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学毕业论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体育大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最近几年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使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快速的发展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学生的择业观千差万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该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北民族大学的部分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择业观进行调查分析。

第一篇:体育大学毕业论文

对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

摘 要: 对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社会 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社会体育相关专业岗位率低,改行易业现象普遍;社会体育专业存在办学 目标不明确、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的对策是:确定专业培养 目标;构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趋向;影响因素;对策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 专业人才需求而新设置的体育专业。国家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社会体 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 才。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工作。 本文从当前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出发,经过调查分析当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定位和人 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我校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发展对策,以期为我校社会 体育专业办学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6届至2009届全体毕业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 查阅近七年来国内体育类期刊,以及其他报刊中有关社会体育专业的文章,并从江西理工大 学就业办获取了四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方面的有关资料。

(2)访谈法。 调查访问了有关领导、教师与学生及用人单位,并围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 本专业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重点访谈。

(3)比较法。 对江西理工大学四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建设进行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

江西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起,目前共培养了四届毕业生。其中2006届毕业生 66人,2007届73人,2008届77人,2009届70人。对江西理工大学四届社会体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6届至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 其中,教育、企业、公务员等占65.8%,社会体育相关岗位只占34.2%,在社会体育领域还 未能占据首席。这说明,江西理工大学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就业走向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关就业率低直 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潜伏着较大的危机。

2.影响江西理工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尚未明确定位。 由于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致使社会体育专 业尚未明确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 节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又由于该社会体育专业创办时间不长,培养方 案尚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2)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和就业市场需求信息表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 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不清,课程学时和比重分配不合理,专 业特色课程不突出。2)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规格脱节;只注重知识 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学时比例过大,实 验课和实践课学时偏少;术科课也存在重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技能指导能力的培养等 问题。3)培养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在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培养。目前,“宽 口径”的培养目标太宽泛,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目标的宽泛性,培养的 手段也缺乏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的对策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是关系到 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核心要素。对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 目标 设置,必须根据大众健身市场中产业链条各环节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来确定培养人才的规 格。我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的要求确定为: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 理论知识,能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经营开发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因 此,目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具体要做到五会,即会说、会做、会 指导、会策划和会营销。要充分依据我校自身办学特点,着力与学生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培 养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和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培养体育服务、销售型人才)、社会体育指导方 向(培养教练、专业技能型人才)和体育工程技术方向(培养体育场馆施工监理、场馆设备维 护的工艺型人才)的人才,并不断向培养多类型人才发展,促进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进一 步规范与完善。

2.构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体系要依据就业市场、地区发展特点和教育资源诸多因素而定。要注重课程设置 的效力和效益,因为效力体现课程的实施水平,效益体现课程的评价效果,只有两者兼顾才 能体现课程设置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必须树立 开 放式与合作式的办学理念。为此,要积极探索开门办学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开拓办学的新 途径,主动发掘社会优质的办学资源,建立课内外与校内外和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应依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运动技能课程,满足社会健身指导的实际需求,以形 成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应加大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比例。要解决目前学生实 际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把实践指导类课程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提高社会体育专 业人才实践指导能力,才能体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优势。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 要求,增设专业拓展课,保证专业教学的共性和突出其个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才市 场的需求。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表现,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课程设置 应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3.实行开放式办学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兴办是与社会 发展紧密相关的,而社会的发展又是与市场的需求密不可分的。因此,我校在人才培养上, 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开放式办学。要把社会体育专业推向社会,改变办学思路,“ 解放 ”办学思想。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使学 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和提高自身能力,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社会体育专业。其次 ,要积极把体育产业类大中型企业引入校园,要与企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实践中建立起稳定 的、长期的和可 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机制,从而将专业教学、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初步尝试,也是检验我们办学 质量和办学成效的关键措施。搞好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锻 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实践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自我调整。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要进一 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要不断围绕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要注 重学生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要突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 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并构建有关专业实习的程序、内容、形式、要求和考核等方面的具体的 评价体系 与量化指标,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逐渐建立起体育类俱乐部与我校 社会体育专业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梁旭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 国成人教育,2008(4).

[2]张建会.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J].河北体 育学院学报,2007(3).

[3]刘勇,曹刚.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方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学刊 ,2005(7).

[4]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善云.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7(1).

