管理成本一定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操作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就是指因商业银行不具有充足的现金偿还债务或者以更高的成本才获得足够资金去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资金流动性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筹资会增加银行贷款成本,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等原因都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可以说流动性风险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出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各类经营活动中没有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导致商业银行发生法律纠纷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良好的声誉能够提高银行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它能够给银行创造价值,是银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文化、战略管理和风险偏好几方面。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银行业内部治理有着“三高一低”的特征,具体是高杠杆性,信息的高不对称性,银行与股东或社会经济的高关联性,经营失败的低容忍性。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整个银行体系正常运转的有效保障,是商业银行通过建立自我约束和控制机制发挥作用解决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减少和控制潜在风险损失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还可提升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增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经行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等过程。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贷款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甚至存在丢失的现象,对贷款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监督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没有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如果信贷人员的素质不高,一方面就会出现对借款人条件审慎不合理,调查评估失真,做出错误结论,在信贷业务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监督三个环节中,信贷人员的“一人多岗”制度容易收受贿赂,为谋取私利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资深信贷人员追求高薪跳槽的现象屡出不鲜,这会使商业银行客户信息连续性受到影响,新旧员工的交替会降低银行对借款人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再次,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为平衡赢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通常会持有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等收益相对较低的资产,这就使商业银行这部分的收益较低,保证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赢利性却是缺少的,为了追求赢利性,商业银行可能就会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甚至为抢占市场、争夺客户使银行的监管低效,增加信贷风险。最后,商业银行粗放式的经营是其普遍存在一种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存轻贷现象,这不仅会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而且还会增加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信贷风险度量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和信息不对称及滞后问题也是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 2.借款企业的原因

我国资本市场不是足够的发达,多数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周转企业的资金,往往有些企业为通过银行信贷的审批会隐满真实的经营业绩、风险状况、恶意的遮避债务,出现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钻空子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加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不高和企业利用兼并、重组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等等原因,银行信贷风险水平居高不下。 3.社会环境对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改革时期,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不讲信用、逃避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商业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通过对某市家企业调查发现,级以下的企业占,近一半的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如果信用违反者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就会使恪守信用者调整自己的行为,信用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样就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上社会法制的不健全进一步加大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已经出台的法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企业破产过程对银行债权人的保护不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以说是金融市场发育缓慢和运作不规范必然结果。一方面,企业最好的融资渠道就是向银行贷款,而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审批也是相对较松的;另一方面,银行作为存贷中心本身就是信贷风险的聚集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特别的国有商业银行计划体制经营理念依然比较浓厚,对政府的依赖 性比较大,扭曲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次,商业银行产权不清晰,内部治理机制 不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需要完善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做保障。而 我国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的垄断,使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倾向于注重业务忽 略控制风险,缺少对风险的客观评估,控制体系落后于业务的需要等原因有使信 用风险内控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管存在缺陷;企业破产制度不完善等,这都使我 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最后,人才队伍较为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2.统一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3.建立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4.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流程涉及到信贷业务、信贷政策、信贷管理工具等各方面, 5.建立高效旳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6.完善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7.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盈利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存贷利差的获得必须要承担贷款资金收不回和存款资金到期必须支付这样一种风险。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就是一部“风险机器”。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并且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管理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

纵观国际银行业发展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如近年来,国外有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国内有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以及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技术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等等。这些反面的案例警示我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乎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核心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的稳健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奉行审慎经营原则,而且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将风险管理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管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当局都把风险管理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目前,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监管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已达成共识,把风险管理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这种强调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经营风险

(一)没有树立正确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没树立一个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所有涉及客户违约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上的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种体制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流动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等事件。

(五)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把加强风险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眼下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虽已平息,但却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挑战。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化解和管理机制

(一)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

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由于现今中国的风险管理还属于起步阶段应多借鉴发达国家迪欧风险管理的概念里奇·安波斯特里克:风险管理宗旨是对一个机构树立信心,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树立信心。银行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是一个公司和个人的风险,而会使整个国家出现危机。

(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 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 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 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 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三)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

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四)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

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

第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第三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四、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前景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是巴塞尔协议以后,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话题,若能够有效的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将能稳定国内市场,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逐步缓解加入国贸组织对我国的冲击,使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定。

上一篇:试验员考试大纲习题集下一篇: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