〔责任编辑:姚 丹〕

作者:谭东辉 金慧惠

第二篇: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择业观分析

摘 要:最近几年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使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快速的发展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学生的择业观千差万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该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北民族大学的部分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择业观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立足自身专业,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收集就业信息,走近就业市场等。以期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湖北民族大学 体育教育专业 择业观 毕业生

择业观是就业者对即将选择工作的态度、价值取向和认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对学生的就业起主导作用,好的择业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找到满意的工作[1]。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不相符,导致其就业遇到问题[2]。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该文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择业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北民族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择业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国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的相关文献资料、书籍,访问中国学位论文库、中国期刊全文库、谷歌学术等获得权威资料。

1.2.2 访谈法

主要同湖北民族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影响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学生择业观的因素,以及可以改进的建议,并且在问卷的效度问题上访谈部分专家学者。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问卷制定的原则,以及该论文研究的实际需要,主要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进行问答。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填写立即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男生80人,女生40人),回收120份,有效117份,有效回收率97.5%。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7和SPSS 17.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择业观现状分析

2.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标准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资待遇,占86.32%,可见经济收入是影响他们选择工作岗位的首要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发展,占76.92%,可见更多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个人发展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生正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排在第三位的是工作稳定性,在同他们的访谈中发现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工作地点的选择,她们更愿意选择离家近一些的教育和企事业单位。

2.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倾向

对学生择业倾向分析可知: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倾向还是以稳定性工作为主,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占总数的34.19%,可见学生还是喜欢从事跟自己专业对口的教育行业,这与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中的工作稳定性是相统一的。排在第二位的是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占24.79%,跟排在第一位的教育是一致的,都是稳定性的工作。而排在第三位的是考研,占19.66%,仅次于教育、国营企业或事业单位,在访谈中发现女生的考研人数远遠大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就业难有关系。

2.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地域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地域选择可知: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不喜欢在农村或者乡镇就业,这跟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大多数90后,他们从小在大城市中生活较多,没有吃苦耐劳的无私精神,向往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大环境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很不均衡,东西部经济差异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义务教育缺乏老师的原因。

2.1.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信息获得渠道

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信息获得渠道分析分析可知:学校招聘和社会关系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占63.25%,这与其他高校公布的数据不相符;人才网站作为高校大学生毕业选择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平台理应占很高的比重,在该文分析中只占17.09%,这可能跟笔者学校属于省属院校,又地处台州市有很大的关系,学校不在省会信息相对闭塞,学生接触到的资源相对较少。

2.2 树立科学择业观的对策

2.2.1 立足自身专业,加强自身业务能力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刚毕业时的工作和以后的工作变动是很大的,但是终究会跟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关或者相符,这说明本身所学专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3]。所以,自己本身的专业是基础,无论是什么专业,自身的专业肯定是自己最擅长的,而且也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平时要加强自身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2.2 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

现在的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很多人是过一天算一天,在学校里混日子,没有追求和人生信仰,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职业理想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会整天无所事事[4]。而且我们现在的就业现状并不好,职业理想跟就业现状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在设定职业理想的时候要贴近就业现状,给自己设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断努力,但是往往现实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其实现不了职业理想,那也要不断努力,把自己的现实状况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相统一[5]。

2.2.3 收集就业信息,走进就业市场

读书最终的目的是就业,就业就要收集就业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业信息的收集途径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需要我们去筛选和选择,同时我们也要走进就业市场,要参加就业市场现场招聘会,去锻炼自己,感受一下自己与企业的需求有什么不符,所以大学生一入校就可以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取向。

3 结论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8届毕业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和工作稳定性;学生的择业倾向主要是教育、国营企业或事业单位等稳定性的工作;择业领域以城市和县城为主;择业信息的获取主要是校园招聘和社会关系;择业规划不够明确;对薪资要求普遍较高,这也跟当代大学生好高骛远的特征相符。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立足自身专业,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树立职业理想,贴近就业现状;收集就业信息,走进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周驶宇.二元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72-76.

[2] 林立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的调研——以福建省2006届毕业生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07,14(1):46-47.

[3] 刘湛新.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4] 王彤.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J].運动,2015(3):40-41.

[5] 肖渊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3):163-164.①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517147)。

作者:王旭升 彭永

第三篇: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体育院校毕业论文改革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我国已实行30多年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以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对体育院校这个专业性较强的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做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院校 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存废引起了巨大争议。2012年5月1日一篇题为《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博文再次将争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随后,《光明日报》分别在5月7日、8日和18日刊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三篇文章,此外还有《新华每日电讯》、《山西日报》等,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议性之大可见一斑。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其本科毕业论文既具有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以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探讨体育院校的毕业论文制度改革。

1 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大致有三种主张:其一,主张应坚持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这种观点甚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①在这种主张里,还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坚持,但是应对其进行改良。因为“真正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其效果往往胜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能更充分、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整个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使得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与其另起炉灶,从根本上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还不如对现有的毕业论文制度进行升级,或对相关的测评、考核方法方式进行改良。”②其二,主张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取消。如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③其三,主张毕业论文成为多种可选择的形式之一。这种主张认为,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过于武断和绝对,毕业论文和其他形式并列成为可选择的考核机制之一。“…目前要完全‘一刀切’式地废除本科毕业论文,确实还不大可行,因为总得有一种方式或载体,来考察和检验学生学了几年的综合素养或成效;而完全靠临毕业时弄成的一篇毕业论文来考察和检验,也过于机械和死板。故而因校制宜、因系制宜、因实践制宜,对本科生综合素养进行毕业考察,就大有必要。”④从这三种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主张看,前两种观点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而第三种主张,显得较灵活。

2 毕业论文存废的逻辑前提

其实,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服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如果毕业论文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则应坚持和加强;反之,则应取消,用其他更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机制替代。从学者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情况看,存、废的立论基础是统一的,即都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出发。这可从其中一些代表性观点看出,如,肯定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最具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培养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利用资源能力等。⑤否定者认为,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等原因,大多毕业论文都是拼凑、应急之作,发挥不了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作用。折中者认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大学的定位应该体现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如研究型大学要注重科研创新、教学型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训等。大学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⑥

那么,当代大学生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毕业论文制度有助于这种能力素质培养吗?《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四种素质(学习素质、求实素质、主体性素质、创新素质)和十种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鉴别审美能力、自我控制调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⑦那么,毕业论文有助于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吗?有观点认为,毕业论文设立初衷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在我国硕博士等高端人才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已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但人类2l世纪不仅对专业人员要求具备科学研究能力,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实践中,也要善于从大量个别的偶然现象中进行概括总结工作,一方面要为专业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事实材料,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未来的社会要尽量缩小实际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距离,使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⑧即便撇开科研能力,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培养考核机制,仍可在培养锻炼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上发挥作用。

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不能因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问题而否定毕业论文制度本身。在诸多主张取消毕业论文的观点中,往往将毕业论文工作问题作为取消的理由。如学生抄袭、拼凑、应付等,教师精力有限,无法指导大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等。这些都是毕业论文工作问题,而非毕业论文本身的问题。

当然,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机制也不符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比较务实和可行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多种可选择的方式方法之一。这样既能继续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锻炼学生上的作用,也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灵活性,推动教育机制创新。

3 体育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虽然体育院校现在多向综合性发展的方向,除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等术科性专业,还开办经济、新闻、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性专业。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可行的做法是对现行毕业论文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顺应体育院校本科教育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认识。尽管体育院校作为专业性院校,学生在素质和能力要求方面有不同于普通院校之处,尤其是对学生运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考核机制,对体育院校学生素质能力仍可发挥重要作用。以科研能力为例,体育院校主体专业培养定位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工作能力,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况且,体育院校当中还有部分学科专业。因此,体育院校毕业论文制度仍应坚持。如前所述,毕业论文的很多问题是毕业论文工作机制不完善所致,可通过工作机制的完善解决。如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问题,可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一部分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并严格答辩要求。

其次,完善毕业论文工作机制。毕业论文不同于单门课程教学,涉及环节较多,链条较长,向前可延伸到《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向后可延伸到教师、学生的评价。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制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一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投入保障机制。本科毕业论文虽不如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复杂,但要想做好,仍需大量投入。例如,如果要把论文写得言之有物,有实际针对性,可能需要进行小型的调研、访谈,这就需要经费,可是目前在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块还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在投入保障上,可以借鉴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做法,为论文制作提供一定经费保障。二是毕业论文制作的监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持续时间最长的环节,从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最短也需要两个学期,如何对运行在这两个学期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实际上,只要能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一定不会差。现实情况是,虽然各学校针对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控措施,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因此,毕业论文的监控也有待完善和落实。三是毕业论文指导机制。依照目前毕业论文指导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第六个学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然后开始毕业论文工作,直至论文完成。这种机制的问题在于,一是学生在导师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是仅仅认为这个老师面善,论文容易通过而选择。因为,学生选择指导老师的标准通常是根据前面几个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接触的印象。二是学生进入论文工作过晚而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老师,接触科研工作。

最后,逐步实行培养考核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只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的形式和手段都可以采用。虽然毕业论文的制作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方式和手段也过于死板和机械,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实施。因此,在坚持毕业论文制度的同时,可增加其他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培养考核形式。

作者:刘晓丽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建筑节能论文